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管理思想论·导言》
儒家管理智慧

2019/8/5
19
现代回响
海航以德治企两手 抓
海南航空公司董事
长陈峰的管理方法
是:
一手橄榄枝 一手尚方剑
陈峰认为 企业管理
分
三个层次:
管人 管人就是管心、 管思想、把员工的 2思019想/8/凝5 聚在一起。
“宽猛相济”的原则,在现代管理中,
表现为“价值导向”与“规章制度”的
关系,即“软管理”与“硬管理”的关
系问题。
2019/8/5
21
一、儒家的管理智慧
儒家是我国先秦时期“百家争鸣” 中的一个学派。其创始人是孔子 ,先 秦儒家的代表人物还有孟子和荀子 。
2019/8/5
1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 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是我 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中华民族 文化传统的主要奠基者之一,也是具有深远影 响的世界文化名人。源自有一次,他出门办事......
领导者是掌握原则的人,是衡量下属的一
杆标尺。标尺的刻度必须精确才行。如果领导
者随意改变自己的行事作风,就失去了存在的
价值。那么,他终将失去领导位置。
2019/8/5
14
三、宽猛相济的控制手段
“德治”是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原则(核心)。儒 家承认“齐之以礼”,更强调“道之以德”。 (《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 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道之以德” 是以道德价值为导向的内在控制; “齐之以礼” 是以礼义制度为规范的外在控制。
企业文化 管理中需要柔性的东西, 如价值观、人与人之间的 相互关系以及企业氛围。
论儒家思想中的管理理论

论儒家思想中的管理理论儒家思想中的管理理论简单的来讲就是仁义礼智信。
儒家思想对企业管理的现代价值主要有:以人为本、以义统利、以德服人、以信取仁、勤劳节俭、严于律己、重才尚贤,从而造就了“儒商”。
而从儒商中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 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仁”是孔子人本思想的核心,是全德之名。
“一部《论语》有502章,论仁的内容,有58章,达109次。
仁,实际上是其德治管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的管理,离不开仁。
” 仁,在孔子的解说中,有很多方面的意义。
“樊迟问仁。
孔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于人,己欲达而达于人。
”(《论语•雍也》)孔子讲仁大都不离伦常日用,“很少抽象思辩和‘纯粹’伦理……很少有什么是的问题,所问特别是所答总是如何做。
”在孔子对仁的界定中, 最重要的有两条, 一是仁者“爱人”, 一是“克己复礼为仁”。
前者是以仁待人, 后者是以仁律己。
郭沫若认为“克己而为人的一种利他的行为,是牺牲自己以为大众服务的精神是相当高度的人道主义。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只有做到“仁”,切切实实的贯彻仁的思想,企业才能广纳人才,才能留住人才,才能形成和睦融洽的企业文化,建立员工间的友善互助的氛围,才能使员工感到家的温暖,形成对企业的忠诚。
现代经济与科学技术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一些人往往只注重财富的增长,忽视了创造财富的人,不懂得人是目的。
在企业管理中,也存在见物不见人的倾向。
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应“以人为本”,重视人的积极性、创造性。
2.礼——纪律严明的治理理念礼是孔子管理思想的基本范畴,既是一种规章制度,也是一种道德规范。
孔子十分重视“礼”在经济管理活动中的作用,并认为“礼”是修养的标准,治民的标志,治国的依据。
孔子从密切人们的伦理关系出发,认为每个社会成员都能遵守一定的“礼”,才能改善人们的社会关系。
礼和仁出于同一范畴,“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孔子认为克制自己,对别人恭敬便是仁。
《儒家管理思想论·导言》

这部《儒家管理思想论》是我十多年来研究儒家管理思想的总结。
本来,应该在2004年就与读者见面的,但是,由于我“被迫”当上了成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的常务副会长,分散了我的许多精力,再加上腰疼,眼睛不适,以至延误至今,现在能把这部原创性很强的着作奉献给读者,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是一件十分令人愉快的事情。
一研究儒家管理思想,是为了要建立现代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
