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学概论理论
电影学导论

电影学导论一、名词解释电影学导论:电影学导论是一门探讨电影艺术、历史、制作和批评的学科,它为人们提供了对电影领域的全面理解和认识。
二、概念电影学导论的概念可以理解为是对电影领域的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研究。
它涵盖了电影制作、历史、理论、批评等多个方面,旨在深入剖析电影艺术的本质、特点和发展规律。
三、电影学发展电影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早期的电影研究主要集中在电影的技术和工艺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电影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20世纪60年代,随着结构主义、符号学等理论方法的引入,电影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
四、电影学导论的作用电影学导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供对电影领域的全面认识:电影学导论可以帮助人们全面了解电影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把握电影行业的发展脉络。
2.培养批判性思维:通过学习电影学导论,人们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和理解电影作品,提高自身的艺术鉴赏能力。
3.指导实践:电影学导论不仅是对理论的探讨,还为电影制作、评论等实践工作提供了指导。
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电影制作的过程、技巧和方法,提高制作水平。
4.推动学科发展:电影学导论的研究不断推动着电影学科的发展和完善,为培养更多的电影人才提供了支持。
五、意义电影学导论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丰富文化生活:通过学习和研究电影学导论,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电影作品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从而更好地欣赏电影艺术,丰富自身的文化生活。
5.推动艺术创新:电影学导论的研究不仅是对已有知识的传承和发展,更是对艺术创新的探索和实践。
它有助于激发创作灵感,推动电影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6.提高国民素质:通过对电影学导论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提高人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从而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
7.促进国际交流:电影学导论的研究和发展有助于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电影技术概论

电影技术概论朱宏宣第一节影视技术发展概况电影产生和发展的四大阶段:1.电影产生前的萌芽——1895年前的活动图画时期视觉暂留幻盘(thaumatrope)1824年,费东和约翰·安东·派里斯日光胶版术1827年诡盘、费纳奇镜(早期无声电影雏形,一个个间断的影像,最早的动画形式)1832年,比利时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多、奥地利大学教授西蒙·斯丹普弗尔走马盘、西洋镜1834年英国威廉姆·乔治·霍尔纳活动视镜(praxinoscope)1877年法国爱米尔·雷诺(动画的创始人)活动影戏机(Theatre Optique)1878年雷诺《可怜的小丑皮埃诺》最早的动画动物实验镜1879年爱德华·幕布里奇第一台电影放映机活动图画和电影的关系:静止图画→活动图画真实图像的获取——照像术银版照像术1839.8.19 达盖尔AGI (碘化银(AgI))特点:拍摄需三十分钟左右,由于曝光时间太长,只拍静止物体1838《坦普尔大街街景》现代摄影术——卡罗摄影术1875——1878 幕布里奇试验连续照像:将马奔跑的动作拍摄下来1888年,柯达(乔治·伊斯曼)产出胶卷(AgBr溴化银),为连续记载影像创造必要条件1876 轮转摄影机1882 摄影枪1.电影的发明——活动图画演变为活动图像时期1894 爱迪生电影视镜1888 狄克逊(爱迪生助手)电影视镜(发明留声机第二年)1893 爱迪生黑玛丽摄影棚(世界上第一个摄影棚)卢米埃尔兄弟:真正公开卖票放映影片活动电影机(Cinematographe)1895.12.28 第一次放映《工厂大门》《水浇园丁》《火车进站》1896——1897 全世界拍摄700多部影片2.电影的稳固和发展四大时代:默片时代-有声片时代-彩色片时代-数字技术时代无声片:无法将声音和画面记录在同一胶片上,声音和画面无法同步播放。
2017中传电影学电影创作理论方向介绍

2017中传电影学电影创作理论方向介绍电影学(1303Z2)1.电影创作理论方向电影创作理论(剧作、导演方向)是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学科方向,它主要培养具备较高理论素养和艺术创造能力的电影艺术编导人才。
本方向主要研究电影的创作规律、创作手法、中外电影创作流派等等。
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理论素养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电影的创作规律。
中国传媒大学的电影创作理论(剧作、导演)方向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媒体融合和技艺合流方面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本专业的导师均有丰富的一线创作实践经验,在教学中除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电影史、电影理论的基础知识,并能应用于电影电视剧创作研究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电影电视剧编剧、导演等艺术创作方面的学习研究,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影视剧创作方法。
