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河流泥沙的运动规律

合集下载

河流泥沙变化规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河流泥沙变化规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河流泥沙变化规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河流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自然资产之一,对于物种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有着重要影响。

河流是淡水资源的重要来源,并为农业、工业、交通、观光和娱乐等产业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然而,河流沉积物变化的规律对环境稳定性的影响却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本文旨在分析河流沉积物变化的规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一、河流沉积物的来源和组成河流沉积物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岸边和河道中的岩石、石头、草木和泥土等天然物质;二是溪流中冲刷下来的泥沙和土壤以及附近地区的农业、工业和城市废水。

河流沉积物主要由砾石、沙粒、泥板、黏土和有机物质等组成。

这些沉积物可以通过人工和自然力量的运动转移到不同的地貌区域和不同的水域环境中。

沙和泥沈积是代表性的河流沉积物,在纵向分布上互相依存,沙粒沉积在上游区域,而细小的泥沙则主要在下游区域沉积。

二、河流沉积物变化的规律河流沉积物的变化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流量、降雨、输入量、流速、沉积作用、生态因素等。

以下内容将着重探讨这些因素的影响。

1. 流量河流的流量是影响沉积物变化的重要因素。

径流量的变化不仅仅改变了输移能力、搬运才华和侵蚀能力,同时也影响了河床的粒子分选和沉积速率等物理过程。

2. 降雨降雨量会对河流搬运力造成影响,同时也会增加河流的风险。

如果降雨量小于径流量,部分水分会通过地下水层附近的地面径流来到河流中,并且水质不会因为降雨而发生明显的变化。

3. 输入量输入量包括从河床、岸边和上游输入的沉积物和生物质量等。

沉积物的输送由利用流量、悬浮物、水速、水体深度、枯水期等条件的径流来驱动。

如果输入量变化很大,则会影响底部通量的吸附和吸附过程,使它们在环境中的固定性和可行性产生变化。

4. 流速河流的流速会影响沉积物的运动和传输。

一般来说,流速越快,泥沙的径流距离越远。

在慢流的条件下,稳定地假设岸边和底端质点的间隔相等以及它们耗费同等的时间通过实际沉积物碰撞和沉积进程,也就是说在同等温度、官能群和环境下,不同的大气沉积速率下,不同的碰撞速度和沉积速度等条件下,密度初始值相同的沉积物粒径在沉积区的垂直径向分布是相同的。

河流淤积原理

河流淤积原理

河流淤积原理河流淤积是指河流中的泥沙、砾石等颗粒物质在水流作用下沉积在河道底部或两岸的现象。

这是一种自然过程,对于河流的形态和水文特征有着重要影响。

河流淤积原理是指导我们了解和预测河流淤积现象的基本理论。

河流淤积的原理可以从水动力学和沉积学两个方面来解释。

首先,水流在流动时会带动河道底部和两岸的沉积物。

当水流速度减小时,其携带能力也会减小,导致沉积物沉积在河床上。

其次,河流的淤积还与河道的形态和沉积物的特性有关。

河道的曲率、宽度和横断面形状等因素都会影响河流的水动力特征,从而影响沉积物的沉积过程。

河流淤积的过程可以分为沉积物运动和沉积两个阶段。

在沉积物运动阶段,水流的作用下沉积物被搬运到河道中的较低位置。

这个过程中,河流的水动力特征决定了沉积物的运动速度和方向。

水流速度越大,悬移质量浓度越高,沉积物的运动速度也就越快。

而在沉积阶段,随着水流速度的减小,沉积物逐渐沉积在河道底部或两岸。

这个过程中,沉积物的颗粒大小和密度决定了其沉积速度和沉积层的厚度。

河流淤积是一个动态过程,河流淤积物的形成和消失是同时进行的。

当河流的输沙量大于搬运和淤积的能力时,河道底部的淤积物将逐渐堆积起来,形成河床的升高。

相反,当河流的输沙量小于搬运和淤积的能力时,河道底部的淤积物将被侵蚀,河床的高度将逐渐降低。

这种动态平衡状态决定了河流淤积现象的周期性。

河流淤积现象对于河流的环境和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河流淤积会改变河道的形态和水文特征。

