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中四君子 梅
花中君子梅兰竹菊类似的成语

花中君子梅兰竹菊类似的成语
摘要:
1.引言:介绍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2.梅:傲雪凌寒,清香四溢
3.兰:空谷幽香,孤芳自赏
4.竹:节节高升,刚直不阿
5.菊:凌霜怒放,不屈不挠
6.结论:花中四君子的美好寓意
正文: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梅花、兰花、竹子和菊花被尊称为“花中四君子”,分别代表着傲、幽、坚、韧四种品质,成为文人墨客挥毫泼墨的美好题材。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这四种花所寓意的美好品质。
首先,梅花代表着傲。
梅花在寒冬时节傲雪凌寒,不畏严寒,独自绽放,它的清香四溢,给人以勇气和希望。
正是因为梅花的这种特质,古人将它视为坚韧不拔的象征,激励着人们在困难面前勇敢前行。
其次,兰花代表着幽。
兰花生长在深山幽谷之中,不染尘埃,孤芳自赏。
兰花的香气高雅而清幽,被誉为“空谷幽香”。
兰花的这种品质,让人们向往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追求内心的纯净与安宁。
再次,竹子代表着坚。
竹子生长迅速,节节高升,它刚直不阿,宁折不屈。
竹子的这种品质,让人们学习到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只有坚定信念,才能在人生道路上一路前行,取得成功。
最后,菊花代表着韧。
菊花在深秋时节凌霜怒放,不屈不挠,它的品种繁
多,色彩艳丽。
菊花的这种品质,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顽强和坚韧,启示我们要有毅力,敢于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
总结,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的美好寓意,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花中四君子

梅、兰、竹、菊自古就被评为花中四君子,它们有着君子般的气节与气质。
他们没有美丑。
贵贱之分,他们拥有的是黄金般的心灵。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梅花雪白的花瓣顶着寒风傲然挺立,显现出与任何花儿都与众不同的姿态。
中华民族的英雄有很多,它们都是经历过风风雨雨的,毫不退缩,毫无惧色!它也是迎着狂风、暴雪一步步成为中国国花、成为岁寒三友的之一!是雪花缀满枝头,这般晶莹洁白?是白云在此逗留,如此婀娜多姿?不,她比雪花更圣洁,比白云更端庄--她是盛开的兰花,人间的圣洁之花。
兰,在冷雨中挺立,在寒风中怒放,不与百花争宠,只是默默地为世界增添一丝丝光彩;兰花之香,清幽淡雅,不会让人感到高不可攀,是沁人的香,亲切的香,叫人怜爱的香。
你说,这醉人的花香,怎能不叫人为之倾倒,为之着迷?怎能不叫人去怜爱它,为之赞美一番?竹子有着不屈不饶的精神。
竹子的里面其实不是空心﹐也并不是像你所说的花心﹐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竹子其实是有节的﹐并不是一条心都是空的﹐其实是虚心才是﹐你不也觉得吗?它是有节制的﹐是虚心的﹐这样不断向上﹐正直﹐虚心﹐有节制的竹子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我赞美菊花。
菊花虽没有玫瑰那醉人的芬芳,却在秋天的寒风里笑得那么灿烂;它虽没有牡丹那样高贵的血统,却依然活得那么潇洒。
它的叶子像极了饱受沧桑的老人的脸,一道道皱纹中蕴藏着许许多多的故事。
菊花自古就是诗人赞美的对象。
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写道:“朝饮木兰之坠露,西餐秋菊之落英。
”晋代陶渊明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不都显出了菊花君子般的气质吗?其实每一种花,我只觉得姿态与性格有如上的差异,并无爱憎在其中。
花中四君子

花中四君子花中四君子古诗文中常提到的梅、竹、兰、菊。
兰,一则花朵色淡香清,二则多生于幽僻之处,故常被看作是谦谦君子的象征。
