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概论
香港电影简史【上大电影学课件】

• 喜剧功夫片
• 1978年成龙主演的《蛇形刁手》、《醉拳》,武打动作真实感强, 变化多端,中间夹杂噱头,具有喜剧效果。成龙电影成为一种潮 流,《新扎师弟》、《龙少爷》、《警察故事》、《A计划》、 《红番区》、《我是谁》等风行一时。
多元创作时期1979-1997
• 一 新浪潮 • 1979年章国明、徐克、许鞍华、翁维铨推出电影 处女作《点指兵兵》、《蝶变》、《疯劫》、 《行规》,开创了香港电影的未来主义武侠片、 悬念推理片、警匪片、帮派片等类型。香港电影 新浪潮运动产生。随后产生了大批的导演。如谭 家明、许鞍语片制作公司有名的有:长城、凤凰和邵氏。长城擅长写实题 材,凤凰擅长家庭伦理剧,邵氏公司推出《红玫瑰》、《貂蝉》、 《江山美人》等影片。拍摄了无数叫好又叫座的影片。
• 三 重要导演
• 著名的导演有粤语片导演三杰:秦剑、李铁、李晨风。 还有朱石麟、李翰祥。
• 朱石麟被誉为领导潮流的国语片大师,擅长拍摄家庭伦 理剧,主要作品有《同病不相怜》、《玉人何处》、 《清宫秘史》等。
黄金时期1949-1966
• 一 粤语片 • 1952年新联影业公司成立,主要拍摄粤语片,推 出《败家子》、《桃李满天下》、《再生花》、 《苏小小》等粤语片。1964年王为一导演的《七 十二家房客》轰动一时。 • 另一家影业公司中联公司则拍摄了《家》、 《春》、《秋》、《梁山伯与祝英台》等。1949 年底,胡鹏导演了《黄飞鸿之鞭风灭烛》,黄飞 鸿系列由此滥觞。
• 当时主要的导演是张彻、胡金铨、郭南宏、张鑫炎等。主要的作 品有《报仇》、《龙门客栈》、《萧十一郎》、《云海玉弓缘》、 《流星蝴蝶剑》。
• 李小龙真功夫片
• 1971年李小龙主演《唐山大兄》标志香港武侠电影由刀剑武侠片 向拳脚功夫片转变。1972年李小龙自编自导自演的《猛龙过江》 创造了新的票房纪录。李小龙将香港武侠电影带入国际影坛,创 造了极大声誉。
香港喜剧片

郑中基
以歌手身份出道的郑 中基,在出道之初被 视为娱乐圈的二世祖。 近年来多元发展,除 了偶尔仍旧唱歌之外, 主演的多部喜剧都很卖 座,成为香港新一代的 喜剧明星。
代表作:《行运超人》(2003) 《我要做Model》(2004) 《龙威》(2003)
Thank you!
(三)《怀旧包装》系列
继九二年《黑玫瑰对黑玫瑰》的成功后,一系列以怀旧为 题材的喜剧片陆续出现。仿照六、七十年代的粤语长片模 式,加以更加夸张及天马行空的笑料,算是九十年代喜剧 片的另一潮流。 代表作品: 《92黑玫瑰对黑玫瑰》(1992) 《玫瑰玫瑰我爱 你》(1993)《情天霹雳之下集大结局》(1993)
(二)《表姐》系列
《表姐》系列是编剧鬼才张坚庭的代表系列。
代表作品: 《表姐,你好嘢!》(1990) 《表姐,你 好嘢 !续集》(1991) 《老表,你好嘢 !》(1991) 《表姐,你好嘢 !3之大人驾到》(1992) 《表姐,你 好嘢 !4》(1994)
代表人物: 郑裕玲 张坚庭 林蛟 河国荣
1、许氏简介
•许冠文在香港影坛素有“冷面笑匠”之称,1972年 因主演李翰祥执导的 “风月笑片”《大军阀》一举 成名。 •1974年,许冠四兄弟(文武英杰)自组“许氏兄弟 公司”,公司的处女作喜剧片《鬼马双星》刷新了 当时港产片的票房记录。 •1976年,许冠文编导喜剧片《半斤八两》,该片成 为该年度港片票房冠军。
(四)《最佳拍档》系列
《最佳拍档》是新艺城另一类的喜剧片种。被誉 为东方的007的,但风格迥异,主要是围绕一兵 一贼的最佳拍档怎样完成任务展开。
代表作品 :《最佳拍档光头神探》(1982) 《最佳拍档大显神通》 (1983) 《最佳拍档女皇密令》(1984) 《最佳拍档千里救差婆》(1986) 《最佳拍档兵马俑风云》 代表人物: 许冠杰(King Kong) 麦嘉(光头神探) 张艾嘉(差婆) 光头仔
