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导演电影的风格

合集下载

姜文电影特点范文

姜文电影特点范文

姜文电影特点范文姜文是中国著名导演,以其独特的电影风格和作品深受观众喜爱。

以下是姜文电影的一些特点。

一、黑色幽默姜文电影中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黑色幽默。

他善于将荒诞的情节和悲剧性的主题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以一种幽默而且讽刺的方式来揭示社会问题。

他的电影在表现现实问题的同时,又给观众带来了欢乐和娱乐。

例如,《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姜文巧妙地使用了讽刺和幽默的手法来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电影中主人公刘文牧因死亡关系被牵扯进一起,导致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事件。

通过对这些令人荒唐的细节和人物的描绘,姜文成功地展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和荒诞。

二、心理描写姜文电影的另一个特点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

他善于通过细腻的剧情和人物关系的呈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使观众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电影中的人物。

例如,《鬼子来了》中,姜文通过将日本侵略者和村民之间的紧张关系融入故事情节中,展现了不同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观众可以从中看到人们在战争环境中的恐惧、痛苦和抗争。

姜文通过这种心理描写的方式,使观众对人物的故事和命运产生共鸣和共鸣。

三、社会批判姜文电影中常常批判和揭示当代中国社会的问题和矛盾。

他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呈现,以及对个体和群体命运的关注,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批评和思考。

例如,《让子弹飞》中,姜文通过一个发生在清朝末年的故事,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腐败和不公。

他通过电影中的人物和情节,展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扭曲。

姜文以一种讽刺的方式,对社会现象进行了犀利的批判,引发了观众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四、寓言性姜文的电影常常带有寓言性的特点。

他利用诙谐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传达了深刻的寓意和主题。

例如,《鬼子来了》中,姜文将侵略者和被侵略者之间的敌对关系放置在一个小村庄中,将战争的悲剧性和人性的复杂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他通过这个故事,不仅仅是描写抗日战争的英勇和牺牲,同时也反思了战争对于人性的摧毁和伤害。

姜文电影的文学性分析

姜文电影的文学性分析

姜文电影的文学性分析姜文是中国电影导演、编剧和演员,在中国电影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他的电影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主题而闻名,其中不乏文学性极高的作品。

本文将对姜文电影的文学性进行分析。

首先,姜文电影的剧情与文学作品类似,具有情节引人入胜、角色鲜明等特点。

姜文的电影常常以具有戏剧性冲突的故事为背景,如《让子弹飞》中黑社会老大和贪官的斗智斗勇,以及《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爱情与背叛。

他的影片通常充满悬疑、反讽和意外的情节转折,令观众充满期待和紧张。

同时,姜文电影中的角色形象生动鲜明,他们有着独特的性格和命运,深入人心。

这些剧情和角色的刻画都展现了姜文对于生活的洞察和思考,体现出他扎实的文学功底。

其次,姜文电影中的对话和台词也是其文学性的重要体现之一、姜文善于运用幽默、讽刺和反转的手法,通过对话展示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现实。

他的台词经常精炼而诙谐,能够给观众带来更多的思考和情感上的共鸣。

例如,《让子弹飞》中的“给我抄出来,我朋友圈里没几个有勇气!”以及《一步之遥》中的“人都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死,这才是最大的悬疑!”都成为了观众茶余饭后的谈资。

此外,姜文的电影还常常借助文学作品或文化符号来丰富电影的内涵。

例如,《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引用了鲁迅的《故乡》,体现了对历史的回顾和思考;《鬼子来了》中则展现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爱情和革命,抒发了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之情。

这些文学与历史的交织,使影片更有深度和思考的空间。

最后,姜文电影中的意象和美学呈现也是其文学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姜文擅长用镜头语言和艺术手法来表达情感和主题,如《让子弹飞》中的刀光剑影,以及《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夕阳和雨水等。

他的影片常常注重画面的美感,追求各个元素之间的和谐与统一、这些图像的表达,使得姜文电影更具诗意和情感张力。

综上所述,姜文电影的文学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如剧情与角色的刻画、对话与台词的运用、文学作品与文化符号的引用,以及意象与美学的表现等。

