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语文教案

合集下载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朗读古诗的兴趣,能从诗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

2、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1、学习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准备:生字词卡片、背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课件、音乐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有朗读古诗的兴趣,能从诗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

2、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1、学习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准备:生字词卡片、背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课件、把不懂的字、词、句子用横线加上?划下来。

如:?3、学习生字。

(1)、预习好了,你能把古诗中的生字读出来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自己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老师相信你们不用看拼音也能读出来。

(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

(3)同桌对读,检查。

三、精读课文。

1、你能把这首诗流利地读出来吗?指名读(两名)2、播放音乐,教师范读。

学生闭上眼睛听,初次感悟、体会诗句的意思。

3、学生练读全诗。

4、在4人组内交流: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吗?5、全班交流。

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预设问题:什么叫振林樾?(传遍了树林)意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做什么事情)6、理解诗意。

(1)出示课文插图。

A师指牛与牧童图问:这是怎样的一个情景?(牧童骑黄牛) B放录音(牧童歌唱的声音)听!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

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C齐读诗句。

(2)、演示牧童捕蝉的动作及蝉叫声。

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三篇】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三篇】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三篇】小编整理了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古诗两首》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能正确书写7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对诗句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背诵课文。

2.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三、教学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

四、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敕勒歌》。

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领会辽阔壮美的草原风光。

教学重难点:1、背诵课文。

2、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理解诗意。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谈话引出课题。

语文版S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设计- 荷语无声- 荷语无声2、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诗句,纠正字音,再把课文读通顺。

3.开火车认读生字。

4.指名读课文。

提醒“见”的读音。

三、熟读课文,理解词语。

1.自学诗文。

2.小组交流。

3.指名读。

说说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蓝蓝的天空,辽阔的大草原,茂盛的牧草,肥壮的牛羊。

) 4、学生对读懂的词语和不明白的词语进行交流,针对学生不明白的词语教师解疑。

四、赏读讨论,背诵诗文。

1.学了这首古诗,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句,为什么?让学生有感情地读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然后说说为什么喜欢。

①小组讨论。

②集体汇报,教师随机点拨2.背诵诗文。

这首诗就像一幅鲜活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

让我们再想象一下诗中壮美的情景,有感情地背诵一遍。

五、忆生字,指导书写。

1.读要求会写的字:首、川、似。

2.按结构记忆字形。

独体字:首、川。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个案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个案

昔阳县西大街小学盟区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第1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使学生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和农民劳动的辛苦,要尊重农民,爱惜粮食。

初步了解诗人所反映的当时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朗读、背诵。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插图、小黑板。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问:目标引领问题导学看图,揭题。

1、出示:“禾”(1)你们看,图上画的是什么?(禾苗)(2)“禾”是一个象形字,就是指禾苗。

(3)你知道哪些带有“禾字旁”的字吗?(和、秋、种、稼)2、板书:锄。

(1)看图:你看,这位老农手里拿着的就是一把锄头,锄头是农村一种及其常见的农具,能够用来给庄稼锄草、松土。

3、看图猜猜“锄禾”是什么意思?(就是用锄头给禾苗锄草、松土)。

4、唐代有一位名叫李绅的诗人就以“锄禾”为题写了一首非常有名的古诗。

今天我们就来认真地读一读,学一学。

二、猜(读):联系旧知自主尝试初读古诗。

1、自由读。

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

3、读出节奏。

三、探:合作探究点拨辅导解读古诗。

(一)第一句。

1、自由读,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在脑子里打个小问号。

2、质疑。

3、解疑。

(1)“日当午”:出示太阳图,你觉得贴在哪里比较合适?说出你的想法。

(相机教学生字:午)(2)猜一猜:这是哪个季节?夏天,中午的太阳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句式训练:______________的太阳。

太阳像______________。

(选择一个说)(3)想象说话:炎热的夏天,中午的太阳就像一个大火球,很热,你能用一句话来描述一下这种热吗?句子中不能出现“热”字。

(4)老农夫却还在锄禾,他热成什么样了?请学生画“汗滴”理解第二行。

4、看图说说第一句话的意思,并读好诗句。

(二)第二句。

诗人李绅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心里感触很深也很多,于是用三、四两行写出了自己的想法,他想了些什么呢?(板书:看、想)1、自由读。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课方案
【教课目的】
1、会认识10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有感情地背诵两首古诗,理解诗中所表现的秋季的焕
然活力,再频频朗读中,感悟诗歌的神韵和境界的美好。