中国电影艺术史之香港电影

1953年创业作《中秋月》,奠定写实风格的喜剧电影方向。
2、粤语片创作
• 1949年,南国公司首拍粤语片《珠江泪》,成为业界竞相仿照 的里程碑作品。
• 四大公司:新联、中联、华侨、光艺。
• “新联”:1952年成立,提出“新联出品,必属佳片” 。 创业作,吴回导演的《败家仔》。
• 徐克执导的《笑傲江湖》系列以及《新蜀山剑侠》等影 片将传统的刀剑武侠片成功地推向特效“神话” 。
(2)喜剧片
• 1982年,麦嘉、许冠杰、张艾嘉、黄百鸣等人合 作的《最佳拍档》,成为了轰动一时的都市动作喜 剧片。
• 1983年由张坚庭《表错七日情》导引出的温情生 活喜剧片。
(3)鬼怪灵异片
• 1980年,许鞍华执导影片《撞到正》首开风气, 之后洪金宝《鬼打鬼》、午马《人吓人》和刘观伟 《僵尸先生》《僵尸少爷》等系列影片。
• “中联”:1952年底成立,提出“中联出品,制作严谨” 。 创业作,根据巴金小说改编的《家》,由此奠定写实性较强
的创作方向。
(三)1966-1978,转型时期
1、武侠功夫片此起彼伏
• 新派武侠片 • 1966年胡金铨导演《大醉侠》;1967年张彻导演
《独臂刀》,标志新派武侠片诞生。
• 李小龙真功夫片 • 1971年,罗维导演了由李小龙主演的《唐山大
• (1)香港拍摄的华语影片经内地主管部门审查通过后, 不受进口配额限制在内地发行。
• 许冠文市民喜剧 • 1974年,许冠文兄弟自编自导自演创业处女作《鬼
马双星》。 • 之后1976年《半斤八两》、1981年《摩登保镖》、
1984年《铁板烧》等影片都屡创票房奇迹。 • 其他1975年《天才与白痴》、199-1997)
港台电影发展概史

新浪潮时期作品:《疯劫》
《疯劫》,东亚黑色电影开 端、香港新浪潮电影代表作、 中国百部经典电影之一。 被很多专业影人认为是许鞍 华最经典之作,也是许鞍华 自己最喜欢的一部作品。
是否观看?
李纨(赵雅芝 饰)和阮士卓 (万梓良 饰)是外人眼中的甜 蜜情侣,李纨并对外宣称二人 即将结婚。岂料,某日有人在 香港龙虎山发现一男一女两具 尸体,竟被警方确认为李纨和 阮士卓,并怀疑凶手就是住在 山中破屋的疯子(徐少强 饰) 将其扣留。
1890
1895
1923
1925
1955
1985
2005
1985
1990
1995
1897,传入香港 启蒙时代(1897~1913) →1913,黎民伟,香港 第一家制片机构(华美 影片公司),《庄子试 妻》(香港第一部故事 片)
1890
1895
1923
1925
1955
1985
2005
1985
1990
《复活的玫瑰》(1927) 《胭脂》(香港第一部 长故事片) 《中国竞技员赴日本第 六届远东运动会》 (香港第一部新闻纪录 片)
1890
1895
1923
1925
1955
1985
2005
启蒙时代(1897~1913)
1985 1990 1995 1923,第一家全由香港人 投资的制片机构(民新影 片公司),香港第一部新 闻纪录片《中国竞技员赴 日本第六届远东运动会》 →1925,香港第一部 长故 事片《胭脂》 →港英政府禁止民新于香 港开设摄影场,香港电影 发展被迫中止
香港电影分析

【香港电影分析】什么样的影片分析是好的影片分析?进入电影的方式《电影的读解》是一门关于电影的课程。
但它并不是一门严密的、系统的关于电影艺术的概论,更不是一门电影美学课程,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一门电影艺术的入门课程。
称它为入门,一方面是作为主讲者的我还谈不上对电影艺术有很高深的研究,另一方面是作为听课者的大家也是初次接触。
这门课将主要通过对电影的一些基本艺术问题的介绍,结合对具体作品的分析评价,来达到提高电影艺术欣赏水平的目的。
