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透《老子》10句话,一生做个明白人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20句人生大智慧经典名句及解释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20句人生大智慧经典名句及解释《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其中的一些名句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
以下是20 句经典名句及解释: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经》第一章解释:道是无法言说的,能够说出来的道就不是真正的道;名也是无法定义的,能够定义出来的名就不是真正的名。
2.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道德经》第二章解释:当天下人都知道美是美的时候,丑就产生了;当天下人都知道善是善的时候,恶就产生了。
3.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道德经》第四章解释:消磨它的锋锐,解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
4.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道德经》第五章解释: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顺其自然发展;圣人也是一样的,不偏袒任何人,而是一视同仁。
5.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道德经》第五章解释:话说得太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不如保持沉默,把话留在心里。
6.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道德经》第八章解释: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7.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道德经》第十三章解释:受到宠爱和侮辱都感到惊恐,重视大患就像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
为什么说受到宠爱和侮辱都感到惊恐呢?受宠是卑下的,得到宠爱令人惊喜,失去宠爱令人惊恐,这就叫做宠辱若惊。
8.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解释: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大的器具,最后才完成;最大的声音,反而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
9.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 10句人生哲理 经典至极 看后受益颇多

道德经 10句人生哲理经典至极看后受益颇多《道德经:10句人生哲理》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我们常常感到困惑,迷失在生活的琐事之中,感到无法摆脱。
而《道德经》这部经典至极的文学作品,却为我们指引了一条清晰的道路,让我们在纷繁的世界中能够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以下是《道德经》中的10句人生哲理,希望你读后也能受益颇多。
1.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在《道德经》中,提到了“素抱朴”这个概念,意味着返璞归真,摒弃世俗的虚华,返回真正的本心。
少私寡欲也是对于物欲的一种呼应,教诲人们要减少私心和欲望的糅合,回归平静和淡泊的心境,这样才能够更好地领悟内心的本质。
2. 淡泊明志,宁靜致远。
这句话教导我们要远离世俗的纷扰和浮躁,心灵淡泊,立志明确,并且要过着简朴宁静的生活。
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内心变得宁静、纯净,并且追求更高远的目标,实现内心的升华和开阔。
3. 知足常乐,守静笃实。
《道德经》中强调了知足常乐的重要性,告诫人们要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珍惜眼前的一切,不要贪心苛求,才能真正的得到内心的宁静和快乐。
守静笃实也是要求人们要守正和静心,保持内心的平和与真实,踏实的生活在当下的每一刻。
4. 勇往直前,淡泊明志。
这句话诠释了《道德经》中对于人生追求的一种态度。
勇往直前要求人们要积极进取,充满勇气,不怕困难和挑战,迎难而上,做到无畏无惧。
也要保持内心的淡泊之心,明确自己的志向和目标,不被外物所迷惑。
5. 见贤思齐,聚精会神。
《道德经》中提到了“见贤思齐”这一概念,告诉我们要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可以从别人身上学到很多,这样才能够使自己有所提高。
还要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地做好自己的事情,不分散心神,尽心尽力地完成每一件事情。
6.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道德经》告诉我们,天行健,君子应当效法天地的刚健和永恒,不断地自我提升,奋勇向前,坚强不息,迎接挑战,充分展现自己的坚韧和坚持。
7. 温良恭俭让,先行省事。
这句话提到了温良恭俭让的做人之道。
老子十句名言警句

老子十句名言警句
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道经·第二十五章》
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老子·道经·第五章》
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道经·第五章》
4、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偽;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老子·道经·第十八章》
5、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老子·德经·第五十八章》
6、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老子·德经·第六十五章》
7、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德经·第六十四章》
8、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德经·第四十一章》
9、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老子·道经·第三十三章》
10、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老子·德经·第六十八章》。
《老子》的人生智慧

