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人为什么会做傻事_哲理故事

合集下载

聪明人为什么会做傻事

聪明人为什么会做傻事

聪明人为什么会做傻事作者:贝小戎来源:《祝您健康·文摘版》2020年第01期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即美德”:一个人如果真的聪明、真的有知识,他应该知道哪些行为对自己有利、哪些行为对自己有害,从而作出正确的选择,趋利避害。

但现实是,聪明的人却会作出对自己不利的选择。

英国科学记者大卫·罗布森写了本书,叫《智力陷阱:为什么聪明人会做傻事》,在他看来,做傻事的聪明人包括乔布斯、爱因斯坦、柯南·道尔和一些诺贝尔奖得主。

乔布斯患病后拒绝手术,而是相信一些健康骗局和流行的食谱。

爱因斯坦晚年把时间都花在了他的同事驳斥过的大一统理论上。

柯南·道尔相信仙女和通灵术,两个少女用仙子跳舞的假照片骗了他。

聪明人做傻事这种现象其实很普遍。

有心理学家把愚蠢的行为分为三种,其中最傻的是高估自己的能力,比如喝醉了还以为自己能够开车。

第二种蠢行是因为上瘾或者沉迷而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比如因为沉迷于玩游戏而取消跟朋友的约会。

第三种是因为大意、马虎,比如给车胎充气充得太多,上路后反而爆胎了。

聪明人做傻事的原因之一是懒,不愿意吃苦,不愿意努力,用功被視为愚笨的标志。

用心理学术语来说,叫低估了坚毅的作用。

聪明人老早就能感觉到困难,而越往后坚毅和修炼越重要。

聪明人做事情时,一有点成绩就会受到夸奖,他们很享受这种感觉,就会避免去做自己不会马上做得好的事。

罗布森说,聪明人更有可能相信假新闻和阴谋论,因为他们思维能力更强大,反而会让他们把自己不正确的信念说得更合理,为自己的直觉辩护时花样更多。

一个人越聪明、越有知识,他们为自己辩护时的论证越让人信服。

智力和教育能让人躲过错误的说法吗?这要看一个人的思考风格。

有些人很吝惜自己的认知能力,他们也许在考试时愿意动脑子,但平时就靠直觉和本能处理问题。

智力就像汽车的发动机,马力越大,你的速度越快。

但方向和路线正确,你才能更快地到达终点。

类似地,聪明的大脑也许能帮助你更快地处理信息、找到解决方法,但是如果推理方向受到你的偏见的影响,思考速度只会让你错得更厉害。

大智若愚的哲理小故事

大智若愚的哲理小故事

大智若愚的哲理小故事大智若愚的哲理小故事智慧者,首先着眼于大事,从不拘泥小事;其次, 心中须无杂念。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智若愚的哲理小故事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大智若愚的哲理小故事篇1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小故事:说的是美国一位前总统小时候的事。

这位仁兄小时候沉默寡言,有些呆呆傻傻。

于是,周围的邻居经常取笑捉弄他。

他们的方法是,见到这位小仁兄时,会扔些一元和二元的钱在他面前,我们的这位小仁兄也真是天赋异禀,异于常人,不按常理出牌,毫不含乎的拣起了一元钱,对二元却视而不见。

久而久之,他的“傻名”竟也远扬乡里了。

戏弄他的人越来越多,而他也一如既往的去拣那一元钱。

每当这时候,围观的人们便说:“唉,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傻瓜啊!”有一位善良的老妈妈,实在看不过眼,于是对这位小仁兄说:“孩子,难道你不知道2元钱比1元钱多吗?为什么你总是去拣那1元钱而遭受别人的讥笑呢?”这位看似木讷的小孩抬起头,用他那大智若愚的眼光凝视着慈祥的老妈妈,然后一字一顿的说道:“我当然知道2元钱比1元多,但问题是,假如我去拣2元钱,他们以后还会丢钱给我吗?”是啊,这位小仁兄看似呆傻蠢笨,不可救药,而那些围观戏弄他的人表面上又何尝不是聪明且精明呢?只不过是自诩且有一些自以为是罢了。

在生活中,我们一直都在犯着这样一个错误:在我们自以为聪明绝顶,将别人玩弄于股掌之间,肆意嘲讽捉弄的时候,其实真正被嘲讽捉弄的往往是我们这些所谓的聪明人!大智若愚的哲理小故事篇2我的一个朋友刚从新西兰回来,他去之前每天的生活可以用纸醉金迷来形容,而且为自己的仕途之路费尽心机,但偶然的一个机会他去新西兰学习了两年。