希望能在这方面给大家一些印象,一些启发,使有兴趣者可以在这基础上进一步去发展自己和提高自己。
一、认识电影进入当代社会以来,看电影已经成了一般人,特别是文科大学生的普通经验了。
不管是什么人,不管文化程度高低,都喜欢看电影,而且都会看电影。
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电影有一般文学与艺术样式所没有的直观性与生活实感。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曾说过,电影从静止到运动,从黑白到彩色,从无声到有声,它所发展出来的正是还原生活的能力,与生活真实的距离正在缩小仍至消失。
特别是电脑时代,甚至可以复制出无法再现的一些景观,如过去与未来的世界。
而进入跨国资本主义时期——后现代,一方面是全球化的步伐正在加快,而文化的融合已是经济的融合之后不可阻挡的前景。
在这种情况下,电影是最具有全球性的一种艺术形式,詹姆逊就把电影看作是后现代的艺术形式;另一方面是由于电视与电脑的出现,从人类文化的发展来看,图像的时代正在取代文字的时代,而电影又是其中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
所以它的大众性,大众化才可以有如此高的程度,而一部《泰坦尼克号》也才有可能风靡全球。
但是电影的魅力除了直观性之外,一般人却不大注意到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仪式对观众的潜在影响。
足以为证的是:去电影院里看一部电影,和在家里从电视上去看同一部电影其审美的效果是很不相同的。
原因就在于,除了故事的层面之外,在电影院里看电影还是一种文化的参与,一种仪式的参与。
这就意味着,作为放映电影的场所——电影院,对于电影成为一种艺术而言绝不是可有可无的。
浅谈香港喜剧电影史

如果说香港有两种电影类型一直占据主流并声名远扬,一个是功夫片,另一个无疑是喜剧片。
香港拍摄的第一部短片《偷烧鸭》(1909)是喜剧,香港制作的第一部有声片《傻仔洞房》(1933)也是喜剧。
除了日军入侵的三年沦陷期之外,香港对喜剧片的拍摄与制作一直情有独钟。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电影的繁荣期,喜剧片已经成为电影主打类型中一支非常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力量;而到了七八十年代,喜剧片则成为香港电影的一种主流样式;九十年代之后,香港电影不再追求一种纯粹、单一的喜剧样式,而开始走向多样化的发展,不同类型的电影都融汇了喜剧精神的因素。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国语喜剧与粤语喜剧双峰并峙香港电影的文化性格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不较真”,这一点在它的喜剧片创作上尤有明显的体现。
这一时期主要喜剧片类型是反映世俗日常生活的轻喜剧:重在描摹人生万象,针砭的是人性的某些缺陷和弱点,喜剧旨趣不是疾言厉色的批判和揭露,而是与人为善的温和劝喻,体现了一种宽容的幽默,较少有辛辣的讽刺。
根据表现题材与风格的不同,这种轻喜剧主要是以朱石麟代表的社会轻喜剧与以邵氏兄弟公司为代表的风情轻喜剧。
1、朱氏喜剧:社会轻喜剧朱石麟是战后香港国语电影的首批拓荒者之一,“喜剧之家”的缔造者,也是香港电影繁荣期电影导演中的一位突出代表。
1950年,朱石麟加入香港龙马影业公司,1952年底着手筹备凤凰公司,并于1954年改组龙马影业公司为凤凰影业公司,“凤凰”以拍摄喜剧片著称,被誉为“喜剧之家”。
朱石麟在香港以“龙马”、“凤凰”为基地,建立了一种表现人情世故和社会百态的轻喜剧风格,往往以温馨劝善为目的,笑中含泪、轻松幽默,这种喜剧风格因为贴近市民生活,极大地赢得了香港市民阶层的喜爱,形成了最具香港特色的类型片之一。
