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CHF
《 动能和动能定理》精品教案

课题:动能和动能定理【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动能的概念。
②熟练计算物体的动能.③会用动能定理解决力学问题,掌握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一般步骤.2、过程与方法:①运用演绎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②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演绎推理的过程,培养对科学研究的兴趣.②通过对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演绎推理,使学生从中领略到物理等自然学科中所蕴含的严谨的逻辑关系,反映了自然界的真实美。
【教学重点】理解动能的概念;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教学难点】1、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2、会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教学过程】●“温故知新”法导入新课问题1:一质量为m的小球被举高h,选地面为零势能参考平面,小球的重力势能为多少?问题2:若小球由静止落下(不计阻力),重力势能如何变化?重力势能减小转化给了什么能?问题3:什么叫动能呢?本节课我们来学习动能及相关的一个规律。
●引入课题:动能和动能定理★(板书)一、动能E k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
问题4:物体的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我们先定性地判断一下。
请思考并举例说明。
▲实验探究1:学生活动:学生用自己的笔(笔尖向下)自一定的高度竖直地掉到手心上,感受一下。
同一支笔分高和低两次感受;一重一轻的笔从同一高度两次感受。
学生结论:速度大,则动能大;质量大,则动能大。
实验探究2:教师演示:让小球从光滑的导轨上滑下,与物块相碰,推动物块做功.1、让同一小球从不同的高度滑下,可以看到:高度大时小球把物块推得远,对物块做的功多.2、让质量不同的木块从同一高度滑下,可以看到:质量大的滑块把木块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总结: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它的动能就越大.即质量、速度是动能的两个影响因素.问题5:动能到底跟质量和速度有什么定量的关系呢?动能的表达式是怎样的?▲理论探究:情景设置:一质量为m的小球从高处由静止下落(不计阻力),若小球到达地面时速度大小为ν。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章节一: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动能的概念。
2. 让学生理解动能定理的含义。
教学内容:1. 动能的定义。
2. 动能定理的表述。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讨论物体运动时具有的能量。
2. 讲解动能的概念: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3. 解释动能定理:物体的动能变化等于所受外力做的功。
教学评估:1. 提问:动能的定义是什么?2. 提问:动能定理的含义是什么?章节二:动能的计算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动能的计算方法。
2. 让学生了解影响动能的因素。
教学内容:1. 动能的计算公式。
2. 影响动能的因素。
教学步骤:1. 讲解动能的计算公式:动能= 1/2 m v^2,其中m 为物体的质量,v 为物体的速度。
2. 讨论影响动能的因素:质量、速度。
教学评估:1. 提问:动能的计算公式是什么?2. 提问:影响动能的因素有哪些?章节三:动能定理的应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动能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让学生学会利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1. 动能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利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步骤。
教学步骤:1. 讲解动能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物体在不同高度的动能计算、物体碰撞等问题。
2. 介绍利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步骤:确定已知量和未知量、列式求解。
教学评估:1. 提问:动能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有哪些?2. 提问:利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步骤是什么?章节四:动能定理的综合应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复杂问题。
2. 让学生理解动能定理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动能定理在复杂问题中的应用。
2. 动能定理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1. 讲解动能定理在复杂问题中的应用: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物体在空气阻力的影响下的运动等。
2. 强调动能定理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能量守恒、力学问题解决等。
教学评估:1. 提问:动能定理在复杂问题中的应用有哪些?2. 提问:动能定理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是什么?章节五:总结与复习教学目标:1. 让学生复习动能和动能定理的知识点。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动能的概念。
