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导演电影的意义解读

合集下载

一步之遥赏析

一步之遥赏析

一步之遥赏析《一步之遥》是姜文导演的一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关于权力、爱情和复仇的故事。

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深刻的哲学思考,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首先,从叙事风格上看,《一步之遥》采用了一种荒诞、讽刺的手法,将现实与梦境、历史与虚构巧妙地交织在一起。

这种叙事风格既体现了导演对现实的深刻反思,也展示了他对电影艺术的独特见解。

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场景,如马小军 (姜文饰)与阿飞 (葛优饰)在火车上的一段对话,以及马小军与花姐 (周韵饰)在舞厅的一场舞蹈。

这些场景看似荒诞不经,实则寓意深刻,让人在欢笑之余不禁陷入深思。

其次,从象征意义上看,《一步之遥》中有许多富有象征意义的元素,如火车、舞厅、枪等。

这些元素不仅为电影增色添彩,更为观众提供了解读电影的线索。

例如,火车象征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舞厅则象征着欲望和堕落,而枪则象征着暴力和死亡。

通过这些象征元素的运用,导演成功地传达了自己对人性、社会和历史的思考。

再次,从哲学思考上看,《一步之遥》涉及了许多深刻的哲学问题,如命运、自由、道德等。

这些问题贯穿了整部电影,使得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思想深度的艺术作品。

例如,在电影中,马小军一直在寻找自己的“一步之遥”,试图摆脱命运的束缚,实现自己的梦想。

然而,当他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时,却发现这一切都是虚幻的,自己依然无法摆脱命运的安排。

这种对命运的无奈和对自由的渴望,使得电影具有了一种悲剧性的美丽。

此外,《一步之遥》还展现了导演对人性的关注和对社会的批判。

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典型的人物形象,如马小军的狡猾和虚伪、阿飞的愚蠢和善良、花姐的放荡和堕落等。

这些人物形象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个性化,使得电影具有了强烈的现实感。

同时,导演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刻画,揭示了社会的丑恶和人性的扭曲,引发了观众对社会和人性的反思。

《一步之遥》是一部具有独特叙事风格、丰富象征意义和深刻哲学思考的电影。

姜文电影的文学性分析

姜文电影的文学性分析

姜文电影的文学性分析姜文是中国电影导演、编剧和演员,在中国电影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他的电影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主题而闻名,其中不乏文学性极高的作品。

本文将对姜文电影的文学性进行分析。

首先,姜文电影的剧情与文学作品类似,具有情节引人入胜、角色鲜明等特点。

姜文的电影常常以具有戏剧性冲突的故事为背景,如《让子弹飞》中黑社会老大和贪官的斗智斗勇,以及《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爱情与背叛。

他的影片通常充满悬疑、反讽和意外的情节转折,令观众充满期待和紧张。

同时,姜文电影中的角色形象生动鲜明,他们有着独特的性格和命运,深入人心。

这些剧情和角色的刻画都展现了姜文对于生活的洞察和思考,体现出他扎实的文学功底。

其次,姜文电影中的对话和台词也是其文学性的重要体现之一、姜文善于运用幽默、讽刺和反转的手法,通过对话展示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现实。

他的台词经常精炼而诙谐,能够给观众带来更多的思考和情感上的共鸣。

例如,《让子弹飞》中的“给我抄出来,我朋友圈里没几个有勇气!”以及《一步之遥》中的“人都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死,这才是最大的悬疑!”都成为了观众茶余饭后的谈资。

此外,姜文的电影还常常借助文学作品或文化符号来丰富电影的内涵。

例如,《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引用了鲁迅的《故乡》,体现了对历史的回顾和思考;《鬼子来了》中则展现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爱情和革命,抒发了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之情。

这些文学与历史的交织,使影片更有深度和思考的空间。

最后,姜文电影中的意象和美学呈现也是其文学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姜文擅长用镜头语言和艺术手法来表达情感和主题,如《让子弹飞》中的刀光剑影,以及《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夕阳和雨水等。

他的影片常常注重画面的美感,追求各个元素之间的和谐与统一、这些图像的表达,使得姜文电影更具诗意和情感张力。

综上所述,姜文电影的文学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如剧情与角色的刻画、对话与台词的运用、文学作品与文化符号的引用,以及意象与美学的表现等。

