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佛教的反思
学佛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从接触佛教以来,我深深地被其博大精深的思想所吸引。
在学佛的过程中,我不断地感悟着佛教的智慧,也不断地在心灵上得到了净化。
以下是我学佛的一些感悟心得体会。
一、佛教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在学佛之前,我总是感到人生无意义,迷茫而痛苦。
然而,自从接触佛教后,我逐渐明白了生命的意义。
佛教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追求解脱,摆脱生死轮回的痛苦。
在学佛的过程中,我学会了珍惜当下,珍惜身边的人和事,不再追求物质的享受,而是追求心灵的满足。
二、佛教让我学会了宽容与慈悲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
而佛教则教导我们要宽容待人,以慈悲为怀。
在学佛的过程中,我学会了放下心中的怨恨,不再为过去的事情纠结。
我明白了,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智慧。
只有学会宽容,我们才能在人际关系中保持和谐,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美好。
三、佛教让我懂得了因果报应佛教认为,世间万物皆有因果,善恶有报。
在学佛的过程中,我明白了因果报应的道理。
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我们的命运。
因此,我们要时刻保持善良,多做善事,这样才能得到好的回报。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原谅别人的过错,因为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
四、佛教让我学会了自我反省佛教强调自我反省,认为只有不断地反省自己,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断地进步。
在学佛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审视自己的内心,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每当遇到困难时,我都会反思自己的行为,找出问题的根源,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佛教让我懂得了感恩佛教认为,一切皆由因缘和合而成。
在学佛的过程中,我学会了感恩。
我感谢父母给予我生命,感谢亲朋好友的陪伴,感谢老师的教诲,感谢一切给予我帮助的人。
感恩让我学会了珍惜,让我更加热爱生活。
六、佛教让我懂得了放下佛教教导我们要放下一切执着,包括对物质的执着、对权力的执着、对名利的执着。
在学佛的过程中,我学会了放下。
我不再追求物质的享受,不再追求名利地位,而是追求心灵的平静和安宁。
放下让我感到轻松,让我的人生更加美好。
中国佛教传统文化之反省

中国佛教传统文化之反省Normal07.8 磅2falsefalsefalseEN-USZH-CNX-NONE/* Style Definitions */table.MsoNormalTable{mso-style-name:普通表格;mso-tstyle-rowband-size:0;mso-tstyle-colband-size:0;mso-style-noshow:yes;mso-style-priority:99;mso-style-parent:"";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mso-para-margin-top:0cm;mso-para-margin-right:0cm;mso-para-margin-bottom:10.0pt;mso-para-margin-left:0cm;line-height:115%;mso-pagination:widow-orphan;font-size:11.0pt;font-family:"Calibri","sans-serif";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mso-b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bidi-theme-font:minor-bidi;}中国佛教传统文化之反省陈兵教授佛教在输入中土的漫长历程中,以其智慧甘泉源源不绝地滋润中华大地,逐渐渗透中国文化的深层,在化中国的同时将自身中国化,形成了中国佛教独具的传统。
