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散

合集下载

第5章 扩散

第5章 扩散

氧气通过球罐壁 扩散泄漏示意图
第二节 宏观动力学方程
本例为球对称稳定扩散问题,由球坐标费克第二定律可得:
c t

D r2
r
(r 2
c ) r

0
即: 积分得:
r 2 c const a r
c(r) a b r
2019/6/28
29
第二节 宏观动力学方程
应用下列边界条件:
t
t
∴ c A dx J A dx
t
x
即 c J t x
将费克第一定律代入上式,可得费克第二定律,如下:
c (D c ) t x x
当D与位置无关时,
c t

D
x
( c ) x

D
2c x2
第二节 宏观动力学方程
(2)三维扩散
第二节 宏观动力学方程
因此,单位时间内氧气通过球壳的泄漏量(氧气的泄漏
c c
|r |r

r1 r2

c1 c2
可得: 即:
a

r1r2 (c2 c1) r2 r1
b

r2c2

r1c1

r2 r1
c(r) r1r2 (c2 c1) r2c2 r1c1
r(r2 r1)
r2 r1
2019/6/28
30
F DAS ( d
p2
p1 )
2019/6/28
27
第二节 宏观动力学方程
②通过球面的稳定扩散
以高压氧气通过球罐壁泄漏为例。 如右图所示,设氧气球罐的内外直 径分别为r1和r2,罐中氧气压力为p1,罐 外氧气压力为大气压中氧分压p2。由于 氧气泄漏量与大气中氧分压相比很小, 故可认为p2不随时间变化。因此,当达 到稳定状态时,氧气将以一恒定速率渗 透而泄漏。

4-固态扩散

4-固态扩散

求在此温度范围内的扩散常数D0和扩散激
活能Q,并计算1200℃时的扩散系数
3、 自扩散系数与互扩散系数
(1)自扩散 指原子(或离子)以热振动为推动力通过由该种原 子或离子所构成的晶体,向着特定方向所进行的迁
移过程。
相对应的扩散系数叫自扩散系数
D* f Dr
示踪原子跃迁结果与相关系数示意图
——有效跃迁频率。
2、空位扩散系数和间隙扩散系数
空位扩散:指晶体中的空位跃迁入邻近原子,而 原子反向迁入空位; 间隙扩散:指晶体内的填隙原于或离子沿晶格间
隙的迁移过程
(1)空位扩散
1 2 D fr 6
r —— 空位与邻近结点原子的距离, r =Ka0
f —— 结点原子成功跃迁到空位中的频率
f ANV
J=const ,
J 0. x
t
非稳态扩散:
扩散物质在扩散介质中浓度随时间发生变 化 C 0 。扩散通量与位置有关。
t
二、扩散动力学方程
—— 菲克定律
1、 菲克第一定律
1858年,菲克(Fick) 在扩散过程中,单位时间通过单位横截面积的
质点数目J 正比于扩散质点的浓度梯度 C 。
四、扩散的应用
金属的焊接、渗碳……
第二节 扩散的统计规律
一、基本概念 扩散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扩散物质
的量,用J 表示,常用单位为g/(cm2.s) 或mol/(cm2.s) 。
稳态扩散 :
指在垂直扩散方向的任一平面上,单位
时间内通过该平面单位面积的粒子数一定,即
任一点的浓度不随时间而变化, C 0,
Q —— 扩散激活能,J/mol
空位扩散:空位形成能+空位迁移能 间隙扩散:间隙原子迁移能