2024年姜文电影《太阳照常升起》观后感

2024年姜文电影《太阳照常升起》观后感

2024年姜文电影《太阳照常升起》观后感《太阳照常升起》是姜文导演于2024年推出的一部作品,这部电影以它特有的独特风格和深刻的哲学思考,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姜文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导演,通过这部影片再次展示了他对于人性、命运和社会变革的独到见解。

这部电影以一个小城市的故事为背景,通过讲述几个普通人的命运,展现了人们在面对生活的不同选择和困惑时所经历的内心挣扎和成长。

姜文导演通过对这些人物的细腻刻画,把观众带入到一个充满人性冲突和社会撕裂的世界中。

影片中的角色都有着不同的命运和人生观。

他们有的是普通的百姓,有的是政府官员,有的是商人,有的是艺术家。

姜文导演通过多维度的剧情安排,展现了这些人物在面对生活困境时所展现的理性和情感的冲突。

影片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苦衷和矛盾,他们在面对挫折和选择时,既有自己的价值观念和原则,又受到社会环境和现实利益的制约。

电影中众多精彩的场景和对百姓生活的真实再现,让观众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特有的城市氛围和生活状态。

影片中的小城市被描绘得具有鲜明的民俗风情和地方特色,人物之间的关系纠葛和社会现象的反映展现出了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矛盾。

姜文导演在这部影片中不仅仅展现了社会问题的复杂性,还通过细节的刻画和人性的描写,透露出他对于文化认同、个体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影片中的每一个人物都面临着自己的选择和困境,他们在追求个人利益和追求真理、真爱之间不断挣扎。

这让观众产生思考:在一个现实利益至上的社会,人们是否还能够坚守自己的信仰和道德准则?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是否还能够保持心灵的纯净和独立的思考?《太阳照常升起》的艺术表达方式颇具特色,影片中运用了多重的叙事手法和视觉语言。

姜文导演通过黑白画面和明暗对比的处理,塑造出影片独特的视觉美感。

影片的配乐也十分精彩,通过音乐的渲染和氛围的营造,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

这些独特的表达方式让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影片所想要传达的信息和情感。

阳光灿烂的日子 影评

阳光灿烂的日子 影评

阳光灿烂的日子影评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一部令人心碎却又充满温暖的电影。

影片以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为背景,讲述了一对年轻情侣在政治动荡中的爱情故事。

导演姜文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表现手法,将这段动人的爱情故事呈现得淋漓尽致。

首先,影片的画面和音乐给人一种宁静而又美丽的感觉。

姜文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景观和古典音乐,使得整个影片充满了诗意和温情。

尤其是在男女主角在田野上的浪漫场景,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画卷中,感受到了爱情的纯粹和美好。

其次,影片的情感表达十分真挚。

男女主角在政治运动的影响下,经历了种种磨难和考验,但他们的爱情却依然坚定不移。

影片通过细腻的表现和真实的情感,让人对爱情的力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尤其是在男主角为了保护女主角而付出一切的场景,让人动容不已。

最后,影片对历史背景的描绘也十分真实。

姜文通过对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细致描绘,让人对那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影片中的政治运动和社会动荡,给人以深刻的警示和思考,让人对当下的社会和政治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反思。

总的来说,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一部充满温情和真挚情感的电影,它让人感受到了爱情的美好和历史的沉重。

影片的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都非常出色,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得到了深刻的共鸣和感悟。

这部电影绝对值得一看。

《2024年姜文电影研究_从《动物凶猛》到《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影像重构》范文

《2024年姜文电影研究_从《动物凶猛》到《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影像重构》范文

《姜文电影研究_从《动物凶猛》到《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影像重构》篇一姜文电影研究_从《动物凶猛》到《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影像重构引言姜文作为当代中国电影界的代表性导演之一,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深入人心的角色塑造以及精细的影像处理获得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以姜文的两部经典作品《动物凶猛》与《阳光灿烂的日子》为例,对这两部电影的影像重构进行研究与分析,探究其背后的美学内涵及社会意义。