朱氏喜剧是一种温情喜剧,针对人生百态中可笑的人性弱点细致描摹并温婉地加以讽劝,温和而不刻薄,讽刺却不辛辣,风格细腻流畅,含蓄幽默。
朱石麟这种温和的轻喜剧风格无论在大陆还是香港都影响深远。
解读香港电影剖析PPT课件

70后香港电影力量 古天乐
70后香港电影力量 吴彦祖
70后香港电影力量 陈奕迅
70后香港电影力量 谢霆锋
70后香港电影力量 陈冠希
70后香港电影力量 余文乐
香港本土文化电影逐渐消失 集体北上内地电影市场活跃以后,主因是有 了合拍片制度后,香港导演为迁就内地庞大市场、尤其是北方市场而弃 港产片的特色。内地市场分南方和北方,南方地近香港,文化背景相近; 北方则以普通话为主,对香港文化不太了解。不少香港无人不识的视帝 视后在北方并无人气,南北市场不接轨,所以地道的香港文化、俚语会 令北方观众一头雾水。为了整个内地市场,香港导演唯有自绝皇牌杀招, 结果在合拍片初期的揣摩阶段,作品变得不伦不类,口碑票房不济,令 人质疑香港制作水准。内地的电影制作又已成熟起来,票房动辄上亿, 香港制作地位动摇。加上,港星接拍内地电影初期,因普通话不灵光, 增加制作时间和成本,内地明星又纷纷上位,压缩港星生存空间。香港 市场萎缩,娱乐公司都不愿投资在新人身上,更将发展阵地转到内地, 半放弃本地市场。香港本土媒体的恶意炒作 抹黑打压
LOREM IPSUM DOLOR
LOREM IPSUM DOLOR
LOREM IPSUM DOLOR
LOREM IPSUM DOLOR
LOREM IPSUM DOLOR
LOREM IPSUM DOLOR
LOREM IPSUM DOLOR
LOREM IPSUM DOLOR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香港电影和台湾电影

昂扬的生命力
邵氏电影(diànyǐng)公司
第一个敢在武侠片用白衣飘飘的演员,不怕曝光(bào guāng),追求白袍独特的风韵。
对大陆纽带的艰苦追寻与对台湾 的悲情陈述。
“有动作而不残暴,有喜剧而不下流”。
第二十二页,共26页。
李安(1954-),代表作品《推手》、《喜宴》、《饮食男女》、《断背山》、《卧虎藏龙》。
《童年往事》以舒徐的运镜风格、超 越的叙事角度与深情的音乐动机,描 摹了父性式微图景下无根一代的欢愉 与哀伤。
对大陆纽带的艰苦追寻与对台湾 的悲 情陈述。
一种立足台湾乡土、面向中国(zhōnɡ ɡuó)文化的史诗气质。
第二十四页,共26页。
台湾新电影(diànyǐng)
杨德昌(1947- )代表作品《牯岭街 少年杀人事件》、《一一》、《恐怖 分子》、《独立时代》等等
“黄飞鸿”系列……以科幻特技代替传统刀剑的 武侠(wǔ xiá)影片。 电影当中的爱恨情仇不经意间打上了迷惘惶惑 的深重痕迹。
第二十一页,共26页。
台湾新电影(diànyǐng)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随着侯孝贤、杨德昌等新一代导演的出现,产生了一 系列充满社会关注和人文关怀的影片。事实上,台湾意识的加强与艺术电影的探 索,是台湾新电影的风格,也走向了一个艺术电影、文化电影或曰作者电影的新 时代。 从世界艺术电影的“边缘”位置进入“中心”地带,并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20世 纪90年代之后台湾电影的“国际(guójì)影展”路线。 与辉煌的影展奖励相伴而生的是惨淡的票房收入。
香港电影史和台湾电影史
主讲人:周艳 昆明艺术职业学院(xuéyuàn)传媒学院 (xuéyuàn)
第一页,共26页。