第六章 扩散

第六章  扩散
dx
J2 =
∂J dx + J 1 ∂x
J1
J2
物质在微小体积内的积存速率=
J1 A − J 2 A = −
∂J Adx ∂x
也可用体积浓度的变化率来表示,在微小体积Adx内的物质积存速率 为:
∂( CAdx ) ∂C = Adx ∂t ∂t
代入前式,约去Adx,有: 将扩散第一定律代入,有:
∂C ∂J =− ∂t ∂x
第六章 扩散 Diffusion
在固体中,原子或分子的迁移只能靠扩散 来进行,因而研究扩散特别重要。物质内 部的原子依靠热运动使其中能量高的部分 脱离束缚跳迁至新的位置,发生原子迁移。 大量的原子迁移造成物质的宏观流动称做 扩散。扩散是物质中原子(或分子)的迁 移现象,是物质传输的一种形式。
第一节 扩散第一定律 Fick’s First Law
N1-2=n1Pvdt
1
N2-1= n2Pvdt
2
设n1>n2,则及2净增加的溶质原子摩尔数为 Jdt=(n1-n2)Pvdt 所以:J=(n1-n2)Pv 选用体积浓度C=溶质摩尔数/体积,所以,1面和2面上的溶质原子体 C2=n2/a 积浓度分别为:C1=n1/a; 而从连续分布来看,2面上的溶质体积浓度又可表示为:
一、扩散现象 两块不同浓度的金属焊在一起,在高温下保温,过一段时间, 发现浓度分布发生变化。
C=C2 C2>C1 C=C1
浓度
x
C2
原始状态 C1 距离x
二、菲克第一定律(Fick –1855) 菲克第一定律 菲克(A. Fick)于1855年通过实验得出了关于稳定态扩散的 第一定律,即在扩散过程中,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扩散方向 的单位截面积的扩散流量J与浓度梯度dC/dx成正比。其数学表达 式为:

分子原子的扩散原理

分子原子的扩散原理

分子原子的扩散原理
分子原子的扩散原理可以通过扩散理论解释。

扩散是指物质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自由移动的过程。

在分子原子的扩散中,分子原子具有较高的动能,并且随机运动,碰撞频繁。

扩散原理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特征来解释:
1. 热运动:分子原子具有热能,因此在分子原子之间存在着热运动。

这种热运动使得分子原子能够跨过势垒,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运动。

2. 碰撞传递:分子原子间的碰撞能够使得运动方向发生变化,从而使得分子原子能够沿着浓度梯度向低浓度区域扩散。

这是因为碰撞能够改变分子原子的速度和动能,使其改变运动方向。

3. 纯净区域的补充:当分子原子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扩散时,高浓度区域会失去一部分分子原子,而低浓度区域会得到更多的分子原子。

这样就实现了纯净区域的补充,使得浓度逐渐均匀分布。

4. 势垒:在分子原子的扩散中,还存在着势垒的存在。

势垒是指分子原子在扩散过程中需要克服的能量障碍。

当分子原子具有足够的动能时,就能够越过势垒,并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扩散。

总之,分子原子的扩散原理是由分子间的热运动、碰撞传递、纯净区域的补充和势垒的存在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种扩散过程使得物质能够在不同浓度区域之间实现平衡,能够满足化学反应、传质传热等过程的需求。

材料中的扩散

材料中的扩散
上述扩散出现两种 情况:1界面不移动, 2 界面移动
原因:扩散速率不 同,扩散系数不同。
.
8
2 达肯方程 假设(1)组元间的扩散互不干涉
(2)扩散过程中空位浓度保持不变 (3)扩散驱动力为浓度梯度
J i (2 D 11 D 2 ) c x i D ~ c x i,i 1 ,2
1)自扩散 纯物质晶体中的扩散称自扩散。
.
20
对于多元体系,设n为组元i的原子数,则在等温等 压条件下,组元i原子的自由能可用化学位表示:
μi=G/ni 扩散的驱动力为化学位梯度,即
F=-μi /x 负号表示扩散驱动力指向化学位降低的方向。
二 扩散系数
扩散阻力:基体原子对扩散原子的阻力
组元i原子的平均移动速率vi和驱动力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原子 N n 1 p .t,N n 2 p 15t
则扩散通量:
J(n 1n 2)p a2p x c D x c
则扩散系数:
D a2 p
.
16
3 原子跃迁的距离
假设:①只允许原子做距离为的越迁;②原子在每 个方向上越迁几率相等。即每次越迁与前一次越迁 无关。
则原子跃迁距离表示为: Rn
(所需能量较高)
环形换位 (所需能量较高。)
特点:以此类机制换位的结果必然是通
过界面流入和流出的原子数目相等,不
可能产生科肯道尔效应
.
13
二、原子热运动与晶体中的扩散
1 原子扩散的阻力 宏观扩散流是由大量原子迁移产生的,而原子迁移
则是其热运动的统计结果。 扩散的阻力:原子推开某些邻近的原子引起瞬间畸变。 即能垒
n a
D p
4 原子扩散的激活能与扩散系数

