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
中国近现代史历史分期

中国近现代史历史分期及基本线索(一)一、中国近代史历史分期中国近代史起于1840年鸦片战争,止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共110年。
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中国近代史分为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自主学习】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思考探究”第1-2题。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是指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国家为目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其中辛亥革命是比较完整意义上的一次旧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大致可分为:【思考探究】1.以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为标准,可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划分为哪几个阶段?「教师点拨」1)19世纪40-60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又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时期。
2)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时期,又称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高时期。
3)20世纪初-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发展时期,又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思考探究】2.以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为标准,可将旧民主主义革命划分为哪几个阶段?「教师点拨」1)19世纪40-60年代: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时期。
2)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高涨时期。
3)20世纪初-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自主学习】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思考探究”第3-6题。
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所谓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思考探究】3.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是否相同?两者有何本质区别?「教师点拨」性质相同:都是反封建反侵略的民主革命;本质区别:领导阶级不同。
【思考探究】4.根据教材编排,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为标准,可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划分为哪几个阶段?「教师点拨」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时期: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1924年初国民党一大召开前夕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国民党一大召开-1927、7、15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7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1937、7七七事变前夕抗日战争时期:1937、7七七事变爆发-1945、9日本投降解放战争时期:1945、9抗战胜利后-1949、9新中国成立前夕另外要注意,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3临时政府迁都北京-1928年底东北易帜【思考探究】5.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有过两次合作。
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期问题

人民日报/2009年/11月/20日/第007版理论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期问题中国史学会会长张海鹏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准确地说是关于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期,是确定中国近代史学科对象的重要问题。
换言之,究竟是以1919年作为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界线,还是以1949年作为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界线?数十年来,这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
一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以前,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学者对于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没有明确区分,也就是说没有形成有关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明确概念。
那时候的学者基本上认为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是同一个含义。
这种状况明显地说明了那时候中国近代史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
新中国成立以后,胡绳1954年在《历史研究》创刊号上发表《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一文,引起了近代史学者的强烈关注和热烈讨论。
1957年,《历史研究》编辑部汇集了3年来学者们的讨论文章予以出版。
