巴金的爱情故事

合集下载

作家巴金有多爱他的妻子?巴金临死之前的遗言,让人潸然泪下

作家巴金有多爱他的妻子?巴金临死之前的遗言,让人潸然泪下

作家巴金有多爱他的妻子?巴金临死之前的遗言,让人潸然泪下巴金曾经在晚年时说过:“ 人死犹如灯灭。

我不相信有鬼。

但是,我又多么希望有一个鬼的世界,倘使真有鬼的世界,那么我同萧珊见面的日子就不远了。

”巴金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和妻子见面的日子却很远很远,两人分别了33年。

晚年的巴金多次表示长寿是对他的惩罚。

世人都喜欢长寿,巴金却并不喜欢长寿。

如果没有萧珊,就算再活五百年也不过是多了五百年的寂寞。

巴金始终记得和萧珊认识后的每一个片段,每一个画面,这是他宝贵的回忆。

1936年,巴金写的长篇小说【家】出版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引起了大家的热烈关注,巴金常常收到很多书迷热情洋溢的来信,这一年,巴金不仅收获了事业的成功,还遇到了自己此生的唯一。

众多书迷的来信中,有一个书迷每次写信都落款“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她热切地表达着对巴金小说的喜欢。

这个十几岁的女孩和巴金成了笔友,两人有很多共同话题,就像相识多年的老友一样,虽未见过面,彼此都感觉对方是那样亲切。

日子就在两人的书信来往中一天一天地流逝,半年后,这个十几岁的女孩寄来了一张自己的照片,照片上是一个戴着时尚草帽,穿着白衫黑裙的俏皮女孩,她在照片的背后写道:“ 给我敬爱的先生留个纪念。

”女孩在信件中提出了希望和巴金见面的请求,“笔谈如此和谐,为什么就不能面谈呢?希望李先生能答应我的请求……”不忍拒绝笔友的巴金也带着一份好奇心,去了两人约定好的一间饭馆见面。

没有见光死的两人一见如故,女孩一看到巴金就热情地说道:“ 李先生,您比我猜想的可年轻多了。

”巴金也乐呵呵地答道:“你比我想象的还像个娃娃呀!现在可以告诉我你的名字吗?”其实两人见面这一年,萧珊已经17岁了,然而总是认为自己太老的巴金一直把萧珊当成个小娃娃,32岁的巴金和17岁的萧珊就这样从笔友成了朋友。

萧珊对巴金炽热的爱,巴金并不是没有感受到。

他也爱着这个女孩,然而巴金不是一个喜欢吃嫩草的男人。

巴金在遇见萧珊之前一直抱着独身主义,他对爱情没有多少渴望。

巴金的爱情故事

巴金的爱情故事

巴金的爱情故事择一人终老是最美的事情,深爱不如久伴。

带你看看巴金的爱情故事吧。

1936年的大上海,年仅32岁的巴金在文学创作和翻译两方面已是声誉卓著,尤其是他的长篇小说《家》,深深唤醒了青年一代。

当时追求巴金的人很多,但他却没看上任何人。

在给他写信的爱生中有一女生写给他的信最多,她笔迹娟秀,言词不多,落款总是"一个十几岁的女孩"。

这个女孩的信给巴金留下了特别的印象,他们通信达大半年之久,却未见过面。

最后,还是女孩在信中写道:"笔谈如此和谐,为什么就不能面谈呢?希望李先生(巴金原名李芾甘)能答应我的请求……"信中不仅约了时间、地点,还夹着一张她的照片。

按信中的约定,那天上午,巴金怀着好奇的心情,来到约定的饭店。

一会儿,一位梳着学生头、身着校服的女生出现了,还没等巴金回过味来,那女孩已像熟人似的欢快地叫起来:"哎呀,李先生,您早来啦!"巴金谦逊地一笑:"唉,你也早啊!"她那忽闪忽闪的大眼睛看着巴金,文雅、快活地笑着说:"李先生,您比我猜想的可年轻多了。

