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 “顺口溜”里看变化
十谢共产党

六谢共产党,照明把你想,以前照的桐油灯,现在电灯亮堂堂
从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萝卜裤、喇叭裤、踩脚裤在女性中盛行起来,男士的服饰也开始从西装向休闲转变。女士们喜欢用各式纱巾搭配服装,丝巾扣、领带扣、胸花、项链、手饰都跟着服装盛兴起来,服装色彩也开始趋向个性化,不再追求统一。进入21世纪服装的演变已达到完全个性化,正统、休闲、名牌、DIY,流行风格也向多面化发展。人们想穿什么就穿什么,再也没有人去指手画脚、说三道四。
从60年我国人民服饰的变化可以看到并深切感受到我国人民在思想、经济、文化、资产等等方面的进步和翻天覆地的变化。90年代,中国服装至少在高端人群中已经实现了与世界的同步。奢侈、豪华、昂贵不再是用来批判西方生活方式的专用词,而成为人们理直气壮追求的生活目标,对名牌的崇拜成为高尚品位的表现。着装的品牌档次成为人们身份和品位的主要标志。尤其是中国女性,当她们开始以更独立的身份出现在重要的
社交及商务场合,“没有件名牌的行头没法见人”成为普遍女白领的共识。除了对品牌的追崇外,服装的大胆尺度也开始挑战中国人的眼球。内衣外穿、露脐装、哈韩服等站到了流行前沿。当露脐装、吊带装最早在中国出现时,让很多人的眼光无所适从。天寒地冻的严冬季节,你能看到穿着单薄的美女袅袅婷婷掠过你的视线,“要想俏,冻得跳”的年代已经过去了,私人汽车的普遍、办公条件的优越足以使更多的女性把夏天的轻衫薄裙一直穿到雪花纷飞。
在21世纪的最初几年,中国人对服装诉求的最高境界就是穿出个性——最好是独一无二。服装的主要作用已经不再是御寒,而是一种个性魅力的展现。
改革开放60年来的衣、食、住、行变化

②改革开放前——朴素单调50年代的人们崇尚劳动最光荣,朴素是时尚。
年轻姑娘们曾一度爱上了男式背带工装裤和格子衬衣。
1956年,三大改造开始轰轰烈烈的进行,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流行的色彩也从蓝色、灰色变得丰富多彩了。
从苏联传入的连衣裙“布拉吉”成为最受欢迎的服装。
布拉吉裙在中国的流行,得归功于一位苏联的领导人。
这位领导人来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的服装不符合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女性应该人人穿花衣,以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面貌”。
于是,色彩鲜艳的布拉吉裙成了各大中城市最亮丽的风景。
在讲求勤俭的年代,美丽的服装大多是家庭制作而来。
巧手的姑娘和母亲们按照画报上的服装裁剪式样,自己动手,使军装变得合身,棉布衬衣变得漂亮。
而此时的中山装成为中国最庄重也最为普通的服装,那时拥有一套毛料中山装是令人羡慕的事情,而在中山装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两支钢笔,则是有知识、有文化的表现。
后来,有人根据中山装的特点,设计出了款式更简洁、明快的“人民装”、“青年装”和“学生装”。
还有一种稍加改进的中山装,就是将领口开大,翻领也由小变大,很受人们的欢迎。
当时,共和国的领袖毛泽东就特别喜欢穿这一款式的中山装。
以后,国外有人便将这一款式的中山装称作“毛式中山装”。
从那时开始,中山装的流行持续了近30年的时间。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三年自然灾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减产,棉布定量为每人21尺。
人们买服装、棉布和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为了尽可能地节约,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赃,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千篇一样、季节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装样式也更通行了。
一位漫画家曾经形象地描绘出“人人一身蓝”的情景。
“文化大革命”时,拥有一套军装是那个年代无数年轻人的理想。
青少年喜欢穿一身草绿色的军装,头戴草绿色军帽,肩挎草绿色书包。
这一身在当时来说可算是很奢侈、很有派头的了。
当然,艰苦朴素还是那时最主流的时尚。
看洛阳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

