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态论文

合集下载

有关微生态作文450字

有关微生态作文450字

有关微生态作文450字Microbiota, also known as microbiome, refers to the community of microorganisms that reside in a particular environment, such as the human body. 微生物群落,又称为微生物组,指的是在特定环境中生活的微生物群体,比如人体。

The human body is host to trillions of microorganisms, including bacteria, viruses, fungi, and archaea. 人体内寄生着数以万亿计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古细菌。

These microorganism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maintaining the overall health of the human body. 这些微生物在维持人体整体健康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One of the key functions of the microbiota is to help the body digest and absorb nutrients from food. 微生物群落的一个关键功能是帮助人体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In addition, the microbiota also helps to regulate the immune system, protect against harmful pathogens, and even influence mood andbehavior. 此外,微生物群落还有助于调节免疫系统、保护免受有害病原体的侵害,甚至影响情绪和行为。

However, disruptions to the balance of the microbiota, known as dysbiosis, can lead to a variety of health problems. 然而,微生物群落平衡的紊乱,即所谓的病菌失调,可能会导致各种健康问题。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论文(合集五篇)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论文(合集五篇)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论文(合集五篇)第一篇:微生物与人类健康论文论微生物与人类健康摘要:通过分析微生物与食品、医药卫生、工业及农业的关系来说明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关键词:微生物,人类健康,食品,工业,农业,医药卫生,关系引言比起搏击长空的雄鹰和遨游大海的鲸鱼,微生物对多数人来说是比较陌生的,除了生病的时候,平常很难会想起它。

实际上,微生物和人类的关系绝不比高等生物疏远,甚至更加密切。

微生物对人们的生活影响巨大:他们清洁环境并使土壤肥沃,他们在食品工艺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在我们的身体里制造维生素。

它们能够在体内外与我们和平共处,其中一些甚至还保护我们免受别的有害微生物的侵犯,当然这也并不排除有些微生物也会对我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伤害,甚至是致命的。

微生物与人类社会和文明的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微生物与人类关系的重要性和对于人类文明所作出的贡献以及对于人类可持续发展所具有的贡献潜力,都有着光辉的记录并将继续创造者新的功绩。

在现代科学中,对人类健康关系最大、贡献最为突出的应该算是微生物学了。

所以现代微生物学时一个具有许多不同专业方向的大学科,它对食品、工业、农业生态环境及医药卫生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1、微生物与食品的关系1.1微生物在食品中应用的利与弊你能够想象依靠微生物解决温饱问题吗?你能够想象细菌会成为我们的重要食品吗?随着人类的基因图组绘制的日趋完善和克隆技术的不断改进,上面所提出的假想真的有可能在某天变为现实。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就曾预言:“微生物有可能帮助我国过农业关。

”现代微生物技术的发展以及基因工程菌的构建可使人类告别向土地要粮的历史。

当然微生物在食品中的应用并不只是有利的一面。

微生物与食品的关系主要有有益、有害、有益和有害相互转化几种情况。

有益分为直接有益和间接有益,又可进一步分为有益于人体健康和有益于生产;对于食品有害的微生物,有些是微生物自身是病原菌、致病菌,可以引起食品污染,有些是因为这些微生物并无危害,但是其代谢产物有毒性,危害人体健康;还有一些微生物自身不会致病也不会产生有害代谢物,但是其生长繁殖会给生产带来一些影响。

微生态现状与发展趋势

微生态现状与发展趋势

微生态现状与发展趋势微生态是指生态系统中微小生物和它们所处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这些微小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等微生物群体。

微生态不仅存在于自然环境中,也存在于人体内部和各种工业生产过程中。

微生态的研究不仅对于生态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农业、医药、环境保护等领域也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本文将从微生态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微生态的现状在自然环境中,微生态起着维持生态平衡和循环物质能量的重要作用。

微生物参与了分解有机物质和循环营养物质的过程,使得生态系统能够正常运转。

此外,微生物还可以产生抗生素、有机酸等物质,对于环境中的其他生物有抵抗力。

然而,由于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原因,微生态系统遭受到了很大的威胁。

一些有害物质的排放导致了微生物的死亡和生境的丧失,进而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因此,保护和恢复微生态系统成为了当务之急。

在人体内部,微生态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体的肠道、皮肤等部位都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群落,这些微生物与人体共同构成了人体的微生态系统。