2. 理解动能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
教学内容:1. 动能的定义:介绍动能的定义,即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2. 动能的单位:解释国际单位制中动能的单位,即焦耳(J)。
3. 动能与速度的关系:阐述动能与物体速度的关系,即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教学活动:1. 引入动能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动能的概念。
2. 通过示例或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动能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
作业与评估:1. 让学生回答动能的定义和单位。
2. 让学生解释动能与速度的关系,并给出实例。
第二章:动能的计算教学目标:1. 学会计算物体的动能。
2. 理解动能计算公式的含义。
教学内容:1. 动能计算公式:介绍动能计算公式,即动能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速度的平方的一半。
2. 动能与质量和速度的关系:解释动能与物体质量和速度的关系,即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教学活动:1. 讲解动能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2. 通过示例或练习,让学生运用动能计算公式计算不同物体的动能。
作业与评估:1. 让学生回答动能计算公式及其含义。
2. 让学生运用动能计算公式计算给定物体的动能。
第三章:动能定理教学目标:1. 理解动能定理的概念。
2. 学会应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1. 动能定理的定义:介绍动能定理的定义,即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2. 动能定理的应用:解释如何应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例如计算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动能变化。
教学活动:1. 讲解动能定理的概念和推导过程。
2. 通过示例或练习,让学生应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
作业与评估:1. 让学生回答动能定理的定义及其应用。
2. 让学生应用动能定理解决给定的问题。
第四章:动能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教学目标:1. 学会将动能定理应用于实际问题。
2. 理解动能定理在物理学和工程学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动能定理与实际问题的关系:介绍如何将动能定理应用于实际问题,例如计算物体在碰撞、抛射和摩擦力作用下的动能变化。
高中物理必修2《动能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
![高中物理必修2《动能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343fb68d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13.png)
高中物理必修2《动能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高中物理必修2《动能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一、背景和教学任务简介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是中学阶段处理功能问题使用频率最高的物理规律。
而在动能定理的运用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初状态、末状态的确定;一个是合外力所做的功的计算。
本节课在上一节对《功和功率》复习课的基础上展开对《动能动能定理》复习课的教学。
希望通过师生对一些实际问题的共同讨论,使学生能根据题意,正确的确定初状态、末状态;在不同情形下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合外力做功。
希望使学生能加深对动能定理的理解,了解动能定理的一般解题规律,通过动能定理进一步加深功与能的关系的理解,让学生对功、能关系有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
本节课的方法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然后归纳得出解决一些常见问题的方法,希望对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有所帮助。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一个简单问题的引入让学生回忆动能和能定理的内容;2、理解和应用动能定理,掌握动能定理表达式的正确书写。
3、分析得出应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解题步骤。
4、能熟练应用动能定理解决一定的物理问题。
能力目标:1、能根据功是动能变化的量度关系解决简单的力学问题。
2、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动能定理的理解和解题应用,培养学生对物理复习课学习的兴趣,牢固树立能量观点,坚定高考必胜信念。
三、重点、难点分析重点、1、本节重点是对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2、总功的分析与计算对学生来说始终是个难点,总功的符号书写也是学生出错率最多的地方,应通过例题逐步提高学生解决该问题的能力。
3、通过动能定理进一步复习,让学生学会正确熟练应用动能定理,掌握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这是本节的难点。