看洛阳市民生活30年变迁30年前的今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幕,会议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30年沧海桑田,河洛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居民生活水平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本报今天推出关于改革开放30年洛阳城市居民生活变迁一文,以飨读者。
30年岁月,只是历史长河中的短暂一瞬;但一组组数字,鲜明而真切,向人们诉说着30年的沧桑巨变,向人们展现着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向人们昭示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
站在2008年的“尾巴”上,我们用数字解析这30年洛阳市城市居民生活的变迁,于细微之处感受这场伟大变革带给人们的方方面面的变化。
收入30年增长逾30倍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用“芝麻开花节节高”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
改革开放初期的1981年,我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426.74元。
上世纪90年代以后,居民收入开始进入连续增长,到1997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5000元,2005年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10175.28元。
截至去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302.26元,与1981年相比增长了30倍,26年间平均增速14.1%。
收入的增长与人们就业观念的改变密不可分。
现在居民家庭收入来源呈现多元化趋势,工薪以外收入增长加快,从事第二职业或其他零星劳动的收入明显增多。
2007年城市居民人均其他劳动收入319.43元,比1981年增长33倍,工资性收入与非工资性收入比例从1981年的93.4∶6.6缩小成2007年的73.8∶26.2,已基本形成居民收入多元化格局。
衣着从“一衣多人”到“一季多衣”服装这一与生活联系最为密切和广泛的要素,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变得绚烂多彩。
1981年我市城市居民用于穿上的消费支出仅为人均61.31元;到了2007年,人均用于衣着方面的支出已达1096.51元,占全部消费支出的11.9%。
三十周年6字

三十周年6字
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我们沉淀下来的经验和感受都凝聚在
了这六个字之中:回顾、总结、展望。
一、回顾:三十年砥砺前行
回顾过去的三十年,我们可以看到祖国在改革开放的旗帜下发生
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经过不懈的努力,我们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快速的
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改善,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正在朝着
更加开放、包容和进步的方向前进。
二、总结:借鉴经验,加以总结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鲜明特点就是通过借鉴国外的经验,积极创新,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质量做出了极其重要
的贡献。
我们要借鉴这三十年的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把握机遇,深
化改革,加快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不懈的努力。
三、展望:继续前行,迎接更美好的未来
我们虽然经历了三十年的辛苦奋斗,但实际上还有很多的事情需
要我们去努力和实现。
我们要在这样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中抢抓机遇,继续前行,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
只要我们保持团结的力量和坚定的
信念,就一定能够开创出未来的辉煌。
总之,回顾、总结和展望这六个字恰恰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精
髓所在,它们代表着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更是我们努力奋斗的
方向和目标。
让我们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继续奋斗吧!。
改革开放30年沈阳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沈阳的变化一.沈阳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历与变化我的家乡沈阳是一座饱经沧桑的历史文化名城,清时的繁荣,民国时的混乱和新中国开国时的辉煌都在沈阳的历史都下了深刻的印记。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时,沈城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蜕变。
(一)从新中国建国到改革开放政策实施沈阳是建国初期国家重点建设起来的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全国重工业基地之一。
曾经的铁西区,集中了沈阳75%的大中型企业和66%的工业产值,是沈阳乃至共和国工业发展历史上的骄傲,被称为东北工业基地的核心和“东方鲁尔”。
冶炼、轧钢、电缆,第一机床等各大国营企业是这一时代的代表和先锋,在当时,在铁西区的工厂里上班并且家住工人村的工人们是让全沈阳市最羡慕的人。
中国第一台机床,中国第一炉钢等等荣誉是所有沈阳人的骄傲;巨大的机器的轰鸣声和高高耸立的烟囱是那个时代的象征。
无疑,那时的沈阳是东北的骄傲,是中国的骄傲。
然而不能忽视的是在人们的劳动热情空前高涨时,人民的物质生活还是相当艰苦的。
一些基本的生活条件还不能得到满足,穿衣吃饭都要政府通过各种票据来统一安排,三代同堂的现象还十分普遍。
大多数职工和干部都安家于狭小的平房中。
以厂为家,甘于奉献的精神深入人心,对外来的尤其是西方的思想有明显的排斥心理。
(二)三十年改革之路八十年代初期,铁西区的发展势头还相当良好,诸如冶炼,轧钢,电缆这样的大厂职工人数都在一万人以上,承担了东北地区大部分的工业生产和工业制造任务。
然而,在铁西工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给沈阳市的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由于长期对工业污染问题缺乏重视,使得铁西区的环境质量严重下降,天空呈现灰暗的黄色,空气中弥漫着颗粒状的烟尘是那是环境的真实写照。
但这时人们的经济条件已有了明显的改善,大多数职工都能享受到良好的福利待遇,看病报销,定期组织旅游,计划分房,这都是建国初期无法比拟的。
然而,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铁西区的辉煌迅速退去,昔日最让铁西骄傲的大型企业却成了铁西背上巨大的包袱。
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变化

