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江雪》说课稿范文
《江雪》《梅花》二诗说课稿

《江雪》《梅花》二诗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与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这两首诗。
在这两首诗中,柳宗元和王安石分别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然与人生的感悟。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两首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掌握诗歌的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阅读、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自然之美与人生之苦,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1. 导入新课首先,我会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经学过的唐代和宋代诗歌的特点,以及这两个时期的社会背景。
然后,我会介绍柳宗元和王安石的基本情况,包括他们的生平、诗歌风格以及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2. 教学内容首先,我们将一起朗读这两首诗,感受它们的韵律和节奏。
然后,我将引导学生逐句分析《江雪》和《梅花》的内容,重点讲解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艺术手法。
例如,《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表现出了一种寂静、空旷的氛围;而《梅花》中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则通过梅花的形象表达了诗人的傲骨和坚韧。
3. 教学方法在这两首诗的教学中,我将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比较阅读法:将两首诗进行比较,让学生发现它们在内容、情感和艺术手法上的异同点。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深入思考诗歌的内涵和意义,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教师引导法:通过我的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诗歌的重点和难点。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情趣。
4. 教学过程具体的教学过程将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导入新课:回顾已学知识,引入唐代和宋代的社会背景以及柳宗元和王安石的生平经历。
2.新课导入:介绍《江雪》和《梅花》的创作背景和诗歌风格。
3.朗读诗歌:带领学生朗读《江雪》和《梅花》,感受它们的韵律和节奏。
4.分析诗歌:逐句分析《江雪》和《梅花》的内容,重点讲解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艺术手法。
古诗《江雪》优秀教案(精选10篇)

古诗《江雪》优秀教案古诗《江雪》优秀教案(精选10篇)古诗《江雪》优秀教案篇1教材分析:《江雪》是第七册第七单元的一首诗,是唐代柳宗元写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古诗塑造了一个在漫天大雪中孤舟垂钓的老渔翁形象,表现了诗人清高、孤傲、坚韧不拔的性格,流露出自己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感情,诗中前两句“千山”形容山虽然很多,可是连一只鸟也没有都飞走了,“万径”形容路多,可是再多的路,连一个脚印也没有,山和路都被雪封盖起来,整个世界显得十分寒冷寂静,这是老渔翁垂钓的背景,后两句写老渔翁垂钓的情景,这是画面的主体,“孤舟”是说江上只有一只船,“独钓”表明船上只有一个人,一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渔翁,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独自垂钓,这个超脱世俗的老渔翁形象,正是柳宗元此时此地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这首诗看似写景,实际写人,这样做使环境描写既有象征意义,又有衬托作用。
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学习诗文,理解诗句,熟读古诗;2、抓住诗中“千”、“万”、“孤”、“独”等关键字词,体会古诗意境及思想感情;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初步了解古诗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读诗想画面,入境悟情感。
教学过程:一、揭题、1、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让我们来欣赏这几幅图,想想这是哪首诗描绘的场景?依次出示《春晓》、《小池》、《山行》三首诗的插图。
看到这幅图让你想到了哪首古诗?(依次出示《春晓》、《小池》、《山行》这三首诗的内容,并进行吟诵。
2、观察一下这三首诗分别是写哪些季节的?(春、夏、秋三个季节)三幅画就是三首诗,走过了春夏秋,让我们一起走进冬天,看看冬天又是怎样一幅画面?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柳宗元写下的一首诗(板书课题:江雪)指导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出示古诗布置要求。
要学习古诗首先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放声读,指名读,读准字音。
江雪说课稿(精品8篇)