传统的力量是极其巨大的,具有不易随时代变迁而改换丧失的惰性,成为一种文化遗传基因,不仅决定着当今、未来中国佛教的精神、性格、形态及弘传的深广度,也成为决定当今、未来整个中华文化风貌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因素。
对汉文化的一些反思

对汉文化的一些反思在公元前六世纪中期到秦王朝灭亡、汉王朝建立,其间三百余年,这既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最混乱动荡的时期,也是中国社会一次最重要的变革、转型的过度时期。
在这一期间,接连不断、相互交织的混战、掠夺、奴役与杀戮成了诸侯各国的主体政治活动。
古老的中华文明遭到了惨重的破坏与摧残,整个民族都处在灾难深重与彷徨、迷惘的状态之中。
为了维护人类那极其珍贵的现存文明,为了改革当时的社会现状,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精英们,适时地掀起了中国历史上一场规模浩大、轰轰烈烈、多姿多彩而又是波澜壮阔的精神文化改造运动。
在这场中国历史上最具有深远意义、决定着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精神文化改造运动中,涌现出了许多在中国历史上被尊称为“诸子”的先贤圣哲。
这些先贤圣哲们就像是高悬在夜空中的颗颗明星,给笼罩在黑暗之中的神州大地带来了可以辨别方向、能够看清道路的亮光。
通过这些先贤圣哲们前仆后继的孜孜追求与竭智尽力,终于形成了具有“诸子、百家”思想,并能够源远流长汉文化。
在汉文化体系中,一直居于主流地位的当数儒家文化,依次而论就是道家、法家、兵家、名家、纵横、农、医、阴阳等等各家以及还有后来传入中国的释家文化。
儒家思想主要是以“仁”为本。
儒家注重于对人性,特别注重对于人的那些由于后天的因素所影响而形成的人性、人情(也就是人性中那种多变而又各异的特性)的研究。
儒家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与自我内在的意识对事物的主导性作用。
守“中”致“和”是儒家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礼”和“义”是儒家所认定的公共行为规则。
儒家提倡“人治”与“礼治”相结合。
儒家“人治”中的“人”,主要是指自我本身,其次是指圣人、大人与君子。
儒家的“人治”理念也就是自我约束与圣人之言、大人之教与君子模式的管理相结合。
而“礼治”的内涵就是要求人们要按照“礼制”来规范自己的意识与行为。
儒家特别重教化,主张以教育与修身这种内外结合的方式,求得人们对“礼”和“义”的认知而形成共识,然后达到对“仁”的认同。
个人学佛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从接触佛教以来,我仿佛找到了一种心灵的归宿。
在忙碌的生活中,我逐渐领悟到了佛教的智慧,体会到了佛教带给我的安宁与喜悦。
以下是我个人学佛的一些感悟心得体会。
一、信仰的力量佛教让我明白了信仰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而信仰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有了信仰,我们才能在逆境中保持坚定,勇往直前。
学佛让我明白了,信仰是一种精神支柱,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动力。
二、慈悲为怀佛教教人慈悲为怀,关爱众生。
在学佛的过程中,我逐渐学会了宽容和原谅,不再对他人持有偏见。
在与人相处时,我努力做到以慈悲之心对待他人,关心他人的需求,帮助他人解决问题。
这种慈悲的力量让我感受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喜悦。
三、放下执着佛教教人放下执着,不要过于追求物质和名利。
在学佛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人生的痛苦往往源于对名利的执着。
放下执着,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我开始学会珍惜眼前的幸福,不再为过去的遗憾和未来的忧虑而烦恼。
在放下执着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四、修行与感悟学佛需要修行,修行需要感悟。
在日常生活中,我努力践行佛教的教义,通过修行来提升自己的心灵境界。
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悟:1. 勤奋修行:佛教教人勤奋修行,通过不断努力来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
