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地质学院学子不能不知道的历史

合集下载

地质学发展简史(精简版)

地质学发展简史(精简版)

地质发展简史1.地质知识积累和地质学的萌芽时期(远古~1450)岩石和矿物知识的积累对地质作用的认识对地球的启蒙认识中世纪的地质学2.地质学的奠基时期(1450~1750)地质哲学思想的初步发展对化石和地层的认识岩石学、矿物学和矿床学的发展3.地质学的形成时期(1750~1840)地质考察旅行的兴起水成论和火成论地质学体系的形成灾变论和均变论4.地质学的发展时期(1840~1910)地层学和古生物学岩石学、矿物学和矿床学动力地质学地槽地台学说和全球地质构造的理论综合5.20世纪地质学的发展(1910~)地质学各分支学科的发展大陆漂移说地质学的新阶段及板块构造学说地质学发展史是人类在生产和探索地球奥秘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地球的组成和结构,地球及其生物界演变的规律,特别是地壳和岩石圈运动规律,并为人类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保护环境服务的历史。

人们对地球的认识源远流长。

在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原始朴素的地质知识逐渐形成了地质科学的知识体系。

根据地质知识发展的程度,并参照其社会文化背景,可将地质学发展史划分为5个时期。

①地质知识积累和地质学萌芽时期(远古~1450),以认识的直观和解释的猜测性为主要特征。

②地质学奠基时期(1450~1750),其特征是随着自然科学的诞生,地质知识趋向系统化。

对地质现象试作理性解释,并逐步建立了观察和推理方法。

③地质学形成时期(1750~1840),一方面地质知识得到较全面的概括和总结,另一方面,人们将地质作用、过程和结果联系起来加以思考,给予解释。

地质思想、理论和学说十分活跃,由此初步形成了地质学体系。

④地质学发展时期(1840~1910),其特征是地质知识和理论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综合分析方法,初步提出了全球性地质发展史的认识。

⑤20世纪的地质学(1910~),这一时期特点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新的地质学说、地质学理论不断涌现,地质学分支学科之间日益相互渗透,地质学与地球科学的其他学科相互沟通,形成了全球性地质学体系。

成都地质学院_

成都地质学院_
该校1993年更名为成都理工学院,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组建成都理工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目前由国土资源部和四川省共建,是一所以理工为主、地学为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多科性大学。
扩展阅读:
1
/i?ct=50331=%B3%C9%B6%BC%B5%D8%D6%CA%D1%A7%D4%BA&in=19587&cl=2&cm=1&sc=0&lm=-1&pn=5&rn=1开放分类:
成都久益--四川省生产期刊架,书架,档案文件柜的龙头企业,精益求..

地质钻探管 品种全 价格优
衡阳华通主营华菱衡钢地质管.品种有地质钻杆管,岩芯管,钻头用管..

收费最低的论文发表机构期..
低价发表各类职称论文 收费低 服务好 论文指导 论文发表 免费电..
学校,教育,地质
我来完善 “成都地质学院”相关词条:
北京地质学院 长春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本词条对我有帮助添加到搜藏 分享到: 更多
合作编辑者
拆分词条 成都地质学院
中国培养高级地学科技人才的高等院校。它始建于1956年﹐以重庆大学地质学系为基础﹐以及西北大学、南京大学部分学科基础。并从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长春地质学院(吉林大学)等调入部分教师及干部组建而成成都地质勘探学院,后更名成都地质学院。学院设有地质学﹑地质矿产勘查﹑地球物理学、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石油地质勘查﹑应用地球物理﹑核原料与核技术工程﹑探矿工程﹑应用数学﹑应用化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11个系﹐13个四年制本科专业﹐2个二至三年制专科专业﹐以及14个二至三年的委托培养和成人教育专修科。5个学科与专业有权授予博士学位﹐14个学科和专业有权授予硕士学位。石油地质勘查﹑工程地质为全国重点学科。学院除40个教学实验室外﹐还设有16个科学研究所(室)﹐一个四川省碳酸盐油气田开发研究中心﹐一个岩矿分析测试中心和一个计算中心。其中包括特殊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实验室﹑地质灾害防治及工程地质环境保护实验室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并均配备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图书馆藏书65万册﹐中外文期刊杂志千馀种。地质博物馆展品27000件﹐设有国内外唯一的沉积相标志﹑相模式陈列室﹐展有著名的合川马门溪龙复原骨架原件。学院公开出版的刊物有《成都地质学院学报》﹑《地质系统管理研究》﹑《物化探电子计算技术》﹑《矿物岩石》﹑《国外地质》等。