两年之后再回来,看到他的脸上常常有淡定的笑容,不吸烟不喝酒种花养鸟下围棋性情大变,我问他,何以改变这么多?他说,给你讲个故事吧。

我在新西兰的时候,住在一家农场主家里,他们家有很多牧场,房子全是木头的,这样的田园生活已经一百多年了。

牧场主家的房子前有一大株仙人掌,高大得可以伸到屋顶上去,又肥又大的仙人掌大叶片会在成熟之后“啪嗒啪嗒”地落到房顶上,每年都会腐蚀房顶,把房顶砸坏,牧场主每年都要修房顶。

愚政:为什么聪明人会做出愚蠢的决策?

愚政:为什么聪明人会做出愚蠢的决策?

愚政:为什么聪明人会做出愚蠢的决策?愚政:为什么聪明人会做出愚蠢的决策?文、编:少年X这个世界,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愚蠢:一种是“无知的愚蠢”。

所谓“无知者无畏”:一个人知道得太少,便会对世间万物缺少敬畏,结果自然就容易犯蠢。

就像庄子笔下的井底之蛙,以方寸天空自夸,殊不知井外世界之无限。

另一种是“聪明的愚蠢”。

最典型的,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少数人聪明过了头,变成了“自我催眠”的高手。

他们对自己的智力、判断坚信不疑,无视一切相反观点和事实,一意孤行之下,反而弄巧成拙,酿成灾祸。

一般来说,无知者大多处于社会底层,其愚蠢的“危害范围”十分有限。

真正值得警惕的,是那些位高权重的聪明人,他们的愚蠢,将会通过体制,自上而下地灌入整个社会,将每一个普通人卷入其中。

▌“骑虎难下的聪明人”人类历史上,留下了太多聪明人的“犯蠢记录”。

二十四史之一的《晋书》,记载着这么一个故事:东晋时期,军队叛乱,晋成帝命大臣温峤率联军讨伐。

温峤认为自己以多敌少,可快速击溃叛军,因而只带了不多的粮草。

随后,战争连连失利,士兵食不果腹、怨声载道。

将军陶侃对温峤说:“你找我来时,说一切尽在掌握。

如今军中粮草消耗殆尽,士兵屡战屡败、士气低沉,形势已然不同,不如撤军后从长计议。

”温峤为难地说:“现在虽无胜算,但也绝不可撤军啊。

我们已举起了正义的旗号,许下了必胜的承诺,现在撤军,民众会耻笑我们,叛军会更加嚣张。

我们就好比骑在老虎身上,已经是上下为难了,不如以性命相搏,拼死一战吧。

”其后,以多敌少的联军,死伤无数,士兵所剩寥寥无几,换来了惨胜。

这个真实的历史事件,便是成语“”骑虎难下”的来源。

它不无讽刺地表明,那些手握重权的聪明人,为了实现臆想中的目标,有时竟是如此无耻和愚蠢。

他们常常先入为主、固守己见、不思变通。

即便走向穷途末路,也仍然一意孤行,不惜以多数人的生命做赌注。

虽然“骑虎难下”的故事,在今天看来已经略显陈旧,但它揭示的问题却并没有过时,在现代社会,甚至更加凸显出来。

为什么聪明人会做愚蠢的事情?

为什么聪明人会做愚蠢的事情?

一个二年级的小学生很贪玩,学习成绩退步。

他的老师觉得很可惜,不解地问他和他爸爸:“这么聪明一孩子,为什么要干傻事呢?”这个说法很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就坚定地认为,“知识即美德”:一个人如果真的聪明、真的有知识,他应该知道哪些行为对自己有利,哪些行为对自己有害,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趋利避害。

但现实是,聪明的人却会做出对自己不利的选择。

英国科学记者大卫·罗布森写了本书,叫《智力陷阱:为什么聪明人会做傻事》,在他看来,做傻事的聪明人包括乔布斯、爱因斯坦、柯南·道尔和一些诺贝尔奖得主。

乔布斯患病后拒绝接受手术,而是相信一些健康骗局和流行食谱。

爱因斯坦晚年把时间都花在了他的同事驳斥过的大一统理论上。

柯南·道尔相信仙女和通灵术,1917年,两个少女用仙子跳舞的假照片骗了他。

聪明人做傻事这种现象其实很普遍,有一个成语叫“聪明反被聪明误”,解释是“自以为聪明反而被聪明伤害了”,出自苏东坡的诗《洗儿》:“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有心理学家把愚蠢的行为分为三种,其中最傻的是高估自己的能力,比如喝醉了还以为自己能够开车,或者一个小偷想偷手机,结果偷了一个设备。