四、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流程教学设计思想:通过同学们每天都做的踢毽子游戏引入复习内容,然后通过一个热身训练让学生明确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同时教师把规范的解题步骤展示给学生,以便学生能逐渐掌握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正确书写。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本节课将介绍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动能,以及动能定理。
动能是物体运动时所具有的能量,它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学习动能和动能定理,同学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物体运动的规律。
1.2 学习目标1. 了解动能的定义及表示方法;2. 掌握动能定理的内容及其应用;3. 能够运用动能和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章:动能的概念2.1 动能的定义动能是指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它的表达式为:\[ E_k = \frac{1}{2}mv^2 \]其中,\( E_k \) 表示动能,\( m \) 表示物体的质量,\( v \) 表示物体的速度。
2.2 动能的单位动能的单位是焦耳(J),1焦耳等于1牛顿·米。
在国际单位制中,动能的单位也可以表示为千卡(kcal)或电子伏特(eV)。
第三章:动能的计算3.1 动能的计算公式根据动能的定义,我们可以用质量、速度来计算物体的动能。
具体步骤如下:(1)确定物体的质量和速度;(2)将质量、速度代入动能公式;(3)计算得出动能的大小。
3.2 动能计算实例假设一个物体质量为2kg,速度为10m/s,求该物体的动能。
解:将质量和速度代入动能公式:\[ E_k = \frac{1}{2} \times 2kg \times (10m/s)^2 = 100J \]该物体的动能为100焦耳。
第四章:动能定理4.1 动能定理的内容动能定理指出:物体所受外力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即:\[ W = \Delta E_k \]其中,\( W \) 表示外力做的功,\( \Delta E_k \) 表示物体动能的变化量。
4.2 动能定理的应用动能定理可以用来计算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下动能的变化。
例如,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加速,最终达到一定速度,我们可以根据动能定理计算出物体在这个过程中所受外力做的功。
第五章: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5.1 实例一:抛物线运动假设一个物体做抛物线运动,求物体在最高点的动能。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docx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动能的定义式,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2、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
3、利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归纳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2、对比分析动力学知识解决问题和动能定理解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能定理的演绎推导,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动能的概念。
【教学难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动能:物体曲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2、探究动能和那些量有关。
让球从光滑的斜面滚卜,与木块相碰,推动木块做功。
⑴讣同一铁球从不同的高度滚下,可以看到什么现象?(2)让质量不同的铁球从同一高度滚下,可以看到什么现象?以上两个现彖说明动能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小球动能与速度和质量有关。
3、探究动能的表达式重力做功一重力势能变化一重力势能的表达式mgh弹力做功〜弹性势能变化一弹性势能的表达式k//2合外力做功一动能的表达式?二、新课教学设质量为刃的某物体,在与运动方向总相同的恒力厂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1,速度由旳增加到卩2,如图所示。
试寻求这个过程中力尸做的功与旳、血的关系?W=FLL= (v22=昭)/2a \ W= — mv^/2F=ma I(—)动能1、动能的表达式:E k=mv/22、动能的瞬时性:动能具有瞬时性,与瞬时速度和对应,是状态量。
3、动能的标矢性:动能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且总大于或等于零。
4、动能的和对性:对于不同的参考系,物体的速度不同,则物体的动能也不同.通常以地面为参考系。
练习:改变汽车的质量和速度,都能使汽车的动能发生变化,在下面几种情况中, 汽车的动能是原来2倍的是:力、质量不变,速度变为原来的2倍B、质量和速度都变为原來的2倍G质量减半,速度变为原来的2倍D、质量变为原来2倍,速度减半(二)动能定理:W=mv2 /2—mv\ /2W= E/a—Ek\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即末动能减去初动能。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优秀4篇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优秀4篇动能定理教学设计篇一一、教材分析:动能定理是本重点,也是整个力学的重点。