一、《动物凶猛》:狂野、躁动与真实《动物凶猛》作为姜文的早期作品,展现了导演独特的视觉冲击力。

电影中以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呈现了一个狂野、躁动的时代背景下的青春故事。

在影像重构方面,该片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 鲜明的视觉风格:电影中大量运用了快速剪辑、强烈的色彩对比等手法,营造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2. 动态的镜头语言:通过晃动的镜头、跟随镜头等手法,使观众感受到故事中的紧张与狂野。

3. 真实的情感表达:电影中的人物形象生动真实,情感表达直击人心,使得观众能够深刻感受到那个时代青年的情感状态。

二、《阳光灿烂的日子》:温暖的回忆与人性探讨《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姜文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温情的叙事风格、深刻的人性探讨以及细腻的影像处理获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在影像重构方面,该片同样展现出姜文导演的独特魅力:1. 温暖的色调:电影中大量运用了暖色调,使得整个影片呈现出一种温暖、阳光的氛围。

2. 细腻的镜头语言:通过平缓的镜头运动、柔和的光影处理等手法,使得影片在表达情感时更加细腻。

3. 人性探讨:电影中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探讨了人性中的善与恶、爱与恨等主题。

三、两部作品的影像重构比较与分析从《动物凶猛》到《阳光灿烂的日子》,姜文的影像风格发生了哪些变化?从两部作品的影像重构来看,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点:1. 视觉风格的转变:《动物凶猛》更加注重视觉冲击力,而《阳光灿烂的日子》则更加注重情感的细腻表达。

2. 镜头语言的差异:《动物凶猛》运用了更多的动态镜头语言,而《阳光灿烂的日子》则更加注重平缓的镜头运动和光影处理。

姜文导演电影的意义解读

姜文导演电影的意义解读

三十年来中国电影并没有在电影艺术形式层面或电影语言层面为世界电影做出显著的贡献,如果我们从思想内容层面解读中国电影,姜文的电影应该是独树一帜、不可替代的,即使世界一流大师的电影也不过与之比肩而已。

一、对神圣的祛魅《阳光灿烂的日子》(以下简称《阳光》)中马小军父亲的避孕套在空中飞翔的镜头背景是马小军父母的合影照片。

性第一次与解放军的形象联系在一起,这在中国的电影中是史无前例的。

马小军与刘忆苦在米兰面前争锋时互相揭露对方的父亲“作风”不好,马小军担忧米兰一到刘忆苦父亲的手下肯定就被刘的父亲给糟蹋了。

而他们的父亲恰恰都是解放军的中层首长。

进而姜文在《阳光》中把性、色与解放军高层首长更紧密地联系起来。

在马小军等一批军队大院的孩子们溜进大礼堂和解放军首长们分享被批判的“有毒”电影时,解放军最高首长身旁的年轻女人泄露了天机。

年轻女人与最高首长的关系从她敢于用手抚摸首长,首长听从她看与不看的决定,以及她向在场的所有下级解放军首长宣布命令式的语言,说明这个女人与这位解放军最高首长非同寻常的关系。

这位年轻女子可以左右这位首长的意志,在场的其他解放军下级首长也都自觉服从这个女子的指挥。

这场戏隐喻意义不言自明。

解放军的去神圣化恰恰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解放军在电影中被祛魅是从《阳光》开始。