这些微生物可以帮助人体消化食物、合成维生素等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的功能。

然而,现代化生活方式导致了人体微生态系统的扰动。

长期过度使用抗生素、高糖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因素会导致人体微生态失衡,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如肥胖、糖尿病、免疫系统失调等。

因此,改善人体微生态系统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

在工业生产中,微生态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例如,利用微生物进行污水处理、生物肥料生产等,既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又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此外,利用微生物合成药物、生物酶等,可以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和能源消耗。

因此,工业微生态研究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微生态的发展趋势随着人们对微生态的认识不断加深,微生态研究将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首先,微生态的保护和恢复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污染和破坏,许多自然生态系统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因此,保护和恢复微生态系统成为了重要的任务。

人类微生态系统与健康研究

人类微生态系统与健康研究

人类微生态系统与健康研究在人类普遍的认知中,微生物大多被视为人类健康的敌人。

但事实上,无论是对于人类还是对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而言,微生物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新兴的人类微生态系统与健康研究正在促进对于微生物的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帮助我们全面认识人类生物体内微生物群体的功能和多样性。

本文将探究微生态系统的价值,如何保持微生态平衡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人类身体内的微生态系统微生态系统是由各种微小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等)组成的群体。

人类身体内的微生态系统,又称为人体共生菌群,是人类身体内的各种微生物的综合体。

这些微生物群体生活在人类身上的各个角落,包括皮肤、口腔、肠道、阴道和呼吸道中。

这些微生物数量浩瀚, estimated that human bodies contain roughly 100 trillion bacterial cells ,这意味着人体内的细菌细胞数量约是人类自身细胞数量的10倍。

microbial communities within the human body are diverse and fluctuate constantly, depending on lifestyle, genetics, diet,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many other factors.微生态系统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人体内的微生态系统是人类健康和疾病发生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它们不仅对人类能量平衡、代谢过程、营养消化和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有重要作用,而且还与多种疾病的发生有关,如肥胖、二型糖尿病、炎症性肠病、心血管疾病、自闭症和抑郁症等。

还有研究发现,人体内的微生态系统也和人类行为与心理状态等诸多方面密切相关。

比如说人类的情绪、行动、注意力、认知等与微生态系统有关联。

因此,保持人体内微生态平衡是维护人类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

这可以通过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来实现。

微生物论文范文

微生物论文范文

微生物论文范文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通过对微生物的分类、生态学和生理学特征的介绍,阐述了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同时,本文还探讨了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包括微生物与人类疾病的关系、微生物在医学上的应用以及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保护作用。

最后,本文提出了未来微生物研究的方向和挑战。

引言微生物是指体积小、结构简单、无细胞核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微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时,微生物也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既可以引起疾病,也可以用于医学上的治疗和保健。

因此,对微生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的分类主要依据其形态、生理学特征和遗传学特征。

根据形态,微生物可以分为细菌、真菌、病毒等。

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的微生物,其细胞壁由多糖和蛋白质构成,可以根据其形态、染色性质和代谢特征进行分类。

真菌是一类多细胞的微生物,其细胞壁由纤维素和几丁质构成,可以根据其菌丝的形态、生长方式和产生的孢子进行分类。

病毒是一类非细胞的微生物,其由核酸和蛋白质构成,只能在寄主细胞内进行复制。

微生物的生态学特征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微生物参与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包括碳、氮、磷等元素的循环。

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物质,将其转化为无机物质,从而促进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其次,微生物参与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微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和化学合成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从而为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提供能量。

此外,微生物还参与了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维持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维持。

微生物的生理学特征微生物的生理学特征包括其代谢途径、生长条件和生长速率等。

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包括厌氧代谢和有氧代谢两种。

厌氧代谢是指微生物在缺氧条件下进行代谢,产生乳酸、酒精等代谢产物。

有氧代谢是指微生物在氧气存在的条件下进行代谢,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包括温度、pH值、营养物质等。

微生物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微生物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微生物论文范文精选3篇甘草是豆科甘草属(Glycyrrhiz)植物,其根及根茎为常用中药,市场需求量大。

