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 诫子书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诫子书》译文及知识点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诫子书》译文及知识点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诫子书》译文及知识点《诫子书》诸葛亮·三国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的品行,依靠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来培养品德。

不内心恬淡无法用来明确志向,不宁静专一无法用来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才干必须来自勤奋学习。

不学习无法用来增长才干,没有志向无法用来完成学业。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纪随时光疾行,意志随岁月丧失。

最终成为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悲哀地困守在穷人住的房子里,到时后悔又怎么来得及?注释1.诫:警告,劝人警惕。

2.书:书信。

3.夫:语气助词,用于句首。

4.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5.行:品行。

6.静:宁静专一。

7.以:连词8.淡泊:内心淡泊,不慕名利。

9.无以:没有办法来,10.明:明确、坚定。

11.志:志向12.致:达到。

13.远:远大目标14.广:增长。

15.成:达成,成就。

16.淫:放纵。

17.慢:懈怠。

18.励:振奋。

精:精神。

19.险躁:轻薄浮躁。

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险:轻薄。

躁:浮躁。

20.治:修养。

21.与:跟随。

22.驰:疾行,指飞速逝去。

23.意:意志,24.日:岁月。

25.去:消逝,丧失。

26.遂:最终。

27.庐:陋室。

28.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词类活用1.非淡泊无以明.志,明:使…明确。

形容词作动词,2.非宁静无以致远.,远:远大目标。

形容词作名词,3.非志无以成学,志:立志,名词作动词。

4.非学无以广才:广: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增长。

古今异义词1.险躁则不能治性,险,古义:轻薄,今义:危险。

治,古义:修养,今义:治理。

2.意与日去,去,古义:离开,丧失,今义:去一词多义之:1.学而时习之:(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2.君子之.行:(结构助词,的)3.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人名,无意义)以:1.静以修身:(连词)2.宁静无以致远:(介词,用来)3. 可以.为师焉(凭借)志:1.非淡泊无以明志:(远大志向)2.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学:1.夫学须静也:(动词,学习)2.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成:1.成非志无以成学:(完成,实现)2.遂成枯落:(变成,成为)行:1.三人行:(行走)2.君子之行:(品德,操守)意:1.意与日去:(意志)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打算,想要)3.意暇甚:(神情,态度)去1. 太丘舍去.(离开)2. 意与日去.(消逝)重点理解1.《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

最新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第1课时)》优质教学课件

最新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第1课时)》优质教学课件

知识备查
背景资料
这篇文章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 的一封家书,写于蜀汉建兴十二年。诸葛亮一生效忠刘 氏父子,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国家日夜操 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诫子书》,告 诫儿子诸葛瞻要读书修身、静心养德。
预习检查 读一读


yín
淫慢

穷庐
dàn bó
七年级语文上册
15 诫子书
第1课时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这首诗写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诸葛亮。 那么,这样如此智慧的人,又会如何教育自己 的后代呢?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诸葛亮的《诫子书》去看 看吧。
精读细研
3.“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 与“静”有何关系?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 始终保持内心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 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精读细研 说一说: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年,隐居邓县隆中 (今湖北襄樊襄阳),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建安十二 年(207年),刘备三顾草庐,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益两州, 谋取西南各族统治者的支持,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 的建议,即所谓“隆中对”。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建 兴十二年,与魏司马懿在渭南相拒,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葬定 军山(今陕西勉县西南)。曾革新连弩,能同时发射十箭,又 制造“木牛流马”,利于山地运输。有《诸葛亮集》。

七年级上册语文16诫子书

七年级上册语文16诫子书
诫子书
▪诸葛亮作品 ▪郑玄作品 ▪邱民亭作品 ▪张之洞作品 ▪孔臧《诫子书》
一、诫子书(诸葛亮作品)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临 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 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 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诸葛亮也是 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 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通过这些 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 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后人 留存有多篇《诫子书》。
3.文章思想




道德修养 其实,中国自古至今,从孔子、老子、孟子、荀子等哲学家、 教育家,到诸葛亮及近现代的每一位伟人,均首先注重道德品 行的修炼与提高,不养成良好、高尚的道德品行,则难以胜任 社会的需要,更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第一,要经常性的静思反省。这也是我们所提倡的要经常性地 自我对照检查,要善于自己发现自己思想、灵魂深处的缺点、 错误,彻底反省、检查自己,防止在不知不觉中放任自己的思 想道德不足的错误,缺点泛滥。 第二、要俭朴节约。每一个善于吃苦耐劳的人,知道“锄禾” 的道理,而如果不善于俭朴节约,或者因为一时高兴而忘记了 以前所遭受的痛苦,仍然会陷入不应有的错误境地。时刻保持 俭朴节约,实际上也是保持清醒的头脑,经常对照检查自己, 不因生活、待遇改善而沾沾自喜,甚至走向腐化、堕落。从古 至今,几乎每个朝代走向

