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

合集下载

中国饮食文化史 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史 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史饮食文化1、最早的是有巢氏(旧石器时代):当时人们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

饮食状况是茹毛饮血,不属于饮食文化。

2、燧人氏:钻木取火,从此熟食,进入石烹时代。

主要烹调方法:①炮,即钻火使果肉而燔之;②煲:用泥裹后烧;③用石臼盛水、食,用烧红的石子烫熟食物;④焙炒: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

3、伏羲氏:在饮食上,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充庖厨。

4、神农氏:"耕而陶",是中国农业的开创者,尝白草,开创古医药学,发明耒耜,教民稼穑。

陶具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容器,为制作发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如酒、醢、醯(醋)、酪、酢、醴等。

鼎是最早的炊具之一,有爪儿因为当时没灶,还有鬲,其爪是空心的,鬶用来煮酒的。

5、黄帝:中华民族的饮食状况又有了改善,皇帝作灶,始为灶神,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食物速熟,而广泛使用在秦汉时期,当时是釜,高脚灶具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蒸谷为饮,烹谷为粥"首次因烹调方法区别食品,蒸锅发明了,叫甑。

蒸盐业是黄帝臣子宿沙氏发明,从此不仅懂得了烹还懂得调,有益人的健康。

6、周秦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成形时期,以谷物蔬菜为主食。

春秋战国时期,自产的谷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结构与现在不同,当时早田作业主要是:稷,(最重要)是小米,又称谷子,长时期占主导地位,为五谷之长,好的稷叫梁之精品又叫黄梁。

黍,是大黄粘米仅次于稷,又称粟,是脱粒的黍。

麦,大麦。

菽,是豆类,当时主要是黄豆,黑豆。

麻,即麻子。

菽和麻都是百姓穷人吃的,麻又叫苴。

南方还有稻,古代稻是糯米,普通稻叫粳秫,周以后中原才开始引种稻子,属细粮,较珍贵。

菰米,是一种水生植物茭白的种子,黑色,叫雕胡饭,特别香滑,和碎瓷片一起放在皮袋里揉来脱粒。

7、汉代: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归功于汉代中西(西域)饮食文化的交流,引进石榴、芝麻、葡萄、胡桃(即核桃)、西瓜、甜瓜、黄瓜、菠菜、胡萝卜、茴香、芹菜、胡豆、扁豆、苜蓿(主要用于马粮),莴笋、大葱、大蒜,还传入一些烹调方法,如炸油饼,胡饼即芝麻烧饼也叫炉桡。

中国饮食文化知识点总结

中国饮食文化知识点总结

中国饮食文化知识点总结一、饮食习俗1.四季饮食:中国饮食习俗与四季有关,根据季节的不同选择不同的食材烹饪食物,以适应当季气候和人体的需求。

2.节令饮食:中国人讲究节令饮食,如春天要吃春笋、夏天要吃西瓜、秋天要吃瓜果、冬天要吃涮火锅等。

3.地域饮食:中国各地饮食文化独具特色,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传统菜肴和烹饪方法,如川菜、粤菜、鲁菜等。

4.宴席饮食:中国人重视宴席文化,讲究宴客礼仪和宴席菜品搭配,有各种规定的席次和宴席流程。

二、餐饮礼仪1.客人敬主人:在中国餐桌上,客人要尊重主人,主人要热情招待客人,互相敬酒、劝酒是常见的礼节。

2.先年长后晚辈:吃饭时要遵守先年长后晚辈的原则,年长者先坐下,先吃菜,晚辈要等待长辈吃过后再开始用餐。

3.尊重食物:在饮食过程中要尊重食物,不可挑食、浪费食物,要将饭菜吃完,不可留下残羹剩饭。

4.注意餐桌礼仪:用餐时要注意坐姿端庄、言谈举止得体,勿大声喧哗,不可伸长吧脚等。

三、饮食禁忌1.偏食忌辛辣:中国饮食禁忌中有禁忌偏食,忌过于嗜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免伤害脾胃。