《2024年姜文式对白——从姜文电影看对白塑造》范文

《2024年姜文式对白——从姜文电影看对白塑造》范文

《姜文式对白——从姜文电影看对白塑造》篇一引言姜文,中国当代电影导演、编剧、演员,以其独特的电影风格和对白塑造闻名于华语影坛。

其作品充满了智慧、讽刺与深刻的人文关怀,尤其以对白独树一帜,充满智慧与思考。

本文将通过对姜文电影的细致分析,探讨其电影对白的高质量塑造。

一、对白风格的独特性姜文电影的对白独具匠心,融合了生活化与哲理性的语言,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

他通过对白的塑造,展现人物的个性特点,构建了极具魅力的对话世界。

对白风格充满活力和力量感,表现出独特的思维碰撞与思想冲突。

二、电影对白中的深度与智慧姜文电影的对白中,经常蕴含着丰富的思想与深刻的哲理。

他善于通过对话揭示人性的复杂和生活的真相。

对白往往充满幽默感和讽刺意味,令人在笑声中思考人生。

此外,对白中的人物互动也富有深度,展现了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和心灵交流。

三、角色塑造与对白的关系在姜文的电影中,角色性格的塑造往往依赖于其独特而丰富的对白。

每个角色的对白都有其鲜明的特点,使其成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

如《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通过对主角的日常生活与思想的深入刻画,我们看到了一个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答案的青年人形象。

同时,角色间的对白关系也丰富了电影的层次感,为观众呈现出一个丰富多元的世界。

四、多角度思考的展现姜文电影的对白常常鼓励观众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通过对话中的信息互补和相互矛盾的描述,让观众产生深刻的思考和共鸣。

此外,电影的开放式结局也让观众在讨论中对影片的意义和人物关系进行更多探讨和挖掘。

这种思考模式增强了观众参与感的同时,也拓展了影片的思想内涵。

五、对白与情节的紧密结合在姜文的电影中,对白与情节紧密结合,相互推动。

对白的设置往往为情节发展提供动力,而情节的发展又为对白的展开提供背景和依据。

这种紧密的结合使得电影的节奏紧凑而富有张力,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始终保持高度的关注度。

六、总结姜文电影的对白塑造具有独特性和高质量的特点。

通过对白的深度与智慧、角色塑造与对白的关系、多角度思考的展现以及对白与情节的紧密结合等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姜文电影对白的独特魅力。

《2024年姜文式对白——从姜文电影看对白塑造》范文

《2024年姜文式对白——从姜文电影看对白塑造》范文

《姜文式对白——从姜文电影看对白塑造》篇一引言姜文,中国当代电影导演、编剧、演员,以其独特的电影风格和对白塑造而闻名。

他的电影作品往往充满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中对白更是精彩纷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本文将从姜文的电影出发,探讨其电影中高质量对白塑造的特点与价值。

一、姜文电影中的对白特点1. 富有哲理性姜文电影中的对白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考,通过对话的形式将思想内涵巧妙地呈现出来。

这种对白方式既具有文学性,又具有电影艺术的独特表现力,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思想的碰撞与交流。

2. 人物性格鲜明姜文电影中的角色对白往往能够充分展现人物性格特点,使得角色形象更加鲜明。

通过对话,观众可以深入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进一步增强观影体验。

3. 口语化与文学性相结合姜文电影中的对白既具有口语化的特点,又充满了文学性。

这种对白方式使得电影更加贴近生活,让观众感受到真实的交流氛围,同时又不失文学的韵味。

二、姜文电影对白塑造的价值1. 提升电影观赏性高质量的对白塑造可以提升电影的观赏性,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得到更多的享受。

姜文电影中的对白正是如此,通过富有哲理的对话、人物性格的展现以及口语化与文学性的结合,使得电影更具观赏性。

2. 传递思想内涵姜文电影中的对白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通过对话的形式将这些思想传递给观众。

这种传递方式既具有艺术性,又具有思想性,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能够得到思想的启迪。