地矿院校的“前世今生”

地矿院校的“前世今生”

地矿院校的“前世今生”地矿院校的“前世今生”七大地质学院的前世今生北京地质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时期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和唐山铁道学院的地质系合并组建的北京地质学院,是建国初期著名的“八大学院”之一。

建校初期,学校分别在北京沙滩(原北京大学地质馆)、端王府夹道(原北京大学工学院)和河北宣化地质学校三处办学。

1952年7月14日,成立了北京地质学院筹备委员会,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主任李四光任筹委会主任。

1952年11月1日,在北京端王府夹道举行了北京地质学院首届开学典礼。

学校决定每年的11月7日为北京地质学院的“校庆日”。

1952年12月24日,政务院任命红军老干部刘型为北京地质学院首任院长,著名地质学家、中国地质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尹赞勋教授任副院长。

1954年后陆续迁入北京西北郊学院路新校址。

1960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重点院校。

1966年至1970年的5年时间中,学校停止招生。

1970年迁出北京。

1975年迁址武汉,暂时更名为为武汉地质学院。

1978年,在原北京校址设立北京研究生部。

1987年,国家教委批准原北京地质学院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武汉两地办学。

2005年3月,根据教育部文件,位于武汉的大学总部撤销,武汉和北京两个校区独立办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仍然以一个中国地质大学进行整体建设。

长春地质学院>>> 吉林大学1951年创建东北地质专科学校,1952年,在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东北工学院、大连工学院等高等学校的相关系科并入东北地质专科学校,定名为东北地质学院。

1957年更名为长春地质勘探学院。

1958年又更名为长春地质学院。

197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

2000年6月12日,根据国务院关于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和局部结构调整的决定,经教育部批准,原吉林大学与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吉林大学。

成都理工迎新2012

成都理工迎新2012

展鲲鹏之志,写青春华章!
我校思政工作获得省级表彰
高 波
2007年毕业于我校 石油工程专业,现任中石 化胜利油田分公司现河采 油厂采油29队副队长,获 胜利油田“青年岗位能手” 荣誉称号,是由中宣部、 教育部、团中央三部委组 织的全国大学毕业生建功 立业先进事迹巡回演讲团 七位成员之一。
王洪辉
在校期间获全国三好 学生标兵、全国大学生科技 作品竞赛国家二等奖、中国 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国土资 源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四川 省优秀毕业生、四川省三好 学生、四川省大学生电子设 计竞赛一等奖等荣誉。现为 我校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 业博士研究生。
2 3 4
5 6 7
资源勘查工程 地球物理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
土木工程 地质学 地球化学
工学 理学 理学
工学 理学 理学
能源学院 地球物理学院 管理科学学院 环境与土木工 程学院
地球科学学院 核技术与自动 化工程学院 核技术与自动 化工程学院
2007年 2007年 2008年
2008年 2009年 2009年
就业工作 employment
我校与中核集团签订合作协议
就业工作 employment
我校与四川地矿局签订合作协议
业生就业 典型经验高校之一
就业工作 employment
我校人才培养获得中核集团嘉奖
就业工作 employment
祝愿亲爱的新同学们
国家级科技进步奖证书
成果 achievement
国家级重点学科一览表
序号 1 2 3 重点学科名称 矿产普查与勘探 地质工程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批准时间 1988年 1988年 2007年
4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重点培育)

