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宪法、行政法教案
宪法的教案初中

宪法的教案初中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宪法的基本概念、地位和作用,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2. 培养学生尊重和维护宪法的意识,提高法治观念。
3.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宪法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宪法的基本概念:宪法的定义、特点和类型。
2. 宪法的地位和作用:宪法与国家法律体系、宪法与公民权利保障、宪法与国家治理。
3. 宪法的历史发展:我国宪法的制定和修订过程。
4. 宪法的主要内容:宪法的基本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
5. 宪法的遵守和维护:宪法的执行、宪法的监督、宪法的宣传教育。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宪法的概念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宪法的基本概念、地位和作用,让学生了解宪法是国家法律体系的基石,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宪法在案例中的作用,加深对宪法地位和作用的理解。
4. 宪法历史发展:介绍我国宪法的制定和修订过程,让学生了解宪法的发展历程。
5. 宪法主要内容:讲解宪法的基本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等内容,让学生掌握宪法的基本内容。
6. 宪法的遵守和维护:教育学生尊重和维护宪法,学会运用宪法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7.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宪法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法治观念。
8.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宪法的重要性和作用,提醒学生在生活中要尊重和维护宪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宪法的基本概念、地位、作用、历史发展和主要内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宪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法治观念。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方式检验学生对宪法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法治观念: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宪法意识,评价学生法治观念的提升。
宪法与行政法

宪法与行政法教案:宪法与行政法引言:宪法和行政法是现代法学领域中的两个重要分支,它们对于国家的政治体制、法律制度和行政机构具有重要的指导和规范作用。
本教案将从宪法和行政法的概念、原则、关系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这两个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一、宪法的概念与特点1. 宪法的定义与内涵- 宪法是国家的基本法律,是国家政治、法律和行政体系的根基。
- 宪法规定了国家的组织结构、权力分配、公民权利和义务等基本原则。
2. 宪法的特点与功能- 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
- 宪法是国家政治体制和法律制度的基础,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 宪法是国家治理的规范和指导,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二、宪法与行政法的关系1. 宪法与行政法的内在联系- 宪法是行政法的基础和前提,行政法必须符合宪法的规定和精神。
- 行政法是宪法的具体化和实施,行政法是宪法的延伸和补充。
2. 宪法与行政法的相互作用- 宪法对行政法具有指导和规范作用,行政法必须遵守宪法的原则和规定。
- 行政法对宪法具有具体化和实施作用,行政法通过具体的规定和程序来实现宪法的要求。
三、宪法与行政法的原则1. 宪法的原则- 法治原则:依法治国,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 人民主权原则:国家的权力来自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 分权原则: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独立的机关。
- 权力制衡原则:各个机关之间相互制约,实现权力的平衡和制衡。
2. 行政法的原则- 合法性原则:行政行为必须依法进行,行政机关必须依法行使权力。
- 公正与公平原则:行政行为必须公正、公平,不得歧视和滥用职权。
- 透明与公开原则:行政行为必须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和公众参与。
- 效率与公共利益原则:行政行为必须高效、公正,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
四、宪法与行政法的实践应用1. 宪法的实践应用- 宪法的解释与修正:宪法的解释权和修正权由宪法机关行使,保证宪法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宪法初中政治教案

宪法初中政治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宪法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掌握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3. 理解宪法对公民权利的保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宪法意识,提高宪法素养。
2. 树立宪法至上的观念,增强法治意识。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宪法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难点】宪法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宪法对公民权利的保障。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宪法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提问: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宪法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宪法的重要性和意义。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呈现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宪法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宪法的基本概念、地位和作用。
