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简介
中国古代历史名人

中国古代历史名人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又称孔夫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思想对中国社会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尊称为“至圣先师”。
秦始皇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皇帝,也是秦朝的创立者。
他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巩固了中央集权,统一了文字和法律标准,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刘备
刘备(公元161年-223年),字玄德,是中国三国时期蜀汉的创立者兼首任皇帝。
他是古代中国一个有政治才能和道德修养的领导人,被后人称为“仁者王者”。
玄奘
玄奘(公元602年-664年),全名三藏玄奘,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高僧和翻译家。
他曾经奔赴千里之外的印度,取得了大量佛经,把的思想和文化传播到中国,对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武则天
武则天(公元624年-705年),又称武媚娘,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她统治期间改革了政治、司法和军事制度,使得唐朝繁荣昌盛。
她是中国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女性之一。
这些古代历史名人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政治以及宗教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们的贡献被后人铭记和传颂。
历史人物:中国古代名人及其事迹介绍

中国古代名人及其事迹介绍1.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孔子,又被称为孔夫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的主要成就是创立了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提倡“仁政”,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和谐。
他的弟子们记录了他的言行,并编纂成《论语》,成为后世学习儒家思想的重要典籍。
2. 刘备(161年-223年)刘备是中国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也是《三国演义》中被描写得十分英勇并备受尊敬的人物之一。
刘备被誉为仁者君子,他积极推动社会改革、重视百姓福利,并与关羽、张飞等英勇将领一同抵抗外敌。
3. 王安石(1021年-1086年)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经学家和文学家。
他提出了一系列变法措施,试图解决北宋时期的社会问题。
他的改革措施包括推行青苗法、均输法等,旨在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国家收入。
虽然改革遭到一些保守派士大夫的反对,但王安石仍然被后人称为“乱世之奇才”。
4. 李白(701年-762年)李白是中国唐朝时期最著名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诗仙”。
他的作品以奔放豪迈、自由不羁而闻名。
李白游历了整个中国大陆,并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包括《静夜思》、《将进酒》等经典之作。
5. 武则天(624年-705年)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正式册封为皇帝的女性。
她出生在唐朝,先嫁给唐太宗,并成为后来的皇后。
随着相夫教子和丈夫去世后,她逐渐掌握了政权,并最终自立为帝。
武则天开创了一个相对稳定、繁荣和富强的时代,在她的统治下,经济、政治和文化都蓬勃发展。
结论中国古代有许多伟大的历史人物,他们各自在不同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
从孔子的儒家思想、刘备的仁义道德、王安石的改革思想、李白的豪放诗歌到武则天的女性帝制,这些名人及其事迹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十大历史名人及简介

以下是十位历史名人及其简介:1.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孔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尊称为“圣人”。
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奉为儒家学派的圣人,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孔子的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主张以仁爱、孝道、中庸、礼仪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观念,强调人的德行、品德和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政治的根本在于道德的约束和修养,通过培养个人的德行来达到社会和谐稳定。
他还提出了“君子”、“小人”、“君子之道”等重要概念,并强调君子应该追求道德的完善和修养。
孔子的教育思想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提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认为教育应该培养人的品德修养和智慧,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
他的教育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注意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
孔子的教育和思想被后世广泛传承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和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思想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誉为东方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
2. 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23年)是古希腊的一位重要君主、军事家和征服者,被誉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统帅之一。
他是马其顿国王菲力普二世和奥林匹亚斯的儿子,继承了父亲的王位。
亚历山大在年轻时就表现出了出色的才能和领导力。
他带领马其顿军队进行了一系列的征战,征服了希腊城邦、亚洲小亚细亚、埃及、波斯帝国和印度等地,建立起了庞大的帝国。
亚历山大对军事战略和策略的创新,以及对不同文化的包容和融合,使得他的征服行动极具独特性。
亚历山大大帝不仅在政治和军事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他还对文化和学术的发展贡献良多。
他在征服之际,带领学者和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调查,收集了大量的文化和历史资料。
他还创办了许多城市,促进了希腊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然而,亚历山大在征服和统治过程中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和困难。
他的统治方式有时候被认为过于集权,而且他也面临着政治和军事的反叛。
中国历史人物介绍100字