《太阳照常升起》(以下简称《太阳》)承续了《阳光》的部分意义主题,解放军继续被祛魅。

父亲在小队长的眼睛里是一张穿着解放军军装的、脸部被烧成空洞的与母亲的合影照片。

疯癫的母亲是以枪的长度的一步步变短来描述父亲的形象。

弗洛伊德指出:枪、刀是男人阳具的象征①,枪的变短在故事层面是官越当越大,隐喻层面是其对妻子性欲愈来愈冷的双重暗喻。

“不怕记不住,就怕忘不了。

”忘不了是因为太熟悉,太熟悉了就要逃避。

这恰恰是父亲放下母亲跑到新疆的原因。

最后的红、黄、黑三根(三为多)女人的辫子透漏了真相———李不空和当小队长的儿子一样死于情杀。

他曾经和很多女人有过性关系。

让子弹飞影评

让子弹飞影评

让子弹飞影评《让子弹飞》影评导演姜文的电影《让子弹飞》,凭借其独特的笔触和犀利的剧情,成为中国影坛的一颗璀璨明星。

它通过一系列扣人心弦的片段展现了权力的腐败与人性的复杂,同时也为观众带来一场关于正义与勇气的角逐。

以下是对《让子弹飞》这部影片进行的一些评述。

首先,电影以山水城市蓝盈盈(周韵饰)的人物形象为切入点,以她为视角,展开了一幅扑朔迷离的情节。

整个影片在岳爷爷(姜文饰)和马尾(张涵予饰)两个主要角色之间展开。

这两位角色的不同背景和权力之争,呈现出了权谋斗争的残酷与人性的复杂。

姜文在电影中对女性性格的塑造也颇为细腻,蓝盈盈的坚强和聪明为整个故事增加了更多的张力。

其次,影片通过大量的笑料和幽默元素,调动观众的情绪,让整个故事更加有趣和引人入胜。

姜文以幽默的方式对社会现象进行了嘲讽,既让观众开怀大笑,同时也对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电影中的对白经典而耐人寻味,既能让观众放松身心,又能引发内心深处的思考。

再次,影片的画面非常精美,用光和色彩的运用给观众带来了良好的观影体验。

姜文巧妙地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鸟瞰视角和水墨写意的特点,将整个故事的节奏和氛围展现得淋漓尽致。

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雕琢,无论是场景的变换还是角色的造型,都充满了文化的内涵和审美的享受。

最后,电影以强烈的正义感和对勇气的赞美为主题,将人性的光辉和黑暗展现得淋漓尽致。

姜文通过角色间的对峙和冲突,表达了对正义与公平的追求,对人性的诘问和思考。

观众在电影中可以看到弱者与强势集团的较量,以及普通人的英勇行为,这一切都让人对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复杂产生了深思。

综上所述,《让子弹飞》以其独特的剧情和精彩的表演,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

通过对权力腐败和人性复杂的探索,姜文给了观众许多反思和思考的机会。

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娱乐大片,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它在中国影坛的地位不言而喻。

《让子弹飞》影评

《让子弹飞》影评

《让子弹飞》影评电影《让子弹飞》影评《让子弹飞》是由中国导演姜文执导的一部黑色幽默喜剧电影。

该片于2010年上映,主演有姜文、葛优、周润发和刘嘉玲等。

影片在中国大陆和海外市场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和好评。

本文将对该电影进行评述和分析。

这部电影以1920年代山西偏远地区为背景,讲述了一个被地主剥削的农民与一个盗匪团伙之间的对抗与勾心斗角的故事。

整部片子以黑色幽默的手法将社会问题与悬疑故事相结合,展现出了当时农民阶级对抗封建地主的决心和智慧。

电影以精美绝伦的镜头构图和独特的剪辑方式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导演姜文运用对比色和视觉冲击等手法,将山西贫困农村和虚幻的盗匪世界相对置,形成鲜明的对比。

同时,他采用了众多特写和特殊角度的镜头,给人以视觉冲击力,增强了影片的戏剧效果。

这样的镜头语言通过细腻的画面感激发了观众的情绪共鸣,使故事更具张力和引人入胜。

剧情的设置和角色的刻画也是影片的亮点之一。

主演们的演技出色,塑造了深刻的角色形象。

姜文饰演的张麻子形象深入人心,他既是一个正义的农民,也是一个善于策划和斗智斗勇的领袖。

葛优饰演的黄四郎则展现了一个狡诈独裁的盗匪形象,他与张麻子的对峙和互动使整个剧情更加扣人心弦。

周润发和刘嘉玲饰演的角色也各自有着特色,他们的表演给影片带来了更多的惊喜和笑点。

此外,电影的音乐和景别设计也是值得称赞的。

片中运用了多首经典老歌,与剧情相结合,起到了表现角色情感和衬托故事氛围的作用。

而山西贫瘠的土地和古老的城镇则显示出了小说式的味道,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的山河。

《让子弹飞》通过悲剧与喜剧的融合,给观众带来了丰富的情感体验。

它不仅仅只是一个娱乐作品,更是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呈现。

通过对社会冲突和人性的探讨,影片传达了一种反对压迫和追求自由的理念。

它带有强烈的政治的和人道主义的意味,呼吁人们关注社会不公,勇于抵抗压迫。

总的来说,《让子弹飞》是一部富有深度和艺术性的优秀电影。

它的成功不仅在于其故事的张力和构思,更在于它对社会现实的揭露和关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十年来中国电影并没有在电影艺术形式层面或电影语言层面为世界电影做出显著的贡献,如果我们从思想内容层面解读中国电影,姜文的电影应该是独树一帜、不可替代的,即使世界一流大师的电影也不过与之比肩而已。

