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赤壁》中考测试题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赤壁 精解与精练(中考试题大全)

赤壁 精解与精练(中考试题大全)

初中古诗词精解与精练八年级上册赤壁(杜牧)(注:理解赏析均编自教师教学参考用书)预习资料1.题目解说赤壁,在今湖北赤壁市西北长江南岸。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孙权与刘备联合在此击败曹操大军。

诗中所写的赤壁,实为黄州(今湖北黄冈)的赤鼻矶,作者是借相同的地名抒发感慨。

2.作者名片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世称杜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唐代杰出的诗人、文学家。

因有感于时局,其诗文多为讽喻之作,诗在晚唐成就颇高。

世称杜甫为“老杜”,杜牧为“小杜”,他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著有《樊川文集》。

其诗以七绝最为出色,《过华清宫》《江南春》《山行》《泊秦淮》《赤壁》等诗,语言精练,情思含蓄。

3.背景资料本诗选自《樊川诗集注》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赤壁之战是中国古代著名战役,对当时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孙吴军统帅周瑜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鼻矶时,有感于这些英雄成败之事而写下的。

诗句理解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句意:折断的戟沉入泥沙还没有销蚀,拿来磨光洗净辨认出是前朝遗物。

理解赏析:诗的前两句写兴感之由:从沙中发现了一根折断的铁戟,拿起来自己磨洗,认出那是数百年前赤壁之战的遗物。

诗人“自将磨洗”和“认”的动作,也显示出他对这一前朝故物的兴趣和对历史的思索。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句意:倘若东风不给予周郎方便,二乔就会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理解赏析:后两句发议论,抒感慨。

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影响,而是反说其事,以两名女子可能的命运来暗指曹、孙双方的“势”与“运”,以小见大,含蓄、形象而又颇见风致。

曲折地表达了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总结归纳1.主题归纳《赤壁》借对三国史事的遐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

2.写作特色借物兴感,以小见大。

中考文言文复习:赤壁赏析及中考试题

中考文言文复习:赤壁赏析及中考试题

中考文言文复习:赤壁赏析及中考试题中考文言文复习:赤壁赏析及中考试题《赤壁》赏析及中考试题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在晚唐时代,杜牧是优秀的诗人。

为了差别于杜甫,后代叫杜牧为“小杜”。

他的七言绝句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境界清爽,气概纵横,凝练而自然。

同时代中,只有李商隐和他异曲同工,因此也并称“李杜”。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一致了北方此后,乘着盘据荆州的军阀刘表死了,就发兵平定荆州。

借居在荆州的刘备进行抵挡,也被击溃。

曹操采集荆州归附的队伍,加上原有的人马,总合五十余万人,号称八十万,沿江东下,水陆并进,追击刘备,想要乘战胜的军威,削平孙权在东吴的权力。

这时候,曹操是阵容逼人,有咄咄逼人的气派。

孙权为了抵挡,就和刘备构成联军,但是只有几万人。

两军在赤壁打了一仗,结果曹军大败,仓促北逃。

这一战斗,确立了中国历史上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场面。

“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闻名的以少胜多的战斗之一,它的实质指挥者是吴国的大将军周瑜,这位年青而拥有多方面才能的将领,后代习惯称之为“周郎”。

六百多年过去了,九世纪的诗人杜牧,到达赤壁,凭吊这个古代战场的旧址,写下了咏怀古迹的诗,自然有它的感触和寄望。

诗人在这个传说中的古战场彷徨,他在凭吊,在联想,但是,能见到什么呢?不过“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但是,总想找到一点战场的古迹!汉末的兵器是戈、矛、戟、剑之类,大都是铁制的。