2.不宜过量:中国人饮食注重平衡,不宜过量,大鱼大肉、油腻辛辣的食物要适量食用。

3.忌生吃生冷:中国饮食文化忌生吃生冷食物,认为这样容易伤害脾胃,影响身体健康。

4.忌吃动物的头部:中国有吃动物头部的忌讳,认为头部为先天之气所在,忌食动物头部。

四、餐具礼节1.餐具摆放:中国人讲究餐具摆放的规矩,如筷子要放在右侧,碗要正对着主人等。

2.用筷子注意事项:用筷子时要注意避免发出刺耳的咬合声音,不可竖插在饭中,不可将筷子交叉放在碗上等。

3.点心吃法:中国的点心吃法也有许多礼仪,如不可一口吃完,要小口尝,分次享用,不可大口吞咽等。

总的来说,中国饮食文化丰富多彩,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和人文精神。

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交流的加深,中国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塑造出更加多元化的饮食文化。

同时,传统的饮食文化依然保留着其珍贵的传统和魅力,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特征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特征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特征1.营养均衡:中国传统饮食注重食物的营养均衡,食物的分类与配比合理,追求五谷杂粮、果蔬肉食的平衡搭配。

传统饮食文化体现了“草木皆可食、五谷皆可为粮”的观念,追求的是健康和长寿。

2.以粮为主:中国是个农业大国,饮食文化以粮食为基础。

传统饮食中注重以米、面、粗粮为主食,如米饭、面食和馒头。

尤其是米饭,它几乎成为中国人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菜肴丰富多样:中国的传统菜肴种类繁多,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菜肴,如粤菜、川菜、鲁菜等。

每道菜肴都有其独特的烹饪技巧和口味,追求“色、香、味、形”兼具的烹饪艺术。

4.重视食材质量:中国传统饮食注重食材的新鲜和质量。

讲究选择时令食材,追求“所以饭菜皆取其性味、以补益人体形多一体的成分”理念。

同时,传统饮食强调食材的质量,注重选择好的畜禽肉类和新鲜的水果蔬菜,以确保食物的口感和营养。

5.餐桌礼仪: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注重餐桌礼仪,尊重食物和他人。

在用餐时,人们需保持文明、有序的用餐方式,不浪费食物,注重与他人共同品尝食物的快乐。

6.药膳养生: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融入了药膳养生的理念。

中国人认为食物和药材都有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作用,追求通过食物来调理身体,增强免疫力和健康。

7.节日食品:中国传统节日有许多与食品相关的习俗,如春节要吃饺子、端午节要吃粽子等。

这些食品不仅仅是食物,更代表了人们对节日和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祝福。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注重食物的营养均衡、饮食方式的文明礼仪、注重食材的质量和时令、讲究烹饪技巧和口感以及融入了药膳养生的理念。

中国人对食物的重视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为了身体健康和心灵的满足。

这些特征使得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成为了世界上受人赞赏的一种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课件

《中国饮食文化》课件
民族差异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例如 ,藏族以糌粑、酥油茶为主要食品,回族以清真食品为主,蒙古族以奶制品和牛羊肉为主 食。
02
中国传统烹饪技巧
炒菜
炒菜是中国传统烹饪技巧之一,通过高温快速翻炒食材,使食材快速熟透并保持鲜 嫩口感。
炒菜时需要注意火候和油温的控制,以及翻炒的力度和速度,以保持食材的完整和 鲜嫩。
食品安全
现代营养学还强调食品安全的重要性,避 免食物中毒和其他食品安全问题对健康的 影响。
中国饮食的未来发展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未来的中国饮食将更加注重传统与现代的 融合,将传统食材与现代烹饪技术相结合
,创造出更加美味和健康的菜肴。
A 健康饮食趋势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 ,低糖、低脂、高纤维等健康食品
蔬菜与水果
总结词
蔬菜与水果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提供了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
详细描述
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因此蔬菜与水果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青菜、茄子、黄瓜、豆角等,水 果则包括苹果、梨、桃、柑橘等。此外,还有一些特色蔬菜和水果,如竹笋、菌菇、杨梅等。
肉类与海鲜
总结词
肉类与海鲜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重要蛋白质来源,口感鲜美,营养丰富。
地域差异
南北差异
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和地形地貌多样,因此各地饮食文化存在显著的差异。南方气候湿润 ,多水产品,因此南方菜以清淡、鲜美为主;而北方气候干燥,多畜牧,因此北方菜以油 腻、咸香为主。
东西差异
中国的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历史背景的差异,形成了各具特 色的饮食文化。例如,东部沿海地区以海鲜为主要食材,而西部地区则以牛羊肉为主要食 材。