3. 塑造角色形象通过对白的塑造,可以充分展现角色的性格特点,使角色形象更加鲜明。

这种塑造方式可以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角色,进一步增强观影体验。

三、姜文式对白的启示1. 注重思想内涵的表达在电影对白的塑造中,应注重思想内涵的表达。

通过富有哲理的对话,将思想传递给观众,使电影更具深度和厚度。

2. 结合人物性格特点进行对白设计在电影对白的塑造中,应结合人物性格特点进行对白设计。

通过对话展现人物性格,使角色形象更加鲜明,增强观影体验。

姜文导演创作特色

姜文导演创作特色

姜文姜文原名姜小军,中国著名电影演员、电影导演。

他和葛优以及陈佩斯被认为是中国三大实力派艺人的代表人物之一,又被港台许多人士形容为内地“张学友”。

1980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

24岁即凭借在《芙蓉镇》中的表演获得了1987年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

作为导演的姜文亦获得较多肯定,他擅长在电影中加入特有的幽默风格,并以此反映某些时代现实。

自编自导的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被《时代周刊》评为“九五年度全世界十大最佳电影”之首;抗战题材影片《鬼子来了》在2000年第5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荣获了评审团大奖;2010年末上映的贺岁电影《让子弹飞》刷新了国产电影的多项票房纪录,并斩获国内大小奖项二十余个。

《末代皇后》饰演:溥仪上映时间:1986年《芙蓉镇》饰演:秦书田上映时间:1987年《红高粱》饰演:我爷爷上映时间:1988年《春桃》饰演:刘向高上映时间:1988年《本命年》饰演:李慧泉上映时间:1990年《李莲英》饰演:李莲英上映时间:1991年《阳光灿烂的日子》饰演:成年马小军上映时间:1995 《秦颂》饰演:嬴政上映时间:1996年《宋家皇朝》饰演:宋查理上映时间:1997年《有话好好说》饰演:赵小帅上映时间:1997年《鬼子来了》饰演:马大三上映时间:2002年《寻枪》饰演:马山上映时间:2002年《绿茶》饰演:陈明亮上映时间:2003年《天地英雄》饰演:李校尉上映时间:2003年《我和爸爸》饰演:警察上映时间:2003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饰演:作家上映时间:2004年《茉莉花开》饰演:孟老板上映时间:2006年《太阳照常升起》饰演:老唐上映时间:2007年《建国大业》饰演:毛人凤上映时间:2009年《让子弹飞》饰演:张牧之上映时间:2010年《关云长》饰演:曹操上映时间:2011年2014年12月18日,姜文新作《一步之遥》公映一、姜文电影的历史观1、历史的个人化。

姜文拍摄的四部电影像是描写了一个自己的成长史,《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对青春的回忆,到《鬼子来了》里对人性的思索,以及《太阳照常升起》中梦境中的塑造,直至《让子弹飞》中他想要表达的晚年的落寞,都是发自内心的真实写照。

浅析姜文电影的视听特点以《阳光灿烂的日子》为例

浅析姜文电影的视听特点以《阳光灿烂的日子》为例

一、光影与色彩的运用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姜文对光影和色彩的运用堪称一绝。他通过巧妙 地运用光影和色彩来表达人物情绪,深化主题,使得整部影片充满了象征意义。
在电影开头的一幕,马小军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带着青春的热情与向往, 踏上了通往成熟的道路。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他身上,形成了一片温暖的光 影。姜文用这种光影效果来表现出马小军的内心世界——他向往阳光,向往灿烂 的日子。
浅析姜文电影的视听特点—— 以《阳光灿烂的日子》为例
目录
01 一、光影与色彩的运 用
03
三、人物塑造与情感 表达
02 二、构图与视觉风格
姜文,一位充满个性化的导演,他的电影作品总是充满了独特的风格和视角。 他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在1994年上映,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觉风格和主 题赢得了观众的喜爱,成为了中国电影的经典之作。本次演示将通过分析姜文在 《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对光影、色彩和构图的运用,以及他在塑造人物、构建故 事、传达情感的手法,来探究姜文电影的视听特点。
的美丽,同时也表现马小军心中爱情的浪漫、美好和诗意。这一幕不仅令人 印象深刻,更是在视觉上形成了一种冲击力,使观众被深深吸引。
三、人物塑造与情感表达
姜文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不仅通过光影、色彩和构图来吸引观众的眼球, 更是在人物塑造和情感表达上下了大功夫。通过对主人公马小军的深入刻画,姜 文展现了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热情奔放的少年形象。同时,通过马小军的成长经 历,也揭示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
感谢观看
马小军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成长,也在成长中经历了社会的风雨。他的经历 映射出了那一代人的迷茫、冲动和追求。而在影片的情感表达上,姜文以一种内 敛而含蓄的手法,将青春的激情、爱情姜文的代表作之一,充分展示了他在电影视 听语言方面的独特见解和深厚功力。通过巧妙地运用光影、色彩、构图以及情感 表达等手法,他成功地营造出了一种既具有艺术性又充满感染力的视听效果,使 观众在享受视觉盛宴的也能深深地感受到影片所传达的情感与内涵。

