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高二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合集下载

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高二语文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山水之趣,是在物我双观视角下对山水的感知、理解和表达。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超越了有形的山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是借助山水建构起有意味的审美范式,表达超脱于有形山水和无形山水的艺术形态。

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于能够对山水景致进行艺术想象,将其中最有趣味、最有美感的景物组合起来,形成超越客观山水之长的情思意味。

他在《山水论》中描述了雨后、早晨、傍晚、春、夏、秋、冬不同时间下山水色彩的差异,用红日、蓝天、绿水、白云、青山等展现了山水中特有的美感,确立了诗歌和绘画中山水审美的范式,推动了山水审美的艺术化。

艺术审美,需要有一双能够滤汰原始物象的眼睛,将看似杂乱无章的远近、高低、大小、长短、粗细等物象组织起来,使之能够和谐共生,形成协调统一、自如自得的审美观感。

北宋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言水色春绿、夏碧、秋青、冬黑,言天色春晃、夏碧、秋净、冬黯,是从艺术物象的视角观察山水的趣味;又言云气春融怡、夏猗郁、秋疏薄、冬黯淡,烟岚则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是从意境的角度理解山水间气韵的流动和情调的变化。

这些源自观察并经过艺术提纯后的山水审美,使得山水不再只是自然的客体,更是融合着艺术想象的审美范式。

元代画家黄公望汲取董源、巨然的用墨技法,所绘画面水墨纷披,苍率潇洒。

其晚年所绘的《富春山居图》,境界辽远开阔,雄秀苍莽,简洁清润,尺幅千里。

山峰的用墨或浓或淡,都以干枯的笔触勾皴,远山、河渚用淡墨抹出,笔痕隐约可见,独具匠心。

水纹先用浓墨枯笔勾勒,稍加淡墨复染,氤氲成趣。

树木的枝干多用浓墨写出,树叶点染而成,或横,或竖,或斜,或直,干湿相兼,放眼望去,生机苍郁。

这幅作品最能代表宋元山水审美的境界。

河北省沧州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高二月考语文答案

河北省沧州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高二月考语文答案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卷高二语文参考答案1.C【解析】A项,曲解文意。

据材料一第1段,“推动减负改革实现由点状到面状的转变,也撬动教育生态系统实现整体性优化”,二者是并列关系,题支是递进关系。

B项,偷换概念。

据材料一第2段,基础教育应当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学段衔接问题的实质。

D项,表述绝对。

据材料二第2段,“完善家校协同机制,努力形成减负共识,才能共同为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营造良好环境”,题支将“才能”变成了“就能”。

2.A【解析】曲解文意。

“未来的基础教育以学生为本”错误。

材料一第二段说的是“未来的基础教育会更加以学生为本”。

“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错误。

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可知,原文强调的是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3.D【解析】材料二主要观点是“多方合力推进‘双减’落地”。

ABC都体现了各地各部门推进“双减”落地。

D项是家长对双减政策的看法,不能支撑材料二观点。

4.①引用论证。

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观点,“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论证了构建教育良好生态、双减的必要性。

②举例论证。

列举《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论证了完善家校协同机制,努力形成减负共识,才能共同为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一点2分,两点4分)5.①政府:政府加强政策落实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②学校:学校要转变教育理念,提高素质教育质量,提供有效课堂教学和课后服务。

③培训机构:向素质教育转型。

加强校外机构监管,深化治理校外培训机构。

④家长:提升自我育人能力,理性规划孩子发展方向。

(一点1分)6.A【解析】“给整篇文章蒙上了一层忧郁的色彩”错。

文章后半部分充满着感动和希望。

7.C【解析】“直抒胸臆”错,“有了清晰的认识”错,应该是朦胧的认识。

8.①本文讲述汉藏融合、民族团结的美好当代中国故事。

高二(上)语文月考试卷(含答案)

高二(上)语文月考试卷(含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题。

合欢树史铁生①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

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

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

"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

"我听得很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把她气得够呛。

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

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②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

