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拌混凝土搅拌站管理办法附件
混凝土拌和站管理办法

水泥混凝土拌和站管理办法为规范水泥混凝土拌合站的管理,加强水泥混凝土拌制的质量控制,确保混凝土施工质量,特制定本办法:一、一般规定1、水泥混凝土拌和站场地建设、选址、硬件设施、标识牌等必须满足《铁路铁路标准化建设实施细则》(第一册)的有关要求。
2、水泥混凝土拌和站应建立完备的水泥混凝土质量控制与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明确人员责任。
每座拌和站必须设1名站长、1名质量负责人和试验员,加强水泥混凝土生产管理与混凝土拌和质量的监控。
3、混凝土施工之前,施工单位应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及时地进行技术交底,必要时还应进行水泥混凝土技术培训。
4、水泥混凝土拌和站要严把原材料进场质量关,认真做好原材料进场、检验及混凝土生产等环节的各项台帐记录。
5、水泥混凝土拌和站必须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标定校准合格后方可使用。
混凝土施工期间,每季度均应对拌和站设备进行自检自校,并建立自检自校台账,以确保动力系统正常运行,计量系统满足精度要求。
6、由施工单位工地试验室(主、分试验室)负责对相应的拌和站混凝土及原材料进行检验。
7、各驻地办必须在施工单位各拌和站派驻1名专职监理人员,对拌和站原材料检测及混凝土复盘等工作进行旁站监督。
8、水泥混凝土拌和站必须严格执行混凝土开盘程序,未经专职监理人员认可不得开盘。
9、水泥混凝土拌和站严格按照施工配合比进行生产(包括原材料的用量、原材料的生产厂家等),且遵守配合比调整的程序及原则。
总监办中心试验室在巡检过程中若发现擅自修改配合比将严肃处理,情节严重者作返工处理,并进行全线通报,同时对相应驻地办与施工单位给予处罚。
二、人员配置和岗位职责(一) 站长1、负责水泥混凝土拌和站的生产管理,设备维护保养及日常管理工作。
2、负责按施工进度计划要求合理安排混凝土生产任务,制定混凝土生产计划。
3、负责生产、运输的调度,并对搅拌站的设备完好和操作过程的正确性负责。
4、负责本站人员的调配、考核与管理。
5、负责计量标定、自检自校的管理工作,并建立相应的台账。
混凝土搅拌站管理办法(暂行)

第三章 搅拌站管理制度
第八条:混凝土生产机具计量管理制度
1、搅拌站在生产混凝土前必须对其机具进行计量校准,搅拌站试验员负责做好计量器具校准记录和台帐。
2、对混凝土生产的小型机具,必须配置相应的计量器具且有计量部门出具的合格标定证书。其标定证书原件报送试验室统一编号管理。
2、混凝土运输车辆在到达施工现场后工区试验员必须先检测混凝土的和易性,混凝土坍落度必须在允许范围内,在混凝土灌注前必须对混凝土进行适时的搅拌,以保证混凝土良好的工作性。运至现场后的混凝土禁止加水。混凝土到达现场后须在一小时内用完。
第十一条:混凝土试件的管理
1、混凝土生产过程中,搅拌站试验员必须根据相关验收标准请监理工程师见证,对混凝土试件进行制作留置。
10、在混凝土发料过程中,发料单的时间、方量必须与电脑打印小票、电脑记录保持一致。严禁混凝土还未搅拌而发料单已经开出。每次砼浇筑完毕后操作人员必须及时统计,保证发料单、电脑小票、电脑记录保持一致,不得擅自进行修改。
11、如因机械故障等原因,致使自动投料无法进行,必须手动投料时,各种原材料必须在第一时间严格按照实际用量做好记录,由搅拌站站长、试验员、材料员共同签字确认。
第二条:工区经理部设物机部,配专(兼)职机械管理人员具体负责搅拌站的管理工作。搅拌站设搅拌站站长,配备专职操作、维修人员,配套机械设备的操作人员及后勤保障人员。定期组织对操作、维修人员进行培训,人员保持相对稳定。
第三条:搅拌站站长,业务上受工区经理部物机部指导,行政上受工区经理部管理,具体负责搅拌站设备的使用、保养和维修等日常管理工作,并对搅拌站的人员(包括操作员、维修人员、试验员等)进行管理。
混凝土搅拌站管理规定

混凝土搅拌站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混凝土搅拌站的管理,保障生产安全,维护环境卫生,提高经济效益,保护生态环境,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混凝土搅拌站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标准要求进行生产与经营活动。
第三条混凝土搅拌站应当建立健全生产管理制度,明确责任,落实各项管理措施,确保安全生产。
第四条混凝土搅拌站应当对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和安全意识。
第五条混凝土搅拌站应当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级责任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第二章生产管理第六条混凝土搅拌站应当建立并执行完善的生产管理制度,包括生产备案、生产计划、生产技术、原材料管理等。