扩散与浓度的关系

扩散与浓度的关系

扩散方程的数值解:适用于复杂几何 形状和边界条件的情况
扩散方程的稳定性和收敛性分析:确 保数值解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理论模型的验证与应用
实验设计:选择合适的扩 散介质和浓度范围
数据收集:测量扩散速率 和浓度的变化
模型验证:将实验数据与 理论模型进行比较,验证
模型的准确性
应用范围:介绍理论模型 在化学、生物、环境等领
实例:气体扩散、液体扩散、 固体扩散等
扩散与浓度的应用
化学反应中的扩散与浓度
化学反应中的扩 散:物质在反应 物中的传递过程
浓度对化学反应 的影响:浓度越 高,反应速度越 快
扩散与浓度的关 系:扩散速率与 浓度成正比
实际应用:通过 控制浓度来调节 化学反应速度, 如化学反应工程 中的反应器设计
生物体内的扩散与浓度
扩散与温度、压力的 关系:温度越高,扩 散速率越快;压力越 大,扩散速率越慢
扩散与物质的性质关 系:不同物质的扩散 速率不同,与物质的 分子量、形状、极性 等因素有关
扩散与浓度的相互关系
扩散:物质从高浓度区域向低 浓度区域迁移的现象
浓度:物质在特定空间内的含 量
扩散与浓度的关系:浓度差是 扩散的动力,扩散使浓度趋于 均匀
实验结果:在不同浓度下,扩散系 数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实验方法:采用浓度梯度法,通过 测量扩散距离和时间来计算扩散系 数
展望:未来可以进一步研究扩散与 浓度的关系,以及扩散系数的影响 因素,为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扩散与浓度的理论模型
扩散方程的建立
扩散现象:物质在空间中的传递过程 扩散系数:描述扩散速率的常数 浓度梯度:扩散驱动力

扩散原理

扩散原理
C t
第二节
动力学理论的不足:
扩散的热力学理论
(1) 唯象地描述扩散质点所遵循的规律; (2) 没指出扩散推动力 扩散热力学研究的问题:
目标: 将扩散系数与晶体结构相联系;
对象: 单一质点多种质点; 推动力: 平衡条件:
C x
u 0 x
u x
假设: 在多组分中 质点由高化学位向低化学位扩 散, 质点所受的力 F ui i x 推导D: 高u
G m D . .v . .v0 exp( ) RT H m H m S 2 . .v0 exp( ). exp( ) D0 . exp( ) RT R RT
2 2
讨论:D=f(结构、性能……) 1、点阵结构:2(对面心、体心)=a2; 2、与空位有关,Dexp(-Gf/2RT);
用途:
硅酸盐 所有过程
固溶体的形成
相变过程
固相反应 烧结 金属材料的涂搪 陶瓷材料的封接
耐火材料的侵蚀性
要求:
扩散的动力学方程 扩散的热力学方程(爱因斯坦-能斯特方程) 扩散机制和扩散系数
固相中的扩散
影响扩散的因素
第一节
一、 Fick第一定律 推动力: 浓度梯度
C J 、 x x
扩散方程
Vi Fi 低u
对象:一体积元中 多组分中i 组分质点的扩散 ui i质点所受的力: Fi x ∵相应质点运动平均速度Vi正比于作用力Fi u Vi Bi Fi Bi x (Bi为单位作用力下i 组分质点的平均速度或淌度)
组分i质点的扩散通量 Ji=CiVi
ui J i C i . Bi x
H m H f / 2 S m S f / 2 D= . .v 0 . exp( ). exp( ) RT R H m H f / 2 D D0 . exp( ) RT

