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阻率的单位换算

合集下载

电阻、电阻率、方阻

电阻、电阻率、方阻

电阻率的定义(Ω·m)电阻率(resistivity)是用来表示各种物质电阻特性的物理量。

某种材料制成的长1米、横截面积是1平方毫米的在常温下(20℃时)导线的电阻,叫做这种材料的电阻率。

电阻率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电阻率的单位是欧姆·米(Ω·m或ohmm),常用单位是欧姆·毫米和欧姆·米。

电阻率的计算公式电阻率的计算公式为:ρ=RS/Lρ为电阻率——常用单位Ω·mS为横截面积——常用单位㎡R为电阻值——常用单位ΩL为导线的长度——常用单位m表面电阻率(Ω)(理论上等于方阻)surface resistivity平行于通过材料表面上电流方向的电位梯度与表面单位宽度上的电流之比,用欧姆表示。

注:如果电流是稳定的,表面电阻率在数值上即等于正方形材料两边的两个电极间的表面电阻,且与该正方形大小无关。

是指表示物体表面形成的使电荷移动或电流流动难易程度的物理量。

在固体材料平面上放两个长为L、距离为d的平行电极,则两电极间的材料表面电阻Rso与d成正比,与L成反比,可用下式表达:dRs=ρs——L式中的比例系数ρs称作表面电阻率,它与材料的表面性质有关,并随周围气体介质的温度、相对湿度等因素有很大变化,单位用Ω(欧)表示。

方块电阻ohms per square在长和宽相等的样品上测量的真空金属化镀膜的电阻。

方块电阻的大小与样品尺寸无关。

薄层电阻又称方块电阻,其定义为正方形的半导体薄层,在电流方向所呈现的电阻,单位为欧姆每方方阻就是方块电阻,指一个正方形的薄膜导电材料边到边“之”间的电阻,方块电阻有一个特性,即任意大小的正方形边到边的电阻都是一样的,不管边长是1米还是0.1米,它们的方阻都是一样,这样方阻仅与导电膜的厚度等因素有关。

方阻方阻是指膜厚一定、长度和宽度相同的膜材料的电阻,又称为片电阻率、面积电阻率。

方阻的大小与材料的特性及膜层的厚度有关,而与面积的大小无关。

电阻单位换算关系

电阻单位换算关系

电阻单位换算关系Sorry,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embedded videos.电阻电阻缩写为R,它是导体的一种基本性质,与导体的尺寸、材料、温度有关。

欧姆定律指出电压、电流和电阻三者之间的关系为I=U除以R,亦即R=U除以I。

电阻的基本单位是欧姆,用希腊字母“Ω”来表示。

通常“电阻”有两重含义,一种是物理学上的“电阻”这个物理量,另一个指的是电阻这种电子元件。

电阻元件的电阻值大小一般与温度,材料,长度,还有横截面积有关,衡量电阻受温度影响大小的物理量是温度系数,其定义为温度每升高1℃时电阻值发生变化的百分数。

电阻的主要物理特征是变电能为热能,也可说它是一个耗能元件,电流经过它就产生内能。

电阻在电路中通常起分压、分流的作用。

对信号来说,交流与直流信号都可以通过电阻。

电阻单位换算关系电阻的基本单位:欧姆,也可直接简称为“欧”,为了方便的较大数值电阻的书写,这个单位也和电流、电压一样常常会被简写,有千欧和兆欧,它们之间与欧的转换关系是:1000欧姆=1千欧1000千欧=1兆欧1000兆欧=1吉欧电阻计算公式定义式:R=U比I定义公式:R=ρL比S欧姆定律变形式:R=U比I电阻串联:R=R1+R2+R3+.。

.+Rn电阻并联:1/R=1/R1+1/R2+1/R3+..+1/Rn与电功率相关公式:R=U2/P;R=P/I2与电能(电热)相关公式:R=U2t/W;R=W/I2t(电热时,W 换成Q)决定式:R=ρL/S(ρ表示电阻的电阻率,是由其本身性质决定,L表示电阻的长度,S表示电阻的横截面积)电阻常用单位换算1、单位:1欧=1×10的负三次方千欧=1×10的负6次方兆欧。

2、规格:以元件的长和宽来定义的。

有1005(0402)、1608(0603)、2012(0805)、3216(1206)等。

表示的方法:2R2=2.2欧,1K5=1.5千欧M5=2.5兆欧103J=10×10的立方=10千欧。

电阻率的单位换算

电阻率的单位换算

电阻率的单位,公式及换算电阻率的英文:resistivity电阻率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电阻率的单位是欧姆·米(Ω.cm)),常用单位是欧姆·平方毫米/米。