第七条混凝土搅拌站应当建立并落实生产备案制度,明确每一批次混凝土的生产设施、生产时间、生产数量等相关信息。
第八条混凝土搅拌站应当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合理安排生产任务,确保生产量能满足市场需求,并确保施工现场按时供料。
第九条混凝土搅拌站应当建立健全生产技术规程,包括原材料的选择与配比、生产设备的使用与维护等方面的要求。
第十条混凝土搅拌站应当做好原材料的管理,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购买和验收,防止使用劣质原材料。
第三章安全生产第十一条混凝土搅拌站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设立安全管理部门,明确专人负责安全工作。
第十二条混凝土搅拌站应当定期进行安全生产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将整改情况进行记录。
第十三条混凝土搅拌站应当定期进行安全生产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第十四条混凝土搅拌站应当对生产设备和生产现场进行定期的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
第十五条混凝土搅拌站应当建立灭火、防爆措施,加强火灾、爆炸的防范工作,并配备必要的灭火器材。
第四章环境保护第十六条混凝土搅拌站应当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建立并实施环境管理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第十七条混凝土搅拌站应当建立并执行废弃物管理制度,对废弃物进行分类、储存、运输和处置。
第十八条混凝土搅拌站应当采取必要的减污措施,减少粉尘和噪音的排放,确保周边环境的安全和整洁。
县预拌混凝土搅拌站(点)规范管理工作方案

县预拌混凝土搅拌站(点)规范管理工作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我的书桌上。
十年的方案写作经验,让我对这类工作已经驾轻就熟。
今天,我要写一份关于县预拌混凝土搅拌站(点)规范管理的工作方案。
一、背景分析近年来,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预拌混凝土行业迎来了黄金时期。
然而,一些地区的预拌混凝土搅拌站(点)在生产、管理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如生产环境脏乱、设备老化、安全生产意识淡薄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预拌混凝土的质量和行业形象。
为了规范预拌混凝土搅拌站(点)的管理,提高行业整体水平,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迫在眉睫。
二、总体目标1.规范预拌混凝土搅拌站(点)的生产、管理流程,确保产品质量。
2.提高预拌混凝土搅拌站(点)的安全生产意识,降低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率。
3.提升预拌混凝土行业整体形象,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优质服务。
三、具体措施1.加强政策宣传和培训(1)开展政策宣传活动,提高搅拌站(点)管理人员对相关法律法规的认识。
(2)定期组织培训,提高搅拌站(点)员工的业务素质和安全意识。
2.规范生产流程(1)制定和完善预拌混凝土搅拌站(点)的生产管理制度,明确各环节的操作规程。
(2)加强原材料检验,确保原材料质量符合标准。
(3)严格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指标,确保产品质量。
3.提升安全生产水平(1)加强安全生产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2)定期检查搅拌站(点)的安全设施,确保设施齐全、有效。
(3)建立健全事故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
4.加强环境保护(1)完善搅拌站(点)的环境保护设施,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2)加强废弃物处理,确保不污染环境。
5.提升服务品质(1)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
(2)加强售后服务,解决客户问题。
四、实施步骤1.调查分析阶段:对全县预拌混凝土搅拌站(点)进行摸底调查,了解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
2.制定方案阶段:根据调查结果,制定具体的管理方案。
3.实施阶段:按照方案要求,对搅拌站(点)进行整改。
