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三单元

合集下载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通用10篇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通用10篇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通用10篇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1教学目标1.理解小数比大小的方法,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2.让学生经历从具体—表象—抽象的学*过程,获得小数比大小的方法,并发展迁移能力。

3、让学生感受小数比大小的方法是有价值的。

教学重点: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让学生经历从具体—表象—抽象的学*过程,获得小数比大小的方法,并发展迁移能力。

教学过程:一.复*导入:1、在数射线上放一放下面各数,并选两个数比一比大小。

__52、在○里填上“=”○○○3、揭题:小数的大小比较二.自主探究新知。

(一)、数射线上比大小。

1、出示情景这是四(3)班同学在进行跳远比赛呢?徐夏豪的成绩是:2.90米。

沈珺的成绩是:3.60米。

夏陈的成绩是:3.45米。

你能给他们排出名次吗?2、学生操作交流并排出名次3、练一练:用数射线上的点表示下面各小数,并比较每组数中两个数的大小。

(二)、脑子里比大小。

1、出示沈佳妮的成绩是:2.98米。

徐璐婕的成绩是:2.89米。

顾雨菲的成绩是:3.05米。

(2)、离开数射线,把三张卡片在桌上排一排。

(3)、交流说出她们排列的名次。

(三)、归纳比较小数大小的一般方法1、还有其他的方法排出名次吗?2、小组讨论3、交流并出示: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再比较十分位上的数,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4、小结: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与多位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是相通的。

三、巩固运用1、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小数的大小。

3.14○4.130.473○0.465.0192○5.01297.281○8.0012、综合运用。

2004年雅典奥运会男子110m栏决赛真激烈!加西亚的成绩是13.20秒刘翔的成绩是12.97秒特拉梅尔的成绩是13.18秒(1).提问:刘翔(中国)、加西亚(古巴)、特拉梅尔(美国)跑在前三位,你能给他们排出名次吗?(2).独立思考:有哪些好办法能很清楚地比较出这三个小数的大小?(3).学生交流。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知识梳理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知识梳理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知识梳理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1. 长方体的特征。

- 面: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 棱: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可以分为三组,每组有4条棱。

- 顶点:长方体有8个顶点。

2. 正方体的特征。

- 面: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并且6个面完全相同。

- 棱:正方体有12条棱,12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 顶点:正方体有8个顶点。

3.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当长方体的长、宽、高相等时,这个长方体就是正方体。

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1. 表面积的概念。

- 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 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 + 长×高+宽×高)×2,用字母表示为S = 2(ab+ac + bc),其中a表示长,b表示宽,c表示高。

3. 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 正方体的表面积 = 棱长×棱长×6,用字母表示为S=6a^2,其中a表示正方体的棱长。

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1. 体积的概念。

-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2. 体积单位。

-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

- 1立方厘米: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一个手指尖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

- 1立方分米: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一个粉笔盒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

- 1立方米: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一个洗衣机的体积大约接近1立方米。

3. 长方体体积的计算。

-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用字母表示为V = abc。

也可以根据底面积计算,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即V=Sh,其中S = ab(底面积)。

4. 正方体体积的计算。

-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用字母表示为V=a^3,也可以根据正方体底面积S = a^2,体积V = Sh。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下学期数学第三单元数学考试测试卷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下学期数学第三单元数学考试测试卷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下学期数学第三单元数学考试测试卷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

1.1.02dm3=( )cm3 3.4m2=( )dm2 ( )mL=0.36L2090cm3=( )L 6.5m3=( )m3( )dm32.0.53=( ) 43=(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一个可乐瓶的容积约是 600()。

(2)一桶汽油大约有 150()。

(3)一本词典的体积约是900()。

(4)一间教室所占空间约是200()。

(5)一只家用铁桶约用铁皮52()。

4.把 6.4 升水倒入一个棱长 2 分米的正方体容器里,水面高()分米。

5.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扩大到原来的4倍,它的棱长总和扩大到原来的()倍表面积扩大到原来的()倍,体积扩大到原来的()倍。