第二种是因为上瘾或者沉迷而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比如因为沉迷于玩游戏而取消跟朋友的约会。

第三种是因为大意、马虎,比如给车胎充气充得太多,上路后反而爆胎了。

聪明人做傻事的原因之一是懒,不愿意吃苦,不愿意努力,用功被视为愚笨的标志。

用心理学术语来说,叫低估了坚毅的作用。

聪明人老早就能感觉到困难,而越往后坚毅和修炼越重要。

聪明人做事情时,一有点成绩就会受到夸奖,结果他们很享受这种感觉,就会避免去做自己不会马上做得好的事情。

罗布森说,聪明人更有可能相信假新闻和阴谋论,因为他们思维能力更强大,反而会让他们把自己不正确的信念说得更合理,为自己的直觉辩护时花样更多。

一个人越聪明、越有知识,他们为自己辩护时的论证越让人信服。

超越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2)

超越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2)

超越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2)困惑于布什智力的缘由这里要强调的是,总统的拥护者与批评者都惊诧于他的高智商分数。

与批评者一样,拥护者并不期望他能在这些测试中取得好成绩。

因此,双方都为这些测验到底测量了什么和没测量什么感到困惑。

批评者认为,布什的行动欠缺理性会带来灾难后果。

他们似乎认为这些导致灾难性行为的劣质思维方式能够通过标准智力测验表现出来,否则他们也不会因他的高分感到惊讶。

因此,布什的批评者一定认为,智力测验能够对它们其实并没有涉及的心理能力(理性思维倾向)进行评估。

与此相反,布什的支持者虽赞同其行动,却也承认他缺乏“学业聪明”,更多是有“街头智慧”或是常识。

假定他的“学业聪明”低,进一步假定智力测验只能反映出“学业聪明”,因而支持者也同样为总统的高分而感到惊讶。

所以,支持者遗漏了这一事实——布什精于测试中所评估的一些特质。

支持者假定这些测试所测的只是琐碎的、与现实无关的“学业聪明”(比如“谁是《哈姆雷特》的作者?”),因此他们完全料不到这些测试居然会测出对布什有利的特质。

出于与批评者不一样的原因,支持者也十分困惑于这类测试到底测量了什么,没有测量什么。

人们不仅为智力测试测量了和没测量的内容而感到困惑,人们对智力概念本身也存有疑问。

智力一词的民间语言(日常用法)是如此混乱又自相矛盾,独具一格地融合了各种不一致的术语、带有政治意味的用法,同时又没能吸收科学所发现的人类认知能力的本质。

我创造“理性障碍”一词,正是意在帮助厘清这样一种混乱的状况。

需要指明的是,说到理性障碍,我最先想到的例子其实并不是布什总统,他的案例并不是最典型的。

理性障碍指的是智力水平较高,但却无法理性地思考和行动。

人们会因布什的智力测验成绩而感到诧异,而在典型的理性障碍案例中,人们不会怀疑被讨论对象的智力高低。

那些看起来非常聪明的人却做出非常不理智的行为,让我们感到震惊且无从解释。

这才是最典型的理性障碍例子。

下一章,我将会讨论一些更具代表性的理性障碍案例,并对我们为何不该认为这是罕有之事进行解释。

聪明人也会做蠢事?什么逻辑?

聪明人也会做蠢事?什么逻辑?