(管理制度)混凝土搅拌站管理办法

混凝土集中搅拌站管理办法编制:审核:审批:年月目录1总则 (3)2 管理模式 (3)2.1基本管理程序 (3)3搅拌站的质量管理 (6)3.1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6)3.2质量保证体系 (7)3.3原材料的质量管理 (8)3.4配合比的管理 (9)3.5搅拌、运输、泵送过程的质量管理 (10)3.6设备的质量管理 (14)3.7技术资料和档案的管理 (14)4搅拌站人员的管理 (14)4.1搅拌站人员组成 (14)4.2岗位职责 (16)5搅拌站设备管理 (30)5.1设备的验收 (30)5.2搅拌站设备的检定和保管 (30)5.3搅拌站设备台帐及档案 (30)5.4搅拌站设备的使用和保养 (31)5.5搅拌站设备检修制度 (32)5.6搅拌站设备故障应急预案 (33)5.7搅拌站设备操作规程 (34)6搅拌站安全管理 (40)6.1搅拌站安全管理制度 (40)6.2混凝土搅拌站安全检测制度 (40)6.3搅拌站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度 (41)6.4搅拌站防火安全措施 (47)6.5搅拌站治安防盗管理措施 (49)6.6 事故分析与处理制度 (49)7搅拌站环境管理 (50)7.1搅拌站环境管理制度 (50)7.2搅拌站卫生管理制度 (51)7.3搅拌站环境检测制度 (51)8搅拌站文明施工管理 (52)混凝土集中搅拌站管理办法1总则搅拌站的设备状况、维护的好坏、人员的组成、分工与合作,将直接影响混凝土的生产效率和混凝土质量的可靠性。
因此制定有效的搅拌站管理措施,是保证混凝土质量,提高工效,实现工程质量目标的关键。
针对S26新建工程要求,为进一步规范搅拌站管理,提高预拌混凝土产品质量,满足业主工程质量标准;同时为促进工程的顺利进行,提高砼生产效率,有效降低成本,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上海市建设工程材料管理条例》以及《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2011,特制定本管理办法,并严格遵照执行。
混凝土搅拌站管理办法(1)

混凝土集中搅拌站管理办法编制:审核:审批:年月目录1总则 (5)2 管理模式 (5)2.1基本管理程序 (6)3搅拌站的质量管理 (11)3.1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11)3.2质量保证体系 (12)3.3原材料的质量管理 (14)3.4配合比的管理 (16)3.5搅拌、运输、泵送过程的质量管理 (18)3.6设备的质量管理 (23)3.7技术资料和档案的管理 (24)4搅拌站人员的管理 (24)4.1搅拌站人员组成 (24)5.1设备的验收 (45)5.2搅拌站设备的检定和保管 (46)5.3搅拌站设备台帐及档案 (46)5.4搅拌站设备的使用和保养 (47)5.5搅拌站设备检修制度 (50)5.6搅拌站设备故障应急预案 (52)5.7搅拌站设备操作规程 (52)6.1搅拌站安全管理制度 (62)6.2混凝土搅拌站安全检测制度 (63)6.4搅拌站防火安全措施 (75)6.5搅拌站治安防盗管理措施 (78)6.6 事故分析与处理制度 (79)7搅拌站环境管理 (81)7.1搅拌站环境管理制度 (81)7.2搅拌站卫生管理制度 (82)7.3搅拌站环境检测制度 (82)8搅拌站文明施工管理 (83)混凝土集中搅拌站管理办法1总则搅拌站的设备状况、维护的好坏、人员的组成、分工与合作,将直接影响混凝土的生产效率和混凝土质量的可靠性。
因此制定有效的搅拌站管理措施,是保证混凝土质量,提高工效,实现工程质量目标的关键。
针对S26新建工程要求,为进一步规范搅拌站管理,提高预拌混凝土产品质量,满足业主工程质量标准;同时为促进工程的顺利进行,提高砼生产效率,有效降低成本,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上海市建设工程材料管理条例》以及《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2011,特制定本管理办法,并严格遵照执行。
2 管理模式结合本公司特点,搅拌站混凝土生产、运输及泵送入模由搅拌站负责,混凝土原材料(砂石料、水泥、粉煤灰、矿渣粉、减水剂等)由项目部指定供应商,搅拌站负责收方管理,物资室监控材料数量,试验室监控质量,混凝土配合比由试验室负责提供,项目部对以上各单位进行考核。
预拌混凝土搅拌站管理制度(全)

预拌混凝土搅拌站管理制度(全)1. 搅拌站工作流程搅拌站工作流程应包括以下环节:- 预拌混凝土生产计划的制定- 原材料采购验收-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搅拌设备操作和维护- 现场生产调度安排- 成品混凝土质量检验- 运输和送货2. 生产计划的制定搅拌站应根据工程需要,制定每日、每周、每月的生产计划。
生产计划应考虑到原材料的供应情况和混凝土的使用量,以确保生产任务的完成和库存的控制。