建立现代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需要作出深入的探讨和艰苦的努力才能完成,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实践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认真研究、总结、借鉴和吸取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精华,特别是儒家丰富的管理思想理论,并且结合建国以来的实践经验进行创造,不断地、反复地进行实践、总结和提高,方能完成这项重要的任务。
有的学者预测,儒学将会成为21世纪管理的主流。
中国台湾学者曾仕强教授在《儒学的复兴是21世纪的管理主流》一文中,引用澳大利亚学者雷吉·利特尔和沃伦·里德所着的《儒家的复兴》中的话说:“儒学正在复兴。
儒学的复兴已经明确地指出,它将在世界文明的核心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且将带领世界进入21世纪,即将成为21世纪的管理主流。
” 从管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即管理科学阶段、管理哲学阶段和管理伦理学阶段来看,澳大利亚学者的预测是很有见地的。
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自主意识不断的提高,任何强制性的管理都不能进行有效的社会控制,必须通过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发挥人的道德自觉,调整各种社会矛盾,来达到控制社会系统的目的。
在企业管理中,同样需要通过发挥人们的道德自觉,来调整经济活动中的各种人事矛盾,理顺各种人际关系,达到提高生产率的目的,儒家的学说正是擅长于此。
谈起儒学,一些人总把它和封建、落后、保守相提并论。
谈起儒学与管理更是觉得不可思议。
其实儒学是一门真正的治理国家的学说,宋代丞相赵普在回答宋太宗的问时说,臣“所读只《论语》”,“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后人来将此语提炼成为“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有些夸张,但是“儒言治世”却是真正导出儒家学说的特点。
我国古代儒家管理思想体系中所阐明的管理原则

我国古代儒家管理思想体系中所阐明的管理原则首先,儒家管理思想强调德行修养,认为管理者应以身作则,注重自身道德修养和品德塑造。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规范,认为管理者应当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操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才能赢得下属的尊重和服从。
儒家学说称之为“君子”,具备仁、义、诚、信等美德。
君子得道则德是管理者应当追求的目标,只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
其次,儒家管理思想强调仁爱和诚信。
儒家学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强调关注下属的利益,理解别人的需求和感受,实行仁爱之心。
管理者要注重培养内心的仁爱之心,要善于施爱和接纳他人。
同时,诚信也是儒家管理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管理者应当言行一致,诚实守信,言出必行,行出必果。
只有以诚待人,才能建立起互信的关系,促进团队的稳定和发展。
第三,儒家管理思想还强调政治思想,认为管理者应当具备君子之德,具备明智、宽容、公正的政治思想。
儒家思想认为管理者应当懂得合理分权,遵循礼制和法律,保证公正和稳定。
管理者应当具备明智的眼光,正确判断事物的轻重缓急,做出正确的决策,并且应当宽容包容,不偏私,不偏听,公正对待团队成员。
第四,儒家管理思想注重人际关系。
儒家学说认为人际关系是管理者成功的关键,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带来团队的和谐和凝聚力。
管理者应重视沟通和协商,倾听下属的意见和建议,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和合作机制。
此外,儒家思想还强调对下属的关怀和支持,要激励下属,帮助他们成长和发展,形成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
最后,儒家管理思想注重领导能力。
儒家学说认为管理者应当具备良好的领导能力,包括决策能力、沟通能力、激励能力等。
管理者应当具备辩证思维能力,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做出准确的决策。
同时,管理者应当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清晰地传达自己的意图和要求,倾听他人的声音。
此外,管理者还应当具备激励能力,善于激发下属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综上所述,儒家管理思想体系中所阐明的管理原则主要包括德行修养、仁爱和诚信、政治思想、人际关系和领导能力等方面。
第二章儒家的管理思想(讲课用)