20世纪(shìjì)50年代香港电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港电影概论素有东方好莱坞美誉的香港电影是中国电影中最具有世界影响力和产业渗透力的重要分支,而香港电影歌曲作为香港电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电影中不仅可以传递信息,表达思想,烘托环境,推进故事,同时歌曲与画面的玩美结合,使得电影产生出独特的艺术魅力,而电影与歌曲的交相辉映,使得一些经典电影歌曲不仅传唱至今,其影响力有时甚至远远超过影片本身。
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后期,香港电影中的电影歌曲不仅创造了香港电影歌曲流行歌曲的辉煌时代,一大批流传至今仍传唱不息的经典作品也使得香港一批年轻歌手通过演唱影片主题曲而迅速走红,其中大量脍炙人口的歌曲伴随着人们度过人生中最青春最黄金的年华,今天我们将通过两期节目为您一一细数香港影坛二十载的流行歌曲,让我们一起在歌曲和影像这两杯浓烈而醇香的美酒中去畅饮二十年风华果实的甘甜。
前传50--60年代早在1949年底到1966年,香港电影业就进入了空前繁荣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香港电影突出的格局是粤语片和国语片并行发展,不仅创作数量急剧增加,年产200多部影片的惊人数字在香港电影史上空前绝后,早期的香港粤语片中,真正意义上的粤语歌很少,出现的粤语演唱的歌曲多由粤剧腔改编而成,这部拍摄于1949年的影片《黄飞鸿》中的主题曲《男儿当自强》就是吸收了广东粤剧和其它广东音乐的因素,采用了六声的羽调式,激昂高亢,充满豪情,歌词节奏鲜明,铿锵有力,琅琅上口,入木三分地展现了黄飞鸿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的英雄气概和凛然正气,这首主题曲也一直成为了黄飞鸿系列的主要标志,无论演员和导演如何更替,唱法和配器怎样改变,主旋律和歌词却始终不改。
20世纪中期,随着内地戏曲片《天仙配》在香港上映,曲调优美,歌词丰富的传统戏流行香江,导演李翰祥在1958年执导了黄梅调电影《貂蝉》,之后又以《江山美人》和舞台戏剧片《梁山伯和祝英台》掀起了中国传统剧目搬上银幕的高潮。
舞台戏剧片《梁山伯和祝英台》借鉴了同名越剧和国外音乐剧,全部音乐采用的是安徽地方戏曲黄梅戏的曲调,在那个大陆与香港,台湾相对隔绝的年代,这部影片无论是内容还是艺术形式,尤其是优美婉转的音乐都引起无数观众的深深思乡之情,因此,这部舞台戏剧片受到观众狂热的欢迎,《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成功,更是掀起了香港长达二十年的黄梅调热潮。
当然60年代,也不乏国语歌曲的代表作,影片《不了情》中的主题曲《忘不了》便是20世纪60年代香港电影国语歌曲的经典之作,主题曲《忘不了》的歌词以对想念时光的美好回忆,表达了影片主人公对于失去的的爱的无限怀恋,歌曲旋律缓慢低回,充满凄然的韵味,弱起的歌曲如泣如诉,充分表达了影片的主题,加强了影片的艺术风格。
几十年后,台湾歌唱家蔡琴重新演绎了这首歌,使得这首40多年前的老歌重焕青春。
“忘不了忘不了忘不了你的错,忘不了你的好,忘不了雨中的散步,也忘不了那风里的拥抱,忘不了忘不了忘不了你的泪,忘不了你的笑,忘不了夜落的惆怅,也忘不了那花开的烦恼。
”正史80年代香港电影歌曲开始进入繁荣发展的时代,应该算是八十年代了。
进入80年代,香港,台湾经济迅猛发展,大陆开放政策实行,最能够让人们沟通的恐怕就是电影歌曲了,影片《少林寺》不仅开启了中国香港与内地合拍电影的先河,片中的主题曲《少林少林》让内地观众通过电影听到了别样的声音,影片《少林寺》讲述了少林寺壁画上记录的少林僧人救唐王的故事,影片开头是一首充满阳刚之气的男声重唱的颂歌,歌颂了少林武术对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贡献。
