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15 诫子书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第【1】篇〗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熟读并背诵课文。
2、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3、概括主题,感受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品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熟读并背诵课文。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由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导入。
(二)检查预习1、指名朗读。
2、正音正字。
fúyínzào夫君子之行淫慢险躁3、全班齐读。
(三)明确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熟读并背诵课文。
2、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3、概括主题,感受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品行。
(四)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参见:教材P81注释①《学法大视野》“作家名片”(五)熟读课文1、分组朗读。
2、全班齐读。
(六)翻译课文1、学生在书上作注解,自主翻译。
补充注释:行:品行,行为操守。
修身:涵养德行。
宁静:静心专一。
成学:使学业有成。
遂成:最终,终于。
(七)积累文言词汇1、师生一起概括重要文言词语:行、俭、淡泊、宁静、致、广、成、淫慢、险躁、驰2、学生齐读。
3、指名说出这些重要文言词语的意义,然后全班复述。
(八)概括主题,感受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品行。
1、齐读课文。
2、师生一起概括主题。
本文作者通过恳切的言词,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淫慢”、“险躁”。
3、启发学生谈自己接受父母教育的经历和体会。
4、概括课文和学生经历,指出“淡泊”和“修身”对人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品行。
(九)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文言词汇的积累和课文主题。
(十)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
2、做《学法大视野》。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第【2】篇〗一、说教材首先,来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诫子书》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课文从不同方面阐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对人物美好品行的礼赞,有对人生经验的总结和思考,还有关于修身养德的谆谆教诲。
【人教.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诫子书》》

诫子书学案课题:诫子书设计人:时间:9月2日使用人:使用时间:审核人:学习目标: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一、反馈展示:1.《诫子书》选自,作者,字,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我们以前学过他感人肺腑的课文《》,陆游对这篇千古传诵的表文曾称赞道:,。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夫.君子之行()澹.泊.()淫.慢()则不能lì()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遂.成枯落()悲守穷lú()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①夫君子之行.②非澹泊....无以明志③非宁静无以致远..则不能励精..④淫慢⑤险躁..⑥年与时驰...则不能治性⑦遂.成枯落⑧悲守穷庐..⑨非志.无以成学4.背诵默写夫君子之行,,。
非澹泊无以明志,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淫慢则不能励精,。
,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二、精读课文,疏通文意5、小组合作学习: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
探究不成的,小组代表上台板书。
6、师生讨论交流,解决疑难句子三、研读赏析课文7.诸葛亮在这段话中,哪句话劝勉儿子要珍惜时光,把握现在?你由此想到了哪些诗句?8.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四、课堂练习,总结提升9.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
10.在《出师表》一文中也有能体现诸葛亮的淡泊名利的思想的语句是,。
11.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回答后面问题。
章武三年春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①,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亮涕泣曰:“臣敢竭.②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③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注释】①笃:病重。
②竭:用尽。
③敕:告诫,嘱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交流阅读感受,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2、采用“班级读书会”的形式,促使个性化阅读和合作性阅读的融合。
3、感受作品的人文魅力,增进家长、老师和孩子之间的彼此了解。
教学重点:结合故事情节来理解作品的语言魅力,感受人物精神品质,知道什么样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教学难点:理解人物品质,感受语言魅力。
课前准备:1、老师、学生共同阅读《我要做好孩子》,共同商讨设计讨论的话题,老师进行综合。
2、老师设计读书档案,学生在阅读后认真填写。
3、邀请家长阅读《我要做好孩子》,并和孩子交流读后感受。
4、多媒体课件制作。
5、座位安排:团坐一堂。
教学过程:一、课前游戏: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小礼物(展示彩色卡纸制作的书签),这是我亲手做的书签,想送给热爱读书的孩子,不过,先得做一个“书名接龙”的游戏。
听清要求:一、说出你最喜爱的一本书的书名,知道作者姓名的可以告诉大家;二、用自己最响亮的声音发言,别人说过的不许重复。
(生积极参与游戏,发放书签)二、走近黄蓓佳1、在刚才的游戏中,我听到了许多耳熟能详的名字。
其中有许多儿童文学作家,特别乐意为孩子们创作,所以,才有了一本又一本的好书,陪伴我们走过金色的童年,给了我们最温暖的记忆。
今天,我们就要和其中的一位来一次心灵的亲密接触,猜猜她是谁?(黄蓓佳)2、(板书:黄蓓佳)真聪明!在咱们班的“图书角”,就有她的好几本书,人们常说“文字和心灵是相通的”,通过读黄蓓佳的书,你认为她是一个怎样的人?(黄蓓佳是一个很会写文章的人,她的`书很好看。
她是一个有童心的人。
我觉得黄蓓佳特别了解小孩子,她写出了我们的心里话……)3、看来大家都把她当成了大朋友,对吧?想不想见见黄蓓佳?老师带来了一张她的近影(课件出示照片)。
瞧,这就是我们心中阳光一般的大作家,她的笑容和她的文字一样神采飞扬。
咱们接着看看对黄蓓佳的简要介绍(出示简介)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读一读?(生读简介)十八岁发表第一篇作品,三十三年来,她笔耕不辍,被人们誉为“两栖作家”。