河床的升高会导致河水的水位升高,增加洪水的威力和频率。

其次,河流淤积还会影响河流的水质和生物多样性。

沉积物中的有机物和污染物会对水质产生影响,而沉积物的沉积和悬浮态颗粒物的含量也会影响河流中的生物群落结构。

为了管理和保护河流资源,我们需要深入了解河流淤积原理,预测和评估河流淤积现象的发展趋势。

基于对河流淤积原理的研究,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轻淤积现象的影响。

例如,加强土壤保护,控制河岸侵蚀和河床冲刷,合理规划河道的疏浚和改道工程等。

泥沙流运动规律的研究与模拟

泥沙流运动规律的研究与模拟

泥沙流运动规律的研究与模拟一、引言泥沙流是指河流中悬浮的泥沙颗粒在水流的作用下产生的一种流动形态。

泥沙流的产生对于河流的环境和生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泥沙流运动规律的研究对于水利工程、生态环境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泥沙流运动规律的研究与模拟进行探讨。

二、泥沙流运动规律的研究1.泥沙流运动的分类根据泥沙流内部物理特点的不同,泥沙流运动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均匀流动、层状流动、密度流动和浅滩流动。

均匀流动是指泥沙颗粒的浓度相等,无论在垂直方向或水平方向上,泥沙流的浓度分布都呈现均匀的状态。

层状流动是指泥沙颗粒在垂直方向上存在着一定的分布,通常为浓密层和稀疏层的叠加。

密度流动是指由于泥沙颗粒的密度和水的密度存在差异而产生的流动,流经河道断面时呈俯冲形状态。

浅滩流动是指泥沙颗粒悬浮状态下流经浅滩时,泥沙颗粒会沉积在浅滩上,形成浅滩面上的泥沙流。

2.泥沙流运动的基本特征泥沙流运动的基本特征是泥沙颗粒的浓度、流速和底面负荷,而泥沙流的速度、浓度和质量通常分别用平均流速、平均浓度和流量来衡量。

在泥沙流的运动过程中,由于水流和泥沙颗粒之间相互作用,泥沙颗粒会发生弥散、沉淀和输移等一系列现象。

3.泥沙流运动的影响因素泥沙流运动的影响因素包括流量、流速、泥沙颗粒的大小、质量和型态等。

其中,流量和流速是泥沙流的重要参数,泥沙颗粒的大小、质量和型态是影响泥沙流输移和沉积特征的重要因素。

4.泥沙流运动的数学模型泥沙流运动的数学模型包括动力学模型和输移模型。

动力学模型是基于质量、动量和能量守恒原理建立的,用来描述泥沙颗粒在水流中的加速度和速度随时间的变化。

输移模型是基于泥沙颗粒在水流中的输移过程建立的,用来描述泥沙颗粒在水流中的输移路径和输移机制。

三、泥沙流的模拟泥沙流的模拟可以通过物理模型和数值模型两种方式进行。

1.物理模型物理模型是基于实验进行的,通常采用室内或室外的实验田进行模拟。

物理模型对实验条件要求较高,但实验仿真效果更加真实,并且可以对实验中各个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和调节。

水文学原理-第11章 河流泥沙

水文学原理-第11章 河流泥沙
第11章 河流泥沙
随水流运动以及构成河床的固体颗粒称为河流泥沙,又称固 体径流,它不仅包括在水流中运动或相对静止的粗细泥沙, 还包括河道中的砾石与卵石。
泥沙运动和沉积是河流中重要的水文现象,对河流水文情势、 河流发育以及河床演变影响极大。鉴于我国大多数河流挟带 泥沙,兴修水利工程(防洪、航运、灌溉、发电、港口码头) 和进行流域治理时,不仅需要研究河流水文情势,也要考虑 与之相伴的泥沙运动状况。
2020年2月1日
21
上述泥沙粒径频率分布曲线与泥沙粒径累积频率分布曲线统称为泥 沙粒径级配曲线。 天然河流河床的泥沙粒径级配曲线形态会因河流类型不同而不同。
许多山区河流河床泥沙粒径频率分布曲线存在明显的双峰,一个 峰对应粗卵石和细砾石,另一个峰对应粗砂,相应累积频率曲线 呈现为板凳状。这是因为除了较难冲动的粗大卵石以外,细小的 砂子可以填塞到粗大卵石组成的骨架空隙中,冲刷较少,因而含 量较高。当然也有的山区河流床的泥沙粒径频率分布曲线只有一 个单峰。
2020年2月1日
29
比重——固体泥沙颗粒重量与同体积4℃水的重量之比。无量纲,
一般泥沙比重:=2.65
有效容重系数(有效密度系数):泥沙在水中运动状态,既与泥沙
容重有关,又与水的容重有关,在分析计算时,常出现相对数值,为
简便起见,常取a=1.65.
a s
a s
4
1、坡面侵蚀 流域表层的土壤或岩石碎屑在风吹日晒、水冲以及地球重力的 作用下,从原来所处状态剥离、冲刷、搬运而随径流注入河道 的水土流失过程,称为坡面侵蚀。 坡面侵蚀从形态上又有层状、沟状、陷穴、滑坡、塌岸等侵蚀 类型。
2020年2月1日
当降水发生在较为平整、植被 较差的坡面上所形成的漫流会 将土壤或岩石碎屑成层剥蚀, 即层状侵蚀。