中国餐饮文化

中国餐饮文化
中国餐饮文化
饮食文化特点
风味多样 四季有别 讲究美感 注重情趣 食医结合
1、食物品种丰富为世界所少有
可食东西极多,用料极其广泛,杂食性强,不 像有些民族那样有种种限制或禁忌。凡人工种养 的,山林野生的,天上飞的,水中游的,地上长 的都大量利用,能吃者尽吃。 中国的饮食向来有主食、副食之分。副食的种类 繁多,其风俗洋洋大观。
味道醇厚、保持原汁原味。 代表菜有:“苻离烧鸡”、“火腿炖甲鱼”、 “腌鲜桂鱼” 、“雪冬烧山鸡”、“红烧果子 狸” 、“兰花鲍鱼”、扒烧猪头、 “马蹄桂
鱼”、 “葫芦八宝”、“一虾两味”等。
苻 离 烧 鸡
兰 花 鲍 鱼
火腿炖甲鱼
浙江菜系
由杭州、宁波、绍兴等地方菜构成,最负 盛名的是杭州菜。菜式小巧玲珑,鲜嫩软 滑,香醇绵糯,清爽不腻。 浙菜中最古的菜要首推绍兴名菜“清汤越 鸡”。其次是杭州的“宋嫂鱼羹”
地方菜系
在中国饮食文化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形成了在“中国 菜”总的格调前提下不同的地方风味,经过漫长的演 变过程,形成了一套套体系完整的烹饪技艺和辐射一 定地域的地方菜系。 由于对菜系的理解不同,至今还未形成统一的看法。 常见的有三种划分方法:一是四大菜系,即鲁、川、 淮扬菜、粤菜; 二是八大菜系,为鲁菜、苏菜、徽菜、川菜、湘菜、 粤菜、闽菜、浙菜; 三是十大菜系,即上述八大菜加沪菜、京菜。
清汤越鸡
宋嫂鱼羹
著名菜焖肉
福建菜系
由福州、泉州、厦门等地发展起来,并以福州菜 为其代表。 以海味为主要原料,注重甜酸咸香、 色美味鲜。 淡雅、鲜嫩、和醇、隽永。口味偏重甜、酸和清 淡,常用红糟调味。 闽菜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烹饪原料以海鲜和山珍为主 。 刀工巧妙,一切服从于味 。闽菜注重刀工,有 “片薄如纸,切丝如发,剞花加荔”之美称。而 且一切刀工均围绕着“味”下功夫 著名的菜肴:佛跳墙、荔枝鱼、酸辣烂鱿鱼、太 极明虾、肉醉糟鸡、烧片糟鸡、清蒸加力鱼。

中国饮食的礼仪文化

中国饮食的礼仪文化

中国饮食的礼仪文化中国饮食的礼仪文化中餐礼仪,文化习俗,是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中国的饮宴礼仪号称始于周公,千百年的演进,当然不会再有“梁鸿孟光举案齐眉”那样的日子,但也还是终于形成大家普遍接受的一套饮食进餐礼仪,是古代饮食礼制的继承和发展。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饮食礼仪文化,供大家参考。

中国饮食的礼仪文化篇1饮食礼仪知识1、入座礼仪桌席上的位置很是讲究,从桌位入座情况并可知晓此人的辈分及重要程度。

座次是根据“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先邀请宾客入座上席,再请长辈入座,入座时从椅子左边进入。