《2024年姜文式对白——从姜文电影看对白塑造》范文

《2024年姜文式对白——从姜文电影看对白塑造》范文

《姜文式对白——从姜文电影看对白塑造》篇一引言姜文,中国当代电影导演、编剧、演员,以其独特的电影风格和对白塑造技巧而闻名。

他的电影作品常常通过对白展现出丰富的情感、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从姜文电影的对白出发,探讨其电影对白塑造的高质量特点。

一、姜文电影对白的独特魅力姜文电影的对白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思考,通过对白塑造出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情感世界。

他的对白往往富有哲理,引人深思,同时又不失幽默感,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获得乐趣。

这种独特魅力源自于他对角色内心世界的准确把握和对语言艺术的娴熟运用。

二、角色心理的深入挖掘在姜文的电影中,对白是揭示角色心理的重要手段。

他通过对白的巧妙运用,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与父亲的对话,通过简短而精炼的对白,展现了父子之间的矛盾和内心的挣扎。

这种对角色心理的深入挖掘,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角色的行为和情感。

三、语言艺术的巧妙运用姜文电影的对白在语言运用上也有独到之处。

他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富有哲理的言辞和幽默的口吻,使得对白充满了艺术性和感染力。

这种语言艺术的巧妙运用,使得对白成为电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电影增添了丰富的内涵和观赏性。

四、情感表达的强烈感染力姜文电影的对白具有很强的情感表达力,能够触动观众的心灵。

通过对白的运用,他将角色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得观众能够深入体验到角色的喜怒哀乐。

这种情感表达的强烈感染力,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共鸣,为电影增色不少。

五、从电影看社会现实与人生思考姜文电影的对白不仅仅是对角色心理的揭示和情感表达的工具,还蕴含着深刻的社会现实与人生思考。

他的对白往往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绘和对社会现象的剖析,引发观众对人生、社会和历史的思考。

这种思考使得姜文电影具有了更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六、结语通过对姜文电影对白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其高质量的特点。

他通过对白塑造出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情感世界,揭示了角色心理的深入挖掘,巧妙地运用了语言艺术,使情感表达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姜文电影风格

姜文电影风格

姜文到现在一共拍了四部电影,风格都各不相同。

如果用文学流派来分析,《阳光灿烂的日子》是意识流,《鬼子来了》是现实主义,《太阳照常升起》是魔幻现实主义,到了《让子弹飞》就比较荒诞派。

但是扣去比较特殊的《鬼子来了》是为全体中国人拍的,其他三部其实都是在讲姜文自己(某种程度上这可以构成一个自传体三部曲,事实上看了子弹以后我从“太阳”中读出来了不少3年前没读出来的东西),因而有很多共同的主题。

这里说说我感触比较深的几个。

英雄主义在姜文的世界观里,英雄是第一位的。

英雄改变社会,英雄创造历史。

最大的悲哀就是没有英雄。

所以张麻子拿了钱还不够,他还要除掉黄四郎,给百姓一个公平,给鹅城一个太平。

姜文年少时向往英雄,成年后用英雄要求自己。

在他的电影里,英雄能够做出常人所不能做出的事儿。

英雄一定被浓墨重彩所渲染。

但姜文宣扬英雄主义的时候,他又很清楚英雄主义的弱点,所以夏雨在砸过人砖头以后,需要为大规模群架负责。

六子剖腹取凉粉,要以生命为代价。

只有当你清楚一件事物的弱点时,你才可以说你真正爱它。

爱一个女子时是,爱一个国家时也是。

雄性冲动本质上来讲,英雄主义其实完全是一种雄性性冲动。

但是这里要讲的是更直接的冲动。

比如打架和性冲动。

姜文没有宣扬这些东西,但你看的出他认为这些东西是肯定要有的,不然就没有了男人气概。

不过这次有所不同的是,姜文没有把这部分东西交给自己的角色(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夏雨的角色也是姜文自己的一个化身)去承担,而是很大程度上放在了廖凡所扮演的老三身上,原因后面讲到“克制”的时候会说。