近年来,随着野生甘草资源的急剧减少,且GJ明令禁止采挖野生甘草,使甘草供求矛盾日益尖锐。

在这种情况下,对甘草资源的保护性利用及栽培甘草势在必行。

近年来,随着人工甘草种植面积的逐年加大,提高甘草的质量成为亟待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相关研究表明,植物有益微生物可以产生促植物生长的活性物质,提高植物固氮性能,促进植物对恶劣环境的适应,加强系统的生态平衡,保证寄主植物健长。

因此本文就近年来甘草有益微生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对提高栽培甘草的质量有指导意义。

1甘草内生菌的研究现状内生菌是指一生或至少一生中的某个阶段能进入活体植物组织内,并且不引起明显组织变化的真菌或细菌[1,2]。

1993年,Strobel等[3]从短叶红豆杉TxusbrevifoliNutt的树皮中分离出二百多种微生物,其中有一株内生真菌Txomycesndrene 能产生紫杉醇,这一研究结果引起学者对内生菌的广泛兴趣。

目前,人们已经从长春花、千层塔、银杏、厚朴等多种植物中分离得到了内生菌,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有学者对甘草内生菌也进行了研究,发现内生菌对甘草产生一系列作用。

宋素琴等[4]对采自新疆的健康野生胀果甘草不同组织中的内生菌进行分离,并纯化得到149株细菌和2株真菌,鉴定得出149株细菌分属于13个属,2株真菌分属于青霉菌属Penicillium和镰刀菌属Fusrium。

有学者发现内生菌可通过拮抗病原菌促进甘草生长。

饶小莉等[5]从乌拉尔甘草健康植株的根茎叶ZG分离到内生细菌98株,并采纳平板对峙方法筛选出6株菌株,其对植物病原菌有明显体外拮抗活性,鉴定这6株拮抗菌株分属萎缩芽孢杆菌(Bcillustropheus)、多粘类芽孢杆菌(Penibcilluspolymyx)、枯草芽孢杆菌(Bcillussubtilis)、Penibcillusehimensis。

聚焦微生态英语作文

聚焦微生态英语作文

聚焦微生态英语作文Title: Focusing on Microbial Ecology: Understanding the Hidden World。

In the vast tapestry of life, there exists a hidden realm that plays a pivotal role in shaping ecosystems, influencing human health, and even impacting global climate patterns. This realm is none other than the intricate world of microbial ecology. Through this essay, we delve into the depths of microbial ecology, exploring its significance, dynamics, and implications.Microbial ecology, simply put, is the study of microorganisms and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each other and the environment. These microorganisms include bacteria, archaea, fungi, protozoa, and viruses, collectively known as microbes. Despite their minuscule size, microbes wield immense power in various ecological processes.Firstly, microbial communities are fundamental tonutrient cycling. Through processes like nitrogen fixation, decomposition, and mineralization, microbes play a critical role in recycling essential elements, sustaining life in ecosystems. For instance, nitrogen-fixing bacteria convert atmospheric nitrogen into a form usable by plants, facilitating their growth and productivity.Moreover, microbial ecology significantly influences human health. The human body is host to trillions of microbes, collectively known as the human microbiota. These microbes aid in digestion, bolster the immune system, and even influence mental health. Disruptions in the balance of microbial communities within the body have been linked to various diseases, including obesity, autoimmune disorders, and mental illnesses.Furthermore, microbial ecosystems are intricately intertwined with environmental processes. For instance, marine microbes, such as phytoplankton, play a crucial role in carbon sequestration through photosynthesis, thereby influencing global climate patterns. Similarly, soil microbes contribute to soil fertility and structure,affect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and ecosystem resilience.Understanding microbial ecology is not without its challenges. Microbial communities are incredibly diverseand dynamic, making them challenging to study. Additionally, the vast majority of microbial species remain unculturablein laboratory settings, limiting our ability to fully grasp their ecological roles.However, recent advancements in molecular techniques, such as metagenomics and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have revolutionized our understanding of microbial ecology. These techniques enable researchers to study microbial communities directly from environmental samples, offering insights into their diversity, functions, and interactions.In conclusion, microbial ecology serves as acornerstone of ecological understanding, with profound implications for ecosystems, human health, and the environment. By unraveling the mysteries of the microbial world, we gain a deeper appreciation for the intricate webof life that sustains our planet. As we continue to explore and comprehend microbial ecology, we pave the way for innovative solutions to pressing global challenges, ensuring a harmonious coexistence with the microbial realm.。

