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人物简介
班固与汉朝文学

班固与汉朝文学班固是中国汉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以其杰出的文学才华和对历史的深刻认识而闻名于世。
他的文学贡献不仅仅是在汉朝,而是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班固对汉朝文学的影响和贡献。
一、班固的生平和成就班固(32年—92年),字孟昭,一字太史,汉族,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县)人。
他是汉朝著名的学者和文学家,在历史学、文学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
他的父亲是著名的汉代学者班彪,有若干兄弟,其中包括班昭、班固和班憲三人,班固是班彪的第二个儿子,其兄长班昭、班憲均为文学家。
班固十分聪明,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精通经史子集,尤其善于汉朝史书的撰写,他所著的《汉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书巨著,被誉为中国史书的经典之一。
班固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诗歌和散文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汉朝文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班固对汉朝文学的影响1、班固的《汉书》《汉书》是中国汉朝时期的一部史书,由班固撰写。
《汉书》以汉代为主要史料,分《本纪》、《志》、《表》、《传》四部,其中《本纪》是记述帝王传记的部分,记载了202位汉朝皇帝和3位王公,叙述了他们的生平事迹和政绩;《志》是叙述汉朝各种制度、生产、文化等方面的史料;《表》是记载汉代各官员、政治事件的年表;《传》是记述汉代重要人物的传记,其中有司马迁、贾谊、扬雄、张衡等杰出人物的生平事迹。
《汉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文献之一,对于研究汉朝历史、文化、制度等都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它也是汉朝史学的代表作之一,对中国史学的发展起到很重要的影响。
班固在《汉书》中精心呈现历史材料,采用简洁明了的风格,对汉朝历史及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班固的散文班固除了《汉书》之外,还有许多出色的散文佳作,其中以《新语》最为著名。
《新语》是一部关于汉朝时期风俗、历史和文化的散文,它涉及了各个方面的内容,既有家风家训,又有节令、文房四宝、宗教信仰等内容,文章平实而优美,语言生动形象,将汉朝的生活景象描述得十分逼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班固

班固班固的生平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人,是班彪之子。
班彪见另传。
班固九岁能写文章诵诗赋,十六岁至二十三岁游太学。
治学不拘于章句,着重领略大义。
建武三十年(公元54 年),班彪病死,留下了遗作《后传》。
班固此时二十三岁,离开太学,返乡为父守丧,并检阅其父所作《后传》的手稿。
此后,他感到“彪所续前史未详”,于是反复思考,欲继承和发展前人的史学事业,自永平(公元58—75 年)初年起,着手撰写《汉书》,专写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的历史。
这是适应大一统的时代需要而编撰的。
自司马迁撰《史记》之后,统一的西汉皇朝由盛而衰,经绿林赤眉起义和王莽篡权,西汉灭亡,东汉又随之兴起。
在复杂的阶级斗争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中,封建统治阶级,一方面总结历史经验,在政治上作出对策;另方面又借助思想文化加强思想统治。
史学为适应历史需要,只是补续《史记》是远远不够的。
班彪的《王命论》和《后传》也只是适应临时之需,未能承担历史使命。
班固写西汉全史,给大一统的西汉皇朝以突出的历史地位,总结它的兴亡盛衰及成败得失,才完全适应了历史的需要。
就在班固着手编撰《汉书》不久,永平五年(公元62 年)有人向朝廷上书,告发班固“私改作国史”。
皇帝下诏收捕,班固被关进了京兆监狱,家中的书籍也被查抄。
其弟班超担心他受委屈而难以自明,便上书,在汉明帝面前申说班固著述之意,地方官也将其书稿送到朝廷。
汉明帝了解情况后,很欣赏班固的才学,召他到校书部,任命他为兰台令史。
兰台是汉朝收藏图书之处。
兰台的令史共有六名,秩六百石,掌管和校定图书是其职责。
班固做了兰台令史,便和陈宗、尹敏、孟冀等人共同撰成《世祖本纪》,这是写汉光武创立帝业的历史。
班固因此升迁为郎。
他又撰写开创东汉的功臣列传以及平林、新市、公孙述等载记,共二十八篇,送呈朝廷。
这些著述,都被后来官修的《东观汉记》所采用。
完成上述著作后,他又在汉明帝指使下继续撰写《汉书》。
他在散文赋《答宾戏》中,表示决心“专笃志于儒学,以著述为业”。
班固简介资料

班固简介资料班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我们一起看看他的故事吧。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班固简介资料,供大家参阅!班固简介班固(32年—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
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岁即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于儒家经典及历史无不精通。
建武三十年(54年),班彪过世,班固从京城迁回老家居住,开始在班彪《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中基本修成。