菊,它不仅清丽淡雅、芳香袭人,而且具有傲霜斗雪的特征;它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列,故历来被用来象征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
竹,也经冬不凋,且自成美景,它刚直、谦逊,不亢不卑,潇洒处世,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
梅,迎寒而开,美丽绝俗,是坚韧不拔的人格的象征。
特色:梅: 剪雪裁冰,一身傲骨兰: 空谷幽香,与世无争竹: 筛风弄月,潇洒一生菊: 凌霜自行,不趋炎势“花中四君子”因其本身习性而被赋予不同的人格魅力。
色淡香清、象征谦谦君子的是兰;不与群芳争艳,金秋绽放、恬然自处的是菊;修长挺拔、清雅高格的是竹;迎寒而开、傲霜斗雪的是梅。
精神:古诗文中常提到的梅、竹、兰、菊、兰,一则花朵色淡香清,二则多生于幽僻之处,故常被看作是谦谦君子的象征。
菊,它不仅清丽淡雅、芳香袭人,而且具有傲霜斗雪的特征;它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列,故历来被用来象征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
竹,也经冬不凋,且自成美景,它刚直、谦逊,不亢不卑,潇洒处世,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
梅,迎寒而开,美丽绝俗,是坚韧不拔的人格的象征。
岁寒三友岁寒三友,指松、竹、梅三种植物。
因这三种植物在寒冬时节仍可保持顽强的生命力而得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尚人格的象征,也借以比喻忠贞的友谊。
传到日本后又加上长寿的意义。
松竹梅合成的岁寒三友图案是中国古代器物、衣物和建筑上常用的装饰题材。
引用解释(1)苍松隐映竹交加,千树玉梨花,好个岁寒三友,更堪红白山茶。
——元·白朴《朝中措》(2)到深秋之后,百花皆谢,惟有松竹梅花,岁寒三友。
——明·无名氏《渔樵闲话》四折(3)宋代林景熙《霁山集》四《五云梅舍记》:“即其居累土为山,种梅百本,与乔松、篁为岁寒友”(4)岁寒:喻浊世。
三友,山水、松竹、琴酒。
花中四君子的古诗

花中四君子的古诗
梅兰竹菊被人称为“花中四君子”,是中国人感物喻志的象征,也是咏物诗和文人画中最常见的题材。
花中四君子的古诗有:
梅
梅花
〔宋代〕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墨梅
〔元代〕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兰
感遇十二首·其一
〔唐代〕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题画兰
〔清代〕郑燮
身在千山顶上头,
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
来不相知去不留。
竹
庭竹
〔唐代〕刘禹锡
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
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竹石
〔清代〕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菊
寒菊
〔宋代〕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
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咏菊
〔唐代〕白居易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岁寒三友花四君子“梅兰竹菊”与“松竹梅”一、花中四君子赞提起品格高尚,高风亮节、修养高超之类的事物,中国文人常用“梅、兰、竹、菊”这种四种植物作比喻,并且称她们为花中“四君子”。
自古我国的文人就喜欢填词、赋诗对她们大加赞美。
在众多歌颂花卉的诗、词、散文中,与“梅、兰、竹、菊”有关占的比例最大。
另外绘画大师对她们也格外青睐,除了单独画梅、兰、竹、菊外,还善画“四君子”图,从出土的陶瓷器具看,许多都画有“四君子”的图案,现在的工艺品上仍然能找到梅、兰、竹、菊的身影。
中国文人与这“四君子”之间更是有着不解之缘,并留下许多千古佳话。
如元代大画家王冕在隐居九里山时,植梅千株,自题所居为“梅花屋”,又自号“梅花屋主”。
他善画墨梅,万蕊千花,自成一家,所作的“墨梅图”与“墨梅”诗均名扬天下。