经过一场大战,兵器折毁,掉在地上,再经过长远的年月,又被沙土埋掉了。

这时候,诗人有时拾到一片废铁。

这能不可以判定是那次战争中的遗物呢?这就先要磨掉铁锈洗净泥沙,才可以判定。

这种工作,需要有相当的历史知识,因此只好“自将”——自己拿来磨洗了。

经过判定,确认是赤壁大战的兵器,就更为证明了历史的听说。

于是对史事回想,很多感触,都涌上心头。

“赤壁之战”,周瑜以少胜多,利用的是火攻。

火攻能成功,重点在于东风,由于当时两军对峙,孙刘联军在东,曹军在西。

杜牧《赤壁》导学赏析及中考试题附答案

杜牧《赤壁》导学赏析及中考试题附答案

杜牧《赤壁》导学赏析及中考试题精选(附答案)杜牧《赤壁》导学赏析及中考试题精选(附答案)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主题】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赏析】杜牧的诗是晚唐诗坛的一大成就,晚唐诗人中只有李商隐能够与之相比。

他有巨大的政治抱负,却处于晚唐那样一个无可作为的环境中,使他常常有一种抑郁情怀;他有绝世才华,而且性格豪俊,这又使他的抑郁情怀并没有走向消沉凄恻。

这些,都影响着他的诗的风貌。

他的诗,往往立意高远,感慨深沉而又俊爽清丽。

杜牧的咏史诗,是晚唐咏史诗的高峰。

晚唐诗人和他们的前辈不同,他们已经失去了中兴的锐气,怀着一种矛盾心理,感慨衰败不可避免的到来,感慨生不逢时,不得一展襟抱。

怀古伤今,就成了此时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

温庭筠、李商隐、杜牧都有大量怀古伤今之作。

杜牧写这类诗,完全是一种大手笔的气概,深刻的哲理思索与形象的高度概括融为一体,令人叹为观止。

《赤壁》写于杜牧官黄州刺史(842—844年)时,反映的心理状态和含蓄而俊爽的风格与《过华清宫》一致,但在写法上却别具一格。

《赤壁》的开头便与众不同。

《过华清宫》是由回望引起回想,杜牧还有很多咏史诗是一开头就高度概括,纵横驰骋。

此诗的开头却只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

这一片与古代战争有联系的折戟,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但是,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

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暗寓岁月流逝而物存人非之慨。

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就像这铁戟一样沉沦埋没,但又常因偶然的机会被人记起,或引起怀念,或勾起深思。

正由于发现了这片折戟,使诗人心绪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

这一场决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重大战斗,英雄云集,何等壮伟。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赤壁》含答案3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赤壁》含答案3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赤壁》含答案阅读古代诗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渔家傲[宋]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56.下列选项中,对本首词内容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开头实写所见景象,写了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图。

B.“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一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作者仿佛听到天帝殷勤地垂问,终于得到诉说的机会,自然引出下阕。

C.一个“嗟”字,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日暮途远的叹息。

一个“谩”字,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抒发了空有才华却无用武之地的感慨。

D.这首词通过记梦,展示一个神奇的境界,抒发作者内心的苦闷,也表现自己不为苦难所磨灭的追求与向往。

57.词分豪放、婉约两种风格,分析本首词属于哪一种,请阐明理由。

【答案】56.A 57.豪放风格。

开头两句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展现出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下阕的“九万里风鹏正举”三句虚实结合,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弘。

词作中对于开阔壮美的境界富于浪漫主义的想象,表现出作者内心一种刚健昂扬的气概,词风豪放。

【解析】56.本题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A.有误,词的开头虚写梦中所见景象,不是实写。

故选A。

57.本题考查理解诗词的风格。

这首词是婉约词派李清照的作品,风格为豪放派。

开头两句写景展现一幅辽阔、壮美风景。

这样的境界开阔大气。

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壮丽,其中“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

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

“千帆舞”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开阔壮美奠定了基调。

赤壁》最新中考题及答案

赤壁》最新中考题及答案

赤壁》最新中考题及答案赤壁是一首咏史诗,作者XXX通过折戟沉XXX未销这一小事,引发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对历史的感叹,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自将磨洗认前朝这句话中,动词将、磨、洗、认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当时兴奋的神态和对历史事件的高度关切,为下文的议论抒情做铺垫。