历史将永远铭记他们——记在叠溪大地震的考察、研究和救灾工作中作出贡献的几位前辈

历史将永远铭记他们——记在叠溪大地震的考察、研究和救灾工作中作出贡献的几位前辈

历史将永远铭记他们——记在叠溪大地震的考察、研究和救灾工作中作出贡献的几位前辈洪时中;徐吉廷【摘要】考证并记叙了在1933年叠溪地震的考察、研究和救灾工作中作出过重要贡献的若干前辈的事迹, 包括常隆庆、李善邦、周郁如、徐近之、庄学本、张雪岩等先生和四川大学的师生们.他们是中国地震科学和防震减灾事业的先行者, 永远值得我们怀念.【期刊名称】《国际地震动态》【年(卷),期】2009(000)002【总页数】9页(P30-38)【关键词】叠溪地震;历史地震;中国地震学史【作者】洪时中;徐吉廷【作者单位】成都市防震减灾局,成都,610042;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防震减灾局,马尔康,62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引言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很多人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75年前在其附近发生的另一次著名的地震——叠溪地震。

1933年8月25 日15时50分30秒,在四川省茂县的叠溪发生了7.5级大地震,山崩城陷,岷江断流,死亡6800余人;地震后45天,叠溪地震形成的堰塞湖(“海子”)溃决,又夺去了2500余人的生命[1,2]。

惨重的灾难震惊中外。

叠溪地震是四川省死亡人数最多、破坏最为严重的地震灾害之一(其死亡人数仅次于2008年刚刚发生的汶川地震和1850年西昌7.5级地震,在四川省居第三位),是我国地震次生水灾最为典型、最为严重的地震之一,也是我国西南地区第一次进行了科学考察的破坏性地震。

在这次地震的考察、研究和救灾工作中,有不少前辈作出了重要贡献,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常隆庆(1905—1979),字兆宁,四川省江安县人,我国著名地质学家。

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

1932年,应著名爱国实业家卢作孚之邀,出任民营的中国西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主任。

