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曲霉菌感染的CT诊断--高回青
肺曲霉菌病的三类分型、CT表现和鉴别诊断

肺曲霉菌病的三类分型、CT表现和鉴别诊断肺曲霉菌病是一种真菌引起的肺部感染,人体感染真菌有两种方式,一种为原发性感染,为吸入大量被真菌孢子所污染的物质和泥土所致,较为少见:另一种为条件性致病或称继发感染,患者常有全身性疾病即原发病变的基础,如严重感染、恶性肿瘤、血液病、肝硬化等。
一方面因疾病本身致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另一方面因长期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抗肿瘤的细胞毒性药物等,使机体免疫功能进一步下降,导致真菌病发展。
长期大剂量广泛抗生素的应用抑制了细菌的生长,也可使不敏感的真菌得以繁殖,从而导致肺真菌病的发生。
真菌致病力弱,健康人体对真菌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只有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才能侵入组织、大量繁殖引起疾病。
【病理】真菌侵入肺组织后可引起一系列炎症反映,基本病理变化是凝固性坏死、细胞侵润和脓肿形成。
慢性感染为肺纤维化或肉芽肿形成。
【临床特点】肺曲霉菌病的临床表现无特征性,可有发热、咳嗽、呼吸困难、咯血及胸痛等。
对可疑患者,尤其是原因不明的肺部病变和发热性疾病,要想到真菌感染的可能。
须详细询问病史,包括接触史、旅行史、职业史等。
【分型、CT表现及鉴别诊断】一、过敏型支气管-肺曲菌病(ABPA)是一种非感染性炎症,几乎仅发生于哮喘患者,又称为哮喘型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过敏体质者吸入大量曲菌孢子后,机体对曲菌发生变态反映,支气管分泌的黏液增多,黏稠度增加,曲菌菌丝更增加了黏液的黏稠度,支气管腔内分泌物不易排出则形成黏液栓。
CT表现:支气管黏液嵌塞是ABPA最主要的病理及CT表现,常累及上叶支气管,几乎总是位于肺段或亚肺段支气管腔内,表现为⑴V 形、Y形、葡萄状或指套状阴影,向肺门方向集中,边缘清楚;⑵官腔扩张及管壁增厚(炎性反映),可出现轨道征或环形影;⑶黏液栓咳出后,遗留柱状或囊状支气管扩张而远端支气管仍正常,强烈提示ABPA诊断;⑷病变远端的肺组织可有肺不张表现,或因侧支通气而出现过度充气征象。
另可有渗出性肺泡炎改变:肺实质内单发或多发斑片状密度增高影,上叶多见,可为一过性、游走性或持续较长时间。
肺曲霉菌病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肺曲霉菌病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正文】一、引言肺曲霉菌病是一种由曲霉菌感染引起的肺部疾病,常见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
影像学是肺曲霉菌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肺曲霉菌病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内容。
二、影像学表现1-X线胸片表现肺曲霉菌病在X线胸片上呈现多种表现,包括结节状阴影、斑片状阴影、空洞形成等。
结节状阴影常呈实质结节、结节样病灶或小叶性结节分布。
斑片状阴影则表现为多发的散在病灶,大小不等。
空洞形成是肺曲霉菌病的典型表现,可见于病灶内部坏死、液化等。
2-CT影像表现CT对肺曲霉菌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更为敏感和准确。
CT表现常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斑片状影:多见于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呈散在分布,大小不等,边缘清晰。
(2)结节状影: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呈圆形或卵圆形,分布均匀,边缘模糊。
(3)空洞形成:常见于长期进展的肺曲霉菌病,空洞内可见液平面或菌球样结构。