这次讨论,对于中国近代史学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唯物史观、认识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等问题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但这次讨论的主题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
所谓中国近代史,胡绳的文章非常明确地限定在1840—1919年之间。
这一主张在这次讨论中得到了多数学者的认可。
从这时开始,中国历史学界出现了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明确分界,分界线就是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
此后,学术界往往把自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的历史称作中国现代史,而把1919年上溯到1840年鸦片战争的这段历史称作中国近代史。
换句话说,是把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称作中国近代史,而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称作中国现代史。
当时学术界虽然有这样的认识,但也有许多学者明确表达过不同意见。
范文澜、刘大年、荣孟源、李新、林敦奎等学者提出按照社会性质来划分历史时期。
根据这种观点,1840—1949年的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史应该包含1840—1949年的整个时期。
张海鹏: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分期问题

张海鹏: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分期问题
关于中国近代史与中国现代史的分期,是确定中国近代史学科对象的重要问题。
换句话说,究竟是以1919年作为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的分界线,还是以1949年作为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的分界线,数十年来,一直是争论不休的问题。
这个问题不解决,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定义不能说是完整的、准确的。
胡绳以1919年作为
中国近代史与中国现代史的分界
1949年以前的学者,对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是否区分、如何区分,并不十分在意。
这也许跟那个年代里,近代中国的历史还在进行中,不无关系。
换句话说,1949年前,中国近代史作为一个有独立研究对象的完整学科,还在形成过程中。
中国近代史分期和基本线索问题

中国近代史分期和基本线索问题中国近代史分期和基本线索问题中国近代史分期和基本线索问题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理论问题之一。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出现过两次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论辩, 推动了中国近代史理论的建设。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1954年胡绳《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 (《历史研究》1954年第1期)最早提出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
胡绳提出以阶级斗争为标准探索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和分期问题,提出“三次革命高潮”理论, 进而引发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的论战。
戴逸、章开沅、荣孟源等人亦赞同以阶级斗争为标准进行中国近代史分期, 但他们的具体分期主张又意见相左。
孙守任和范文澜。
主张以近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为标准的分期法。
金冲及主张以社会经济表征和阶级斗争表征结合为标准的分期法。
还有刘大年主张以综合的标志为标准的分期法。
五六十年代中国近代史分期的论辩,如下几个论断:1、“三次革命高潮”的论断。
胡绳提出并为多数人接受的一种理论观点。
胡绳指出: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是第一个革命运动的高涨;甲午战争以后出现第二次革命运动的高涨;义和团失败后开始的第三次革命运动的高涨归结为辛亥革命。
强调中国近代史三个革命高涨时期。
太平天国运动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
义和团运动彻底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辛亥革命则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
强调中国近代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肯定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2、中国近代史基本内容:所谓的八大事件, 即鸦片战争、太平天国革命、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
这八件大事是中国近代史最重要的事件和内容。
从反帝反封建的层面和阶级斗争的角度勾画出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反映了中国近代历史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状况、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阶级斗争的发展状况。
3、20世纪50年代以后编著的中国近代史教材和论著就其思想旨趣和体例内容而言都体现了“三次革命高潮”理论的特点。
以阶级斗争为主线、以“三次革命高潮”为标志的学科理论的影响, 充分展示了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讨论所产生的实践意义。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其“沉沦”与“上升”诸问题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其“沉沦”与“上升”诸问题(一)最近,胡绳同志在对《近代史研究》创刊100期表示祝贺时重提一个建议:“把1919年以前的八十年和这以后的三十年,视为一个整体,总称之为‘中国近代史’,是比较合适的。