导体的电阻率导体材料中某点的电阻率r定义为该点的电场强度E的大小与同点的电流密度j的大小之比,即. (10-10)由一定材料制成的横截面均匀的导体,如果长度为l、横截面积为S,则由式(10-10)可以证明这段导体的电阻为.(10-11)导体材料的电阻率决定于材料自身的性质。

各种材料的电阻率都随温度而变化。

在通常温度范围内,金属材料的电阻率随温度作线性变化,变化关系可以表示为r= r0 ( 1+a t ) , (10-12)式中r为t℃时的电阻率,r0为0℃时的电阻率,a称为电阻温度系数。

表10-1中列出了一些金属、合金和碳的r0和a值。

表10-1 一些材料的r0和a值材料r0/(W×m)a/℃-1银 1.49×10-8 4.3×10-3铜 1.55×10-8 4.3×10-3铝 2.50×10-8 4.7×10-3碳(非晶态) 3500×10-8-4.6×10-4由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纯金属的a值都在0.4%左右,这表示温度每升高1℃,其电阻率约增加0.4%。

而这些材料的线膨胀系数要小得多,温度每升高1℃其线度只增大0.001%左右。

所以在考虑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变化时,可以忽略其长度l和截面积S的变化。

在式(10-12)两边同乘以l/S,就得到金属导体电阻随温度的变化关系R = R(1+a t ) , (10-13)式中R是t℃的电阻,R0是0℃的电阻。

根据这一线性关系可以制成电阻温度计,用于温度的测量。

常用的电阻温度计有铜电阻温度计(-50℃~150℃)和铂电阻温度计(-200℃~500℃)。

在国际单位制中,电阻率的单位是W×m (欧姆×米)。

电阻率的基本知识

电阻率的基本知识

电阻率的基本知识新晨阳电容电感电阻率是用来表示各种物质电阻特性的物理量。

某种材料制成的长1米、横截面积是1平方毫米的导线的电阻,叫做这种材料的电阻率。

电阻率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电阻率的单位是欧姆·米(Ω·m或ohmm),常用单位是欧姆·平方毫米/米。

电阻率的计算公式电阻率的计算公式为:ρ=RS/L。

p为电阻率,s为横截面积,R为电阻值,L为导线的长度。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几种金属导体在20℃时的电阻率●材料电阻率(Ω m)●(1)银1.6 ×10-8 (5)铂1.0 ×10-7 (9)康铜5.0 ×10-7●(2)铜1.7 ×10-8 (6) 铁1.0 ×10-7 (10)镍铬合金1.0 ×10-6●(3)铝2.9 ×10-8 (7)汞9.6 ×10-7 (11)铁铬铝合金1.4 ×10-6●(4)钨5.3 ×10-8 (8)锰铜4.4 ×10-7 (12) 铝镍铁合金1.6 ×10-6(13)石墨(8~13)×10-6从上文可以看出金属的电阻率较小,合金的电阻率较大,非金属和一些金属氧化物更大,而绝缘体的电阻率极大。

锗、硅、硒、氧化铜、硼等的电阻率比绝缘体小而比金属大,我们把这类材料叫做半导体。

总结:常态下(由表可知)导电性能最好的依次是银、铜、铝,这三种材料是最常用的,常被用来作为导线等,其中铜用的最为广,几乎现在的导线都是铜的(精密仪器,特殊场合除外)铝线由于化学性质不稳定容易氧化已被淘汰。

银导电性能最好但由于成本高很少被采用,只有在高要求场合才被使用,如精密仪器、高频震荡器、航天等。

顺便说下金,在某些场合仪器上触点也有用金的,那是因为金的化学性质稳定故采用,并不是因为其电阻率小所至。

电阻率的定义

电阻率的定义

电阻率(resistivity)是用来表示各种物质电阻特性的物理量。

某种材料制成的长1米、横截面积是1平方毫米的在常温下(20C时)导线的电阻,叫做这种材料的电阻率。

国际单位制中,电阻率的单位是欧姆米(Q •或ohmm),常用单位是欧姆平方毫米/米。

电阻率的计算公式为:p =RS/LP为电阻率-- 常用单位Q・mS为横截面积--- 常用单位川R为电阻值一一常用单位QL为导线的xx 常用单位m电阻率的说明①电阻率p不仅和导体的材料有关,还和导体的温度有关。