对女性的迷恋姜文影片中主角对女性的迷恋,一部分是基于性冲动的,一部分不是,是被一种纯粹的美和自己在《太阳照常升起》和《让子弹飞》里面,周韵虽然戏份都不多,但是都做了最为用心的处理。

姜文镜头下的周韵,不像人间应有的女子。

她出现的时候,带着笑容,和说“我也想跟你们一起去发钱,听他们笑”的声音,就像你原本以为只存在于一个男人得有多爱他的妻子,才会这样的去拍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姜文导演电影的风格
【摘要】作为一名备受关注的电影导演,姜文的电影与同时期其他导演的作品相比有着与众不同的气质,其作品中所折射出的电影作者性和浓郁的形式主义风格以及他个人的时代记忆都深深地
影响着每一位观影者。

本文以姜文执导的四部电影为文本,从话剧艺术样式、电影符号、英雄主义情结等几个方面对姜文电影进行简要的阐释,将姜文电影独特而柔情的内蕴加以揭示,从而分析出其电影中的风格。

【关键词】电影作者论;姜文;话剧风格;符号学
一、话剧艺术样式对电影风格的浸透
由于早期出演话剧的缘故,姜文导演的电影都深受话剧元素的浸透。

作为一个以出演话剧而渐入电影领域的导演来说,话剧无疑成为一种对电影表现力起推波助澜作用最有力的“助手”。

话剧由于受到舞台限制和场面调度的困扰,因此对人物的表现上就多运用中、近景和特写镜头,这就造成了画面空间感的压缩,降低了对背景的要求。

由于观看话剧时的视野、视线的受限,表演者需“放大”面部表情的表现力,夸张化的表情才能够使得观众清晰地去理解人物的心理变化和剧情的发展。

《鬼子来了》作为一部黑白为主色调的电影,就更加注意光影的运用。

尤其电影中的室内戏比较多,这就使得画面的景别受限,姜文也刻意的营造着一种老电影的感觉,使画面的暗影部分较多,这就减少了对背景的要求。

当神秘人将鬼子和汉奸交给马大三后,他
与村子里的男人们商讨的这个场景,就有明显的话剧的艺术特点:人物面部的特写,摇曳不定的灯光中夸张的表情,黑暗的环境,这就与话剧表演中的追光效果相同,这样的表现方式使得画面人物形象比较清晰饱满。

在之后的段落中随着电影情节的发展,每一次的村民“聚首”都是相同的表现手法。

当把鬼子和汉奸抓到碉楼下面的暗道后,马大三去找“六爷”唱念做打的一出好戏也在上演了,马大三和六爷商讨的过程以及六爷到暗道准备砍头的情节都有很
强的形式主义风格,这也是话剧艺术样式的表现手法。

在他的电影中对话剧元素的运用并不是偶然,在《太阳照常升起》中梁老师被打住院时墨镜女的表白,那夸张的表演,疯狂的台词都带着话剧的影子。

《让子弹飞》依然没有摆脱对话剧元素的依赖。

电影中的许多场景依然沿用了话剧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最经典的“问话”桥段中,移镜头在四兄弟间游走,前景明和背景暗,台词中的冷幽默和画面的明暗强烈对比,就好似在台下看话剧般真实。

二、电影符号作为意指的风格化叙事
瑞典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的结构主义符号学,在很大程度上指引了电影的文化分析方式。

意大利电影符号学家乌蒙勃托·艾柯在《符号学理论》一书中对符号与文化间的关联性作了持续有力的论述。

在书中,他指出决定着电影符号意指的潜在因素,并非来自电影的语言内部和其叙事内容,而是由观影者所生存的真实世界中的社会生活习惯和文化习俗所影响,并且也受到先前的电影表达形式和电影实践的影响。

也就是说,受众对电影中符号的意指的理解是源于
个人的生活经历、文化传承以及之前的观影经验。

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拉开帷幕的第一个画面就是表现毛主席雕塑的不同侧面的镜头,穿着绿军装打着腰鼓的解放军,绿皮大卡车,随处可见的红色标语,伴着这些镜头的是慷慨激昂的赞颂毛主席的红色革命歌曲《毛主席,革命战士敬祝你万寿无疆》,这些标志性的电影符号是对故事发生的时间的限定。