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大将军窦宪率军北伐匈奴,班固随军出征,任中护军,行中郎将,参议军机大事,大败北单于后撰下著名的《封燕然山铭》。
后窦宪因擅权被杀,班固受株连,死于狱中,时年六十一岁。
班固一生著述颇丰。
作为史学家,《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前四史”之一;作为辞赋家,班固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列入《文选》第一篇;同时,班固还是经学理论家,他编辑撰成的《白虎通义》,集当时经学之大成,使谶纬神学理论化、法典化。
班固人物生平洛阳求学班固出身儒学世家,自幼接受父伯教育和熏陶,九岁便能文诵赋。
班固的父亲班彪当时已是远近闻名的学者,好多人都前来拜他为师或与他探讨学问,受父亲朋友辈学者的影响,班固开阔了眼界,学业大有长进。
班彪晚年潜心续写《史记》,受父亲影响,班固也开始留意汉事。
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王充到东都洛阳游学,拜访班彪,对班固的才能和志向欣赏备至,认为班固将来必定能完成撰著汉代历史的重任。
随着年龄的增长,班固开始不满足于儒学世家的家庭教育。
为了进一步深造,班固于十六岁时进入洛阳太学学习,在这里,他用功苦学,贯通各种经书典籍,不论儒家或其他百家学说,都能深入钻研,同时注重见识,并不拘守一师之说,不停留在字音字义、枝枝节节的注解上,而是要求贯通经籍的大义。
这是他日后能够成长为一代良史的极重要条件。
班固

班固,字孟坚,生于汉光武帝建武八年。
东汉杰出史学家、文学家。
建武三十年,其父班彪死后,自太学返回乡里。
居忧时,在班彪续补《史记》之作《后传》基础上开始编写《汉书》,至汉章帝建初中基本完成。
《汉书》的体裁是纪传体,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
班固的个人成就有:开创了正史地理志的先例、开创了政区地理志的体例、开沿革地理之始、记录了大量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资料。
在体例方面《汉书》的特点之一就是首创《地理志》。
汉书地理志包括上、下两分卷,是班固新制的古代历史地理之杰作。
班固创立《地理志》以西汉时期的孤域政区为主,分录其山川物产等内容。
本志重点在“风俗”,意在说明地理与政治的关系。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文学家。
著有《水经注》四十卷。
郦道元从少年时代起就爱好游览,他一生对我国的自然、地理作了大量的调查、考证和研究工作,并且撰写了地理巨著——《水经注》,为我国古代的地理科学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水经注》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书中描绘了祖国壮丽山河,生动记叙了乡土风情和神话传说,对后人写作山水游记影响颇深。
在我国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有过深远影响。
《水经注》使其作者郦道元成为山水游记文学的鼻祖。
清初学者张岱说:“古人记山水,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则袁中郎。
”称郦道元是山水游记文学的巨擘,世人所公认。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
字浩然,世称孟襄阳,他与王维齐名,都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并称“王孟”。
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
他的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
孟浩然的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
如《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篇,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溢。
杜甫说他、"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又赞叹他"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遣兴》)。
班固

《汉书》与《史记》的不同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起自高祖元年(前 206),止于王莽地皇四年(23)。其基本体例,基本 继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12本纪、8表、10志、70 传。
《史记》:全书130卷,包括12本纪、10表、8书、30 世家、70传。
《汉书》最负盛名的人物描写,是《李陵和苏武 传》中对李陵和苏武的精细刻画。
《汉书》历史地位: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体史 书。 二十四史前四史之一。
评价:
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 六家》)
由于郑樵反对断代为史, 他在评价《汉书》时, 采取了全面否定 的态度。他指责班固为“浮华之士也,全无学术,专事剽窃” , “不通旁行邪上,以古今人物疆立差等,且谓汉绍尧运,自当继 尧,是致周、秦不相因,古今成间隔。自高祖至武帝,凡六世 之前,尽窃迁书,不以为惭。自昭帝至平帝,凡六世,资于贾 逵、刘歆,复不以为耻。况又有曹大家终篇,则固之自为书也 几希。往往出固之胸中者,《古今人表》耳,他人无此谬也。 后世众手修书,道傍筑室,掠人之文,窃钟掩耳,皆固之作俑 也” 。
《汉书》体例:
本纪: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编年的大事。
表:用表格 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志:是专记典章制度的兴废沿革。 传:以公侯将相为传,边疆各族和外国传,乱臣 贼子为传。