以后又历任四川省建设厅地质专员、四川地质调查所所长等职。

解放后,先后担任西南地质调查所副所长、成都地质学院教授等职[3]。

叠溪地震发生后,常隆庆奉实业部地质调查所之命,与罗西伊等人一起,于1933年10月初出发,赴叠溪地震现场进行科学考察[3,4],时年仅28岁。

中国工程地质教育50年

中国工程地质教育50年
中国工程地质教育 5 年 0
张咸恭
(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北京 102) 009
1 初期 阶段
解放前我国没有工程地质专业, 地质教育也不发达. 查考史料, 成立于 19 年的京师大 88 学堂, 10 年办了个地质学门类, 于 99 有学生 4 请了两位德国教授任教.后来一直在北京 人, 大学地质系任教的王烈氏即4 个学生之一.11 年因德国教授索尔格(. u) 92 F S坛 回国而停 o 办, 直到 11 年北京大学首先建立了地质系. 98 随后中山大学于 12 年, 94 清华大学和中央( 现 南京) 大学于 12 年也设立了 97 地质专业. 13 年这 4 到 96 所大学培养的地质毕业生只有 18 8 人( 据章鸿钊统计) .抗战期间和以后又增加了重庆大学, 西北大学, 台湾大学, 山东大学, 北 洋大学等校开办地质教育, 铁道学院设地质组. 唐山 其时北大地质系和清华地质系在西南联 大合办地质地理气象系, 地学学生人数有所增加, 中山地质系也较发达.到 14 年止, 99 全国 地质毕业生约 60 0 多人, 从事地质工作的不过 20 0 余人. 工程地质基本上是一片空白, 只有为工学院土木系讲一点地质知识, 稍稍结合工程, 谈 不到工程地质教育. 全国解放后展开了大规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根据苏联经验制订了墓本建设程序: 一项 工程没有设计不准施工, 否则不予批准. 为此需要一大批工程地质人员, 遂于15 年进行了 92 全面的院系调整, 成立了北京和长春两所地质学院, 设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系, 南京大学地 质系也设立了这一专业, 并按照苏联的教学计划, 设置课程, 培养工程地质人才. 培养目 标是 取得" 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毕业设计答辩通过后即授予" , 工程师" 的称号. 在教学计划中有画 法几何, 机器零件. 电工学, 组织计划等工程师应学的课程 .许多课程有课程设计, 毕业前要 做毕业设计而不是毕业论文. 在最初毕业的23 . 个年级( 9615,98 15 年毕业 即15,9715 或 99 的年级) 就是完全照搬的, 而且许多课程的考试是口试, 5 按 分制. 这一套学习内容和方法是 按照苏联 5 年制搬过来的, 而我国因急于用人1 最初两个年级的学制定为 4 年.也就是说要 在4 年之内学完苏联5 年的课程, 学生负担之重可想而知. 但是当时学生和教师的干劲特别 大, 也就学下来了, 而且成绩还真不错 , 大多数的学生的考分都是 5 4 , 分, 分 课程设计和毕 业设计也做得很出色, 请校外专家共同主持毕业设计答辩 , 评价一般都很高 , 很多都是优秀. 这些毕业生在后来的工作中, 表现都很突出, 很多人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说明了教育是成功 的, 成绩很好. 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 并适当加强专业课程, 教学计划的修订成为系和教研室的重要工 作之一.基本上是年年修订, 总希望能有优化的方案稳定下来, 而实际始终没有稳定过.修

成都天府之国的历史积淀

成都天府之国的历史积淀

成都天府之国的历史积淀成都,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拥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

自古以来,这片土地就承载着繁荣、变迁和文化的传承。

在成都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众多的古迹和文物,这些见证了天府之国的历史积淀。

一、古代成都的起源根据考古发现和历史记载,成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那个时候,成都地区已有人类聚居,并发展出较为原始的农业和手工艺。

而据史书《史记》记载,成都的历史起源要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时期。

二、三国时期的成都在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是一个重要的时期,而成都在这个时期也崭露头角。

220年,蜀汉建立,刘备被封为汉中王并在成都建立都城。

这座城市因此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成为了蜀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著名的文学家杜甫也在此留下了大量的诗篇,描绘了那个时期成都的繁华和景色。

三、明清时期的繁荣明清时期,成都迎来了更为繁荣的发展。

明朝时,成都成为了西南地区的行政中心,政治与经济发展进一步提升。

清朝时期,成都的繁荣达到了巅峰,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商业、文化和教育中心。

成都的城市规划、建筑风格和生活习俗都展现出了典型的川西风情。

四、成都的文化遗产成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锦里、宽窄巷子、武侯祠、杜甫草堂等都是成都著名的文化景点,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这些古迹和文物不仅是成都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此外,成都的饮食文化也享誉全国,川菜的独特口味吸引了无数人的味蕾。

五、成都的现代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成都逐渐成为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经济中心和科技创新基地。

高楼大厦林立、交通便利、大型购物中心和现代化的建筑充斥着整个城市。

成都的发展在不断推进,但历史的积淀依旧可以在城市的方方面面感受到。

六、结语成都作为天府之国,凭借着悠久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地理优势,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和热爱。

这座城市的发展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更是融合了古老和现代的魅力。

成都自然博物馆的历史故事

成都自然博物馆的历史故事

成都自然博物馆的前身是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60年。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最初是成都地质学院(现成都理工大学)为了教学和收藏保管标本而设立的,名为成都地质学院陈列馆。

