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绞刑架下的报告》教案 北师大版

合集下载

《绞刑架下的报告》教案设计.doc

《绞刑架下的报告》教案设计.doc

《绞刑架下的报告》教案设计-教学目的:一、从伏契克和他战友的坚贞不屈的崇高品德和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中受到教育与感染。

二、学习通过具体事迹刻画人物优秀品质的方法,领会含蓄地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步骤:一、介绍作者与作品,激发学习热情。

出示《绞刑架下的报告》。

这是一本著名的报告文学作品,又被译名为《绞索套着脖子时的报告》。

作者是尤利乌斯·伏契克,捷克斯洛伐克的优秀共产党员,著名的反法西斯战士和作家。

请同学朗读注释①。

1942年4月24日,由于叛徒的出卖,他不幸被捕,囚禁于庞克拉茨监狱。

在牢狱中他身受酷刑,刚毅不屈,英勇地进行斗争,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绞刑架下的报告》不是一般的报告文学作品,它是在身受摧残,又被严密监视的极端艰难的情况下,从“死神那里窃取的时间里”,用生命写成的壮丽的英雄诗篇。

这部作品共约七万字,分八章。

开头三章——“二十四小时”、“临死的痛苦”(又译“弥留”)、“二六七号牢房”,记叙被捕时的情形和最初一个时期的狱中生活。

伏契克于1943年9月8日英勇就义。

烈士的英雄形象已经超越捷克的国界,活在世界革命人民的心中。

让我们怀着对英雄的崇敬与缅怀,学习该文,从中获取丰富的营养。

二、阅读全文,初步掌握要点。

“二六七号牢房”是《绞刑架下的报告》一书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是伏契克英勇战斗的真实写照。

先明确:I.全文三个部分围绕着一个中心写。

围绕着一个什么中心呢?揭露德国法西斯的凶狠残暴和色厉内荏的虚弱本质,歌颂捷克爱国者坚强不屈、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坚信法西斯必败,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必胜。

2.在捷克英雄群象中着重写了哪些人?卡瑞尔,“老爸爸”——约瑟夫·贝舍克,与牢房中的爱国志士组成的战斗集体。

3.三个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概括说明。

第一部分着重描绘爱国工人卡瑞尔·马里茨的光辉形象,揭露法西斯监狱的黑暗和残暴。

第二部分着重描绘老爱国志士约瑟夫·贝舍克的英雄形象,赞美爱国者之间深厚的战斗情谊。

《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教案

《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教案

《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绞刑架下的报告》这篇文章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经历。

2. 通过分析文章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 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理解其中的情感变化。

2.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解读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 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并写作:你认为一个人的信念和理想在面临困境时应该如何坚持?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绞刑架下的报告》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组织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的情感变化。

3.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解读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后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并写作:你认为一个人的信念和理想在面临困境时应该如何坚持?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课后作业质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绞刑架下的报告》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作者和背景的相关资料。

3. 教学工具: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与《绞刑架下的报告》主题相关的文章,如《牛虻》、《复活》等,让学生比较不同作品中的信念与理想表达。

2. 电影欣赏:组织学生观看根据课文内容改编的电影,如《绞刑架下的报告》改编的电影,让学生通过视觉影像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七、教学反思1. 课堂氛围:回顾课堂教学过程,评估课堂氛围是否积极,学生是否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和思考。

2. 教学方法:反思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课文内容。

绞刑架下的报告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下册)

绞刑架下的报告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下册)

绞刑架下的报告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下册)
绞刑架下的报告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下册)
绞刑架下的报告
伏契克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体常识
2.理解文章内容,学习作者献身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
3.积累字词
教学重点:
1.结合语境分析重点句子的含义
2.与现场气氛无关、不和谐的场景如何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检测字词:(练习册自主预习一)
2.了解作者及文体常识
二.课文阅读指导:
1.课文所写事情发生的时间从-----到----只有一天,作者经历了哪些事情?
明确:1942年4月24日晚差五分十点到1942年4月25日晚差五分十点
(1)被捕(2)严刑拷打逼供不屈服
2.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敌人的`凶狠残忍?
3.作者被捕前后有哪些表现让你佩服?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重点把握:
1.细读“妻子识别”一节,试分析:
(1)“我舔了舔血迹,不想让她看见......”和“我尽力用最快乐的目光向她辞别.......”中的“我”的心理。

(2)“她恪守我们的约言......”试猜测一下我们“约言的内容”是什么?
2.请分析“你没有心”和“呵,我有心的”这两句对话中“心”的详细含义。

3.为什么每次遭受毒打的时候都插入似乎与现场无关,与现场气氛不和谐的关于工人上班、孩子上学、情人化别的联想?
四.小结:题目是“报告”,作者给我们报告了什么?
明确:一是敌人的暴行;二是革命者的坚强不屈,视死如归的气概五.类文拓展练习:
《天职》
樊春爱。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绞刑架下的报告》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绞刑架下的报告》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6 绞刑架下的报告一、教学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2.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概括能力。