本专业培养注重培养具备高水准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能胜任电影电视剧艺术创作及相关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2. 电影艺术史论方向电影艺术史论方向是整个电影学研究的基础,包含电影艺术史和电影理论两个方面。
本方向电影史的研究包括了电影的艺术与技术、生产与发行、创作与理论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
着重研究电影诞生以来一百多年间电影艺术语言和电影艺术观念的发展和演变,探讨电影发展的深层原因和结果;论证艺术与技术、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观众的关系;以及经济、政治、文化诸因素和电影的互动关系,探讨电影艺术发展历史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影响,总结经验,认识规律。
电影理论的研究范围则包括电影美学、电影艺术理论、电影文化、电影批评等基础性学科。
本方向的研究注重联系社会、经济、历史与文化语境,对电影创作的丰富实践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对电影艺术现象和本质进行研究。
中国传媒大学电影艺术史论方向经过多年发展,在早期中国电影、中国当代电影、欧美电影、电影美学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的优势和特色。
电影艺术史论方向旨在重点培养具有较强的电影艺术和理论素养,能胜任电影理论研究、电影评论及教学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同时,本方向也注重培养能以理论指导实践,可以在多种传媒领域从事相关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电影学概论理论

电影学概论(理论)第一節電影本體一、电影存在的物质基础1.透视成像1823年,照相术把造型艺术从追求形似的困惑中解放出来,为现代影像文化的创立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2.视觉暂留银幕视觉的运动感所依托的生理原理就是人眼的视觉暂留,即人们经过精确的测定,发现人眼能把看到的影像保留0.1秒左右,如果先看到的两种影像相隔不到0.1秒,那么这两个影像便会重叠在一起,使人们产生运动的幻觉。
3.视听融合视觉和听觉是人的感觉从外界获得信息的两个主要通道。
现实中的人和物不仅其形状、运动有影像,其声音也有“影像”。
二、电影影像的特性1.逼真性在所有的艺术中,只有电影可以把生活中可见的、像生活本身一样运动着的形态表现出来。
人们可以通过摄影手段把目之所及毫无二致地记录下来,这一特点使电影具有与生俱来的纪实性。
传统——写真、传真目前——仿真、创真2.假定性电影艺术假定性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影像画面虽然逼肖于现实生活,但并不等同于现实,像服装、化妆、道具、布景等都是人造的现实。
电影还可打破现实中的视听逻辑,如镜头的运动、主观色彩、主观音响等,而其中最大的假定性则是被视为电影生命线的蒙太奇。
3.复制性所谓“复制”包括三个意思:其一,它表现为对事物一定程度的还原,而还原的程度又恰好能获得观赏者视觉经验的认同。
其二,复制之所以不是完全的还原而只是“重新的制作”,更在于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段的运用已无可挽回地导致了变异,这种“变异”表现为:立体的物象被复制在两度平面上,活动的物象被复制在静止的画面上。
于是复制从客观物象这方面看总是或多或少有所损伤。
其三,就电影的媒介来说,影像画面是一种可以复制的艺术。
一个确证就是,同样一部影片,可以生产出无数个相同的拷贝。
4.幻觉性正因为复制不是还原,所以事物的客体化能被感知为事物本身便有赖于影像的另外一个特性——幻觉性。
影像的幻觉性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其一,胶片的“间歇”运动——由于观赏者的视觉暂留而产生活动的幻觉。
电影理论——精选推荐

电影理论-世界电影理论思潮1格里菲斯和经典好莱坞理论(二十世纪10~50年代)格里菲斯《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他使电影成为独立于戏剧之外的新兴艺术。
格里菲斯首次将交叉剪辑永远在电影中;运用景别并使景别标准化;赋予远景、中景、近景、特写特定的含义;运用近景表现心理紧张;将镜头(shot)确定为最小的叙述单位,摒弃戏剧以场景(scene)为叙述单位的老观念,确立由若干镜头组成场景,若干场景组成段落(sequence)的概念;运用运动镜头,包括摇镜头,移动镜头及景深镜头,并按照叙事情节或心理情节的需要将不同的时光平行剪接在一起;使用三位立体画的布景和表意性的灯光照明;自创演员表演表情的一套词汇。
好莱坞理论特征:1商业电影,娱乐观众,牟取利益的价值趋向;2类型化的制作模式,包括喜剧片、西部片、歌舞片、剧情片、史诗片等;3明星魅力和制片厂制度;4定性化的人物形象和戏剧化的故事情节;5在创作观念上体现中产阶级的共性,中庸,保守的价值观;6在影片风格上追求脱离实际的梦幻效应;美国迅猛发展起的八大电影公司包括:米高梅,华纳,福克斯,派拉蒙,环球,哥伦比亚,雷电华(音译不准),联谊。
经典好莱坞叙事系统:1神话叙事结构;2经典叙事结构:故事开始时有一个意外事件打破虚构的业已存在的世界的平静,人物出现,解决事件对付险恶的世界使世界恢复平静,叙事过程都有一定秩序安排,故事里的事件都使依照因果关系组织起来的,这样事物间就有了逻辑的联系。
经典结构按线性结构逐次展开直至结局。
经典叙事以真实性(纪录片风格)统领,首先确立一个接受对象,真实性通过虚构事件的真实场景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得以体现,时空关系是经典叙事的前提,另外故事的发展靠虚构的人物个性来推动,主角是带有鲜明个性额欲望的丰满个体,构成叙事灵魂的事件就受到这个人物的控制,他就成为英雄并由他解决矛盾,他具体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取决于他是什么样的人,最后有个解决一切问题的典型结尾。
《电影学概论课件》

3 文化传承