为了我的腿,母亲的头上开始有了白发。

尽管医院已明说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治,但母亲不死心,她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钱买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服用,让我洗、敷、熏、炙。

"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

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

可母亲仍不放弃,直到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这对于瘫痪病人实在太悬了。

后来母亲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

"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但又抱了新的希望。

"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

她到处去给我借书。

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一样锲而不舍。

③三十岁时,我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母亲却已不在人世。

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④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

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

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母亲为什么早早地走了呢?迷迷糊糊中,我似乎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老天爷可怜她,就召她回去了。

"这让我心里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⑤几年前,老街坊们就提醒过我:"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听了心里一阵抖。

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二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及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不能在试题上直接作答。

一、基础知识(4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组是()A.玷.辱(diàn)庇.祐(bì)彤.云(tónɡ)怏.怏不乐(yànɡ) B.憎.恶(zēnɡ) 讥诮.(qiào) 隽.永(juàn) 饮鸩.止渴(zhèn)C.胆怯.(qiè) 怂.恿(cǒnɡ) 央浼.(měi)吹毛求疵.(cī)D.泅.水(qiú) 悖.时(bèi) 仓廒.(áo) 未雨绸缪.(móu)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酒馔伏侍喝采交头接耳B.庇佑撮合恶梦哀声叹气C.严峻虔诚委屈成帮搭伙D.绊倒分辩报歉不假思索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日本首相安倍的发言人称,在获悉朝鲜进行第三次核试验的消息后,安倍要求政府建立一支有关朝鲜问题的危机处理小组。

B.足坛领域腐败案件的发生,暴露了中国足球改革以来出现的管理体制不顺、制度不完善、监管不到位等问题,警示我们反腐倡廉必须警钟长鸣。

C.只有当我们身静、心静,独坐于空山,与那山那树那花那月融为一体,物我两忘的时候,才可能听到山花落瓣的细微声响,嗅到绿苔地衣淡淡的腥香。

D.老子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人,他选用了一种以退为进的方式,毅然决然地离开了人文荟萃的京都洛阳,骑上一头青牛,向着天高地远的西方云游而去。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在《病榻杂记》中,季羡林郑重其事地请求辞去人们送给他....的三个称号:“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和“国宝”。

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2月第二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126套)

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2月第二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126套)

唐山一中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二年级语文试卷说明:1.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2.将卷Ⅰ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卷Ⅱ用蓝黑钢笔或圆珠笔答在答题纸上。

3.答题纸卷头和答题卡均填涂本次考试的考号,不要误填学号,答题卡占后5位。

Ⅰ卷(共48分)一、基础题:(30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搠.(shuî)倒捧袂.(mâi) 连累.(lei) 俨.(yǎn)骖騑闾.(lǚ)阎扑地B.央浼.(měi) 墁.(màn)地睢.(suī)园万应锭.(dìng) 逸兴遄.(chuán)飞C.岑.(cãn)寂付梓.(zǐ) 睇眄.(miǎn) 宿舂.(chōng)粮叨.(dāo)陪鲤对D.逋.(bū)慢糍.(zī)粑赍.(jī)发碧溪岨.(qú) 决.(xuâ)起而飞2.下列各项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酒馔噩梦坍缩兴高采烈不落言筌B.滑稽玷辱尺椟交头接耳日薄西山C.踹水拮据幅射彤云密布门衰祚薄D.仓廒搭膊流苏解腕尖刀钟铭鼎食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具有扶助他人的热肠,做善事,行义举,从善如流....,这些美好的品德代代相传,直至今日。

B、这篇小说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南方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特别是把一批走出校门、献身革命的年轻人刻画得入木三分....。

C、我们不得不承认,大师们的作品也是参差不齐的,某些篇章语言繁冗乏味,格调低下庸俗,真让人不忍卒读....。

D、进入二十一世纪,网上聊天已成为人们交际的独特方式,然而,一些人尽管不懂语法,偏要卖弄文采,把一些意思相同的词语连用在一起,以至叠床架屋....。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美国对从中国进口的钢格栅板征收14.5%的反倾销关税,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激起了中方的强烈不满,中方将美国商务部官员漏洞百出的言论公之于众,奇文共赏....。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第一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第一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第一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文,完成21~23题。