《老子》的人生智慧引言概述:《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道家哲学的奠基之作。
它包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对于我们理解人生的意义和追求幸福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即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谦逊守道、返璞归真,详细阐述《老子》的人生智慧。
一、顺应自然:1.1 人生如水,顺势而下。
《老子》中提到:“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启示我们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过分争强好胜。
就像水流一样,顺势而下,能够顺利地融入大自然的怀抱。
1.2 保持内心平静,追求内在的宁静。
《老子》强调“无为而无不为”,这意味着我们应该放下功利心,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只有在内心的宁静中,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生命的美好。
1.3 与自然和谐共生,获得真正的自由。
《老子》认为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真正的自由。
只有与自然相处融洽,我们才能获得内心的平和与满足,实现真正的自由。
二、无为而治:2.1 不要过度干预,顺其自然。
《老子》中提到:“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告诉我们在治理事物时,不要过度干预,而是应顺其自然。
只有顺应事物的本然规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尊重他人的自由,不加限制。
《老子》强调“无事强为”,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自由,不加限制。
只有给予他人足够的空间和自由,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3 以柔克刚,保持和平。
《老子》认为“柔弱胜刚强”,这告诉我们在处理冲突时,应以柔克刚,保持和平。
通过柔和的方式解决问题,能够避免冲突的升级,实现和谐共处。
三、谦逊守道:3.1 谦虚使人进步。
《老子》中提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告诉我们要保持谦虚的态度。
只有谦虚,才能不断学习、进步,达到更高的境界。
3.2 守道而行,追求真实自我。
《老子》认为守道是人生的关键。
我们应该追求真实的自我,坚守内心的道德准则,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动摇。
3.3 尊重他人,不自我膨胀。
《老子》中强调“为无为”,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尊重他人,不自我膨胀。
44句老子的经典金句,帮你悟透人生与人性,此生必读必藏!

44句老子的经典金句,帮你悟透人生与人性,此生必读必藏!44句老子的经典金句,帮你悟透人生与人性,此生必读必藏!来源:国学经典名句编辑:建老真人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忧。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5.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7.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8.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9.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10.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11.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1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1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4.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15.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16.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17.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18.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
19.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20.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1.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2.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23.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24无为,为我,无欲,居下,清虚,自然25.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2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27.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
28.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道德经里的10大人生智慧

道德经里的10大人生智慧说老子是中国历史上最富有智慧、最具有哲学家的灵魂和气质的人之一,恐怕没有人会否认,而老子的道德经所包含的的人生智慧,更是深入了中国人的灵魂,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重要法则。
《道德经》是老子的作品,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这里老子以水的形象来说明'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圣人的言行有类于水,而水德是近于道的。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祸中有福,福中有祸。
意思是祸与福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三、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如果时时刻刻谨慎行事,从一而终,就不会有失败这一说。
我们很多人做事都是三分钟热度,最初的激情过后,就开始得过且过。
慎终如始,谨慎克制,从一而终,才能不至于辜负自己。
四、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求学者,其学问一天天会增加,其追求也一天天会增加。
求道者,随着道行的增加,会越来越感到不足、欠缺,因而杂念也会随之减少。
越觉得不足、欠缺就越要探索、学习,杂念就会越减越少,久而久之就达到无为的境界了。
五、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大丈夫处于人世间,应当处于敦厚,而不应当居于浅薄。
应当居于朴实敦厚,而不应当处于浮华。
六、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圣人修身养性,只需清心寡欲,填饱腹中饥渴就可以,那些财色名利,都是对自身没有任何益处的。
七、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天道是没有亲人的,但是经常眷顾心地良善的人。
人行善,福虽未至,祸已远行。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一点点坚持,聚沙成塔,你就是有福之人。
八、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财富再多,也是难以守着它千秋万代的。
这话虽是讲顺应天道、知所进止的道理,但对人们如何建立正确的财富观也是有教益的。
九、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老子十句经典名言,句句道尽人生真谛!

老子十句经典名言,句句道尽人生真谛!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这本书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真谛,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一生中不得不读的书之一。
孔子画像鲁迅曾这样评价《老子》:“不读此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浅注: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2、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浅注: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看重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
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浅注:天地是没有仁与不仁之分的,万物都和刍狗一样是平等的,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而不干涉。
圣人若如天地一样,没有仁与不仁之分的,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自由发展。
4、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浅注:最高的善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它处身于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所以跟道很相近。
5、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浅注: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
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6、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浅注: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
老子《道德经》50句,道尽人生智慧,令人惊叹