东风不与XXX便,铜雀春深锁XXX这句话中,东风指自然界的风或赤壁之战,或借指机会、机遇。

诗人没有直接评价这次战争失败的原因,而是提出了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从而抒发了对历史的慨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东风不与XXX便,铜雀春深锁XXX这两句诗自古为人所称道,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把“XXX”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

表明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曲折地反映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赤壁》与《登幽州台歌》两首诗都是咏史怀古诗,但诗人分别采用了不同的表达方式。

《登幽州台歌》采用抒情的表达方式,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见所感,直接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孤独苦闷的愁苦怀情怀。

《赤壁》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借XXX和XXX赤壁之战的历史故事,间接表达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选项A、C、D都是正确的表述,选项B中“XXX”的命运折射东吴命运的表述有误,应为“XXX”的命运折射东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命运。

解答】A。

有误,诗中的“前朝”指东吴破XXX之战的时代;B、C、D。

正确。

因此选A。

分析】这首七言绝句是唐代诗人所创作的。

诗的前两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的人物事迹。

后两句则议论赤壁大战,XXX火攻,如果没有东风,东吴就会早早灭亡,XXX将被虏去,历史将会发生改观。

诗人通过描写物象,表达了对历史的关注,暗示了自己胸怀大志却得不到重用,以小见大的心态。

《赤壁》试卷及答案

《赤壁》试卷及答案

《赤壁》试卷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个词在诗句“折戟沉沙铁未销”中意为“折断”?A. 折B. 沉C. 销D. 未2. 诗句“自将磨洗认前朝”中的“磨洗”指的是什么?A. 洗涤B. 磨练C. 磨灭D. 洗涤并磨亮3. “东风不与周郎便”中的“周郎”是指谁?A. 周瑜B. 周仓C. 周宣D. 周勃4. “铜雀春深锁二乔”中的“铜雀”是指什么?A. 一种鸟类B. 曹操的宫殿C. 一把锁D. 一座桥梁二、解释字词(每题2分,共10分)5. 解释“折戟”在诗句中的含义。

6. 解释“沉沙”在诗句中的含义。

7. 解释“磨洗”在诗句中的含义。

8. 解释“东风”在诗句中的含义。

9. 解释“铜雀”在诗句中的含义。

三、句子翻译(每题3分,共15分)10. 将诗句“折戟沉沙铁未销”翻译成现代汉语。

11. 将诗句“自将磨洗认前朝”翻译成现代汉语。

12. 将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翻译成现代汉语。

13. 将诗句“铜雀春深锁二乔”翻译成现代汉语。

四、默写填空(每题2分,共10分)14. 折戟沉沙______未销,自将磨洗认______朝。

15. 东风不与______便,铜雀春深锁______乔。

五、内容理解概括(5分)16. 概括诗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所表达的历史意义。

六、描写手法(5分)17. 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运用了哪种描写手法?请简要分析。

七、句子赏析(5分)18. 赏析诗句“铜雀春深锁二乔”,谈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和感受。

八、人物环境情感分析(每题5分,共15分)19. 分析诗句“折戟沉沙铁未销”中所蕴含的人物形象。

20. 分析诗句“自将磨洗认前朝”中所表达的情感。

21. 分析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中所体现的环境特点。

九、主旨剖析(10分)22. 结合全诗内容,剖析《赤壁》这首诗的主旨。

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个词在诗句“折戟沉沙铁未销”中意为“折断”?A. 折B. 沉C. 销D. 未答案:A2. 诗句“自将磨洗认前朝”中的“磨洗”指的是什么?A. 洗涤B. 磨练C. 磨灭D. 洗涤并磨亮答案:D3. “东风不与周郎便”中的“周郎”是指谁?A. 周瑜B. 周仓C. 周宣D. 周勃答案:A4. “铜雀春深锁二乔”中的“铜雀”是指什么?A. 一种鸟类B. 曹操的宫殿C. 一把锁D. 一座桥梁答案:B二、解释字词(每题2分,共10分)5. 解释“折戟”在诗句中的含义。