2. 强调宪法对公民权利的保障,树立宪法至上的观念。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复习宪法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2. 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如何践行宪法精神,增强法治意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入了解宪法的基本概念、地位和作用,以及宪法对公民权利的保障。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
同时,教师应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培养方案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理论基础,掌握宪法、行政法的基本知识,具备良好的法律素养和较强的法律实务能力,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从事法律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二、课程设置1.宪法基本理论:主要研究宪法的产生、发展、本质和基本原则,宪法制度与国家权力结构,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等。
2.宪政制度与法律:学习各国宪政制度及其发展历程,宪法性法律及其作用,宪法解释、宪法监督等。
3.行政法原理:了解行政法的概念、特点、功能及发展历程,学习行政法律关系、行政行为、行政程序等基本原理。
4.行政法律制度:学习行政组织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强制法等具体行政法律制度。
5.行政诉讼与国家赔偿:掌握行政诉讼的基本原理、程序和国家赔偿制度。
6.行政法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加深对行政法理论和实践的理解。
7.行政法实务训练:进行模拟法庭、模拟听证等实践训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8.学术研究与论文写作:培养独立思考和论文写作能力,提高学术素养。
9.法律法规与社会实践:结合社会实践,学习法律法规,提高法律实践能力。
10.政治素养与职业道德:培养良好的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三、教学安排本培养方案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
理论教学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和在线学习等方式进行,实践教学则包括实验、实习和项目等多种形式。
在教学安排上,应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和要求,合理分配学时和教学资源,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
四、考核方式本培养方案的考核方式包括考试、论文、作品等多种形式。
具体考核方式应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而定,目的是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综合能力。
同时,应注重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的有机结合,建立健全的考核机制。
宪法、行政法教案

宪法、行政法教案一、宪法基本理论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宪法的定义、特征和作用。
(2)使学生掌握宪法的原则和内容。
(3)培养学生尊重和维护宪法的意识。
2. 教学内容(1)宪法的定义:宪法是国家最高的法律,是国家的根本法。
(2)宪法的特征:普遍性、原则性、纲领性、稳定性。
(3)宪法的作用:保障公民权利、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社会发展。
(4)宪法的原则:法治原则、人权原则、平等原则、民主原则。
(5)宪法的内容:宪法、宪法修正案、附则。
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案例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4. 教学步骤(1)讲解宪法的定义、特征和作用。
(2)分析宪法的原则和内容。
(3)组织学生讨论宪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行政法基本理论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行政法的定义、特征和作用。
(2)使学生掌握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3)培养学生遵守行政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
2. 教学内容(1)行政法的定义: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和监督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2)行政法的特征:公定力、强制性、具体性、程序性。
(3)行政法的作用:保障公民权益、维护公共秩序、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4)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合法原则、合理原则、程序正当原则、效率原则。
(5)行政法的主要内容:行政组织、行政行为、行政监督、行政责任。
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案例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4. 教学步骤(1)讲解行政法的定义、特征和作用。
(2)分析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3)组织学生讨论行政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行政行为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行政行为的定义、特征和分类。
(2)使学生掌握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和效力。
(3)培养学生正确行使行政权利、履行行政义务的意识。
2. 教学内容(1)行政行为的定义: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权过程中所作出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
(2)行政行为的特征:公定力、单方面性、强制性、具体性。
(3)行政行为的分类:抽象行政行为、具体行政行为、行政合同、行政强制。
《行政法学教案》课件