上世纪70年代:一样的粮票 一样的萝卜土豆 大白菜
• 家乡有这样的顺口溜,“低指标,瓜菜代,吃的饱, 饿的快,肿了大腿,肿脑袋”,“南瓜北瓜,天天吃它 ,无油少盐,稀稀呱呱”。在那个物质严重缺乏的时代 ,“那时候就一个感觉:饿!”“你知道吗?那时买东 西光有钱还不行,还要票,什么布票,油票……”这个 时代的符号很相似:推开不同的门,每张餐桌上的菜肴 是相似的;每个房间家具摆设是相似的;人们的穿戴是 相似的;对生活的渴望也是相似的。他们的理想很简单 :吃的像个人样。 •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萝卜、大白菜一度成为老板 姓餐桌上的主菜,并替代了粮食。由于菜的稀缺,每逢 冬天,也会全家出动囤积白菜,以供冬天食用。
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党和政府高度重 视文化遗产保护和抢救工作。以《文物保护法 》为基础,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文物保护法律体 系和工作体系,确立了文物调查、馆藏文物保 护、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历史 文化街区、历史文化村镇保护、文物进出境管 理等系列保护制度,为文物保护提供了有力的 法律制度保障。
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变化
地下1001 陈梦婕 李雨童 刘颖 刘甜 陆妮 王靓 张慧婷
改革开放(the reforபைடு நூலகம் and opening-up policy )
• 改革开放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开始实 行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 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内 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开始实行“家庭联产土地承包责任制”,拉 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中国 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 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中外文化交流日益活跃,30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走 出封闭,融入世界。
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从局部到整体,从机制调整到体 制创新,逐步推进、不断深化,成为贯穿30年改革开放全过程的 一条主线,为30年的文化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文化建设的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改革开放30年来,国家出台 了一系列促进文化建设的政策,加大财政文化投入、开征文化事 业建设费、引导文化公益捐赠、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事业、扩 大市场准入等,使长期困扰文化建设的投入不足、资金短缺等难 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改革开放前后变化的顺口溜

改革开放前后变化的顺口溜1. 改革开放前,生活真叫难,吃穿都犯愁,就像黑天没灯盏。
就说我爷爷那时候,全家老小挤在破土房,补丁衣服好几件,一年到头难见点油星子,吃顿饱饭像过年。
改革开放后,生活大转变,吃穿不用愁,好比芝麻开花节节攀。
现在咱住的是高楼大厦,衣柜里衣服五颜六色,啥好吃的都能买得到,这变化真是天翻地覆。
2. 改革之前真可怜,出行全靠两条腿,路远就把驴车颠。
想我奶奶去趟镇上,天不亮就得出门,一路走得尘土飞扬,累得气喘吁吁。
改革之后变了天,汽车火车飞机全,想去哪里一溜烟。
现在咱出远门,飞机高铁任咱选,速度快得像闪电,这日子过得真舒坦。
3. 开放之前家贫寒,电器几乎没几件,电视那是梦里见。
听我爸说,当时整个村子就一台收音机,晚上大家都围在有收音机的人家听节目,那时候要是有个电视,简直不敢想。
开放之后不一般,电器满满家里填,电视电脑很普遍。
现在我家电视好几个,电脑还能上网看世界,这差距咋就这么大呢?这就是改革开放的魔法啊!4. 改革开放前,通信真不便,写信等半年,急事能把人急癫。
我叔叔当兵那会,给家里写封信,一来一回几个月,家里要是有个急事,根本没法及时通知到。
改革开放后,通信大发展,手机一拿随时联,就像神仙在身边。
现在不管多远,一个视频电话就解决,这难道不是奇迹吗?5. 改革之前愁花钱,工资几块钱,买啥都得计划全。
我妈说她小时候,家里买布做衣服,都得精打细算,几毛钱都要掰成几瓣花。
改革之后乐无边,收入翻几番,想买啥就随心选。
现在咱工资不少拿,商场里想买啥就买啥,这生活就像掉进了蜜罐。
6. 开放之前教育难,学校破又烂,上学就像过难关。
我邻居的大爷讲,以前的学校教室破,桌椅坏,老师也少,能上学就不错了。
开放之后教育变,学校美如画,学习环境顶呱呱。
现在的学校宽敞明亮,设备齐全,孩子们都能接受好的教育,这不是进步是什么?7. 改革开放前,娱乐少得怜,除了干活就发闲。
就像我外公那时候,整天就是地里干活,回来就休息,没有啥娱乐活动。
迎国庆60年顺口溜里看变化征文