肠道微生态与健康论文

肠道微生态与健康论文

肠道微生态与健康论文引言肠道微生态是指人体肠道内大量存在的微生物群落及其相互作用,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近年来,肠道微生态的研究成为学术界的热点之一,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与人体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本论文将探讨肠道微生态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并探讨肠道微生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机制。

肠道微生态的组成及功能人体肠道微生态主要由细菌、真菌和病毒等组成,其中细菌数量最多,占据主导地位。

这些微生物在肠道中发挥着多种重要功能,包括促进食物消化吸收、合成维生素、抑制有害微生物生长等。

此外,肠道微生态还参与免疫调节、神经调节等生理过程,并对心血管、代谢和免疫系统等多个方面的健康产生影响。

肠道微生态与健康的关联肠道微生态与肠道疾病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与多种肠道疾病密切相关。

例如,炎症性肠病(如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与肠道微生态失调有关。

肠道微生态的稳定性和多样性降低,导致炎症因子的过度激活,从而引发肠道炎症反应,进一步损害肠道黏膜。

此外,肠道微生态还与肠道肿瘤发生密切相关,肠道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可以与肠道黏膜发生互动,导致肠道黏膜损伤和癌症发生。

肠道微生态与免疫系统肠道微生态对免疫系统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肠道微生物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影响免疫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一方面,肠道微生态可以诱导免疫细胞的发育分化,并促进免疫细胞的增殖和功能发挥。

另一方面,肠道微生态通过调节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影响免疫细胞的活性。

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的失调与许多免疫相关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过敏症)密切相关。

肠道微生态与代谢健康肠道微生态对人体代谢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微生物群落中的某些菌株可以参与食物的降解和吸收,从而影响人体的能量代谢。

一些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的失衡与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肠道微生态能够调节能量吸收、血糖调节、脂肪酸代谢等多个代谢途径,从而影响人体的代谢健康。

肠道微生态的调节与干预针对肠道微生态的调节与干预已成为研究的热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SNL/QR7.5.4-3 浅谈缓控释剂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专业生化制药技术学生姓名姚霞班级07生化制药技术(2)学号0711021226指导教师吕兴萍完成日期2010年5月附1:成绩评议1附2: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2附3:指导教师意见评阅教师意见3附4:答辩小组评议意见4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浅谈缓控释剂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摘要:缓控释剂的的优越性在现代科学研究中日益突显,在众多行业得到应用,特别在临床医药、农业以及化学肥料等行业的发展,在农药的应用上最为突出,其发展潜力不可小视。

关键词:缓释剂;控释剂;农药;化肥;优越性Abstract: The advantages of controlled release agent is increasingly highlighted in the modern scientific research, applied in many industries, particularly in the clinical medicine, disinfectants, agricultural, and chemical fertilizer industry, its development potential not be discounted.Key words: Sustained-release agent; controlled release agent; clinical medicine; disinfectant liquid; agriculture; chemical fertilizer; superiority5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目录前言 (1)1发展动力来源于临床用药 (1)2 缓控释剂的制备方法 (1)2.1溶解控制法 (1)2.2扩散控制法 (2)2.3离子交换树脂法 (2)2.4化学修饰法 (2)3 应用 (2)3.1 农药 (2)3.1.1 农药缓释剂的优点 (2)3.1.2 在农业上的发展历程 (2)3.1.3 应用现状 (3)3.2 化肥 (3)4 存在问题和发展前景 (4)5.小结 (4)参考文献 (5)致谢 (6)6姚霞:浅谈缓控释试剂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前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药物新剂型不断涌现,尤以缓释和控释制剂最具代表性,其发展代表了制剂技术的研发趋势。

传统药物剂型在疗效、毒副作用、使用频次和储运方面的不足,需要开发新的药物剂型加以解决,而近年来各种功能性药物辅料的出现则为开发新的缓控释制剂提供了条件。

缓控释制剂克服了传统制剂需要频繁用药的麻烦,而且释药平稳、疗效明显、毒副作用小,同时,研制药物新剂型投资少、研制周期短、难度小,因此缓控释制剂有着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1]。

缓释制剂,亦称长效制剂(Prolonged Action Drug Products),系指通过适当方法,使药物在规定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非恒速释放。