“少林,少林,有多少神奇故事到处把你传扬,精湛的武艺,举世无双,少林寺威震四方,悠久的历史渊源流长,少林寺美名辉煌,千年的古寺,神秘的地方,嵩山幽谷,人人都向往”歌曲的旋律节奏鲜明,铿锵有力,充满了习武男儿的阳刚之气,而这曲《少林少林》几乎成了河南嵩山少林寺的代名词。
影片当中的另外一首插曲《牧羊曲》在风格上与这首《少林少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是一首洋溢着似水柔情的女声独唱,歌词朴素清新,同时带有些许文人气的典雅。
第一段主要描写了一个16岁少女眼中的美好家乡。
“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林间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野果香山花俏狗儿跳羊儿跑,举起鞭儿轻轻摇,小曲满山飘满山飘”第二段则描写了少女的远大胸怀和志向。
歌曲《牧羊曲》没有拘泥于影片所表达的具体时代有哪些具体的时代音调,而是用完美的音乐刻画了那个时代一个妙龄少女与我们心灵相通的生活和感情,因而得到了今天的电影观众和音乐爱好者的理解和欢迎,这也正是这首歌之所以流传并传唱至今的重要原因。
“莫道女儿娇无暇有奇巧,冬去春来十六载黄花正年少,腰身壮胆气豪常练武勤操劳,耕田放牧打豺狼,风雨一肩挑一肩挑。
”影片《古今大战秦俑情》也是一部香港与内地的合拍片,导演是香港的程小东,而演员则是内地的巩俐,张艺谋,这是一部充满神奇幻想的影片。
影片的主题曲《焚心以火》表达了影片女主人公投身到烈火之中,把生的希望留给了自己喜爱的人,诀别充满着悲壮而非一般的儿女之情。
“焚心以火让火烧融我,燃烧我心捧出爱的颂歌,奋不顾身冲进爱的红火,我不愿意让黄土地埋了我,让我写下诗,让千生都知道有个我,让万世都知道有个你,同享福祸”歌词的句子较长,每句都更象两个句子,而后半句将前半句加以强调,弱起的旋律仿佛是誓言,充满激情,有又有一种吟咏的味道,是这首歌在时代感上更接近影片所表达的时代。
“让我写下诗,让千生都知道有个我,让万世都知道有个你,同享福祸,焚心以火烫上爱的承诺,燃烧的心黄土地埋住了我”八十年代,香港影坛因徐克,程小东的《倩女幽魂》和吴宇森的《英雄本色》而涌现出枪战片和鬼片创作的热潮,《倩女幽魂》改编自蒲松龄小说集《聊斋志异》中的《聂小倩》,影片翻拍自20世纪60年代李翰祥的同名影片,但是在叙事上做了很大的改变。
而80年代的《小倩》动作场面则设计独特,舞蹈浪漫唯美,影画面飘逸鬼魅,显示出不同凡响的精巧构思,提到电影《倩女幽魂》中的主题曲《路随人茫茫》,就不能不说到黄沾,他创作的这首主题曲不仅具有威武豪迈之气,又具有小桥流水潺潺细流之音,张国荣略显低沉的醇厚嗓音将歌曲唱得百转千回,荡气回肠。
“人生路美梦似路长,路里风霜风霜扑面干,红尘里美梦有几多方向,找痴痴梦幻中心爱,路随人茫茫,人生是美梦与热望,梦里依稀依稀有泪光,何去何从去觅我心中方向,风仿佛在梦中轻叹,路和人茫茫”无论时光如何流逝,只要听到这熟悉的旋律,总能让人想起片中的那个人间仙境般的水中小楼,香绢,琴瑟,还有善良迂腐的书生。
在歌曲中,剧情发展可谓奇峰叠起千回百转,宁采臣与聂小倩从相遇邂逅到心生爱慕,宁采臣对聂小倩从拒绝鬼魅到倾心相助,从爱怜不舍到悲情分离,影片对两个人关系的层层递进交待得有条不紊,无论是漫天飞舞的武打动作,潇洒豪放的剑客游侠,还是凄美艳丽的鬼魅幽魂,无论是快意恩仇的武林江湖,黑白分明的幽冥地府,还是利于纠缠的凡尘俗世,影片所精心营造出来的画面,造型,动作等电影元素与歌曲浑然交织,使得观众感受到视觉和听觉的强大冲击“路里崎岖崎岖不见阳光,泥尘里快乐有几多方向,一丝丝梦幻般风雨,路随人茫茫,一丝丝梦幻般风雨,路随人茫茫”1986年徐克电影工作室重拳出击,支持吴宇森翻拍1967年由龙刚导演的枪战片《英雄本色》。
