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

合集下载

文化常识题

文化常识题

一、选择题(20)1、关于“二十四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它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统的史书,被称为“正史”。

B. 它起于传说中的黄帝(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C. 《宋史》和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二十四部正史,被清代乾隆皇帝钦定为“二十四史”。

D. 其中《史记》、《汉书》、《三国志》、《后汉书》被称为“前四史”。

2、下列表示官职变动的词汇,正确的选项是()A. “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权”则表示暂代官职;“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

B. “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致政”、“致仕”指做官。

C. “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

一般情况下,用“左迁”来表示升官,而“除”,指降职或免去官职。

D.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3、下列文化常识中,说法错误的是()A.南宋四大书院有: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河南嵩山嵩阳书院、湖南衡阳石鼓书院。

B.四大佛教名山: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安徽九华山(地藏王菩萨)。

C.“五湖”是指: 江西鄱阳湖、湖南洞庭湖、江苏太湖、江苏洪泽湖、安徽巢湖:“四海”是指: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D.四大名亭有:醉翁亭(安徽滁州)、陶然亭(北京先农坛)、爱晚亭(湖南长沙)、湖心亭(杭州西湖)。

4、关于称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古代天子、太后之死称崩、百岁、千秋、山陵崩等;对王、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称为“薨”;有官职,有名望的人死日“卒”;只有平民之死,才直言不讳地通称“死”。

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带答案解析)

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带答案解析)

古代文化常识题(带答案)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称自己往往称字,称别人往往称名。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

C.擢,一般表示升官,“左迁”是降职的委婉说法,“徙”则表示一般的调职。

D.谥号是人死之后给予的称号,有官谥、私谥之分,有褒有贬。

A(称自己往往称名,称别人往往称字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一般对平辈或尊辈要称字。

B.岭南,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

C.礼部是六部之一,掌管典礼、科举、学校等,礼部侍郎是礼部的最高长官。

D.崩,也称做驾崩、山陵崩,是古代表示帝王或皇后死亡的一种委婉说法。

C(礼部最高长官为礼部尚书)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

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

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D《论语》不是六经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

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C.黜:指罢免官职,古代表示罢免官职的词还有:夺、除、免、去、废等。

D.“卒”:专用于指大夫或相当于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级官员的死。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及解析集锦(含答案)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及解析集锦(含答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及解析集锦(含答案)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及解析集锦1、右图是以“封”字为图案的百家姓图片。

“封”字在金文中写作或,从字形上来看,意思是植树为帜、划定疆界。

可是,图画内容则是以中华百家姓的姓氏出现的。

这说明封姓源于( A)A. 地名B. 植树的过程C. 战争D. 祭祀2、“君臣佐使”原指君主、臣僚、僚佐、使者四种人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后指中药处方中各味药的不同作用。

君药指方剂中针对主症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那么使药 (C) A. 辅助君药治疗主症,或主要治疗兼症(臣药)B. 配合君臣药治疗兼症,或抑制君臣药的毒性(僚佐)C. 指引导诸药直达病变部位,或调和诸药的药物(使药)D. 协助君药、臣药加强治疗作用 (指僚佐)相关知识:使者:奉使命办事的人。

各味药用途见题中解释。

3、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写道:“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

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从材料看,在我国这一传统节日里,人们主要是祈盼(C)A. 婚姻美满B. 合家团圆C. 健康长寿D. 子嗣兴旺相关知识:九九重阳节,老人节4、如果要从《史记》中查阅有关秦末农民大起义中陈胜的相关历史资料,应查阅该书中的( B)A. 本纪B. 世家C. 列传D. 书相关知识:《史记》分本纪(以帝王为中心的历代大事记)、年表(帝王将相年表)、书(记述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等方面制度)、世家(诸侯王的事迹)、列传(官僚、士大夫、名人的传记)。

全书的中心是本纪、世家、列传。

陈涉世家(农民起义领袖建张楚政权)、项羽本纪(推翻秦、西楚霸王)5、中国历史上纪年方式多种多样,直到中华民国时期才统一使用公历纪年。

《梅花岭记》中写道“顺治二年乙酉四月(1645年2月),江都围急。

”此处采用的纪年方式是 ( D) A. 天干地支纪年法 B. 帝王年号纪年法C. 王公年次纪年法D. 年号和干支兼用6、农历每月的十五,按照特定称谓纪日法叫做( B )A(朔 B(望 C(既望 D( 晦注: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十六为既望,阴历每月最后一天为晦。