老子《道德经》50句,道尽人生智慧,令人惊叹《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下面我们来一起赏析《道德经》中的50句经典名言。
01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第八章【原文】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
【感悟】水是生命的源泉。
这里用水比喻上善者的人格。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日记中写道:“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
没有障碍,他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
容器是方的,它成为方形;容器是圆的,它成为圆形。
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强。
”02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二章【翻译讲解】:不只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更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因为不争,所以天下都难与之争。
【感悟】“不争”被道家视为一种天道自然准则,它实际上是一种以不争为争的君子之术和处世之方。
03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出处:《道德经》第七章【翻译讲解】:天地长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其不是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翻译】遵循于自古以来就有的大道,来驾驭当今现实世界中的具体实际。
【感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用早已存在的道理,来驾驭现在的具体事物。
换个说法就是借古鉴今,古为今用。
老子告诉了人们一个道理,就是将学习到的前人的东西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这样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2、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
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其长。
【翻译】我有三件宝贝,持有它们并珍藏着它们:一是仁慈,二是俭朴,三是不敢走在天下人的前面。
心怀仁慈,所以能勇于献身;奉行俭约,所以能够周济民众;不敢走在天下人的前面,所以能够成为天下的首领。
【感悟】老子讲的三宝,与事物的表面现象,是不相似甚至相反的。
孟子说过:“仁者无敌于天下。
”这样,真正的仁者不但是勇敢,而且是勇敢到天下无敌。
“慈故能勇”是从本质上说的,故与表面的现象相反。
我们平常说的“大仁有大勇”,就是这个道理。
人们认为,节俭则办不成大事。
但老子则认为,要节俭地运用资源,才能办更多的大事。
你要俭用心神、精气,才能保持心神、精气的充沛旺盛;你要俭用财富,才能投资更多更大的企业。
所以“俭故能广”,是从实质上说的。
人们习惯于事事抢先,老子却指出,不要在事物未成熟前抢先去做。
似乎也是说反了。
如果我们承认,要顺着事物的自然发展去做,而不是去拉着事物,强迫它做不自然发展,那么,老子的话是对的,前者是无为的做法,后者则是有为的做法。
我们平时也说“瓜熟蒂落”,又说“强拧的瓜不甜”,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也知道,“十月怀胎”。
当胎儿不到时间,硬要提前把他生出来,就是“敢为天下先”。
不到时间,不敢把他生出来,就是“不敢为天下先”。
3、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翻译】功成名就的时候能够急流勇退,这才是天道。
【感悟】人要符合天的道,做事达成目的,功业已经到达巅峰时,就引身后退,懂得急流勇退,这是符合“天道”的。
“退”并不是指隐退逃避,消极避世,而是告诉人们在成功的时候要懂得收敛、反思,不能一味前进,而是要适当后退。
“功成身退”是一种大智慧,它启示我们,当我们有功时千万不能居功自傲,更不能动不动就拿“想当初怎么样怎么样”来说话,否则就会招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是危险。
功成身退可以保全自身,这是老子教给我们的又一个大智慧。
4、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翻译】能了解别人的人只能叫做聪明,能认识自己的人才能叫做高明。
【感悟】“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句话表明了老子对小聪明是持有批判的态度的,认为只有拥有大智慧的人才是明智之人。
也就是说,能了解别人,懂得怎样去应对他,这只是小聪明;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在这个概念中,“明”显然是高于“智”的。
“明智”一词也由此而诞生。
了解别人的人是聪明的,了解自己的人才是高明的。
人贵有自知之明,这是我们常挂在嘴边上的话,出处原来在这里。
有自知之明的人才能够不断地发现自己的错误,才能够
不因一点小的成就而沾沾自喜,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地完善自己。
5、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翻译】最完美的事物,看起来好像有所欠缺的样子,但是却能够永不败坏。