在温度变化不大的范围内,:几乎所有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作线性变化,即p = p o(1+at)式中t是摄氏温度,po是O C时的电阻率,a是电阻率温度系数。

②由于电阻率随温度改变而改变,所以对于某些电器的电阻,必须说明它们所处的物理状态。

如一个220 V, 100 W电灯灯丝的电阻,通电时是484欧姆,未通电时只有40 欧姆左右。

③电阻率和电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电阻率是反映物质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属性,电阻是反映物体对电流阻碍作用。

电导率电导率:水的导电性即水的电阻的倒数,通常用它来表示水的纯净度。

电导率是物体传导电流的能力。

电导率测量仪的测量原理是将两块平行的极板,放到被测溶液中,在极板的两端加上一定的电势(通常为正弦波电压),然后测量极板间流过的电流。

根据欧姆定律,电导率(G)二电阻(R)的倒数,是由电压和电流决定的。

电导的基本单位是西门子(S),原来被称为姆欧,取电阻单位欧姆倒数之意。

因为电导池的几何形状影响电导率值,所以标准的测量中用单位S/cm来表示电导率,以补偿各种电极尺寸造成的差别。

单位电导率(C)简单的说是所测电导(G)与电导池常数(L/A)的乘积.这里的L为两块极板之间的液柱长度,A为极板的面积。

=p 1=1/ (T(1)定义或解释电阻率的倒数为电导率。

(T =1/;p(2)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电导率的单位是西门子/米,其它单位有:s/cm,us/cm。

电阻的单位换算

电阻的单位换算

电阻的单位换算
导体的电阻通常用字母R表示,电阻的单位是欧姆(duohm),简称欧,符号是Ω(希腊字母,读作Omega)。

1Ω=1V/A。

比较大的单位有千欧(kΩ)、兆欧(MΩ)(兆=百万,即100万)。

电阻是一个物理量,在物理学中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它的英文名称为resistance,通常缩写为R,它是导体的一种基本性质,与导体的尺寸、材料、温度有关。

导体的电阻越大,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

不同的导体,电阻一般不同。

电阻的基本单位是欧姆,用希腊字母“Ω”来表示。

欧姆定律指出电压、电流和电阻三者之间的关系为I=U/R,亦即R =U/I。

他们的换算关系是:1TΩ=1000GΩ;1GΩ=1000MΩ;1M Ω=1000KΩ;1KΩ=1000Ω(也就是一千进率)
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就叫该导体的电阻。

电阻(Resistance,通常用“R”表示)是一个物理量,在物理学中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

导体的电阻越大,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

不同的导体,电阻一般不同,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导体的电阻通常用字母R表示,电阻的单位是欧姆,简称欧,符号为Ω。

电阻率电导率

电阻率电导率

电阻率电导率电阻率和电导率是电学中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分别描述了材料对电流的阻碍和促进程度。

电阻率是指单位长度内电阻的大小,而电导率则是指单位长度内导电性能的大小。

本文将从电阻率和电导率的定义、计算方法、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电阻率是指单位长度内电阻的大小,通常用符号ρ表示,单位是欧姆·米(Ω·m)。

电阻率的计算公式为ρ=R·A/L,其中R是电阻,A是导体的横截面积,L是导体的长度。

电阻率越大,说明材料对电流的阻碍越大,电流通过材料时会受到更大的阻力。

常见的导体材料如铜、铝等具有较低的电阻率,而绝缘材料如橡胶、塑料等则具有较高的电阻率。

相对于电阻率,电导率则是指单位长度内导电性能的大小,通常用符号σ表示,单位是西门子/米(S/m)。

电导率的计算公式为σ=1/ρ,即电导率等于电阻率的倒数。

电导率越大,说明材料对电流的促进程度越高,电流通过材料时会受到更小的阻力。

常见的导体材料如铜、铝等具有较高的电导率,而绝缘材料如橡胶、塑料等则具有较低的电导率。

电阻率和电导率在电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电路设计中,需要根据电路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导体材料,以保证电路的正常工作。

在电力传输中,需要选择具有较低电阻率和较高电导率的导体材料,以减少能量损失和传输损耗。

在电子元器件制造中,需要选择具有较高电阻率和较低电导率的材料,以实现元器件的特定功能。

电阻率和电导率是电学中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描述了材料对电流的阻碍和促进程度。