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后附答案解析)

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后附答案解析)

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后附答案解析)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卿”是对他人的敬称,“陛下”是对皇上的敬称;“愚”是对自己的谦称,“臣”也是自称。

B.“拜”指授予官职。

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迁”“谪”“转”“徙”“改”“移”“补”等,其中“迁”“谪”都指贬官。

C.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___地位较高,故死为“卒”。

D.《三国志》、《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其中《史记》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部分。

2.下列各句中,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A.某访谈节目:当主持人得知对方的母亲因病刚刚去世,立即语气沉痛地说:“我代表观众对令尊的过世表示哀悼,请节哀顺变。

”B.某集团公司老总,得知当地一工厂决定转产,生产本公司急需的零配件,但缺乏技术,打电话说:希望本公司与贵厂紧密合作,贵厂遇到的技术问题,本公司将鼎力相助。

C.某当代著名作家的博客里有这样一条留言:老师:拜读了您的新作,受益匪浅,很多地方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您真不愧是散文的鼻祖啊!D.一位文学爱好者写了一个剧本,寄给一位剧作家,请求帮助,附短信一封:___打搅,恭请海涵,谨寄拙作一篇,请百忙中斧正。

3.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A.徒弟给老师拜年时说:“您的高足叩问老师___!祝老师新年事业蟾宫折桂!”B.我偶然有一两回去叨扰朋友的酒席,恰又时令不对,一直没能尝到这道菜。

C.我所做的只是畅所欲言而已,能起些抛砖引玉的作用,于愿足矣。

D.一位作者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奉上拙著一本,书中谬误,敬请斧正。

4.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A.___先生即将来沪讲学,不胜期待,敬候台驾光临。

B.近年研究宋词,完成拙作一本,恳请___不吝赐教。

C.此次若非您鼎力相助,定难顺利完工,叨光不少,深表感谢。

D.事关民生,姑妄提出一点刍议,敬请有识之士批评指正。

高考古文文学常识选择题

高考古文文学常识选择题

古代文化常识理解与识记检测(一)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古代男子18岁时实行加冠礼,叫作冠。

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与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用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与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

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衹、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的是()(3分)A.“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

B.“母艰”,就是“母忧”,指母亲的丧事。

C.“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

D.“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出匠心各有所好。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

B.“陛下”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常用词语。

具体表示升官之意,则常用“右迁”一词。

D.“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恳求使骸骨归葬家乡,类似的词语还有“致仕”。

4.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

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B.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

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30个

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30个

• 3.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 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 • 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 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清代以 后逐渐习称南海。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 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 高官、学者编撰。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 库。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A(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魏明帝 太和年间”错误,应为“隋炀帝大亚年间”)
• 8.下面的说法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 ① 古时以“泰山”喻岳父,以“泰水”喻岳母,以“伉俪”喻 夫妇。 • ② 古代“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五,“晦”指农历 三十。 • ③《礼记》曰:“幼名,冠字。”名是婴儿出生几个月由父亲 取的,字是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的,女子则在十五岁 行笄礼而字。
A(不是中午12点)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 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於现在的两小 时。日中是十二时之一,又名日正、中午 等:(上午11时正至下午 1 时正)。
•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 正确的一项是(3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 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 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 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 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 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 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 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3分) •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称自己往往称字, 称别人往往称名。 •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被 推举者须明习经学。 • C.擢,一般表示升官,“左迁”是降职的 委婉说法,“徙”则表示一般的调职。 • D.谥号是人死之后给予的称号,有官谥、 私谥之分,有褒有贬。

100道中华传统文化常识选择题

100道中华传统文化常识选择题

1.传说春节的来由是为了驱赶一个怪兽,人们张灯结彩,放鞭炮。

这个怪兽是?(C )A.麒麟B.蒲牢C.年D.龙2.“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这说的是春节哪项习俗?(A )A.守岁B.拜年C.馈岁D.别岁3.新年伊始人们都喜欢张贴福字,祈求在新的一年里顺利如意。