第二章儒家的管理思想(讲课用)第二章:儒家的管理思想第一节:孔子的管理思想第一节:孔子的管理思想问题:孔子为什么政治生涯短暂?孔子为什么特别欣赏颜回?〔“天下有道那么显,无道那么隐“,“贫而无冤难“〕孔子的学生是不是很有长进?孔子为什么对学生很有吸引力?无论在失势还是在失势,学生都坚决的跟他站在一起?孔子为什么生前不甚得志,死后却无限风光?孔子培养学生的目标和方法是什么?〔怎样进行企业文化教育,和曾国藩的比拟〕一、孔子〔前551——479年〕生活的时代背景和家世1、时代大变化。
不同社会阶层成员之间互动,个人开展空间增大;但社会秩序很不稳定,没有形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循的价值标准,社会成员间相互侵犯现象突出,孔子斥责为“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无职业操守、职业道德〕。
2、不安定的社会环境,使全社会萌动着一种强烈而普遍的要求标准社会秩序,要求出现一个为全社会成员普遍认可、便于遵循的的价值标准的内在冲动。
伟大的思想家、民族英雄孔子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
3、孔子的家世。
宋国贵族、鲁国“士”之后,变革时代的收益者、了解民间疾苦。
4、孔子的政治活动和治学背景。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曾在鲁国担任中都宰、司空、大司寇等职,主要活动是办学,“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周游列国,晚年整理古代文献,“述而不作”。
仲尼文武双全〔跑步能追上兔子,身高1米8,射箭、驾车样样精通〕、德艺双馨〔三人行必有我师〕5、研究孔子的著作:《论语》、《史记、孔子世家》。
〔为何语录体,《老子》什么时代写成〕6、孔子的哲学思想〔1〕既强调复礼,又强调有所损益。
〔2〕既强调亲亲,又强调举贤;〔3〕既主张礼乐征发自天子出,又要求君使臣以礼孔子的天道观:在认识规律的根底上遵循规律,天道自然无为。
孔子的哲学观:中庸之道,在“效率”逻辑和“情感”逻辑间保持均衡。
孔子的政治观:理想目标是王道仁政,实现王道仁政的根本途径是礼治〔规章制度加文化习俗〕,而其思想核心是“仁学”。
儒家学说及其管理思想

孔子勤奋好学,志向高远,重点学习礼乐文化,曾问礼于老子, 以“博学而知礼”成为鲁国闻人。大约30岁开始授徒讲学,这是他一 生中的主要事业。
“礼”既是基本的社会行为准则,又是个人修养的重要内容。孔 子一生都在研究礼、演义礼、发展礼,使礼成为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 成部分,并起着理论支柱的作用。
3.“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孔子晚年提出修身、处世的理论原则。“中”是 指不偏不倚,既不要过,也不要不及;“庸”通“用”,“中庸”即 以“中”为“用”。
第一节 孔子学说及其管理思想
一、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 邑(今山东曲阜)人。其祖先是宋国贵族,因遭迫害逃到鲁国,长期 过着平民生活。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上古时期名和字一起说的时候, 往往先称字,后称名,叔梁是字,纥是名)是一位武士,据说力大如 虎,因战功做过鲁国的小官,在当时也属于“士”的阶层。
孔子周游列国返鲁后,用生命的最后五年致力于教育和古籍整 理。孔子一生培养了许多人才,“弟子三千”,精通六艺者“七十二 贤人”。他的主要言行由弟子记录下来,编成了《论语》。而且他修 《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为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整理和完善作出了巨大贡献。孔子集华夏上古文 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论 语·八佾yì》记载:“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是当 时社会上最博学的学者之一。后世统治者更是尊他为孔圣人、至圣 (圣人中的圣人)、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的儒家思 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全中国各地 都建有孔庙(或称文庙)祭祀孔子。
先秦儒家组织管理思想刍议

先秦儒家组织管理思想刍议先秦时期是我国古代的一个特殊时期,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表现为大混乱、大萧条。
面对这一情势,先秦诸子纷纷著书立言,意图探寻一条使社会、国家富强的道路。
儒家的管理思想于是应运而生且在纷纭众说中独放异彩,并经过不断完善自成体系,成为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先秦儒家的管理思想,特别强调“礼”在管理中的作用,用“礼”来规范人们的言行,对国家实施管理。