6.一根长方体木料长2米,横截面是25平方厘米,这根木料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7.把两个棱长是6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是(. )体积是()8.一个正方体木箱占地64 dm2,制作这个木箱至少需要()木板,它的体积是(9.将一个棱长为6 cm的正方体铁块熔铸成一个长方体铁块,这个长方体铁块的长为9 cm,宽为4 cm。

这个长方体铁块前面的面积是()cm2。

10.将一个长为8dm、宽为6dm、高为5dm的长方体木块切割成棱长为2cm的小正方体,一共可以切割成()块。

把这些小正方体排成一行,一共长()m。

二、判断题。

(每题 1 分,共5分)1.150 L的冰箱,它所占的空间就是150 dm3。

()2.棱长是6 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相等。

()3.相邻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4.体积是 1 立方米的正方体,它的底面积一定是 1 平方米。

()5.一块石头完全浸没到盛有水的容器里,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头的体积。

()三、选择题。

(每题2分,共12分)1.一本数学书的体积约是117()①立方米②立方厘米③立方分米④无法确定2.一个瓶子恰好能装500 mL的水,我们说这个瓶子的()是 500 mL。

五下数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五下数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五下数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主要涉及到分数的概念、分数的加减法、分数的乘法、分数的除法以及分数的混合运算等知识点。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详细总结:1. 分数的概念分数是用分子和分母表示一个数的方式,其中分子表示被分成的份数,分母表示分成的总份数。

例如,$frac{1}{2}$表示将一个整体分成了两份,其中一份为 1。

2. 分数的加减法分数的加减法需要先将分数的分母统一,然后将分子进行加减运算。

例如,$frac{1}{2}+frac{2}{3}=frac{3}{6}+frac{4}{6}=frac{7}{6}$。

3. 分数的乘法分数的乘法是将分子和分母分别相乘,即 $frac{a}{b} timesfrac{c}{d}=frac{a times c}{b times d}$。

例如,$frac{1}{2} times frac{2}{3}=frac{1 times 2}{2 times 3}=frac{1}{3}$。

4. 分数的除法分数的除法是将除数的分子和分母互换,然后将被除数乘以互换后的除数。

即 $frac{a}{b} div frac{c}{d}=frac{a}{b} timesfrac{d}{c}=frac{a times d}{b times c}$。

例如,$frac{1}{2} div frac{2}{3}=frac{1}{2} times frac{3}{2}=frac{3}{4}$。

5. 分数的混合运算分数的混合运算包括加减乘除等多种运算方式。

在进行混合运算时,需要注意先后顺序和运算符的优先级。

例如,$2frac{1}{2}+frac{1}{3} times 2=2+frac{1}{3} times2=2+frac{2}{3}=2frac{2}{3}$。

以上就是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的知识点总结。

在学习分数的过程中,需要多做练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数学水平。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五篇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五篇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五篇小学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1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2)体会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上的应用价值,能利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数学能力,使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习惯,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使学生体会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本课件、练习题卡。

教法学法: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遵循“激”、“导”、“探”、“放”的原则,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准备题,诱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概括交流,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迁移、类推,促进学生对新知的内化和建构。

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我还注重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融观察、比较、讨论、交流、自主探究等学习方法为一体,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来解决新课。

教学中,突出“五让”的特色:书本让学生自学;问题让学生提出;规律让学生发现;疑难让学生研讨;评价让学生参与。

以上的“五让”,符合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大约10分钟)1、谈话引入。

2、出示情景图。

让学生明确题中的数学信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用20元买3本笔记本和1支钢笔,还剩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计算,并说出解题的思路。

3、回顾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运算,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4、揭示课题。

在实际生活中,文具的单价不仅仅是整数,还有很多小数的情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单元知识点归纳——第三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单元知识点归纳——第三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3 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它们的展开图。