入座后切勿先不动筷子,也不要起身走动,更不要制造异响,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2、进餐礼仪有贵客到来时,主人及宾客都要起立,以示恭敬。

主人让食,要热情取用,不可置之不理。

3、布菜礼仪每上一道新菜,都需等长辈、宾客先行动筷,表示对他们尊敬,如若要给宾客或长辈布菜,最好使用公筷,也可以把离客人或长辈远的菜肴送到他们跟前。

4、进食礼仪“毋抟饭。

”吃饭时不可抟饭成大团,大口大口地吃,这样有争饱之嫌。

“毋放饭。

”要入口的饭,不能再放回饭器中,别人会感到不卫生。

“毋流歠。

”不要长饮大嚼,让人觉得是想快吃多吃,好象没够似的。

“毋口它食。

”咀嚼时不要让舌在口中作出响声,主人会觉得你是对他的饭食表现不满意。

“毋啮骨。

”不要专意去啃骨头,这样容易发出不中听的声响,使人有不雅不敬的感觉。

“毋反鱼肉。

”自己吃过的鱼肉,不要再放回去,应当接着吃完。

喝茶礼仪知识赏茶主人为体现对你的重视,给你献上一款好茶时,主人会先给你赏茶,这时,作为客人的你,需要对茶叶做个简单的点评。

闻香主人洗茶后会给客人公道杯闻香。

客人需双手接过公道杯,闻香后你也要做出简单的点评表示对客人的尊重。

不过要注意的是,千万别把公道杯拿在嘴边边闻边说话,你得将公道杯传递给下一个人或者归还主人后再说话,否则说话时你的口气和唾液溅到公道杯中,影响了他人闻香不说,看起来也很不舒服吧。

中国饮食文化课件 ppt

中国饮食文化课件 ppt

苏菜
苏菜以甜鲜为主,注重炖、焖 、烧等技法,代表菜品有松鼠
桂鱼、狮子头等。
03
中国茶文化
茶的起源与传播
茶的起源
中国是茶的故乡,据传最早在公元前2世纪,茶已在中国的南 方被人们所饮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 化现象。
茶的传播
从中国出发,茶的传播遍及亚洲各地,并在17世纪左右传至 欧洲。如今,茶已成为全球性的饮品,深受世界各地人们的 喜爱。
中国饮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烹饪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烹饪技艺源远流长,对其他国家和 地区的菜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餐的 烹饪技巧和调味方式被广泛借鉴和应用 ,丰富了世界各地的餐饮文化。
VS
食材的国际流通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许多中国特有的食材 也逐渐进入国际市场。例如,中国的茶叶 、豆腐、调味料等在全球范围内受到欢迎 ,成为各国厨师创新菜肴的灵感来源。
更多人享受制作中餐的乐趣。
THANKS
感谢观看

06
中国饮食文化的国际影响与传播
中国饮食文化在世界的传播
中国美食在海外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美食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受欢迎。中餐馆在世界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成为展示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窗口。
美食节与展览
中国各地政府和相关机构通过举办美食节、展览等活动,将中国美食推向国际舞台,吸引更多人了解 和品尝中国菜肴。
02
中国传统烹饪技艺
烹饪原料
粮食
蔬菜
中国烹饪中常用的粮食包括稻米、小麦、 玉米等,是主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烹饪中使用的蔬菜种类繁多,包括叶 菜类、根茎类、果实类等,为菜品提供了 丰富的营养和口感。
肉类
调料
常见的烹饪肉类包括猪肉、牛肉、羊肉等 ,以及禽类如鸡、鸭、鹅等,为菜品提供 了丰富的蛋白质来源。