这样,中国近代史就成为一部完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历史,有头有尾。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历史可以称为‘中国现代史’,不需要在说到1840-1949年的历史时称之为‘中国近现代历史’。
”胡绳同志这个建议非常重要。
事实上早在50年代,如荣孟源、李新、刘大年等,就讲过这个意见。
但是由于那时的时代背景,这样的意见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二)在中国历史学界,对中国近代史、现代史的概念,至今仍有很不相同的认识。
一般来说,是把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的历史称作中国现代史,而把由此上溯到鸦片战争的历史称作中国近代史。
大学历史系一般以1919年为界限,分设中国近代史教研室、中国现代史教研室,学生们关于中国近代史、现代史的知识,大约以此为依据。
十几年前,史学界成立了一个学术团体叫中国现代史学会,聚集在它周围的大多是以五四运动为中国现代史起点的学者。
中国现代史的下限在哪里?学者们的意见可能不尽相同,有些人可能把1949年后的某一时期也算在内。
有关中国近代史的出版物,包括学术著作和教科书以及通俗读物,大多数都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下限;有关中国现代史的出版物,绝大多数以1919年为上限,有的则起于辛亥革命(台湾有关中国现代史的出版物,都以辛亥革命为上限)。
有一派学者有不同见解。
他们认为,应该把1840-1949年这个时期的历史都称作中国近代史。
明确中国近代史这一概念的科学定义,其理论依据在于,要阐明中国近代史所涵盖的那个社会的社会性质是什么?他们认为,1840年鸦片战争发生在清朝的道光年间,在那以前,中国是一个与外部世界来往不多的、独立发展的封建社会。
从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签定以后,中国的国家地位和主权受到很大损害,而且随着此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这种损害变得越来越巨大。
高考文综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中国近代史阶段分期

中国近代史(1840—1949)二轮复习高考选择题考查:28、29、30题★中国近代史的阶段分期:1、按照中国革命的性质划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1840-1894: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2)1894-1919: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3)1919-194: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方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2、按照政权更迭顺序划分:(1)晚晴时期:1840—1912,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近代中国的动荡与转折;(3)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近代中国的进一步觉醒与探索;一、晚清时期(1840—1912)一、时空坐标二、阶段特征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2年清帝退位,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确立时期,也是中国社会在屈辱中走向近代化的时期,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政治上:(1)列强侵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列强先后发动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一系列侵华战争,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不断抗争与探索: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抗争:鸦片战争中广州三元里抗英斗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左宗棠收复新疆、甲午中日战争中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甲午战后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义和团运动。
探索: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资政新篇》(1859)、地主阶级洋务运动、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民族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地主阶级清末新政、民族资产阶级辛亥革命;(3)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晚清统治结束。
2.经济上:经济结构发生变动:(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2)出现外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外企,在华掠夺原料、倾销商品、资本输出);(3)洋务运动创办大量近代企业,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4)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5)“实业救国”思潮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和历史的基本线索

1·十六世纪中叶说:也就是从明中叶开始的,这是从经济基础这方面出发的,认为要想认识中国近代史,我们不能够不考虑这个社会形成的物质基础,我们必须认识到1840年以前在我们内部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的萌芽的发展。(关于这种说法呢,我是不赞同的,因为我们不能以一种社会制度他的萌芽来作为划分时代的标准,因为一种社会制度的萌芽他可以很早就孕育了,但是她的存在是很微弱的,他不能够对当时的时代产生某种有重大意义的影响力,他只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慢慢的发展,经过这样一个量变的过程,当他达到质变的时候,我觉得从那时起来作为历史的分期则是合适的。)
