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姜文的电影《太阳照常升起》的艺术特征
影片太阳照常升起造型分析

影片《太阳照常升起》中的造型分析《太阳照常升起》来自女作家叶弥的短篇小说《天鹅绒》,姜文把小说作了大修改,分成四个独立成章而又一体化的段落,讲述一段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的故事,时间上跨越了民国、解放初期、“文革”时期以及现代。
包括、周韵的故事,姜文与孔镱珊的故事,孔镱珊与房祖名的故事,陈冲与黄秋生的故事。
导演想表达的是在种种压抑环境下的人性。
每个人都活在社会大环境、生活小环境,以及亲人的压抑之下表现出来的原始的人性。
出乎意料的是,姜文并没有采用沉重的方式来演绎这些故事,而是用内心的向往、对热烈的幻想来演绎,从而赋予了影片浪漫主义、理想主义和魔幻主义的风格,使观众在极具形式美的意境中来体味作品的主题。
美轮美奂的色彩,诗意般的镜头,热烈,激情的音乐,夸张诙谐的语言,给人以全新的感觉,成为一部经典的艺术美影片。
色彩和光线的运用是本片最突出的特点。
影片总体上呈现出一种明朗欢快的影调效果。
明亮、鲜艳的色彩始终占据全片,比如蓝蓝的天空,绿草茵茵的乡村草地,白雾笼罩的村庄、开满鲜花的屋顶、鲜红的布鞋、洁白的大褂等等,这些无不给影片营造了一种梦幻的色彩。
热烈的红色、生机勃勃的绿色、明亮的黄色……各种色彩相互交织、相互碰撞、相互衬托,与文革这个缺乏热情、缺乏阳光的灰色年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尤其值得交代的是,黄秋生死的片段,天空是明亮的,食堂姑娘的衣服是雪白的,他的尸体躺在红色的房檐下,四周摆满翠绿和鲜红的蔬菜,耳边想起欢快的歌曲《美丽的梭罗河》,折射出黄秋生的死是为理想而死,是不堪于那个时代对人性的折磨,为了求得摆脱而死,是一件喜事。
套用姜文对这个角色的评价,他是死在一种尴尬和困惑的生命境遇里。
在镜头运用上,影片运用了大量的长镜头,借以交代环境和表达主题。
影片一开始有一系列周韵赤脚走路的长镜头,镜头始终以脚为中心,并随着周韵的脚步不断的前移,后景是居住的木楼、乡间的小路、层层的梯田。
从而告诉我们我们两个意思:一是通过脚折射出性,二是为我们展现了风光秀美、充满浪漫气息的环境。
太阳照常升起的拍摄特点

太阳照常升起的拍摄特点《太阳照常升起》的的导演姜文把小说作了大修改,分成四个独立成章而又一体化的段落,讲述一段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的故事,时间上跨越了民国、解放初期、“文革”时期以及现代。
其中姜文与孔镱珊的故事是一段、孔镱珊与房祖名的故事是一段、周韵的故事是一段、陈冲与黄秋生的故事是一段。
这部影片的拍摄有以下特点:一,每个镜头充满人性最后一个镜头,躺在鲜花丛中的婴儿,就是导演意图的最好注脚,也是点题之笔——只要太阳照常升起,生命的旅程就永远是一条光荣的荆棘路。
站在传统的话语体系内,有很多人会问这部电影到底是写什么的?这个问题要跳出来回答,这是一部描写人性的电影,而且这种描述还带上了姜文个人的深深印记。
这就是姜文所理解的人性的本质,所以你会在姜文的电影看到许多非常规的事物,比如那个疯妈,她在正常人的世界里被视为疯疯癫癫的,但是她疯了没有呢?姜文的回答是没疯,她所做的事情合乎一个完整的逻辑思维,她为爱而存在,追求自己所想要的,遵从内心的本能而无视社会规则。
姜文以一种夸张的手法放大了影片中每一个人的欲望,老唐对自己枪法的肆意展示和林大夫对自己身体的肆意展示如出一辙,你可以认为他们/她们是在卖弄,是在炫耀,因为他们/她们为自己生命意志的张扬而自豪。
青年队长对林大夫身体的渴望和梁老师对林大夫身体的渴望是一样热烈而直接。
影片故意浓墨重彩地描写这种每个人、每个个体获得欲望满足的合法性。
而把这种集体的欲望释放所带来的冲突与矛盾全部弱化处理掉了。