更有一位叫林逋的宋代诗人更是痴情,他一生养鹤植梅,自称“梅妻鹤子”,终生不仕不娶。
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一生便以种竹、画竹闻名于世,并非常重视对竹子的实地观察,主张画竹前“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所以他笔下的竹子,不仅能显示出四时风雨,阴晴中的不同形态和变化,而且力求表现竹子的耐寒、抗冰雪的坚贞之性。
历代文人如陶渊明、苏东坡、杜甫、陆游等都写诗文赞颂过菊花,尤其是陶渊明因为经常写菊花的诗文,被人们誉为“菊仙”,甚至连他的名字都成了菊花的代名词。
兰花也受到我国人民的喜爱,从孔子、李白到苏东坡、郑板桥都留下有关兰花的诗文。
人们还将“国香”、“天香”、“王者之香”、“空谷佳人”等美誉封于兰花。
但更多的养花爱好者是想通过养梅、兰、竹、菊来表达高雅情怀,并陶冶自己的情操。
梅花向来是花卉中被歌咏的最多的,甚至被称为“诗人的花卉”。
比较著名的是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里把梅花比喻成为“孤芳自赏”的高士;而伟人毛泽东的诗题《卜算子·咏梅》所用的笔法与陆游大不相同,更值得欣赏。
花中四君子:梅花

花中四君子:梅花
或咏其风
或赞其标
韵独胜, 或吟其神 形俱清
格秀雅, 或颂其节 操凝重
北宋诗人林逋的 《山园小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众芳摇落多暄妍,
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宋代陈亮的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不受尘埃半点侵,
竹篱茅舍自甘心
为有暗香来。
。 只因误识林和靖, 惹得诗人说到今 。
梅花落 鲍照
中庭杂树多,
偏为梅咨嗟。 问君何独然? 念其霜中能作花。 露中能作实, 摇荡春风媚春日。 念尔零落逐寒风, 徒有霜华无霜质。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卜算子 咏梅
有零 芳无 着已 无驿 香落 妒意 风是 主外 如成 。苦 和黄 。断 故泥 争 雨昏 桥 碾 春 。独 边 作 , , 自 尘 一 寂 愁 , 任 寞 , 只 群 开 更
卜算子 咏梅
冰雪林中著此身, 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 散作乾坤万里春。
苏东坡的咏梅诗
寒心未肯随心态,
寒心未肯随心态, 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
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
更看绿叶与青枝。
更看绿叶与青枝。
梅花 王安石
梅 王琪
墙角数枝梅,
《梅花》诗
一朵忽先变,
百花皆后香,
欲传春消息,
不怕雪里藏。
梅兰竹菊

梅兰竹菊梅兰竹菊指:梅花,兰花,竹,菊花。
被人称为“花中四君子”、“四君子”。
品质分别是:傲、幽、坚、淡。
梅、兰、竹、菊成为中国人感物喻志的象征,也是咏物诗和文人画中最常见的题材,正是根源于对这种审美人格境界的神往。
共同特点是自强不息,清华其外,澹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态。
一、四君子的由来“四君子”是中国画的传统题材,以梅、兰、竹、菊谓四君子。
是传统寓意纹样。
明代黄凤池辑有《梅竹兰菊四谱》,从此,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
画家用“四君子”来标榜君子的清高品德。
《集雅蔡梅竹兰菊四谱小引》:“文房清供,独取梅、竹、兰、菊四君者无他,则以其幽芳逸致,偏能涤人之秽肠而澄莹其神骨。
”四君子并非浪得虚名,确实各有它的特色: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兰,空谷幽香,孤芳自赏;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菊,凌霜自行,不趋炎势。
关于梅兰竹菊对梅兰竹菊的诗一般的感受,是以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为背景的。
梅兰竹菊,占尽春夏秋冬,中国文人以其为“四君子”,正表现了文人对时间秩序和生命意义的感悟。
梅高洁傲岸,兰幽雅空灵,竹虚心有节,菊冷艳清贞。
