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重点:辛亥革命
自考 近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

3/2/2016
3/2/2016
3/2/2016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 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 3三民主义学说和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3/2/2016
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或时代背景)
•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 府已经彻放弃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愿沦为“洋人的朝廷”,列强加强了对清政 府的政治控制,竭力扩展在华经济势力。清政府既要对外赔款,又要对内搞“新政”, 财政开支激增,负担沉重,激起民众普遍反抗。在1902年至1911年,各地民变多达 1300余起。还发生了拒俄、拒法、抵制美货等爱国运动,以及收回利权运动和保路运 动。
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预备立宪并没有能够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 加重了危机,主要原因是清政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其反动统治。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 产阶级知识分子。
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近代中国的资产阶级是如何发 生的?从根本上说,是被外国侵略 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逼迫出来的。
例:孙中山是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的?
孙中山于1866年11月12日诞生在 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县)翠亨 村。左图是孙中山诞生地和住宅 的照片。
1888年10月,孙中山在香港西 医书院学习医学。先后结识陈 少白、杨鹤龄、尤列等,经常 聚谈反清革命。(左起为杨鹤 龄、孙中山、陈少白、尤列, 后立者为关景良)
(4)预备仿行宪政:新政无法挽救清廷的 统治危机。清政府迫于舆论压力,与1905年 派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归国后实行预备仿 行宪政。
“出 五洋 大考 臣察 ”宪 及政 随的 员
“五大臣”----镇国公载泽、户部侍郎戴鸿慈、兵部 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抚端方、商部右丞 绍英等五大臣分赴东西洋各国考察政治
孙中山开始认 识到,只有推 翻清朝封建专 制制度,才能 够拯救中国。
李鸿章衙门大院(天津)
1、兴中会成立 1894年11月,孙中山 在檀香山华侨中建立兴中 会。入会秘密誓词为: “驱除鞑虏,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 2月,孙中山在香港成立 兴中会总部。兴中会的建 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 命派的初步形成,表明孙 中山正式走上革命道路。
4.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民族资 产阶级力量也在增长,并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 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
辛亥革命导火线-----“皇族内阁”1号令(铁路干线国有政策)
所谓“铁路干线”,主要指的是粤汉、川汉 铁路。这两条铁路已经归于商办,即由民间投 资建设并经营。但是,为了解决严重的经济危 机,朝廷决定向外国银行借款,借款需要抵押 物,而当时的中国,唯一能够让列强们感到有 吸引力的抵押物,恐怕只有铁路了。
简答题-2020年《中国近代史纲要》自考本科第三章辛亥革命

简答题-2020年《中国近代史纲要》自考本科第三章辛亥革命给大家整理了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简答题-2020年《中国近代史纲要》自考本科第三章辛亥革命,科学宅家,高效备考!第三章辛亥革命1、简述晚清政府实施“新政”的背景答:《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经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着的念头,甘为“洋人的朝廷”。
清王朝为取得外国列强的信任,平息国内日益高涨的民怨,安抚统治阶级内部各派,拉拢民族资产阶级改良派,于1901年4月设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
2、简述革命派对中国民主革命认识的阶级和历史局限性。
答:(1)、革命派未能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不仅不敢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帝口号,反而希望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2)革命派停留在对民主制度形式的理解上,缺乏对民主建政的深入认识。
(3)革命派未能把土地制度改革和发对封建主义联系起来,从而无法真正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这些局限不可避免地会影响辛亥革命的进程和结局。
3、1911年保路风潮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答:1911年5月,清政府皇族内阁为筹集借款,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并粤汉、川汉铁路的路权出卖给帝国主义,引起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四省民众的强烈反对,一场事关民族权益和个人利益的保路运动随后兴起,四川省尤为强烈,最初,各省立宪派倡导文明保路,但遭清政府镇压,署理四川总督赵尔丰竟下令请愿群众开枪,打死30多人,造成成都血案。
广大群众忍无可忍,在同盟会会员的参与下,掀起了全川武装暴动。
4、简述《中国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其意义答: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国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中国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主体”,而“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设国务总理,作为政府首脑;内阁辅佐临时大总统为行政机关,行使政权;设法院,行使司法权;参议院为立法机关,行使立法权,参议院还有弹劾大总统和国务员的权利;中国民国国民一律平等,享有人身、财产、集会、结社、出版、言论等自由,享有请愿、陈述、考试、选举与被选举民主权利。
中国近代史-自考-第三章-辛亥革命

第三章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清政的革命活动)一、辛亥革命的历史条件(一)辛亥革命前,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1、20世纪初,列强对中国侵略日益扩大,民族危机加深。
《辛丑条约》后,列强对清政加强控制,加强扩大在华的经济实力——投资规模急速扩,铁路、矿山的利权成为掠夺目标。
2、各国列强瓜分掠夺中国土地加重,国家独立、主权、土地都被严重破坏,民族危机日益加重。
1904~1905,日、俄争华利益,在东北,开战。
清政“局外中立”。
日本战胜,俄国转让东北南部所取的一切权益。
同时,英国侵入,德国争夺英国在华势力围的长江流域。
(二)社会矛盾激化,民变四起。
清政对外赔款,对“新政”,财政开销巨大,社会矛盾激化,全国民变、爱国运动四起。
(1901~1911,财政开销增4倍,人民负担沉重,开始反抗——反洋教斗争,农民、手工业者的抗捐、抗税和抢米斗争,工人罢工斗争,少数民族与会党的起事。
1902~1911,各地民变1300多起。
拒俄、拒法、抵制美货等爱国运动,收回利权运动,保路运动等。
在这些运动中,资产阶级为主角。
全国性的民变和爱国运动,反映人民开始清醒,社会动荡,暴风雨将来临。
)(三)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1、《辛丑条约》签订——标志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彻底放弃抵抗列强,成为“洋人的朝廷”清政为得到外强信任,平息乱,拉拢改良派,在1901.4设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
2、清末“新政”的主要容(1)改革官制,整顿吏治。
1901.7,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新设商部、学部、巡警部等中央部门。
(2)改革兵制,训练新军。
各省建武备学堂,裁去绿营、防勇(3)改革学制,提倡新学。
1906,废除科举考试(4)奖励工商,兴办事业。