老唐和梁老师、老唐和青年队长之间本该激烈的冲突都被轻轻带过,姜文所想呈现给观众的,是一幅众生欢腾的景象,每个人都可以追求,每个人的欲望都可以得到满足。
所以看这样的电影,你会觉得血脉贲张,觉得性欲旺盛,觉得生命的惬意与欢乐。
三、每个镜头都展现美。
无论是荒凉的西部戈壁,还是东部某小学,整部电影的用光始终是明亮的,这种基调正是日神精神的表现,生命以其光辉灿烂的一面照耀世间,美来源于普天而下的光明与亢奋,而这种光明正是生命意志的蓬勃洋溢!在所有镜头的运用上,电影始终以一种跳出人的正常视觉体验的方式来进行,但是这种不用于人肉眼所见的镜像经过处理后却变得异常舒服,但是这种悦目感绝不是和谐,而恰恰是亢奋。
《太阳照常升起》影评

班级: ________ 姓名: _______ 学号: _________《太阳照常升起》影评在上课的时候,老师让我们观看了《太阳照常升起》这部电影,《太阳照常升起》是姜文呕心沥血的一部作品,具有深层的社会写实意义,具备艺术特质。
影片试图向观众展现导演(姜文)的内心世界,某些电影乔段甚至让我们窥视到导演私密之处。
色彩绚丽,景观跳换跟梦境一样,这是看完整部影片后的整体感觉。
看似没有什么逻辑关系,却总能让观众不自觉的侵入导演思想深处的“乌托邦”。
支离破碎的结构,梦呓般的对白,姜文魔幻现实主义的新作十分地费解,但即便是看不懂剧情,仍然不会影响观众的兴趣。
影片始终情绪高昂,这些情绪是能够感染观众的。
满溢的色彩,飞繁运动的镜头,剽悍的想象力,处处流淌着的幽默感,使人内心荡漾着笑声而不是放肆出廉价的爆笑。
久石让的配乐,军号和枪声,不断重复着雄壮的力量。
在一种宁静的环境下看完了《太阳照常升起》,似乎心中的疑惑随着影片的前行而层出不穷,而随着最后一声痛彻心扉的呼喊,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做人性的闪光,世界是“零”,而真性情是“一”,没有了“一”,一切都是“零”。
在这样的一种喧嚣的世界中,面对来自各方面的“零”的诱惑,这个“一”越来越淡,在一种欺骗与自我欺骗的境地中,掩盖了多少作为人最本源的真性情,只有在出生和死亡之时,才能将这种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对于影片中的两个人物的离世我并不觉得悲伤,反而觉得是一种境界的升华,浮浮碌碌来世一遭,除了给世间增添一两笔的色彩,还留下了什么?生命究竟能承受多少重量,曾经认为生命很脆弱,其实生命更是坚韧的之时因为一种不自然的埋没就显得很茫然,不能说我真的完全领会了这部影片的内涵,而只能说,看完之后觉得很沉重,剧情很紧凑,最重要的是里面有很多内容需要自己的理解思考,整个片子看下来,不知道为什么心情会这么压抑,虽然在网上也看到了许多影评说里面有多么多么滑稽,当演到母亲上树的时候,我并没有觉得可笑,相反,我觉得她很可怜,一种怨气夹杂在那样的爱中,复杂却真挚,疯,亦有疯的好处,最真最善之处她敢表露,爱,不仅仅埋藏在心中,而且能够执着的表现出来,活得真切,活得洒脱。
电影《太阳照常升起》艺术评介-最新文档资料

电影《太阳照常升起》艺术评介《太阳照常升起》是姜文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是中国新世纪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一部,属于探索之作。
如果用传统的眼光和视野去欣赏和观看这部电影,那么无疑找不到进入其中的通道。
有人认为:“《太阳》在电影本体上的创新意识,这是21 世纪中国电影人寻找新的电影表述方式的一缕‘阳光'。
它给中国观众在审美取向上带来了新的参照系数和坐标。
” [1] 事实的确如此,《太阳照常升起》打破了传统电影的故事叙述、人物塑造和表现手法,从而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往往反复观看好几遍都不能理解其中的要义,纷繁的情节线索、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深刻的象征手法是三个比较突出的方面。