第四章 扩散

第四章 扩散

菲克第二定律的推导
c Fick第一定律) J 2 D( x x dx
J1
入的溶质与在这一段距离内溶质浓度变化引起的扩 散通量之和) 若D不随浓度变化,则
c c 2 c dx J1 J 2 D dx D 2 dx t x x x
3.菲克第二定律:解决溶质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情 况,即dc/dt≠0
两个相距dx垂直x轴的平面组成的微体积,J1、J2 为进入、流出两平面间的扩散通量,扩散中浓度变 化为c,则单元体积中溶质积累速率为 c dx J 1 J 2
t
t
c J1 DFick ( ) 第一定律) ( x x
上式即为扩散偶经过时间t扩散之后,溶质浓度沿x方向的分布 公式, 其中 erf ( ) 2 exp 为高斯误差函数,可用表查出: ( 2 ) d
x
dc n ) 令 A exp(代入式( 1)则有 d
d 2 c dc 2D 2) ( 1 d d
2DA[n( n1) ] exp(n ) A exp(n )
(2)
Fick第二定律的解
若n
1 2 , 代入(2)左边化简有 4D
2 2 2 DA exp 4D 4D A exp(
则单位时间内两者的差值即扩散原子净流量 J=(1/2)f(n1-n2) =(1/2)fC1dx-(1/2)fC2dx =f(C2-C1)dx/2
令D=(1/2)(dx)2f,则 J=-(1/2)(dx)2(dc/dx)

=-D (dc/dx)
稳态扩散下的菲克第一定律的应用--扩散系数的测定:
其中一种方法可通过碳在 γ -Fe中的扩散来测定纯 Fe 的空心园筒,心部通渗碳气氛,外部为脱碳气氛, 在一定温度下经过一定时间后,碳原子从内壁渗入, 外壁渗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合金法、扩散法、离子注入法。 合金法、扩散法、离子注入法。
在lC制造中主要采用扩散法和离子注入法。 lC制造中主要采用扩散法和离子注入法。 制造中主要采用扩散法 高浓度深结掺杂采用热扩散法 浅结高精度掺杂用离子注入法 高浓度深结掺杂采用热扩散法,浅结高精度掺杂用离子注入法。 热扩散法, 离子注入法。 P (磷)、B(硼)、 As(砷)、Sb(锑) (磷 B(硼 As(砷 Sb(锑
4、费克第二定律的分析解 费克第二定律的分析解
费克简单扩散方程 2)第二种边界条件: (推进扩散) 第二种边界条件: 推进扩散) 扩散过程中初始的杂质总量 扩散过程中初始的杂质总量QJ是固定的 杂质总量Q 假设扩散长度远远大于初始杂质分布的深度 假设扩散长度远远大于初始杂质分布的深度,则初始分 扩散长度远远大于初始杂质分布的深度, 布可近似为一个δ 函数,边界条件可写为: 布可近似为一个δ 函数,边界条件可写为:
(一)费克一维扩散方程
描述扩散运动的基本方程一费克第一定律 描述扩散运动的基本方程一费克第一定律
其中,C是杂质浓度,D是扩散率(扩散系数),J是杂质净流量 其中, 是杂质浓度, 是扩散率(扩散系数)
根据物质守恒定律 根据物质守恒定律,杂质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率与当地扩散 物质守恒定律, 流量的减小相等, 流量的减小相等,即:
(二)扩散率D 与扩散的原子模型 扩散率D
1、根据杂质在半导体材料晶格中所处的位置, 根据杂质在半导体材料晶格中所处的位置, 可将杂质分为两类 可将杂质分为两类: 两类: (1) 替位型杂质 (2) 填隙型杂质
2、杂质扩散机制
(1) 填隙扩散(Interstitial Diffusion Mechanism) 填隙扩散(Interstitial