《汉书》的文学价值
《汉书》没有《史记》那样浓厚的情感,行文也 不像《史记》那样富于变化、挥洒自如,但是, 《汉书》叙事平时稳健,文章组织严谨,语言典 雅凝练,不失为史传文学的典范。即使从文学角 度说,《汉书》也有不少人物传记,能够在短幅 片段中摹声绘形,传达人物的神貌和性格。
班固
班固生平
班固(32—92),子孟坚,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人).出身儒学 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在父祖的熏陶下, 班固九岁即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凡九流百 家之言,无不穷究。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大将军窦宪率军 北伐匈奴,班固随军出征,任中护军,行中郎将,参议军机大事, 大败北单于。后窦宪因檀权被杀,班固受株连,死于狱中,时年六 十一岁。
后汉书班固(32年—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

后汉书班固(32年—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班(bān)固(gù)。
班(bān)固(gù)。
字孟坚。
扶风安陵人。
东汉著名史学家。
文学家。
班(bān)固(gù)出身儒学世家。
其父班彪。
伯父班嗣。
皆为当时著名学者。
在父祖的熏陶下。
班(bān)固(gù)九岁即能属文。
诵诗赋。
十六岁入太学。
博览群书。
于儒家经典及历史无不精通。
建武三十年。
班彪过世。
班(b ān)固(gù)从京城迁回老家居住。
开始在班彪《史记后传》的基础上。
撰写《汉书》。
前后历时二十余年。
于建初中基本修成。
汉和帝永元元年。
大将军窦宪率军北伐匈奴。
班(bān)固(gù)随军出征。
任中护军。
行中郎将。
参议军机大事。
大败北单于后撰下著名的《封燕然山铭》。
后窦宪因擅权被杀。
班(bān)固(gù)受株连。
死于狱中。
时年六十一岁。
班(bān)固(gù)一生著述颇丰。
作为史学家。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前四史”之一;作为辞赋家。
班(bān)固(gù)是“汉赋四大家”之一。
本名,班(bān)固(gù)。
别称,班孟坚。
字号,字孟坚。
所处时代,东汉。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扶风安陵。
出生时间,建武八年。
去世时间,永元四年。
主要作品,《汉书》《白虎通义》《两都赋》。
主要成就,著写《汉书》。
北征匈奴。
人物生平。
班(bān)固(gù)出身儒学世家。
自幼接受父伯教育和熏陶。
九岁便能文诵赋。
班(bān)固(gù)的父亲班彪当时已是远近闻名的学者。
好多人都前来拜他为师或与他探讨学问。
受父亲朋友辈学者 * 。
班(bān)固(gù)开阔了眼界。
学业大有长进。
班彪晚年潜心续写《史记》。
受父亲影响。
班(bān)固(gù)也开始留意汉事。
建武二十年。
王充到东都洛阳游学。
拜访班彪。
对班(bān)固(gù)的才能和志向欣赏备至。
通志对班固的评价

通志对班固的评价
摘要:
一、班固的生平简介
二、通志对班固的评价
三、班固的学术成就
四、班固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五、总结
正文:
班固,字孟坚,是中国东汉时期的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他出身于儒学世家,家族世代研究历史。
班固从小就对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成年后致力于史学研究。
他的代表作《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对后世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志对班固的评价极高。
他认为班固具备严谨的史学态度,他在撰写《汉书》时,对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十分严谨。
班固在书中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既体现了他的历史观,也彰显了他的人文关怀。
此外,班固的文笔优美,书中许多篇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班固的学术成就不仅体现在《汉书》的撰写上,他还对诸多古籍进行了整理和研究。
在他的努力下,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流传后世。
班固对史学的研究,不仅丰富了中国史学体系,还对后世学者产生了激励作用。
在我国历史长河中,班固的地位举足轻重。
他的《汉书》被誉为“史学瑰宝”,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班固的研究方法和学术精神,成为后世学者的
楷模。
此外,班固还推动了汉代文化的繁荣,他的文学成就与史学地位相得益彰。
总之,班固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卓越的史学家、文学家。
他的学术贡献和影响力跨越千年,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班固简介资料

班固简介资料班固(公元32年~92年),字长卿,四川蜀郡人,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的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被誉为“文人宰相”。
他是东汉开国功臣班昭之子,初任太尉长史,后历任尚书、奉车都尉、亲贵郎、中常侍等职,官至卫尉。
班固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
西汉末年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使得他年幼时就目睹了家国的衰败,这对他的影响非常大。