电影在文化传承中起到重要作用,传递和延续民族和地区的文化传统 和价值观。
电影学概论课件
分享我们对电影的热爱和知识,从电影的起源和发展开始,深入探讨电影的 审美、艺术特征,以及电影制作的各个环节和影响因素。
电影的审美
1
视觉扣人心弦
电影通过镜头运用、色彩组合和画面
声音引发触动
2
构图来创造独特的视觉体验。
音效与配乐为电影赋予情感、营造氛
围,增强观众的沉浸感。
3
剧情引人入胜
经典的电影剧情是引领观众情绪波动 的关键,让人产生共鸣和思考。
角色塑造
电影剧本要塑造真实、立体和 有吸引力的角色,以吸引观众 和传递影片主题。
对白
精彩的对白能够表达角色的个 性、情感和关系,让观众产生 共鸣。
电影拍摄的技术与设备
1 摄影技术
2 音频设备
摄影技术包括镜头选择、 摄影机运动和光线处理, 是创造影像美学的重要 手段。
优质的音频设备能够捕 捉真实清晰的音效,为 电影增添真实感和沉浸 感。
电影的音效和配乐
音效设计
逼真的音效能够营造真实 感和氛围,为观众创造身 临其境的听觉体验。
配乐创作
配乐与电影画面相互呼应, 增强观众的情感体验和故 事内容的表达。
音乐版权与选用
选择合适的音乐,并确保 遵守版权法律,才能合法 使用和传播电影。
电影的类型与流派
主流类型
电影通常可分为动作、冒险、 喜剧、爱情、恐怖、科幻等各 种类型。
3 特殊效果
特殊效果可以通过后期 制作和CG技术创造出 逼真的特效场景,增强 观众的视觉冲击力。
电影的剪辑和后期制作
1
剪辑艺术
剪辑决定着电影的整体流畅度、节奏
中国电影资料馆 电影理论 戏剧与影视学 考研经验 笔记讲义 考研重点、考研参考书笔记 学姐考研笔记梳理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 1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考研重点、考研常考点、考研笔记梳理【育明教育独家提供】第六代电影和影人第六代及新生代导演及其创作:贾璋柯、张元、王小帅、姜文、路学长、娄烨、陆川、张杨等中国最早放映的电影。
1896年8月11日法国商人在上海徐园“又一村”茶楼内放映的“西洋影戏”。
中国摄制的第一部影片。
1905年秋由北京丰泰照相馆与京剧名角谭鑫培合作拍摄的京剧片断《定军山》,为戏曲记录片。
它标志着中国电影的正式诞生。
中国第一座电影院。
1907年第一座电影院平安电影公司在北京长安街建成,由外商经营中国第一个电影制片公司。
1909年美国人布拉斯基久慕上海这块生财富地,不远万里来到上海香港路创办亚细亚影戏公司。
这便是中国土地上的第一家影片摄制公司。
带有买办性质。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 2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
1913年由郑正秋、张石川导演的故事片《难夫难妻》(又名〈洞房花烛〉),此片是由亚细亚影戏公司开张后的第一部作品。
首开家庭伦理剧之先河。
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
1921年中国影戏研究社在上海拍摄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
中国第一本电影刊物。
1922年1月由顾肯夫、陆洁创办的中国第一本电影刊物《影戏杂志》出版,中国第一所电影学校。
1922年3月郑正秋、张石川等人创立中国第一所电影学校——明星影戏学校(后改为明星演员养成所),由郑正秋担任校长,培养电影人才。
中国第一次出现“导演”专用名词。
1922年陆洁在《影戏杂志》发表的文章中首先将指挥拍摄影片者称为“导演”。
自此,影剧界有了“导演”这一专用名词。
中国第一部电影理论专著。
1924年中国最早的电影理论专著《影戏学》出版,由徐卓呆译著。
中国第一部完整的电影剧本。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 31924年洪深创作的《申屠氏》在《东方杂志》发表。
中国第一部电影教材。
1924年初,留法学生汪煦昌、徐琥在上海创办昌明电影函授学校。
电影书单

一、综合书单1、《电影理论概念》[美]达德利·安德鲁著郝大铮、陈梅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电影理论史评》[美]尼克·布朗著徐建生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年7月第一版《结构主义和符号学》李幼蒸选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发行1987年11月版《外国电影理论文选》李恒基、杨远婴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9月第一版《电影理论史》[意]基多·阿里斯泰戈著李正伦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年12月版《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德国]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著邵牧君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10月第一版《电影语言》马赛尔·马尔丹著何振淦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11月北京第一版《旧好莱坞/新好莱坞:仪式、艺术与工业》[美]托马斯·沙兹著周传基、周欢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2月第一版《电影哲学概说》[苏]叶·魏茨曼著崔君衍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年3月第一版《普多夫金论文选集》多林斯基编注史慧生、何力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62年11月第一版《爱森斯坦论文选集》尤列涅夫编注魏边实、伍菡卿、黄定语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62年第一版《电影是什么》[法]安德烈·巴赞著崔君衍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4月第一版《电影美学》[匈]贝拉·巴拉兹著何力译邵牧君校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10月第2版《世俗神话--电影的野性思维》「匈」伊芙特·皮洛著