"不善言语的巴金一下子少了许多拘束,开心地说道:"你比我想象的还像个娃娃呀!现在可以告诉我你的名字吗?"于是,18岁的萧珊开始介绍自己。

此后,两人开始了8年的恋爱。

巴金与妻子萧珊在巴金看来,萧珊主动爱恋自己是她的权利,是她纯洁美好心灵的自然表露,而自己对萧珊的爱,却出于躲不过诱惑,甚至有亵渎感情的嫌疑。

因此,巴金仍然把萧珊当小朋友对待。

而萧珊对巴金的爱,是为巴金作品中对生活的真诚、激情和高尚的人格力量所感动而产生的。

一天,萧珊高兴地来到巴金的住地,不一会儿,却泪流满面地从楼上下来。

同院的朋友好心地拉住萧珊问道:"李先生欺侮你啦,我去找他算帐。

"萧珊不好意思地说:"我爸爸要我嫁给一个有钱人,我来请他决定,他却说,这件事由你自己考虑。

人物传奇|巴金与萧珊的真情挚爱(?作者:荠麦青青)

人物传奇|巴金与萧珊的真情挚爱(?作者:荠麦青青)

人物传奇|巴金与萧珊的真情挚爱(作者:荠麦青青)巴金与萧珊:他留给她最后的深情,就是守着她的骨灰度过余生荠麦青青她是他今生第一个爱上的女人,也是唯一爱过的女人。

弱水三千,但对他来说,所有的山川都只有一个名字,叫萧珊。

清代诗人纳兰容若在他的《蝶恋花》里悼念亡妻:“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

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月华如水,朗照人间,但月下已无昔日一起赏月人。

即便不辞冰雪,愿温热你的生命,我却无从寻觅你的芳踪。

古今深情,如出一辙。

容若为他的卢氏,巴金为他的萧珊。

巴金与萧珊1923年5月,19岁的巴金离开四川老家,乘船顺江而下,到达上海。

4年后,他又去往法国。

他的第一部小说《灭亡》就是在巴黎写成的。

1936年,巴金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成了长篇小说《家》。

《家》通过一系列美好的生命的毁灭,控诉了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和罪恶,讴歌了年轻一代的觉醒和反抗,为新时代的青年点亮了前行的明灯,因此在文坛名声大噪。

当时的巴金每天都会收到许多读者来信。

1927年,巴金在法国有一天,巴金像往常一样拆信的时候,忽然发现一张照片滑落了下来,拾起一看,玉照中白衣黑裙的女孩梳着短发,头上戴着花边草帽,嘴角俏皮地上翘,目光凝神地睇望着远处。

照片的背面写着:“ 给我敬爱的先生留个纪念。

”巴金夫人萧珊送给巴金的第一张照片,1936年8月摄于上海这个女生就是萧珊。

当时的萧珊由于饰演话剧《雷雨》中的四凤,并与进步人士交往过密而被学校开除。

像那个年代许多热血但迷惘的年轻人一样,《家》的出现点燃了萧珊追求爱情与自由的信念。

于是,她像一只迷途中的羔羊一样,鼓起勇气给巴金写信。

由于有着13岁的差距,每次给萧珊回信,巴金总是称她为“我的小友”。

在巴金的眼里,萧珊还是个不谙世事的孩子,这个小女生不过是千万个给他写信的读者中的一员。

此时的巴金不知道,虽然他将萧珊定义为普通的读者,但萧珊的眼里却只有巴金。

她在给巴金的信中,不仅倾诉苦恼,也畅谈文学与人生,并好奇地问这问那。

巴金爱情三部曲的主要内容与读后感

巴金爱情三部曲的主要内容与读后感

巴金爱情三部曲的主要内容与读后感巴金爱情三部曲是中国作家巴金创作的一系列小说,包括《家》、《春》和《秋》。

这三部小说集中描绘了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与个人命运的起伏,展现了作者对爱情、家庭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1.《家》《家》是巴金爱情三部曲的第一部,也是一部非常经典的作品。