“蓝色工装”和“绿色军装”的群架事件,既是对“文革”时期工人阶级和军队间关系的隐喻,也说明了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那是人性被压抑却又无比亢奋的“红色年代”。

姜文童年里充斥着“文革”的记忆,也正是因为个人经历和对毛泽东的崇拜,使得他在自己的电影中加入了关于这个年代的很多私人化的记忆标签。

对于姜文来说在电影中运用“符号”叙事已然成为一种个人风格,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频频出现的毛主席头像,在《太阳》中也同样用来支撑电影的叙事年代。

梁老师“被流氓”的段落加入了样板戏《红色娘子军》里的片段,这在电影中也是作为“电影符号”出场的,其目的是为了让观众将故事发生的时间与特定符号所指示的时间联系起来。

红色经典所蕴含的对于革命政治的宏大叙事在这里被轻而易举地解构了,在姜文大胆的音乐调侃中,那个禁欲时代人们情与性上的饥渴昭然若揭。

对“文革”的记忆和他的生活阅历让他在表现这个年代的故事情节时游刃有余,他将记忆中最深刻的“印记”转变成电影中的一个个叙事符号,观众在解读这些符号的同时也在回忆自己人生过往中的那段记忆,电影文本和观众心理产
生了强烈的共鸣。

《鬼子来了》开篇就将时间地点给予了明确的提示:1945年,华北。

这个时间正处在抗日战争的最后时期,同年9月,日本天皇签署了投降书。

而故事发生的地点“挂甲台”,更是昭然若揭的隐喻。

在电影中姜文所要传达的同鲁迅《阿q正传》中所揭示的情感是一样。

对国人的愚善,对战争的本质,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塑造下的民族劣根性以及日本武士道精神都做了深刻的注解。

不同于一般的战争片,他将中国人引以为傲的宽仁厚德,变成以怨报德,以惨烈的悲剧性结果消解了布满讽刺与批判的喜剧性剧情。

三、英雄主义情结关照下的男性形象
英雄主义在《辞海》中的解释是“主动为完成具有重大意义的任务而表现出来的英勇、顽强和自我牺牲的气概和行为”。

姜文电影中的英雄主义情结俯拾即是:年少轻狂却内心灼热的马小军为了给米兰展示自己的胆量,爬到大烟囱顶上逞能,结果摔了一身的灰;憨厚胆小却在最后关头英勇杀敌的马大三;风流浪漫却又褊狭固执的老唐带着孩子们上山打猎,作为孩子王的他承载着英雄的形象;有勇有谋重情重义最后却落得个“光杆司令”的张麻子,则是一个典型的英雄主义关照下的时代铸造的大英雄。

姜文电影中的男性形象从来都不缺少硬汉的品质,对女性身体的占有是对男性自我身份的印证。

《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马小军由于不能得到米兰的爱,转而投向了对其身体的占有。

《鬼子来了》一开篇便是以男性视角为主导的叙事脉络,马大三与村里年轻漂亮的
寡妇鱼儿在自己的炕上偷情。

“寡妇”作为一种在以男性话语权为主导的社会中对男权缺失的女性的称谓,仅这一角色的设置就表现出了姜文对男权话语的有意控制。

因为有了对自身身份的鉴别,马大三才能在最后关头被塑造成“英雄”去复仇。

《让子弹飞》是英雄形象的真正回归,张麻子作为土匪头子,一出场便是绿林好汉的架势,劫富济贫、英勇善战,就连“黄四郎”身上也闪烁着英雄主义色彩。

臣服于他的有忠心耿耿的胡万、武举人这样助纣为虐的门客,也有貌美如花的花姐。

他自身所散发的那种浑然天成的霸气,乡亲对他霸气的恐惧,这些都将黄四郎塑造成为了一个恶贯满盈的“伪英雄”。

《让子弹飞》的叙事和情节将“张麻子”的土匪形象过于神化,这种夸张的渲染,使得张麻子有了一个神性上的飞跃,最终英雄战胜了恶霸,却也只能回归民间——电影的结尾,张麻子骑着马跟在火车后渐渐远去——这个镜头是英雄人物向真实自我的回归,是神性向人性的皈依。

【参考文献】
[1](美)乌蒙勃托·艾柯.符号学理论[m].卢德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00.
[2]屠锦英.姜文电影音乐符码中的后革命氛围解读[j].当代电影,2011(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