2.1644年清军入关:1640年因果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近代史的开端。那么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应与世界近代史起点相适宜。
3.1840年说:一般我们认为中国虽然没有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的历史,但是有一个属于资本主义范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政治上的半殖民地社会,经济上的半封建社会,这是一个在西方列强侵入之下,打破了本国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状态;也就是随着列强的侵入,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将我国纳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的体系之内。也就是从这是起,我们的社会性质,社会矛盾等上都发生了变化。那么也就决定了在这前后的历史发展中所具有的社会历史的特征是不同的,所以应该把这一年作为近代史的起点。
关于近代史的下线,主要有1919年五四运动说和1949年新中国成立。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下线,应该依据社会的性质和革命的性质来划分。那么我们如果从1919年段,主要是依据的是民主革命的性质的变化------从旧明主到了新明主革命。有的人认为在进入新明主主义革命的时候,半殖民地半分建设会已经开始崩溃了,也就是说认为一旦在中国的社会内部出现了一些新的因素,那么社会性质也就在开始发生变化了,那么也相应的中国的现代是就产生了。此时,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也就是列林说过的话,列林他区分不同时代的标准就是根据哪一个阶级为时代的中心,认为这个阶级就决定着这个社会的性质,认为所谓的近代史就是以资产阶级为中心的历史,现代史就是以无产阶级为中心的时代。的确,从1919年开始,无产阶级以及农民成为了时代的中心,也可以说,是开始了工人的战斗的新篇章,但是在这个时候我的社会性质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也就是哲学上所讲的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在1919年的这个时间里,我们可以说是一个开始,是一个起点,但是他当时所达到的程度还不足以让我们的社会性质来发生改变。但是我们考究从1949年的这个时间点,似乎作为一个时间的断点有更多的分层性,因为1949年我们建立的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国家,我们完成了社会性质的转变。正如前面所说的,历史的发展本来应该具有连贯性,不应该是分成一段一段的,但是我们时常为了研究的方便,就会以某种突出的特征把我们的社会历史的发展认为的划分为一段一段的。那么我们考究1949年这个时间段,之前时间里(确切的应该是指到1840年鸦片战争),我们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意味着我们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这必然决定了我们此后的历史所具有的特征和之前的历史是不一样的。而且,如果1919年作为近代史的下限,我们会发现我 们把民主革命划分在了两段历史时间段之中,那么这也是不妥的。
中国近代史纲要讲义1

第二讲:中国近代历史综述一、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分期问题:问题的实质是对历史分期的标准认识不同。
学术界有三种观点:1、以明清之际作为起点,以五四运动为终点。
(1630--1919)此种观点以人民大学尚鉞教授为代表,强调历史分期应以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为据。
明清之际,我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开始萌芽,这一发展方向是和此后形成的“双半”社会的经济发展方向是吻合的。
2、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1840--1919)此种观点以历史学家范文澜,胡华,胡绳等为代表。
强调历史分期应以中国民主革命发展的不同阶段为据。
1840年后,随着“双半”社会的形成,中国开始进入民主革命阶段,由于国内外历史条件的变化,中国的民主革命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旧民主革命阶段为中国近代史阶段。
这一观点由于和当时中央主要领导,特别是毛泽东的观点吻合,一度是权威的、主流的观点。
3、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建立。
(1840--1949)此种观点以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刘大年为代表。
强调历史分期应以社会形态的发展变迁为据。
1840年前中国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形态是封建社会,1949年后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只有这期间是“双半”社会。
此种观点当前逐渐为大多数人接受。
1840—1949为中国近代史阶段。
1949年以后为中国现当代史阶段。
目前教育部推荐的教材,采用了此种观点。
二、近代中国社会的形成近代中国社会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以下简称“双半”社会)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历史由此而发生深刻变化,步入“双半”社会。
两个问题:1、1840年中华民族遇到的事变(西方列强进入中国)是否可以避免?2、西方列强以什么方式进入中国是否可以选择?(一)近代前夜国内外发展的两种态势国内,依然保持着封建社会的完整性。
自然经济占主体。
1、政治方面: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经济方面:所有制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
经济活动方式以耕纺结合为特征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近代史的含义 二、中国近代史的上限
三、中国近代史的下限 四、具体分期法
一、近代史的含义
“近代”一词有两种含义,指时间和社会发展形 态。 modern一词作为历史上使用的一个时间尺度,英文 解释是of the present or recent times现世(代)的,近 世(代)的。 modern兼有近代与现代之意。在汉语 中,找不到一个与modern一词相当的词。 近代西方史学对人类文明最粗略的基本分期法是三 段式的:古代的,中世纪的,现代的。由于“现代” 这段时间很长,西方历史著作中又把距离我们生活 时代最近时期的历史划成一个时段,称为“当代”。