(4)弥漫性浸润影:较少见,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呈双侧对称性浸润,累及多个肺叶。
三、鉴别诊断肺曲霉菌病的影像学表现有时与其他肺部疾病相似,因此需要与其他相关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1-肺结核:肺结核的影像学表现可包括结节状阴影、斑片状阴影和空洞形成,与肺曲霉菌病的影像学表现较为相似。
鉴别时可以结合临床病史和其他实验室检查进行判断。
2-肺真菌感染:如肺孢子菌病、曲菌病等。
这些感染的影像学表现有时与肺曲霉菌病相似,需要通过相关检验鉴别。
3-肺转移瘤:部分转移瘤在影像学上可呈结节状阴影或弥漫性浸润,与肺曲霉菌病的影像学表现相似。
需要结合病史和其他检查进行综合判断。
【附件】1-患者影像学报告2-其他相关检查结果【法律名词及注释】1-免疫功能低下:指机体免疫系统功能下降,易于受到感染和疾病侵袭的状态。
2-细菌:一种微生物,能引起细菌感染,需要通过抗生素治疗。
【全文结束】。
肺曲霉菌病的CT诊断

肺曲霉菌病的CT诊断目的:探讨入侵性及限局性肺曲霉菌病的CT表现。
方法:入侵性肺曲霉菌病3例,经病理及临床证实,且经CT常规扫描;限局性肺曲霉菌病5例均经CT变换体位扫描证实。
结果:3例入侵性肺曲霉菌病,3例均表现为肿块样浸润;5例限局性肺曲霉菌病,3例继发于支气管囊肿内,1例继发于支扩,1例继发于结核薄壁空洞内。
结论:入侵性肺霉菌病cT表现是结节或肿块阴影外围有“日晕”样环形阴影;限局性肺曲霉菌病多发于净化空洞内,曲霉菌球随体位改变而运动。
标签:肺曲霉菌;感染;CT诊断曲霉菌是真菌的一种,肺部其它真菌感染,CT及X光均缺乏特异性表现,唯一例外的就是肺曲霉菌感染,CT及X光片均具有特征性改变,我院2004~2007年间遇到8例。
现总结其CT表现,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入侵性及限局性肺曲霉菌病患者8例,年龄25~70岁,主要症状为发热、咳嗽、咯血、胸痛,其中入侵性肺曲霉菌病3例,2例手术病理证实,1例经支气管镜活检。
经治疗后症状消失;5例限局性肺曲霉菌病患者,均经CT变换体位扫描。
CT机型为GESpeed,扫描层厚为5-10mm,层距5~10mm,轴位仰卧变俯卧扫描。
2结果入侵性肺曲霉菌病CT表现为3例均为结节或肿块样软组织密度影。
肿块直径2~4.3cm不等;周围见有“日晕”征,2例四周复查CT,肿块内见有空洞形成。
限局性肺曲霉菌病CT表现是支气管囊肿,支扩或结核空洞内见软组织密度球状阴影,变换体位时,球状阴影随体位变化而活动。
3讨论入侵性肺曲霉菌病主要见于重症病人晚期及免疫抑制病人,如白血病、癌症晚期、淋巴瘤、器官移植、糖尿病等,如不及时治疗,死亡率高,达65~70%,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明显提高生存率。
入侵性肺曲霉菌病早期表现为结节或肿块外“日晕”样环状阴影,病理发现病灶中央是致密的霉菌球和凝固的坏死组织,周围“日晕”样阴影,是出血性梗死。
限局性肺曲霉菌病常继发于支气管囊肿,支扩或结核的净亿空洞中,x光片及CT均可显示肺囊状或空洞状内软组织球状阴影,可随体位变化而活动,一般较容易诊断且危害性较小。
肺曲霉菌病临床表现及CT影像诊断分析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年第16卷第95期 127投稿邮箱:sjzxyx88@126.com0 引言真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近年由于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抗癌药物和激素的大量应用,肺霉菌病发病率有增高趋势,常见肺霉菌有曲霉菌、念珠菌、新型隐球菌、毛霉菌等。
肺霉菌病以曲霉菌病最常见,主要致病菌为烟曲菌。
共收集确诊25例肺曲霉菌病患者资料,就其CT影像与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25例患者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23-67岁,平均38岁。
痰培养确诊11例、手术病理证实3例、纤支镜刷检及活检5例、抗炎无效后改抗真菌治疗1周后病灶明显吸收好转4例、肺穿刺活检2例。