《行政法学教案》PPT课件第一章:行政法学的概述1.1 行政法学的定义解释行政法学的概念和基本内涵强调行政法学的研究对象和重要性质1.2 行政法学的产生与发展介绍行政法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分析行政法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法律需求1.3 行政法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阐述行政法学的研究方法和途径探讨行政法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第二章:行政法的基本原则2.1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概述解释行政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和内涵强调行政法基本原则在行政行为中的指导作用2.2 行政合法性原则阐述行政合法性原则的含义和内容分析行政合法性原则在行政行为中的应用和保障2.3 行政合理性原则解释行政合理性原则的概念和内涵探讨行政合理性原则在行政行为中的具体体现第三章:行政法的基本制度3.1 行政法的基本制度概述介绍行政法基本制度的概念和特点强调行政法基本制度在行政管理中的重要作用3.2 行政许可制度解释行政许可制度的含义和目的分析行政许可制度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和限制3.3 行政强制制度阐述行政强制制度的概念和内容探讨行政强制制度在行政管理中的具体实施和保障第四章:行政行为及其法律依据4.1 行政行为概述解释行政行为的概念和特点强调行政行为在行政法学中的重要地位4.2 行政行为的法律依据介绍行政行为的法律依据和来源分析行政行为法律依据的适用和遵守4.3 行政行为的种类和效力阐述行政行为的种类和特点探讨行政行为的效力和变更、撤销情形第五章:行政诉讼制度5.1 行政诉讼制度概述解释行政诉讼制度的概念和特点强调行政诉讼制度在保障公民权益中的重要作用5.2 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和条件介绍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和条件分析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和条件的具体规定5.3 行政诉讼的程序和裁判阐述行政诉讼的程序和步骤探讨行政诉讼裁判的种类和效力第六章:行政复议制度6.1 行政复议制度概述解释行政复议制度的概念和特点强调行政复议制度在行政行为监督中的重要作用6.2 行政复议的范围和条件介绍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和条件分析行政复议受案范围和条件的具体规定6.3 行政复议的程序和决定阐述行政复议的程序和步骤探讨行政复议决定的形式和效力第七章:行政赔偿制度7.1 行政赔偿制度概述解释行政赔偿制度的概念和特点强调行政赔偿制度在保障公民权益中的重要作用7.2 行政赔偿的范围和标准介绍行政赔偿的受案范围和赔偿标准分析行政赔偿范围和标准的具体规定7.3 行政赔偿的程序和赔偿方式阐述行政赔偿的程序和步骤探讨行政赔偿的方式和执行第八章: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8.1 行政强制措施概述解释行政强制措施的概念和特点强调行政强制措施在行政管理中的重要作用8.2 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和适用条件介绍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和适用条件分析行政强制措施适用条件的规定和限制8.3 行政强制执行的概念和程序阐述行政强制执行的概念和特点探讨行政强制执行的程序和方式第九章: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措施的诉讼审查9.1 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措施的诉讼审查概述解释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措施诉讼审查的概念和特点强调诉讼审查在行政法律制度中的重要作用9.2 行政处罚诉讼审查的范围和条件介绍行政处罚诉讼审查的受案范围和条件分析行政处罚诉讼审查范围和条件的具体规定9.3 行政强制措施诉讼审查的程序和裁判阐述行政强制措施诉讼审查的程序和步骤探讨行政强制措施诉讼审查的裁判种类和效力第十章:行政法学的应用与实践10.1 行政法学的实际应用分析行政法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强调行政法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指导作用10.2 行政法学的实践探索介绍行政法学在实践中的发展情况和挑战探讨行政法学在实践中的创新和未来趋势10.3 行政法学教育与培训强调行政法学教育和培训的重要性探讨行政法学教育和培训的方法和途径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行政法的基本原则:理解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合法性原则、合理性原则等,对于掌握行政法学的核心内容至关重要。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讲义

第一讲宪法与行政法的基础概念[教学目标]准确理解宪法与行政法的10个基础概念及其法理意义,完成本课程的知识准备。
[基础概念]宪法宪政分权与制衡宪政时代立宪运动法治民主行政行政法法治政府一、宪法(constitution)规定一国基本人权和权力分配结构的,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根本大法。
①定义“宪法”的三种视角:A. 从“权与法”的实质意义上理解,如白芝皓(W.Bagehot)、布赖斯(J. Bryce)、戴西、詹宁斯(W. I. Jennings)等。
认为宪法是确立政体和人民同政府间相互关系的权利义务的规则,因而,宪法非“宪法典”(constitution),而是“constitutional laws”。
20世纪福利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还包括了更为宽泛的内容)。
B. 从宪法与普通法关系的形式意义上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从形式上理解“根本”。
C. 形式意义的一种最新解释,公共选择理论(尤指弗吉尼亚学派宪法经济学)的理解,“最基本的博弈规则”,布坎南、塔洛克(G. Tullock, 1962)。
②拉丁语“constitutio”及其复数形式“constitutiones”—主权者颁布的法律、宗教法。
英语“constitution”本意指“事物的本性或构造”,后演绎出“政体”、“章程”、“法规”、“宪法”等多种涵义。
因此,“宪法”最原始的语义之一是“反映一个国家的性质及规定其基本制度结构的法规体系”,如《克拉伦敦宪法》(The constitution of clarendon, 1164),而1215年制定具有现代宪法意义的《自由大宪章》却称作“Magna charta”。
“宪法”一词在汉语界由来已久,如《国语》所谓“赏善罚奸,国之宪法也”,该词系指“典章”、“法度”而言,现代意义的宪法及其观念是舶来品,中国官方和主流学界的移植始于内忧外患的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时期,后在民族自强和现代化的驱使下变为自主的探索。
宪法、行政法教案