(11分)跟字们较劲唐伟清朝雍正帝未登基时,有一次到杭州去游玩,在涌金门外遇到一个卖字的书生。

书生的书法实在是好。

雍正见他写“秋”字时,把“火”写在了“禾”的左边,随口说“错了吧!”书生不以为然,并列举历代名帖,证明自己所写不误。

雍正笑笑,给了书生一堆银子,说:“别卖字了,还是一心去考你的功名吧。

”几年以后,雍正即位。

那书生也科场得意,一口气考到进士,并入了翰林。

一日雍正看到此人的名字,忽忆起往事,即召入见。

雍正给他写了一个“和”字,故意把“口”放在“禾”的左边。

书生当场指出,这是不规范的写法——他竟然没有想到,眼前的皇上就是当年资助自己的恩人!第二天,他就要受命出任浙江巡抚了,接到圣旨,仔细一看,上面却写着:须仍向杭州涌金门外卖字三年,然后方可上任。

书生这才恍然大悟。

汉字很麻烦,一个字往往有许多不同写法。

比方“回”“斗”“创”这些字,至少都有四种不同的写法。

又是繁简之分的,又是异体之别的,烦都烦死了。

文字是思想的衣裳。

华丽的衣服可以掩盖躯体的缺陷,丰富的文字可以粉饰思想的漏洞。

当我们沉醉于语言文化的瑰丽时,我们的思想却正悄悄迷失在类似“回”有四种写法这样的语义泡沫里。

远房表弟“待业”,隔壁大嫂“下岗”。

我说直接叫“失业”多省事,同事小王马上纠正我,说失业多没希望啊,他的爸爸妈妈都正在家里耐心“待岗”呢。

想当年,国民党军吃了败仗,总喜欢把“失败”叫做“失利”,把“败退”叫做“转进”,好像自我感觉良好,实际处境就会立刻不窘迫一样。

事实上,“饰”和“瞒”一样,都只不过是“骗”字的另一种写法罢了。

意大利符号学专家艾柯在《诠释与过度诠释》里头指出:“整个宇宙就像是一个装满了镜子的大厅,任何个体在这里既是被反映的对象,又反映着其他的物体。

”在人类的纷繁世界里,因为有了文字做介质,所以我们看到的世界影像往往会比实际要丰富得多。

河北省承德市回民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河北省承德市回民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河北省承德市回民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陈设一个家(台湾)吴念真才一进门,屋内就传来一个气急败坏的声音:“你给我出去哦!”小梁刚开口说“我是电视台……”里头就已飞出来一个玻璃罐子碎裂在他脚前,一阵恶臭随之飘了过来。

他仓皇地逃到屋外打手机,制片接到电话也一阵大骂:“你活该!我不是说过去之前先找里长吗?蠢!”走过山路,看到远处有人在菜园除草,彼此隔空吼叫两三句,小梁就找到里长了。

里长带着他再度走向那个场景时,小梁才仔细地观察四周的风景:举目所及,大部分都是杂草丛生的田地,零落的房舍不是弃置、失修,就是大门深锁。

完全符合剧本的描述:一个人口外移严重、只剩少数老人独居或相依为命的萧条小村落。

里长说,他跟制片建议用老太太的家当场景,主要是想给她一点租金,“这也是功德一件,你说是不是?”他说老太太的先生早年是矿工,肺不好,过世时六十岁还不到;儿子是货车司机,很孝顺,没想到几年前出车祸死了。

媳妇领了保险金带着孙子要离开时,村里人都骂,老太太说这样对孙子才好,“去都市把书读高一点,才不会像祖父和爸爸一样,用命换饭吃!”过去几年,老太太辗转各个建筑工地,帮人煮三餐赚钱过生活,几年前身体不好才回来,现在只靠领政府给的津贴过日子。