江雪说课稿(精品8篇)江雪说课稿(1)《江雪》说课稿一、说教材:《江雪》是第七册第七单元的一首诗,是唐代柳宗元写的一首五言绝句。
这首古诗塑造了一个在漫天大雪中孤舟垂钓的老渔翁的形象。
表现了诗人清高,孤傲,坚韧不拔的性格,流露出自己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感情。
诗中前两句“千山”形容山多,山虽然很多,可是连一只鸟也没有,都飞走了。
“万径”形容路多,可是再多的路连一个脚印也没有。
山和路都被雪封盖起来了,整个世界显得十分寒冷,寂静。
这是老渔翁垂钓的背景。
后两句写老渔翁垂钓的情景,这是画面的主体。
“孤舟”是说江上只有一只船,“独钓”表明船上只有一个人,一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渔翁,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独自垂钓。
这个超脱世俗的老渔翁形象,正是柳宗元此时此地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这首诗看似写景,实际在写人,这样做使环境描写既有象征意义,又有衬托作用。
学情分析:因为我们学校一直重视古诗文诵读活动,学生对这首古诗比较熟悉,很多学生都能够背诵,但对古诗的诗意理解不够精确,对诗人的清高,孤傲,坚韧不拔的性格, 对诗人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感情理解不够到位。
二、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实际和古诗特点我们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古诗。
2.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全诗意思。
3.通过学习诗文,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感悟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根据学生实际,我们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
体会诗的意境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悟诗人的清高,孤傲,坚韧不拔的性格,和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感情。
四、说教法:首先要打破传统的逐字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因此,在备课时,我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
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
在比赛时,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
课文《江雪》一等奖说课稿

课文《江雪》一等奖说课稿1、课文《江雪》一等奖说课稿唐诗,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我国古典诗歌艺术的顶峰。
可以说,唐诗从内容到形式,开创了繁星丽天、万花攒锦的辉煌局面,不但在我国悠久的诗歌传统中风采卓烁,历久常新,而且在世界文化宝库中,也能与人类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媲美,得到举世的赞扬和珍重。
因此,学习唐诗,研究唐诗,就成为我国一千多年来世代相沿的风气,从未衰落。
虽然,在小学阶段古诗学习的数量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江雪》这首诗,描绘出一幅肃穆感人的南国江乡雪景图。
全诗的意境,在“孤”和“钓”二字上。
诗中充满了寒意,令人读之不寒而栗,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
但这首诗,并不是单纯地在描绘中国江乡雪景。
它的立意是很高远的。
它不是为了写雪景而写雪景,而是通过雪景来赞美老翁“独钓寒江”的精神;通过“独钓寒江”的老翁,进而歌颂为坚持正义而斗争的人们。
在诗人笔下,那位“蓑笠翁”的形象,是那样鲜明,令人难以忘怀。
后世许多山水诗不能超过它,人们画山水画也多以这首诗为题材,千百年来传诵不绝。
执教这首诗,我努力在体现以下几个理念:一、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
《标准》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 课上,老师让学生“猜一猜”这首诗的大概意思,其实就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只不过换了“猜一猜”这种说法,学习就不显得那么压抑和沉重了。
根据解释学习古诗是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发现的,这样的发现比教师告诉他的,要有效。
四人合作交流古诗诗句的意思,是在个体充分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
学生先有自己的观点,再进行讨论交流,才有话好说,有理可辩,不至于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怎么学比学什么”更重要。
《江雪》说课稿

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抓住古诗寓情于景的特点,主要把握一个“情”字,贯穿一个“读”字,落实一个“学”字,具体流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给学生展示配有情境描绘的白雪皑皑的雪景图片。
2.学生看图感受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寂静
3.教师导入新课,板题解题。
(二)初读诗文,读出韵味
2. (再自读解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读书、自主探究,进行个性化的体验。在学生充分地读和思考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互动,多元化地解读。。
3.最后全班汇报交流,点拨评议:让学生在汇报交流与教师的点拨中品味诗境,能从“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的“绝、灭”感受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灭的寒冷凄凉。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的“孤、独、寒”感受广阔寂寥的背景空间只有一个渔翁在江雪中垂钓的孤独。并相机介绍“藏头暗尾”的艺术特色,把每句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读读就是“千万孤独”。
第三步:有效链接,升华诗情
情是诗的灵魂。为了把握古诗之魂。
1.我先让学生汇报交流采集本上搜集的柳宗元的资料,了解柳宗元在永贞革新失败后接连遭贬却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经历。
2.接着让学生结合诗的背景自主质疑,知道他写诗的目的是借诗抒情。
3.然后想象说话。在学生内心与诗人产生共鸣时让他们谈谈想对柳宗元说什么?
二、说教学重点
1、正确朗读、背诵古诗,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2、体会诗境,感悟诗情。
三、说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知古诗内容,想象诗句画面,能用自己的话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说诗句的意思。
3.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借景寓情的孤独情感和顽强不屈的精神,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江雪上课教案范文