中国的食物与饮食文化

中国的食物与饮食文化

国际友人对中国美食的喜爱与评 价:许多国际友人认为中国美食 是一种交流的工具,是一种友谊 的桥梁,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中国饮食文化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国际化趋势:中国 饮食文化将继续在 全球范围内传播和 影响
创新与融合:中国 饮食文化将与其他 文化进行更多的交 流和融合,产生新 的美食和烹饪方式
健康与环保:中国 饮食文化将更加注 重健康和环保,提 倡绿色、有机、健 康的饮食理念
餐具的使用与摆放
碗:碗是用来盛放食物的, 应保持清洁,避免将食物残 渣留在碗中。
勺子:使用勺子时,应避免 将勺子深入碗中,舀取食物 时应避免将汤汁溅到桌上。
筷子:使用筷子时,应保持 双手清洁,避免交叉使用, 不要用筷子敲击碗碟。
盘子:盘子是用来盛放食物 的,应保持清洁,避免将食
物残渣留在盘子中。
酒杯:酒杯是用来盛放酒的, 应保持清洁,避免将酒洒到
饮食文化与文学作品
《红楼梦》 中的饮食描 写:展示了 清代贵族家 庭的饮食生

《水浒传》 中的饮食描 写:反映了 宋代市井生 活的饮食风

《西游记》 中的饮食描 写:展现了 唐代西域地 区的饮食特

《金瓶梅》 中的饮食描 写:反映了 明代市井生 活的饮食风

《聊斋志异》 中的饮食描 写:展现了 清代民间生 活的饮食风
交流方式:注意语气和措辞, 保持礼貌和尊重
餐桌礼仪:遵守餐桌礼仪, 如使用公筷、不随意翻动菜
肴等
话题选择:避免政治、宗教 等敏感话题,选择轻松愉快 的话题
互动方式:积极参与餐桌交 流,适当回应他人的话题和
观点
04
中国茶文化与酒文化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神农尝百 草,发现茶树的 药用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
菜根哲学
“人常咬得菜根,即百事可做。骄养太过的, 好看不中用。” (明·姚舜牧《药言》)
明代洪应明撰《菜根谭》
“麦饭豆羹淡滋味,放箸处齿颊犹香。”
“藜口苋肠者多冰清玉洁,衮衣玉食者甘婢膝 奴颜,盖志以淡泊明,而节从肥甘丧矣。”
“神酣布被窝中,得天地冲和之气;味足藜羹 饭后,识人生淡泊之真。”
龙》)
“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盐梅, 而其美在咸酸之外”。“倘复以全美为 工,即知味外之旨矣”。(司空图《与极浦
书》)
总结:特重饮食的文化
晚唐五代之际,场面热烈的会食方式已成潮流, 但还只是一种有会食气氛的分餐制。
宋代以后,真正的会食出现。
从叉勺到筷子
考古资料提供的证据表明,古代中国人使 用的进餐用具,主要有勺和筷子两类,还曾 一度用过刀叉。这些进食器具中,最能体现 中国文化特色的是筷子,它的使用至少已有 三千年上下连续不断的历史,筷子被外域看 做是中国的国粹之一。
麦 大麦古称麰(móu);小麦古称来 “贻我来麰帝命率育。” (《诗经·周
颂·思文》)
菽 原指大豆,又作豆类的总名。 “中原有菽,庶民采之。” (《小雅·小
宛》)
麻 麻籽叫黂(fēn)、苴(jǖ),又叫枲(Xǐ)。 “九月叔苴” (《诗经·七月》)
稻 大约起于周代。稻类有黏与不黏的分 别,“稻”最初专指黏者,不黏的叫秔 (jīng,同梗、粳)。黏稻适于做酒。

豆豉出现于汉代,是以黑大豆或黄大豆 经蒸煮发酵后制成。又称幽菽、康伯。
“白盐海东来,美豉出鲁门。”(《北堂
书钞》卷146引《古艳歌》)

醋又称苦酒,是以含淀粉类粮食为主料, 经发酵酿造而成。春秋时已有了人工酿 造的酸味调料“醯”,汉时醋被称为 “酢”,至南北朝时才正名为“醋”。 北朝时酿醋的原料已与现时相差无几, 有粟米、秫米、粳米、大麦、小麦、大 豆、乌梅、蜜等。
夏: 至

