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周考答题纸
高二语文第十次周测试卷及答案、答题纸

高二语文第十次周测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历史是对过去的认知,这是一条再简单不过的常识。
然而问题在于:什么是“过去”?我认知的又是“过去”的“什么”?是行动,还是思想?对于克罗齐来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过去”和“现在”再无法脱开干系;而对于柯林武德来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历史和哲学要实现同一。
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是“过去”?“过去”是指刚刚过去的“过去”,还是已过去久远的“过去”?对前者的意识可称“当代史”,而对后者的意识则是“过去史”。
我们对当代史的兴趣容易解释:我们生活在它的巨大影响之下,它鼓舞万物,摩荡时世。
但我们为何对遥远的古代史充满兴趣?原因仍与上相同,古代未成绝响,它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在人类的精神活动中,“现在”并非遗世独立,“过去”保留在“现在”之中。
就算我们不谈“影响”,仅对“过去”的认知本身,就说明了人类的存在真相:不知道“过去”,我们无法安处于“现在”之中。
然而我们对“过去”的认知只能立足于“现在”,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能错乱,不能自欺我们诚然就在“现在”。
“当代史”固然是今人的产物,“过去史”亦然:我们带着我们的眼光我们的思路、我们的建构重新发现和认知了它们。
在此,克罗齐说出了他的名言:“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这条规律适用于一切历史的写作。
所以,书写者写下的“过去”其实并不真正是“过去”,而是“现在”眼中的“过去。
第二个问题是,我们认知的是“过去”的“什么”?是行动,还是思想?柯林武德认为本质上是后者,“一切历史都是思想的历史”,而行为只是作为思想的外部表现才是可知的。
所以历史学家不是要知道人们都做了些什么,而是要了解他们都想了些什么。
这样一来,历史就成了对思想的思想,成了一种反思,这就与哲学达成了同一。
克罗齐也有类似的主张,他说:“把历史提高到对永恒的现在的认识时,历史就凸现出同哲学一体,而哲学不过是永恒的现在的思想。
周练试卷、答案、答题纸

高二语文《史记选读》专题测试卷一语言基础题(5*10)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召.忽shào 愠.怒yùn 给.予jǐ景行.行止hángB.糒醪..bèiláo 后稷.jì黥.布qióng 讷.口少言nèC.喟.然wèi 长揖.yī狎.侮xiá匡救其恶è..D.祗台..zhīyí稽.首qǐ上山陈.chén 数奇.之命jī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孔子知言之不用.实不用.其命B.故.槐里故.李将军C.九年而水不息.晚有儿息.D.南绝.幕而绝.江河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女其.往视尔事矣其.德不违B.等之未有贤于.鲧者幽于.缧绁C.乃.用张良计乃.以秦王属吏D.乃以.秦王属吏稍征关中兵以.自益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是()A.于是帝锡禹玄圭B.乃自以精兵走之C.画地为军陈D.秦人憙,秦军解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近的是()A.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积财.. B.通货C.固以能宽容.... D.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6. 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的是()A.贵轻重B.四维不张,国乃灭亡C.召忽死之D.管仲因而信之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A.在某些传染病暴发初期,医学专家最感到左右为难....的是,如何判断和预测疫情的规模和发展趋势,以便为公共决策提体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B.大型实景舞剧《长恨歌》的演员们充分利用华清池的空间,以优美的舞姿把发生在一千多年前的爱情悲剧演绎得动人心弦....,幻若梦境。
C.再完美的机制出得靠人去操作,一旦机会主义,暴利主义成为心底横行之猛兽,即便要付出天大的代价,破坏制度与规则者也会前赴后继....。
D.广交会为企业提供了内外贸对接的契机,但这种对接不可能一挥而就....,绝大多数出口企业由于不熟悉国内市场,即使有意内销也无从着手。
答题卡试题-完整版公开课教学设计

