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文化常识训练题教师版

合集下载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练案25古代文化常识 含答案解析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练案25古代文化常识 含答案解析

练案25古代文化常识一、对点练1.(2021·全国甲卷)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衅鼓,指古代战争时杀人或杀牲取血涂在鼓上以举行祭祀仪式。

B.庙社,庙指宗庙,社指社稷,庙社在古代常用来借指国家朝廷。

C.闰月,农历逢闰年加一个月,闰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个月。

D.辎重,文中指行军时随军运载的军械、粮草、被服等军用物资。

2.(2021·全国乙卷)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犯颜,指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长的威严,常常用于表示直言敢谏的执着态度。

B.抵极刑,抵刑即处刑,抵极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体示众的极端刑罚。

C.减膳,古代帝王遇到天灾等让自己感到内疚的情况时,常食素或减少肴馔。

D.大理丞,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员,大理寺是我国古代掌管刑狱的官署。

3.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

B.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丞相主持。

C.司农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

D.当轴,指做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

4.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士,又称方术士,指中国古代好讲神仙方术、从事巫祝术数活动的人。

B.保任,意思是担保或担保者,文中特指因向朝廷推荐人才而负担保责任。

C.禁中,又称禁内,指皇室宗族所居之处,因所居宫室严禁随便进出得名。

D.四六之制,即骈文,因在发展中逐渐成为相对整齐的四六句式而有此称。

5.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军事、科举等事务。

B.立嗣可指无子而以同宗之子承继,又可指确立王位继承人,文中则指后者。

C.周公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曾辅佐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最终夺取天下。

D.居摄是指古代帝王因年幼不能亲政,大臣代居其位来处理政务的一种制度。

人教版高三语文第二学期高考文化常识单元 易错题难题测试题

人教版高三语文第二学期高考文化常识单元 易错题难题测试题

人教版高三语文第二学期高考文化常识单元易错题难题测试题一、高考文化常识1.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后来演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B.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C. 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管辖的地区(相当于今陕西中部地区)。

D. 社日是古代人祭祀谷神的节日。

汉代以前只有春社,汉代以后开始有秋社。

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

2.下列关于汉字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大金帝国建立时,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命令完颜希尹和叶鲁创造文字,他们“依仿汉人楷书字,因契丹字制度,合本族语”创造了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字,这种文字被称为金文。

B. 小篆是春秋战国晚期秦国使用的文字,秦统一中国后,小篆成为通行全国的文字。

C. 汉字是方块字,有独体字和合体字之分,汉字的“六书” 即六种构成方法,分别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一般认为前四种是构字方法,后两种是用字方法。

D.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它是汉民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

汉字各种书体的代表性作品大多是靠碑帖保存下来的。

3.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的一项是()A. “孝廉”是汉代以来推举人才的一种科目,即选拔奇才异能之士来补充内廷。

汉武帝时开始令州郡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B.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制造新词,曾流行一时。

鲍照有拟作18首传世,他的作品对唐代诗人颇有影响。

C. 列土:封爵赐邑。

古代天子分封诸侯时,用白茅裹着社坛上的泥土授予被封者,象征土地和权力,称为“列土分茅”。

高考教学文化常识习题汇编附答案

高考教学文化常识习题汇编附答案

高考最新文化常识试题汇编1.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古代科举制度中,在礼部主持的殿试中获得“进士第一〞者,经皇帝钦点即成为万众瞩目的状元。

B.“当路〞既可以指执掌政权,也可以指掌权之人,本文是后者的意思。

C.诏,是天子给臣属下达命令的一种文体,有手诏、遗诏等。

D.古人迷信,认为一些自然变化和人世吉凶祸福有关,把星象的异常变化叫“星变〞。

2.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刺史,原是奉皇命检核地方官的职务,后成为掌一州军政大权的要职。

B.起居注,是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是编纂历史书籍的重要根据。

C.嫡嗣,此处指皇位承继人,即太子。

嫡,宗法制度下妻或妾生的长子。

D.赠,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其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和荣誉称号。