中国人在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中负载了自己的一片真情,从而使花木草石脱离或拓展了原有的意义,而成为人格襟抱的象征和隐喻。
大凡生命和艺术的“境界”,都是将有限的内在的精神品性,升华为永恒无限之美。
梅咏物诗中,很少有以百首的篇幅来咏一种事物的,而对梅花完成“百咏”的诗人最多。
梅花最令诗人倾倒的气质,是一种寂寞中的自足,一种“凌寒独自开”的孤傲。
它不屑与凡桃俗李在春光中争艳,而是在天寒地冻、万木不禁寒风时,独自傲然挺立,在大雪中开出满树繁花,幽幽冷香,随风袭人。
从梅花的这一品性中,中国诗人们看到了自己的理想人格模式,就是那样一种“冲寂自妍,不求识赏“的孤清,所以诗人常用“清逸”来写梅花的神韵,如宋代“梅妻鹤子”的林和靖那著名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清逸”不仅是古代隐士的品格,而且是士大夫的传统文化性格。
写花中四君子的古诗

写花中四君子的古诗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关于梅花的: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流清气满乾坤。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关于兰花的: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非高秋月。
畹静风吹乱,亭秋雨引长。
灵均曾采撷,纫佩挂荷裳。
关于竹的: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破土凌云节节高,寒驱三九领风骚。
不流斑竹多情泪,甘为春山化雪涛。
关于菊花的:
唐·李商隐《菊花》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宋·陆游《九月十二日折菊》
黄花芬芬绝世奇,重阳错把配萸技。
开迟愈见凌霜操,堪笑儿童道过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之品质
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兰,空谷幽香,孤芳自赏,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菊,凌霜自行,不趋炎势。
梅兰竹菊四君子,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不作媚世之态,一直为世人所钟爱,成为一种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
一、梅
咏物诗中,很少有以百首的篇幅来咏一种事物的,而对梅花完成"百咏"的诗人最多。
梅花最令诗人倾倒的气质,是一种寂寞中的自足,一种"凌寒独自开"的孤傲。
它不屑与凡桃俗李在春光中争艳,而是在天寒地冻、万木不禁寒风时,独自傲然挺立,在大雪中开出繁花满树,幽幽冷香,随风袭人。
从梅花的这一品性中,中国诗人们看到了自己的理想人格模式,就是那样一种"冲寂自妍,不求识赏"的孤清,所以诗人常用"清逸"来写梅花的神韵,如宋代"梅妻鹤子"的林和靖那著名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清逸"不仅是古代隐士的品格,而且是士大夫的传统文化性格。
梅花所表现的正是诗人共有的一种品质,因而诗人倍加珍爱。
梅花以清癯见长,象征隐逸淡泊,坚贞自守。
那"高标独秀"的气质,倜傥超拔的形象,使诗人带着无限企慕的心情,以一往情深的想象,盼望与梅花在一起深心相契的欢晤:"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梅花的冷香色,含蕴着道德精神与人格*守的价值,因而深为诗人所珍视。
二、兰
空谷生幽兰,兰最令人倾倒之处是"幽",因其生长在深山野谷,才能洗净那种绮丽香泽的姿态,以清婉素淡的香气长葆本性之美。
这种不以无人而不芳的"幽",不只是属于林泉隐士的气质,更是一种文化通性,一种"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风格,一种不求仕途通达、不沽名钓誉、只追求胸中志向的坦荡胸襟,象征着疏远污浊政治、保全自己美好人格的品质。
兰花从不取媚于人,也不愿移植于繁华都市,一旦离开清幽净土,则不免为尘垢玷污。
因此,兰花只适宜于开在人迹罕至的幽深所在,只适宜于开在诗人们的理想境界中。