中国历史人物介绍100字中国历史人物是中国悠久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历史上的名人:一、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先后创办了儒家学派和儒家学说,对中国历代的政治、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以礼治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重要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伦理和道德的重要代表。
二、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是我国秦朝的开国皇帝,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
西安市的秦始皇兵马俑和秦始皇陵受到了世界的广泛赞誉,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三、汉武帝(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汉武帝是汉朝的一个伟大的皇帝,开创了“文景之治”和“武帝之治”两个历史时期,扩大了国土,发展了经济,创立了士人阶层,被誉为中国的“铁面无私的暴君”。
四、李世民(公元598年—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一位伟大皇帝,其在位期间进行了冶铁技术的发展、战国法制的推广,对内降低税赋,对外与蕃汉擒、交、藩相治,使唐朝进入了一个文化、政治、经济繁荣的时代,并为后世留下了众多的著作和文化遗产。
五、杜甫(公元712 年—公元770 年)杜甫是唐代的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充满了讽刺、寓言和哀怨等情感,对唐朝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进行了犀利的批判和理性的概括。
他被誉为“诗史”, “诗圣”,对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和思想的传承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六、陈毅(1901年—1972年)陈毅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领袖。
他走过了丰富的革命经验,具有严密的政治头脑和强烈的民族感情,提出了“三个世界”理论,坚定地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以上介绍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的人物,他们的成就和贡献不仅对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历史具有很大的意义,还为今天的人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中国的十大历史名人简介

中国的十大历史名人简介中国历史悠久而辉煌,涌现了许多杰出的历史名人,他们在政治、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印记。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历史名人。
一、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儒家学派奠基人。
孔子的思想以《论语》为代表,强调人伦道德和礼仪观念,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教育与文化。
二、屈原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政治家,被誉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的代表作《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司马迁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86年),他是西汉时期杰出的历史学家和记述者,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之父。
他著有《史记》一书,以其广博的知识和独特的史书写作风格,成为了后世历史学家的楷模。
四、曹操曹操(155年-220年),他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以及魏国的奠基人。
曹操为人机智勇敢,有出色的政治手腕和军事统帅能力,对当时乱世起到了关键作用。
五、诸葛亮诸葛亮(181年-234年),他是三国时期蜀汉的辅政大臣和军事家,被尊称为“卧龙”。
诸葛亮以其卓越的智谋、深思熟虑的军事计划以及出色的治国才能,被誉为中国古代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
六、玄奘玄奘(602年-664年),他是中国唐代史籍、文学家和佛教学者,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西行取经的人物之一。
他曾前往印度取经,带回了大量的佛经,并在中国推广佛教,对佛教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七、李白李白(701年-762年),他是唐代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被称为“诗仙”。
李白的诗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以豪放奔放、旷达激昂的情感表达而著称,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八、白居易白居易(772年-846年),他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以其散文和诗作闻名。
白居易的作品大多描绘平民百姓的生活和社会风貌,对唐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被后世称为“诗圣”。
中国古代历史名人简介

历史名人简介1、千古帝谜——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21年,秦吞并六国,秦王嬴政(前259—前210)成为一统天下至高君王。
两千年来,关于秦始皇的功过,也无定论。
他横扫六国,统一天下,废分封,轩郡县,统一度量衡和钱币,使书同文,车同轨,立法创制,功莫大焉,因此,有人奉他为千古一帝。
他筑长城,修阿房,造陵墓,焚书坑儒,酷罚苛政,奴役臣民,因此,又有人称他为天下第一暴君。
秦始皇,说他生性残忍,心狠手辣,草菅人命,不为过。
可他又纳谏如流,大肚能容。
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
2、无赖帝王——汉高祖刘邦汉高祖刘邦(前202年)正式称帝,是中国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帝王之一。
他出身低贱,起于微末,投机造反,青云直上。
在强手如林的乱世洪流中,连年征战,为王关中,楚汉相争,中原逐鹿,压倒群雄,登极称帝,汉承秦制,统一国,软硬兼施,巩固皇权,维持了汉家四百年江山。
3、雄才大略——汉武帝刘彻汉武帝刘彻,西汉第五个皇帝,在位54年(前140—前87年),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雄才大略、多有建树的封建帝王。
他继承“文景之治”形成的富强国势和安定局面,一改旧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改革鼎新,励精图治,对内加强皇权,巩固统一,对外开疆拓土,宣扬国威,把西汉王朝推陈出推向极盛时期,开创了历史上一个辉煌时代。
4、中兴汉室——光武帝刘秀东汉光武帝刘秀,在位32年,28岁起兵加入绿林起义军三十岁称皇帝。
他在兄长被害君主猜疑的紧急关头,忍辱负重,徐图大业,化险为夷;在兼并群雄的过程中,以智为上,攻战为辅,使天下重归汉室;以柔为道,以文治国,与民休息,善待功臣,中兴汉室,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影响颇大的一个帝王。
5.盛世明君——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是唐王朝第二代皇帝,世所公认的古代第一明君,他的文治武功和辉煌业绩,万世景仰。
李世民十八岁随父起兵太原,攻克长安,渐露头角。
公元618年,李渊长安称帝,建立大唐王朝,李世民得封秦王。
在随后的统一战争中,功勋卓著,时机成熟,弑兄屠弟,逼父退位,夺取皇帝宝座。
中国古代历史名人