3.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易,指?周易?,是中国一部古老的占卜之书,约成书于尧舜时期。

春秋时期,有人依附于它的卦爻形式,借以发挥哲学思想。

B.兵部尚书,别称为大司马,是统管全国军事的行政长官,明代为正二品。

兵部主要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事务。

C.监国,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指皇帝外出时,由太子等重要人物留守宫廷处理国事,也指君主未能亲政,由他人代理朝政。

D.驿,指古代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如“驿站〞“驿馆〞等;也指供传递公文用的马。

文中指由朝廷专门指派的车马。

4.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三司,古代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仪同三司〞非官职,仅指与三公同等待遇。

B.出,古时指官员离开京城外调,也指“出仕〞,即出来做官。

文中是前一种意思。

C.别都就是“陪都〞,指首都以外另设的副都,中国最早的陪都出现在炎黄时期。

D.薨,古代指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用于高等级的妃嫔或者封王贵族的死。

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垂髫,相当于七岁的年龄阶段,女孩称为髫年,男孩称为韶年。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项(文化常识)好题练习(附答案)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项(文化常识)好题练习(附答案)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项(文化常识)好题练习一、请判断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并指出错误之处。

1.①给事中,为加官名,加此号得以出入宫禁,常侍皇帝左右,备顾问应对,每日上朝谒见。

②国,战国时公卿及汉以后王侯的封地,家,古代卿大夫的统治区域,国家,“国”和“家”的合称。

③刺史,古代官名,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后来成为一州的军事长官。

④首辅,明代首席大学士的习称,明代典制中虽未明文规定其名,但习惯上称内阁主要柄政者为首辅。

⑤明经,汉代察举制中选举官员的科目之一,由于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得名。

⑥搢绅,指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

绅,古代仕宦者和儒者围于腰际的大带。

⑦河朔,泛指黄河以西的广大地区。

相传汉武帝曾在此建立城池,名为朔方。

⑧章句,章节句子;也指研究分析古书章节句读。

⑨举子业,即举业,指科举时代为应试而准备的学业,明清以后也专指八股文。

⑩城郭,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

古义是指内城和外城,现在泛指城或城市。

⑪疏,封建社会大臣向帝王或上司进言使用的一种文书。

⑫食邑,古代君主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封地,即采邑。

⑬篆字,篆书字体,是汉字字体之一,分为大篆和小篆,汉时多用于庄重场合。

⑭博士,指通晓古今、能言善辩之人;也指学官名,始于战国,秦汉相承,后世沿置。

⑮羽林:指汉代禁卫军,取“为国羽翼,如林之盛”之意,为皇帝护卫。

⑯考课,是对在职官吏的政绩和功过的考核,并依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

⑰谥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名号,如某祖、某宗。

⑱幕客,幕府中的僚属,因古代以西东分宾主,故又称“西宾”“西席”,主人称为“东家”。

⑲仪同,仪同三司的省称,享有与“三公”同等的待遇,南北朝时授予的人数甚多。

⑳言官,封建官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考核评定各级官吏的得失。

○21邸报,汉唐时的地方长官,皆在京师设邸,邸中传抄诏令奏章之属,以通报诸侯、藩镇。

后世又称朝廷的官报为“邸报”。

○22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读书人的称呼,如贾谊《过秦论》中的“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试题精选40题!(教师版+学生版)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试题精选40题!(教师版+学生版)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试题精选40题!(教师版+学生版)【学生版】一、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戊申晦”(《登泰山记》)兼用干支纪日法、月相纪日法。

“晦”是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日,此类纪日法依序还有朔、既望、望。

B.“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古有贵右贱左之说,故称贬官为“左迁”。

白居易由京官贬黜至地方,因官职低而着“青衫”。

C.中国古典诗歌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

“歌”“行”“吟”是古体诗的文学体裁;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二、四、六、八句押韵。

D.古人的名与字之间往往是有联系的,有的相同或相近,如姚鼐字姬传、白居易字乐天、苏轼字子瞻;有的含义相反,如韩愈字退之。

二、对文中所涉及的文学常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宋八大家”是唐宋两代八个散文代表作家的称号,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B.进士,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