缓释制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化学法和药剂法两大类,化学法是指通过化学修饰将药物制成难熔盐、醋类以及酞胺类化合物,达到延长药物释放时间的目的。

药剂法是制备缓释制剂的主要方法,工艺原理主要是使用阻滞材料使药物溶出速率降低和扩散速度减慢。

如将药物包衣、制成骨架片、制成微囊剂、制成膜剂等都是实现缓释的具体手段。

传统的蜡丸作用缓和持久,是最早的缓释制剂。

控释制剂是指用化学的、物理的或物理化学的方法使药物从制剂中以受控形式恒速或接近恒速地释放而发挥作用的一类制剂。

如今缓释剂控释剂在农业上得到了迅猛发展[2-3]。

1发展动力来源于临床用药对于一些慢性疾病的治疗,需要药物在体内有较长的作用时间,通过口服缓/控释剂能够方便有效地达到治疗目的。

我国现已批准使用的口服缓/控释剂有30多种,主要分布于镇痛药、平喘药、降压药、降糖药、抗心律失常药、抗精神病药等领域。

与国外相比,无论是剂型覆盖面、运用频率、用药评价,我国均处于一个初级发展阶段。

一些临床医生在此类剂型处方医嘱中频频出现错误,因此正确认识口服缓/控释剂的特点和适应范围,是促进新剂型合理运用、提高用药水平的关键。

口服缓/控释剂是一种长效制剂,是通过药剂学设计来获得减慢药物释放速率的物理屏障,药物依靠扩散、基本骨架的生物降解或溶蚀以及渗透压的作用突破屏障缓慢释药,通常药物在体内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控制在8~24 h。

可以说一片(粒)药就是一个释药系统,服用时应整片(粒)吞服,不应随意嚼碎或掰开服用,特殊品种可以分服也应严格按片剂上的刻痕分掰,否则可能破坏释药结构的完整性而导致药物在体内短时全部释放,产生强烈的药理效应而增加毒性反应。

其优势在于通过控制释药速率来降低临床不期望的高峰血药浓度,减少“峰谷”现象,避免血药浓度频繁波动起伏带来的不良反应。

平稳、持久地释药不仅提供良好的治疗效果,还可减少用药频率,简化治疗方案。

一般来说口服缓/控释剂适合慢性病的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急性发作则应选用速释剂或速释剂+缓释剂。

2缓控释剂的制备方法缓控释制剂通常由4部分组成:药物储存部分,控释部分,能源部分和传递孔道[4]。

2.1溶解控制法1如将药物结晶及粒子表面用包复层包被,控制药物溶解,或将药物均匀分散在载体中,依靠载体在水中缓慢溶解和崩解的性质控制药物的溶解。

2.2扩散控制法通过设置扩散控制膜调节药物释放速度,或将药物均匀分布在不溶性载体中,通过药物在骨架中孔径很细且错综复杂的孔道中扩散,达到控制药物释放的目的。

2.3离子交换树脂法通过控制药物离子在不溶性离子交换树脂上的结合和分离、扩散,从而控制药物释放速度。

2.4化学修饰法通过化学作用使某种药物的溶解度增大或减小,达到控释目的。

国内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研制控释制剂,已开发的剂型有膜控释片、骨架控释片、渗透泵片、控释丸剂、控释栓剂和透皮控释制剂等。

3应用3.1农药3.1.1农药缓释剂的优点首先,可以使高毒品种低毒化避免或减轻高毒农药在使用过程中对人畜及有益微生物的急性中毒和伤害,也可避免或减轻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如在希腊由于在农业中使用缓释剂其水资源农药污染水平要比欧盟制定的可接受污染水平要低得多);其次,可使农药减少在环境中的光解、水解、生物降解、挥发、流失等使用药量大大减少而持效期大大延长;再次,由于药剂释放剂量和时间可以得到控制,因而药剂的功能性得到提高。

在农药剂型的研究中最重要的就是控制释放型复效型和缓释型[5]。

3.1.2在农业上的发展历程早在50年代缓释剂就在医药、兽药、肥料、化妆品、香料、食品等行业得到应用,但在农药植保行业应用较晚。

直到60年代中期,美国毕盛顿大学林学院化学工程第的科学工作者才首先系统地研究了农药缓释剂的理论,并开发出防治蛀食性林业害虫的缓释剂,经大面积试验获得成功。

从此缓释剂在农业上的应用受到普遍关注。

特别进入70年代以来,化学农药受到要求降低毒性、减少污染、保护生态平衡及开发新品种投资大、周期长、条件苛刻的双重压力,对缓释剂的研究与开发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工业化品种不断出现。