聪明人也会做蠢事?什么逻辑?文/大胯正心正举特约作者主播/小夜这些年,有一类信息在网上不断传播,比如:“把这条信息复制转发给5个人,你就会有好运;否则,你会有血光之灾!”只要是个正常人,闭着眼睛也知道这句话纯属无稽之谈,但为什么这句话还是“活”了下来,甚至在某些特定的“群体”中还“活得挺好”?细看这句话本身,你会发现:它几乎什么都不用做,只需要让看到它的人相信“转发我!否则后果自负”,就足够了。

根据《自私的基因》一书的作者查理·道金斯提出的“模因理论”:某种信念或观点之所以会大范围传播流行,不一定因为它是对的,只是因为它有优质的复制属性,擅长找到宿主。

但反过来思考之后,就会发现一个更重要的事实:即使某种观点本身是有问题的,哪怕明显是错的,只要它包含了优质的复制属性,它就有可能,甚至有很大可能让聪明人做出蠢事。

传统意义上来讲,“聪明人”指的往往是那些“智商高”的人。

由于整个社会对于智商的考核太过重视,乃至习以为常,以至于一切美好的特质都与智商挂钩。

比如,很多人会认为:成就高的人,智商也一定不低。

如果你也这样想,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

内观己心可能刚看到“聪明人做蠢事”这个标题时,你会觉得有些前后矛盾。

但停顿两秒之后——相信你和我一样,会心一笑,脑中会浮现出一些人事物,这其中甚至包括了我们自己。

不过,说来惭愧,甚至是有些荒谬——绝大多数的人都会认为自己的“智商水平”在平均水准之上,至少不会有人认为自己天生是个“傻子”。

更有意思的是,在很多智商测验表现优秀的人当中,经常做蠢事的还真不少,比如:美国前总统小布什,是毕业于耶鲁的优等生,毫无疑问的高智商。

但在白宫,他却以盲目冲动的行事逻辑臭名昭著。

就算是他的支持派人士也坦诚他不善思考又异常武断。

《数盲》的作者约翰·阿伦·保罗斯,是天普大学的数学教授。

2000年,世通公司的产能已经明显过剩,他在其股价持续下跌时仍然不断买入,并刻意回避所有悲观的迹象,甚至借钱进场。

聪明人为何会做出傻决定?

聪明人为何会做出傻决定?

聪明人为何会做出傻决定?
聪明人也会做出傻事的。

这是因为我们在做决策的过程中,有时会陷入一个心理暗流,而影响了你我做出的决定。

其中一个心理暗流,是价值归因(valueat tribution)。

价值归因指的是我们会根据自己的价值体系,用第一印象为某些人或事,赋予特定的价值。

例如:若他穿戴名牌出入豪车,他应该就是个成功人士……等等。

美国《华盛顿邮报》曾在2007年做过一个特别的试验,来了解价值归因究竟如何影响我们。

一天早晨8点钟,在最繁忙的上班时间,华府的地铁站,出现了一位身穿牛仔裤,头戴棒球帽的普通年轻人。

他从琴盒中拿出一把小提琴,对着来往的路人演奏。

这场地铁音乐会以巴哈的著名曲目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开场,这是小提琴曲目最难的曲目之一。

这位年轻人共演奏了40多分钟,但来往的人依旧行色匆匆,几乎没有人停下脚步。

这位头戴棒球帽的小提琴手,名字是JoshuaBell,事实上是当今世界最顶尖的小提琴家之一。

他拉奏的名琴价值350万美元,经常在全世界最有名的音乐厅演出,而且往往一票难求。

也就是说,当天的地铁音乐会,其实是个世界级的小提琴独奏会,然而地铁站里并没有如雷的掌声及叫好声,没有人慧眼识英雄,意识到这是场免费的音乐享宴。

为什么会这样呢?
想想看,这个年轻人没有穿正式的燕尾服,也没有豪华的舞台。

他“看起来”就像个普通的街头艺人,即使他奏出的音乐听起来一点也不普通,路人们也只因为第一印象——棒球帽与地铁站,为这个年轻人的。

聪明人为什么会做傻事,因为无法控制愤怒,缺少意义

聪明人为什么会做傻事,因为无法控制愤怒,缺少意义

聪明人为什么会做傻事,因为无法控制愤怒,缺少意义今天推荐的书籍是《与自己和解》作者:大卫·J·利伯曼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越来越频繁地生气、抱怨与他人发生冲突,为什么我们越来越无法控制自己的怒气?这本书全面、综合地审视了愤怒的潜在情感、身体和精神上的原因,以及读者能做些什么来让自己永远不会再生气。

这本书写的很精彩,非常值得阅读。

做完笔记之后,觉得这本书值得认真多读几遍。

聪明人为什么会做傻事研究发现,自我调节失败是目前困扰发达国家的大多数个人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核心。