除夕合家欢家宴称年夜饭或年饭 。守岁到了天明,已 是大年初一,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中秋、清明、 重阳、冬至、腊日等节日的饮食活动,都以家庭范围 为主,非常强调一种融洽的家庭氛围。
中国传统的岁时节日所设计的饮食活动,强调增进家 庭和睦氛围
怡悦亲情: 年夜守岁合欢与中秋赏月团圆
希饺百大 食﹁饮重
(二)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
从生食到熟食 “君赐腥,必熟而荐之”(《论语·乡党》)
素食为主 《黄帝内经》中提出的膳食原则: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 五菜为埤……养精益气。
从分餐到会食
三千年的分餐史
筵席 小食案
一千年的会食史
至少在唐代中晚期,古代中国人已经基本上抛 弃了席地而坐的方式,最终完成了坐姿的革命性 改变。
羹 是以肉加五味煮成的肉汁。
煎 即把醢(hǎi)煎了以后加到稻米饭 或黍米饭上,再用动物油脂浇在上面。
擣 把牛羊或其他野味的里脊肉捣烂,去其筋腱、 薄膜,加上佐料。
熏烤 把牛肉用草扎起,洒上桂、姜、盐,烤干。
脍 脍为极细的肉丝。
“进士段硕常识南孝廉者,善斫脍,縠薄 丝缕,轻可吹起”。 (《酉阳杂俎·物革》)
中国饮食文化
孙中山:“烹调之术本于文明而生,非深孕乎文 明之种族,则辨味不精,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 中国烹调之妙,亦是表明文明进化之深也。”
本讲主要内容:
一、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二、中国饮食文化的风貌 三、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 四、中国饮食文化在当代如何发展
一、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四、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
祭出来的礼与情
商周礼制,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 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
祭礼中的教化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礼记·礼运》) “尊有玄酒,教民不忘本也”(《礼记·乡饮酒
义》)
“大羮不和,贵其质也。大圭不琢,美其质 也。丹漆雕几之美,素车之乘,尊其朴也, 贵其质而已矣。所以交于神明者,不可同于 所安亵之甚也,如是而后宜。”(《礼记·郊特
“饮御诸友,炮鳖脍鲤。” (《诗经·小
雅·六月》)
4、调术
盐 海盐 “黄帝时,诸侯有夙沙氏,
始以海水煮乳,煎成盐。其色有青、黄、 白、黑、紫五样。”(《世本》)
井盐 汉时蜀中产井盐。 “宣帝地节中始穿盐井数十所。”
(《蜀王本纪》)
池盐 自汉代起始用盐池取盐。 “东有盐池,玉洁冰鲜,不劳煮
拔,成之自然。 (王廙《洛都赋》)
品出来的美学
黑格尔:“艺术的感性事物只涉及视听两个认 识性的感觉,至于嗅觉,味觉和触觉则完全与 艺术欣赏无关。”(黑格尔《美学》)
韵味
“韵者,美之极”、“有余意之谓韵”
(范温《潜溪诗眼》)
“澄怀味像” (宗炳《画山水序》)
“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 (司空图《与
李生论诗书》)
余味
“深文隐蔚,余味曲包。” (刘勰《文心雕
“若作和羹,尔惟盐梅。” (《尚书》)

酱在中国古代的含义比较广泛,包 含动物和植物原料酿造而成的咸酸味 调料。西汉出现了用大豆和面粉等加 盐发酵而制成的调味品。东汉时出现 了豆酱油。总体来说,构成主体的首 推豆酱。
春秋战国 孔子:“不得其酱,不食。” 汉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张氏以卖酱而隃侈。” 五代 五代陶谷《清异录》:“酱,八珍主人;醋,食总 管也。” 宋 《梦粱录》即云:“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 盐、酱、醋、茶。”
3、烹技
随着各种炊具的相继发明,更新和更先 进的烹饪方法的涌现也顺理成章。主要 有烤、煮、蒸、炸、炒等。
炮 在禽畜外面裹涂上泥巴后放到火上或火中去烧。
醢 肉酱。醢的制作过程很复杂,一般是先把肉制
成干肉,然后铡碎,加进粱米制作的酒曲和盐搅拌, 再用好酒浸渍,密封在瓶子里,经过一百天才可食 用。
求子事年 糕糕菊阳
财如大初 与﹂酒节
源元吉一
广宝盒:
进,儿吃
、 百