第15课《诫子书》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诫子书》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读准字音和节奏,读出情味。
2、翻译与积累重要词句,理解文意。
3、体会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二、知识积累:1、文学常识填空:《诫子书》是_________54岁时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篇告诫教育的家书。
诸葛亮,字_______,三国时期著名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
他年轻时受三顾之恩,竭诚辅助刘备,成为蜀汉的决策者。
其名作《出师表》为世代所诵,有《诸葛亮集》传世。
2、扫除生字障碍;夫.君子之行()淡泊.()淫.慢()则不能lì()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遂.()成枯落悲守穷lú()3、默读课文,在课本上划分朗读停顿。
4.查阅辅导书,补充注释,完成下面问题君子:______________ 行:__________________以:_______________ 修身:________________淫慢:_________________ 宁静:________________须:_________________ 励精:____________________成学:_________________广才:__________________遂:__________________ 成:_________________致远::__________________ 枯落:_______________驰::_________________5.句子翻译,逐句落实;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4、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理解主旨: 勤学励志,修身养性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步入初中已经近一个月了,我想,对大部分同学来说,最为关注的莫过于学习进步、成才成学了。
那么,怎样才能成功成才呢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高人他就是蜀汉名相,智慧化身诸葛亮.相信通过和他的饿对话,你一定在学习和修身养性方面有很多收获!(板书<诫子书>)(二)初读,读熟课文:1、解题:《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完成下列任务:(1)标记生字注音。
(2)注意词句停顿。
3、提示长句停顿。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指定学生诵读,余生纠正,后齐读)4、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互读。
5、指定优、中、困学生各一名朗读,听者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6、教师领读,学生轻声跟读,注意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
(三)精读,疏通文意:1、自主学习: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小组合作,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
探究不成的,小组长整理准备发布.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
(1)巩固强化:A、词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以明志…以致远…;广才;励精;治性;驰;去;非志无以成学…遂成枯落(提醒学生注意加横线的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字)B、句子:a、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2)处理措施:A、让学生联系实虚词的日常积累(如“以”的常见用法),迁移联想,猜读翻译,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后总结成型。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5课《诫子书》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诫子书》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熟读成诵,培养文言语感。
2.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学习诸葛亮严密的论证。
3.通过品读课文,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读书修身,静心养德,做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
重点难点1.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2.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课前准备1.搜集查阅有关诸葛亮的生平资料。
2.大声朗读课文,最好熟读成诵。
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整体感知(一)解题。
1.《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诫,告诫、劝勉。
子,一般认为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2.作者简介诸葛亮(181—234),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字孔明,号卧龙,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
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汉丞相。
死后被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尊称其“武侯”“诸葛武侯”。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二)朗读。
1.听录音,完成下列任务:(1)标记生字注音,扫除文字障碍。
(2)注意词句停顿。
2.自由朗读。
有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要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有在自己读的过程中觉得需要大家特别注意的也要提出来,引起大家的关注。
3.个别朗读,要求读准音,把握好朗读节奏。
其余认真听,做出点评。
特别注意屏幕出示的字的读音和一些句子的朗读节奏。
4.齐读全文。
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方法提示: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
确定句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1.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
常用的主要有:“至”“若”“夫”“盖”“然”等,例如:“夫君子之行”中的“夫”。
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续。
2.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15诫子书

导学案15 诫子书学习目标1.多次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
2.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并思考其现实意义。