8、1861年辛酉政变起点说 、 年辛酉政变起点说
主要理由:
①1860年辛酉政变后,慈禧掌握了清王朝的统治权。1862年1 月,清政府正式确定了“借师助剿”的反动方针,标志着清 政府开始以洋人为靠山,成为外国侵略都统治中国的工具。
②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在此后开始发生,19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 官府工业,到70年代后又开始出现了民营工业。
主要理由: ①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标志 着世界近代史的开始,中国近代史的起 点应与世界近代史的起点相适应; ②明末清初,中国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 地区的手工业生产中,出现了资本主义 性质的萌芽。
3、19世纪初期说 、 世纪初期说
1985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美)费正清 编《剑桥中国晚清史》,封面上标明“1800-1911”, 以18世纪跨入19世纪的1800年为晚清即近代的界标, 认为中国近代史“不是始于外国商业的入侵和鸦片 战争,而是从北京着眼,即从19世纪初期清帝国在 中国和亚洲腹地的典章制度开始”。
③1861年这一年因为以下三个标志性事件而有理由作为中国近 代史开端的起始年份。这一年,太平天国上游重镇安庆失守; 这一年,曾国藩在安庆的废墟上开办了安庆内军械所;这一 年,清政府设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9、1905年同盟会成立起点说 、 年同盟会成立起点说
主要理由: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爆发,是世界 近代史、也是每个国家近代史开始 的极为重要的标志。
6、1840年鸦片战争起点说 、 年鸦片战争起点说
主要理由:
政治上,中国的领土完整被破坏,独立主权受到侵 犯; 经济上,中国开始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 料供应地; 社会主要矛盾方面,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逐渐 演变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 矛盾。 1959年,黎澍在《中国近代始于何时 》中认为应该把鸦片战 争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基本得到了史学界的一致赞同。
刘先生的这一论述,既回答了为什么以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问 题,也回答了近代史的含义。而搞清楚近代史的含义,是确定中国近代史 起点的前提。从世界范围来说,近代史指的就是资本主义时代的历史,而 中国近代史指的就是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特殊形态,即半殖民地半封建 时代的历史,中国近代史起点的问题,实际也就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起点的问题,即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统治形成及其开始没落、消灭的时代,就是 我们今天所说的近代。”正因为如此,现有的世界近代史教材或专著普 遍认为: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确立、发展和衰亡的历史。以主要资本 主义国家为例,各国无不是以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或改革作为进入 近代史的标志。英国近代史从1640年的资产阶级革命开始,法国近代史 从1789的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美国近代史从1774年的独立战争开始,日 本近代史是从1868年的明治维新开始的,俄国近代史是从1861年的农奴 制改革开始的。因此,中国近代史只能是,也应该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确立、发展和衰亡的历史。从这个立论出发,中国近代史以1840年的 鸦片战争作为它的起点就存有明显不足,因为鸦片战争仅仅是中国半殖 民地化的起点,并非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确立的起点。
4、1839年禁烟运动开端说 、 年禁烟运动开端说
主要理由:
①“禁烟运动”不能理解为单纯的反对鸦片。因为一则英国“向中国进行鸦片走 私是经过大不列颠的国会准许的”,鸦片贸易本身,也是经英国的“最高当局 准许的”。再则“鸦片……是大不列颠对印度与中国进行国际贸易的手段,用 来换取中国的茶叶与蚕丝,并且使这贸易均衡,有利于英国”。因而,“禁烟 运动”实质上就是反对外国侵略者的一种斗争。 ②从英国发动的事实来看。当中国一开始“禁烟运动”时,英国就坚决不放弃 鸦片贸易的立场,进行各种挑衅活动,1840年英国大量派遣侵略军只不过是 1839年军事进攻的继续和扩大。 ③从英国资产阶级和政府决定侵华政策的时间看。英国政府早在1839年10月就 已确定了对华侵略政策。 ④从清政府对外态度的变化来看。清政府于1839年12月13日下令停止中英贸易。
5、1839年9月4日九龙之战说 、 年 月 日九龙之战说
1982年8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牟世安的专著《鸦片战 争》。他在这本专著的“鸦片战争”这一前言的注释中指出: “鸦片战争爆发年代,在目前的历史书籍中有1839年和1840 年两种提法;本稿根据1839年在广东已经爆发中英九龙之战、 穿鼻之战及官涌之战等事实,采用前一种提法。”他还在第 三章的开头又明确指出:“鸦片战争爆发于1839年9月4日的 九龙之战”。 牟安世在1987年所写《试析中国近代史的开始 及其上限》(《学术月刊》1987年第2期)一文,进一步阐述 了自己的观点,认为:“鸦片战争爆发于1839年9月4日的九 龙之战”,这即是中国近代史的上限,因为这一天中英双方 发生了第一次武装冲突。理由是九龙之战不属于带一定偶发 性的局部冲突,义律是英国政府的全权代表,由他下令发起 的武装进攻(九龙之战)代表了英国政府。同时,英国史学 界也把1839年(九龙之战这一年)作为英、中两国鸦片战争 的开始。
1、16世纪中叶说 、 世纪中叶说