动能定理是一条适用范围很广的物理定理,但教材在推导这一定理时,由一个恒力做功使物体的动能变化,得出力在一个过程中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
然后逐步扩大几个力做功和变力做功及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情况。
这个梯度是很大的,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动能定理,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寻找物体动能的变化与那些力做功相对应。
二、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动能的符号和表达式和符号,理解动能的概念,利用动能定义式进行计算。
2、理解动能定理表述的物理意义,并能进行相关分析与计算3、深化性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含义,区别共点力作用与多物理过程下动能定理的表述(二)过程与方法:1、掌握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和动学公式推导动能定理2、理解恒力作用下牛顿运动定律与动能定理处理问题的异同点,体会变力作用下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物理学中定性分析与定量表述的关系,学会用数学语言推理的简洁美。
2、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动能的概念,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会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理解动能定理的含义与适用范围,会利用动能定理解决有关问题。
三、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导入新通过上节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功与速度变化的平方成正比。
问:动能具体的数学表达式是什么?(二)动能表达式的推导1、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所以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质量越大、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2、例;有一质量为的物体以初速度V1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受到的拉力为F,经过位移为X后速度变为V2.。
根据以上,可以列出的表达式:3、动能1.定义:由于物体运动而具有的能量;2.公式表述:;3.理解⑴状态物理量→能量状态;→机械运动状态;⑴标量性:大小,无负值;(三)动能定理1、表达式:2、内容: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该变量。
动能和动能定理 说课稿 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动能的概念,掌握动能的计算式。
2.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探索研究和科学思维能力的训练。
3.理解动能定理的确切含义,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1.运用演绎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2.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能定理的演绎推导,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2.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对动能定理运用实验进行探究,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探究合力的功与物体动能增加量间的关系。
另一种是物体运动的初速度为零,保持物体质量不变,探究合力的功与物体末速度的关系。
两种方式中都需要测出合力的功,为了测量方便,可使对物体做功的合力是便于测量的恒力,或者保持被做功物体质量不变,使合力的功倍增变化。
两种方式中,都需要测量被做功物体的速度,速度的测量可运用“纸带法”、速度传感器、光电门等。
1.探究合力的功与物体动能增加量的关系实验中需要测出合力对物体做的功和做功过程中物体的初、末动能。
测出运动过程中作用在物体上做功的恒力,再测出物体运动的位移,由公式便可计算出合力的功;测出物体的质量及初、末速度,由公式可分别计算出做功前后物体的功能,从而计算出做功引起的功能增量。
例1.某实验小组利用拉力传感器和速度传感器探究“动能定理”。
如图1所示,他们将拉力传感器固定在小车上,用不可伸长的细线将其通过一个定滑轮与钩码相连,用拉力传感器记录小车受到拉力的大小。
在水平面上相距50.0cm的A、B两点各安装一个速度传感器,记录小车通过A、B时的速度大小、小车中可以放置砝码。
(1)实验主要步骤如下:①测量和拉力传感器的总质量M1;把细线的一端固定在拉力传感器上,另一端通过定滑轮与钩码相连;正确连接所需电路。
与小车中砝码质量之和,是两/(m/s)2(3)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结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突出思维主线 渗透中心思想 展现核心方法---《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及实践【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既深化了对功的概念的理解,又进一步渗透了“功是能能量变化的量度”这一思想,拓展了求功的思路,也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并为用功能关系处理问题打开了思路。
在本章《重力势能》和《探究弹性势能表达式》这两节课中,都是基于“研究做功对某种能量变化的影响,来了解这种能量”这一思路,探究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表达式;而上节课《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也正是基于这一思路,探讨力对物体做的功与动能变化的关系,并通过动能与速度的关系,进一步提出研究课题:通过实验探究力对物体做的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希望由此找到动能的表达式。