持之以恒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称,“夫学须静也,才 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 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 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 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 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 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 成功。诸葛先生的阐述已经十分精辟了,结合 当前的工作实践,恐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 力:

《诫子书》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诫子书》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诫子书
导入新课
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精确翻译与理解文章,注意积累警句。 3.领会文中深刻习课文 相关介绍
讲授新课
检查预习
走近作者
诸葛亮(181—234):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 卧龙先生。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人,三国 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作为一代历史伟人, 他最大的功绩是辅佐刘备开创蜀国基业,为此鞠躬 尽瘁,死而后已,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他更 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及道德文章,言 传身教,惠及子女,为后世楷模。
讲授新课
第七课:性格的力量。 “险躁则不能治性” 诸葛亮忠告孩子,太过急躁就不能够陶冶性情。心理学家说:“思想影响行
为,行为影响习惯,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影响命运。” 你要提升自己性格的品质吗?
第八课:时间的力量。 “年与时驰 ,意与岁去” 他警告孩子时光飞逝如梭,意志力又会被时间消磨掉,“少壮不努力,老大
治学: 志、静-学-才 修身: 俭、静(反面)
(正面) (反面)
珍惜时光,有所作为
当堂检测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 非 澹 泊 无 以 明 志 , (
)。
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
淫慢非则志不无能以励成精学,(
)。年与时弛,险(躁则不能治性 ),遂
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 把失败归结于“躁”字,把静、躁加以对比, 增强了论述的效果。
讲授新课
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志:以俭养德 学:以静求学 才:以学广才 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 得,就必须确立大志 。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注释及赏析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注释及赏析

人教版语文七上《诫子书》译文注释赏析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

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丧失。

最终年老志衰,没有用处,大多对社会没有贡献,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注释选自《诸葛亮集.文集》。

诫:告诫、劝勉。

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书信。

夫(fú):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养德:培养品德。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明志:明确志向。

明:明确,坚定。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致:达到。

广:增长。

成:达成,成就。

淫慢:放纵懈怠。

淫:放纵。

慢,懈怠。

励精:振奋精神。

励,振奋。

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险,轻薄。

治性:修养性情。

治,修养。

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初中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16 诫子书

初中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16 诫子书

读 出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读一读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 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 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 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 何及
用心解读
组内翻译
读一读,议一议,借 助课文注释,小组合作 共同译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 以此培养自己的品德。要从淡泊宁静中下 功夫,最忌怠惰险躁,表达了他希望后代 志存高远的厚望。
2、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 何展开论述的?
A.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B.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 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 成功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于“躁”字, 把静、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
3、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 ”字围,绕学习 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请分 别找出原句。
淡泊 立志 惜时
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猜猜他 是谁?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听经典诵读
体会一个父亲对儿子的谆谆教诲、殷殷
期望。
读准字音
夫(fú) 淡泊(dàn)(bó) 淫(yín)慢 遂(suì) 庐(lú)
探究文章的结构 议论文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论点 论题

七年级语文上册15《诫子书》

七年级语文上册15《诫子书》

客观:环境安静
学习 治成
静 主观:专心致志 心无旁骛
淡泊
学 才 立志 非志无以成学。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惜时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勤奋 多不接世
3、文中表达中心意思的中心句(中 心论点)是哪一句?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 以养德。”
根据提示写出符合要求的句子
(1)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主要阐述的 观点是 静以修身 , 俭以养德 。
不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 集中精神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夫(f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增长才干
成就学业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振奋精神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过度 懈怠,懒惰
第三句: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 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才须学也:(要想有)才能就必须学习。 译文:
(2)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 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3)阐述“学”、“志”、“才”之间 关系的句子是什么?
(4)阐释过度享乐和轻浮急躁对人修身 养性产生不好影响的句子是什么?
1、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的用意是什么?
诫子
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 俭,以此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 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诸葛亮告诫我们“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 远”,你能为本文的观点补充一个论据吗? (道理或事实均可)
居里夫妇的居室里简单到只有两把椅子, 他们自己刚好每人一把。因为担心来访的客人 在舒服的座位上逗留过久会占用她宝贵的研究 时间。这就是“静”的最高境界。
居里夫人把英国皇家学会颁给她的金质奖 章送给小女儿做玩具,她说:“我是想让孩子们 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 能永远守著它,否则就将一事无成。”这是因为 居里夫人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所以她能在科 学的路上走得更高更远。