在修行过程中,我学会了自律,努力克服自己的懒惰和懈怠,使自己不断进步。
2. 珍惜当下:佛教教人珍惜当下,不要过于追求未来的虚幻。
在修行过程中,我学会了活在当下,珍惜眼前的幸福,不再为过去的遗憾和未来的忧虑而烦恼。
3. 修心养性:佛教教人修心养性,培养自己的慈悲、宽容、谦卑等品质。
在修行过程中,我努力培养自己的慈悲之心,学会关爱他人,关爱社会。
4. 看破红尘:佛教教人看破红尘,不被世俗的纷扰所困扰。
在修行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人生如梦,一切皆为虚幻。
看破红尘,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喜悦。
五、学佛对生活的启示学佛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学佛的总结和不足

学佛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体验,每个人的感受和收获可能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总结和不足:
1.信仰方面:对于一些人来说,学佛可以带来深刻的宗教体验和感悟,感受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学佛可能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或仪式,缺乏内在的信仰体验。
2.修行方面:在修行过程中,有些人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例如身体上的不适、心理上的波动等。
这些困难可能会导致修行进展缓慢或者中断。
此外,不同宗派的修行方法也存在差异,需要认真学习和理解。
3.社会影响:佛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传统,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例如,佛教强调慈悲、智慧和无我,这些价值观可能会对社会道德风尚产生积极的影响。
但是,如果过度强调佛教思想,也可能导致与现代社会的脱节和冲突。
4.科学解释:目前,科学界还不能对佛教中的许多概念和信仰进行科学的解释。
例如,佛教中的轮回转世、因果报应等现象,目前的科学还无法给出明确的解释。
这也为佛教的神秘性和不可验证性提供了空间。
总的来说,学佛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过程。
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以找到适合自己的修行方式和路径。
同时,也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和理解,尊重不同的信仰和文化背景。
中国古代佛教史读后感

中国古代佛教史读后感在读完中国古代佛教史这本书之后,我深感震撼和启迪。
这本书细致地讲述了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程,以及佛教对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和艺术的深远影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佛教的起源、传播和变迁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也对佛教思想的智慧与博大深感敬佩。
中国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汉朝。
随着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它的理念和信仰逐渐深入人心,并与中国的传统思想相互融合。
佛教的核心理念是“生老病死”和“无常空性”,通过修行解脱生命中的痛苦和循环。
这种思想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在初始阶段,佛教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几乎没有影响力。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追随者,并渗透到各个社会阶层。
尤其在南北朝时期,佛教获得了政府的广泛支持,成为中国社会重要的信仰体系之一。