这些问题包括药物成瘾、药物滥用、酗酒、吸烟、犯罪、暴力、学业成绩不佳、赌博、个人债务负担过重、信用卡滥用、缺少存款、容易愤怒和充满敌意。

自我调节失败,简单地说就是失去自控力,并屈服于冲动,其最重要的诱因之一就是愤怒。

当人们感到沮丧时,他们有时会表现得咄咄逼人[7]、胡乱花钱、铤而走险,用酒精、毒品或食物来麻痹自己,无法追求重要的生活目标。

愤怒情绪有可能导致一些成瘾行为,比如酗酒、赌博和药物成瘾。

再度复发后,节食者会突然暴饮暴食,吸烟者会更频繁地吸烟。

当一个人生气时,他的体内会分泌出一种叫作皮质醇的压力激素。

假如皮质醇水平长期偏高,我们的身体和精神就会受到负面的影响。

具体来说,过高的皮质醇水平会损害海马体细胞,导致人的学习能力受损。

从短期来看,过高的皮质醇水平会降低我们进行思考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或者,换句话说,生气实际上会让我们变得愚蠢。

从生物化学的角度来说,我们已经知道愤怒会引发“战斗或逃跑”的反应,导致人体分泌肾上腺素,而肾上腺素会改变血液的流向,使血液及其携带的氧气无法进入大脑,而这会让我们的思维更加混乱。

智慧是情感健康最重要的副产品之一。

它使我们能够客观地看待现实,并且有勇气做出冷静而符合逻辑的回应,而不是任凭愤怒损害我们的观察、评估、判断能力,导致我们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至死方休的战斗即使最健康的人也会受到情绪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聪明人为什么会做傻事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即美德”:一个人如果真的聪明、真的有知识,他应该知道哪些行为对自己有利、哪些行为对自己有害,从而作出正确的选择,趋利避害。

但现实是,聪明的人却会作出对自己不利的选择。

英国科学记者大卫·罗布森写了本书,叫《智力陷阱:为什么聪明人会做傻事》,在他看来,做傻事的聪明人包括乔布斯、爱因斯坦、柯南·道尔和一些诺贝尔奖得主。

乔布斯患病后拒绝手术,而是相信一些健康骗局和流行的食谱。

爱因斯坦晚年把时间都花在了他的同事驳斥过的大一统理论上。

柯南·道尔相信仙女和通灵术,两个少女用仙子跳舞的假照片骗了他。

聪明人做傻事这种现象其实很普遍。

有心理学家把愚蠢的行为分为三种,其中最傻的是高估自己的能力,比如喝醉了还以为自己能够开车。

第二种蠢行是因为上瘾或者沉迷而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比如因为沉迷于玩游戏而取消跟朋友的约会。

第三种是因为大意、马虎,比如给车胎充气充得太多,上路后反而爆胎了。

聪明人做傻事的原因之一是懒,不愿意吃苦,不愿意努力,用功被視为愚笨的标志。

用心理学术语来说,叫低估了坚毅的作用。

聪明人老早就能感觉到困难,而越往后坚毅和修炼越重要。

聪明人做事情时,一有点成绩就会受到夸奖,他们很享受这种感觉,就会避免去做自己不会马上做得好的事。

罗布森说,聪明人更有可能相信假新闻和阴谋论,因为他们思维能力更强大,反而会让他们把自己不正确的信念说得更合理,为自己的直觉辩护时花样更多。

一个人越聪明、越有知识,他们为自己辩护时的论证越让人信服。

智力和教育能让人躲过错误的说法吗?这要看一个人的思考风格。

有些人很吝惜自己的认知能力,他们也许在考试时愿意动脑子,但平时就靠直觉和本能处理问题。

智力就像汽车的发动机,马力越大,你的速度越快。

但方向和路线正确,你才能更快地到达终点。

类似地,聪明的大脑也许能帮助你更快地处理信息、找到解决方法,但是如果推理方向受到你的偏见的影响,思考速度只会让你错得更厉害。

专业知识会让一个人变得更顽固,以为自己有权利变得头脑封闭,排斥跟自己相悖的观点。

比如它会造成“诺贝尔病”,诺贝尔奖得主在后期往往会提出一些奇怪的理论,而诺贝尔奖得主的身份会导致他们否认那些跟他们的意见相反的最基本的证据。

有时候,聪明人做傻事可能是因为他们周围的文化,比如在职场上。

当一个小组里有一两个过于热心的人主导着对话,这个小组的表现还不如所有人获得平等机会的小组。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请按需要编辑修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