他深感天下大乱,百姓疾苦,于是立志要做一名有用之人,以挽救国家的危机。
班固具有非凡的才华。
他的文章优美而雄奇,语言凝练而深邃,被誉为汉代最出色的散文家。
他有着深入的思想和广博的知识,热爱研究历史,精通儒家经典。
他是第一位将辞章、诗词、史传结合起来的文学家,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班固的代表作是《汉书》,这是一部记载汉代历史的重要著作。
《汉书》分为本纪、志、表三部分,共计一百二十篇。
班固在写作时,采用了正史的写作形式,同时加入了自己的体会和评价。
他在记载历史事件的同时,也对人物进行了评价和品评,为后世的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汉书》不仅是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班固一生的心血结晶。
他在汉武帝的大力支持下,历时十余年完成了这部巨著。
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个人理念融入到《汉书》中,使之具有了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汉书》不仅成为了后世历史学家研究汉代历史的重要依据,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
班固的贡献不仅止于历史学方面,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他在官场上表现出了出色的才干和政治智慧,一直备受朝廷的信任和赏识。
他曾多次出任重要职务,对于东汉初年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还秉持儒家的仁政思想,关心民众疾苦,努力为百姓谋福祉。
然而,班固的一生并不如意,他深夜幽居,以文章为伴,几乎完全疏远了世俗的生活。
他的政治理想并没有完全实现,社会的腐败和乱象依然存在,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失望。
他曾写下“天下欲平直,而人心不肖”的诗句,表达了对社会不幸的忧虑和失望。
班固的光辉形象在后世一直被称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固人物简介
班固的祖先于秦汉之际在北方从事畜牧业致富。
后来世代从政,并受儒学熏陶。
曾祖父况,举孝廉为郎,成帝时为越骑校尉,况女被成帝选入宫中为婕妤。
大伯祖父伯,受儒学,以“沈湎于酒”谏成帝,官至水衡都尉,二伯祖父斿,博学,官至右曹中郎将,曾与刘向校理秘书。
祖父稚,官至广平相,被王莽排挤而为延陵园郎。
班固自幼聪慧,九岁能诵读诗赋,十三岁时得到当时学者王充的赏识,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前后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穷究九流百家之言。
建武三十年,其父班彪卒,自太学返回乡里。
居忧时,在班彪续补《史记》之作《后传》基础上开始编写《汉书》,至汉章帝建初中基本完成。
明帝时,曾任兰台令史(中央档案典籍管理员),秩俸为二千石,与陈宗、尹敏、孟异共同撰成《世祖本纪》,升迁为郎,负责校定秘书。
又与人共同记述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事迹,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奏上。
章帝时,班固职位很低,先任郎官。
建初三年(公元78年)升为玄武司马,是守卫玄武门的郎官中的下级官吏。
由于章帝喜好儒术文学,赏识班固的才能,因此多次召他入宫廷侍读。
章帝出巡,常随侍左右。
奉献所作赋颂。
对于朝廷大事,也常奉命发表意见,与公卿大臣讨论,曾参加论议对西域和匈奴的政策。
建初四年,章帝效法西汉宣帝石渠阁故事,在白虎观召集当代名儒讨论五经同异,并亲自裁决。
其目的是广泛动员经今古文学派的力量,促进儒家思想与谶纬神学紧密结合,加强儒家思想在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
在这次会议上,班固以史官兼任记录,奉命把讨论结果整理成《白虎通德论》,又称《白虎通义》。
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大将军窦宪奉旨远征匈奴,班固被任为中护军随行,参预谋议。
窦宪大败北单于,登上燕然山(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命班固撰写了著名的燕然山铭文,刻石记功而还。
班固与窦宪本有世交之谊,入窦宪幕府后,主持笔墨之事,关系更为亲密。
永元四年,窦宪在政争中失败自杀,洛阳令对班固积有宿怨,借机罗织罪名,捕班固入狱。
同年死于狱中,年六十一岁。
此时所著书,八“表”及“天文志”均未完成。
班固著汉书未完成而卒,和帝命其妹班昭就东观藏书阁(东汉皇家图书馆)所存资料,续写固之遗作,然尚未毕便卒。
同郡马续,乃昭之门人,博览古今,帝乃召其补成七“表”及“天文志”。
此外,班固也是东汉最著名的辞赋家之一,著有《两都赋》、《答宾戏》、《幽通赋》等。
[1]
生平经历
洛阳求学
班固自幼接受儒学世家的良好教育和熏陶,加之班固聪明好学,9岁就能写文章、诵诗赋了。
当时,父亲班彪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学者,好多人都前来拜他为师或与他探讨学问,受父亲朋友辈学者的影响,班固开阔了眼界,学业大有长进。
后来,父亲有意续写《史记后传》,开始阅读大量汉朝典籍。
在父亲的影响下,班固也开始留意汉事。
这时,著名的思想家王充正值青春年华,从会稽老家来到京城洛阳游学,他景仰班彪在学术上的高深造诣,也前来拜班彪为师,虚心求教。
王充对于班彪的著史事业充满敬意,称赞班彪的著述可与太史公、扬雄媲美。
由于他经常到老师家中请教,与年纪比他小五岁的班固逐渐熟悉起来,并
对少年班固的才能和志向欣赏备至。
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的一天,王充又来向老师请教,恰好班固也在客厅里,并对他们谈论汉事不时插上一二句颇具见识的话语,王充听后十分惊奇,不禁抚摸着班固的后背,对老师说:“此儿必记汉事”,认为班固将来必定会完成撰著汉代历史的重任!