一、纷繁的情节线索《太阳照常升起》采用倒叙的表达方式来展现故事情节,可是与一般的倒叙并不相同。
按照电影先后呈现的顺序,主要由四个片断构成:疯、恋、枪、梦。
“疯”是指疯女人的故事,她的疯癫与她的儿子的清醒构成了对照关系,最后她消失了,唯有她买的那双鞋和衣服漂在河上。
而事实上,古今中外的文艺作品中的疯子往往都是最清醒的人,例如《狂人日记》中的狂人,《飞越疯人院》中的疯子们。
“恋”是指一段有着不可告人的感情故事,小梁悬梁而死,也不知道是自杀还是他杀,不明不白地离开了世界。
“枪”是指疯女人的儿子李东方执着于寻找“天鹅绒”,却被唐雨林开枪打死。
“梦”是指一段回忆,故事的开头,怀孕的女人把李东方出生在开满野花的铁轨中间,婴儿出生时的笑容和唐雨林的婚礼交错演进。
也就是说,前三个片断都是关于死亡的,后一个片断是关于出生的,寓意着所有的生命都是为着死亡的最终目的。
从表面看,每一个片断都是一个充满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小故事,可是事实上,这些小故事彼此之间构成了前后继承关系。
如果按照正常的时间顺序,它的故事内容应当是这样展开:1958 年的新疆茫茫戈壁,两个骑着骆驼的女人唐妻和身怀六甲的疯妈一起行进,之后生孩子的场景与唐妻婚礼的场景并行发生,谁也没有想到两段截然不同的命运在若干年之后鬼使神差绞扭在一起。
2024年姜文电影《太阳照常升起》观后感

2024年姜文电影《太阳照常升起》观后感《太阳照常升起》是姜文导演于2024年推出的一部作品,这部电影以它特有的独特风格和深刻的哲学思考,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姜文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导演,通过这部影片再次展示了他对于人性、命运和社会变革的独到见解。
这部电影以一个小城市的故事为背景,通过讲述几个普通人的命运,展现了人们在面对生活的不同选择和困惑时所经历的内心挣扎和成长。
姜文导演通过对这些人物的细腻刻画,把观众带入到一个充满人性冲突和社会撕裂的世界中。
影片中的角色都有着不同的命运和人生观。
他们有的是普通的百姓,有的是政府官员,有的是商人,有的是艺术家。
姜文导演通过多维度的剧情安排,展现了这些人物在面对生活困境时所展现的理性和情感的冲突。
影片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苦衷和矛盾,他们在面对挫折和选择时,既有自己的价值观念和原则,又受到社会环境和现实利益的制约。
电影中众多精彩的场景和对百姓生活的真实再现,让观众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特有的城市氛围和生活状态。
影片中的小城市被描绘得具有鲜明的民俗风情和地方特色,人物之间的关系纠葛和社会现象的反映展现出了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矛盾。
姜文导演在这部影片中不仅仅展现了社会问题的复杂性,还通过细节的刻画和人性的描写,透露出他对于文化认同、个体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影片中的每一个人物都面临着自己的选择和困境,他们在追求个人利益和追求真理、真爱之间不断挣扎。
这让观众产生思考:在一个现实利益至上的社会,人们是否还能够坚守自己的信仰和道德准则?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是否还能够保持心灵的纯净和独立的思考?《太阳照常升起》的艺术表达方式颇具特色,影片中运用了多重的叙事手法和视觉语言。