但是实验探究最多只能得到E k 与v 2有关系,并不能得出动能的表达式。
因此,这节课我们有必要转换成理论研究上一节课题,根据已学的牛顿运动定律、运动学知识以及功能关系,通过逻辑推理,得出做功与动能变化的关系,同时获得动能表达式。
然而,教材的设计只是从一个已知者的角度见到地重走一遍推理和认识的过程,而引导如何探究这方面还有些不足,这便需我们教师深入思考的问题。
例如,在建立教材中的物理情景时,我们需思考:为什么要建立这样的物理情景?怎么引导学生建立这样的物理情景?为什么只用实验探究和逻辑推理研究这两种方法这本节课题,难道没有其他方法? 根据推导结果22211122W mv mv =-,认定221mv 是动能的表达式,还需要什么证据? 动能定理中的“力”为什么不直接写出“合力”呢?所有这些问题,都应该引起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的注意。
【学情分析】在先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到某个力对物体了功就一定对应着某种能量的变化,同时也知道物体因为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然而他们并不知道动能的表达式。
但是,经过上一节的探究实验,他们也得到2v W ∝这个结论,隐隐约约地告诉他们动能的表达式可能含有v 2这个因子。
同时,他们也并不十分清楚做功与动能变化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
所以,对事物从定性认识到定量认识,从模糊认识到清晰认识,是他们的心理需求。
在前面几章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可以把力学量和运动量联系起来,因此,学生可以利用已经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在总结实验探究结果的基础上,对动能定理进行探讨。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动能的定义、表达式和单位,会根据动能的表达式计算运动物体的动能。
2.能从牛顿第二定律与运动学公式导出动能定理,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
3.领会运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理解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会用动能定理处理单个物体的有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逻辑推理推导动能表达式的过程,理解认识某种能量的思路,体会科学探究的核心方法:实验与逻辑推理和谐地结合。
2.通过确定做功与能量变化有密切联系过程,渗透“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的中心思想,发展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演绎推理,使学生从中领略到物理学中所蕴含的严谨的逻辑关系,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动能定理的推导、理解及简单应用。
难点:动能定理的理解。
【教法与学法】我采取了启发、讨论、探究相结合的复式教学法和比较直观的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及针对突破难点所采取的实践教学方法。
教师利用学生的知识,通过演绎推论从理论上来论证动能和动能定理的表达形式,并组织学生进行辨析、提高认识。
【课前准备】计算机、投影仪【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提供思路师(在黑板上写下“工”字):同学们,“工”字在新华字典中怎么解释?生(查阅字典):工作,劳动等。
师:人、动物或者机器在劳动,是否意味着它们在运动,而物体因为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什么能?生:动能。
师(在“工”字右偏旁写下“力”字,变成“功”字,同时在右边写下“能”字):而当我们对物体用力使它发生一段位移,就意味着我们通过力对物体做了的功,总伴随着物体能量的变化,例如重力做功的时候对应于何种能量的变化呢?生:重力势能的变化。
师:弹簧弹力做功的时候对应于何种能量的变化呢?生:弹簧的弹性势能的变化。
师:这些充分说明做功与能量变化有密切关系,那么也为我们研究动能指明图1 了道路:通过研究力做的功对某种能量变化的影响,进而了解这种能量,而今天我们希望通过这一思路研究动能。
所以,今天我们来学习《动能 动能定理》。
[设计意图:通过“功”拆字释义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并通过回顾前面知识,启发学生对功和能之间的关系进行潜意识的思考,同时引出了研究动能的思路。
]二、提出问题,转换方法师: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速度,那么速度跟动能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速度越大,动能也越大。
师:那么意味着,速度变化了,动能也就变化了,由于能量变化与做功有密切关系,所以做功与速度变化有关系。
而正是基于此观点,我们进行关于做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的探究实验,希望借此寻找动能的表达式。
请问,同学们在一节课实验中得到什么样结论?生:2v W 。
师:根据做功与能量变化有密切关系的观点,这个结果暗示我们:动能表达式中可能含有什么式子?生:可能含有v 2这个式子。
师:我们知道实验探究和逻辑推理都是探索物理规律的一般方法,既然实验探究不出完整的动能表达式,那我们接下来应该转成什么方法,继续研究做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并同时探寻动能表达式?生:逻辑推理。
师:如果能实验探究和逻辑推理这两种方法能相互相成,做结论时或许能多分把握,下面我们一起尝试推导一下。