水利工程中的泥沙运动机理

水利工程中的泥沙运动机理

水利工程中的泥沙运动机理水利工程是指利用水资源进行工程建设,包括水库、水电站、灌溉系统等。

而泥沙运动机理是指在水利工程中,泥沙物质在水体中的运动规律和机制。

了解泥沙运动机理对于水利工程的设计和管理至关重要。

本文将讨论水利工程中的泥沙运动机理,探讨其影响因素和相应的措施。

一、泥沙的组成和来源泥沙是由岩石破碎或岩石化学风化、机械风化等作用形成的细粒颗粒物质。

它由砂粒、粘土、泥等不同颗粒大小和成分的颗粒组成。

泥沙主要来自于山区的岩石破碎、土壤侵蚀和河床的沉积物等。

在大范围的土地利用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泥沙的来源和组成也可能发生变化。

二、泥沙运动的类型和形态泥沙的运动类型主要有悬移质运动和底床质运动。

悬移质运动是指泥沙颗粒被水流携带而悬浮在水中运动;底床质运动是指泥沙颗粒因重力或其他力的作用被推动在河床上滚动、跳跃和滑动。

泥沙在水利工程中的运动形态有河道泥沙输沙、冲淤变化,水库泥沙淤积和土石坝损坏等。

泥沙的运动形态和特点取决于其粒径、密度、含水率、粘性等物理特性以及水流的流速、流态等。

大颗粒泥沙通常在较快的水流中运动,而小颗粒泥沙则更容易悬浮在水中。

含水率高的泥沙更容易形成泥浆,而含水率低的泥沙则更易形成干沙。

三、泥沙运动的影响因素泥沙运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河流水流参数、河床形态、泥沙特性等。

1. 水流参数:水流的流速、流态和剪切力是影响泥沙运动的关键参数。

较快的流速和流态有利于泥沙的悬移运动,而较慢的流速和流态则促使泥沙形成沉积物。

剪切力是指水流对河床和泥沙颗粒施加的剪切作用,其大小直接影响着泥沙的运动能力。

2. 河床形态:河床的形态对泥沙运动有重要影响。

河道的宽度、深度、坡度和曲率等参数直接决定了水流速度和流态的分布。

此外,河床的粗糙度、纹理和净空率等也对泥沙运动产生影响。

3. 泥沙特性:包括泥沙颗粒的粒径分布、粒度组成、孔隙度、含水率、粘性等。

这些物理特性会影响泥沙的输运和沉积特征。

粒径较大的泥沙颗粒通常具有较好的输移能力,而较小的颗粒则更容易悬浮在水中。

河流泥沙的运动规律

河流泥沙的运动规律

浅谈河流泥沙的运动规律摘要:泥沙在河流水流的作用下,有一定的运动形式,沿河底滑动、滚动或跳跃,这种运动形式称为推移质;被水流挟带随水流悬浮前进,这种运动形式称为悬移质。