【最新试题库含答案】杜牧《赤壁》参考答案

【最新试题库含答案】杜牧《赤壁》参考答案

杜牧《赤壁》参考答案:篇一:《赤壁》答案《赤壁》一、作家与作品:本诗选自《樊川诗集》,作者是(杜牧),(唐代)(朝代)著名的诗人,他和(李商隐)被后人称为“小李杜”。

二、朗读节奏: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三、诗句意思理解:四、内容理解:1、《赤壁》中诗人借物起兴来对前朝人物和事迹慨叹,抒发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感的句子是(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2、《赤壁》中诗人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性,曲折地反映自己抑郁之情及豪爽胸襟的句子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五、原句填空练习:1、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火烧赤壁);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周瑜)。

诗人杜牧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2、诗中以二乔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重大影响的句子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诗中阐明历史的发展进程由偶然因素决定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诗中杜牧以小见大,发表深刻警策的历史兴亡感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诗中诗人借物兴感,评论赤壁之战胜负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诗中从反面落笔进行议论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诗中诗人写设想中的东吴败亡,不从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着笔,仅以二乔命运代表东吴命运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六、综合问题分析: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尾联,这二句的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诗人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性,曲折地反映自己抑郁之情及豪爽胸襟,同时也表明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

篇二:赤壁中心赏析试题答案《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鉴赏关键点】怀古咏史之作,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别出心裁。

赤壁中考试题汇编及答案

赤壁中考试题汇编及答案

赤壁中考试题汇编及答案[提示:以下文章仅为示范,实际内容与题目描述无关,请根据题目内容自行撰写文章。

]第一题:阅读下面的短文,然后根据短文内容回答问题。

赤壁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发生在公元208年。

以下是关于赤壁战役的一些问题。

1. 赤壁战役的发生时间是什么时候?2. 赤壁战役的地点是哪里?3. 赤壁战役的两位主要指挥官分别是谁?4. 赤壁战役的结果如何?答案:1. 赤壁战役发生在公元208年。

2. 赤壁战役的地点是赤壁,位于中国湖北省襄阳市的长江河段。

3. 赤壁战役的两位主要指挥官分别是刘备和孙权。

4. 赤壁战役的结果是曹操的大军被刘备和孙权联军击败,成为了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之一。

第二题: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根据材料内容回答问题。

《赤壁赋》是中国文学巨匠苏轼创作的一篇辞章佳作,以下是其中的一些问题。

1. 《赤壁赋》是苏轼哪个时期的作品?2. 《赤壁赋》的写作背景是什么?3. 苏轼在《赤壁赋》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思考?4. 《赤壁赋》的艺术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答案:1. 《赤壁赋》是苏轼北宋时期的作品。

2. 《赤壁赋》的写作背景是苏轼流放岭南期间的生活和对历史的反思。

3. 苏轼在《赤壁赋》中表达了对权力、人生、友情和历史变迁的情感和思考。

4. 《赤壁赋》的艺术价值体现在其独特的叙事手法、精湛的词章造诣和对人性、自然景观的描写等方面。

第三题:阅读下面的短文,然后回答问题。

以下是关于赤壁战役的一些问题,请根据你对相关历史知识的了解回答。

1. 赤壁战役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什么?2. 赤壁战役的背景和原因是什么?3. 你认为赤壁战役中刘备和孙权的决策是否明智?请说明理由。

4. 在赤壁战役中,有哪些战术被刘备和孙权运用?答案:1. 赤壁战役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标志着东汉末年乱世的结束和三国时代的开启。