以下哪项不属于“福”字的传统含义?(C )A.“寿”,即长寿长命百岁B.“富贵”,即财多物丰C.“靓”即美丽俊俏D.“康宁”,即健康无疾患4.按古人说法,大年初三这一天又被称为什么?(B )A.大年朝B.小年朝C.顺星节D.破五5.以下哪项不是古代春节的习俗?(D)A.洒扫除尘B.贴门神C.守岁D.吃巧果6.农历正月初五,俗称“破五”。

以下哪项不是“破五”的习俗?(C )A.吃饺子B.迎财神C.赏花灯D.送穷土7.今年是农历什么年?(C )A.乙亥年B.丁亥年C.己亥年D.辛亥年8.在我国传统习俗中,以下关于春联的正确说法是?(C )A.面对大门时,上联在左,下联在右;最后一个字仄声(三、四声)为下联,平声(一、二声)为上联B.面对大门时,上联在左,下联在右;最后一个字仄声(三、四声)为上联,平声(一、二声)为下联C.面对大门时,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最后一个字仄声(三、四声)为上联,平声(一、二声)为下联D.面对大门时,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最后一个字仄声(三、四声)为下联,平声(一、二声)为上联9.“拱手而立”表示对长者的尊敬,一般来说,男子行拱手礼时应该怎么样?(A)A.左手在外B.右手在外C.双手交叉D.双手相握10.下列诗句所描述的传统节日,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D )A.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B.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C.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D.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1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里的“屠苏”指的是什么?(C )A.苏州B.房屋C.酒D.庄稼12.《红楼梦》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长篇小说之一,它的别名是什么?(B )A.《金陵记》B.《石头记》C.《西厢记》D.《紫钗记》13.成语“一衣带水”中的“水”原指什么?(B)A.黄河B.长江C.淮河D.珠江14.“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这句诗是谁写的?(A )A.元好问B.柳永C.晏殊D.李煜15.中国历史上被誉为”药王”的是谁?(C )A.扁鹊B.华佗C.孙思邈D.李时珍16.张衡发明的地动仪上有几条龙?(A )A.8条B.10条C.15条D.22条17.“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中“婵娟”指代的是什么?(A )A.月亮B.姻缘C.人名D.地名18.木板年画发源于四大古镇中的哪个?(C )A.汉口镇B.景德镇C.朱仙镇D.佛山镇19.我国的京剧脸谱色彩含义丰富,红色一般表示忠勇侠义,白色一般表示阴险奸诈,那么黑色一般表示什么?(A )A.忠耿正直B.刚愎自用C.刚正沉稳D.忠厚老实20.“弱冠”指的是男子多少岁?(B )A.十五岁B.二十岁C.十六岁D.十八岁21.“入木三分”这个成语原本是用来形容什么的?(B )A.文章B.书法C.绘画D.刀工22.《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面包括多少首完整的诗?(B )A.300首B.305首C.350首D.500首。

二中国古代文学常识选择题

二中国古代文学常识选择题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选择题1、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下面属于儿童到成人的年龄称谓且按从小到大年龄称谓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束发②而立③垂髫④总角⑤期颐⑥弱冠⑦耄耋⑧不惑⑨花甲⑩豆蔻BA.②⑦⑤⑧①B.③④⑩①⑥C.①③⑤⑥⑩D.④⑥⑨⑩②2、在中国古代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地位独尊。

以下属于对皇帝尊称的是①天子②孤③圣上④殿下⑤陛下⑥圣驾C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③⑤⑥D.②④⑤⑥3、在人与人交往中,礼貌称呼是很重要的,它有“尊称、谦称、雅称、婉称”等书面语,下面属于他人母亲雅称的是BA.椿萱B.萱堂C.泰山、泰水D.巾帼选B。

自家父母称“椿萱”,他人母亲称“萱堂”,岳父母称“泰山、泰水”,兄弟称“昆仲、棠棣、手足”,夫妻称“伉俪、伴侣”,丈夫称妻子“内人、可卿”,妇女称“巾帼”,男子称“须眉”,同学称“同窗”。

5、在中国古代,名、字与号是有区别的: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号又叫别号、表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下列选项中属于称“号”的是DA.李太白B.杜子美C.苏轼D.青莲居士6、下图是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地(北京东城区张自忠路23号)。