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通过对于父亲、母亲、儿子等不同角色的深入描写,展示了家庭的团结、温暖与挣扎。

小说以父亲的视角展开,讲述了他从一个年轻学生到英勇的进步先锋的故事。

作品通过描述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展现了社会风云变幻对家庭生活的冲击以及父亲作为家庭顶梁柱所承受的压力。

作者通过描写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尊重和理解,表达了对于家庭和家乡的情感,述说了一个普通人对于现实与理想、家庭与社会的思考与对抗。

读完《家》,我深深被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所打动。

他们虽然面对重重困难与挑战,但总是坚持着对于家庭的热爱和责任感。

小说中塑造的父亲形象尤为深刻,他的成长故事让我反思了现实社会中的家庭价值与责任,让我思考了每个人对于家庭的义务和承诺。

2.《春》《春》是巴金爱情三部曲的第二部,也是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作品。

小说通过对于女主人公白航的生活经历的描写,展示了女性在不同历史时期中的选择与困惑。

小说的背景设定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当时正值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的时期。

主人公白航来自一个贫困家庭,她面对艰难的生活和社会的变迁,不断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爱情。

然而,她在爱情和理想之间做出了艰难的选择,最终选择了婚姻和家庭,放弃了自己的事业。

通过对白航的描写,小说探讨了女性在家庭与社会之间的选择与矛盾。

读完《春》,我深深感受到了女性在不同历史时期中所面临的困惑和挑战。

小说给我留下了一种深深的思考,即女性面临着对于爱情和事业的选择时,常常需要做出艰难的决策。

小说中的白航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却最终选择了家庭,这让我不禁反思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角色与责任,以及现代社会对于女性的各种期许和挑战。

巴金爱情三部曲

巴金爱情三部曲

巴金爱情三部曲巴金的三部曲:《雾》《雨》《电》。

《雾》内容梗概:周如水从日本留学归来,他认为建设乡村比城市重要。

周如水在旅馆巧遇从前仰慕过的女子张若兰,一个美丽温柔的“小资产阶级女性”。

双方互有好感,但周如水却没有勇气表白。

他的两个朋友来看望他,一个是叛离了温暖富裕的家庭,以一种苦行式的生活为事业献身的陈真,另一个是有着幸福的家庭生活的吴仁民,两人都鼓励他从狭窄的爱情中挣脱出来。

周如水在家乡有个没有爱情的丑妻,是他十七岁时父母为他娶的,为此他拒绝了几次可能的幸福。

陈真告诉张若兰真相,鼓励她主动向周表白并帮助他摆脱家庭束缚。

周如水此时接到父亲来信,说其母病想见他,并要求他回去当官,软弱的周如水拒绝了张若兰的爱情,但也没有勇气回家。

一年后,周如水又回到这个旅馆,此时他才接到家信得知家中妻子早于两年前病死,但张若兰早已离去,只剩下他在海边独自悔恨。

《雨》内容梗概:两年后的上海,吴仁民的妻子已经病死,陈真被汽车撞死。

此时张若兰已经嫁给一个大学教授,周如水又爱上了另一个被称为小资产阶级女性的李佩珠。

吴仁民对周冷嘲热讽,但自己很快也坠入情网。

恋上他从前帮助过的女学生熊智君。

但吴仁民很快发现熊智君的好友就是自己从前的恋人玉雯,她因为爱慕荣华富贵而抛弃过他,现在又因为孤独想与他重续旧好,吴仁民痛苦地拒绝了她。

李佩珠决心做一个革命女性,拒绝爱情,周如水在绝望中投水自杀。

吴仁民也得到玉雯自杀的消息,熊智君为了保护他抱病嫁给了玉雯的丈夫———一个军阀,并留信鼓励他追求事业。

吴仁民在悲愤中终于振作了起来。

《电》内容梗概:三年后的福建,李佩珠和她的朋友们在这里组成一个革命团体。

吴仁民也来到这里,此时他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革命者,他与李佩珠之间产生了爱情。