3. 原材料采购验收搅拌站应建立原材料采购验收记录,对所采购的水泥、骨料、矿粉等原材料进行验收,并保留相关的检测报告和证书。
4.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搅拌站应根据工程要求和试验结果,制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配合比设计应包括原材料的种类、用量,以及混凝土的强度等指标。
5. 搅拌设备操作和维护搅拌站应对搅拌设备的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确保操作人员具有必要的技能和知识。
同时,搅拌设备应进行定期的维护和保养,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6. 现场生产调度安排搅拌站应根据工程进度和材料供应情况,合理安排搅拌设备的生产调度。
生产调度应确保按时生产,避免因材料短缺或设备故障等原因造成停产和延误。
7. 成品混凝土质量检验搅拌站应对成品混凝土进行质量检验。
检验项目应包括混凝土的强度、骨料粒径分布、水灰比等指标,以确保成品混凝土的质量符合要求。
8. 运输和送货搅拌站应对成品混凝土进行运输和送货。
运输过程中,应确保混凝土的质量不受损害,避免因运输不当导致质量问题。
同时,送货时应按照工程需要进行合理安排。
以上是预拌混凝土搅拌站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搅拌站应按照制度要求进行生产和管理,以确保预拌混凝土的质量和生产进度。
混凝土搅拌站管理规定

1.为对土建工程质量管理,有效控制预拌商品混凝土供应质量,避免商品混凝土质量问题和质量事故的发生,特制定本规定。
本规定适用于xxxxxx万吨/年精细化学品示范项目商品混凝土搅拌站的管理和质量过程控制。
xx公司相关部门、为本项目供应商品混凝土的搅拌站应遵照执行。
3.1每月工程管理部组织对商品混凝土供应质量监督、抽查、考评,具体抽查范围如下(抽查、考评办法见附件)。
1)抽查商砼供应商资质年检及人员配备情况。
2)抽查商砼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情况。
3)抽查原材料进场质量控制与符合性检验试验情况。
4)抽查原材料储存、标识情况。
5)抽查混凝土制备原材料计量、搅拌、运输情况。
6)抽查配合比设计质量控制情况。
7)抽查商砼供应商生产及现场服务质量情况。
8)抽查商砼供应商合同文件及其他文件的完善与管理情况。
3.2采取不定期巡查与月度考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不定期巡查不仅限于工程管理部人员参加,每月由工程管理部组织项目部、安全质量环保部、监理单位,对商品混凝土供货短名单内的商品混凝土搅拌站进行月度检查与考评,对原材料质量抽查每月不应少于一次,抽样原材料形成编码,送具有资质的检测单位进行复验,如不合格将每项扣5分,并计入综合考评,对复验结果作出通报。
3.3考评总分100分,得分≥90分为优秀;80≤得分<90为合格;得分<80分为不合格。
当发现混凝土等级强度达不到设计强度时,不管得分多少,评定为不合格。
3.4对检查结果不符合以上考评要求的供应商,第一次给予警告,连续二次以上给予警告的预拌商品混凝土供货商将终止向本项目建设工程供应商品混凝土资格。
附件:1.预拌混凝土质量控制检查表2.商品混泥土月度考核评分表附件1责任单位签字:检查人员签字:附件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表1 预拌混凝土搅拌站考察一览表
预拌混凝土搅拌站考察一览表
考察人员:考察日期:
附表2用于XXX工程的混凝土理论配合比统计表
用于XXX工程的混凝土理论配合比统计表单位名称:XXX搅拌站
附表3XXX项目部搅拌站质量监督检查记录(一)
XXX项目部搅拌站质量监督检查记录(一)
序号:()年()月()日
XXX项目部搅拌站质量监督检查记录(二)
附件1:预拌搅拌站供应合同之技术协议标准版
预拌混凝土搅拌站技术协议书
为了确保混凝土质量,满足工程对混凝土的各项要求,签订如下技术协议:
一、编制依据
1、结构设计图纸(图号:)
出图时间:
2、设计说明书(版)
3、规范、标准
3.1设计类
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3.2施工类
1、《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JGJ/T10-2011)
2、《轻骨料混凝土技术规程》(JGJ51-2002)
3、《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11)
4、《轻骨料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2-2006)
5、《清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169-2009)
6、《补偿收缩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178-2009)