现门口悬挂“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室”匾。

外间西墙上镶有一长方形汉白玉刻石,上刻“中华民国十四年三月十二日上午九时二十五分孙中山先生在此寿终。

”刻石上悬挂孙中山遗像。

右方镜框内是在此写的《总理遗嘱》,左边镜框为致苏联书。

条案上放着《建国方略》《中山全书》等一切均照其生前样子陈列。

按我国古代传统干支纪年方法,国父孙中山先生逝世应是AA.乙丑年B.甲子年C.乙寅年D丙寅年.选A。

把1925年换算为干支纪年。

可根据以下表格里的干支(公元后纪年)与数字的对应关系: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456789123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4567891011123年份的个位数对应的天干即为该年份的天干,1925年的个位数是5,该年的天干从表格中可知是“乙”;公元纪年的年份除以12后的余数对应的地支即为该年份的地支,1925÷12=160余5,5对应的地支为“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1.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孝廉: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B.公车:清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C.三军:春秋时,大国的军队分为中军、上军、下军,后泛指军队。

D.豪右:豪族大户。

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

2.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服阕:阕,歌曲或词一首叫一阕。

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

B.践祚:也写作“践阼”,意为皇帝即位、登基。

C.丁忧:“丁忧”又称“丁艰”,古代指父母之丧。

古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在家守丧三年,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以尽孝道。

有内、外之分,遭母丧称为“丁内艰”,遭父丧称为“丁外艰”。

D.视事:官员到职工作。

3.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B.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C.东宫: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

建储指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D.垂髫: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如黄发垂髫就是指儿童。

髫,儿童垂下的头发。

4.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总角:八岁(女)、九岁(男)至十四岁的少年。

B.服除:守丧期满。

C.庐冢: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有名望的平民死了也可以称为薨。

5.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

B.辎重: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

C.跽:长跪。

古人坐时臀部贴脚后跟,臀部离开脚后跟,腰伸直,就是跽。

D.再拜: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再次跪拜,表敬重。

6.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四书、五经、六艺: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还有一本《乐经》,但后来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下五经。

六艺的说法有两种。

一种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还有一种说法将六艺解释为六经。

B.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会试取中者称“贡士”又称为“中式进士”,第一名称“解元”。

C.谶:基本意思是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指将要应验的预言、预兆。

D.甫冠、弱冠、加冠:甫冠与弱冠都是形容男子达到二十周岁,就会带上成人的帽子,来表示自己已经成年了。

加冠,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

7.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秩满:官吏任期届满。

B.解褐:褐,丝绸的衣服。

解褐,脱去平民百姓的衣服,比喻入仕为官。

C.少保:官职。

明清少保皆为从一品。

太师教文,太傅教武,太保保护其安全。

少师、少傅、少保均是他们的副职。

D.太傅:中国古代职官。

始于西周,最初由周公旦担任太傅,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三公之一。

汉以后各朝代都有设置,但多为虚衔。

8.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食邑:受封者所享有的封地,因古代中国之卿、大夫世代以采邑为食禄,收其租税而生活,故称为食邑,又称采邑、采地、封地。

B.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C.起居注:皇帝的言行录。

两汉时由宫内修撰,魏晋以后设官专修。

D.“檄”“牒”“移”:都是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文种名称。

其中“牒文”多用于声讨和征伐。

9.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庙号:庙号是皇帝在宗庙中的称号。

B.谥号:谥号是对皇帝一生功绩过失的评价。

(有爵位之人和身居高位的士大夫都有资格得到谥号,只是谥法不同罢了。

)分美谥、平谥和恶谥,如隋炀帝的“炀”就是美谥。

C.年号:年号是皇帝在位时期定的,用来纪年。

一个皇帝可以有很多个年号,明清以降皇帝逐渐采用了一个年号。

D.州牧:是中国古代汉代至宋代的官名。

古代以九州之长为“牧”,“牧”是管理人民之意。

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10.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B.辟:由中央官署或皇帝征聘,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

C.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D.拜:授予官职。

11.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除:任命,授职。

B.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C.察:考察后举荐。

D.迁:一般指降职。

12.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陟:提拔、晋升或平级调动。

B.左迁:贬官。

C.窜:放逐、驱逐、贬官。

D.京兆尹:中国汉代官名,主管长安(今西安)及其附近地区,在西汉时期相当于今日首都的市长。

13.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庶人死称不禄,士死称死。

B.逆旅:古代指的是客舍,旅居。

C.博士:古为官名。

秦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汉代后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的官员。