一、对神圣的祛魅《阳光灿烂的日子》(以下简称《阳光》)中马小军父亲的避孕套在空中飞翔的镜头背景是马小军父母的合影照片。

性第一次与解放军的形象联系在一起,这在中国的电影中是史无前例的。

马小军与刘忆苦在米兰面前争锋时互相揭露对方的父亲“作风”不好,马小军担忧米兰一到刘忆苦父亲的手下肯定就被刘的父亲给糟蹋了。

而他们的父亲恰恰都是解放军的中层首长。

进而姜文在《阳光》中把性、色与解放军高层首长更紧密地联系起来。

在马小军等一批军队大院的孩子们溜进大礼堂和解放军首长们分享被批判的“有毒”电影时,解放军最高首长身旁的年轻女人泄露了天机。

年轻女人与最高首长的关系从她敢于用手抚摸首长,首长听从她看与不看的决定,以及她向在场的所有下级解放军首长宣布命令式的语言,说明这个女人与这位解放军最高首长非同寻常的关系。

这位年轻女子可以左右这位首长的意志,在场的其他解放军下级首长也都自觉服从这个女子的指挥。

这场戏隐喻意义不言自明。

解放军的去神圣化恰恰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解放军在电影中被祛魅是从《阳光》开始。

《太阳照常升起》(以下简称《太阳》)承续了《阳光》的部分意义主题,解放军继续被祛魅。

父亲在小队长的眼睛里是一张穿着解放军军装的、脸部被烧成空洞的与母亲的合影照片。

疯癫的母亲是以枪的长度的一步步变短来描述父亲的形象。

弗洛伊德指出:枪、刀是男人阳具的象征①,枪的变短在故事层面是官越当越大,隐喻层面是其对妻子性欲愈来愈冷的双重暗喻。

“不怕记不住,就怕忘不了。

”忘不了是因为太熟悉,太熟悉了就要逃避。

这恰恰是父亲放下母亲跑到新疆的原因。

最后的红、黄、黑三根(三为多)女人的辫子透漏了真相———李不空和当小队长的儿子一样死于情杀。

他曾经和很多女人有过性关系。

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女人有过性关系,最后死于与俄国女人有关的争风吃醋。

因此,俄国老太太不好说什么,只是可怜大肚子女人。

影片在故事层面已经说明,小队长的爷爷是烈士,爸爸不是烈士。

照片上的父亲看似空洞,但是空而不空:他叫李不空!他是最可爱的人———解放军,解放军的首长。

二、政治隐喻《阳光》中有两个叙事者:文本内的叙事者和隐含叙事者,两个叙事者的反向叙事恰恰是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

许多批评文章都忽略了马小军和姜文的区别,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似乎马小军就等于姜文。

事实上成年马小军是文本内的叙事者,而姜文则是以隐含叙事者的力量通过电影画面呈现出来。

马小军所要讲述的是一个已然暴富的款爷回忆少年时的潇洒和倜傥风流,只不过在风流方面他夸张了自己的能量。

姜文不是文本内叙事者成年马小军!如果说电影中一定要有姜文影子的话,那就是骑棍子的那个傻子。

他一直游离于马小军这些人的边缘,在欣赏他们,在观察他们,在嘲笑他们。

姜文非常明白历史的真实是什么,作为导演他只能用影像以审美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历史观和政治观。

傻子骂出的“傻逼”恰恰是隐含叙事者姜文对马小军等人的嘲讽。

因为成年马小军这群有钱但缺乏思想的人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特别的迷信。

他们不但没有政治理性而且没有历史记忆能力。

即使信仰鬼神也是信奉财神和风水之类的东西,他们没有真正的宗教精神。

他们并不认同是改革开放给他们带来了发财的机会,相反他们甚至对改革开放有怨言。

姜文导演电影的意义解读□王黑特(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北京100024)□王观亿(北京八中,北京100045)关键词:姜文电影解读摘要:本文从故事层面、隐喻层面和象征层面,同时从对神圣的祛魅、政治隐喻、哲理象征三方面对姜文导演的两部作品进行交叉式意义解读。