1.2 临床表现及分型肺曲霉菌病CPA好发于中年男性,有全身症状及慢性咳痰、呼吸困难、胸部不适和偶尔咯血。
具有诊断意义的实验室检查:曲霉菌特异性IgG(或抗体)检测、痰培养/PCR/活检曲霉菌阳性。
CPA随着病情变化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当患者存在免疫抑制/缺陷(如:AIDS、激素使用、糖尿病、酒精中毒等)时,可能会使疾病的进展更为迅速,影像学表现为结节、实变伴或不伴薄壁空洞,疾病进展更迅速。
具有这种特征的CPA也被称为亚急性侵袭性曲霉菌病(SAIA)或慢性坏死性肺曲霉菌病。
更常见CPA的临床特点表现为病情进展缓慢、有单个或多个厚壁空洞、伴或不伴真菌球(曲霉肿)、合并胸膜纤维化。
具有上述特征的CPA被称为慢性空洞性肺曲霉菌病(CCPA),往往发生于不存在明显免疫缺陷的患者中。
尽管没有明显免疫缺陷,但是这些患者仍然存在轻度免疫缺陷,CCPA影像学进展非常缓慢,往往需要数年,在疾病早期可能会被误诊为结核。
对于部分CCPA,特别是未经治疗的,往往存在广泛的单肺纤维化,病情会随着时间进展,最后累及双肺。
对于具有这些特征的CPA也别称为慢性纤维化性肺曲霉菌病。
这3种CPA并不是3种独立的疾病。
一种CPA可以随着病情的进展而演变为另一种。
肺肺曲霉菌病影像学诊断

肺肺曲霉菌病影像学诊断肺肺曲霉菌病影像学诊断一、引言肺肺曲霉菌病是一种由真菌感染引起的肺部疾病,其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
本文将详细介绍肺肺曲霉菌病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及其在不同阶段的表现,供临床医生参考。
二、影像学检查方法1·X线胸片X线胸片是肺肺曲霉菌病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在早期感染阶段,X线胸片可能没有明显异常表现。
而在疾病进展后,可见到肺实质浸润、结节状阴影等。
2·CT扫描CT扫描是肺肺曲霉菌病影像学诊断中的关键方法。
其具有高分辨率和多平面重建的特点,能更准确地显示病变的位置、范围和形态。
在CT扫描中,可见到肺内结节、孢子囊肿、游走性浸润等病变。
3·磁共振成像(MRI)MRI在肺肺曲霉菌病影像学诊断中的应用较少,仅在特殊情况下使用。
MRI可以提供更准确的组织对比度,并能检测到较小的病灶。
4·PET-CTPET-CT对肺肺曲霉菌病的诊断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PET-CT可利用放射性标记物质,检测代谢活跃的病灶,提供全身范围的信息,帮助评估病变的活动程度。
三、影像学表现1·早期感染阶段在早期感染阶段,肺肺曲霉菌病的影像学表现可能较为微弱或者没有明显异常。
少数病例可见到片状阴影或结节状阴影,但通常不具有特异性。
2·慢性肺曲霉菌病阶段在慢性肺曲霉菌病阶段,常见的影像学表现包括肺实质浸润、结节状阴影、环状阴影等。
肺实质浸润可以是单侧或双侧的,可见到空洞形成和壁厚的变化。
3·继发性肺肺曲霉菌球菌病继发性肺肺曲霉菌球菌病是肺曲霉菌病的并发症之一。
其影像学表现多样,可见到孢子囊肿、空洞、胸腔积液等。
四、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X线胸片和CT扫描影像。
五、法律名词及注释1·肺肺曲霉菌病:一种由真菌感染引起的肺部疾病。
2·影像学检查方法:通过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如X线胸片、CT扫描、MRI、PET-CT等,对肺肺曲霉菌病进行诊断。
肺曲菌病的CT诊断

肺曲菌病的CT诊断
高慧;王鑫
【期刊名称】《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年(卷),期】2017(001)011
【摘要】目的:探讨肺曲菌病的CT表现.方法:回顾本院自2011年7月—2017年5月36例经手术、病理、真菌培养、G实验、GM实验及临床治疗随访证实的肺部曲菌病病例,分析该组病例的CT表现.结果:36例肺曲菌病CT表现为空气新月征13例,实变、肿块或结节伴晕征9例,曲菌球4例,胸膜下肺实变影3例,支气管扩张粘液嵌塞症3例,单纯结节或肿块2例,结节伴空洞2例.结论:肺曲菌病表现多样,但仍具有一定特征,其典型表现包括:曲菌球、空气新月征、晕征结节、尖端向内的大片实变影,支气管粘液嵌塞等.