该馆最初设立了三个地质专业陈列室,主要陈列展示岩石、矿物、矿产和古生物等地质标本。

随着师生员工在野外地质实习采集回来的标本日益增多,这些陈列室于1962年合并,更名为成都地质学院陈列馆。

随着时间的推移,该馆经历了一系列的更名。

1986年,它更名为成都理工学院博物馆,2001年,再次更名为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

作为城市的重要公共文化设施,成都自然博物馆的建筑外形源自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脉相交所形成的独特地貌,其设计将山间栈道的行走体验带入博物馆的内部空间,形成了强烈的虚实对比。

此外,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还与隆昌铁陨石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隆昌铁陨石于明代陨落到隆昌县城西北郊约五华里的道观坪,清乾隆二十五年被掘出,被人们看作“神物”并精心保存。

新中国成立后,隆昌铁陨石因为保存地的多次变动接连“搬家”,曾险些被用作炼铁材料,但因自身的坚硬和耐高温特质,躲过了一场劫难。

1970年,成都地质学院派人到隆昌了解和考察所谓“紫岩”情况,并抄录了同治十三年间关于“紫岩”的记载,认定它是一枚铁陨石,命名为隆昌铁陨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理工大学学子不得不知道的历史2010-10-12 04:39:27如果你是一名石油地质行业的工作者,你一定知道或者听说过翁文灏、李四光、黄汲清、谢家荣等老一辈科学家.但你一定要知道第一位在中国大地上创办石油地质专业的是成都地质学院教务处长的李承三老先生.而成都理工大学也为中国的石油勘探几十年的历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如果你已在石油行业中摸爬滚打已有年份,你怎能没读过刘宝君老师和曾永孚的著作.你又怎能不知道现在石油企业中有多少领导和成都地质学院深有渊源.成都理工大学的源流可追溯到始建于1929年的重庆大学地质系。

李四光、黄汲清、俞建章、丁道衡、乐森、李承三等杰出的地质学家都曾先后在该系任教,并做出了许多令后人敬仰的科学壮举。

1936年,常隆庆教授等骑着毛驴在人迹罕至的攀西群山中,历时87天,行程1885公里,揭开了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的面纱,奠定了世界“钒钛之都”的基础,被誉为“攀钢之父”。

1979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方毅视察当地时提醒道:“攀枝花现在建成了,不要忘了发现攀枝花的有功前人常隆庆教授。

”20世纪70年代,罗蛰潭教授在克拉玛依进行稠油强采,首开我国稠油强化开采之先河。

51年来,成都理工大学师生足迹遍布我国各大油田,奠定了该校石油地质研究与教育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1960届校友、中国登山队副政委邬宗岳为我国登山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75年在再次攀登珠穆朗玛峰时为国捐躯,被誉为“珠穆朗玛一青松”。

1988年,全国首次重点学科申报答辩,张倬元教授在做完胆囊手术后仅三天、发着高烧的情况下,用担架抬到机场赴京答辩,为学校争得“煤田、油气地质与探勘”和“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两个国家级重点学科。

1989年,在国家重点实验室申报的关键时刻,罗蛰潭教授等星夜驱车赴南充途中不幸遭遇车祸,他们强忍着巨大的伤痛坚持工作直到申报书完成,为学校和西南石油学院争得“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出了大力,使成都理工大学成为当时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少数部属高校之一。

20世纪90年代初,原地矿部在北京组织高级职称破格晋升公开答辩,该校先后获得破格晋升教授21人,是破格教授最多的院校之一。

破格晋升的黄润秋教授,是当时全国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在地质工程领域,以张倬元、黄润秋等为代表的几代人,足迹遍及长江、黄河上游各大水电工程和九黄机场等建设工地,三峡、丹巴、宣汉等重大地质灾害防治现场,建立起以“地质过程机制分析——定量评价”为核心的工程地质学术思想体系和分析方法、以“系统工程地质分析”为主体的高边坡稳定性评价学术思想和技术方法体系,建设了《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国家级精品课程,培养了5000多名地质工程人才,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创立了我国第一个工程地质国家重点学科和第一个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取得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三丰收。