1.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长方体有8.个顶点...,.12..条棱..。

2.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3.长方体12条棱的长度和叫做长方体的棱长总和。

长方体的棱长总和........=.4.条长..+.4.条宽..+.4.条高..=.(.长.+.宽.+.高.).×.4.。

用字母表示:C=..(.a+b+h .....).×.4.。

4.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正方体有8.个顶点...,.12..条棱..,.12..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5.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6.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棱长×12。

用字母表示:C=..12..a .。

7.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特别注意:当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形时,其他四个面是大小和形状完全相同的长方形。

温馨提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

长方体的摆法不同,长、宽、高也就不同。

温馨提示:长方体的上面和下面、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分别是相对的面。

温馨提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并不是唯一的,左图只是其中的一种。

无底(或无盖)长方体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S=2(ab+ah+bh)-abS=2(ah+bh)+ab无底又无盖长方体表面积=(长×高+宽×高)×2S=2(ah+bh)贴墙纸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S=a×a×6用字母表示:S= 6a2生活实际:油箱、罐头盒等都是6个面游泳池、鱼缸等都只有5个面水管、烟囱等都只有4个面。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解决问题达标练(含参考答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解决问题达标练(含参考答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解决问题达标练一、解答题1.一个棱长4分米的正方体无盖空水箱。

华华不小心在这个水箱的侧面扎了一个洞,洞口下沿距水箱底部2.2分米(如下图),如果往这个空水箱中缓慢地注入32升水,那么水是否会由这个洞口溢出?(水箱厚度忽略不计)2.南街小学修一个沙坑,沙坑的长为9米,宽为3米,在沙坑里铺一层50厘米的沙土,需要多少立方米的沙土?3.一个长方体沙坑,长8m、宽2.5m、深0.5m,一辆车每次运送1.5m3的沙土,至少需要运多少次才能填满这个沙坑?4.把一个所有棱长之和为144厘米的正方体实心铁块熔铸成一个长为9厘米,宽为6厘米的长方体实心铁块,这个长方体实心铁块的高是多少厘米?5.一个棱长20厘米的正方体玻璃缸,里面装满水,现在将水倒入一个长20厘米,宽16厘米,深30厘米的空长方体玻璃缸中,水面离缸口有多少厘米?6.有一个棱长是9分米的正方体钢锭,要把它熔铸成一个底面是正方形,底面周长是12分米的长方体钢材,钢材长是多少米?7.一个长方体容器有水若干,从里而量长8分米,宽5分米,高4分米,水深2.5分米。

如果投入一块棱长为4分米的正方体铁块,这个长方体容器里的水溢出多少升?8.一个长方体的玻璃缸,从里面量长是8dm,宽是6dm,高是4dm,水深为3.2dm。

如果在缸内放入一个不规则形状的铁块(完全浸没),缸里的水溢出11.6L,那么这个铁块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9.把一个棱长8分米的实心正方体钢坯熔铸成一个长16分米,宽4分米的实心长方体钢坯,这个实心长方体钢坯的高是多少分米?10.小亮家要砌一道长20米,厚0.24米,高3米的砖墙。

如果每立方米用砖500块,一共要用多少块砖?11.一个水槽长20厘米、宽10厘米、高8厘米,先往水槽加水,此时水深3厘米;再往水里放一块石头浸没在水里,水深变成5厘米。

求这块石头的体积?12.如图,现有空的长方体容器A和水深24厘米的长方体容器B(单位:厘米)。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材分析1.通过观察、操作,学生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学生能够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并能够使用常用的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以及1升、1毫升的表象,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换算。

3.学生能够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学生能够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本小节介绍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形状,学生需要理解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面、棱、顶点,并能够形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

长方体一般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而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所有的棱长度相等。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计算本小节介绍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需要掌握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及名数的换算。

同时,学生需要理解表面积的含义,并能够计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容积和容积单位本小节介绍了容积和容积单位的概念,学生需要理解容积的含义,并能够使用常用的容积单位(升、毫升)进行换算。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本小节介绍了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学生需要探索并掌握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