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年12月版《电影的观念》「美」斯坦利·梭罗门著齐宇、齐宙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论观众》[美]艾·威尔逊等著李醒等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年11月第一版《电影剧本的结构》「日」新藤兼人著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年3月第2版《电影语言的语法》[乌拉圭]丹东艾尔·阿里洪著陈国铎、黎锡等译周传基校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11月第一版《电影艺术导论》「美」戴维·波德维尔克里斯琴·汤普森著史正、陈梅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2月20、《世界电影鉴赏辞典》1--4卷郑雪来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第二版《西方电影史概论》邵牧君著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年4月第一版《世界纪录电影史》[美]埃里克·巴尔诺著张德魁、冷铁铮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年9月版《世界电影史》[美]克莉丝汀·汤普森、大卫·波德维尔著陈旭光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世界电影史》美国与荷兰学者所著秦喜清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16年版戏剧与影视学(表演学):1.《美国电影表演艺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遗产的继承》,(美)理查德·A·布鲁姆著,王浩译,北岳文艺出版社2.《电影表演-导演必修课》,(美)朱迪丝·卫斯顿著,何平译,书林出版有限公司3.《电影表演美学研究》,张辉著,中国电影出版社,中国戏剧与影视学(影视管理学):1. 《电影市场营销》,于丽,中国电影出版社,2015年,中国2.《中国电影产业年报(2011-2014)》,中国电影出版社,中国3.《中国电影市场报告(2011-2014)》,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中国4.《电影产业经济学》,于丽,刘杨,王煊,中国电影出版,2011年,中国5.《媒介的政府规制》,吴曼芳,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中国6.《媒介产业组织学》,吴曼芳,刘灏,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年,中国7.《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报道(2012-2013)》,侯光明,吴曼芳,中国电影出版社,中国8.《电影市场营销学》,俞剑红,翁炀,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中国9.《中国电影企业运营模式研究》,俞剑红,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中国10.《电影商业(第三版)》,俞剑红、李苒,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年,中国二、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考博推荐阅读书目(@六道口考研小霸王)1.《认识电影》,路易斯·贾内梯,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年,美国2.《电影剧本写作基础》,悉德·菲尔德,中国电影出版社,200美国3.《荣誉》(修订版),苏牧,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中国4. 《电影的本性》,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2006年,德国5. 《艺术创造与艺术教育》,布朗·科赞尼克,滕守尧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美国6. 《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上册、下册)丁亚平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中国7.《中国电影发展史》,程季华,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年,中国8.《世界电影史》,乔治·萨杜尔,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9.《电影是什么?》,巴赞,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法国10.《电影语言》,马赛尔·马尔丹,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法国11.《20世纪中国电影理论文选》杨远婴,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版,中国推荐阅读期刊:1.《电影艺术》中国电影家协会2.《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北京电影学院3.《当代电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等4.