姜文导演通过黑白画面和明暗对比的处理,塑造出影片独特的视觉美感。
影片的配乐也十分精彩,通过音乐的渲染和氛围的营造,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
这些独特的表达方式让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影片所想要传达的信息和情感。
浅析姜文电影的视听特点以《阳光灿烂的日子》为例

一、光影与色彩的运用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姜文对光影和色彩的运用堪称一绝。他通过巧妙 地运用光影和色彩来表达人物情绪,深化主题,使得整部影片充满了象征意义。
在电影开头的一幕,马小军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带着青春的热情与向往, 踏上了通往成熟的道路。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他身上,形成了一片温暖的光 影。姜文用这种光影效果来表现出马小军的内心世界——他向往阳光,向往灿烂 的日子。
浅析姜文电影的视听特点—— 以《阳光灿烂的日子》为例
目录
01 一、光影与色彩的运 用
03
三、人物塑造与情感 表达
02 二、构图与视觉风格
姜文,一位充满个性化的导演,他的电影作品总是充满了独特的风格和视角。 他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在1994年上映,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觉风格和主 题赢得了观众的喜爱,成为了中国电影的经典之作。本次演示将通过分析姜文在 《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对光影、色彩和构图的运用,以及他在塑造人物、构建故 事、传达情感的手法,来探究姜文电影的视听特点。
的美丽,同时也表现马小军心中爱情的浪漫、美好和诗意。这一幕不仅令人 印象深刻,更是在视觉上形成了一种冲击力,使观众被深深吸引。
三、人物塑造与情感表达
姜文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不仅通过光影、色彩和构图来吸引观众的眼球, 更是在人物塑造和情感表达上下了大功夫。通过对主人公马小军的深入刻画,姜 文展现了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热情奔放的少年形象。同时,通过马小军的成长经 历,也揭示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
感谢观看
马小军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成长,也在成长中经历了社会的风雨。他的经历 映射出了那一代人的迷茫、冲动和追求。而在影片的情感表达上,姜文以一种内 敛而含蓄的手法,将青春的激情、爱情姜文的代表作之一,充分展示了他在电影视 听语言方面的独特见解和深厚功力。通过巧妙地运用光影、色彩、构图以及情感 表达等手法,他成功地营造出了一种既具有艺术性又充满感染力的视听效果,使 观众在享受视觉盛宴的也能深深地感受到影片所传达的情感与内涵。
试析电影《太阳照常升起》的视觉语言

(三)大小对比构图大小对比构图在影视画面中是一种不平衡的构图,但是同样能够传达出该电影独特的个性表达。
“被摄主体在画面中所占的面积越大,那么它的视觉重量就越大,显示出越强的权威性,因而在画面中的重要性也就越强。
”②在程勇去印度买完药从药店出来后,迷雾丛生中有两座神像从他身边经过,分别是印度象征死亡的神“湿婆”和代表重生的神“伽利”。