【总页数】3页(P144-146)
【作者】高慧;王鑫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前旗人民医院CT科内蒙古乌兰浩特137400;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前旗人民医院CT科内蒙古乌兰浩特 137400【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5
【相关文献】
1.肺曲菌病的CT诊断 [J], 侯献忠
2.肺曲菌病的CT诊断价值 [J], 吴建强
3.肺曲菌病的CT诊断 [J], 薛少丽;王春颖;薛少杰
4.肺曲菌病的CT诊断 [J], 高慧;王鑫;
5.MSCT诊断气道侵袭性肺曲菌病16例分析及文献复习 [J], 倪晓琼;侯金鹏;余蕊;亚洋;范国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曲霉菌肺部感染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

曲霉菌肺部感染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目的:探讨曲霉菌肺部感染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
方法:对2004年1月到2014年1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曲霉菌肺部感染患者20例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明确其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
结果:有11例患者为肺霉菌球病,7例侵袭性肺曲霉菌病,2例反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
其中DR影像检查发现有7例多发球形片状影像,4例日晕状影像,单发或多发空洞影像有11例,空洞软组织肿块影8例,呈新月状影3例。
螺旋CT显示多发球形片状影像有7例,且都能够看到日晕状影像,单发或多发空洞影像有11例,且发现11例空洞软组织影和新月型影。
DR和螺旋CT均发现1例黏液嵌塞影像。
结论:曲霉菌肺部感染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很容易出现误诊,采用螺旋CT影像检查能够发现一些特征,结合临床试验检查,能够用有效提高该疾病的临床诊断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曲霉菌肺部感染;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选取2004年1月到2014年1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曲霉菌肺部感染患者20例,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曲霉菌肺部感染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取得了满意的结果,其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04年1月到2014年1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曲霉菌肺部感染患者2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32-79岁,平均年龄(52.9±7.2)岁。
其中有12例患者的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发热,有8例患者咳血。
1.2 检查方法1.2.1 螺旋CT影像检查(HSPEED,DUAL)[1]:检查前让患者的呼吸恢复稳定状态,然后在平静呼吸情况下屏住呼吸,让螺旋CT对患者从肺尖扫描至肺底,层厚和层距均为10mm,连续扫描,对患者存在病灶面积较小部位局部采用层厚、层距较小的设置,将层厚调节至2-5mm,层距调节至2-5mm,进行薄层扫描。