《世界电影》中国电影家协会三、南京大学戏剧与影视学专业博士生考核必读精读书目*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商务印书馆*2、[德]黑格尔:《美学》(1-3卷共4册),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3、[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刘大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4、[德]H-G·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5、朱光潜:《悲剧心理学》,人民文学出版社*6、李渔:《闲情偶寄》,上海古籍出版社7、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8、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1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9、宗白华:《艺境》,商务印书馆10、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1、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2、周贻白:《中国戏剧史长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3、钱南扬:《戏文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4、张庚:《戏曲艺术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5、洛地:《戏曲与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6、郑雪来编:《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论导演与表演》,中国戏剧出版社*17、[英]J·L·斯泰恩:《现代戏剧的理论与实践》(1-3),周诚等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8、[德]彼得·斯丛狄:《现代戏剧理论》,王建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陈白尘、董健主编:《中国现代戏剧史稿》,中国戏剧出版社20、谭霈生:《论戏剧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1、[匈]巴拉兹·贝拉:《电影美学》,何力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2、[法]克里斯蒂安·麦茨:《想象的能指》,王志敏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3、李恒基、杨远婴编:《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上下卷),三联书店24、丁亚平主编:《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上下卷),文化艺术出版社*25、[法]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徐昭、胡承伟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6、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发展史》(1-2卷),中国电影出版社*27、[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何道宽译,译林出版社28、[美]劳拉·斯蒙福德:《午后的爱情与意识形态》,林鹤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9、[美]罗伯特·C·艾伦编:《重组话语频道:电视与当代批评理论》,牟岭译,北京大学出版社*30、陈志昂主编:《中国电视艺术通史》(上下卷),中国文联出版社《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教程》王宜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电影艺术史》周星,北京大学出版社《影视文学》黄会林周星,高等教育出版社《影视艺术史》周星王宜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四、豆瓣书单世界电影史参考书目《世界电影史》萨杜尔著,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年12月第一版*《世界电影史》[德国]乌利希.格雷戈尔著郑再新等译1987年3月第一版*《世界科幻电影史》克里斯蒂安.黑尔曼著陈钰鹏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年12月第一版《世界电影鉴赏辞典》第一至四编郑雪来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西文电影史概论》邵牧君著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年4月第一版*《世界纪录电影史》[美]埃里克.巴尔诺著张德魁、冷铁铮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年9月版世界电影理论参考书目《电影理论概念》[美]达德利.安德鲁著郝大铮、陈梅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电影理论史评》[美]尼克.布朗著徐建生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年7月第一版* 《结构主义和符号学》李幼蒸选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发行1987年11月版* 《外国电影理论文选》李恒基、杨远缨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9月第一版*《电影理论史》[意]基多.阿里斯泰戈著李正伦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年12月版*《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德国]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著邵牧君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10月第一版《电影语言》马赛尔.马尔丹著何振淦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11月北京第一版《旧好莱坞/新好莱坞:仪式、艺术与工业》[美]托马斯.