但很快,革命事业遭到沉重打击,不断有成员被捕被杀,他们中的一员敏无法忍受失去同志的悲愤,走上了暗杀的道路,但暗杀没有成功,他自己却遇难。

佩珠父亲在上海突然失踪,她委托吴仁民回上海寻找,自己留下来继续朋友未完成的事业。

巴金爱情三部曲的主要内容与读后感

巴金爱情三部曲的主要内容与读后感

巴金爱情三部曲的主要内容与读后感巴金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巴金爱情三部曲》是他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三部曲包括《家》、《春》和《秋》。

以下是对这三部作品的主要内容和读后感的分享。

《家》是巴金爱情三部曲的第一部,它主要描述了在历史背景下的一对男女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的爱情故事。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农民家庭的女儿梅剑秋和城市工人许留芳。

故事发生在民国时期,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的女儿梅剑秋被迫去城市当给养的女儿。

在城市里,她遇到了许留芳,两人相爱并通过艰苦努力获得了自己的幸福。

但是,他们的幸福并没有持续多久,社会的变革和个人的命运使他们陷入了困境。

小说通过描写梅剑秋和许留芳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现实社会困境的思考和对爱情力量的赞美。

《春》是巴金爱情三部曲的第二部,它继续了《家》的故事,但发生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

小说的主要情节围绕着梅剑秋和许留芳的婚姻生活展开。

他们结婚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战争的爆发使他们再次被迫分离。

梅剑秋在战争中表现出了坚强的意志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她与许留芳的爱情在战争的磨砺下变得更加强大和坚定。

小说通过描写这对夫妻在战争中的坚持和忍耐,展示了无论环境如何变化,爱情的力量都可以战胜一切。

《秋》是巴金爱情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它发生在新中国的建设时期。

小说的主要情节围绕着梅剑秋和许留芳的退休生活展开。

他们和他们的儿女一起生活,享受着和平和幸福。

然而,年龄的增长和个体的离世使他们陷入了对生离死别和对逝去时光的思考。

小说通过描写梅剑秋和许留芳对于生命和爱情的思考,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和生命宝贵性的关怀。

读完巴金爱情三部曲,我感受到了作者对爱情和生命的深刻思考和洞察力。

无论是在困境还是在战争,爱情似乎永远是人们坚持和奋斗的动力。

通过许留芳和梅剑秋的爱情故事,巴金展示了一对普通人如何能够通过坚持和努力获得幸福。

他们在生活的各个阶段都面临各种各样的困境,但他们仍然相信爱情的力量,并为了爱情而奋斗。

巴金与卞之琳不曾忘记的“十年之约”

巴金与卞之琳不曾忘记的“十年之约”

19走进现代文学馆一句和徐延寿《人日剪彩》“擎来问夫婿,何处不如真”来比较的,这个不太恰当。

徐延寿的诗句是写女孩拿着自己裁剪(“剪彩”大概是一种唐代的手艺吧)出的荷花到夫婿面前去夸耀自己的手艺的情形,这里却不是这样的。

读整首诗,我们可以感觉到这个“越女”多少有点心事重重。

最后一句诗放在整首诗里,完整地理解,意思就很不寻常了。

前面的诗句是为这个最后一句的出现做了许多“准备动作”的。

以桂树为舟,桂枝为桨,能与之相配的一定是一个很美丽的姑娘,可是采莲花的时候这个美美的小姐姐似乎并没有被眼前的莲花吸引,也不是在莲花丛中与女伴调笑,而是眺望着远方,感受那辽阔的水面时愣愣出神,这完全是一个有心事的女孩子模样。

下一句就有些费解◆慕津锋1994年5月6日,美丽的西子湖畔,巴金先生在《巴金全集》第二十四卷扉页上写下了《西湖之梦——写给端端》一文。

在文中,巴老向外孙女端端讲起了一个“十年之约”的往事。

想说的话很多,我只再说一件事。

1937年我来西湖不止一次,两次,大概在第三次,卞之琳和师陀两位去天目山,我送他们到杭州。

我回上海的前一天,我们三个人在杭州天香楼了,“摘取芙蓉花”,自然不难理解,关键是为什么一定要强调“莫摘芙蓉叶”呢?关于不摘芙蓉叶,晚唐的郑谷有一首诗“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摇柄柄香。