如高毒短残效期的甲基对硫磷制成胶囊剂,其残效期可延长到数月至一年之久[6]。

尽管如此,从总体上看,缓释剂的发展,目前仍处于研究和开发阶段,各种缓释剂的选材、制作方法、技术指标,质量检验方法、释放速度与环境条件的关系等都亟待研究和完善。

降低成本,避免高分子化合物贮存体在环境中的累积造成新的环境污染,也是缓释剂能否商品化的关键。

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农药防治农作物有害生物的国家之一,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随着建国后农药产量的快速增长,我国目前已是世界上第二大农药生产大国。

用化学农药控制农作物的病虫草害是现代大农业商品农业的必备条件。

农产品的农药残留来源于化学农药,但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并不意味着排斥农药的使用,在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中仍然需要使用农药,只是对农药提出更高的科学要求其中改进农药的剂型和使用技术能明显降低农药用量减少污染。

农药剂型包括乳油粉剂、可湿性粉剂、缓释剂等,在这些剂型中缓释剂以其独特的优点在未来农药的研究和开发中十分重要。

3.1.3应用现状农药的混配制剂能使各药剂发挥各自的优点,使新的制剂高效低毒无残留易降解,市场应用非常广阔。

例,有机磷类农药( 如敌百虫乐果甲胺磷等) 是现在我国正在大量使用的第二代农药。

有研究表明,现在有很多与之混配的制剂在广泛使用,现将原有灭杀毙乳油和敌敌畏- 马拉硫磷乳油组合加工成以氰戊菊酯- 马拉硫磷和敌敌畏- 马拉硫磷两组混合农药为主剂,用内部界面聚合法加工研究成的长效缓释微胶囊剂,用于生产能有效防治生活周期长的天牛为害三唑酮缓释剂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效。

试验表明其防效和保产效果均高于单剂三唑酮,尤其是对侵染时间较长的小麦。

全蚀病菌使用缓释剂防治更能显示其优势,现已在玉米地里应用的一种农药微胶囊可随温度的升高缓慢释放用来防治玉米害虫。

碳醛晶体化合物是一种在作物 ( 如玉米洋葱马铃薯等) 上广泛使用的杀虫剂将其制成缓释剂药效可由原来的4 周延长到8 周且能减轻农业污染[7-8]。

3.2化肥自从化肥产生的那天起,人们从感情上就对它又爱又恨。

它在为农业增产的同时,也带来土壤结构遭到破坏,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许多负作用。

特别是大面积使用化肥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成为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

日前,在“中国缓控释肥产业发展高层论坛”上,专家们围绕缓控释肥技术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讨,与会人士一致认为,缓控释技术为化肥养分的合理释放“装上开关”。

缓控释肥技术,是为化肥颗粒穿上一件高分子外衣,使化肥的养分透过包裹层,缓慢释放,使其养分按照设定的释放率和释放期控制释放的肥料。

传统大田播撒的化肥,很难满足作物在每个生长期对营养的需要,不是形成养分过度就是造成营养不良,这种粗放的施肥方式,不但容易造成肥料养分的流失,更为严重的,长期大量施用传统化学肥料导致了地下水硝酸盐含量提高、湖泊水体富营养化和大气温室效应日益严重等恶果,使人类的生活质量与生存环境受到严重挑战。

由于缓控释肥料所具有的利用率高、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农作物产品品质等等优点,因此,缓控释肥技术一经产生,就成为全球化肥产业的发展方向。

专家们指出,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创造了用世界总面积7%的土地养活了占全球总人口22%的世界奇迹。

然而,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耕地面积的日益减少,这种生存压力必须靠提高土地单位生产效率来缓解,其中肥料起到了关键作用。

一直以来,我国的化肥的生产量与使用量逐年快速增长。

然而,单纯靠化肥提高土地单位产量的效果3既是有限的,也是阶段性的。

另外,由于化肥的生产与使用缺乏科学性,造成我国的化肥产业发展与利用的结构不合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