沙兹著周传基、周欢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2月第一版《电影哲学概说》[苏]叶.魏茨曼著崔君衍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年3月第一版《普多夫金论文选集》多林斯基编注史慧生、何力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62年11月第一版《爱森斯坦论文选集》尤列涅夫编注魏边实、伍菡卿、黄定语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62年第一版《电影是什么》[法]安德烈.巴赞著崔君衍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4月第一版《电影美学》[匈]贝拉.巴拉兹著何力译邵牧君校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10月第2版《世俗神话--电影的野性思维》「匈」伊芙特.皮洛著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年12月版《电影的观念》「美」斯坦利.梭罗门著齐宇、齐宙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论电影艺术》[英]欧纳斯特.林格伦著何力、李庄藩、刘芸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年12月第一版《论观众》[美]艾.威尔逊等著李醒等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年11月第一版《电影剧本的结构》「日」新藤兼人著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年3月第2版《电影语言的语法》[乌拉圭]丹东艾尔.阿里洪著陈国铎、黎锡等译周传基校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11月第一版《电影艺术导论》「美」戴维.波德维尔克里斯琴.汤普森著史正、陈梅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2《电影剪辑技巧》「英」卡雷尔.赖兹盖文.米勒编著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年9月版《电影语言电影符号学导论》Christian Metz 著刘森尧译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发行1996年12月初版《电影与当代批评理论》Robert Lapsley & Michael Westlake 著李天铎、谢慰雯译远流出版公司1997年9月初版《当代电影分析方法论》Jacques Aumont & Michel Marie 著吴佩慈译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发行1996年1月初版[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从卡里加利到希特勒——德国电影心理史[M].黎静,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英]帕特里克•富尔赖.电影理论新发展[M].李二仕,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 [意]安东尼奥•梅内盖蒂.电影本体心理学[M].艾敏,刘儒庭,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意]基多•阿里斯泰格.电影理论史[M].李正伦,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苏]多林斯基编注.普多夫金论文集[C].罗慧生,何力,黄定语,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苏]尤列涅夫编注.爱森斯坦论文集[C].魏边实,伍菡卿,黄定语,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匈]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M].何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匈]伊芙特•皮洛.世俗神话——电影的野性思维[M].崔君衍,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中国电影理论参考书目《中国电影理论文选》(20-89年)上、下册罗艺军、李晋生、徐虹、编选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7月北京第一版《导演术基础》张骏祥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1983年9月第一版《电影美学基础》谭霈生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5月第一版《电影美学分析原理》王志敏著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年2月第一版*《电影叙事学:理论与实例》李显杰著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3月第一版《当代西文电影美学思想》李幼蒸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10月第一版*《世界电影美学思潮史纲》罗慧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电影观众学》章柏青著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年2月第一版*《电影语言学导论》贾磊磊著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10月第一版*《影像的传播》贾磊磊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什么是好电影》贾磊磊著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一版*《电影电视制片管理教程》李稚田