7、《海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JGJ206-2010)
8、《纤维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CECS38:2004)
9、《钢管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CECS28:2012)
10、《高强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CECS104:1999)
11、《高性能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CECS207:2006)
12、《建筑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规程》(DB11/T464-2015)
13、《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规程》(YQB-059-2015)
3.3原材料类
1、《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2013)
2、《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2006)
3、《混凝土用水标准》(JGJ63-2006)
4、《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175-2007)
5、《复合硅酸盐水泥》(GB12958-1999)
6、《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硅酸盐水泥及粉煤灰硅酸盐水泥》(GB1344-1999)
7、《混凝土碱含量限值标准》(CECS53:93)
8、《混凝土中掺用粉煤灰的技术规程》(DBJ01-11-2004)
9、《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程》(DBJ01-61-2002)
10、《混凝土矿物掺合料应用技术规程》(DBJ/T01-64-2013)
11、《预防混凝土结构工程碱集料反应规程》(DBJ01-95-2005)
3.4评定、检测类
1、《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107-2010)
2、《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JGJ/T193-2009)
3、《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CECS02:2005)
4、《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CECS03:2007)
5、《混凝土及预制混凝土构件质量控制规程》(CECS40:92)
6、《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评定标准》(CECS220:2007)
7、《回弹法、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泵送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DBJ01-78-2003)3.5管理类
1、《预拌混凝土质量管理规程》(DB11/385-2006)
2、《预拌混凝土生产管理规程》(DB11/642-2009)
注:1、规范、标准的选用可根据工程设计具体内容,用不上的可删除;
2、此处选用的地标以北京地标为例,以“斜体字”注明,北京以外地区可选用当地地标进行替换。
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1、各项控制指标:为了确保工程混凝土结构年的耐久性要求,在设计混凝土配合比时,确保混凝土配合比满足如下要求:
2、确保混凝土28天试配强度满足不低于设计强度的115%:
3、施工前精心准备试配工作,验证混凝土3天、7天、14天、28天强度,冬季施工时,验证混凝土56天抗渗强度,并确保试验结果的可追溯性。
4、混凝土配合比试配记录(附后)
二、原材料控制
(一)水泥
1、使用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175-1999)的硅酸盐水泥。
此工程采用厂生产的牌P.O42.5水泥,其中水泥的碱含量小于 %,其他性能指标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规定。
若确实需要调整品种,必须提前45天提出申请,并做好相应的试配。
2、除对进场水泥的品种、级别、包装或散装仓号、出厂日期进行检查外,同期出厂的同品种、同强度等级、同一出厂编号的每一不超过500T检验批的水泥的安定性、凝结时间、强度为必须进行复试。
3、加强对进场水泥的性能监控,如进厂温度的检测。
4、严格杜绝不同品牌和强度等级的水泥混用于同一部位的情况发生。