DR影像检查采用SIEMENS FD-X,对所有患者进行胸部正侧位摄影,胸部正位片电压设置为102kV,电流设置为2mAs,胸部侧位片电压设置为83kV,设置为7mAs。
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的CT及其他影像学特点和诊断价值分析

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的CT及其他影像学特点和诊断价值分析摘要】目的观察探讨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的CT及其他影像学特点和诊断价值分析。
方法选取我中心自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侵袭性肺曲霉菌病患者20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主要对基础疾病、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等做出分析。
结果侵袭性肺曲霉菌病患者多伴有基础性疾病,临床主要症状主要为咳嗽、胸痛、血痰、呼吸困难和发热。
“晕轮征”、“新月征”或空洞形成是诊断IPA的重要CT征象,胸部CT主要表现为:两肺多发不规则空洞形成1例、一侧肺实变影伴空洞形成1例、两肺多发实变阴影1例。
经临床抗菌治疗后,痊愈12例(60.0%)、好转6例(30.0%),治疗无效后死亡1例(5.0%),经治疗4-8d后无效而放弃治疗1例(5.0%),治疗总有效率90.0%。
结论侵袭性肺曲霉病起病比较不易发现,病发速度比较快,病死率高,临床诊断无特异性,高分辨率CT检查在诊断中起重要作用。
预后取决于早期诊断、患者的基础疾病、免疫功能及强有力的抗真菌药物治疗。
【关键词】侵袭性肺曲霉菌病CT影像学特点诊断价值侵袭性肺曲霉菌病(IPA)是由曲霉菌侵入肺组织所引起的深部真菌感染性疾病,一种严重的肺机遇性感染性病变[1]。
常见中性粒细胞减少、实体器官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血液系统肿瘤、长时间大剂量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慢性肉芽肿性疾病(CGD)和细胞毒性药物治疗等危险因素。
主要见于免疫受损患者,如不及时进行预防和治疗干预,会导致坏死性、出血性肺炎,形成多发性肺脓肿或肉芽肿,病灶边缘有小动脉栓塞等疾病,其病情发展速度快,严重者会触及生命危险,具有极高的死亡率。
现今随着糖皮质激素、广谱抗生素、机械通气等危险因素的增加,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2]。
本文就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的CT及其他影像学特点和诊断价值分析出相关探讨,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中心自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侵袭性肺曲霉菌病患者20例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纤支镜病理证实-侵袭性支气管曲菌病
纤支镜去除气道内坏死物、疏通后2w 第四次CT
曲霉菌病是真菌感染中最常见的一种。急性白血病患者本病发生率是 淋巴瘤和实体器官移植受者的20倍 误诊,不及时治疗病死率高达30%~90% 肺和副鼻窦常见 易感人群 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 免疫力低下
血液病 糖尿病 结核 慢性阻塞性肺病 艾滋病
• 感染途径为吸入真菌孢子至远端气道及肺实质内,由于患者缺乏 免疫机能,孢子发育成熟形成菌丝,并侵入肺血管及气道,导致 肺动脉栓塞、出血、肺坏死及系统性播散,25-50%的患者播散至 CNS、肾脏及消化系统
血管侵袭性曲菌病
• 菌丝侵入并阻塞小的肺动脉,形成出血坏死性小结节, 表现为伴有晕征的小结节影,多位于肺外周 • 菌丝阻塞中等的肺动脉,形成出血梗死灶,影像表现 为以胸膜为基底的楔形实变影 • 经2-3W治疗后,梗死的肺组织液化、收缩,病灶内形 成空气影,“空气半月征”。特征性,提示好转