3、培育孩子乐于背诵古诗,积淀经典文化底蕴的感情。

【教课过程】
一、识字写字
1、自主认读生字条里的全部生字,不认识的借助拼音解
决。

2、小老师领读。

3、同桌相互听读。

4、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5、同桌相互沟通识字方法。

6、扩词练习。

7、写字:
⑴ 剖析字形,掌握规律。

⑵ 师范写“枝”“刘”,提示此二字的第四笔均是“丶”。

⑶ 描红、临写,评出优异。

二、朗诵感悟
1、《赠刘景文》。

2、整体感知:
第1页/共2页
1 / 2
⑴ 自读两首古诗,读准字音。

⑵ 同桌之间听读。

⑶ 小组合作沟通,经过读诗,你知道了些什么?还有哪
些不理解之处?
三、启迪想象,感情朗诵
1、师配乐范读两首古诗,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2、生谈谈自己“听诗”的感觉。

3、生自由练读──边读边想象诗的境界美,感觉诗的韵律美。

4、配乐赛读、评读。

5、指导背诵。

四、实践活动
1、从两首诗中选用自己最喜爱的一首进行“诗配画”活动。

2、开古诗朗诵会,每组出两个节目,一个集体朗诵,一
个个人朗诵。

第2页/共2页
2 / 2。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3 古诗两首教学目的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说出诗句中“坐”和“泊”的意思。

3、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想像诗的画面,体会诗人感情。

教具及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师生活动二次备课《山行》一、古诗激趣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1)理解课题,认识作者;(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二、揭题,学习《山行》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学生发现交流,在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词鱼。

)3、句子的理解: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C、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

(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5、联系实际,发挥想象6、介绍古诗(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7、交流: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在朗读熟练的基础上,体会感情。

8、美读古诗,形式多样,体会情感。

三、作业《枫桥夜泊》一、质疑导入: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

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三、了解课文大意1、解释题目。

2、对照课后注释,了解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四、感受画面祖国古诗历来注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通过刚才的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案

《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案
适用学生:AB层
基础性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并默写这两首古诗。
适用学生:CD层





重难点
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处理策略
反复朗读、小组合作
教学准备
教学空间形式
小组教学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资料,多媒体课件。






共案设计人员:
个案补充
(体现分层、小组合作)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说说你都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生自主发言)景色秀美、山峦起伏的庐山,你游览过吗?(放映庐山图片)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样?今天,我们就随着北宋诗人苏轼一同到庐山一游。(板书诗题)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风景名胜引入课题,并且欣赏庐山风景图,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设计意图】:读书是为写作打基础,要让学生领悟其中的写作方法。
七、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质疑、互助学习的能力。
4、集体汇报交流,感悟诗意和哲理
(1)诗人站在什么角度看庐山?
(2)看到的庐山分别是什么样子?
(3)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学、研讨感悟诗意,让学生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解诗题、知诗人。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课方案本文是关于《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课方案,仅供参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课目标】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背诵课文。

3、学习借助说明理解诗意,领会诗歌感情,培育和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课重难点】1、朗读并背诵课文,识记生字,正确、规范书写生字。

2、理解诗歌马虎,感觉诗中的秋意和感情。

【教课准备】1、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2、学生采集描述秋景或表达想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教课时间】2、教时。

【教课过程】第一教时学习《夜书所见》一、导入新课,明确学习目标揭题后和学生共同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要求:能依赖说明理解诗的马虎,能感觉、体验诗的思想感情,领悟诗的表达方法,能主动记诵累积。

二、指引学生初步感知诗意1、配乐板书:同学们,今日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

看老师把它写在黑板上。

范读激情:听老师把这首古诗朗读一遍。

2、学生自读古诗,并想一想从诗中感觉到什么。

3、检查学生的朗读和对诗意的初步感知。

三、指引学生理解诗句意思1、学生依赖说明理解诗句意思:⑴老师告诉学生,利用说明学习古文,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看看说明,想一想每一句诗的意思,而后说给同桌听,看看能不可以说理解。

⑵学生先自学,后同桌交流。

2、反响时老师作合适的指导:逐句理解诗意后,要修业生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句与句连接不连接时,老师要加以指引,使句子能通畅,连接。

(理解古诗诗句意思是学习古诗的重要基本功。

)四、指引学生深入诗的境界,领会思想感情1、先独立思虑,而后谈论:这首诗表达了如何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达这类思想感情的?学生遇到困难,老师可合适指导:诗中描述的景色能否有比较?(学生从活力勃勃的盛夏景象和黄叶飘飞的暮秋景色的比较中领会作者的感情。

)诗的前两句描述了秋风落叶之时,寒意阵阵,客游在外的诗人见到此情此景,倍感孤独愁闷。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学教案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学教案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学教案《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学教案学习目标1.会认古、诗等13个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初步情感。