由于天然河道同一河段流速随时间、沿程发生变化,各河断及各时段在流速较小时,细沙也可呈推移质形式运动;而流速增大时,粗砂也可转化为悬移质。

因此,实际情况中推移质和悬移质处于不断调整中,情况很是复杂。

本文着重讨论了悬移质泥沙的运动规律。

由于脉动,不同瞬时或短历时测量的悬移质含沙量就不会稳定,不能反映它的变化趋势,因此,悬移质含沙量等水文要素的测量应持续一段时间,最好大一个脉动周期。

关键词:河流泥沙;运动;规律;挟沙能力;脉动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该式结构特点表明,河流流速大、泥沙颗粒小、水深浅,则挟沙能力强。

水流挟沙能力一般指各级颗粒的沙源均为充足条件下的平衡含沙量,并不代表水流的实际含沙量,各级颗粒的沙源不充足会出现非饱和输沙,条件特殊时也会出现超饱和输沙。

但是,水流挟沙能力仍是分析河床冲淤或平衡问题的常用概念,当水流挟带的悬移质泥沙超过河段的水流挟沙能力时,这个河段必将发生淤积;反之,则会发生冲刷。

2悬移质的时空分布规律2.1河流泥沙变化的影响因素河流从流域挟带泥沙的多少与流域坡度、土壤、植被、季节性气候变化,降雨强度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有关。

河流泥沙随时间的变化,也就取决于这些因素随时间的不同组合和变化。

来源于地势、地形、土壤性质和植被状况等下垫面条件不同的地区河流的洪水,挟带的泥沙将会有显著的差别,多沙河流与少沙河流与流域下垫面状况紧密相关。

另外,对于冲积性河流,其承水河床由长期冲积的泥沙构成,水流流经这样的河段,常会挟带或沉积大量泥沙。

季节性的气候变化对河流泥沙的变化也有一定的影响。

汛前由于降水少,土壤疏松、干燥、抗冲能力差,因此,初夏的暴雨洪水常挟带较多的泥沙,秋末洪水含沙量较少。

降雨强度对河流泥沙的影响是:雨强大,则侵蚀能力强,从而使河流挟带的泥沙增多。

河流泥沙的运动

河流泥沙的运动

第四节河流泥沙的运动一、推移质运动推移质的运动来源于床面泥沙的起动。

当床面泥沙起动达到一定程度后,床面会出现起伏不平的沙波,而沙波运动又往往是推移质运动的主要形式。

因此,在介绍推移质运动时,往往需要涉及到河床泥沙的起动、起动流速及沙波运动的相关概念。

1.泥沙的起动流速设想床面为泥沙组成且具有一定厚度,在这种水槽中施放水流,使水流的速度由小到大逐渐增加,直到使床面泥沙(床沙)由静止转入运动,这种现象称为泥沙的起动。

泥沙颗粒由静止状态变为运动状态的临界水流条件,称为泥沙的起动条件。

泥沙的起动条件常用起动流速Uc表示,它相当于床面泥沙开始起动时的水流平均流速U。

对于天然沙,其起动流速常由下式计算:U c = 4.66131hd(3-3)式中,d为泥沙粒径;h为水深。

适用范围:d>0.15~0.2mm。

泥沙的起动流速是关系到河床冲刷状态的重要判据,因此,对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例如,在研究坝下游河床冲刷时,首先需计算河床泥沙的起动流速。

当河道实际水流流速U超过床沙的起动流速Uc时,就可判定,河床就会被冲刷;反之,河床就不会发生冲刷。

河床在冲刷过程中,水深随之增加,流速降低,当发展到水流条件不足以使床面泥沙继续起动时,冲刷便会自动停止。

再如,组成河床的泥沙粗细不均时,则细的颗粒被水流优先冲走,粗的颗粒留下来逐渐形成一层抗冲覆盖层,冲刷逐渐停止下来。

河床冲刷前的高程与冲刷终止后的高程之差,即为河床的冲刷深度。

下面举例说明泥沙起动流速公式的具体实际应用方法及其意义。

算例:已知某水库下游河段河床沙质组成,河宽B=200m, 过水面积A=500m2,床沙平均粒径d=5.5mm, 问当水库下泄流量Q=500m3/s时,河床会否发生冲刷?可能冲深多少?解:(1)判断河床会否发生冲刷?V = Q/A = 500/500 = 1.0 m/sH = 500/200 = 2.5 m由沙莫夫公式Vc= 4.6d1/3H1/6 = 4.6×(5.5×10-3)1/3×2.51/6= 0.946 m/s∵ V > Vc,∴河床会发生冲刷。