手术证实为曲菌球
94年
98年
Case4,女,62岁,痰中带血两天 。支扩史6年
手术证实为曲菌球
曲菌球因重力作用随体位变化而移动
前一病例,俯卧位CT
2.过敏性支气管肺炎型(ABPA)
• 支气管肺组织对曲霉菌的超敏反应,主要为I型和III 型变态反应 • 多见于哮喘、肺囊性纤维化及肺移植后患者。常有过 敏史、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对过敏原反应阳性 • 病理:肺段及亚段扩张的支气管内充填含大量嗜酸性 粒细胞及散在真菌菌丝的粘液,邻近支气管壁呈纤维 化及慢性炎症反应
肺部曲霉菌感染的CT诊断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影像中心
高回青 胡春洪
gaohuiqin2011@
测试病例
男,54岁,急粒M1。化疗后4天,粒缺。发热。第一次CT检查
• 抗炎抗病毒治疗2周,仍发热。第二次CT
• 第三周,低热不退。第三次CT复查
根据病史及CT表现,该例的诊断: A.病毒性肺炎 B.真菌感染 C.大叶性肺炎 D.肺癌伴肺不张 E.机化性肺炎
男,23岁,尿黄3个月,发热2周。无咯血。谷丙 1133U/L,谷草657U/L
10-20
11-2,抗痨治疗无效,高烧不退。GM阳性。
11-29,抗真菌治疗3w后。热退,临床症状好转。
细支气管炎型与粟粒性肺结核鉴别
肺部真菌感染。女,37岁,急淋,化疗后发热1W
粟粒性肺TB。女,45岁,SLE,3年,发热1月
3-11抗炎 治疗后好 转出院
4-19出现发热,T39℃
痰培养两次发现霉菌。 伏立康唑抗真菌治疗2w后复查
Case8 男,77岁,咳嗽咳痰一月余
左 上 肺 穿 刺 提 示 为 曲 菌 感 染
伏立康唑抗真菌治疗后
4.侵袭性曲菌病
• 最常见的机遇性肺部真菌感染 • 主要见于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小于500的重度免疫抑制患者。 • 分为血管性和气道性
• 肺结节伴晕征
• 外周分布 • 楔形坏死灶
• 抗真菌治疗后,空洞形成,“空气半月征”
治疗前
治疗后2w
CT表现
特征性胸部影像学表现 主要特征 • 早期出现胸膜下密度增高结节实变影 • 数天后病灶周围出现晕轮征 • 约10至15d后肺实变区液化坏死,出现空洞或半月征 次要特征
• 影像学出现新的肺部浸润影
10-20
11-2,抗痨治疗无效,高烧不退。GM阳性。
11-29,抗真菌治疗3w后。热退,临床症状好转。
细支气管炎型与粟粒性肺结核鉴别
肺部真菌感染。女,37岁,急淋,化疗后发热1W
粟粒性肺TB。女,45岁,SL
女,50岁,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化疗结束后1天,发热(T38.5), WBC2.69,GM试验可疑阳性
病例分享
女,26岁,急单M4。头晕乏力伴鼻出血1周
0d
0d
3d
14d
20d
29d
30d
36d
43d
87d
GM:3.884
FOB
超 敏
免 疫 状 态
过敏性支气管肺曲 霉菌病(ABPA) 肺曲菌球(寄生性 或非侵袭性) 轻度 慢性坏死性肺曲 霉菌病
正 常
抑 制
重度
侵袭性肺曲霉菌病 (支气管、血管)
糖尿病患者,男,77岁,慢支20年,有长期外购含激素类药物使用 史,近二十天咳嗽,白色泡沫痰
3-11 两肺多发小结节、空洞, 延支气管走行分布
3-18
4-22 伏立康唑联合科塞斯抗真菌治疗后,明显好转
2.细支气管炎型
男,23岁,重症肝炎。发热2周。无咯血。谷丙1133U/L,谷草657U/L
伏立康唑、泰能、悉能抗感染治疗2W,咳嗽,仍间隙发热
伏立康唑联合科塞斯抗真菌、降低抗生素阶梯1W,咳嗽好转,体温正常
4.混合型
3-11 两肺多发小结节、空洞, 沿支气管走行分布
糖尿病患者,男,77岁,慢支20年,有长期外购含激素类药物使用史,近 二十天咳嗽,白色泡沫痰
3-18
4-22 伏立康唑联合科塞斯抗真菌治疗后,明显好转
• Case5 女性,53岁,咳嗽,间断咯血1月,无基础疾病及免疫抑制
Case6 糖尿病患者,女,62岁,咳嗽咳痰一月余 2011-03-08
手术后病理示坏死性 肉芽肿性炎,可见曲 菌团,周围局灶性纤 维增生
2011-3-22
Case7 男,47岁,乙肝十余年,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入院; 住院中,出现低热。