课前准备:1每个学生自做一份本课生字小卡片。

2.学生预习:读读课文,同学间相互帮助,看能读懂多少。

第一课时(学习《春晓》)一、导入新课,学习古、诗、首三个字。

1.指名背诵儿歌。

2.指名背诵古诗(随意)。

3.小朋友们已经会背这么多古诗了,真了不起。

那么,老师写两个字看看大家认识吗?(板书:古诗)4.学生自学、互学、扩词游戏。

5.你会背诵5首,他会背诵8首,哪位小朋友认识这个几首的首字呢?(可以板书出来让学生认读,也可以根据班级情况让学生板书首字)二、学习古诗《春晓》(一)初读古诗,正确流利。

1.出示古诗(课件或小黑板)。

2.询问班级内有没有会背诵的。

如有,就请会背诵的小朋友领着大家读。

3.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眠:读mián 不读mín 。

闻:前鼻音wén。

4.自由练读。

力求会背。

(二)再读古诗,了解大意。

1.请小朋友们再读读这首古诗,看看你哪儿读懂了,还有哪儿不懂。

2.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及解决方法:(1)晓:可以先告诉学生春晓是春天的一个早晨,再让学生联系晓的日字旁理解。

(2)眠:可让学生互相解答,或者直接告诉学生是睡觉的意思。

(3)闻:先让学生看门字里面是什么字(耳),再问耳朵是用来干什么的(听)。

顺便进行扩词练习。

(新闻、闻名、耳闻、见闻)(4)啼鸟:可以倒过来让学生理解(鸟啼)。

3.句子比较,初步感受古典诗歌的韵律美:处处闻啼鸟和处处闻鸟啼两个句子,在这首中用哪个好?为什么?4.粗略讲讲诗意。

先让学生自己说,老师再予以点拨指导。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感悟韵律。

(1)齐读古诗。

(2)引导学生发现晓、鸟、少三个字的韵母都是ao,适当渗透一点押韵的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语文教案
2021年统编版二年级下册《古诗两首第一课时》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能准确识读生词,认读轻声。

能正确、规范地书写8个生字,听写课后8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的情感,体会出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

2.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1.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并能利用手中的学习工具自学古诗。

2.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同学们想一想,你以前会背哪些古诗?谁想起来,就请你站起来背给大家听。

(学生起来背)
2.真好!看来大家非常爱学古诗。

今天我们再学一首,这首古诗啊,内容和春天有关系。

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清朝有位诗人高鼎特别喜爱春天,他用写诗的形式来表达对春天的喜爱。

这首诗是诗人居住在乡村写下的一首诗,所以题目叫《村居》。

3.板书课题,拼读课题,释题:
村:乡村。

居:居住。

村居:在乡村居住。

(二)图文结合、初知大意。

1.(多媒体出示画面)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草儿萌芽,柳树被风轻拂,黄莺边飞边唧唧地叫,孩子们正在放风筝。

)看着这幅图你有什么感觉?
2.这首古诗写的就是这美丽的景色。

请大家自己去读读吧:
(1)学生练读。

(2)指名读,正字音:
注意妆是翘舌音,后鼻音,剪前鼻音,醉、裁、丝是平舌音,莺、咏后鼻韵母。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现在你们看看图,再读这首诗,读一句,想一想,你猜猜这首诗是什么意思?把每句诗的意思猜出来。

猜出来后告诉周围的同学,再听听其他同学怎么说。

大家互相帮助,把这首诗学好。

(学生自学)
2.学习一、二句:
(1)(多媒体出示第一、二句诗的画面)谁来说第一句?指名说,大家补充。

(二月,青草茁壮成长,黄莺飞来飞去)
(2)学生质疑:我觉得不对,要是二月,青草茁壮成长,黄莺飞来飞去。

应该是二月天草长莺飞呀,这里写的是草长莺飞二月天这是怎么回事?
(师点拨:这是古诗常用的方法,古人写诗常常不按照正常顺序写,为了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3)齐读第一句,指导停顿:
草长/莺飞/二月天,
(4)指名讲第二句,重点理解:
拂、醉(河堤上的杨柳,在茫茫的春烟中像喝醉了一样吹拂摇荡着。


(5)指导读:
河堤/杨柳/醉/春烟。

(6)老师配乐读一、二句,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自己看到了什么?听了有什么感受?
(让学生充分地说: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

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


(7)这么让人如痴如醉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好?
(8)指名反复读。

老师指导。

(9)配乐全班齐读一二句。

3.学习三、四句:
(1)指名读三、四句,读后,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


(2)(多媒体出示孩子放风筝的画面)
指名说诗意,理解纸鸢。

听到同学们动听的读书声,课文里的生字很想跟我们交朋友。

看,它们是谁?
1.交流识记字形。

出示:诗村童
加一加:诗讠+寺;村是木+寸,童是立+里。

1.教师指导书写。

出示诗村童的田字格课件
诗的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村左右结构,左右等宽,木的捺变成点。

童上下结构,注意下面里的笔顺:
教师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演,并让学生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比划书写。

提醒学生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

3.学生练习写字。

学生练习。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纠正写字姿势。

个别作业展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