江雪上课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江雪》。
(2)理解《江雪》的意境和主题,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江雪》的正确朗读和背诵。
2. 理解《江雪》的意境和主题。
三、教学难点1. 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
2. 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江雪》全文。
3. 相关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柳宗元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江雪》的题目,提问:“江雪”寓意着什么?2. 朗读与背诵(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江雪》。
(2)鼓励学生背诵《江雪》。
3. 理解内容(1)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分析其作用。
(2)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4. 感悟情感(1)引导学生通过景物描写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2)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江雪》的意境和主题。
6. 作业布置(1)正确朗读和背诵《江雪》。
(2)写一篇关于《江雪》的感悟体会文章。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1)引导学生找出其他诗人创作的关于雪的诗句,进行对比分析。
(2)讨论不同诗人对雪的不同表现手法和情感。
2. 创作练习(1)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关于雪的诗歌。
(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创作心得。
七、课堂互动1. 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他们在作业中写的关于《江雪》的感悟体会。
(2)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进行分享。
2. 问答环节(1)学生提问,教师回答。
(2)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八、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1)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不足。
2. 教师评价(1)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江雪课文说课教案一等奖2篇

4、江雪课文说课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1、读懂古诗《江雪》,并能用自己的话语来说说这首古诗的意思。
2、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何诗中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过程:一、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江雪:江上的雪。
柳宗元(唐代)学生补充作者的简介。
二、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1、千山:周围的群山。
绝:断绝诗意:许多山岭看不到一只飞鸟。
2、万径:数量很多的道路。
踪:脚印。
灭:消灭,消失(没有了)诗意:条条道路上都不见人走动留下的脚印。
3、孤舟:孤单单的一条小船。
蓑笠翁: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
诗意:孤单单的小船上,有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渔翁。
4、山:寒冷江面上。
诗意:独自一人冒着满天飞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四、说古诗,读古诗,背古诗。
五、联系实际,发挥想象六、整首古诗给人一种什么感觉?学生交流(凄冷、孤傲……)七、学生质疑:解决问题八、感情朗读,体会诗境九、作业5、江雪课文说课教案一等奖一、教材分析(课件出示)《四季》这篇课文是课改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中课文的第2课,它是一首富有童趣的儿歌。
本文通过对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几种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现四季的特征。
儿歌采用拟人的手法,排比的形式,语言亲切、生动,读来琅琅上口,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感受。
同时,四幅插图色彩明丽,形象生动,便于学生观察和想象。
学习了本文,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优美的大自然,从而让环保意识悄悄地在他们心里萌生,使他们养成从自己身边小事做起的习惯,激励他们去积极参与环保实践活动。
二、教学目标(课件出示)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在熟读课文的同时认识11个生字。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一年有四季及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课件出示)1、教学重点:认字和练习朗读。
2、教学难点:感知四季的不同特征,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树立初步的环保意识。
课本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江雪》教案优秀7篇