如果必须考虑带电空位的扩散率 如果必须考虑带电空位的扩散率,则扩散率就是位置的函 考虑带电空位的扩散率, 数,因而费克第二定律方程必须采用数值方法来求解。 因而费克第二定律方程必须采用数值方法来求解。 费克第二定律方程必须采用数值方法来求解
4、费克第二定律的分析解 费克第二定律的分析解
费克简单扩散方程 1) 第一种边界条件:(预淀积扩散) 第一种边界条件: 预淀积扩散) 在任何大于零的时刻,表面的杂质浓度固定 在任何大于零的时刻,
2、杂质扩散机制
(4) 推填隙式扩散(Interstitialcy Diffusion Mechanism) 推填隙式扩散(Interstitialcy 本体原子 杂质原子 扩散过程: 扩散过程:
■ ■
替位式杂质原子被自填隙本体原子推到填隙位置; 替位式杂质原子被自填隙本体原子推到填隙位置; 自填隙本体原子推到填隙位置 杂质原子占据另一个晶格位置, 杂质原子占据另一个晶格位置,该晶格位置上的本体原子 被移开并成为自填隙原子。 被移开并成为自填隙原子。 注意:只有存在空位扩散时,才能发生推填隙扩散。 空位扩散时 才能发生推填隙扩散。 注意:只有存在空位扩散
“固溶度”:平衡态下杂质可溶于半导体材料的最高浓度,与温度有关。 固溶度” 平衡态下杂质可溶于半导体材料的最高浓度,与温度有关。
讨论
预淀积扩散
(1) 掺入硅中的杂质总量(剂量,/cm2)随扩散时间变化: 掺入硅中的杂质总量 剂量, 杂质总量( 随扩散时间变化:
(2) 计算扩散形成的PN结结深: 计算扩散形成的PN结结深 结结深: 假设衬底杂质浓度 假设衬底杂质浓度为CB,扩散杂质与衬底杂质反型 衬底杂质浓度为 由
本体原子 杂质原子
不需要自填隙本体原子来推动扩散过程的进行
3、Fair空位模型: Fair空位模型 空位模型:
建立在空位扩散 建立在空位扩散机制的基础上 空位扩散机制的基础上
1)“空位电荷":中性空位俘获电子,使其带负电;中性空位 空位电荷" 中性空位俘获电子,使其带负电 负电; 的邻位原子失去电子,可使空位带正电。 正电。 的邻位原子失去电子,可使空位带正电 2)空位模型:总扩散率是所有荷电状态的空位的扩散率的加权 空位模型: 总和,加权系数是这些空位存在的概率。 总和,加权系数是这些空位存在的概率。 带电空位的数量 总扩散率表达式: 总扩散率表达式:
一、概述 1、掺杂和扩散
1)掺杂 ( Doping) 用人为的方法将所需杂质按要求的浓度和分布掺入到半导体 用人为的方法将所需杂质按要求的浓度和分布掺入到半导体 将所需杂质按要求的浓度和分布 材料中,达到改变材料的电学性质、 材料中,达到改变材料的电学性质、形成半导体器件结构的 目的,称之为“ 掺杂 "。 目的,称之为“ 2)掺杂的方法
3)实际扩散工艺
“预淀积扩散”+“推进扩散”的两步扩散法 预淀积扩散” 推进扩散”
(1) 先进行恒定表面源的预淀积扩散(温度低,时间短), 先进行恒定表面源的预淀积扩散 温度低,时间短) 预淀积扩散( 扩散很浅,目的是控制进入硅片的杂质总量; 扩散很浅,目的是控制进入硅片的杂质总量 控制进入硅片的杂质总量; (2) 以预扩散杂质分布作为掺杂源再进行有限表面源的推进扩 以预扩散杂质分布作为掺杂源再进行有限表面源的推进扩 散,又称主扩散,通过控制扩散温度和时间以获得预期的 又称主扩散, 表面浓度 结深(分布)。 表面浓度和结深(分布)。 浓度和
1、横向扩散:杂质在纵向扩散的同时,也进行横向的扩散 横向扩散:杂质在纵向扩散的同时,也进行横向 纵向扩散的同时 横向的扩散