泥沙动力学——精选推荐

泥沙动力学——精选推荐

泥沙动力学泥沙动力学00形成原理概述河流中泥沙在水流作用下产生的各种运动。

泥沙按其在水流中的运动状态,分为推移质和悬移质。

推移质指受拖曳力作用沿河床滚动、滑动或跳跃前进的泥沙;悬移质指受重力作用和水流紊动作用悬浮于水中随水流前进的泥沙。

在一定水流条件下,这两种泥沙可以互相转化。

泥沙的起动定义泥沙的起动:指泥沙在一定水流条件下由静止转入运动。

促使水平河床上的泥沙颗粒起动的力有上举力和推移力等。

颗粒抗拒起动的力有重力、颗粒间的摩擦力和物理化学作用引起的粘结力等。

当起动的力大于抗拒起动的力时,泥沙便由静止转入运动。

泥沙起动的水流条件用起动流速或起动拖曳力表示。

起动流速指泥沙由静止到起动的临界状态下的沿断面或垂线的平均流速。

起动拖曳力指泥沙处于起动临界状态下的床面剪切力。

无粘性均匀沙起动流速与泥沙粒径成正比,粘性细泥沙起动流速与粒径成反比。

研究斜坡上粘性沙的起动,还需要考虑床面倾斜。

沙波运动沙波运动:当流速超过起动流速一定程度,推移质运动达到一定规模时,河床表面形成起伏的沙波。

沙波运动是推移质运动的主要形态。

沙波由波峰、波谷和波高等组成(见图)。

相邻两波峰(或波谷)之间的长度称为波长,波峰与波谷之间的垂直距离称为波高。

天然河道上沙波的尺度大小很不一致。

最小的沙波叫沙纹,波高约1~2厘米,波长约几厘米至十几厘米。

中等尺度的沙波叫沙垅,波高由不足 1米到2~3米,波长由几米到100米以上。

最大的沙波叫沙丘,波高一般在几米,波长可达数百米。

天然河道上的沙波运动主要指沙垅运动。

沙波表面附近的水流速度分布很不均匀,波谷处最小,波峰处最大。

水流越过波峰以后,常常发生分离现象,产生水平轴向的回流,使沙波表面附近的流速成为负值。

这样的流态使沙波迎流面成为冲刷区,背流面成为淤积区,综合作用结果使整个沙波向下游爬行。

天然河道中沙波运动总是落后于水流运动。

沙波的运动速度还没有理想的计算公式。

悬移质含沙量沿垂线的分布一般近水面含沙量小,随水深而增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河流泥沙的运动规律
摘要:泥沙在河流水流的作用下,有一定的运动形式,沿河底滑动、滚动或跳跃,这种运动形式称为推移质;被水流挟带随水流悬浮前进,这种运动形式称为悬移质。

由于天然河道同一河段流速随时间、沿程发生变化,各河断及各时段在流速较小时,细沙也可呈推移质形式运动;而流速增大时,粗砂也可转化为悬移质。

因此,实际情况中推移质和悬移质处于不断调整中,情况很是复杂。

本文着重讨论了悬移质泥沙的运动规律。

由于脉动,不同瞬时或短历时测量的悬移质含沙量就不会稳定,不能反映它的变化趋势,因此,悬移质含沙量等水文要素的测量应持续一段时间,最好大一个脉动周期。

关键词:河流泥沙;运动;规律;挟沙能力;脉动
该式结构特点表明,河流流速大、泥沙颗粒小、水深浅,则挟沙能力强。

水流挟沙能力一般指各级颗粒的沙源均为充足条件下的平衡含沙量,并不代表水流的实际含沙量,各级颗粒的沙源不充足会出现非饱和输沙,条件特殊时也会出现超饱和输沙。

但是,水流挟沙能力仍是分析河床冲淤或平衡问题的常用概念,当水流挟带的悬移质泥沙超过河段的水流挟沙能力时,这个河段必将发生淤积;反之,则会发生冲刷。

2悬移质的时空分布规律
2.1河流泥沙变化的影响因素
河流从流域挟带泥沙的多少与流域坡度、土壤、植被、季节性气候变化,降雨强度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有关。