2022届高年级语文周考答题卡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3分)题号 1 2 3 4 7 10 11 12 17 18 19 答案5、(5分)6、(6分)8、(4分)()()9、(5分)13、翻译(10分)(1)(5分)(2)(5分)14、(5分)( )( ) 15、(6分)16、(5分) (1) ,, (2),。
20、(6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②③21、(5分)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22届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中国历史上,“孝”是进入家庭观念中最早的伦理道德范畴。
传说尧时,“虞舜,性至孝”,感天动地,“帝尧闻之,遂以天下让焉”。
这可能就是中华孝文化的雏形。
“孝”大兴于周代,其初始意指尊祖敬宗、报本返初、生儿育女和延续生命;至孔子,使“孝”从其宗教与哲学意义转化为“善事父母”的纯粹伦理意义,从宗族道德转化为家族道德;至《孝经》,“孝”这个反映家庭亲子关系的道德观念被全面政治化了。
孝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孔子提出了“孝为仁之本”,而儒家思想也就是以“仁”为中心的道德思想,可见“孝”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在《孝经》中,“孝”被置于道德规范的最高地位,“孝者,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说,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此产生。
“孝”,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本位,可以说是一切传统道德规范的核心。
孝文化对“孝”有明确的规定,并强调“孝”与“顺”的一致。
曾子认为:“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尊亲”不仅指尊敬,更有一系列礼仪规定;“弗辱”就是要安分守己,不许玷污祖上的名声和家族的尊严,还要珍爱父母给予的身体;“能养”并非一般的供养,而是敬养。
高二语文周练试卷、答题卡及答案

高二语文周练试卷(分值:150分;时间100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5分)唐诗的建筑美唐诗不仅在语言上具有音乐美,而且在结构上具有建筑美。
所谓建筑美,不是说唐诗与建筑具有同样的美学特点,而是说唐诗像建筑一样,善于通过具体意象的描写和组合,把本来是按照时间顺序流逝的时间艺术,转化为具有空间的立体感。
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都是化动为静,把生生不已的宇宙壮观,转化为像建筑一样巍然屹立的立体形象。
然而,静中又有动,实中又有虚。
建筑看起来,完全是静的、实的,建筑所用的材料,如砖、瓦、木料等,无一不实,无一不静。
然而,建筑师通过对门、窗、房间、走廊等结构的安排,却不仅使建筑内部具有广阔的活动天地,而且外部也与整个宇宙相联系,具有无限广阔的空间感。
这样,建筑本身也成了一个小宇宙,它把上下四方与古往今来,融合汇通在一起。
唐诗也有这样的特点。
它所描写的多是实实在在的具体的意象,但它所表现的却是无穷无尽的诗思和感情。
例如司空曙的“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李白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雨中黄叶树”与“灯下白头人”,这是两组看似各不相关的具体意象;“浮云”与“游子”,“落日”与“故人”,更是看似毫不相关的各自独立的意象;诗人只是并列地把它们罗列在一起,不加任何分析性的说明,可是我们一读,却好象蒙太奇一样,不同的镜头组合在一道,自然而然地产生出了某种深永的感情。
唐诗的建筑美,就来自这种具体意象的罗列与组合。
这样的建筑美,还和汉字的结构形式有关。
汉字是从象形字产生出来的,象形字的特点是摹拟具体的物象。
唐诗充分利用汉字摹拟具体物象的特点,去塑造富有建筑立体感的诗歌形象。
例如李白的“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这里写了凤凰、凤凰台、长江三个具体的物象,然后用三个动词描述它们各自的状态,然后再把它们组合在一道,成为凤去—台空—江自流,这难道不像建筑的门、窗与墙壁,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融贯,从而产生出建筑的美吗?凤去、台空、江自流,我们读着,我们的眼前不仅浮现了它们作为物的形象,像建筑一样竖立在我们的面前,而且从它们的关系中,我们看到了空间的并列关系转化成了前后流逝的时间关系,江山长在而人事沧桑的感慨,不禁油然而生。
高二语文周周练答题卡

====Word行业资料分享--可编辑版本--双击可删====
高二语文周周练答题卡
班级:姓名:
一、选择题(16×3=48分)
选择题
17.(8分)
(1)这首诗用极其凝练的笔墨,描画出一幅深山雪夜借宿图。
首句“日暮苍山远”勾画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赏析。
(4分)
答:。
(2)尾句“风雪夜归人”中的“人”,有人理解为客人,有人理解为主人,你怎样理解?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4分)
答:。
1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9分)
(1)闲云潭影日悠悠,。
(2)白云一片去悠悠,。
(3)空山新雨后,。
(4)羊公碑尚在,。
(5)君不见沙场征战久,。
(6)青冥浩荡不见底,。
(7),使我不得开心颜。
(8)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21.文章详细交代了妓女们安葬柳永的过程,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其用意是什么?( 6分)
答:。
源-于-网-络-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