中国古代历史名人1. 孔子 (公元前551年 - 公元前479年)-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哲学家,被尊称为“圣人”。
- 他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诸多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中国历代产生了深远影响。
2. 秦始皇 (前259年 - 前210年)- 秦始皇是中国秦朝的创立者,被尊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
- 他统一了中国,实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和经济改革。
3. 刘备 (161年 - 223年)- 刘备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创立者和皇帝。
- 他具备出色的领导才能和政治智慧,在混乱的时代中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政权。
4. 王安石 (1021年 - 1086年)-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 他推行了一系列以“新法”为核心的变革措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5. 李白 (701年 - 762年)- 李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仙”。
- 他的诗歌作品风格独特,表现出豪放的情感和艺术的才华。
6. 武则天 (624年 - 705年)-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统治了中国长达15年。
- 她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和军事改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7. 王羲之 (303年 - 361年)- 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 他的书法作品继承了前人的传统,并且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8. 范蠡 (公元前557年 - 公元前477年)- 范蠡是中国春秋时期的智谋家和外交家。
- 他通过智慧和卓越的外交手段维护了越国的利益,并对后世留下了深刻影响。
以上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些知名人物,他们各自在不同的领域留下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历史名人介绍

历史名人介绍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他提出的“仁爱”、“礼治”、“和而不同”等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名政,嬴姓,秦国皇族,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统一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开启了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制度。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或前135年-公元前86年,字子长,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他的主要作品《史记》是中国古代史学的瑰宝。
曹操:公元155年-公元220年,字孟德,是中国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也是魏武帝,他一统北方,奠定了三国魏的基础。
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时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诗才横溢,想象力丰富,作品广泛流传。
张衡:公元78年-公元139年,字平子,是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他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对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名人简介【名人1】孔子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他概括了中国人的基本思想,成为独创一套信仰体系的鼻祖。
他的哲学根基于人生道德和用道德典范来教育人、管理人的政治观念,贯穿于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之中长达两千年之久,对世界上许多人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儒学的经典包括诗、书、礼、乐、春秋。
马王堆帛书易《要》篇说“得一《易》以群毕。
”是说六经中,其他五经的精华都囊括在易经的损益之道里了,《易经》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 教育思想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⑵安贫乐道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⑶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⑷直道而行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怀着与人为善的理念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名人2】孟子中国哲学家孟子是孔子最重要的继承人。
他的学说如在《孟子》中所阐述的,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
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 艺术特色《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
作为散文,《孟子》长于论辩,更具艺术的表现力,具有文学散文的性质。
其中的论辩文,巧妙的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应手的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的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如《梁惠王下》。
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
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
具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能够在精神上压倒对方,能够做到藐视政治权势,鄙夷物质贪欲,气概非凡,刚正不阿,无私无畏。
《孟子》中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