• 持续发热96h,常规抗菌治疗无效 同一病例可见多种形态表现并存
女,23岁,急淋,肺曲菌感染
• 空洞、半月征、结节并存
抗真菌治疗2W后
女,28岁, 急性红白血病;化疗结束前后,一直反复发热。粒细胞 计数0.03×10E9/L,粒缺期
4-20
5-13 两性霉素B抗真菌、抗感染联合治疗2W后复查,原病灶吸收,出现新发结节
肺曲菌病
根据宿主的免疫反应,疾病分为4种类型:
Ⅰ型(曲菌球):寄生性或非侵袭性
Ⅱ型(过敏性支气管肺炎,ABPA);
Ⅲ型(半侵袭性或慢性坏死性);
Ⅳ型(侵袭型:支气管、血管侵袭)
超 敏
免 疫 状 态
过敏性支气管肺曲 霉菌病(ABPA) 肺曲菌球(寄生性 或非侵袭性) 轻度 慢性坏死性肺曲 霉菌病
正 常
影像学表现 急性期: • 实变或磨玻璃影(80%); • 支气管扩张及粘液嵌塞(30%); • 肺膨胀不全(20%) 慢性期: • 支气管扩张 • 粘液嵌塞,肺叶收缩 • 呼气相,空气储留现象
3.半浸润型(慢性坏死性曲菌病)
• 常发生于轻度免疫抑制患者,如糖尿病、慢性 阻塞性肺病,长期使用激素,营养不良等 • 病理:坏死性肉芽肿性炎症,合并肺纤维化及 机化性肺炎。 • 影像表现为单侧或者双侧肺叶段分布的单发或 多发结节或(和)实变影,缺乏特异性,易误 诊为肺结核
5-18粒细胞回升,度过粒缺期。无发热;5-20(1W后)复查CT
第三次化疗,粒缺期,出现寒战、发热、咯血等症状。6 -27检查胸部CT,见两肺多发新病灶
• 科塞斯联合伏立康唑抗真菌、继续抗感染治疗, 予升白细胞治疗。 • 7-3白细胞回升,渡过粒缺期。左上叶灌洗液 见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尘细胞,未见异型细 胞。左上叶前段黏膜肺泡腔内见纤维蛋白样渗 出物,病理见真菌。继续抗感染、抗真菌治疗
使用免疫抑制剂
诊断标准(2005年国际抗感染化疗年会ICAAC)
• • • • • 宿主因素 肺部感染的临床特征 病原菌检测 微生物学检查依据(临床诊断) 组织病理学依据(确诊)
宿主因素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减少,计数<0.5×109/L,持续超过10d 体温>38℃或<36℃,并伴有以下情况之一 • 之前60d内出现过持续的中性粒细胞减少(>10d) • 之前30d内曾接受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
7-13
9-6
气道侵袭性曲菌病
• 临床:占侵袭性肺曲菌病的10%-30%,一般发 生于严重粒细胞减少症或AIDS患者。 • 病理:小气道壁液化坏死及中性粒细胞浸润 • 气管支气管炎型:可表现正常,偶尔出现气管 或支气管管壁增厚 • 细支气管炎型:小叶中心结节及“树芽征” • 支气管肺炎型为支气管周围实变
• 有侵袭性真菌感染病史
• 患有艾滋病 • 存在移植物抗宿主病的表现
• 持续应用类固醇激素3周以上
• 有慢性基础疾病,长期使用机械通气,体内留臵导管,全胃肠外 营养,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治疗等
临床特征
主要特征 • 特征性胸部影像学表现 • 如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的影像学特征:早期出现胸膜下密度增高 结节实变影,数天后病灶周围出现晕轮征,约10至15d后肺实变 区液化坏死,出现空洞或新月征 次要特征 • 非特征性临床表现 • 肺部感染的症状体征 • 影像学出现新的肺部浸润影 • 持续发热96h,常规抗菌治疗无效
抑 制
重度
侵袭性肺曲霉菌病 (支气管、血管)
1.曲菌球
• 临床:免疫正常者的寄生型感染,25-50%出现在肺结 核患者 • 机理:真菌菌丝与细胞碎屑,粘液混合的团块寄生于 肺空洞或扩张的支气管中形成 • 影像表现:肺空腔内圆形软组织团块影,可随体位变化 移动,病灶多位于肺外周带,邻近胸膜常常增厚
Case1 男,24岁,左肩背酸痛5月余,既往有TB史
小结
• • • • 肺部曲菌病类型与机体免疫状态有关 不同类型肺部曲菌病CT表现有差异 典型表现者,能够做出准确诊断 不典型者,需要结合临床,甚至靠病理确诊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