在石油地质领域,以罗蛰潭、彭大钧教授等为代表的几代人,足迹遍及我国大庆、胜利、塔河等油气田,在解决油气田地质勘探开发问题的同时,培养了近4000名本科生和近500名博、硕士研究生,使该校成为我国重要的油气地质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

上世纪60年代,为解决大庆油田的稳产高产问题,提出了注水开发的思路,在提高油田产量的同时也提高了采收率;70年代初,针对克拉玛依油田稠油开发难度大、采收率低的问题,研究提出了火烧油层以提高地层温度降低稠油粘度强化开采的思路,开创了我国稠油火驱强化开采之路;70年代末,探索从微观研究油层的物理性质,开创了油层物理研究方向;开始油藏异常高压研究,提出了用异常高压预测油气分布的研究思路。

1989年,学校申请获准建立了“煤田、油气地质与勘探”国家重点学科,随后又与西南石油学院联合建立起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在沉积地质领域,沉积地质教学科研团队在刘宝珺院士和曾允孚教授等带领下,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使成都理工大学成为我国重要的沉积地质研究与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建校之初,师生即开始沉积岩石学的教学与研究,1960年出版第一部《沉积岩石学》教材。

51年来,学校沉积地质教学科研团队在层序地层学、储层地质、岩相古地理、沉积岩及沉积矿产等方面获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先后培养博、硕士研究生300余人。

学科带头人刘宝珺教授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何信禄教授199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在地球物理领域,地球物理系师生在贺振华、朱介寿等教授的带领下,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建立了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固体地球物理学、应用地球物理学等3个博士点和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筹),使该校成为我国重要的勘探地球物理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之一。

其地球物理系在国内较早开展叠前地震偏移成像研究、油储地球物理研究和缝洞储层地震预测方法技术研究,较早开办深部地球物理探测专业;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

51年来,学校地球物理学科共培养本科生5000余人、博硕士研究生200余人,毕业生中涌现出如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协会前副主席、斯坦福大学地球物理系客座教授王之敬,东方地球物理公司董事长、中共十七大代表王小牧等一批杰出人才。

成都理工大学放射性地质与勘探学科的历史可追溯至1956年创建于原北京地质学院的“三系”,该系是我国为发展核武器而专门组建的。

毛泽东曾为该系第一任主任任湘教授亲笔题写“开发矿业”。

1965年,该系整建制由北京迁到成都。

40多年来,该系以及今日学校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师生在金景福、贾文懿等教授的带领下,经过艰苦的二次创业,形成了博士、硕士、学士三级人才培养体系,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建立了地学核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使学校成为国家重要的地学核技术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之一。

我国核工业地质勘探系统约30%的技术骨干和负责人毕业于该系,该系金景福教授获李四光奖教师奖,学生王保群获李四光奖找矿奖。

2006年,中国核工业集团总公司授予成都理工大学“为中国核工业培养和输送人才有突出贡献的高等学校”。

附一些理工的专家.李承三:1931年8月至1936年7月赴德国柏林大学地质系,师从著名构造地质学家施蒂勒(Wilhelm Hans Stille)教授研究构造地质学,获博士(哲学)学位。

历任前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重庆大学、中山大学、原成都地质学院地勘系(现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原成都地质学院教务长,前中央地质调查所特约研究员,前中央地理研究所研究员、自然地理组主任、代所长,中国地质学会多届理事、会志和地质论评编辑。

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地理学家和地质教育家,他为我国地球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1940年-1941年,他领导嘉陵江流域地理考察,绘制了我国第一幅河流地貌图,对嘉陵江河流地貌的特征、水系的演化,特别是河曲的形成演化进行了深入研究,率先在我国开辟了河流地貌研究领域,是我国河流地貌学的奠基人。