河流泥沙随时间的变化,也就取决于这些因素随时间的不同组合和变化。

来源于地势、地形、土壤性质和植被状况等下垫面条件不同的地区河流的洪水,挟带的泥沙将会有显著的差别,多沙河流与少沙河流与流域下垫面状况紧密相关。

另外,对于冲积性河流,其承水河床由长期冲积的泥沙构成,水流流经这样的河段,常会挟带或沉积大量泥沙。

季节性的气候变化对河流泥沙的变化也有一定的影响。

汛前由于降水少,土壤疏松、干燥、抗冲能力差,因此,初夏的暴雨洪水常挟带较多的泥沙,秋末洪水含沙量较少。

降雨强度对河流泥沙的影响是:雨强大,则侵蚀能力强,从而使河流挟带的泥沙增多。

河流输沙量集中在汛期,而且主要集中在几次大洪水中,其原因也在于此。

人类活动使流域产沙条件发生变化。

如修建道路、毁林垦荒,将导致河流泥沙增加;而封山育林、开展水土保持,又可减少河流泥沙;修建水库,常会沉积泥沙。

这种影响将使河流泥沙发生系统性变化。

2.2泥沙的脉动
脉动是忽大忽小不停波动变化的现象。

悬移质泥沙悬浮在水流中,与流速脉动一样,含沙量也存在着脉动现象,而且脉动的强度更大。

在水流稳定的情况下,断面内某一点的含沙量是随时变化的,它不仅受流速脉动的影响,而且与泥沙特性等因素有关。

由于脉动,不同瞬时或短历时测量的悬移质含沙量就不会稳定,不能反映它的变化趋势,因此,悬移质含沙量等水文要素的测量应持续一段时间,最好大一个脉动周期。

2.3悬移质泥沙的垂直分布
悬移质含沙量在垂线上的分布,一般从水面向河底呈递增趋势。

含沙量垂向的变化梯度还随泥沙颗粒粗细的不同而异,颗粒较细的泥沙,其垂直分布也均匀,而对于较粗泥沙,则梯度
较大。

对于同粒径的泥沙,其垂直分布与流速大小有关,流速大则分布较为均匀,反之,则不均匀。

泥沙在水中悬浮依靠水流的紊动,从水流某一点来看,泥沙在水中紊动悬浮是各向平衡的,但从某平面看,重力作用使泥沙不断下沉,向下紊动加重力下沉的泥沙总和就偏大,要维持垂向的泥沙平衡,水流紊动向上扬起的泥沙量就大一些,这只有垂向下部的泥沙分布较大才有可能,这是含沙量在垂线上从水面向河底呈递增趋势的一种认识。

某平面向上、向下泥沙输移量的平衡是统计平衡,单颗泥沙悬浮运动的轨迹是十分复杂的。

2.4悬移质泥沙的横向分布
含沙量的横向分布形式与河床性质、断面形状、河道形势、泥沙颗粒以及上游来水情况等多项因素有关。

根据水流挟沙能力的概念,由于悬移质泥沙中的冲泻质沉速极小,水流对这种泥沙的挟带能力很强,因此,它的含沙量常处于不饱和状态。

其结果是悬移质泥沙中的冲泻质含沙量与水力因素的关系不密切,横向分布均匀。

悬移质泥沙中的粗沙含沙量与水力条件有密切关系,流速较大的垂线,挟沙能力较强,流速较小的垂线,挟沙能力较弱。

含沙量的横向分布与断面形状和流速的横向变化具有一定相应性。

但当含沙量与水力因素关系不密切的冲泻质占悬移质的大部分时,悬移质横向变化常较流速横向变化小。

对于卵石河床,其断面比较稳定,形状无大变化,流速一般较大,悬移质的挟沙能力处于不饱和状态,因此,含沙量横向分布比较稳定、均匀。

3河流泥沙运动与泥沙测验的关系
泥沙运动理论可以指导泥沙测验,掌握流域泥沙来源和影响因素可以指导测站布局规划泥沙的测验工作;泥沙季节变化的知识可以指导年度测验部署;泥沙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可以指导合理的布置泥沙测次和正确掌握测验时机,对泥沙在断面分布及脉动的认识有利于选择测验方法和仪器工具等。

所以对泥沙运动规律的研究,在泥沙测验工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