虽然这两座神像看上去比较凶残,但是在印度神话里面,湿婆和伽利意味着毁灭旧的才能创造新的,即所谓的毁灭—重生,所以这两座神像是印度神话中驱除瘟疫和治疗疾病医神的化身,也象征着程勇在走私仿制药这个事件中也是一个从毁灭到重生的过程,即程勇最初贩卖仿制药是为了私心赚钱,后来怕坐牢甩手不干,最后又为了赎罪倒贴钱卖药。
在这一组大小对比构图中,神像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位置,突出了神像强大的力量感。
而程勇处于画面的右下方,不仅增加了画面构图的横向空间关系,还具有一定的仰拍效果及主观视觉效果,意味着为了赚钱存有私心的程勇将不复存在,为了病人奋不顾身的程勇在此重生,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这一深远的意味,呈现出了一种理性,在引起观众的共鸣的同时,传达出了影片特定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内涵。
(四)镜面反射构图镜面反射构图在这里有效地推动了叙事的进展。
刑警队长曹斌抓获了一群买盗版药的白血病患者,想从他们身上获取假药贩子的线索。
而老太太拉着曹斌的手说出的话触动了曹斌的内心:病人只是想活着,他们有错吗?曹斌去卫生间洗了把脸,在掩盖自己激动得快要夺眶而出的泪水的同时,冰冷的水也使他清醒,他抬头看向镜子中的自己。
镜子中的曹斌与现实中的曹斌,代表了法理与人情两个立场,当镜头由现实中的曹斌转向镜子中的曹斌时,暗示着曹斌在摇摆中坚定了自己的内心,选择放掉了所有的病人,这同时也等于放弃了到手的线索,这一构图不仅细腻地描绘出了曹斌的心理,也交代了曹斌这个角色内心在铁面无私的法律和恻隐之心的人情之间的摇摆。
在影片最后黄毛的车祸中,曹斌这个角色体现出的对黄毛离世的歇斯底里,也映射出了即使是警察和犯人的关系,人性的恻隐之心也依然存在。
《太阳照常升起》电影画面的艺术魅力

29MOVIE REVIEW 电影评介2015年第18期一、 彩色电影的诞生与发展色彩在电影画面中始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且具有写实效果。
导演在拍摄电影中应该对该元素予以充分利用,将角色内心的落寞、欲望以及孤独等感觉充分展现在电影前的观众面前。
纵观世界电影发展历史,很多学者都认为电影发展主要有两大时代,一种是无声电影,还有一种就是有声电影。
但是在诞生色彩电影之后,在发展电影艺术方面有存在着划时代的价值及意义。
色彩电影一方面是人类科学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电影艺术不断追求的产物。
色彩电影的诞生对发展全球电影艺术做出很大贡献。
全球首部色彩电影是在法国诞生,时间是1990年,帕特和梅里埃斯两位艺术家将机械印刷的图画升级为彩色电影胶片,此为全球首部色彩电影,尽管从电影技术上来说和目前的彩色电影差距非常大,然而,它在当时社会年代的新奇性是毋庸置疑的。
从此,世界电影逐渐走上艺术巅峰。
中国早期因为很多文卫事业都比较落后,所以电影业也具有非常缓慢的发展速度,我国首部彩色电影就是《生死恨》(1948年),该影片是当时在国内影响力比较大的京剧艺术家梅兰芳所主演,为我国电视事业的发展与进步注入更多新血液。
在色彩应用方面存在一个时代的过渡期,即最初的黑白电影在世界电影界独领风骚,之后彩色电影长江后浪推前浪,相比于早期电影,当代电影的不同点主要在于,不论是黑白无声电影或者是彩色有声电影,都可以以画面艺术形式灵活而生动地在观众面前展现,此为电影艺术的终极目标。
与彩色电影极具生气相比,黑白电影更适合阐释沉重的题材影片。
因此,在当代很多电影制作者仍然非常注重黑白影片的艺术魅力,比方说,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的表现手法主要就是通过黑白画面的形式对当时的社会悲剧进行诠释,但是在该影片中,出现了一个穿红裙子的小姑娘,这就需要通过色彩寓意将这部电影所想表达的主题诠释出来,所以《辛德勒的名单》的画面所彰显的艺术价值是观众所无法估量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电影的构成元素上来说,无论是视觉还是听觉都有很多有自己特色的地方也有很多的标志性的东西。