多谢浣溪人不折,雨中留得盖鸳鸯”,这是明确提到不摘荷叶的,原因是,荷叶是鸳鸯的保护伞。

另外李贺的“芙蓉叶落秋鸾离”似乎从反面证明了这个想法。

这个姑娘为什么对于芙蓉叶那么怜惜,关键是怜惜芙蓉叶下的鸳鸯。

如果这个判断不错的话,那么这个姑娘的心事自然约略可以看明白一点——在夫婿面前夸耀自己的颜色,恐怕不单单是矜夸,更多可能是希望夫婿珍惜眼前人吧。

所以说,一首诗其实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诗句是在诗境里才获得意义的,这是品读诗歌时一定要注意的。

吃饭,大家谈得很高兴,我就讲了过去在日本报上看到的故事。

两个好友被迫分开,临行相约十年后某日某时在一个地方会见。

2023年巴金爱情三部曲的主要内容与读后感

2023年巴金爱情三部曲的主要内容与读后感

2023年巴金爱情三部曲的主要内容与读后感《巴金爱情三部曲》是中国现代作家巴金创作的一系列长篇小说,包括《家》、《春》和《秋》,于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创作完成。

这三部小说以爱情为主题,围绕着个人的生活经历与社会背景展开,生动地描绘了民国时期浮华繁杂的都市生活。

《家》是《巴金爱情三部曲》的第一部,主要讲述了男主人公魏巍的一段婚姻、家庭生活和爱情经历。

魏巍是一个知识分子,与孙宛如结婚后发现自己处于无力改变的家庭环境中,最终选择离婚。

小说通过描写魏巍在家庭中遭遇的困境和冲突,展现了民国时代家庭乱象、封建思想束缚个人自由的现状。

魏巍与同事朱蕙的爱情也贯穿全书,表达了巴金对真爱的向往和追求。

《春》是《巴金爱情三部曲》的第二部,以青年蒋雨叶的爱情、婚姻和生活为主线,描绘了蒋雨叶和她的丈夫、情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小说通过蒋雨叶在都市生活中的经历,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妇女作为第二流公民的地位和对婚姻的束缚。

蒋雨叶的情人默面对婚姻的压力选择了自杀,而蒋雨叶则在痛苦中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小说以揭示现代都市生活的酸楚和人际关系的复杂为主题,表达了巴金对自由、理想与婚姻的思考。

《秋》是《巴金爱情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以主人公林远舟的感情经历为线索,表现了作者对秋天的思考和对风花雪月的咏叹。

小说通过林远舟与多位女性的情感纠葛,展现了男女之间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

林远舟在历尽风雨后终于找到了自己生命中真正的爱情,但缺乏物质基础的他最终无法与真爱长久相守,最终与一个实际与他结合的女人走进了婚姻。

小说以揭示人性弱点、爱情和婚姻的复杂关系为主题,表达了巴金对爱情的痴迷与无奈。

读完《巴金爱情三部曲》,我不禁被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所打动。

这些小说通过对爱情的深入探索,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个人自由的压制、婚姻对爱情的束缚以及现代社会对情感的冷漠。

从《家》到《秋》,巴金以饱满的情感和细腻的描写,勾勒出了那个时代的繁华和人们的喜怒哀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金的爱情故事
带你看看巴金的爱情故事吧。