来增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孟子认为现实世界是道德的世界,而道德根源背后的标准,便是天。
天表现于人,便是性。
人若能有足够修养,便能知天,达致天人合一。
◎心性论性善与四端——道德价值的根源孟子的“性善说”,主要发挥孔子“仁”的观念。
孔子中的“仁”缺乏了理论基础及尚未解释“道德价值根源”的问题。
因此,孟子要建立“道德价值根源之自觉心”,认为善是人的基本自觉,这种自觉是表现于恻隐、羞恶、辞让及是非四端。
“四端”说明道德价值的自觉,是与生俱来的。
这便能补充孔子“仁”学理论的不足。
【名人3】老子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是为“反者道之动”,“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他关于民众的格言有:“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中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哲学思想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
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
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
方法(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道)。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
因为根据之前提到的“道”,“无为”会转化为“有为”。
这种思想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主观上不以取得利益为目的,客观上却可以更好地实现利益。
老子所说“自然”不是类似于神的概念,万物的规律(道)由自然来指定,即是“道法自然”。
有人误解了此处自然的意思。
应当注意到:事实上,人活着犹如宇宙之存在,没有人能理性地指出其目的。
因此,非理性地选择某个(些)目标成为唯一的选择。
老子是站在道这个无穷高的位置来看问题。
因此,老子只说了“方法”,但没有指出“目的”。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人何必为刻意达到目的而痛苦不堪。
无为,逍遥亦是一种为人处世之道。
关于老子的宇宙观,根据之前的道,“无”与“有”(万物存在即是“有”)会相互转化。
因此老子认为宇宙万物来自虚无,也走向虚无。
比如:人的生与死(可参见下文老子故事圣人辞世“昔日老聃之生也,由无至有”、“今日老聃之死也,由有归无”)。
【名人4】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嬴政(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秦国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个诸侯国,彻底结束了战国群雄割据的历史,在血与火中,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王朝—秦王朝。
“秦王扫六合,虎势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秦始皇—这位叱咤风云的旷世君主,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千秋伟业,还留有这座神秘莫测的皇家陵园。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均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人物评价司马迁在《史记》认为:“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秦始皇本纪》,“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李斯列传》唐朝思想家柳宗元在名著《封建论》指出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符合了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趋势,所谓“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非圣人意也,势也鲁迅先生认为:德国的希特勒先生们一烧书,中国和日本的论者们都比之于秦始皇。
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的吃亏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
不错,秦始皇烧过书,烧书是为了统一思想。
但他没有烧掉农书和医书;他收罗许多别国的“客卿”,并不专重“秦的思想”,倒是博采各种的思想的……但是结果往往和英雄们的豫算不同。
始皇想皇帝传至万世,而偏偏二世而亡,赦免了农书和医书,而秦以前的这一类书,现在却偏偏一部也不剩。
(《华德焚书异同论》)【名人5】隋文帝(杨坚)成功地统一了历经数百年严重分裂后的中国。
自从那时起,中国在大多数的世纪里都保持着他所建立的政治统一,因而基本上是世界强大的国家之一。
政治统一带来的一个重要结果是中国人——大体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比欧洲、中东和世界上大多数其他地区的居民都少受战争恐怖的折磨之苦。
◎人物评价李世民:“此人性至察而心不明。
夫心暗则照有不通,至察则多疑于物。
又欺孤儿寡妇以得天下,恒恐群臣内怀不服,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自决断,虽则劳神苦形,未能尽合于理。
朝臣既知其意,亦不敢直言,宰相以下,惟即承顺而已。
朕意则不然,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岂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因令诸司,若诏敕颁下有未稳便者,必须执奏,不得顺旨便即施行,务尽臣下之意。
朱元璋:“惟隋高祖皇帝勤政不怠,赏功弗吝,节用安民,时称奔驰。
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
”毛泽东阅读魏徵著《隋书》卷二《高祖本纪》后,写下了:“蕴藏大乱”。
【名人6】曹操即魏武帝字孟德,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人物评价诸葛亮:“今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其惟杀伐小为过差,离间人骨肉以为酷耳,御将自古少有。
”李世民:“帝以雄武之姿,常艰难之运。
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乎往代。
”司马光:“王知人善察,难眩以伪。
识拔奇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
与敌对陈,意思安闲,如不欲战然;及至决机乘胜,气势盈溢。
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豪不与。
用法峻急,有犯必戮,或对之流涕,然终无所赦。
雅性节俭,不好华丽。
故能芟刈群雄,几平海内。
”苏洵:“项籍有取天下之才,而无取天下之虑;曹操有取天下之虑,而无取天下之量;玄德有取天下之量,而无取天下之才。
”王安石:“青山如浪入漳州,铜雀台西八九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