筅1242010.720世纪90年代这些开卡迪拉克、喝XO的暴发户突然再度信奉起毛泽东(这并不排斥他们同时迷信其他谶纬类的事情),他们再次把毛的照片到处张扬,特别爱挂在汽车后视镜上,以保佑他们平安,保佑他们发财。

正如电影开始和结尾都唱出的“文革”歌曲“翻身的农奴想念恩人毛主席”。

《阳光》的第一个镜头是毛泽东的石头雕像,并且把它拍得栩栩如生,好像活了;影片再以毛泽东在卡迪拉克里的挂象作为结束段落的第一个镜头,电影意向非常明确———电影是在评说毛泽东时代。

关键是姜文作为导演,他在这部电影中如何看待这个时代。

众所周知,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有一种怀念“文革”的情绪在文化底层蔓延,一些人认为“文革”时期虽然物质生活窘迫,但是人们的精神生活并不差,人人平等,人们有理想有信念,起码没有腐败。

姜文在《阳光》和《太阳》两部电影中讲述了自己对这段历史的回忆和评价,并且揭示了这些人的历史健忘症。

姜文的笔法非常具有美学含量,《阳光》中他是用中年马小军的视角来叙述“文革”历史的,中年马小军是欣赏这段历史的,但是他的欣赏并不代表姜文的历史立场。

如果我们不以成年马小军的眼睛看待这段历史,我们会看到:1.孩子们学业荒废,老师对“害群之马”内心充满惧怕。

2.孩子们集体传唱着与他们年龄不符的流氓歌曲、抽烟、拍马子、打架斗狠、强奸未遂等等。

3.当时的少年儿童由于崇拜英雄,在社会舆论引导下进而渴望战争,令人想起《西线无战事》中德国孩子们被哄上战场的历史。

胡同打群架不仅仅是展示马小军残忍的内心,也是为了引出卢沟桥下更大规模群体斗殴这场戏。

稍细心就会注意到,打架的双方一面是穿绿军装(象征军队势力),另一面基本是穿蓝色工装(象征工人阶级)。

他们都信仰同一个小坏蛋。

当他们在莫斯科餐厅把小坏蛋高高抛起时,背景是毛主席像,小坏蛋被捧得和毛主席一样高。

小坏蛋的开场白也是毛主席诗词的套改版。

4.毛泽东时代真的平等吗?电影给出了否定的回答。

(1)朝鲜人民军协奏团访华演出,只有少数特权阶层可以享受,真正爱好音乐的人为了看演出只好装作朝鲜大使,公安人员把他带走的后果不言自明。

马小军一行的父亲们不过是中层首长,连他们都没有资格看这样的演出。

那么普通工人,特别是农民有权利、有机会观看吗?这样的演出对当时中国内地人民来说几乎是最奢侈的精神享受。

(2)军队大院看电影也分阶层等级,首长们可以在礼堂里看内部西方“有毒”电影,普通人只能露天看《列宁在1918》之类的革命电影。

现场观众对电影台词倒背如流,马小军们可以熟练地玩这类电影的每一场戏,说明他们对这类电影已经看了无数遍。

中国当时存在着严重的文化和信息不平等。

(3)马小军等军队干部子弟可以到莫斯科餐厅过生日,当时普通百姓可以吗?除了军队干部子弟,马小军们只和外交部大院的于北蓓这样的朋友来往。

米兰家也不普通,她能留在北京郊区农场,而不是到边疆或西部插队下乡,说明米兰也不是普通家庭的孩子。

有历史记忆的人们都知道,毛泽东时代阶层壁垒非常严格,身份意识非常明确。

②故事中唯一值得赞许的大概就是马小军和米兰的爱情故事,但这段故事却是成年马小军的一段虚拟的幻想。

影片在最高潮处马小军和刘忆苦打架,成年马小军用诡异的笑声把此前的叙事全部推翻,尤其是最美好的部分———马小军和米兰的爱情———全部否定。

神秘仙化的米兰蜕变成了现实中的疯丫头于北蓓,从而揭示出人们的回忆往往带有欺骗性。

说明怀旧作为人人皆有的精神本能往往具有强烈的美化趋向,因为过去的岁月都是人类个体年轻的时光,青春比一切物质的现实都更加美好。

因此,过去的岁月在这部电影中是彩色的,而现实是黑白的。

影片的批判锋芒指向20世纪90年代在大众中集体发酵的怀念毛泽东时代的怀旧情结。