电阻率越大,说明材料对电流的阻碍越大;电导率越大,说明材料对电流的促进程度越高。

在电路设计、电力传输、电子元器件制造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电导率和电阻率换算

电导率和电阻率换算

电导率和电阻率换算
电导率与电阻率互为倒数关系。

即导电率=1/电阻率
电阻率:是用来表示各种物质电阻特性的物理量。

某种材料制成的长1米、横截面积是1平方毫米的导线的电阻,叫做这种材料的电阻率。

国际单位制中,电阻率的单位是欧姆·米,常用单位是欧姆·平方毫米/米。

电阻率的计算公式为:ρ=RS/L
ρ为电阻率——单位Ω·m
S为横截面积——单位㎡
R为电阻值——单位Ω
L为导线的长度——单位m
电导率是物体传导电流的能力。

电导率测量仪的测量原理是将两块平行的极板,放到被测溶液中,在极板的两端加上一定的电势(通常为正弦波电压),然后测量极板间流过的电流。

根据欧姆定律,电导率(G)--电阻(R)的倒数,是由电压和电流决定的。

电导率的基本单位是西门子(S),原来被称为姆欧,取电阻单位欧姆倒数之意。

因为电导池的几何形状影响电导率值,标准的测量中用单位电导率S/cm来表示,以补偿各种电极尺寸造成的差别。

单位电导率(C)简单的说是所测电导率(G)与电导池常数(L/A)的乘积.这里的L为两块极板之间的液柱长度,A为极板的面积。

=ρl=l/σ
(1)定义或解释电阻率的倒数为电导率。

σ=1/ρ
(2)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电导率的单位是西门子/米。

(3)说明电导率的物理意义是表示物质导电的性能。

电导率越大则导电性能越强,反之越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阻率的单位,公式及换算
电阻率的英文:resistivity
电阻率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电阻率的单位是欧姆·米(Ω.cm)),常用单位是欧姆·平方毫米/米。

导体的电阻率
导体材料中某点的电阻率r定义为该点的电场强度E的大小与同点的电流密度j的大小之比,即
. (10-10)
由一定材料制成的横截面均匀的导体,如果长度为l、横截面积为S,则由式(10-10)可以证明这段导体的电阻为
.(10-11)
导体材料的电阻率决定于材料自身的性质。

各种材料的电阻率都随温度而变化。

在通常温度范围内,金属材料的电阻率随温度作线性变化,变化关系可以表示为
r= r0 ( 1+a t ) , (10-12)
式中r为t℃时的电阻率,r0为0℃时的电阻率,a称为电阻温度系数。

表10-1中列出了一些金属、合金和碳的r0和a值。

表10-1 一些材料的r0和a值
材料r0/(W×m)a/℃-1
银 1.49×10-8 4.3×10-3
铜 1.55×10-8 4.3×10-3
铝 2.50×10-8 4.7×10-3
碳(非晶态) 3500×10-8-4.6×10-4
由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纯金属的a值都在0.4%左右,这表示温度每升高1℃,其电阻率约增加0.4%。

而这些材料的线膨胀系数要小得多,温度每升高1℃其线度只增大0.001%左右。

所以在考虑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变化时,可以忽略其长度l和截面积S的变化。

在式(10-12)两边同乘以l/S,就得到金属导体电阻随温度的变化关系
R = R
(1+a t ) , (10-13)
式中R是t℃的电阻,R0是0℃的电阻。

根据这一线性关系可以制成电阻温度计,用于温度的测量。

常用的电阻温度计有铜电阻温度计(-50℃~150℃)和铂电阻温度计(-200℃~500℃)。

在国际单位制中,电阻率的单位是W×m (欧姆×米)。

电阻率的倒数称为电导率,常用s表示,其单位是S×m-1 (西门子/米)。

某些材料的电阻率在其特定温度T C以下会减小到接近零,这种现象称为超导现象,处于超导状态的材料称为超导体。

温度T C称为超导转变温度,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转变温度。

钛的转变温度为0.39 K,铝为1.19 K,铅为7.2 K,铌三
锡(Nb
3Sn)为18.1 K,铌三锗(Nb
3
Ge)为23.2 K,La-Ba-Cu-O系氧化物为46 K,
Y-Ba-Cu-O系氧化物为90 K,Tl-Ba-Ca-Cu-O系氧化物为125 K,Hg-Ba-Ca-Cu-O 系氧化物为134 K等。

超导体除电阻消失外,还具有其他一些独特的物理性质,我们将在§11-8中作详细讨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