1957年尚钺在《明清社会经济形态的研究》(195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版)序言中认为: “把上限划在十六世纪中叶或稍后的明清之际,因为当时已有资本主义萌芽。” 尚钺认为,考虑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问题不能不考虑这一社会形成的历史原因和物质基 础。他认为不阐明1840年以前封建社会胞胎内部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生、发展 和演进的过程,及其到1840年以前所达到的水平,就不可能了解1840年鸦片战争中, 东南沿海一带中国人民自发的反侵略斗争之所以成为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的民族的 旧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历史基础和物质基础。而中国封建社会内部由于商品经济的 发展,早就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这种萌芽在其成长过程中,不仅影响到农业商 品性质的发展,改变了农业经营,而且影响到上层建筑的变化。 尚钺认为,这种变化,是从明代中叶正德、嘉靖年间(1506-1566),即16世纪前期 开始的。当然这种变化并不是突如其来的,在16世纪以前,中国社会虽然基本上还 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但是由于商品经济有了某些发展,在东南沿海经济比较发 展的地区,如苏、松、杭的三角地区等城市手工业中已经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 芽。自此以后,这些新的经济萌芽,一直成长着。到16世纪中叶以后,渐渐发展成 比较有力的社会势力。
全面考察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阶级关系、文化思想、对外关系等方 面,我们认为当时的中国基本上还是一个封建社会。 政治上,外国资本帝国主义虽一再打败中国并取得种种侵略特权,但在19时,清 朝政府还没有完全屈服于资本帝国主义的压力,基本上保持了对全国的统治权。 而且这个冥顽不化的封建政权对全国的统治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时期。 经济上,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迟至19世纪70年代才开始产生,到甲午战争前, 也还只有星星点点的数十家,且一直处于不合法的地位。 阶级关系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产生较晚,人数很少。资产阶级作为一个独立的 政治势力,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开始形成。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和斗争, 是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各种矛盾和斗争的主要表现形式。 文化思想上,洋务派的“中体西用”集中反映了封建君臣父子、纲常伦理所占的 支配地位。孙中山首次倡言革命,被一般人视为“乱臣贼子”。维新派康梁推行 变法主张,也不得不乞求古代圣贤先师的亡灵。 对外关系上,清朝政府面对入侵的外国强盗,虽一再屈服投降,丧权辱国,但在 19世纪时,它还能为捍卫国家权利与入侵者进行一次又一次的作战。 毫无疑问,作为一种社会形态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到20世纪初才在中国形成 的,中国近代史也只能以此作为它的起点。
在世界史中,从欧美国家来说,近代时期是指 一个国家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时期,标志着西欧 各国近代史开端的,是这些国家爆发的资产阶 级革命。 中国没有经历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但 有一个属于资本主义范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 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国近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指的就是中国社会半 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历史。
7、19世纪 年代说 、 世纪50年代说 世纪
迈克尔著《太平天国革命》(第一卷,1972年 英文版)认为“人们完全可以说中国近代史开 始于太平天国革命”;因为在19世纪50年代爆 发的这场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打算通过这样对“太平天国史的分期”,即把 它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始来对中国近代史作 “一种新的分析”,并求得“一种新的理解”。
二、中国近代史的上限
(一)观点介绍
(二)中国近代史开端的几点思考
(一)观点介绍
16世纪中叶说 世纪中叶说 1644年清军入关起点说 年清军入关起点说 19世纪初期说 世纪初期说 1839年禁烟运动开端说 年禁烟运动开端说 1839年9月4日九龙之战说 1839年9月4日九龙之战说 1840年鸦片战争起点说 年鸦片战争起点说 19世纪 年代说 世纪50年代说 世纪 1861年辛酉政变起点说 年辛酉政变起点说 1905年同盟会成立起点说 年同盟会成立起点说 1911年辛亥革命起点说 年辛亥革命起点说
10、1911年辛亥革命起点说 、 年辛亥革命起点说
主要理由:
1911年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成功,政治上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立法制 度的共和国,确立了资产阶级在中国的领导地位。封建帝制在中国已经彻底崩溃, 意味着社会性质已经改变。 1911年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提出并制定了发展资本主义规模的计划,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企业得到迅速发展。 辛亥革命后,在思想文化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们不再用旧的观念意识来认识自 己的国家和民族,提出了“民主”与“科学”两大口号,建立了新的思想文化体 系。 从社会结构的变迁角度审视,辛亥革命实际上是中国社会转型的真正起点。辛亥革命虽 然在经济上没有达到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的指标,但是在政治上确实由君主专制转 到了民主共和。这样个转型的标志千万不要小看它,从此中国的政治结构、政治制度 与政治意识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结构的变化必然 带动经济结构的变化,如果没有这样个变动,中国社会经济要想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 社会是比较困难的。辛亥革命以后,民心就不一样了,民情也发生变化,如果说在辛 亥革命以前,中国人普遍希望中国有皇帝,认为王朝的统治是天经地义的,那么革命 以后就不是这样。民心不再向往恢复到旧制度,而是对新的政权寄予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