3.理解革命者面对严刑拷打时的不屈精神。

4.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体会课文的语言风格。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概括能力。

2.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

三、教学难点:1.理解革命者面对严刑拷打时的不屈精神。

2.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和文章的语言风格。

四、教学时数:2课时。

五、教学步骤:预习方案: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舔():恪守():一绺():濒临():鼾睡():敞开():无济于事():2. 辨字组词:①踹()湍()揣()②搀()谗()馋()③稚()雉()堆()④裹()衷()⑤蹲()遵()尊()⑥叛()衅()⑦恪()络()参考答案1. 舔(tiǎn):用舌头接触东西或取东西。

恪守(kè):谨慎而恭敬地遵守。

一绺(liǚ):头发等许多根顺着聚在一起。

濒临(bīn):临近。

鼾睡(hān):熟睡而打呼噜。

敞开(chǎng):打开,大开。

无济于事(jì):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

2. ①踹开湍急怀揣②搀扶谗言嘴馋③幼稚雉堞堆积④包裹衷心⑤蹲下遵守尊敬⑥叛乱挑衅⑦恪守联络第一课时(一)以简介作者的方式导入课文的学习:上一课,我们结识了一位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的女革命者。

今天我们先来听听一位人物的简要传记。

请听:他1903年生于布拉格一个工人家庭。

在十月革命鼓舞下投入革命活动,18岁加入捷克共产党。

1921年进查理大学文学院学习,由于生活所迫,当过短工和街头广告员。

后任共产党刊《创造》总编辑和共产党机关报《红色权利报》编辑。

1942年4月,他被敌人逮捕。

他在秘密警察监狱里备受折磨,坚贞不屈。

他得到监狱看守人的帮助,用铅笔头在碎纸片上写成了长篇特写《绞刑架下的报告》。

全书共分8章。

写他从被捕的第一天起,就遭到骇人听闻的拷打和迫害,但他始终没有失掉对胜利的坚定信念。

《绞刑架下的报告》教案

《绞刑架下的报告》教案

绞刑架下的报告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历史上的绞刑架以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
2.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历史意识;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献查找能力。

二、教学内容
1.绞刑架的历史发展与作用;
2.绞刑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使用情况;
3.绞刑架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15分钟)
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站在绞刑架下,讲述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2. 课堂讲解(30分钟)
老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资料,介绍绞刑架的历史发展、作用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使用情况,让学生了解绞刑架背后的历史。

3. 自主学习(40分钟)
学生阅读资料,自行查找相关文献,了解绞刑架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以及社会对绞刑架的反思和思考。

4. 小组讨论(30分钟)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绞刑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使用情况,分析其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和效果,以及在现代社会中是否还有应用场景。

5. 总结(15分钟)
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讨论内容,引导学生从历史、道德和社会发展等角度来思考绞刑架的现实价值和局限性。

四、教学评价
1.学生能正确理解绞刑架的历史背景和使用情况;
2.学生能分析绞刑架的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和效果;
3.学生能从多个角度来思考绞刑架的价值和局限性;
4.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献查找能力得到提高。

五、教学延伸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绞刑架的历史发展和不同使用情况,制作漫画或小说,以促进学生对绞刑架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绞刑架下的报告》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绞刑架下的报告》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课题:《绞刑架下的报告》课型:主读课课时: 2课时上课时间: 2013年 5月14日作者:苏伦单位:台儿庄区涧头二中风浪里试舵手,困难中识英雄——《绞刑架下的报告》教学设计文本解读:《绞刑架下的报告》是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主读课文。

该单元以“红色经典”为主题。

本文是一本著名的报告文学作品,又被译名为《绞索套着脖子时的报告》。

作者是尤利乌斯•伏契克,捷克斯洛伐克的优秀共产党员,著名的反法西斯战士和作家。

《绞刑架下的报告》不是一般的报告文学作品,它是在身受摧残,又被严密监视的极端艰难的情况下,从“死神那里窃取的时间里”,用生命写成的壮丽的英雄诗篇。

这部作品共约七万字,分八章。

开头三章——“二十四小时”、“临死的痛苦”(又译“弥留”)、“二六七号牢房”,记叙被捕时的情形和最初一个时期的狱中生活。

本文写了1942年4月24日,由于叛徒的出卖,他不幸被捕至囚禁于庞克拉茨监狱24小时,在牢狱中他身受酷刑,刚毅不屈,英勇地进行斗争,揭露了法西斯对革命者的残酷迫害,表现了共产党人的钢铁般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阅读红色经典,感受先烈情怀,养我浩然之正气。

课前预习:1.搜集并了解报告文学及作者伏契克的有关资料。

2.朗读课文,标出段序及文中生字词,并进行圈点批注。

相关课程标准:“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2.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概括能力。