随着年龄的增长,班固开始不满足于儒学世家的家庭教育。
为了进一步深造,班固于16岁时进入洛阳太学学习,在这里,他用功苦学,贯通各种经书典籍,不论儒家或其他百家学说,都能深入钻研,同时注重见识,并不拘守一师之说,不停留在字音字义、枝枝节节的注解上,而是要求贯通经籍的大义。
这是他日后能够成长为一代良史的极重要条件。
在这里,班固结识了崔胭、李育、傅毅等一批同学。
由于班固性格宽容随和,平易近人,不因为自己才能出众而骄傲,所以得到了同学及士林的交口称赞。
到班彪死时,班固虽然年仅23岁,但已具备颇高的文化修养和著述能力。
私撰《汉书》
由于父亲去世后生计困难,班固只好从京城迁回扶风安陵老家居住。
从京城官宦之家一下子降到乡里平民的地位,这对上进心很强的班固是一沉重打击。
但他毫不气馁,立志继承父亲未竞之业的决心并没有改变。
班固认为,父亲已经撰成《史记后传》的部分,内容还不够详备,布局也尚待改进;没有撰成的部分,需要重新续写。
于是他在父亲已成《史记后传》的基础上,利用家藏的丰富图书,正式开始了撰写《汉书》的生涯。
永平五年(公元62年),正当班固全力以赴地撰写《汉书》的时候,有人告发班固“私修国史”,于是,班固被捕关进了京兆监狱,书稿也被官府查抄。
当时,不仅“私修国史”是被严格禁止的,甚至“国史”一般也不能为个人所拥有。
汉元帝时东平王刘宇上书求赐《太史公书》被拒绝之事,即可证明。
班固虽是外戚后代、儒学世家子弟,但他本身却连个官阶很低的郎官都不是,却如此大胆,敢于私修国史,岂不是触犯了朝廷大禁!前不久,扶风郡有一个叫苏朗的人被人告发伪造图谶,被捕入狱后,很快就被处死。
面对这种形势,班家老小十分紧张,害怕班固凶多吉少。
班固的弟弟班超为了营救哥哥,立即骑上快马从扶风安陵老家急驰京城洛阳,他要向汉明帝上书申诉,为哥哥雪除冤枉。
班固被告“私修国史”,身陷囹圄,不知将被如何处置,更为老母和家人的安全担心。
但他明白自己根本没有什么“罪”。
他立志著史,不仅是为了继承父亲的遗志,而且也是要远接从司马迁、刘向、扬雄以来修史的传统,更是为了宣扬“汉德”。
西汉一代210余年,有过赫赫功业,也有过许多弊政,其中治乱兴衰,使人慨叹,给人启发,写出一部“汉史”,正是当今学者的责任。
何况王莽灭亡至今已40年了,再不及时撰成史书,后人所能获得的史料岂不更少!所以他才拿起笔来,立志完成父亲未竞之业。
不料遭人诬告,如果此番不明不白地被处死,那么父子两代人的心血岂不尽付东流!为此,班固忧愤交加,心痛欲裂。
班超策马穿华阴、过潼关,赶到洛阳上疏为班固申冤,引起汉明帝对这一案件的重视,特旨召见班超核实情况。
班超将父兄两代人几十年修史的辛劳以及宣扬“汉德”的意向全部告诉了汉明帝。
这时,扶风郡守也把在班固家中查抄的书稿送至京师。
明帝读了书稿,对班固的才华感到惊异,称赞他所写的书稿确是一部奇作,下令立即释放,并加以劝慰。
明帝赞赏班固的志向,器重他的才能,立即召他到京都皇家校书部供职,拜为“兰台令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