最充盈的东西,看起来却好像虚无的样子,然而用之无穷。
【感悟】“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对大成的理解有两种:一是获得了极大成就或成功;一是最圆满的东西。
老子认为,再圆满的东西看起来也会有所欠缺。
同样,获得了极大成就的人也要表现得有所欠缺。
保持自身的不完满,这是一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因为这样才能保证自己还会有所进步。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其中盈是充盈、丰满之意。
这两句话的道理是相同的,都是在论述物极必反的道理。
老子是要告诉人们,凡事要把握一个度,只有保持“大成若缺”、“大盈若冲”的状态,才能够保证事物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6、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翻译】上天是不分亲疏的,但总是伴随着有德的善良之人。
【感悟】“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表面意思就是说天道对于众生一视同仁,无偏无私,无厚亦无薄,但上天又常常无意识地暗中帮助善良的人们。
老子这句话的真实意义是说行善是符合天道的,因此行善的人就是顺应天道的人,所以天道总是与善良的人同在,使得善良的人做事情犹如神助,顺风顺水。
老子在这里是想要告诉人们,“善”是符合大“道”的,善良的人因为其自身的思想和言行均是符合“道”的,并且能够坚守着自己心中的“道”,那么自然就会被大道所青睐。
所以,做
人做事应顺应天道,多行善事,多结善缘,做个善良的人。
在这里,老子所谓的“善”,不是盲目地做善事或者自以为是的善行,而是要行符合大“道”的“善”。
7、知止可以不殆。
【翻译】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
【感悟】“知止”就是知道停止。
《道德经》多次提及,“不知足”和“欲得”是带来灾祸的根源,而“知止”则可以避免灾祸。
老子认为,一个人若是太过在乎某一事物而紧紧抓住不放,那么就必定会受到损害。
因此,“知止可以不殆”是在告诉人们,凡事适可而止。
这个道理应用于为人处世上,就是要懂得适时放手,这样,才能够使自己回复平和。
8、无为而无不为。
【翻译】顺应自然规律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是办不成的。
【感悟】老子的“无为”并不是消极地无所作为,不是叫人们躺在沙发上什么都不干。
或者把两手插在裤袋里四处闲荡,“无为”不是主张“不为”。
恰恰相反,它反对的只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妄为,要求不以个人主观的欲望来破坏自然的发展,所以人们常把“自然”和“无为”连用,合称“自然无为”。
只有无为才有自然,同时无为本身也就是自然,因而,无为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既是一种生活态度又是一种人生境界。
此外,还强调入不应妄为、不应乱为,不违背事物存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要充分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然后根据自然规律去工作,而不要勉强去干那些违背于规律的事。
不
能随心所欲地为所欲为,也不能脱离实际,勉强胡乱地去做,而要顺其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办事。
通过“无为”来实现“无不为”。
用取消人的主观努力的办法来实现人的主观目的,这听起来荒唐极了!但正是在这看似荒唐的言辞后面,包含着丰富而又深刻的智慧。
自然中一切事物的生长都是无目的无意识的,但结果又合乎某种目的;大自然并不有意识去追求什么,但却无形中达到了一切。
水流花开,鹰飞鱼跃,这一切都是无意识的,然而又妙不可言;它们不想实现什么,但又样样都实现了。
9、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翻译】那些轻易发出的诺言,必定很少有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做起来往往会遭受很多的困难。
【感悟】“轻诺必寡信”的道理就是,不论你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轻易许诺,一旦许诺了就要认真去做,千万不能失信于人。
老子的这句话在这里可以从两面来解读:一是一个人轻易承诺,那么也许他是一种缺少诚心的承诺,这种承诺的本身也就是缺少信用的。
二是一个人轻易承诺,别人看到他不能实现承诺,那么也会对他失去信任了。
老子的大智大慧,对于人性有深刻的洞察,所以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轻易许诺的人必定信用不足。
这句话一方面告诫我们不要听信花言巧语,而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守信用,重诺言,不做言而无信的轻薄之徒。
10、不失其所者久。
【翻译】不丧失其立身之本者,才可平安长久。
【感悟】“所”,意思是处所或地方,这里引申为根基或根本的意思。
老子这里所说的“所”指的应是人生的根基。
有了人生的根基就会有人生的目的,有了人生的目的就会坚定不
移地走自己的路,因此能够在人生的路上走得长久。
老子提出的“所”,指的是人的归宿,不单单是字面上住所的意思,还包括了心灵和精神的归属,可以看作是一个人的根基和所要坚守的信念。
老子这句话是在提醒世人,身处于社会之中,面对着形形色色的诱惑,能够坚守住自己的本分,不因外部因素的吸引和干扰而抛弃根本,不忘初心,才能够平安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