张国荣扮演的**极具张力,正是他当时略显青涩的演技,才演活了一个初出茅庐不谙世事的年轻**形象,同样,在电影需求与歌曲创作中,由黄沾为影片作词作曲的主题曲《当年情》把片中的江湖义气与兄弟情义升到了一种艺术的高度,不再是简单的快意恩仇和生离死别,张国荣饱含深情的演唱让我们感受到歌曲与影片完美的结合。
“轻轻说声漫长路快要走过,终于走过明媚晴天,声声欢呼跃起象红日发放金箭,我伴你往日笑面重现,轻轻叫声共抬望眼看高空,终于青天优美为你献,拥着你当初温馨再涌现,心里边童年稚气梦未污染,今日我与你又试肩并肩,当年情此刻是添上新鲜,一望你眼里温暖已通电,心里边从前梦一点未改变,今日我与你又试肩并肩,当年情再度添上新鲜”而到了《英雄本色3》中,周润发在片中的表现仍具神采,只是这次导演刻意将梅艳芳塑造成一名乱世女英雄的形象来增加影片的亮点,而片中的主题歌曲《夕阳之歌》也由梅艳芳演唱,而此时的梅艳芳在歌坛女歌手的地位如日中天,影片描述小马哥从香港到越南去救出堂弟一家,期间碰到了不少波折,他在机场无意中认识的梅艳芳给他很大帮助,并且引发了三人之间的一段微妙的感情,该片因为时代背景放在沦陷前的越南,因此歌曲曲调比较沉重,同时这首歌与当时的香港歌星陈慧娴演唱的《千千阕歌》同曲异词,而梅艳芳唱起此歌格外意味深长,唱出影片末世那份无奈和沧桑。
“斜阳无限无奈只一息间灿烂,随云霞渐散逝去的光彩不复还,迟迟年月难耐这一生的变幻,如浮云聚散缠结这沧桑的倦颜,漫长路骤觉光阴退减,欢欣总短暂未再返,哪个看透我梦想是平淡,曾遇上几多风雨翻,编织我交错梦幻,曾遇你真心的臂弯,伴我走过患难,奔波中心灰意淡,路上纷扰波折再一弯,一天想到归去但已晚”虽然梅艳芳的这首《夕阳之歌》在唱片销量上最终没能超过陈慧娴演唱的这首《千千阙歌》,但由于《夕阳之歌》辞去朗朗上口,很快就得到广泛的传唱。
“斜阳无限无奈只一息间灿烂,随云霞渐散逝去的光彩不复还,迟迟年月难耐这一生的变幻,如浮云聚散缠结这沧桑的倦颜,漫长路骤觉光阴退减,欢欣总短暂未再返,哪个看透我梦想是平淡,曾遇上几多风雨翻,编织我交错梦幻,曾遇你真心的臂弯,伴我走过患难,奔波中心灰意淡,路上纷扰波折再一弯,一天想到归去但已晚”梅艳芳的歌声中永远透着那种辛酸,沧桑,茫然,正如接下来她在《胭脂扣》中演唱的主题曲一样。
影片《胭脂扣》讲述了一个关于爱与忠诚的传奇故事,素有百变女郎之称的梅艳芳在此片中塑造出的古装怨女形象使她获得台湾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张国荣情场浪子的形象也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在戏中眼角眉梢都是风情,全片弥漫这细腻柔媚,慵懒唯美的风格,剧情左右逢源地游走于阴与阳,陈年旧事与现实生活之间,影片的主题曲《胭脂扣》在片尾出现,暧昧隐涩的歌声是如花的痴情相思,它表达了痴心女子如花对于背叛自己的十二少的痴情相思与谴责,以及内心犹存的怜爱。
梅艳芳的世故忧郁,冷漠妖艳不仅成就了影片,也成就了影片主题曲《胭脂扣》的流行。
“费尽千般心思,情象火灼般热,怎烧一生一世,延续不容易,负情是你的名字,错付千般相思,情象水向东逝去,痴心枉倾注,愿那天未曾遇,只盼相依,那管见尽遗憾世事,渐老芳华,爱火未减人面变异,只盼相依,那管见尽遗憾世事,渐老芳华,爱火未减人面变异,祈求在那天重遇,诉尽千般相思,祈望不再辜负我,痴心的关注,人被爱留住,祈望不再辜负我,痴心的关注,问哪天会重遇”在影片《奇迹》中,一曲《玫瑰玫瑰我爱你》虽然不是为影片量身打造的原声主题曲,只不过是借用这首人们耳熟能详的歌曲作为影片的插曲,但是这首曾经流行的老歌一经影片借用,不仅与片中的故事,人物,情节等环节相得益彰,更为影片锦上添花,而梅艳芳中性十足的演唱使得此歌在香港乐坛再次引发一股怀旧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