有里长陪,小梁总算进到那间异味扑鼻的屋子里。

老太太约莫七十岁,苍白、瘦弱,一头乱发,双腿好像都已经没力了,只能靠着助步的铁架在有限的范围里活动。

不过,看到小梁,她倒是和善地笑着跟他道歉,说村子很少听见年轻人的声音,之前有几个年轻人进来她家里,结果“好像都是吃药的,不是来偷就是来抢,连铁门都整个给我拔去”!里长问她:“你是用什么武器丢这个少年的?”“一罐没吃完的酱菜啦,早上要吃的时候才知道长霉了。

”她有点自责地说,“我哦,会被雷公打!”小梁回到制作组,演独居残障老人的女演员在发飙:“拜托哦,你们这样乱搞,我的形象到底还要不要?”也许被“形象”这两个字给提醒了,小梁忽然觉得那个演员从里到外一点也不像她所要扮演的角色。

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高二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答案

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高二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答案

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高二第二次月考语文答案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

C 项,“就是现在流行的自然疗法,”错,原文,“用药要慎重,能不服药就不用,这是清代盛行的理念。

现在流行的自然疗法流派有七项原则,其中之一即能不动手术的尽量不动,能不吃药的尽量不吃,要调动人体自身的修复能力”,原文是说尽量不服药的理念是现在流行的自然疗法流派有七项原则之一,并没有说尽量不服药的理念就是现在流行的自然疗法。

故选C。

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D项,“分别引出四个分论点”错误,前三个含义是通过引用来引出观点,但最后一个含义是直接提出的。

故选D。

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A项,“所以一位中医只要能治病救人,也就能以医理治国”绝对化,文章指出“善为医者”“把握了医道的精髓”才能以医理治国。

B项,“这与中医治未病的理念相违背”错,这与中医治未病的理念相契合。

D项,“可惜现代中医并没有很好地继承”在文中并没有这样的说法。

故选C。

4.【参考答案】B【解析】( A.“因为国是由一个一个的家组成的,所以中国传统的家国关系是——‘家’‘国’具有同构性”颠倒了因果关系。

原文“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家—国’之间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因此,中国的老话说:‘国之本在家’,‘积家而成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高二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9高二下·莱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们的文化里,有个叫“冠冕堂皇”的词,就是用来讽刺那些故意装得庄严正大的人物。

显然,这样的人于古有之,大家对这类人从来就没有好感。

其实,装的人也很痛苦。

认识这样一个名人,他每天穿固定的衣裳,出没固定的场所,说固定的话,连举手投足也是固定的。

他说,(),根本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和自由。

但他又不想回到过去,因为名人光环,太体面,太荣光,他舍不得丢下。

世俗的社会是崇拜高端的,于是也就有人________。

问题是有人装着装着,未必征服了别人,(),别人信不信,自己先信了。

于是,______,也就觉得真成了人物,开始居高临下________了。

②无论一个人装什么装久了,难免入戏太深,面具不好摘下来。

③拍摄《山楂树之恋》时,张艺谋为了找到一个眼清纯的女孩星探在全国各地寻竟了很长时间最后才发现一个周冬雨。

喧黑的社会,生的东西真的越来越来越少了。

也因此,特别喜欢一个叫王二妮的民歌手。

④除嗓音亮丽外,从穿着到面相再到内心,你会发现,她都有着和民歌一样的朴实和悠扬。

一切,自然的便是最好。

哪怕是人格的高度。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好高骛远道貌岸然指点江山B . 趋之若鹜沐猴而冠指手画脚C . 趋之若鹜道貌岸然指手画脚D . 好高骛远沐猴而冠指点江山(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①B . ②C . ③D . ④(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①他就像一个被摆出来的泥胎②却先弄晕了自己B . ①他就像一个泥胎被摆出来②自己却先晕了C . ①他就像一个被摆出来的泥胎②自己却先晕了D . ①他就像一个泥胎被摆出来②却先弄晕了自己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2019·榆林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作为社会本身运行、发展的条件,人与人之间信任关系的建立,既涉及信任主体,也关乎信任对象;既与社会规范和体制相涉,也与主体人格和德性相关。