孔子从周礼,严格按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要求来管理社会,使社会中的各人安于名分,各就其位,做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孟子亦强调礼作为规范在管理中的作用,他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认为“礼”是社会中必不可少的规范,是调节整个社会关系,使社会有序运行的必要工具;荀子继孔子之后提出“正名份”之说,要求社会的个人依照自己的身份、地位行事,遵循组织的基本行为规范,甚至认为“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把“礼”视为为人处世的前提,是组织稳定、社会安宁的基础,是管理之本。
可见,在先秦儒家看来,管理的前提条件是“礼”之对社会的广泛适用,是人们对组织的礼的认同和遵循。
管理,即是以“礼”为手段将人们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实施的有组织的行为活动。
所以,先秦儒家的管理思想,主要表现为组织管理的思想,它将组织与个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组织的稳定作为管理的目标,对管理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对管理者的要求,对被管理者的要求和对组织运行的一般要求。
其中以其对管理者所提出的要求最为具体,也最具特色。
一、先秦儒家对管理者提出的要求应该说,先秦儒家管理思想所述的主要方面即在于如何使管理者实施有效的管理,使得国家富足,人民安泰,为此,管理者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以民为本,公正廉洁先秦儒家认为,“礼”是组织管理的基本要求,要实现“礼”治,基本手段就是行“仁”政。
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将“仁”看成是推行“礼”治的基础,在孔子看来,“仁”最主要的就是“仁者,爱人”,即要实现组织的“礼”的管理,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包容;孟子尤其强调行仁政于天下,当梁惠王向他请教治国的道理时,他以十分肯定的口吻说:“‘仁者无敌’。
《儒家管理智慧》课件

02
儒家管理思想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也有广泛应用,例如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伦理可以应用于员工关系管理,中庸之道的管理方法可以应用于员工培训和发展等方面。
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
03
儒家管理思想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要求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关注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PART
02
总结词:诚信为本是儒家管理思想中领导力的核心价值观,强调领导者要以诚信为根本,言行一致,赢得员工的信任和尊重。
PART
03
儒家管理思想中的组织建设智慧
2023
REPORTING
儒家管理思想强调组织成员对家庭和国家的忠诚和责任感。这种情怀激发了人们对组织的归属感和使命感,促进了组织的稳定和长期发展。
儒家管理思想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先秦、汉唐、宋明和清代等不同时期,每个时期的儒家学者都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使得儒家管理思想能够与时俱进,保持其活力和生命力。
企业文化建设
01
儒家管理思想对于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帮助企业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营造和谐的企业氛围。
THANKS
感谢观看
2023
REPORTING
总结词
儒家管理思想强调根据时代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化来调整管理策略和方法。
详细描述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化,管理者需要灵活调整管理策略和方法,以适应变化和应对挑战。儒家认为,管理者应该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应变能力,能够及时把握变化,采取有效的措施应对变化。
总结词
儒家管理思想强调和谐、协作和共同发展的理念,注重团队精神和集体力量。
总结词
儒家管理思想认为企业应该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企业的社会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管理思想论·导
言》3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三
那么,我在对儒家管理思想的研究中,有何感想有何心得有何发现有何建树呢?