雄浑的戈壁,磅礴的日出,色彩斑斓的云南景象和优美的《美丽的梭罗河》,虽然是表现文革这一特定时期的电影,但与以前表现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和电影中那种痛苦、沉闷、压抑形成了鲜明对比,整体基调是浪漫昂扬的,甚至在某些场景中还渗透着姜文式的彪悍气质,震撼而富有感染力。
虽然《太阳》以女作家叶弥的短篇小说《天鹅绒》为蓝本,但《太阳》中讲述的故事要比《天鹅绒》更饱满、富有张力,人物也更生动、立体。
在《太阳》中,姜文把原来的小说解构成“疯”、“恋”、“枪”、“梦”四个故事,用1976年、1958年两个时间段,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新疆与云南两个地方,整合成一个时空和命运交错的完整故事,使剧中的故事和人物的某种复杂逻辑联系层层揭开。
一,简洁的电影叙事反叛中国电影的故事性。
颠倒了故事的叙事时间顺序,真正的故事其实是按照“4—2—1—3”的时空顺序发生的,而姜文的颠倒方式并未启用普通的“倒叙”或是“插叙”。
而是采用了"分段叙事"结构和魔幻现实主义影像风格。
也正是由于其破裂拼接的结构和模糊的思想性两大特点,而具备了典型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深度模式的削平,作品含义的不确定性,精神分裂性,无可奈何的失落感。
松散的结构、破碎的故事、极端的行为、瑰丽的影像、异想天开的细节、非逻辑的表达,构成了姜文特色。
二、音乐与情节在电影中,音乐与画面的构成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在影片的开始和结尾以完全不同的两种节奏去演奏相同的旋律,达到的艺术效果也是完全的不同,前者是悲凉忧伤的感觉,在绝望时候的低声吟唱。
而后者则是热烈奔放,完全是一片欢歌热舞的海洋。
他们的主旋律是完全一样的,不同的只是在节奏上放慢了许多。
把女声换成了男声。
这种在技巧上的简单的置换却显示了创造者深厚的音乐功底和对电影主题的恰当把握和解读。
电影以《新疆英孜》开场,人声的演唱清澈晶莹,随着歌声我们便进入一个云山雾罩的村子。
一双肥润的女人的脚,在盆中水反射的阳光下出现了绝美光影的灵性,镜头便跟随着这双脚开始了影片。
正当音乐与画面给人以立体美的享受时,疯妈与儿子突然相撞,舒缓的歌声戛然而止,便正式拉开了第一部分(1976年春中国南部)的故事;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是以《美丽的梭罗河》一首印尼民歌衔接的。
疯妈消失了,她的鞋和衣服漂在河上,而伴随着吉他弹唱,画面忽然转到1976夏的中国东部,单身的梁老师弹的一手的好琴,抱着吉他唱着动听的歌,厨房里的五个女人一起揉面,一起摆腿。
音乐平滑地过渡了两个故事,并且使观众马上由1976年的中国南部进入到同一年的中国东部,还巧妙地设悬。
在第二部分中,学校在操场上放电影一段可谓整部影片声画融合的一大亮点。
操场上幕布中的音乐和舞蹈与电影中众人抓流氓的紧张情节形成了鲜明的类比,这一段把当时时代人们的心理特征彰显的淋漓尽致;唐老师的几声吹号声也成为了该电影故事中期的一个标志。
从第一声吹号声开始,唐老师与林大夫的隐性爱情就崭露头角;第四部分也是整个故事的开端,一边是疯妈对着男人的遗物说话,另一边是姜文抱着老婆说:“你的肚子像天鹅绒”,此时《Singanushiga》再次响起,不过这一次则选用了更加悲凉的男声再一次感动观众。
在唐老师的一声枪声下,唐老师与她的老婆的婚礼也被拉开,这一次的《Singanushig》却以狂放的节奏牵动着情节的发展。