考中进士,一甲二甲即授官职,三甲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C.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D.卒,这里指死亡之意。

据《礼记·曲礼》所记,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三、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军旅,指军队,后引申为指有关军队及军队作战的事情。

文中便是军队作战之义。

B.家庙,指儒家为祖先立的庙。

古时有官爵者才能建家庙,作为祭祀祖先的场所。

C.拜舞,指跪拜与舞蹈,下跪叩首之后舞蹈而退,这是古代朝拜的一种礼节。

D.持节,指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也可指官名。

文中便是后者之义。

四、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继室”指元配死后续娶的妻子,“继”意为“续娶”。

B.“一肩”意为“一担”,文中指砍柴的数量,“肩”指“担”。

高三语文文学常识复习题

高三语文文学常识复习题

文学常识复习1、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A、古代的五音指的是宫、商、角、徵、羽。

B、我国古代的计量单位有“仞”“钧”“樽”等。

C、山东省别称“齐”“鲁”是春秋时期的两个诸侯国。

D、古人以九为阳。

九月初九有两个九,所以叫重阳。

2、下面文化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至和元年”中“至和”是宋神宗的年号。

B、古代男子到二十岁行冠礼,后人常用“加冠”表示男子已成年。

C、“四书”指的是《诗经》《尚书》《春秋》《周易》。

D、月望总在农历每月初十前后,因此,常称农历初十为"望日"。

3、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河、江,古代专指黄河和长江。

河北、河南,古时指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B、在古代宴席的四个座位中,以东向为最尊,次向为南,再次向为西向,北向是侍坐。

C、《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官修的大型综合丛书,按经史子集四大部分分别编列,所以称“四库”。

D、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五行”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

4、下列关于戏剧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戏剧是一种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和其他造型成分等艺术手段,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的综合性艺术。

B、《窦娥冤》是一出元杂剧,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代著名戏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

C、元曲是与唐诗、宋词并称的我国艺术宝库的明珠,包括杂剧和正剧两部分。

D、京剧已经同国画、中医一起,并称我国的三大国粹。

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五谷是指:稷、麦、黍、麻。

B、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称,称呼别人的父母则为“尊”。

C、“金榜”是指科举时代殿试录取的榜,殿试由皇帝主持考试,考中者为“进士”,殿试第一名叫“状元”。

D、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朔”,月中叫“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6、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教九流中的“三教”是指儒教、道教、佛教。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代文化常识训练40题(含详解答案).doc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代文化常识训练40题(含详解答案).doc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1.下列关于《诗经》的相关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汉代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后始称《诗经》。

B.《诗经》以四言为主,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

C.《诗经》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按音乐及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有十五国风,大多是各地民歌。

“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

“颂”分周颂、鲁颂和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D.《诗经》的赋、比、兴、风、雅、颂合称为《诗经》的“六义”。

《诗经》是我国浪漫主义风格文学创作的源头。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白与杜甫齐名,杜甫曾夸赞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相传杜甫读罢李白的《蜀道难》称李白为“谪仙”。

B.杜甫是我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登高》被称为“七言律诗第一”,这首诗通过描绘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C.白居易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D.李商隐《锦瑟》中“庄生迷蝶” “望帝托心” “沧海泣珠” “蓝田玉烟”等典故烘托出诗人希望破灭后凄凉孤寂而又沉郁的心境。

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把宫、商、角、徵、羽,称为五声或五音。

成语“五音不全”就是嘲讽唱歌时走音、跑调的人。

B.相传尧时禹平洪水后,分天下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现在这些州名大多存在,但地域多有改变。

C.汉朝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来又增加桂林、象郡、南海等四郡,共为四十郡。

郡是比县高一级的行政区域名。

D.周朝实行封建制,所谓“诸侯有国,大夫有家”。

到了汉朝,“国”也存在,是诸侯王的封地,大小相当于“郡”,所以“郡国”并称。

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轲:不是车子的组成部分,而是阻止车轮移动的一块木头。

2023年高考语文备考之文化常识62道题含答案

2023年高考语文备考之文化常识62道题含答案

1.下列各项中,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上班叫“点卯”,点卯的“卯”是古代计时中的“卯时”,按照地支的顺序,相当于现在的上午7点到9点。