水泥存储超过三个月后,重新进行物理性能检测,并按复检的结果使用,同时保证不用于结构的重要部位。
(二)骨料
1、加强对骨料性能、产地、生产厂家、检测报告的控制,确保骨料性能、来源的稳定性。
2、粗骨料采用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53)中各项技术指标要求的石子。
细骨料采用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52)中各项技术指标要求的水洗砂。
3、严格控制粗、细骨料中的含泥量和泥块含量,使用中、粗砂;确保粗、细骨料级配连续。
4、根据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和工程部位选择粗、细骨料的种类。
5、骨料的碱活性指标除满足国家标准外,还满足预防混凝土结构工程碱集料反应规程(DBJ01-95-2005)的要求,确保粗细骨料均为低碱活性或非碱活性骨料,同时放射性能指标满足规定要求。
6、骨料中严禁混入影响混凝土性能的有害物质。
(三)掺和料
尽量采用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1596)中规定的Ⅰ级粉煤灰,并参照《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00)及北京市地方性标准《混凝土矿物掺合料应用技术规程》(DBJ/T01-64-2002)设计配合比。
若经见证取样复试为Ⅱ级,应按Ⅱ级设计配合比,直至再次见证取样复试为Ⅰ级时,才可按Ⅰ级进行设计,并且应随时接受驻站人员的抽查。
(四)外加剂
1、采用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的并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泵送剂》(JC473)中一等品技术要求的泵送剂或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GB8076)中一等品技术要求的高效减水剂,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膨胀剂》(JC476)中一等品技术要求的膨胀剂。
冬季施工时,采用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防冻剂》(JC475)中一等品技术要求的防冻剂。
2、外加剂使用前,严格进行适应性试验。
3、确保外加剂中氨含量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释放氨限量》GB18588的相关规定。
4、严格控制外加剂中的碱含量、氯离子含量,并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程》GB50119-2003中规定的相关要求。
(五)水
拌和用水全部采用饮用水。
(六)确保各类原材料资料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七)确保各类原材料分类存放,标识明确。
三、混凝土生产、供应过程控制
1、定期检定计量器具,保证计量正确。
2、每一工作班正式开盘称量前,对计量设备进行零点校核。
3、生产供应过程中,严格监控砂石含水,每工作班砂石含水抽检次数不少于一次,如遇阴雨天,增加检测频次。
4、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每盘混凝土各组成材料计量结果的偏差和累计偏差满足规范规定,确保胶凝材料计量为正误差,砂石单项调整幅度不超过±2%,砂率调整范围为±1%。
允许开盘质检员调整水量为2kg/ m3,当超过允许调整量时,应由试验室重新测定砂石含水率后确定。
6、严格控制水胶比、水胶比。
7、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和易性,确保坍落度在±2cm范围内,满足施工要求,确保混凝土不离析、不泌水、不分层。
8、做好搅拌记录和调度发车记录,运输小票内容填写齐全,确保搅拌记录、小票出站时间与调度发车记录时间的一致性和可追溯性。
9、同部位、同标号混凝土每100 m3,留置3天、7天、28天试块,有其他要求的按规范规定留置试块。
混凝土出站坍落度按每车做一次实测。
10、加强运输过程控制,严禁运输途中随意添加外加剂和水。
如需在施工现场二次添加外加剂,外加剂必须随砂浆车到达施工现场,并限定每车混凝土外加剂添加量不超过5公斤,外加剂的添加在现场技术人员及监理的指导和确定下进行。
11、配备现场质检,确保24小时连续监控管理。
12、加强与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现场监理、中建一局总承包公司技术人员的沟通,确保供应的连续性。
13、施工配合比、原材料发生变化时,提前报批,批准后投入使用。
14、保证不将退回的混凝土再次应用于工程。
四、附件
混凝土配合比试配记录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