D.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

14.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六合:①天地四方,泛指天下;②古代以十二地支记月日,选择吉日良辰。

B.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

C.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

又称“江左”,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D.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

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太行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今山东即为崤山以东。

15.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京畿:国都及其附近地区。

B.朔望:朔日和望日。

天文学指月亮阴暗的一面对着地球的时候,称为朔,这时正是农历的每月初一。

月亮被太阳照亮的半球对着地球,也就是月亮圆的那一天,这时叫望,在农历每月十五。

C.逊位:或称退位。

D.豪右:豪门大族。

汉以右为上,故称豪右。

16.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起复:古代官吏遭父母丧,守制未满期而应召任职。

明清两代专指服父母丧期满后重新出来做官。

也指官吏革职后重新被起用。

B.转(表调动官职):转任,平调。

C.改(表调动官职):改任官职。

D.出(表调动官职):京官外调,与之相反的,“除”指调入京城为官。

17.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假:暂代官职。

领:兼任较高级的官职。

B.补(表调动官职):补任空缺官职。

C.侍郎:初为宫廷近侍。

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

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级别。

D.生业:职业,指人赖以生存的职业;产业,资财;从事某种产业。

18.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廷对:在朝廷上回答皇帝的咨询;指皇帝在朝廷上召问臣下,使奏对政事;廷试。

B.持节:指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

C.改元:指中国历史上皇帝即位时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

每个年号开始的次年称元年。

D.北狩:到北方狩猎;借指向北进军;皇帝被掳到北方去的婉词。

19.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院试:先有院试,各地童生参试,三年两次,考取者为秀才,又称生员。

B.乡试:乡试三年一次,在八月举行,故称“秋闱”,合格者称“举人”,已具备做官的资格,第一名为解元。

C.会试:会试在乡试后的次年三月举行,称“春闱”,取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D.殿试:会试后举行殿试,取中者称“进士”,其中第一甲前三名分别称“状元”“探花”“榜眼”。

20.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悬车:致仕。

古人一般至七十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故云。

B.万户侯:食邑万户以上,号称“万户侯”(汉代侯爵最高的一层,其中卫青与霍去病是典型代表),后来泛指高官贵爵。

C.闾阎:原指古代里巷内外的门,后泛指平民老百姓。

D.下车:皇帝到任。

21.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学: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始于西周,汉以后是传授儒家经典、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

B.登科:唐制,考中进士称“及第”,经吏部复试,取中后授予官职,方称登科。

C.籴:卖出(粮食)。

粜:买入(粮食)。

D.国子监:中国古代负责教育管理的最高机关,也兼为最高学府。

始于晋,称国子学,隋以后改称国子监,清末废除,改设“学部”。

22.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冠:贵族戴的帽子。

男子20岁举行冠礼,戴冠要束发,因而古人又用“结发”表示20岁。

“弱冠”指20多岁。

古代贵族才能乘车戴冠,“冠盖”为贵族、官吏的代称。

B.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

C.转运使:官职。

唐代始设。

设诸道转运使,分掌水陆转运和全国谷物财货转输、出纳。

宋初改设专职都转运使和转运使,掌一路或数路财赋。

元、明、清设都转盐运使,专管盐务。

D.祭酒:汉魏以后官名。

汉代有博士祭酒,为博士之首。

西晋改设国子祭酒,隋唐以后称国子监祭酒,为国子监的主管酒菜的官。

参考答案1.B公车:汉代官署名2.A阕,终了。

3.D黄发指老人。

4.D有名望的平民死了也可以称为薨不对。

5.D拜两次6.B第一名称“会元”7.B褐,粗布或粗布衣服8.D“檄文”多用于声讨和征伐9.B古代谥法,去礼远众称“炀”。

10.B或皇帝不对。

11.D一般指升迁。

12.A或平级调动不对。

13.A士死称不禄,庶人死称死14.D山东:以在太行山之东而得名。

15.B望,一般在农历每月十五或十六日。

16.D“入”指调入京城为官。

17.A领:兼任较低级的官职。

18.C每个年号开始的一年称元年19.D前三名分别称“状元”“榜眼”“探花”20.D官吏到任21.C粜:卖出(粮食)。

籴:买入(粮食)22.D国子监祭酒,为国子监的主管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