一群青春四溢的年轻人在野外帐篷旁载歌载舞,一个被火点燃的帐篷仿若一只硕大的火凤凰一般照亮了疯妈的火车,由此把本无关联的故事串联起来。
在疯妈最后的几声呐喊中,在初生的太阳的照耀下,影片的所有悬念也全部打开。
就是随着这一系列富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音乐,这部电影经历了一个“引迷,造迷,解迷”的过程。
三、意象与感觉的运用,画面精美,基调阳光明媚,生机盎然。
电影的开始,“轨道”、“鞋”、“脚”等一系列意象连续出现,为整部电影铺上了诗意与神秘感。
1. 脚影片一开始就是一双肥润的女人脚,它在洗脚盆中的水被阳光照射而折反出的绝美光影的衬托下被拍的很有灵性,从它踏上土地后,镜头长时间的跟踪拍摄这双脚,很多人对脚是有偏爱的,姜文用这种方式,从影片一开时他就告诉大家,这部影片和性情、性交、性压抑,性解放、性疏导都有关系。
2.鞋。
农村小队长妈妈,那双肥润脚的主人,没有穿鞋。
鞋代表“性”,这说明,小队长的妈妈在性上是有缺失的,是有需求的,是极端压抑的。
她捧着那双带有两只活灵活现的鱼眼睛的鞋,代表着疯妈对这个世界的希望,对自己丈夫的回忆和很多与坚持有关的信念,妈的生命力也需要爱,需要她心灵深处情感的一种释放,也注定了疯妈是一个对爱情的渴望者和追逐者。
而那双鞋的丢掉,则是代表着她所在乎的这一切的破灭和消失,暗示着她坚持的虚无,乃至最后生命的灭亡。
3.树。
树是生命的象征,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通过对来访者画的树的形象和构图笔法的分析,进一步了解求助者内心世界的潜意识甚至是无意识状态。
影片中,当妈把她的鞋放到树上丢失后,就意味着她的生命里从没有性的滋润到甚至也失去了性爱的生命活力的幻想。
但妈并没有自认倒霉,而是爬到她自己赋予自己生命灵魂的树上,用近乎疯狂的呐喊,来宣泄自己压抑已久的生命的能量和对美好幸福的希望及幻想。
树在影片中,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形象符号,因为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目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棵属于自己的树。
4.石头。
石头在心理学中,代表一个人曾经的创伤经历或现实遇到的困难,那是一个个的心结的投射。
石头越多越大,代表的心中的阴影就越多越大。
妈在认为属于自己的生命之树的四周挖出了很多石头,很多人感到那是一个疯子的行为,但因为,树根下有很多石头。
所以,树长歪了,寓意生命之树的树长歪了,一定是她的内心受了伤,有了很多的心结,所以,妈就挖出了很多象征她自己心结的大圆石头。
5.石头房子。
影片中,小队长在静谧的森林里发现了一个石头堆砌的房间,在石头房里,他发现很多自己家里以前摔碎的东西,和铺着整洁被褥的床。
这个房子显然是妈妈秘密建的。
石头房子的内部,上下连通,错落有致,就像人体的心脏结构一样。
这个石头房子就是象征着妈的“心灵小屋”。
儿子好奇的打量着妈妈的心房秘密,因为,每个人心灵都是承载一生心结秘密的地方,但每个人的心灵是不能随便进出的,更不能轻易被外人打扰。
小队长在石头房子里打起了喷嚏,随着他的一声声喷嚏声,油灯一个个塌了,他想拿起的每一个东西都是残破的。
儿子只好逃跑似的离开了石头屋。
这寓意。
我们每一个人从前的心结都是不要轻易碰触的。
此外,枪代表了男性生殖器也可以说成是展示男性成熟能力的象征和他们快乐的源泉。
天鹅绒的出现告诉观众那个时代的人们对荣誉的崇尚。
那个写着尽头的牌子,夕阳西下,老唐手握着长枪出现在尽头的牌子后面,于是新的生活开始。
“非尽头”的道路指示牌又暗示了疯妈无尽苦难的开始,丈夫的死亡和背叛,即将出生的孩子,以后的生活,“非尽头”。
当唐老师发现了妈的石屋后,他在门口扔了一个树杈,这个树杈是禁止的意思,告诉孩子们此处不能进,因为,人做事是要有良知的,人的内心世界,外人是不能轻易涉足更不能践踏的。