颁布《商律》,奖励兴办实业有贡献的人(5)A. 迫于外压力,1906,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08,颁布《钦定先发大纲》,学习日本实行君主立宪的宪法,但又规定9年的预备立宪期限。
自考03708近代史第3.4章知识重点

第三章辛亥革命一、客观题(单选)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1904年至1905年日、俄两国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清政府却宣布“局外中立”;全国各地发生拒俄、拒法、抵制美货等爱国运动。
2.“新政”内容:(1)改革官制,整顿吏治;(2)改革兵制,训练新军,筹建武备学堂,淘汰绿营和防勇;(3)改革学制,提倡新学;(4)奖励工商,兴办实业。
3.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由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发动的,其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4.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兴中会。
1895年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并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
5.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歌颂革命是“启迪民智,除旧布新”的良药,.邹容的《革命军》号召人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7.陈天华的《警世钟》和《猛回头》,揭露了清政府的卖国行径,号召人民推翻这个“洋人的朝廷”。
6.黄兴为会长的华兴会;蔡元培为会长的光复会;1905年,孙中山和黄兴等人在东京成立同盟会,孙中山被公举为总理,黄兴被任命为执行部庶务。
7.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被称为三民主义。
民族: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民权: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民生:“平均地权”。
8.1911年4月27日,在黄兴的亲自带领下,120多名革命志士在广州举行起义,起义失败后遇难者有72人被葬于广州红花岗,史称黄花岗起义。
9.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并将粤汉、川汉铁路的路权卖给帝国主义,引起湖北、湖南、广东、四川(最强)四省保路运动兴起。
10.1911年10月10日,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占领武昌。
武昌起义引来了全国响应,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
11.1911年,孙中山在南京被选举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2023年自考中国近代史复习重点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重点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旳特点。
答:(1)资本—帝国主义不仅逐渐操纵了中国旳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渐控制了中国旳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旳决定性力量。
(2)中国旳封建势力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外国列强压迫、奴役中国人民旳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3)中国自然经济旳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不过封建剥削制度旳根基即封建地主旳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旳严重障碍。
(4)中国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5)由于近代中国处在外国列强旳争斗和间接统治之中,加上中国地区广大,以及在地方性旳农业经济旳基础上形成地方割据势力旳存在,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是极不平衡旳。
后来,外国列强还分别支持不一样旳政治势力以分裂中国,使中国处在不统一状态。
(6)人民毫无政治权利和生活旳极端贫困化。
2、《天朝田亩制度》内容和性质。
答:内容:(1)确立了平均分派土地旳方案。
(2)规定了农副业产品旳生产与分派,都以农村政权旳基层组织“两”来实行管理,支出也由国库统一分派。
性质:以处理土地问题为中心旳比较完整旳社会改革方案,代表了农民规定平均分派土地旳强烈愿望,反应了农民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旳普遍规定。
3、洪仁玕《资政新篇》旳内容和性质。
答:(1)内容:在政治方面,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学习西方,制定法律、制度。
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金融等事业;吸取外国旳科学技术,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倡导资本主义旳雇佣劳动劳动制。
在思想文化方面,提出设新闻官、设“暗柜”,用以监督官员,改革弊政;主张革除缠足、溺婴等社会陋习;倡导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
在外交方面,主张同世界各国交往、通商;强调容许外国人为天国献策,但不得毁谤国法。
(2)性质:是一种带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旳改革与建设方案。
4、太平天国旳历史意义答:(1)它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旳统治根基。
[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辛亥革命
![[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辛亥革命](https://img.taocdn.com/s3/m/e35a63d2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d1.png)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与考题详解第三章第三章:辛亥革命本章重点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活动(成立政党、宣传与辩论、组织武装起义等)2、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3、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4、北洋军阀的统治及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是中国同盟会(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创立者:孙中山黄兴) P44 P40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甘心成为“洋人的朝廷”的事件是《辛丑条约》的签订P40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是民族资产阶级 P42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08年颁布的一部宪法是《钦定宪法大纲》 P42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是兴中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联合政府)p431895年春,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兴中会总部设在香港p431904年,孙中山发表的指出只有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才能真正解决中国问题的文章是《中国问题的真解决》 p43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的是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p44同盟会的机关报是《民报》 P44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于东京p44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革命纲领是三民主义学说(民族、民权、民生)p45辛亥革命开始的标志是武昌起义 p46武昌起义后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的都督是黎元洪 p47保路风潮中,运动最强烈的省份是四川 p47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覆灭的标志是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 