影片中“文革”时代的毛泽东已成为僵硬的雕塑,现实的毛泽东成为保佑大众的牌位神符。

人们对毛泽东时代产生怀念情感是因为处在社会舞台上的现在的中老年人的年轻岁月留在了那里。

如果说中国电影在叙事形式上有重要突破的话,《太阳照常升起》应该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现代主义风格电影。

它在追求艺术形式和镜头语言的不确定性和抽象性,在荒诞的叙述中实现揭示、质疑和批判的意义。

《太阳》从大的历史时段就已经表明了政治隐含的意义指向:1958年是时间倒叙的开始,占有一个叙事段落,其他三个叙事段落则是1976年的春、夏、秋。

1958至1976年是典范的毛泽东时代,是中国共产主义的经典历史段落。

③影片中所有的段落都具有荒诞性叙事,隐喻了这个历史时期中国社会政治的混乱和无序。

1958年冬季,李不空(阿辽沙)的妻子(周韵饰)站在高塔上喊:“阿辽沙,别害怕,火车在上面停下了,他一笑天就亮啦———”“他”在第一层次是小队长(房祖名饰),1958年他不但没有笑而且一直在啼哭。

第二层次的隐喻意义是从1958年开始中国进入黑暗的年代,而且是西北那样的寒冷的冬季。

这个黑暗历史一直延续到1976年秋季。

④1252010.71976年春季,小队长的妈(周韵饰)站在树上再次高喊:“阿辽沙,别害怕,火车在上面停下了———”,但这次是“天一亮他就笑了!”春季,当小队长刚要笑时,却被警察李叔喝止了。

其意义隐含也许是1976年的“四·五”革命运动,被纠察队和警察镇压了。

当时人们刚刚看到邓小平复出后抓整顿、抓经济建设的希望,又破灭了。

到了1976年秋季,电影画面上终于看到了小队长的笑脸,“他一笑天就亮了!”我们知道1976年秋季中国发生了重大的历史事件,“四人帮”被粉碎。

天终于亮了。

⑤《太阳》1976年夏。

姜文再次以性为表层故事叙事,同时在第二层次阐述了政治隐喻。

从意义的第二层看,是以摸屁股这一荒诞的故事隐喻了“文革”中整人的一系列手段,总之是用尽一切人和一切办法逼迫一个人就范,让他们承认莫须有的罪名,然后把他们置于死地。

姜文是用性这一隐蔽的意象展示整人的过程和细节。

姜文不写简单的批斗和硬性扣帽子,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人性展露。

摸屁股事件同时还是对毛泽东时代种种政治斗争的嘲讽和鄙视。

三、哲理象征姜文的三部作品中都有一个不被社会接受的离群者,《阳光》中是傻子咕喽木,《鬼子》里是瘫子七爷,《太阳》中是疯妈。

他们都在清醒地观察和批判着当时他们生活的社会。

《阳光》中童年傻子是观察和暗示马小军们,他嘲笑马小军把米兰介绍给同伴。

他用哭暗示马小军,米兰已经成为刘忆苦的马子。

他用骂给成年马小军当头棒喝。

《鬼子》展示了一个智叟———五舅老爷;一个愚公———瘫子七爷。

其中隐含的哲理是明确的:大愚若智,大智若愚。

《太阳》还体现了东方人固有的哲学思考:作品以疯妈为媒介展示了虚与实的关系,有与无的关系,生与死的关系,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此岸与彼岸的关系等等。

小李叔叔在疯妈眼里是已经牺牲的人,但是现实他又是从新疆穿了四个兜回来的警察。

说明生与死是一种主观的认定,要看站在什么角度观察。

进而疯妈自己又忽然消失,但她漂游在河上的衣物又说明了她的存在。

如果说生是有,死是无的话;无可以生有,有可以变无。

我们东方人认为在生与死之间还存在着非生非死的中间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