( 演讲稿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迎国庆60年顺口溜里看变化征文60 years of National Day迎国庆60年顺口溜里看变化征文在河南省**县湍口、樊楼、蔡庄、孟营、团结社区的居民中,流传着一些“口头文学”——顺口溜,句子长短不等,纯用口语,读起来朗朗上口,内容又是人们普遍感兴趣的事情。
你别小看这些顺口溜,它的时代感还很强呢,近日笔者采录了部分顺口溜,让读者诸君从祖国60年的巨大变化中,看看农村青年婚姻观的变化。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给扁担扛上走。
解放前,由于千年封建社会旧的伦理道德,给农村妇女带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青年男女婚姻不能自主,根本没有选择的自由。
新中国的成立,实行了《婚姻法》,男女平等,婚姻自主,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状况。
流行在河南的豫剧《小二黑结婚》、《李双双》农村青年喜爱,不平等的婚姻观念彻底被打破。
宁嫁城里的鼻涕糊,不嫁乡里的村干部。
六十年代初,农村经济十分困难,缺吃少穿,起码的物质生活难以保障。
城乡生活差异大,嫁到城里,至少可以混个市民户口,商品粮供应本。
所以农村女青年择偶的目标,注重于城市,以此作为谋生的手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给农村带来了巨大变化,青年人婚恋中顺口溜,也变得很快:“一要车子化,二要竹园大,三要小白脸,四要捏笔杆”所谓“车子化”是指自行车,“竹园大”是指男方有家庭副业,“小白脸”指仪表漂亮,“捏笔杆”是指有文化。
从顺口溜里折射出农村女青年选择的偶像标准并不算高,但和以前比,也算是飞跃了。
步入九十年代,随着精神文化建设的加强,评选遵纪守法户、五好家庭户、精神文明户的活动,敦促着农村青年的婚姻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顺口溜也顺势而生:“一要挂红牌,二要有真才,三要行为美,四要莫反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30年“顺口溜”里看变化
改革开放30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顺口溜”演绎了中国大地飓风般的变迁,表述了老百姓赞美改革开放伟大变革的心声。
30年前,人们的生活十分拮据,物质贫乏,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票”。
有这样一段“顺口溜”:吃饭凭粮票,穿衣凭布票,买辆自行车,还要“计划票”(按照单位计划销售)。
到了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大为好转,“顺口溜”也悄然发生了变化:“流行歌曲‘红楼梦’,喇叭裤儿兜威风,农村有了万元(人民币)户,城里有了商大亨。
”
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初,“顺口溜”更响亮了:“吃的是鸡鱼肉蛋,穿的是绫罗绸缎;住的是青红瓦房,出门是轻骑摩托。
”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人们的顺口溜是:“餐饮讲营养,保健讲科学;楼房要抗震,小区要氧吧(绿化称作氧吧);穿衣棉和毛,名牌又时尚;出行要‘打的’,更有私家车;电视数字化,电脑进小家;城乡一体化,和谐奔小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