总体来说,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同时,学生需要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同。

第二个价值是通过操作让学生深入理解长、宽、高的概念。

建议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把12条棱分成三组?为什么这三组棱分别叫长、宽、高?通过思考和操作,学生会逐渐理解长、宽、高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练五是应用题,要求学生根据长方体的特征计算面积、体积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分数除法》教材简析:在本单元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对分数的意义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能认、读、写分数,会计算同分母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掌握了分数的意义和会计算分数乘法,并能运用分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分数实际问题。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倒数的认识,分数除以整数,一个数除以分数,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材主要分四个活动呈现:在观察活动中,认识倒数;在操作活动中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借助图形语言,在操作中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在现实情景中,利用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倒数》这节突出两个内容:一是倒数的意义;二是求倒数的方法。

为了使学生对倒数意义的理解更深刻,教材列举了8道两个数乘积为1的乘法算式,通过“算一算”这个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计算更直接地感受这组算式中积的特点,从而在观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这些算式的共同特点。

分数除法(一)是分数除以整数:教材呈现了两个问题,第(1)题是平均分成2份,第(2)题是平均分成3份,这两个问题的共同点是让学生在涂一涂、算一算的过程中,借助图形语言,利用已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问题,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从中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分数除法(二)是一个整数除以分数:教材创设了一个“分一分”的活动。

从整数除以整数到整数除以分数,借助除法的意义和图形语言,体会“除以一个数”与“乘这个数的倒数”之间的关系。

分数除法(三)是利用分数除法的知识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教材借助操场上的活动这一主题情景图,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

教师要突出操作活动,充分利用图形语言,促进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和相应的计算方法。

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鼓励学生用方程解决分数除法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借助操作活动,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2、探索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了解倒数的含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4、能利用方程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发现倒数的特征,理解倒数的意义。

2、通过操作活动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3、进一步发现分数除法的意义,能用方程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难点:1、通过操作活动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运用倒数和分数除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解决重难点的教学策略:1、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归纳等活动,突出操作活动,充分利用图形语言,促进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和相应的计算方法。

2、提倡学生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分数除法问题。

这样先设出未知量,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是一个“顺向思维”,学生理解起来会容易一些。

课时安排:倒数 1课时分数除法(一) 2课时分数除法(二) 2课时分数除法(三) 2课时练习三 2课时整理与复习(一) 2课时数学与生活 2课时机动 1课时第一课时 倒数教学内容:教材24页教学目标: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判断、推理能力。

知识目标:能清楚地知道倒数的概念,能求一个数的倒数。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能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策略:在小组间交流合作的基础上,得出倒数的概念,并能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1、谁愿和老师成为好朋友,那我们就握握手吧,我们互相是朋友。

2、说数游戏。

师正说,生倒说,如:师说123,生说321等。

3、师:在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数叫倒数。

二、学习倒数的概念。

1、利用小黑板出示下列算式。

32×23= 2×21= 118×811= 101×10= 97×79= 7×71= 56×65= 51×5= 2、先让学生计算以上算式的结果,并指名回答。

(中、下游学生回答)3、在小组中交流算式有什么规律,然后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如果两个数的乘积是1,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 。

5、指名说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其他同学进行判断并评议。

三、巩固目标。

出示试一试题目,学生独立做,做完后同桌订正,最后指名回答。

四、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交流讨论。

0有倒数吗?与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五、练习巩固。

练一练题目,独立做,全班订正。

六、课堂小结,教师评价。

板书设计:倒数1= (a≠0)a×a教学反思:第二课时分数除法(一)教学内容:教材25页教学目标: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判断、推理能力。

知识目标:体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出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的计算。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操作的欢乐。

教学重点:能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策略:在小组间交流合作的基础上,通过操作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长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整数除以整数以及小数除法,今天我们将来学习数除法。