宪法、行政法教案第一章:宪法基本理论1.1 教学目标了解宪法的定义、特征和作用掌握宪法的基本原则和内容理解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1.2 教学内容宪法的概念与分类宪法的基本原则(人民主权、法治原则、权力制衡原则)宪法的基本内容(国家制度、公民权利与义务、国家机构)宪法的制定与修改程序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宪法的基本概念、原则和内容案例分析法:分析宪法案例,加深对宪法原则的理解小组讨论法:讨论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宪法基本概念的理解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第二章:行政法基本理论2.1 教学目标了解行政法的定义、特征和作用掌握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和内容理解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与违法性2.2 教学内容行政法的概念与分类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行政公开原则)行政法的基本内容(行政组织、行政行为、行政监督与救济)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与违法性判断标准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行政法的基本概念、原则和内容案例分析法:分析行政案例,加深对行政法原则的理解小组讨论法:讨论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与违法性判断标准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行政法基本概念的理解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第三章:宪法与行政法的关系3.1 教学目标理解宪法与行政法的关系掌握宪法对行政法的规范与制约作用了解行政法对宪法实施的具体化与落实3.2 教学内容宪法与行政法的关系概述宪法对行政法的规范与制约作用(宪法原则的体现、宪法条款的约束)行政法对宪法实施的具体化与落实(行政法的制定、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判断)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宪法与行政法的关系及其具体表现案例分析法:分析宪法与行政法案例,加深对两者关系的理解小组讨论法:讨论宪法与行政法在实际案例中的相互作用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宪法与行政法关系的理解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第四章:宪法的适用与解释4.1 教学目标理解宪法适用与解释的意义和作用掌握宪法适用的基本程序和规则了解宪法解释的机构和方法4.2 教学内容宪法适用的概念和范围宪法适用的基本程序和规则(司法审查、立法解释、行政解释)宪法解释的机构和方法(宪法法院、最高法院、立法机关、宪法委员会)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宪法适用的概念、程序和规则案例分析法:分析宪法适用案例,加深对宪法适用的理解小组讨论法:讨论宪法解释的机构和方法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宪法适用与解释的理解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第五章:行政法的基本制度5.1 教学目标理解行政法基本制度的内容和作用掌握行政法基本制度的组成和运作了解行政法基本制度对行政行为的规范与制约5.2 教学内容行政法基本制度的定义和分类行政法基本制度的组成(行政组织制度、行政决策制度、行政执行制度、行政监督制度)行政法基本制度对行政行为的规范与制约作用(合法性、合理性、公开性、程序性)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行政法基本制度的定义、组成和作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行政法基本制度案例,加深对行政法基本制度的理解小组讨论法:讨论行政法基本制度对行政行为的规范与制约作用5.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行政法基本制度的理解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第六章:行政行为与行政合法性6.1 教学目标理解行政行为的定义和种类掌握行政合法性的判断标准和原则了解行政行为中的法律适用与法律依据6.2 教学内容行政行为的定义和种类(抽象行政行为、具体行政行为、行政合同)行政合法性的判断标准(合法性、合理性、程序性)行政行为中的法律适用与法律依据(法律法规、行政规章、行政解释)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行政行为的定义、种类和法律适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行政行为案例,加深对行政合法性的理解小组讨论法:讨论行政合法性的判断标准及其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6.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行政行为的定义和种类的理解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第七章:行政诉讼与行政救济7.1 教学目标理解行政诉讼的概念和作用掌握行政救济的途径和程序了解行政诉讼中的法律适用与法律依据7.2 教学内容行政诉讼的概念和作用(解决行政争议、保护公民权益、监督行政机关)行政救济的途径(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国家赔偿)行政诉讼中的法律适用与法律依据(行政诉讼法、相关法律法规)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行政诉讼的概念、作用和法律适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行政诉讼案例,加深对行政救济的理解小组讨论法:讨论行政救济的途径和程序及其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7.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行政诉讼的概念和作用的理解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第八章:宪法与行政法案例分析8.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宪法和行政法实际应用能力加深学生对宪法和行政法原则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8.2 教学内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宪法和行政法案例进行分析分析案例中的宪法和行政法原则及其适用讨论案例中的争议问题及其解决方案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案例背景和涉及的法律问题案例分析法:重点解析本文教案主要分为八个章节,涵盖了宪法和行政法的基本理论、关系、适用与解释、基本制度、行政行为与行政合法性、行政诉讼与行政救济以及案例分析等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讲让宪法走进生活呼唤依法行政教案设计:陈俊杰【教学目标和要求】了解:宪法的特征和原则;我国的国家制度;我国的国家机构;我国的行政法律制度。