宋人郑思肖在南宋灭亡之后,隐居吴中(今苏州),为表示自己不忘故国,坐卧都朝南方。
常画"露根兰",笔墨纯净,枝叶萧疏,兰花的根茎园艺,不着泥土,隐喻大好河山为异族践踏,表现自己不愿生活在元朝的土地上,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气节。
寥寥数笔,却笔笔血泪。
倪瓒曾为其题诗:"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
"所以,诗人爱兰咏兰画兰,是透过兰花来展现自己的人格襟抱,在兰花孤芳自赏的贞洁幽美之中,认同自己的一份精神品性。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凉爽的闲庭中,翠竹依阶低吟,挺拔劲节,清翠欲滴,婆娑可爱,既有梅凌寒傲雪的铁骨,又有兰翠色长存的高洁,并以它那"劲节"、"虚空"、"萧疏"的个性,使诗人在其中充分玩味自己的君子之风。
它的"劲节",代表不屈的节*;它的"虚空",代表谦逊的胸怀,它的"萧疏",代表诗人超群脱俗。
三、竹
竹在清风中簌簌的声音,在夜月下疏朗的影子,都让诗人深深感动,而竹于风霜凌厉中苍翠俨然的品格,更让诗人引为同道,因而中国文人的居室住宅中大多植有竹子。
王子酞说:"何可一日无此君!"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朴实直白的语言,显示出那悠久的文化精神已深入士人骨髓。
四、菊
如果说,冬梅斗霜冒雪,是一种烈士不屈不挠的人格,春兰空谷自适,是一种高士遗世独立的情怀,那么,秋菊财兼有烈士与高士的两种品格。
晚秋时节,斜阳下,矮篱畔,一丛黄菊傲然开放,不畏严霜,不辞寂寞,无论出处进退,都显示出可贵的品质。
两千多年以来,儒道两种人格精神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士大夫,文人多怀有一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
尽管世事维艰,文人心中也有隐退的志愿,但是,那种达观乐天的胸襟,开朗进取的气质,使他们始终不肯放弃高远的目标,而菊花最足以体现这种人文性格。
咏菊的诗人可以上溯到战国时代的屈原,而当晋代陶渊明深情地吟咏过菊花之后,千载以下,菊花更作为士人双重人格的象征而出现在诗中画里,那种冲和恬淡的疏散气质,与诗人经历了苦闷彷徨之后而获得的精神上的安详宁静相契合。
因而对菊花的欣赏,俨然成为君子自得自乐、儒道双修的精神象证。
中国人对于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的称赞由来已久,自是达成共识。
其幽芳逸致,风骨清高,不做媚世之态;涤人之秽肠而澄滢其神骨,致人胸襟风度品格趣味于高尚之品性,深博世人爱意。
“兰生幽谷,无人自芳”,据传孔子称之为王者之香。
而兰之幽香我没有领略过,想必其香气自然是沁人心脾的美事。
然其孤芳自赏的风喻,应是贤人逸士的高标自况;而“美人香草”之谓,也或多或少地透出有志之士不为世人所知的悲愤抑郁之意。
而竹,我小时常见。
虽处北方凛冽酷寒之地,却也是几株劲节清高,洒风弄月,不无轻筠幽篁之致,至于竹香竹笑之属,我实不大了解。
就是清代郑板桥的《墨竹图》,满图皆节,仅数片叶,坚劲挺拔,气势冲霄,很具节操和傲岸,倒让我深谙了竹之坚贞高洁的象征意味。
说到傲霜的菊花,当然要数陶渊明的偏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哉其乐。
然而,我想陶渊明所采的那菊,定不是花钱雇用花匠所植,而是普通的野菊罢了;淡泊清华,凌霜自得,自蕴情致而已,自然是现代的赏菊家所不屑于顾的。
对于剪雪裁冰、耐寒傲冷的梅,我只见过一株。
深黄的,磬口的,近乎晶莹剔透的,于老干嫩枝之间,开些小花;疏影潇洒,冷香四溢,煞是清韵高洁,让人有脱俗之念,生妻梅之心。
此中情趣,自非是追名逐利之人所可深味,更不是那种不甘寂寞者所能领悟的。
梅兰竹菊四君子,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一直为世人所钟爱,成为一种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这虽然是自身的本性使然;但亦与历代的文人墨客、隐逸君子的赏识推崇不无关系。
而四君子之名的来源,我以为大概是出于古代的贤人君子,每每以梅兰竹菊自况,而梅兰竹菊四者也足以被用之来美喻其高风亮节之故吧。
基于这种内在的品德之喻,“四君子”之称,也确实恰如其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