佛教寺院的建立和佛教经典的翻译、传播为中国佛教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除了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外,佛教也在艺术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佛教艺术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主题吸引了无数的艺术家和文化爱好者。
佛教雕塑和壁画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精湛工艺和宏伟场景不仅展示了佛教的精神追求,也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繁荣和创造力。
阅读中国古代佛教史,让我深切感受到佛教思想的智慧与博大。
佛教鼓励人们通过思考和实践来探索内心的真实和平静,以及与他人的和谐关系。
它提倡以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追求智慧和解脱。
这些思想不仅在中国古代社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对当代世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佛教史这本书,我对佛教的历史和思想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我对佛教的智慧和博大心怀敬佩,对佛教在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中的深远影响感到惊叹。
这本书不仅满足了我对中国佛教历史的好奇心,也拓宽了我的知识视野,使我对人类文明的多元性和智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佛教史是一本富有启发和洞察力的著作。
佛学心得体会及感悟(3篇)

第1篇自从接触到佛学以来,我便被其深邃的内涵和丰富的哲理所吸引。
佛学,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源远流长,历经千年而不衰。
在阅读、思考和实践中,我逐渐领悟到了佛学的真谛,体会到了内心的宁静与升华。
以下是我对佛学的一些心得体会及感悟。
一、佛学的智慧1. 真正的智慧佛学认为,智慧是解脱烦恼、达到涅槃的关键。
这种智慧并非世间所谓的聪明才智,而是指对宇宙人生真相的洞察。
通过修行,我们可以逐步揭开世间万象的虚幻面纱,认识到事物的本质。
这种智慧让我们不再为世间琐事所困扰,从而达到内心的宁静。
2. 生命的意义佛学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修行。
修行并非追求世俗的成功,而是通过修正自己的言行,净化心灵,最终达到涅槃。
在修行过程中,我们要学会放下执着,学会包容,学会感恩。
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生命的意义。
二、佛学的修行方法1. 佛教戒律佛教戒律是修行的基础。
戒律包括五戒、十戒、菩萨戒等。
通过遵守戒律,我们可以约束自己的言行,使心灵逐渐净化。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守时、守规矩、守诚信,以此来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
2. 佛教禅修禅修是佛教修行的重要方法。
通过禅修,我们可以静心、净心,从而洞察事物的本质。
禅修的形式多种多样,如静坐、参禅、念佛等。
在禅修过程中,我们要学会放下杂念,专注于当下,以达到心灵的升华。
3. 佛教慈悲慈悲是佛教的核心价值观。
佛教认为,慈悲是解脱痛苦、消除烦恼的源泉。
我们要学会关爱他人,关心社会,以慈悲之心对待世间万物。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宽容、理解、包容,让慈悲成为我们行为的指南。
三、佛学的感悟1. 放下执着佛学告诉我们,世间万物皆为虚幻,我们要学会放下执着。
放下执着,意味着不再为名利、地位、财富所困扰,不再为过去的错误、失败所懊悔。
放下执着,我们才能拥有一颗宁静、平和的心。
2. 感恩知足佛学教导我们要感恩知足。
感恩让我们懂得珍惜,知足让我们懂得满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珍惜每一次相遇。
对佛教思想的看法总结作文

对佛教思想的看法总结作文佛教思想历史悠久,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我看来,佛教思想是深邃而宽广的,具有启迪人心、提升人性的积极作用。