他还用这个树杈告诉孩子们,树上的小鸟窝是不能掏的。
这种人文情怀使得影片深刻而浪漫。
…这些是原本在我们眼睛里不足为奇的东西,在影片中却加入了主观情感,成为了一个又一个典型的意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而借助这些意象,影片散发了一种“此中有深意,欲辨已忘言”的隆重气息。
四、现实与艺术,诙谐和夸张的运用,结构的强修辞功能使影片张力十足。
艺术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
姜文的这部电影为了充分表现故事情节,为了极端地刺激观众的视听,不惜制造多个违背常理的行为和事物。
影片用悬疑甚至是荒诞的手法极力展示疯妈的“疯”,表现疯妈从商店拿“鱼鞋”、上树、刨坑、和猫说话、与那个她说已经牺牲的退伍军人热络地聊天,其实,妈根本就没疯,她只是出现了一些人格障碍。
首先,妈有自知力,他问自己的儿子:“我疯了吗?”儿子说:“有时候,但没疯。
”妈坚定地说:“疯。
”其次,互相摔碗的镜头,儿子对妈妈大声的咆哮,但妈妈一点都不生气,因为她知道,人在很压抑的时候,是需要有宣泄的。
她用火柴烧孩子的手,告诉他疼是正常人的感知,也说明她的认知系统没有问题。
就连妈最后的自杀,也是,妈再也不想给自己的儿子增添麻烦,也是鞋丢了后对一切释怀的表现。
这一切都说明,妈不疯,疯的,是那个年代。
那个时代的生活以及爱情,是一根筋似的纯洁信任和坚守,人会为自己坚守的东西舍弃生命,不管是正常人还是疯妈。
小队长用背篓背疯妈回家,疯妈用火柴烧自己儿子的手,扔算盘,打儿子耳光,林大夫在白布前感受“流氓”,几个厨房女孩接电话的语言和神情、陈冲及其她走后的丑女对黄秋生的情感表白,姜文虽然用了诙谐、夸张的手法,在我们看来是可笑的、畸形的,但却表现了那时的人们对情感与性的饥渴。
影片的后半部分,非现实的事物也越发多了,妈在火车上生子,婴儿从火车上掉到铁轨上不死,生子的过程中没有疼痛和剪脐带的过程,刚生育完的母亲也如健康人一样在铁轨上奔跑,这一系列非现实的情节告诉我们艺术作品为了更好的表现主旨与中心是会夸大或缩小原事物的,以求得视听上的冲击。
五,象征意义,个人风格:姜文对洪荒时代人性中狂野一面的怀念、神往。
性别特征明显。
老唐地出现,他的做事方式,他不羁的造型,他那意味深长的“枪”,都是代表着地道的大男子主义,对男性刚强的多方面诠释。
这里的枪是对性的一种隐含的解读,是一种朦胧的,不确切的,但是很热情地表示,在某种程度上,他代表着一个男人的自尊,代表着一个男人面对这个世界的一种无奈或者是一种刚硬的态度,在受到伤害后的自我防卫能力。
与通篇充斥着的那种显露在外的男性的硬朗完全一致的。
苏联老大妈的出现,五十年代苏联支援帮助我们,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中苏关系在上个世纪初破裂了,;三个不同颜色的大辫子,即说明“阿辽沙”有很多知心女人,他只给周韵留下陈旧过时的光荣和梦想的精神食粮;一本苏联批判家的书《怎么办?》,这一切都昭示着小队长的爸与小队长的妈的决裂。
小队长的妈,背走了代表自己所有梦想的阿辽沙的遗物。
对自己选择的责任,妈重复说了很多遍“我知道”,就像她丢了鞋时,鸟儿不断说的“我知道,我知道”,他们知道的就是自己在需要依赖和被保护时的心灵梦想的破灭。
小队长就是那个时代人无知压抑而又渴望美好人生的一代人的缩影。
小队长带着李铁梅去找老唐老婆,李铁梅的出现方式像是完全是从小队长的体内分出来的一样,这个人是一种虚无的信念的外在表达方式,是小队长的内心的幻化写照。
那些话也都是小队长要问老唐老婆的话,是一个懵懂的但是热血沸腾的有激情的年轻人的一些迷茫,是小队长和老唐老婆之间的直接交流,这种暧昧的,阴柔的,不明显的情愫又与主线中的男性的刚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