B.农历清明前的四个节气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蛰、谷雨;一季又常用孟、仲、季来称呼,如仲春时节,山花烂漫。

C.2020年是农历庚子年,按传统说法是属鼠人的本命年;据此推算,2008年是农历戊子年,也是属鼠人的本命年。

D.古人把从黄昏到第二天拂晓分为五更。

其中“三更”大致相当于地支纪时法的丑时,也就是晚上11点到第二天凌晨1点。

2.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

下列关于传统节日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在阴历七月十五日,以祭鬼为主。

B.七夕节,来自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习俗以女子乞巧为主。

C.上元节,农历正月十五,以吃元宵、赏灯、舞狮和未婚男女交往为习俗。

D.重阳节,亦称“重九节”,主要习俗为登高、赏菊,也有喝雄黄酒、插茱萸等。

3与下列诗句中包含的传统习俗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①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②缠彩遥分地,繁光远缀犬③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④魄依钩样小,扇逐汉机团A.①赛龙舟②赏月③祭土神④观花灯B.①祭土神②观花灯③赛龙舟④赏月C.①祭土神②赏月③赛龙舟④观花灯D.①赛龙舟②观花灯③祭土神④赏月4下列诗句所描述的风俗,不属于古代年俗的一项是()A.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B.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C.当年恶梦惊唐王,秦琼敬德守门旁。

D.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5.在“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一回中,贾政看到贾元春出的灯谜是“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

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这个谜语的谜底是()A.年兽B.爆竹C.宫廷净鞭D.算盘6.下列诗句与中国传统节日无关的是()A.北国三月沐春风,香车纷然乐踏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文化常识训练题教师版
判断下列各句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的正误。

1.古代的纪时法比较特殊,如平旦、晡时、黄昏、人定等。

按时间先后来说,“人定”在“黄昏”之前。

(×)
解析:“人定”在“黄昏”之后。

(《孔雀东南飞》中有“奄奄黄昏后,寂寞人定初”)
2.旦日,太阳初出、天亮时,或指明天、第二天,也特指农历正月初一。

(×)
解析:“旦日”有“初一”的意思,但没有“正月初一”的意思。

3.“十天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两字相配,用以纪年、纪月、纪日。

(√) 4.阴历和阳历的区别在于阳历(公历)的年月日比阴历的要迟一个月左右,和我国的气象、物候的对应关系不如阴历强。

(×)
解析:阳历的年月日比阴历的要早一个月左右。

5.“晦”,指阴历每月的三十日,这是古代特定称谓纪日法中的一类,此类纪日法还有朔、望、既望等。

(×)
解析:“晦”应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对点训练]
判断下列各句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的正误。

1.“公车”,汉代官署名。

因汉代曾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后便以“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

(√)
2.“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起源于明代。

(×)
解析:起源于隋朝。

3.“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

如岳麓书院、东林书院等。

(√)
4.“童试”,即童生试,是明、清两代参加科考的资格考试,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 解析: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5.“乡试”,是指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每年一次的考试,考中的称举人。

(×)
解析:乡试:是指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的考试,考中的称举人。

6.“进士”,明清时称殿试考取的人,前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

(√)
7.“进士及第”,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
8.“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西汉武帝时开始设立,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

(√)
9.“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

明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人们把中试者称为“秀才”。

(×)
解析:中试者称为“举人”。

10.“会试”是地方政府组织的考试。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及第者称为“进士”,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第一名称为状元。

(×)
解析:“会试”是中央政府组织的考试。

[对点训练]
判断下列各句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的正误。

1.“六部”,隋唐至清,中央行政机构分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这些部门各司其职,如礼部管理官吏的任免、铨叙、考绩、升降等事。

(×)
解析:礼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2.“教授”,职官名,宋、元以后府、州、县学的学官,掌管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等。