一般横向扩散长度是纵向扩散深度的 一般横向扩散长度是纵向扩散深度的0.75 - 0.85; 纵向扩散深度的0.75 0.85; 横向扩散的存在影响 集成度 也影响PN结电容 横向扩散的存在影响IC集成度,也影响PN结电容。 的存在影响IC集成度, 结电容。
第二章 扩散工艺 (Diffusion process)
扩散工艺(Diffusion 扩散工艺(Diffusion process)
■ ■ ■ ■ ■
概述 扩散原理(模型与公式) 扩散原理(模型与公式) 实际扩散分布的分析 扩散工艺和设备 扩散工艺质量检测
参考资料: 《微电子制造科学原理与工程技术》第3章扩散 微电子制造科学原理与工程技术》 参考资料: (电子讲稿中出现的图号是该书中的图号) 电子讲稿中出现的图号是该书中的图号)
假设推进扩散的扩散系数为D 时间为t 则上式可改写为: 假设推进扩散的扩散系数为D2,时间为t2,则上式可改写为:
注意
只有当 成立时, 成立时,
两步扩散中推进扩散 边界条件才能成立。 两步扩散中推进扩散的边界条件才能成立。 推进扩散的 才能成立
三、实际扩散分布的分析(与理论的偏差) 实际扩散分布的分析(与理论的偏差)
为获得足够浅的预淀积分布,也可改用离子注入方法取代预扩散步骤。 离子注入方法取代预扩散步骤 为获得足够浅的预淀积分布,也可改用离子注入方法取代预扩散步骤。
第一步:预淀积扩散 第一步:
第二步:推进扩散 第二步:
5、计算两步扩散法的杂质分布
1)预淀积扩散(恒定表面浓度Cs): 预淀积扩散(恒定表面浓度Cs): 边界条件: 边界条件: 扩散后杂质浓度分布: 扩散后杂质浓度分布:
3)常用的掺杂杂质 常用的掺杂杂质
2、扩散工艺在IC制造中的主要用途: 扩散工艺在IC制造中的主要用途 制造中的主要用途:
1)形成硅中的扩散层电阻 形成硅中的扩散层电阻 2)形成双极型晶体管的基区和发射区 形成双极型晶体管的基区 基区和 3)形成MOSFET中的漏区和源区 形成MOSFET中的漏区和 中的漏区
2、杂质扩散机制
(5) 挤出式扩散(Kick-out Diffusion Mechanism)与 挤出式扩散(KickMechanism) Frank-Turnbull式扩散 FrankFrank-Turnbull式扩散(Frank-Turnbull Diffusion Mechanism) 式扩散( Mechanism)

硅中杂质的扩散率曲线(低浓度本征扩散) 硅中杂质的扩散率曲线(低浓度本征扩散):
■ 中性空位的扩散率: 中性空位的扩散率 的扩散率:
其中,E0a是中性空位的激活能(eV); 激活能(eV); 其中, 是中性空位的激活能
D00是一个与温度无关的系数,取决于晶格结构和振动频率。(cm2/s) 是一个与温度无关的系数 取决于晶格结构和振动频率。 系数, /s)
扩散后杂质总量为: 扩散后杂质总量为:
假设预淀积扩散的扩散系数为D 时间为t 则上式可改写为: 假设预淀积扩散的扩散系数为D1,时间为t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上式可改写为: 预淀积扩散的扩散系数为
5、计算两步扩散法的杂质分布
2)推进扩散(有限表面源QT): 推进扩散(有限表面源Q 边界条件: 边界条件:
扩散后杂质浓度分布: 扩散后杂质浓度分布:
■ ■
开发合适的扩散工艺,预测和控制杂质浓度分布。 开发合适的扩散工艺,预测和控制杂质浓度分布。 研究IC制造过程中其他工艺步骤引入的扩散过程 研究IC制造过程中其他工艺步骤引入的扩散过程 对杂质分布和器件电特性的影响。 对杂质分布和器件电特性的影响。
二、扩散原理(模型与公式) 扩散原理(模型与公式)
此时扩散方程的解为: 此时扩散方程的解为: 被称为特征扩散长度 pm) 被称为特征扩散长度(pm); Cs是固定的表面杂质浓度(/cm3) 特征扩散长度( 是固定的表面杂质浓度 表面杂质浓度( 预淀积扩散又被称为恒定表面源(浓度)扩散;在实际工艺中, 预淀积扩散又被称为恒定表面源(浓度)扩散;在实际工艺中, 又被称为恒定表面源 Cs的值一般都是杂质在硅中的固溶度。 Cs的值一般都是杂质在硅中的固溶度。 的值一般都是杂质在硅中的固溶度
2、杂质扩散机制
(3) 空位扩散(vacancy-assisted Diffusion Mechanism) 空位扩散(vacancy-
本体原子 杂质原子
■ ■
空位扩散需要的激活能比直接交换式扩散小 空位扩散需要的激活能比直接交换式扩散小; 激活能比直接交换式扩散 空位扩散是替位型杂质的主要扩散机制之一 空位扩散是替位型杂质的主要扩散机制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