饺 子



登 高 的 用 意 有 些
与 ﹁ 高 ﹂ 同 音 ,
食 花 糕 ,
: 游 宴 登 高 ,

相寓

寄托情怀:
似吉

祥 之

春盘、重阳糕与百事大吉,盒儿
感领﹁(立
受受辛萝春
新春﹂卜:
年来和、春
的的﹁春盘
春消生饼
意息﹂、


, 都
生 蔬
寓 [ 新
) ,




地域饮食特色
中国菜系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商代初期,已有 了三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先秦时代菜系的南 北分野已非常明显,北方以齐鲁风味为代表, 南方以荆吴风味为代表。唐宋以后,各地方 菜系相继形成,以后逐渐增加,现在已有了 以各省区命名的几十种菜系。
四大菜系:即鲁菜、川菜、苏菜、粤菜
始于四千多年前:使用餐叉 出土文物:西北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出土骨制餐 叉(三齿) 商周文化遗址出土铜制餐叉(二齿)
始于商代:使用筷子 出土文物:殷墟出土铜制筷子头, 云南祥云出土春秋时期铜筷子
距今一万年前:开始使用陶器 出土文物:陶釜、陶甑
陶器出现之后,人类进入准烹饪时代。 《礼记·礼运》注云:“中古未有釜甑,释米捋肉,加 于烧石之上而食之耳。”
牲》)
饮食与政治
立国须以食为本、以民为本的基本政策。
“粟者,王之本事也”。(《管子·治国》)
“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政治智慧。
吃出来的哲学
“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 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老子》)
“君子之交淡如水” “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 淡以成,小人甘以坏。” (《礼记·表
(一)饮食发展简史
•食材 •器具 •烹技 •调术
1、食材
主粮
黍 即现代北方的黍子,又叫黄米,状似小 米,色黄而黏。
稷 是今天的小米,现在北方称其作物为谷子。
“社稷” “服于有礼,社稷之卫也。” (《左传·僖公
三十三年》)
“王者所以有社稷何?为天下求福报功。人 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遍敬 也;五谷众多,不可一一祭也。故封土立社 示有土尊;稷,五谷之长,故立稷而祭之 也。” (《白虎通·社稷》)
三、在时间与空间中呈现的传统饮食风貌
岁时饮食特色
1、享受自然:尝新与荐新 2、顺应时令:冬至馄饨夏至面 3、怡悦亲情:年夜守岁合欢与中秋赏月团圆 4、寄托情怀:春盘、重阳糕与百事大吉盒儿
享受自然:尝新与荐新
尝新就是品尝新收获的果实
春季:樱桃与春笋 夏季:立夏 秋季:五谷
荐新就是以时令新物祭祀祖先
寒食节或清明节 是一般百姓 最固定的荐新仪节
表现的都是人们面对收获的喜悦心情
腊 冬 民十
日 至 间月
的 以 皆朔
腊 馄 置日
八 饨 酒,
粥 最 作有
和 盛 暖司
腊 。 炉进

会暖

。炉



过伏 水日 面有 暑凉 汤冰 和、 新冰 莲果 等、 。绿
豆 汤 、
夏 冬顺
至 食 冷
至应 馄时
淘 饨令
面 。
(三)亦雅亦俗的酒、茶

“仪狄造酒,杜康润色之” ( 陶渊明《集述 酒诗序》)
“清盎之美,始于耒耜”
(《淮南子》)

“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 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 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 饮酒徒自欺。” ( 释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陆羽《茶经》
集唐以前茶学之大成,为中国最早 的一部茶学百科全书。
杜甫《壮游》:“国马竭粟豆,官鸡输稻粱。”
肉食
古人肉食中以牛、羊、猪为最重要,狗 肉、野味也是肉食的重要来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