第一,拙作揭示了儒家管理思想是古代最完备的、最系统的管理理论,是以人为本的和谐管理理论。
它以人本为核心,从尊重人出发,以人性善的假设为基础,以道德自律为核心,以阴阳互补为其方法论,以富民安人为宗旨,建立起了系统的人性的管理模式,它是人类古代文明史上的最高管理理论成就。
第二,拙作揭示以人为本是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特征,以“天地之性人为贵”出发,儒家对其治理思想进行了长期的不懈的探索,从管理模式的人性论基础,到管理手段的和管理方法的人性化,人的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精神需求,社会的和谐理想等等,都是儒家管理思想研究中心问题,并且都有自己的答案。
第三,拙作揭示了儒家通过对人性的认识来建立符合人性的管理模式,是儒家对人类管理的巨大贡献。
孔子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和孟子的“仁政王道”的管理模式是以人性善为基础的;荀子的“隆礼重法”是一种“性伪合而治”的人性管理模式,它是以人性恶为其基础的。
儒家不断地对人性进行探索,直到张载、朱熹的人性“二重化”理论,都是为了建立人性化的管理模式而作出的努力。
儒家这一管理学上的形而上学理论,西方
在人际关系学派出现以后才有了这样明确的认识,因而与西方管理学的“任何一种管理模式都是与一定人性假为依据”现代管理理论是完全一致的。
第四,拙作揭示了儒家始终坚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管理路线,强调“自律化”的管理,因而要通过教育来提高人的道德素质和道德实践能力,使百姓“有耻且格”。
羞耻感是人的道德自觉的最高表现,所以需要不断地培养人的“羞恶之心”,使能自觉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
这是一种典型的人性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因而是文明的。
同时,还应用宽猛相济的管理手段,必要时也必须要运用法律的猛的惩治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社会的有序与和谐。
第五,拙作揭示了儒家强调政治清明和富国富民始终是儒家管理思想的重要内容,这是人本管理思想的必然要求。
儒家不但强调政治要文明,还强调要勤政廉洁,要求为政者要有德,要正,是遵守礼法的模范;同时,“富国富民”是儒家一以贯之的思想,因为财富是国家、人民生存的物质基础,没有人的健康存在,也没有社会的健康存在。
历史上任何时候、任何社会,如果国家贫弱,社会财富分配不公,贫富悬殊,都是社会不和谐、不稳定的重要根源。
所以政治上的清明和社会财富的合理分配,一直是儒家管理思想所追求的。
第六,拙作揭示了儒家的人格魅力与管理效率的关系,第一次提出儒家的人格为水型人格,即刚柔相济型人格。
它包含了仁义、公平、公正、勇敢、矢志不移之德;明察、善化等行为以及宇宙之道等。
儒家的水型人格易于上下级的沟通,易于领导权力的有利发
挥,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利于管理目标的实现等等。
从儒家道德人格力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更进一步突出了儒家管理思想的人体特征。
第七,拙作十分详尽地揭示了儒家的用人之道,从人才的教育理论、人才的培养、人才的选拔与使用,以及人才政绩的考核与奖赏,都作了认真的分析。
如何用人不仅是古代管理中的大问题,也是今天的国家管理、军事管理、科技管理、社会各种组织以及企业管理中的大问题。
管理是生产力,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是这种生产力得以变成现实的关键。
从儒家的人才理论、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中,可以得到的许多的启发。
第八,拙作第一次揭示了易学中的象数理论与企业文化的关系,把《周易》中的“象”与企业文化的形象识别关系起来,把“义理寓于象数之中”的“理寓象中”与企业文化中的理念识别关系起来,把卦象中“风行地上”与企业文化中的企业形象的有效传播结合起来,应该说,是一种奇妙的创新性作法。
这种把《周易》中的象数与义理相统一的理论,运用到企业文化管理中,还是第一次。
第九,拙作把儒家的社会理想和管理的目标结合起来,不但使人们加深了对儒学的社会价值的理解,而且增加了它的现实感,使儒家学说的生命力跃然于纸上。
对和谐的社会理想的追求,是人类普遍的价值诉求。
儒家管理思想有其明确的目标追求,充分表明其系统性、先进性和完备性。
第十,拙作系统地揭示了儒家管理思想的思维方法,中道中和是儒家思想方法的特点。
思维方法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不同的思维方法对世界会有不同的认识,
因而就会有不同的改造世界的方法,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效果。
儒家用中道和谐的方法认识世界,形成了和谐的世界观,得出和谐是宇宙的根本规律的认识,于是他们力图用和谐的管理方法去追求和谐的社会目标,进而追求社会大同的理想。
以上是我多年研究儒家管理思想所得的收获,是因袭是创新还是原创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探索。
既要探索就会有付出,也可能走了弯路,甚至走了错路,一切付出都应该是有收获的,那怕是失败的教训。
《周易·系辞传上》说:“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让仁者、智者去评论我的拙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