在信任问题上,个体总是涉及两个方面,即为人所信与信任他人。

就前一方面而言,如何形成境信的品格,无凝是首先面临的问题。

孔子强调“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孟于则进而将“朋友有信”规定为人伦的基本要求之一。

在有序的社会交往中,以诚相待和言而有信,既是这种交往秩序可能的条件,也是交往双方应尽的基本责任,一旦个体置身于这种交往关系,则同时意味着永诺了这种责任。

就个体而言,作为信任条件的诚信关乎内在德性及人格。

中国哲学对“信”与德性从及人格的关系很早就予以关注。

儒家经典《孟子》强调“有诸己之谓信”,信与诚相通,有诸己即真实地具有某种德性。

《中庸》进而将“诚”视为核心的范畴,以诚为人格的基本规定。

《大学》同样提出了“诚”的要求,把“诚意”规定为修身的基本环节。

这种德性及人格,为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达到诚信,提供了内在的担保。

伦理意义上的信任,体现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从关系的层面看,信任以对象的可信性为前提。

在消极的意义上,当对象缺乏可信的品格时,便难以使人产生信任感,所谓“信不足焉,有不信秀”(《老子》》,便表明了这一点。

在积极的意义上,如果相关对象的所作所为始终诚信如一,那么,人们对其后续的行为,也将抱有信任之心。

由此可见,信任并非仅仅源于主体心理,而同时与对象相关。

从伦理学上说,妄疑一切、无端臆测他人的不诚,并对可信的对象始终缺乏信任感,这是一种道德的偏向。

这种偏向不仅常常伴随着过强的怀疑意识,而且在片面发展下,容易引句“字我负人”的异化形态,从而使人与人之间的日常沟通成为问题,也使社会领域中的信任关系难以建立。

从更广的社会层面看,社会成员之间的互信,并不仅仅基于个体的德性和人格。

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曾认为,中国传统的信任以血缘性共同体为基础,建立在个人关系或亲族关系之上,而新教的信任则基于信仰、伦理共同体,后者超越了血缘性共同体,并逐渐以理性的法律、契约制度为保障。

历史地看,儒家所说的“信”,事实上便与礼相联,在仁、义、礼、智、信的观念中,礼则既表现为一种普遍的规范系统,又涉及政治、伦理的体制。

在此意义上,广义之“信”已与体制相关联。

就信任关系而言,通过契约、信用等制度的建立,失信便不再是无风险的行为,相反,失信者将为自己的行为付出沉重代价。

总之,个体的人格和德性从内在的方面为社会信任关系的建立提供担保,公共领域的制度建设则在外在的方面构成了信任关系形成的现实根据。

(摘编自杨国荣《信任及其伦理意义》)(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 个人有德行和人格,具备了信任的条件,就可以保证人与人交往过程中达到诚信。

B . 在有序的社会交往中,先置身以诚相待和言而有信的交往关系,然后再承担责任。

C . 信任以对象的可信性为前提的意义是,对象始终诚信如一,便可以产生持久的信任。

D . 与中国传统的信任相比,新教的信任基于信仰、伦理共同体,超越了血缘性共同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的是()A . 文章以建立信任关系为立论的基础,论述了确立信任关系的主体、对象的条件。

B . 文章论述德行人格与诚信的关系时,引用或列举儒家经典著作的内容予以印证。

C . 与控制失信风险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主要论证了个人层面诚信塑成的重要性。

D . 文章通过分析可信而不予以信带来的问题,对人与人的信任做出了新的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 老子说“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这表明,信任别人是有条件的,当对象缺乏可信的品格时,难以使人产生信任感。

B . 如果对可信对象予以信任,就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日常沟通的问题,建立社会领域中的信任关系。

C . “信”事实上与礼相连,而礼又跟政治、伦理的体制相关,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信”与政治伦理体制相关联。

D . 如果契约、信用等制度建设不健全,不能及时、恰当惩罚失信者,就会影响到人与人之间信任关系的形成。

3. (9分) (2019高三下·中山模拟)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叫座的不叫好,叫好的不叫座”成为我国电影市场的怪现象,不少电影因为明星效应收获高票房,但剧情粗糙。