3.领会古人思想观念中修身与治学的联系,并将其用运于自己的生活学习实践中。
学习重难点重点:感受并领悟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魅力。
难点:深刻体会修身治学之道,明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深刻内涵。
知识链接《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敦敦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学法指导:1.学习过程中要有意识划分文章节奏,强化朗读训练,读出文章所蕴含的情感。
2.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一定要重点关注“静”“俭”“明志”“淡泊”“致远”等词的内涵意义及其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深刻意蕴。
一、课前预习基础梳理【常识积累】1.填空,补充文学常识。
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
字,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
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时称“”。
刘备三顾茅庐,他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
此后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
刘备称帝后,任为丞相。
刘禅继位,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主持朝政。
后期志在北伐,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
有《诸葛亮集》。
【字词梳理】2.根据课文语境解释下列字词。
淡泊:无以:明志:致远:广才:淫慢:励精:险躁:枯落: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朗读练习】3.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二、独立思考课文初探1.本文很明显是一篇议论性文章,作者哪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的?作者的主要观点为何?2.请你谈谈对“夫学需静也,才需学也”这句话的看法。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第1篇】《诫子书》精品教案(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疏通文意,引导学生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
2.通过为书法作品写解说词的活动,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思路。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思路,明确作者观点。
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合作学习、实践活动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朗读法,课文句式整齐,朗朗上口。
在疏通文意的环节反复朗读,不仅可以促进理解,也可以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受到传统文化熏陶。
2.通过勾勒思维导图和编写解说词的活动,让学生在相互合作探究中,学会理清文章思路,理解关键语句含义。
四、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活动导入导语:最近学校举办了“弘扬传统文化,名家书法作品展”的活动。
作为一名志愿讲解员,请你根据所学课文和相关知识,为下面这幅书法作品写一段解说词,让同学们在欣赏书法作品的同时也能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出示幻灯片,展示书法作品。
1.请同学来辨识一下书法作品中的八个大字。
明确:“淡泊明志”“宁静致远”2.哪位同学知道这八个字出自哪里?文章的作者是谁?明确:出自《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作者是诸葛亮。
诫,告诫,劝勉。
诫子书,即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劝诫,劝勉的信。
如果要为这幅书法作品配解说词,达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首先就要明确这句话的含义。
下面就让我们追本溯源,来读一读书法作品中文字的出处──《诫子书》。
【设计意图】设置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疏通文意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和断句。
(1)教师朗读,字音、断句示范。
(2)指导学生自读,鼓励互读纠错。
(3)全班齐读,体会文章韵律。
请同学们关注以下语句的断句与韵律美。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学案
15 诫子书
学习目标
1.多次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
2.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并思考其现实意义。
3.领会古人思想观念中修身与治学的联系,并将其用运于自己的生活学习实践中。
学习重难点
重点:感受并领悟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魅力。
难点:深刻体会修身治学之道,明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深刻内涵。
知识链接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敦敦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学法指导:
1.学习过程中要有意识划分文章节奏,强化朗读训练,读出文章所蕴含的情感。
2.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一定要重点关注“静”“俭”“明志”“淡泊”“致远”等词的内涵意义及其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深刻意蕴。
一、课前预习基础梳理
【常识积累】1.填空,补充文学常识。
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
字,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
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时称“”。
刘备三顾茅庐,他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
此后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
刘备称帝后,任为丞相。
刘禅继位,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主持朝政。
后期志在北伐,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
有《诸葛亮集》。
【字词梳理】2.根据课文语境解释下列字词。
淡泊:
无以:
明志:
致远:
广才:
淫慢:
励精:
险躁:
枯落:
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
【朗读练习】3.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二、独立思考课文初探
1.本文很明显是一篇议论性文章,作者哪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的?作者的主要观点为何?