他首次提出玉门砾石层是冰水沉积的典型代表。

科学地把气候的变化与青藏高原隆升紧密联系起来。

他最早把我国第四纪冰期划分为5次冰期和4次间冰期,从冰水沉积作用的特征阐述了四川松潘漳腊砂金矿的分布规律,对金矿的勘查和开发有重要指导意义。

1959年,李承三教授和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常隆庆教授共同主持编制了四川第一幅百万分之一大地构造图,详细划分界定了四川地区的大地构造单元,为四川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于1950年在重庆大学地质系担任系主任期间创办了我国第一个石油地质专业,开中国石油地质教育的先河,为发展中国石油教育事业起了先行作用,为中国油气资源开发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1949 年11 月重庆解放后, 全国要开展大规模矿产资源普查工作, 急需大量的地质人才。

李老师对国家急需石油地质人才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

1950 年初, 他即去北京和国家石油管理总局局长徐今强联系, 争取在重庆大学地质系创办石油地质专业, 培养石油地质人才。

他的设想得到了总局的支持, 总局拨出了开办经费。

从1950 年开始动员系上在学的各年级学生转学石油专业。

刚从美国留学回国的罗蛰潭教授, 首次开出石油地质、采油工程课。

重庆大学地质系先后培养了四届100 余名石油地质高级专门人才。

这几届石油地质专业毕业生, 适应国家的急需, 分配到石油部、地质部、中科院、高等学校等各部门, 他们足迹踏遍全国各沉积盆地, 参加各盆地油气勘探会战, 发现了众多的油气区(田) , 为我国石油产量超亿吨起了重要作用。

科技兴国, 教育为本。

李承三教授最早在重庆大学创办石油地质专业, 为科教兴油做出了重大贡献。

这是李承三老先生从事教育的一大功绩.常隆庆常隆庆生于1904年,四川省江安县人。

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32年由北京地质调查所调中国西部科学院任地质系主任。

由于屡有建树,被西昌行辕主任张笃伦调到西昌行辕任地质专员。

新中国成立后,任成都地质学院(现成都理工大学)一级教授、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成都地质学院(现成都理工大学)攀西地区科研队导师。

1979年7月21日,常隆庆这颗地质之星在人生旅途中运转了75个春秋,就突然在办公桌前陨落了。

然而,他早年开发攀枝花矿的夙愿,在新中国建立后,于六十年代初期,经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倡导决策,已付诸实施,变成了现实。

攀枝花工业基地正在阔步前进。

攀枝花宝库最早的叩门人常隆庆虽死犹生。

(原载《南丝古道话今昔》)攀枝花的发现人。

公认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常隆庆教授发现的。

他发现了世界著名的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和宝鼎煤矿,被誉为“攀钢之父” 。

可以这样说攀钢的发现是倾注了常隆庆毕生的心血的。

李唐泌:字鄴臣,1909年10月2日出生,汉族,山西省徐沟县(现清徐县)人,九三学社会员,九三学社四川省第一届委员会顾问、四川省第三、四、五届人大代表。

李唐泌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和地质教育家。

他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1935年至1937年赴美国耶鲁大学研究生院学习,获矿床学硕士学位。

1937年至1940年在美国杜克大学地质系任研究助理,1940年底回国。

他历任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矿冶系副教授、教授,重庆大学教授、地质系主任,成都地质勘探学院(现成都理工大学)教授、建校委员会委员、地勘系主任(现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成都地质学院副教务长。

李唐泌教授长期从事地质矿产研究工作,在金属矿床学研究方面有颇深的造诣。

为《国外地质》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他曾作为地质教育界代表和优秀地质工作者出席了1956年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代表大会和1958年全国第一届矿产会议,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邓小平等中共中央政治局全体委员的亲切接见。

李唐泌教授毕生从事地质教育事业,学识渊博,教学严谨,编写的《矿床学》教材,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一直是国内地质院校的基本教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