[设计意图:探究始于问题,在学习新知之前鲜明地提出问题,能够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任务。
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富有逻辑性地提出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与猜想能力。
同时,在解决问题遇阻时,进行探究方法的引导,以增强学生探究意识,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探究精神。
]三、启发思考,建立情景师:速度变化说明物体在做变速运动,那么最简单的变速运动是什么运动? 生:匀变速直线运动。
PPT 展示:某物体的质量为m ,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由v 1增加到v 2。
师:要让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最简单的受力情况是怎么样的?生:只受一个恒力作用。
PPT 展示:某物体的质量为m ,在一个恒力F 的作用下,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由v 1增加到v 2。
师:假设物体发生了一段位移为l ,那么恒力F 对物体做的功是多少?生:W=Fl 。
PPT 展示:某物体的质量为m ,在一个恒力F 的作用下,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发生一段位移l 过程中,速度由v 1增加到v 2,如图1所示。
师:在这个过程中,力F 所做的功W 与物体速度的变化间有什么关系?[设计意图:对于学生来说,课本的物理情景如何构建,很是陌生,在逻辑k k k E E E mv mv W ∆=-=-=1212222121上也显得突兀。
其实,建立物理情景的过程,就是建模的过程,这个思维过程,往往被我们教师忽略掉。
因此,需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一步步严密地逻辑思考之后,最后建立情景,进而研究问题。
既避免学生盲从教材,同时也引导学生理论问题。
]四、理论推导引导学生进行推导:[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功的定义式、运动学公式和牛顿第二定律得出22211122W mv mv =-,让学生体会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得出动能表达式的研究方法。
同时,将新知识的学习与旧知识联系起来,在进一步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五、结果解读,获得E k 表达式师:2221mv 是某过程的末状态物理量,2121mv 是这过程的初状态物理量,这个物理量末、初状态的差值,即221mv 的变化量,正好等于力对物体做的功,说明“221mv ”是某种能量?什么能量? 生:动能。
师:前面学过哪些知识和结论能印证“221mv ”是动能这一想法? 生:上节课实验表明,力对初速度为零的物体做的功W ∝v 2。
师:(1)式等号的左边是功,右边是动能的变化,功是标量,单位是焦耳,那么动能是标量还是矢量,是什么单位? 生:动能是标量,单位是焦耳。
PPT 展示(巩固练习):关于动能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D )A 、汽车质量不变,速度增大到原来2倍,其动能是原来的4倍 。
B 、汽车速度不变,质量增大到原来的2倍,其动能是原来的2倍。
C 、一个质量为60kg 的运动员以10m/s 的速度冲过终点线时具有的动能为3000J 。
D 、一个物体在A 点时具有水平向东的速度,其大小是10m/s ,当它运动到B 点时具有水平向西的速度,其大小也是10m/s ,则它在这两个位置的动能相同,这个过程的动能变化量为零。
[设计意图:对于推理结果的解读,正是这节教学需要突出的探究要素:分析和论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并也使学生明确认识动能的研究思路,理解功能关系,同时渗透物理研究的核心方法:实验与逻辑推理的和谐结合。
最后,通过练习巩固新知识。
]六、深入解读,引出动能定理PPT 展示: (2) )21(212122122mv mv mv W ∆=-=ma F =(1) FlW =22212al v v =-师:请同学们用中文描述一下(2)式。
生: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
师:如果一个物体受到几个物体共同作用时,(2)式中的W 是什么力做的功?生:合外力。
师:当一个物体受到几个物体共同作用时,请再用中文描述一下(2)式。
生:当物体受到几个物体共同作用时,合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动能的变化。
师:也可以说各个力对物体做功的代数和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即合力做的功是动能变化的量度。
这个结论不但在恒力做功和直线运动中适用,同样适用于变力做功和曲线运动的情况,应用非常广泛,非常重要,为了交流的方便,人们把这个结论叫做动能定理,这就是我们要找:功与动能的关系。
师生共同朗读动能定理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对推理结果的深入解读,让学生在语言描述关系式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并在师生朗读动能定理内容中,集中学生注意力,加深对动能定理的记忆与理解,进一步渗透功能关系的思想。
]七、分析例题,帮助理解一辆质量为m =1.0×103 kg ,速度为v 0=36km/h 的汽车在关闭发动机后于水平地面滑行了距离l =50m 后停了下来。
试求汽车受到的阻力。
引导学生在注意解题规范前提下,分别用动能定理和牛顿运动定律解题,通过比较分析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最后总结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思路。
[设计意图:通过应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加深理解,并能对不同的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提高学生归纳总结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