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改革与中国电影》倪震主编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电影经济探索》季洪主编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电影艺术词典》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第一版中国电影史参考书目《中国无声电影史》郦苏元、胡菊彬著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中国电影发展史》程季华、李少白、邢祖文著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第二版*《当代中国电影》陈荒煤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1月第一版*《中国电影七十年》杜云之著台湾电影图书馆出版部1986年出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学概论理论————————————————————————————————作者:————————————————————————————————日期:电影学概论(理论)第一節電影本體一、电影存在的物质基础1.透视成像1823年,照相术把造型艺术从追求形似的困惑中解放出来,为现代影像文化的创立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2.视觉暂留银幕视觉的运动感所依托的生理原理就是人眼的视觉暂留,即人们经过精确的测定,发现人眼能把看到的影像保留0.1秒左右,如果先看到的两种影像相隔不到0.1秒,那么这两个影像便会重叠在一起,使人们产生运动的幻觉。
3.视听融合视觉和听觉是人的感觉从外界获得信息的两个主要通道。
现实中的人和物不仅其形状、运动有影像,其声音也有“影像”。
二、电影影像的特性1.逼真性在所有的艺术中,只有电影可以把生活中可见的、像生活本身一样运动着的形态表现出来。
人们可以通过摄影手段把目之所及毫无二致地记录下来,这一特点使电影具有与生俱来的纪实性。
传统——写真、传真目前——仿真、创真2.假定性电影艺术假定性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影像画面虽然逼肖于现实生活,但并不等同于现实,像服装、化妆、道具、布景等都是人造的现实。
电影还可打破现实中的视听逻辑,如镜头的运动、主观色彩、主观音响等,而其中最大的假定性则是被视为电影生命线的蒙太奇。
3.复制性所谓“复制”包括三个意思:其一,它表现为对事物一定程度的还原,而还原的程度又恰好能获得观赏者视觉经验的认同。
其二,复制之所以不是完全的还原而只是“重新的制作”,更在于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段的运用已无可挽回地导致了变异,这种“变异”表现为:立体的物象被复制在两度平面上,活动的物象被复制在静止的画面上。
于是复制从客观物象这方面看总是或多或少有所损伤。
其三,就电影的媒介来说,影像画面是一种可以复制的艺术。
一个确证就是,同样一部影片,可以生产出无数个相同的拷贝。
4.幻觉性正因为复制不是还原,所以事物的客体化能被感知为事物本身便有赖于影像的另外一个特性——幻觉性。
影像的幻觉性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其一,胶片的“间歇”运动——由于观赏者的视觉暂留而产生活动的幻觉。
其二,两度平面的影像——由于透视效果和人或物在纵深方向上的运动使观赏者具有深度感而产生空间的幻觉。
其三,画面的剪辑,空间的跳跃又被连接,使观赏者产生时间的幻觉。
其四,声音的介入、场面调度等手段又使观赏者产生画外的幻觉。
所谓画外的幻觉既是空间的,又是时间的,它使影像从复制性超越为创造性。
如果说影像的复制性取决于它的客观条件(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段),那么幻觉性更取决于主观条件(生理的和心理的)。
5.符号性影像作为影像和影像作为符号是不尽相同的。
作为影像,它是某个事物的客体化感知,是对光、影的感知;作为符号,它却表现为超越影像本身而指称某种意义。
三、电影的时空观赏一部影片的过程,如同感受真实的生活一样,始终是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同时进行的。
所以,电影也被称为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综合体,即时空艺术。
1.时间电影对时间的表现力是诸种艺术形式中最自由和逼真的。
在一部影视作品中,存在两种不同含义的时间:①观看时间—即一场电影的常规持续时间。
②叙事时间—影片中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
随着蒙太奇出现,便产生了银幕时间的新结构,通过观众在观看影片时产生的主观幻觉,蒙太奇达到非连续的连续性,不仅能缩短或延长实际的时间,而且可以使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随意跳接或并至,从而大大丰富了电影的表现力。
如:《美国往事》的三种时态互相交叉,随意转换《天堂影院》的中规中矩的时态转换《罗拉快跑》的时间不同步2、空间电影的空间是一种假定的空间形式。
电影通过各种艺术和技术手段,既可以对现实里的空间作各种变形和取舍,又可以在各空间之间自如转换或套叠,以创造出生活中不存在的想象或幻觉的空间。
所以,电影的世界包罗万象——从电子显微镜所掌握的微子一直到浩瀚神秘的宇宙,从最不易觉察的一个人的手的动作一直到壮观庞大的战争场面。
3.电影时空的构成电影时间和空间的这些特性是依靠镜头组接——蒙太奇来实现的。
在电影中,每一个镜头代表一个时空单位,既表示一段特定的时间,又展现一个特定的空间。
各种蒙太奇组接方式,完成每一个镜头的时空确认,也决定着相连镜头时空或延续或转换的性质。
第二节电影的影像一、景别与构图(一)银幕的大小1、“普通银幕”——宽高比为1.375 : 12、“宽银幕”? “宽胶片宽银幕”——宽高比达到2:1或2.35:1,画面和声音质量较高;? “遮幅宽银幕”——用普通的设备和胶片,只是在拍摄时用遮挡框格遮去原来标准画幅的上下两边,使其宽高比变成1.66:1或1.85:1,得到宽银幕的视常效果。
由于遮幅方法简单、经济,在世界上已被广泛采用。
目前大多数影片均采用1.85:1和2.35:1两种宽高比。
(二)景别画框内的影像就形成了一定的景别。
景别是被拍摄的主体(可以是人、物或环境)在画框内呈现的范围。