p47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p48《临时约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P48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定都南京 p48北洋军阀政府代表的是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 p511913年3月,被袁世凯刺杀的是宋教仁 p51袁世凯为得到日本对他复辟帝制的支持,接受日本提出的严重损害中国权益的二十一条p51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的是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p53袁世凯复辟帝制,举行登基大典是在 1916年1月1日 p51从1916年1月1日复辟到1916年3月22日取消帝制,袁世凯称帝83天,同年6月6日,袁世凯死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第三章-辛亥革命-知识归纳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0107)-知识归纳第三章辛亥革命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1)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2)清末“新政”的破产(主要内容:改革官制,整顿吏治;改革兵制,训练新军;改革学制,提倡新学;奖励工商,兴办实业)。
(3)清政府的预备立宪,“皇族内阁”的成立。
(4)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2、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3、1905年,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以《民报》为机关报,并确立革命纲领(驱除勒房、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资产阶级革命派以著书立说作为宣传与组织工作,主要包括: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
4、三民主义学说:三民主义学说包括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1)民族主义内容:“驱除勒虏,恢复中华”。
(2)民权主义内容:“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3)民生主义内容:“平均地权”5、资产阶级革命派同改良派的辩论:(1)围绕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要不要社会革命进行论战。
(2)意义:①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参加到革命的行列。
②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壮大,为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3)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①革命派未能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不仅不敢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帝口号,反而希望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
②革命派停留在对民主制度的形式理解上,缺乏对民主建政的深入认识,其方案也不十分具体和具有可操作性③革命派未能把土地制度改革和反对封建主义联系起来,从而无法真正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6、影响最大的武装起义是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起义,史称黄花岗起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重点:辛亥革命
导读:本文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重点:辛亥革命,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第三章辛亥革命
孙中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中国同盟会。
1.1895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兴中会。
2.1895年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并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誓词,决心*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4.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2.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反对列强的侵略,*与帝国主义相勾结之军阀,求得国内各民族之平等,承认民族自决权。
创立民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平均地权:核定地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公、按价收买。
3(重点题).改良派与革命派论战内容和意义
内容: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清政府(争论焦点) 2、要不要*帝制,实行共和3、要不要社会革命
意义:1、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使人民清楚认识到革命的必要性,加入革命的行列
2、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壮大。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
保路运动,成都血案。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南京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4、为什么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P48
1、在人员构成上,资产阶级革命派控制着这个政权
2、
2、在实行各项政策措施上,集中体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也一定程度上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
5.中国历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6.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
2、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国的建立
3、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4、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变化
5、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亚洲各国人民的革命提供了范例,推动了压制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7.辛亥革命的局限性:1、没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2、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
3、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发挥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作用。
1912年2月15日,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8.北洋政府怎样实行官僚的专制统治:P51
1、封建军阀扩充军队,建立特务,警察系统
2、制造宋教仁案
3、复辟帝制
4、炮制《中华民国约法》
二次革命的直接起因:为反对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1913年7月,李烈钧在江西湖口通电讨袁,不久黄兴在南京宣布讨袁,南方部分地方响应。
战争主要在九江、南京一带进行,史称“赣宁之役”,又称“二次革命”。
坚持两个月后失败。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逃亡日本。
1914年7月,孙中山在东京正式成立中华革命党。
中华革命党的社会影响远不如同盟会。
“二次革命”,主要在九江、南京一带。
1922年8月9号,孙中山离开广州再付上海,二次革命失败,标志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