课本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江雪》教案优秀7篇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江雪》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与品味课文,理解本文从“形象、意境、艺术特色”等方面赏析诗歌。
2、体会作者运用叙述与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进行诗歌赏析。
3、学习柳宗元荡涤世俗的一切杂念,培养超越功利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1、重点:在对具体词句、段落的品读中,理清作者赏析诗歌的基本思路。
2、难点:荡涤世俗的一切杂念,进入一种超越功利的审美境界。
词语积累自食其力同流合污一尘不染万籁无声虚无缥缈平淡无奇精雕细刻空灵剔透超然物外清高孤傲不动声色画龙点睛精雕细琢可望不可即朗读课文略课文分析诗歌通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对诗歌的鉴赏实际就是从文本出发去探求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意的过程。
本文赏析先从解读诗歌的常识开始,利用想象再现诗人描绘的画面,感受诗中的形象,把画面中诗人没有直接写到的部分补充出来。
再利用背景资料,进而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意境,领会画面背后深远的意蕴。
重点是学习第四段细致地赏析方法,这是作者赏析文字中最见功夫的部分。
本文篇幅较长,要抓关键句从整体上感知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赏析的,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同时,在对具体文字段落的品味感悟中加深理解,体会作者评析的深刻。
本文难就难在作者细致的评析诗人艺术匠心上。
针对本诗歌的艺术特色,作者抓住诗中的意象和文字,运用电影术语进行对比、联想,点染、放大等方法作细致入微的赏析。
思维训练1、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思路。
明确本文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叙述与议论相结合。
联想、想象部分为叙述。
评析部分为议论。
2、运用跳读的方式,再次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中心句和关键段落。
第1段是总起,最后1段是总结;其它每个段落的开始句都是中心句。
3、从中心句和关键段落看,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赏析的?其重点是什么?从中心句和关键段落看,本文是从“人物形象、诗歌意境、艺术特色”等方面来赏析的。
其重点是艺术特色。
4、什么是“押仄韵”?“押仄韵”,是指诗歌的韵脚,即二、四两句的最后一个字是仄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文《江雪》说课稿范文
唐诗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我国古典诗歌艺术的顶峰可以说唐诗从内容到形式开创了繁星丽天、万花攒锦的辉煌局面不但在我国悠久的诗歌传统中风采卓烁历久常新而且在世界文化宝库中也能与人类
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媲美得到举世的赞扬和珍重因此学习唐诗研究唐
诗就成为我国一千多年来世代相沿的风气从未衰落虽然在小学阶段
古诗学习的数量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
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江雪》这首诗描绘出一幅肃穆感人的南国江乡雪景图全诗的意境在“孤”和“钓”二字上诗中充满了寒意令人读之不寒而栗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
但这首诗并不是单纯地在描绘中国江乡雪景它的立意是很高远的它不是为了写雪景而写雪景而是通过雪景来赞美老翁“独钓寒江”的精神;通过“独钓寒江”的老翁进而歌颂为坚持正义而斗争的人们在诗人笔下那位“蓑笠翁”的形象是那样鲜明令人难以忘怀后世许多山水诗不能超过它人们画山水画也多以这首诗为题材千百年来传诵
不绝执教这首诗我努力在体现以下几个理念:
一、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标准》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上老师让学生“猜一猜”这首诗的大概意思其实就在引导学生整体感
知只不过换了“猜一猜”这种说法学习就不显得那么压抑和沉重了根据注释学习古诗是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发现的这样的发现比教师告诉他的要有效四人合作交流古诗诗句的意思是在个体充分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先有自己的观点再进行讨论交流才有话好说有理可辩不至于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学比学什么”更重要
二、鼓励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和体验
借用一句老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小燕子”了由此可见阅读更多的是主观行为这与阅读对象的年龄、阅历、经历等都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江雪》这首诗中作者一腔的愤懑苦闷郁结在胸以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行动来发泄他对朝政的不满来表露他对愤世恨时且又孤芳自赏的感情这种感情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是能够有所体会的但如果要和诗人引起共鸣却还有着相当大的距离毕竟还是孩子因此教师只是点到为止学生从自身出发谈体会不追求唯一的结论也没有正确的答案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学生的成长对于这首诗意境的体会将不断发生变化这也是古诗的永恒魅力!
三、扩大容量注重积累
《标准》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积累语言材料其实是感性的语言模块的整体储存这些材料储存于大脑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也就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它们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综合效应极有利于接受和表达能力
的整体提高课前我让学生说描绘冬天的词语;课中引导学生说“千()万()”的成语;教完教材中的古诗再补充《标准》要求背诵的诗文这样的课堂容量学生完全能够接受而且掌握起来也比较轻松自如语文的学习是很难一辍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学不好语文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两者之间总有着很大的差距“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正因为有缺憾才更凸显追求的价值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师多鼓励也多建议让我们在教育的蓝天下携手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