它强调亲善、慈悲和智慧,并以解脱苦难为最高追求。
在世俗社会中,佛教思想为人们提供了宝贵的智慧,使得人们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佛教思想的核心是度化众生。
佛陀根据自己的悟道经验,教导人们如何通过修行和发展自我来摆脱世间的痛苦。
佛教注重个人修行,通过打破贪欲、嗔恨和愚痴的束缚,使人们内心平静,达到心灵的解放。
佛陀认为,通过修行可以达到解脱和成佛的境界,从而彻底超越生死的轮回。
佛教思想的核心教义是“四谛八正道”。
四谛指的是苦、集、灭、道,从揭示人生苦难的本质,到指出苦难的根源和原因,再到提供超越苦难的方法和道路,佛教给予了人们面对现实生活困境的宝贵指引。
八正道则是指导人们在生活中修行的具体方法和道德准则,如正见、正思维、正语言、正业等。
这些教义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指导方针,帮助人们摆脱痛苦和困境。
佛教思想还强调智慧和慈悲。
智慧是佛陀所强调的重要品质,他认为只有通过深入思考和观察,人们才能认识到世间所谓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真实本性。
佛教思想强调个体的觉悟和自由思考,提倡人们遵循自己的内心声音,而不是机械地遵循传统和权威。
同时,佛教思想还强调慈悲和宽容,认为人们应该对他人怀有善意和同情心,并以慈悲为出发点对待一切众生。
佛教思想对于塑造个人品质和促进社会和谐有着重要作用。
佛教强调个体的内禀价值和自由意志,引导人们以宽容和慈悲的态度对待他人。
这种价值观不仅能够帮助个人修行成佛,还能在社会中培养出包容和宽容的氛围,化解矛盾,促进和谐与发展。
尤其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和挑战,佛教思想给予了人们希望和指导,提醒人们要慢下脚步,审视内心,关注内在的幸福和平静。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佛教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现代社会注重物质追求和功利主义,人们更多地忽视了内心的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传佛教的反思——戒幢佛学论丛总序济群法师在中国文化史上,虽有先秦的诸子百家,但汉魏以来活跃于社会的主要是儒释道三家。
其中,唯佛教属外来文化。
但它在中国流传的两千多年中,和传统文化水乳交织,并以其丰厚的思想义理深深影响着国人,与源自本土的儒、道二教呈鼎立之势,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确认识佛教,不仅能帮助我们认识生命真相、解决烦恼痛苦,也能使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全面、深入的了解。
佛教在西汉哀帝时传入中国,历经南北朝的弘传,至隋唐而达鼎盛。
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初期,主要从事两方面工作:一是佛经翻译,一是义学研究。
对佛经的翻译,使汉传佛教较为完整地继承了印度早期和中期的佛教思想;而对义学的研究,则使佛教在中国形成了不同的思想体系,即天台宗、三论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唯识宗、律宗、密宗八大宗派。
宗派的形成,并非中国特有的新生事物。
不论在早期印度,还是南传、藏传地区,都曾出现过不同的教派。
之所以会有宗派之分,主要是因为佛教博大精深,任何人都难以完整掌握。
祖师们为了佛法弘扬的需要,同时也为了便于人们修学,便根据某部经论或内容相似的的经论,建立起各自的修学体系,进而演变为不同宗派。
汉传佛教的各大宗派多创立于隋唐,但其历史却可追溯至南北朝甚至更早。
如净土宗初祖为东晋慧远,而实际创立者乃唐代善导。
天台宗初祖为北齐慧文,因读《大智度论》领悟“三智一心中得”,又从《中论》悟到“一心三观”。
慧思继承此说,结合《法华经》要义,传至智者形成“一念三千”、“三谛圆融”的思想,正式创立了天台宗。
由此可见,任何思想体系并非一蹴而就,而须经过几百年的积累、几代人的总结方能形成。
其后,还有赖于修行成就者的代代传承来维系不堕。
中国的宗派佛教有着自身特色。
首先,每个宗派皆有各自的依据典藉,如天台宗依《法华经》,华严宗依《华严经》。
其次,各宗还有自身的思想传承,或渊源于印度,如唯识宗以弥勒菩萨为初祖,三论宗以龙树菩萨为初祖;或萌芽于本土,如前面所说的净土宗及天台宗。
第三,各宗对世尊一代教法也有不同的评判标准,即判教,如天台的五时八教,华严的五教等。