1936年的大上海,年仅32岁的巴金在文学创作和翻译两方面已是声誉卓著,尤其是他的长篇小说《家》,深深唤醒了青年一代。

当时追求巴金的人很多,但他却没看上任何人。

在给他写信的爱国学生中有一女生写给他的信最多,她笔迹娟秀,言词不多,落款总是"一个十几岁的女孩"。

这个女孩的信给巴金留下了特别的印象,他们通信达大半年之久,却未见过面。

最后,还是女孩在信中写道:"笔谈如此和谐,为什么就不能面谈呢?希望李先生(巴金原名李芾甘)能答应我的请求……"信中不仅约了时间、地点,还夹着一张她的照片。

按信中的约定,那天上午,巴金怀着好奇的心情,来到约定的饭店。

一会儿,一位梳着学生头、身着校服的女生出现了,还没等巴金回过味来,那女孩已像熟人似的欢快地叫起来:"哎呀,李先生,您早来啦!"巴金谦逊地一笑:"唉,你也早啊!"她那忽闪忽闪的大眼睛看着巴金,文雅、快活地笑着说:"李先生,您比我猜想的可年轻多了。

"不善言语的巴金一下子少了许多拘束,开心地说道:"你比我想象的还像个娃娃呀!现在可以告诉我你的名字吗?"于是,18岁的萧珊开始介绍自己。

此后,两人开始了8年的恋爱。

巴金与妻子萧珊在巴金看来,萧珊主动爱恋自己是她的权利,是她纯洁美好心灵的自然表露,而自己对萧珊的爱,却出于躲不过诱惑,甚至有亵渎感情的嫌疑。

因此,巴金仍然把萧珊当小朋友对待。

而萧珊对巴金的爱,是为巴金作品中对生活的真诚、激情和高尚的人格力量所感动而产生的。

一天,萧珊高兴地来到巴金的住地,不一会儿,却泪流满面地从楼上下来。

同院的朋友好心地拉住萧珊问道:"李先生欺侮你啦,我去找他算帐。

"萧珊不好意思地说:"我爸爸要我嫁给一个有钱人,我来请他决定,他却说,这件事由你自己考虑。

"这时,随后下来的巴金解释说:"我是说,她还小,一旦考虑不成熟,会悔恨终身的。

如果她长大有主见了,成熟了,还愿意要我这个老头子,那我就和她生活在一起。

"巴金一番发自肺腑的表白更坚定了萧珊追求爱情的决心。

体贴入微的萧珊不等大学毕业,就来到巴金身边:"你不要难过,我不会离开你,我说过在你身边的。

"姑娘的挚爱帮助巴金渡过了最艰难的日子。

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巴金为维持生计拼命地写书、译书、编书,他不能被经济问题所困扰,更不能影响自己的创作心境与创作质量。

他写出了《火》第三卷,翻译完了屠格涅夫的《父与子》、《处女地》。

这样,他的侄儿、侄女的学费有了,结婚成家的费用也没问题了。

1944年5月1日,巴金在桂林漓江东岸,借了朋友的一间木板房当新房,他们没有添置一丝一棉、一凳一桌,只有巴金4岁时与母亲的合影,作为祖传的珍贵家产。

也没有什么可安排的,只委托弟弟李济生以双方家长名义,向亲友印发了一张旅行结婚的"通知"。

第二年,他们生下了女儿李小林,5年后,又添了儿子李小棠。

28年的相亲相爱,相濡以沫,他们从未吵过一次架,红过一次脸。

在"文革"的岁月中,萧珊和巴金互相支持、互相关怀。

巴金不知向萧珊隐瞒了多少次自己所遭受的非人待遇,萧珊也替巴金承受着铜头皮带的毒打。

1972年7月底,备受精神摧残的萧珊患了直肠癌。

手术前,萧珊对巴金说:"看来,我们要分别了!"巴金用手轻轻地捂住萧珊的嘴巴,低下了头,肝胆欲裂。

1972年8月13日中午,萧珊与世长辞。

她在临终前一直念着巴金的名字。

萧珊故去后,她的骨灰一直放在巴金的卧室里,巴金的床头放着萧珊的译作。

巴金时常对着这些物品出神。

巴金对萧珊一往深情,写了《怀念萧珊》、《再忆萧珊》,还有《一双美丽的眼睛》等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