(×) 解析:掌管学校的考核、测验等职务。

3.古时朝廷对官吏有严格的考课制度,考核政绩最差的称“课殿”,最好的称“课最”,考核结果是任免官吏的重要依据。

(√)
4.“学政”是“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地主持乡试,并督察各地学官和生员的官员。

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官员担任。

(×)
解析: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

5.翰林院是古代封建社会掌管国子监或太学的重要机构,入选翰林院被称为“点翰林”,由科举至翰林,是非常荣耀的,由翰林至朝臣是科举时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是儒家学说中“达则兼善天下”的表现。

(×)
解析:翰林院是古代封建皇帝的秘书机构。

6.“谏官”指掌谏诤的官员,即古时既规劝天子改正过失,又对百官及各地事务进行弹劾或劝诫的官。

“谏”的要义在于“直言以劝正”。

(×)
解析:即古时专规劝天子改正过失的官。

7.“迁”与官职调动相关,在古代还有“左迁”“右迁”的说法,左迁为升官,右迁为降职。

(×) 解析:右迁为升官,左迁为降职。

8.“转”有时指的是“迁官转任”,如“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有时解释为贬官,如“转除”“转任”“转补”。

(×)
解析:转除:升官。

转任:转换所任职务。

转补:迁调官职,以补缺额。

9.“除吏部尚书兼侍讲”“擢进士第”“寻改使浙西”中,“除”是任命,“擢”“改”是升职的意思。

(×)
解析:“改”是调动官职。

10.“授”“迁”“补”“擢”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常见的还有“拜”“转”“徙”“升”等。

“授”“拜”“转”“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迁”是关
于调动职务的。

(×)
解析:“转”是关于职务调动的,《张衡传》中有“再转复为太史令”。

[对点训练]
判断下列各句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的正误。

1.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
解析:古代男子20岁时行加冠礼,以示成年,又称“弱冠”,而非18岁。

2.“伏阙”,即拜伏于宫阙下。

多指臣下直接向皇帝上书奏事。

(√)
3.“服除”,即脱去孝服。

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丧服的轻重,穿大功服的亲族服丧一年,穿小功服的亲族服丧五个月。

(×)
解析:穿大功服的亲族服丧九个月。

4.“服阕”指古人服丧三年后除去丧服。

阮元因丁父忧离职,服丧期满后担任兵部侍郎。

(√)
5.“丁卯、己巳、戊申”,皆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可以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古人常将之与五行结合预测人的命运。

(√)
6.社稷:社,古代指谷神,即农业之神;稷,指土地之神。

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

(×)
解析:社,古代指土地之神;稷,指谷神,即农业之神。

[对点训练]
判断下列各句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的正误。

1.“嫡母”,是封建家庭中子女对亲生母亲的称呼。

在古代,嫡妻所生子女称作嫡出,而姬妾所生子女称作庶出。

(×)
解析:“嫡母”是妾生的子女对父亲的正妻的称呼。

2.檄,是古代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是官府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
3.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

《宋史·侯蒙传》中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
4.“天圣”是宋仁宗赵祯的年号。

年号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有且只有一个年号。

(×)
解析:有的皇帝可以起多个年号。

5.“藩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

“藩”,在这里含有“边界”的意思。

(×)
解析:“藩镇”指设立的节度使或边境地区的长官。

6.“请老”,指官吏因为身体等原因主动请求退休。

官员正常退休称“致仕”“致政”“休政”等。

(√)
7.“薨”是古人对帝、后之死的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可称“薨”。

一般人死则称之为“卒”。

(×)
解析:“薨”是古人对诸侯之死的一种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可称“薨”。

帝、后的死当称“崩”。

8.用帝王年号来纪年是我国古代一种主要的纪年法,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以后都只有一个年号,如“永乐”是明成祖朱棣的年号,“景泰”是明代宗朱祁钰的年号。

(×)
解析:一些皇帝的年号不止一个,明朝之前很多皇帝有几个年号,明朝以后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9.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

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

(×)
解析:践政、践莅:当政在任之意。

践事:供职、充役之意。

践袭:蹈袭、沿用之意。

10.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他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
解析: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