除此而外,因为各宗核心理论的不同,还形成了自身独有的修行法门。
中国宗派佛教的形成,不仅标志着国人对佛法思考和认识的成熟,同时也体现了汉传佛教本土化工作的完成。
宗派佛教继承了印度大乘佛教思想,但这种继承并不是拷贝,而是根植于华夏文明的土壤中,溶入了本土文化的色彩。
如天台、华严、禅宗的盛行,皆与中国传统文化及国人习性有关。
可以这么说,宗派佛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
自唐宋以降,中国国势日衰,佛教弘传也随之走向衰落。
其中,唯识宗因缺乏汉文化的基础,虽有玄奘三藏为之惮精竭虑,但仅传两、三代便已湮没无闻。
而律宗、三论宗在中国也未能广泛弘扬,经武宗、世宗灭佛之劫,重要典藉散佚不见。
幸而这些失传的典籍在邻国东瀛尚保存着,清末民初又回归故土。
至于天台、华严,虽为国人尊崇,但在流传过程中,证法传承未能完整沿袭下来,终致有教无观。
最后,唯禅宗、净土因解、行简单得以普及,可究其实,同样也存在不少问题。
法门的衰微令我感慨,同时也促使我不断反思:衰落之因究竟何在?在多年修学过程中,我逐渐发现,其中部分宗派确实先天存在不足,仅能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或实修法门,尚不足以形成独立的修学体系。
我认为,作为完整的修学体系,应该具备五大要素:即皈依、菩提心、戒律、闻思正见和止观实践,缺一不可。
皈依,是成为佛弟子的基本手续,也是对于佛陀言教信受奉行的必要前提。
佛弟子能否认真实践佛陀教法,关键就在于,是否对三宝生起真切的皈依之心,是否真正认识到三宝对改善生命、实践人生最高价值的作用。
即便有了这样的认识,皈依后还得不断修习皈依。
因为生命是无尽的积累,在此过程中,凡夫心早已形成巨大的力量。
我们唯有不断念死无常,观想三宝功德,才能减少凡夫心的作用,使三宝在我们内心逐渐生根发芽,最终成为人生的主导力量。
遗憾的是,汉传各宗对皈依的修习多未特别提倡,使当前教界出现严重的信仰淡化现象。
大乘本是积极入世的佛教,可在中国却给民众留下消极出世的印象。
为什么会这样?归根结底,正是因为忽略菩提心所致。
以往,我们一直认为大乘经典便代表着大乘佛教,学习大乘经论自然便是大乘行者。
却不知区别大小乘的关键在于发心,在于是否具足菩提心。
因为菩提心才是成佛的不共因,才是大乘的不共教法。
反观汉传佛教的各大宗派,普遍对菩提心不够重视。
也正因为如此,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六度四摄等菩萨行门,似乎只是为大菩萨们所说,与个人修学并无关联。
戒律是佛法修行的基础,声闻乘的五分法身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而大乘也以戒为无上菩提本,这都说明戒律在修行中的重要性。
中国祖师将戒律单独建构为一个宗派,其用意应该是加强人们对戒律的重视,从而更好地学戒、持戒。
可是,当戒律以宗派的独立形式存在时,往往有人将戒律的作用无限夸大,以为持戒便是修行的一切。
事实上,戒律并不能作为完整的修学体系,因为它只是修行的共同基础而不是一切。
同时,学习戒律也不是律宗行者的专利,而是每个佛子的行为准则。
闻思正见也非常重要。
八正道为佛法的修学要领,其中便以正见为首。
《阿含经》的四预流支,为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大乘经论中,则提倡以闻、思、修入三摩地。
可见,大小乘经教都很重视正见的获得。
唯有在正见指导下,才能如法修行。
而在汉传佛教中,流传最广的禅宗和净土宗都没有特别强调闻思正见的重要性。
达摩西来,在传佛心印的同时,也提出以《楞伽》印心,但只是悟后印心而用。
而禅宗提倡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却成为不少人远离经教的依据。
当然,在教理研究极为发达的隋唐时代,许多人在进入禅门之先已有深厚的教理基础,不特别强调正见似乎并无大碍。
更何况,其时高僧辈出,学人即使在教理上弱些,但有大善知识的耳提面命,修行也不至于出现偏差。
但到了教理衰落、宗门无人的时代,若仍不重视闻思正见,修行无异是盲修瞎练了。
教和观为佛教修行的两大要领。
任何一个宗派,不仅要有经教作为理论建构,还须具备瑜伽止观的实践方法。
各宗的修行法门,多是祖师在继承世尊教法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修行经验,代代相传而来。
如三论宗有鸠摩罗什、僧肇、僧朗、僧诠、法朗、吉藏,华严宗有杜顺、智俨、法藏、澄观、宗密,禅宗更是一花开五叶,法脉得绵延。
这些宗派在早期都有非常殊胜的证法传承,至今却多已中断。
由于缺乏修证传承,使学人无法将闻思正见落实于止观实践,成为引发根本智、契入空性的方便。
同时,因为对空性慧缺乏体验,对义理的修学也无法深入下去。