业界普遍认为,尽管近年来我国电影市场增长迅速,但内容、品质的提升并未保持同步。

内容和质量是电影的核心,仅靠明星、特效画面吸引观众,最终会使观众厌烦。

可以看到,优质国产片越来越得到市场的积极反馈,观众对“流量吸睛”的欠诚意之作并不买账。

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指出,中国电影观众正步入更为成熟、稳定的阶段,观众群休的观影品位不断提升,对高质量电影产品的需求也在提升,更需要电影产业在反思中进步,不仅仅单方面追求数量的增长,而要从创作端发力,推动各类影片多样化发展,注重将内容、质量作为核心,创作出更多优质作品,促进中国电影持久健康发展。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8年9月12日)材料二: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电影“走出去”成绩巨大。

无论以产品的数量、质量还是市场来衡量,中国都是电影大国。

但中国电影“走出去”,不只是“中国产品”走出去,更要实现中国文化”“中国精神”走出去。

从这点看,中国电影“走出去”如何从量的粗放型发展到质与量的共同提升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和海外商业院线发行的中国电影以“讲好中国故事”为标准分成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较好地传播了中国文化与中国精神;第二种是一般性地展示了中国元素和故事,有助于世界人民了解中国、关注中国。

目前,第二种影片占大多数,且票房较好;第一种影片应是未来中国电影努力的方向。

电影是中国当代文化的重要部分,电影创作者要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与丰富的民族传统中汲取精华,提炼和融合为影片的中国元素。

中国电影在展示中国元素的同时,更要努力传播中国精神,展现当代与时俱进的中国形象。

名列2018年海外票房前列的《红海行动》以反恐和撤侨为中心情节,生动刻画出当代中国军人的精神风貌;《战狼》《湄公河行动》等影片以独特的中国元素、创新的讲述方式,引起更广范围的情感共鸣。

同时,“一带一路”给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提供了良好契机与广阔空间,中国电影也可借助于国家战略的东风,加快迈向国际市场的步伐。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10月18日)材料三:新华社长春9月8日电(记者刘硕、赵丹丹)以“信仰、情怀、担当”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8日在长春举行。

论坛期间,电影界人士认为当前我国电影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电影“新力量”的贡献日益突出,应加强对青年电影人才的培养和帮助,进一步提升整体创作实力。

据介绍,今年截至9月7日,中国电影票房已经达到467亿元,同比去年增长16%。

国产影片的份额超过了65%,票房前10名的影片中国产影片占7部。

国家电影局副局长李国奇表示,今年以来,中国电影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电影创作活跃,题材类型更加丰富,优秀作品不断出现。

还有很多影片都不同程度体现了创作上的提升和进步,反映出“新力量”创作者不断超越自我,创作功力更加深厚和成熟。

希望青年创作者坚守信仰,永葆情怀,把个人的创作理想和艺术追求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主题之中,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先进文化的沃土之中,用更多的好作品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用更多好作品传承中国文化,展现中国精神,弘扬核心价值观,传递真善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明星效应、特效画面难以吸引观众,影片质量已成为决定票房高低的关键,表明优质影片得到市场的积极反馈,我国观众的品位不断提升。

B . 作为中国当代文化的重要部分,中国电影在展示中国元素、传播中国精神,让世界了解中国、关注中国方面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

C . 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中国电影可以借助“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东风,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中国精神,加快国际化步伐。

D . 我国优秀电影作品不断出现、电影市场增长迅速,与电影“新力量”创作者不断超越自我,创作功力更加深厚、成熟有很大关系。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中国电影观众对高质量电影产品的需求是推动中国电影持久、健康发展的因素之一,这就需要创作的多样化和更多精品力作的推出。

B . 《红海行动》《战狼》等一批国产片之所以引发了全球范围观众的共鸣,是因为以独特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元素,令人耳目一新。

C . 从电影票房、国产影片的份额来看,中国电影发展态势很好,但要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中国电影还需要质与量的共同提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