第15课《诫子书》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5课《诫子书》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淫慢:过度的享乐,懈怠。淫:过度。 励精:尽心,专心,奋勉,振奋。 险躁:冒险急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治性:修性,养性。 与:跟随。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 日:时间。去:消逝,逝去。 遂:于是,就。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 逝去。 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 对社会有益。有“用世”的意思。 穷庐:破房子。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本文的句式有什么特点?
句式上看,多用对偶句,句式整齐,节奏 感强。 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要读出一种对称、匀称的 感觉;注意押韵的字,注意反复的词,可以读 出一咏三叹的感觉,朗朗上口的味道。
对偶句组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朗读与其:夫、也读出平和舒缓的语气。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 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与时驰, 意与o) (suì)
更正字音
淫(yín)慢
淡泊(dàn
穷庐(lú)

根据朗读示范,用“/”划出语句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 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 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 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 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 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 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 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 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 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 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主旨,体会情感,从中获得精神的力量: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并由此积累背诵相关警言以自励。

联系学生实际考虑不宜往深处难处开掘,所以文章结构特点及哲学辩证思想不列为教学目标,当然这是主观意见,还有待同仁智者商榷。

一、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4、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二、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理解主旨: 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三、教法、学法设想:
本篇文章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掷地有声,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

在教学中要达成目标,掌握重点,突破难点,采用的首要方法就是以“读”贯穿课堂始终:听读,朗读,跟读,默读……通过反复地读让学生自然成诵;然后猜读、精读、研读、品读,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释疑理解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联系现实实际谈体会,赏析品味拓展积警句;中间穿插历史背景小故事,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

作业设置结合单元后面的综合性学习进一步拓展延伸,丰富学生积累的同时感受浓浓的亲情、乡情、友情和爱国情。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

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初读,读熟课文:
1、解题:
《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播放录音,学生听读,完成下列任务:
(1)标记生字注音。

(2)注意词句停顿。

3、师范读,提示长句停顿。

示例: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指定学生诵读,余生纠正,后齐读)
4、学生自由朗读,互读。

5、指定优、中、困学生各一名朗读,听者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6、再次播放录音,学生轻声跟读,注意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

7、学生自由散读。

(三)精读,疏通文意:
1、自主学习:
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

师巡回指导。

2、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疑难问题。

探究不成的,小组代表上台板书。

师参与讨论。

(1)难点预见:
A、词语: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以明志…以致远…;广才;励精;治性;驰;去;非志无以成学…遂成枯落
(提醒学生注意加横线的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字)
B、句子:
a、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2)处理措施:
A、让学生联系实虚词的日常积累(如“以”的常见用法),迁移联想,猜读翻译,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后总结成型。

B、师提醒学生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a 的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格特点(如本文的简洁精警)
以b句的翻译为例:年华随着时光飞驰,意志随着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无益……
3、总结交流:
(1)四人一组互相翻译课文,交流指正;
(2)典型代表两名译文,师阐述自己观点,供参考。

(四)研读,赏析文章:
故事引子: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姓名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

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蜀汉建立,拜为丞相。

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

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由此引申:
1、集体探究:
(1)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学生举手发言)
(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2)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淡泊、立志、惜时)其原句分别用《逻辑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双重否定句式)来强调其重要性,找出这几个句子,再次加以品读,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感受体会。

(学生从文中找出典型句子,分组讨论交流,指定代表回答;齐读原句,体会作者情感,力求熟读至诵)
A、淡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B、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请按照议论文的结构来给文章分层,并找出论点句,治学、修身、惜时句,再次品读。

(按照板书提示分组讨论完成,后总结再板书)
{提示板书:提出论点——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治学、修身)——劝戒惜时,有所为}
A、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

C、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D、惜时:(见上,略)
(4)按照板书提示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原文。

自背。

互背。

齐背。

(5)问题引申:联系现实人世,充满诱惑的滚滚红尘,品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重要意义。

(提示结合自身品性、周围实例及社会贪污腐败现象、“八荣八耻”精神,自由交流感想。

指定优秀代表发言)
(五)朗读,积累词句:
学生再次放声朗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句子,思考完成下列任务:
(1)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由此你联想到了那些名人名言?推荐给大家,并结合自己的体验送给大家一句你最喜欢的话。

(自己思考,小组交流,个人回答)
警句推荐:
A、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陶渊明);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心闲天地本来宽。

(陆游)
B、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C、惜时: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时间有三种步伐,未来的时间踟蹰接近,现在的时间似矢飞去,过去的时间永远静止。

(席勒)
(2)积累文章或与之相关的名言警句于读书笔记上。

(六)作业设置:
1、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2、《诫子书》以父亲的身份告诫儿子读书修身,静心养德,保国爱民,平治天下,既有慈父的殷殷期待,更有圣贤的谆谆教诲,感人肺腑。

古往今来,抒发人间真情的诗词浩如烟海,或抒爱国之情,或赞亲密友情,或歌殷殷亲情,或咏浓浓乡情……请同学们查找历代歌咏人间真情的诗词,分门别类加以整理,一周后在班内开展一次“人间自有真情在”为主题的诗词诵读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