2.请你谈谈对“夫学需静也,才需学也”这句话的看法。
三、集思广益合作探究
1.由文章可见,“静”可谓是把握与理解文章的关键因素,那么它一定不似表面上的意思那么简单。
请与其他同学合作讨论,到底该如何理解文中的“静”?
2.在《论语》十二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修身与治学,在本篇文章中,依然强调的是修身治学,这真是件怪事,为何修身与治学之间联系如此紧密。
请同学们关于此话题展开讨论,探讨修身与治学之间的联系,并思考该思想的现代意义。
课堂检测
1.翻译下列句子,并在翻译过程中体会其深刻内涵。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2.这是一篇充满力量的文章,相信同学们深有体会,请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说说它的力量所在。
“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是的力量;“俭以养德”是的力量;“非淡泊无以明志”有的力量;诫子书只有五句话,传递出的信息,比起长篇大论,戒子的效果必然要好得多,这就是简约的力量。
3.请写出一句赞美诸葛亮的诗句和一个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或典故。
赞美诸葛亮的诗句:
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或典故:
参考答案
一、课前预习基础梳理
1.孔明;卧龙
2.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明确志向。
达到远大目标。
致,达到。
增长才干。
放纵懈怠。
淫,放纵。
慢,懈怠。
振奋精神。
励,振奋。
轻薄浮躁。
凋落,衰残。
比喻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年纪随同时光而迅速逝去。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3.(1)夫/ 君子之行,静/ 以修身,俭/ 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 无以致远。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淫慢/ 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年/ 与时驰,意/与日去,遂/ 成枯落,多/ 不接世,悲守/穷庐,将/ 复何及!
二、独立思考课文初探
1.从学习(治学)与做人(修身)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作者认为修身的前提是“静”,只有“静”才能明志;而明志之后,实现志要依靠学,学是成才的必备条件。
后面又运用对比论证,说明“不静”的害处,实际上再次论证了“静”的价值。
2.“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告诉孩子宁静的环境对学习大有助益,当然配合专注的平静心境,不焦躁,才能更加事半功倍。
而一个人的才能,或有先天优势,但是不经过后天的努力学习,仍不能成才,故而才须学。
另外,文中用“须”字而不用“需”字,实际上强调了“静”与“学”对于成才乃是必然性元素而仅非重要元素。
三、集思广益合作探究
1.“静”是修身养德的基础,“静以修身”意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
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物质享受而劳神费力。
“静”是学习的前提,是一种摈弃私心杂念的状态,在这中状态中才能始终潜心学习、反思,心直至所学目标,而至于“随心所欲”的境界。
当然,“静”还有一个核心要素,即淡泊,只有摈除名利的干扰,不为物所累,才能树立远大的志向,在致远之路上坚定不移,永不动摇。
若心不静,则为物所累,这样的状态,自然是极不利于学的。
2.修身是治学的前提,在古人看来,一个人想要治学,必先学会修身,唯有保持了心灵澄澈,才能致力于学问而不动摇,古人有“涤除玄鉴”、“心斋坐忘”等概念,就是强调这一过程。
同时,学又是反过来促进个人修养的必备条件,学的最终目的是成才,而在中国传统观念中,才与德紧密相联系,一个人才德兼备才能算真正的成才。
故而个人修养与个人学问,实则犹如一纸两面,不可分割。
该思想对于今天仍然有重大的意义,在当今的多科目学习过程中,只注重知识技能的学习是十分片面的,或失去了必要的德行,或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借鉴古人修身治学的思想,对当今的机械浮躁学习有很重要的意义。
课堂检测
1.(1)(如果)内心不恬淡就不能明确自己崇高的志向,(如果)做不到精神集中就不能达到远。
(2)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3)年华随同时光疾速逝去了,意志随同时光而消失了,最终凋落、衰残。
2.宁静;节俭;超脱(淡泊名利)
3. 出师一表真名士,千载谁堪伯仲间。
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