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几个小朋友有关分饼的问题,请你们列出算式并计算,看谁算的又快又好!(1)每人吃1/2块饼,4个人共吃多少块饼?(2)把2块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吃了多少块饼?(3)有2块饼,分给每人1/2块,可分给几个人?2、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三个算式,观察一下这三个算式的已知数和得数,说一说它们都是已知什么,求什么的运算?这就是分数除法的意义。

师:讨论: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一样吗?总结: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二、探究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1)引导参与,探究新知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分数除法的意义,那么如何来计算呢?请同学们看黑板。

出示问题1。

请大家拿出一张操作纸,涂色表示出这张纸的4/7。

师: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4/7÷2请同学们通过涂一涂,算一算的方式来研究4/7÷2怎样计算。

小组合作,汇报交流。

方法一:把4/7平均分成2份就是把4份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1/7,也就是2/7。

展示折纸和计算过程。

4/7÷2=4÷2/7=2/7方法二: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就是求4/7的1/2是多少,可以用乘法来做。

展示折纸和计算过程。

4/7÷2=4/7×1/2=2/7师:对这种做法大家有什么疑问吗?(2)质疑问难,理解新知①师小结:有的是用分子除以整数,分母不变的方法算出结果2/7,有的是转化成分数乘法来做……那么在这些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②接下来就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先列式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③通过计算你们有什么发现?师:“4/7÷3”表示把4/7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一份。

请同学们拿出第二张操作纸,你能把图中的4/7平均分成3份,并表示出其中的一份吗?展示学生的分法师(指着涂色部分):你所表示的这一部分是4/7的多少?通过直观图理解4/7的1/3是4/21(3)比较归纳,发现规律。

①师:在计算这两道题时同学们想到了不同的算法,计算左边这道题你比较喜欢那种方法?右边呢?②在两道题的计算中同学们都想到了把除法转化成乘法来做,请观察一下,左边这道算式,在转化的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怎么变的?③师:同学们观察真仔细!那像这样的分数除以整数的题目一般可以怎么计算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小组活动,说算法。

④师:通过研讨我们知道了分数除以整数,可以用分子除以整数,但有时不能得到整数商,所以通常转化为乘这个整数的倒数的方法来计算。

出示:分数除以整数,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师:谁能把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完善算法: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⑥那象这样的分数除以整数的题目在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要约分!结果最简。

除号要变成乘号!)三、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四、课堂小结提问交流我们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评价。

板书设计:分数除以整数a b ÷c=a b ×c1(a 、c ≠0) 教学反思:第三课时 分数除法(一)练习课教学内容:教材26页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能采用灵活使用的方法进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

知识目标:通过尝试计算,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方法,使学生牢固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复习上堂所学知识,指名说说计算法则。

二、课堂练习26页练一练第1题先让学生说说计算时应注意什麽?三、学生研究26页练一练第3题。

四、师生共同探究练一练第2题。

五、课内总结,课外延伸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

六、布置作业第四课时分数除法(二)教学目标:教材27页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判断、推理能力。

通过分析的出结论。

知识目标:体验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出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的计算。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操作的欢乐。

教学重点: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推导过程。

教学策略:在小组间交流合作的基础上,通过操作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小圆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前一课我们学习了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你们还记得吗?老师考一考你们好吗,看题目。

95÷5= 52÷4= 71÷7= 指名说出计算方法和结果,并评价。

那么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好不好。

(好)二、学习整数除以分数用课件出示课本的题目1、有4张同样的大饼每两张为一份,可以分成多少份?指名回答:4÷2=?并说出列式的依据。

2、有4张同样的大饼每一张为一份,可以分成多少份?指名回答:4÷1= ?并说出列式的依据。

3、有4张同样的大饼每两张为一份让学生画一画,涂一涂,并在小组间交流讨论,最后全班交流,指名回答。

教师小结:从图上看出结果是8,4÷21=8,也可以用4×2=8来表示。

4、有4张同样的大饼,每31张为一份,可以分成多少份?每41张为一份,可以分成多少份?在小组中解决这两个问题,然后全班交流,教师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