根据这种范围的比重和画面表现空间(一般是以画框内成年人身体部分多少为标准),可以进一步分景别为若干种,主要有如下五种:1.远景表现广阔空间和场面的景别,如自然风光、大规模的群众场面等。
2.全景表现成年人的全身或场景全貌的景别。
全景中一般包括了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环境的交代,因此对于影片的一个场景来说,一般由全景确立其空间关系和其他影像元素的总体基调。
3.中景表现成年人身体膝盖以上或场景局部的景别。
中景可以使观众清楚地看到人物的造型、动作、运动或者一部分场景的设置,从而交代人物之间、人物和场景的关系。
4.近景表现成年人身体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其面积占画幅一半以上的景别。
由于观众和被拍摄人和物的距离感近,容易使人在心理上产生认同,所以在情绪的高潮段落,经常用近景来打动观众。
5.特写表现人身体肩部以上的头像或被拍摄物体微小局部的景别。
当被拍摄人或物的极小局部占据画框内的大部分空间时,该景别被称为“大特写”。
(三)构图1、电影构图电影构图是结合被拍摄对象(动态和静态的)和摄影造型要素,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位置有重点地分布、组织在一系列活动的电影画面中,形成统一的画面形式。
一般来说,电影画面构图分为主体、陪体和环境三部分。
主体指画面的主要表现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它处于中心的地位。
陪体是指与主体构成一定的关系,作为主体的陪衬而出现的人或物。
环境是围绕着主体与陪体的环境,包括前景与后景两个部分。
这三个部分的组合关系构成特定的图形。
2、电影构图的三种样式? “纪实风格构图”强调影像忠实于现实,反对刻意追求和营造画面的形式美感,画面随意、松散,无规律可循。
? “表现风格构图”。
强调影像的造型能力和表现内心感受的能力,反对机械地复制世界的影像,刻意追求形式美感,与人们的日常视觉经验差别很大。
? “经典风格构图”它界乎前两种风格之间,汲取二者的优势,避免二者的缺陷,力图将真实感和造型性完美结合,使观众觉得画面完全真实,同时又很精美。
二、光线和色彩(一)光线电影作为一门视觉艺术,传递的就是一组连续的活动影像信息,而这一信息的传递过程就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将光线传递给人的视觉感官神经系统的过程。
1、电影光线电影用光的方法有多种。
按光位分,可分为顺光、侧光、顶光、底光等。
按光质分,可分为聚光、散光、软光、硬光等。
按光的方向分,可分为前置光(光源在前)、侧光(光源在侧)、背光(光源在后)、底光(光源在下)。
按光的亮度分,可分为强光和弱光。
按光调分,可分为低调光与高调光。
2、电影光线的功能? 完成摄影画面曝光工作,实现影像确立? 控制画面亮度水平和反差关系? 决定场景气氛效果? 突出、强调被摄体的造型特点? 为影片确定视觉基调(二)色彩1、电影色彩长期以来,色彩在电影中仅仅发挥再现客观事物的写实功能,只是后来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导演才意识到色彩的造型功能和表意功能。
不少导演甚至是独具匠心地夸张和造假,强化某种色彩。
色彩在这些导演的手中成为一种总体象征和表意的因素,从而起到了烘托环境、表现主题、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2、色彩的造型作用? 色彩营造基调色彩基调是指色彩在画面中表现出来的全片的总的色彩倾向和风格。
整部作品往往以一种或几种相近的颜色作为影片的主导色彩,在视觉形象上营造出一种整体的气氛、风格和情调。
? 色彩形成构图彩构图是指电影画面中色彩的组合及其关系构成而形成丰富的表意性,不但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而且自身也成为抒情表意的视觉符号。
这也是对色彩的局部表现力的营造。
? 色彩参与结构有些电影还通过色彩的变化与对比来结构整部影片。
如:《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辛德勒名单》《英雄》等。
三、镜头的运动与角度把被摄主体的运动状态通过摄影机的运动镜头呈现出来,这是电影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是电影艺术区别于其他造型艺术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镜头的运动镜头的运动,就运动主体而言,可以划分为演员的运动和摄影机的运动两大类型,本节所涉及的运动主要是指摄影机的运动。
1.推推镜头是摄影机向被摄体逐渐靠近的拍摄方式,它使得画面所包容的范围越来越小。
2.拉拉镜头是指摄影机沿着光轴方向向后移动的拍摄方式,它使得画面逐渐远离被摄体或者从一个对象转向更多的对象。
3.摇摇镜头是指摄影机固定不动,但是其机身进行运动的拍摄方式。
摇镜头的运动方向大概有三种:上下、左右、旋转。
4.移移镜头是指摄影机沿着水平面做各方向移动的拍摄方式。
按移动方向划分,移镜头的方式大致可分为三种:横移、斜移、纵深移。
5.跟跟镜头是指摄影机跟随运动着的被摄主体的拍摄方式。
跟镜头能够使得处于运动着的被摄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基本保持不变,而与被摄主体相关的前后景则发生相应的不断变化。
6.升降升降镜头是指摄影机离开地面,在空间做上下位移的拍摄方式。
升降镜头是一种纯主观的视点表达。
升体现的是从客观到主观的转移,从纪实到写意的变化过程;而降体现的是从主观到客观的转移,从写意到纪实的变化过程。
(二)镜头的角度1、平视摄影机大多从人眼的高度摄取对象,与对象处于平等的关系。
因此,平视镜头作为一种正常的视角,一般不产生强烈的戏剧化的效果,常用于常规的场景介绍。
2、仰视摄影机低于拍摄对象的视角。
这种角度的拍摄能增加对象的高度,加强画面的垂直感,使观众在心理上觉得被拍摄对象高大、威严,有的甚至给人以一种恐怖感。
3、俯视摄影机高于被拍摄对象的拍摄视角。
这种视角产生的效果恰好与仰视相反,能产生贬低或漠视对象的效果,或者让人觉得被摄对象处于一种孤立无援、无助无奈的境地的效果。
4、鸟瞰极高的俯视角度也被称作鸟瞰。
鸟瞰角度给观众以新奇的感觉,因为观众平时很少从高处或高空俯视世界。
鸟瞰镜头很多是通过航拍实现的。
从这种角度拍摄能使观众如翱翔于场景之上,也暗示了场景中的芸芸众生的渺小无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