掌握: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思想教育:增强对社会主义法律制度认同感和维护法律尊严的责任感。
能力培养:养成法律思维方式,运用法律解决身边的问题【教学重点】宪法的概念;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我国的国家机关体系,如何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难点】行政法的概念、任务;行政行为成立的有效条件;行政处罚的概念、种类及程序;行政法律关系、行政行为【教学方法】讲授案例讨论【教学课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导入:先来看两个案例案情1:某校高三(2)班接到通知,全班年满18周岁的同学都到大会堂里去,参加选举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活动。
这一通知在班里掀起轩然大波。
有的同学高喊"万岁",说自己还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参加选举。
有的同学则抱怨:"高三了,高考为期不远了,那有闲工夫去参加什么选举?"班里年龄最小的谢飞同学则担心地问:"我今年只有17岁,是否可以参加选举?"平时什么都表现得挺积极的李刚同学则拍拍自己的胸口说:"你们不去的我包了,我一个人可以投10票。
"请问:以上这些同学的说法或做法对吗?你能回答谢飞同学的问题吗?案情2:原告齐玉苓原名"齐玉玲",与被告人之一陈晓琪都是山东省滕州市第八中学学生。
在1990年的中专考试中,齐玉苓被山东省济宁市商业学校录取,陈晓琪预考被淘汰,但在陈父--原村党支部书记陈克政的一手策划下,从滕州市八中领取了济宁市商业学校给齐玉苓的录取通知书,冒名顶替入学就读,毕业后分配到中国银行山东省滕州支行工作。
1999年1月29日,得知真相的齐玉苓以侵害其姓名权和受教育权为由,将陈晓琪、陈克政、济宁市商业学校、滕州市第八中学和滕州市教委告上法庭,要求停止侵害、赔礼道歉并赔偿经济损失16万元和精神损失40万元。
以上两个案例都牵涉到宪法的问题,人天生是社会动物,要过政治生活。
在个体的人之上,必然存在一个众人认可的社会组织,它为了公共的安全和福利,必然地拥有个体的人所没有的某些权力。
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说过,权力过分集中于一个组织,必然地会导致权力的滥用。
如何在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之间找寻一种必要的平衡,正是宪法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宪法的概念及特点1.宪法的概念宪法是指调整国家与公民的关系,平衡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承载一国的政治价值理念,确定国家的基本制度和公民的基本权利及义务,规范国家机构的设置及职权的根本大法。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设置及其职权,是宪法性规范的两大基本内容。
宪法是要告诉人们:国家从何而来?政府从何而来?国家是通过什么方式,按照什么原则,来组织一切国家机关的?国家是根据什么政治纲领来实现其政治统治职能的?通过建立什么社会制度来实现其公共管理职能的?国家与公民的关系如何?公民在国家的统治和管理下,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势单力薄的公民是如何抗衡借助一整套国家机器武装起来的国家权力的?由于国家与公民的关系是最根本的社会关系,所以宪法又被称为根本法。
它是与政治有最密切联系的法,所以人们经常"宪"、"政"并提;宪法又是与民主有最密切联系的法,列宁说,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
所以人们经常把宪法的产生,作为人类历史文明与野蛮、专制与民主的界碑。
宪法在一国法律体系中,地位非常特殊,试与普通法律作一个简单的比较:(1)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2)在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
(3)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75)这是在文革后期制定的一部宪法,带有极左的色彩。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78)这是粉碎四人帮以后制定的一部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中国现行宪法。
至今已修改四次:(1)1988年:全国人大通过第一至第二条宪法修正案;(2)1993年:全国人大通过第三至第十一条宪法修正案;(3)1999年:全国人大通过第十二至第十七条宪法修正案;(4)2004年:全国人大通过第十八至第三十一条宪法修正案。
三、宪法的基本原则1党的领导原则2人民主权原则3公民权利原则4法治原则5民主集中制原则四、宪法的基本内容1、我国的国家性质(国体)宪法学所称的国家性质又称国体,是指国家的阶级本质,反映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体现该国社会制度的根本属性。
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
社会主义是我国国家性质最集中和最深刻的体现。
我国宪法第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
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
"2、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一)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二)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三)保护社会主义公共财产和公民的合法财产(四)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人民代表大会制制度(政体)所谓政体,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
它反映的是一国公共权力的来源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依照法律规定选举产生。
4、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一)国家结构形式的概念和种类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的内部构成形式,它反映的是一国整体和组成部分之间、中央政权和地方政权之间的相互关系。
现代国家结构形式主要有两类:单一制和复合制。
(二)我国是实行单一制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单一制的原因很多,总的来说是根据我国的国情,历史原因、民族原因、现实原因宜合不宜分,合利分弊。
(三)我国的行政区划行政区划是行政区域划分的简称。
我国的行政区域实行三级基本层次划分的体制;有自治州和市管县的地区,其行政区划层次为四级。