清末民初以来,佛教呈现复兴趋势。
其时,有虚云老和尚弘扬禅宗,印光大师弘扬净土,谛闲法师、倓虚法师弘扬天台,兴慈法师弘扬华严,弘一律师弘扬律宗。
这些大德在大江南北弘化一方,并对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
在他们弘扬传统宗派佛教的同时,太虚大师则积极致力于人生佛教的弘扬,一方面是为了革除佛教在流传过程中出现的陋习,一方面是提倡佛教应立足于现实人生,由人乘而抵达佛道,所谓“人成即佛成”。
人生佛教的提出,为流于神秘化、鬼神化、出世化的佛教赋予了崭新的形象。
使佛教得以走入现实人生,对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给予全面关注,充分体现了佛教济世利人的慈悲情怀,对于佛教的普及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但有些人却不能正确把握人生佛教的内涵,以为佛教只关心现实人生的幸福,忘却了佛教特有的三乘解脱及大乘不共教法。
从而使佛教在当今社会的弘扬出现肤浅化、世俗化的倾向,这一现象值得我们加以关注。
在当代的佛教弘扬中,还出现了不同以往的动向,那便是学术化的佛教。
在相当一段时期,佛教因被视作迷信而为世人所不屑。
自赵朴老提出“佛教是文化”之说,才使佛教重新引起文化界的关注。
近年来,许多高校也开始重视佛学研究,纷纷成立宗教研究所及佛学中心,更有不少学者投身于佛学研究的热潮。
佛教界对此也表现得相当积极,一些青年僧人先后进入国内外高校攻读学位,各地寺院也纷纷举办学术会议、创办学术刊物。
这种潮流,对于佛教在文化界的推广显然有着积极意义。
可学术所能关注的,只是佛教作为文化的层面,而佛教所具有的深刻义理及内证,并不是仅靠学术研究便能触及的。
作为住持佛法、荷担如来家务的僧伽,如果只关心学术层面的佛教,势必会失去僧伽本色。
鉴于佛教在流传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我认为,未来的佛教发展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重视皈依的修习,此为佛法根本所在,不重视皈依,也就失去了佛法的根本。
其次是菩提心,大乘法门的修学必须以菩提心为前提,唯其如此,才能导入佛道,而不是停留于人天乘或只求自了。
第三是受持戒律,戒律是一切修行的基础,同时也是修行取得成就的基本保障。
第四是闻思正见,以正见为指引,修行才能拥有正确方向,而不是在上下求索中蹉跎一生。
第五是止观实践,以此将佛法智慧落实于心行,成为改善生命的力量。
缺少这一核心,所学的教理就会失去生命力。
或许有人会说,“即心即佛”或“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便可,何必如此复杂?的确,这两句话代表了很高的见地。
可作为一种层次极高的见,并不适合所有人。
事实上,它们的起点之高,只有极少数上根利智者才有能力承担。
因为“即心即佛”并非一般人当下的境界,众生虽然具有佛性,但无始以来仍滞留于凡夫心的状态。
而从凡夫心到佛心的圆满成就,必须有方便善巧的法门作为途径。
不然的话,即使我们将“即心即佛”或“自性弥陀,唯心净土”高喊一万年,依然无法从凡夫心的状态中获得解脱。
那么,舍凡夫心、成就佛心的关键是什么呢?便是菩提心、菩萨行和正见。
凡夫的愿和行皆从凡夫心出发,最终成就的自然是凡夫心。
如果我们希望成就无上菩提,便要发起菩提心。
而菩萨道的六度四摄,则是成就佛果悲智二德不可或缺的方便。
尽管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但这一宝藏要有相应的方便才能发掘出来。
声闻乘的圣者虽然也证得法性,却未能成就无量功德,便是因为缺少菩提心及六度四摄的方便行。
除了菩提心和菩萨行,还需要正见作为指导。
我们现有的心行基础为凡夫心,它早已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主人翁,不论我们做什么都难以超越它的作用。
闻思正见能帮助我们认识凡夫心的本质,并在根本上克服它、瓦解它,从而使生命得到超越。
对于人生佛教的弘扬,菩提心、空性见也是必不可少的。
单纯一种善行,很难判断它属于佛法修行中哪个层次。
如布施法门,人天乘、解脱道、菩萨道都在提倡。
依人天乘的增上心去修习,便是人天乘善法;依声闻乘的出离心修习,便是解脱行;依菩提心修行,便是菩萨行。
菩萨行又包括有漏的凡夫行和无漏的圣贤行,地前菩萨尚未摆脱凡夫心的作用,所修布施仍为有漏善行。
而菩萨在修习布施的过程中,不断以空性见消除凡夫心的作用,最终契入空性,成就胜义菩提心。
由此可见,唯有在菩提心、空性见的指导下,人天善行才能上升为菩萨行。
否则的话,人生佛教很可能会演变为人乘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