2. 赤壁战役的背景是东汉末年,割据割据势力兴起,曹操统一北方,南方形成了刘备、孙权两大势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赤壁之战中,如果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因此有人认为,杜牧作本诗的目的是为曹操叫屈。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何?
答案:1、略2、(1)销:销蚀(2)将:拿起3、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4、答:周瑜5.、①B②B 6、答: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7、杜牧其实是借《赤壁》表现这样的感叹: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折戟沉沙铁未销(2)自将磨洗认前朝
3、翻译下列句子。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4、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哪位英雄人物?
5.①阅读杜牧《赤壁》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A、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B.后两句是假设的一种情况,第三句前省略了一个“如果”。
C.后两句写周瑜是在特定的自然条件下偶然取胜的,其中末句暗示周瑜取胜后的得意。
D.全诗隐含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抑郁心情。
10、C
(三)
赤壁杜牧(唐)
1、请用“\”划分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五)
2007湖北省恩施(一)欣赏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4分)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选自语文鄂教版七年级[上]人教版八年级[下])
20.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21.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答:
答案:(一)古诗欣赏(4分)
●全文
▲从体裁看这是一首_______,从内容看这是一首_______;诗中前两句由_____ 引出“认前朝”——“三国赤壁”,为后两句作铺垫。七绝诗 咏史诗 折戟
▲后两句议论感慨,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的政治见解和独到的史识。
B、“折戟沉沙铁未销”,是说折断的兵器埋没在沙土中还没有锈蚀。因为该兵器埋入沙土的年代不久,时间不长。
C、“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用假设的口气说的。假如当时的天气、风向不给周郎以方便,赤壁之战就有可能被曹操取胜,那么“二乔”就可能被关在铜雀台了。
D、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但诗人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
答案:(1)咏史诗(1分)。特点:借史实抒情。(2分)
(2)"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1分)。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
(二)
10.对《赤壁》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A.第一、二句以古战场的遗物想到周瑜在赤壁一战的胜利。
(四)
2007乐山市4.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①初中三年中,我有的刻划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上面这首诗属于哪一类?这类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答:
②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如果东风没有帮助年少的周瑜,铜雀台春宫深处就会关着二乔。
主旨: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曲折地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和豪爽胸襟。
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二句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答:
答案:咏史诗特点是咏史抒怀或借史实抒发作者情感(答出"咏史"给1分,答出特点给1分,意思相近即可)
答:"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答怀才不遇,有志不得伸等也可) (以上两点,答到任何一点都得2分)
不以成败论英雄(或是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赤壁》中诗人借物起兴来对前朝人物和事迹慨叹的诗句是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冼认前朝。
从反面落笔进行议论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本诗的以小见大手法是怎样表现的?
提示: 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之战的风云人物,后二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
《赤壁》中考测试题汇编
(一)
阅读杜牧《赤壁》,回答问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在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几十首古诗词,有的咏史,有的写景,有的叙事……请问杜牧的《赤壁》属于那一种写法?本诗在运用这种写法上有什么特点?(3分)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诗句的理解。(3分)
20、(2分)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或前两句写兴感之由说明:两种答案任答一种均给2分
21、(2分)不好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说明:从诗句的形象性或感情的含蓄性任一方面答均可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折断的铁戟沉埋黄沙还没有销掉,拿起来一番磨洗仍可辨认出前朝。
②选出对杜牧《赤壁》赏读有误的一项:()
A、这首借古咏怀诗就前代历史中某一点生发开来,以小见大,抒写政治失意之情。
B、“铁未销”表明在赤壁大战中,埋在泥沙中的残破武器还没有来得及销毁。
C、第二句借物以怀古,意思是说我把它拣起来,洗磨之后,还能辨出是三国时代遗物。
D、最后两句议论,告诫晚唐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语言含蓄,怀古之中又透伤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