(四)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以国家统一、领土完整为前提,以少数民族聚居为基础,是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结合。
(五)我国的特别行政区制度为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宪法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
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
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6、基层群众自治制度7、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公民的概念注意:公民与人民的概念的区别;公民与自然人概念的区别。
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的自然人。
具有中国国籍的自然人,叫做中国公民。
公民不能与人民划等号。
后者是个政治学术语,只用在政治学领域,它所对应的概念是敌人。
公民是个宪法学术语,主要用在宪法学领域,它所对应的概念是外国人和无国籍人。
公民也不能与自然人划等号。
自然人是指自然而然由于出生就具备享有法律权利、承担法律责任主体资格的人。
它包括公民、外国人和无国籍人。
(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的概念所谓公民的基本权利,是指维持作为人的固有的尊严,或者过着象人一样的生活所必需的权利。
所谓公民的基本义务,是指为维护一国下的所有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每个公民所必须履行的义务。
(三)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a平等权b 政治权利和自由(1).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获得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三个条件。
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必须是具有中国国籍的自然人,即中国公民;第二,年满18周岁;第三,未被剥夺政治权利。
(2).政治自由包括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注意:言论、出版自由的限制。
c 宗教信仰自由d 人身自由e 监督权和取得赔偿权f 社会经济权(1)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劳动权的具体内涵。
平等就业、平等择业、有劳有酬、有劳有息、劳动培训、劳动条件、社会保险、组建工会、罢工自由。
(2)退休权(3)物质帮助权物质帮助权必须实现城乡一体化。
(4)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5)财产权g教育和文化权利h特殊人员的权利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华侨、侨眷等人的权利。
(四)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a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b遵守宪法和法律c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d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e依法纳税f其他义务呼唤依法行政(一)什么是行政?行政法意义上的行政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国家授权的组织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决策、组织、领导和调控的活动。
(二)什么是行政法?正如民法是有关民事的法,行政法是有关行政的法。
行政法是调整围绕行政活动而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配置并控制行政权,确认和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各种法律规范的总和。
从法律体系来看,行政法是宪法之下的一部重要部门法。
(三)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贯穿于行政法始终、指导行政法的制定、修改、废除、实施、监督的基本准则和原理。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行政法精神实质的体现,是行政法律规范存在的基础。
一个例子。
如《上海市水产养殖保护规定实施细则》规定:"无证捕捞水产品的,没收其渔获物及捕捞工具,第一次查获的,并处以三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的罚款;第二次查获的,并处六十元以上、四百元以下的罚款;以后再查获的,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的罚款。
"显然,在该规定的幅度之内,行政处罚单位是可以自由裁量的,但有了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行政处罚单位就不能随便地选择最高或最低的处罚,而要根据行政法的基本原则给予合理数额的处罚。
现在,我们就来讲述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目前,世界各国公认的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有:行政合法原则和行政合理原则。
行政合法原则是指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活动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不与法律相抵触。
这里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行政主体必须依法享有该项行政权,否则就是越权行政;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必须按行政法所规定的程序实施;行政主体所依据的行政法律必须是有效的。
若依据已废除的行政法来实施,构成侵权行为。
由此可以看出,行政合法性原则是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基础。
行政合理性原则是指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必须保持一定的合理性。
这里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行政主体不仅要依法享有该项自由裁量行政权,还必须是在自由裁量行政范围内行使,否则构成越权违法行政;行使行政自由裁量权必须依据一定的法律解释、党和国家的政策、客观标准、道德准则等,在合理裁量范围内行使;严重违反合理性的行政行为构成滥用职权,行政行为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四)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依法以自己名义行使行政权并对行为后果承担法律责任的组织在行政法上称之为行政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