3.理解革命者面对严刑拷打时的不屈精神。

4.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体会课文的语言风格。

《绞刑架下的报告》教案设计

《绞刑架下的报告》教案设计

《绞刑架下的报告》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课程背景本节课将带领学生走进历史,了解一段发生在绞刑架下的报告。

通过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相关历史背景,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绞刑架下的报告》的背景及意义;掌握相关历史词汇和概念;培养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第二章:教材内容分析2.1 教材简介《绞刑架下的报告》是一部历史文献,记录了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状态、思想观念以及面对困境的抉择。

本节课将选取教材中的关键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2 教学内容文献的产生背景;文献的主要内容;文献的价值与意义。

第三章:学情分析3.1 学生特点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针对本节课的内容,可能对历史背景和特定词汇的理解存在困难。

3.2 教学策略针对学生特点,教师将采用讲授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

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历史背景。

第四章:教学过程设计4.1 教学步骤步骤一:课程导入,介绍课程背景和教学目标;步骤二:讲解教材内容,分析文献的产生背景、主要内容以及价值意义;步骤三: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文献中的关键问题,分享讨论成果;步骤四:课堂小结,总结课程重点,布置课后作业。

4.2 教学时间本节课计划用时40分钟。

第五章:课后作业设计5.1 作业内容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历史背景和关键概念;查找相关资料,深入了解《绞刑架下的报告》的背景和影响。

5.2 作业提交时间课后一周内提交作业。

第六章:教学评价设计6.1 评价目标通过教学评价,旨在了解学生对《绞刑架下的报告》的理解程度,以及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

6.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能力和思考深度;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对历史背景和关键概念的理解,以及对文献的个人感悟。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红色经典 第6课《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第2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北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红色经典 第6课《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第2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北师

绞刑架下的报告教学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2、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概括能力。

3、理解革命者面对严刑拷打时的不屈精神。

4、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体会课文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概括能力。

2、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

3、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和文章的语言风格。

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二课时预学、探究:一、课堂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一个革命者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的心理状态和他整个的“心”。

这节课我们用比较的方法来进一步把握人物形象和文章的语言风格。

二、课堂研讨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思考:对卢森堡和伏契克,你比较喜欢哪一个?为什么?明确:两人各有特点,同是革命者,卢森堡更多的是女性的细腻和女性的爱,但也不乏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性格,从而征服了读者;而伏契克也有其非凡的魅力,舍己为人的关爱,面对死亡,无所畏惧。

他的冷峻和清醒,更多给人以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形象。

2、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文的语言风格。

(1)我们先回顾《狱中书简》一文中有关景物的描写。

可以看出卢森堡的文章,满了丰富的形容和渲染,可以说是文采风流,激情洋溢,夸X铺饰,哪怕是非常不起眼的植物或者动物的生命现象,都要赞叹一番,激动一番,形容词语纷至沓来,滔滔不绝;描写细腻,语言生动,以情景动人。

(2)《绞刑架下的报告》一文的几个句子(请学生在文中划出):“这一拳几乎要了我的命”“接着就是第二拳,第三拳。

”“我早就料到了这一手。

”“坐好,不然我就要开枪了!”“你开枪吧!”“代替枪弹的是拳打脚踢。

”“一棍子打下来。

两棍子。

三棍子。

”“我感到了疼痛。

五下,六下,七下,现在仿佛棍子直打进了脑髓。

”“现在我又能够比较安静地计算抽打的次数了。

我惟一感觉得到的疼痛,是从那咬烂了的嘴唇上来的。

”3、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所有这些形容痛苦的词语都是十分简短的,只有一个细节(咬烂了的嘴唇),是从效果上暗示了殴打之惨烈。

从这样的语言中,我们感到了作者追求的不但是对疼痛感的克制,而且是精神的优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绞刑架下的报告》教案北师大版教学目的:
一、从伏契克和他战友的坚贞不屈的崇高品德和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中受到教育与感染。

二、学习通过具体事迹刻画人物优秀品质的方法,领会含蓄地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步骤:
一、介绍作者与作品,激发学习热情。

出示《绞刑架下的报告》。

这是一本著名的报告文学作品,又被译名为《绞索套着脖子时的报告》。

作者是尤利乌斯·伏契克,捷克斯洛伐克的优秀共产党员,著名的反法西斯战士和作家。

请同学朗读注释①。

1942年4月24日,由于叛徒的出卖,他不幸被捕,囚禁于庞克拉茨监狱。

在牢狱中他身受酷刑,刚毅不屈,英勇地进行斗争,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绞刑架下的报告》不是一般的报告文学作品,它是在身受摧残,又被严密监视的极端艰难的情况下,从“死神那里窃取的时间里”,用生命写成的壮丽的英雄诗篇。

这部作品共约七万字,分八章。

开头三章——“二十四小
时”、“临死的痛苦”(又译“弥留”)、“二六七号牢房”,记叙被捕时的情形和最初一个时期的狱中生活。

伏契克于1943年9月8日英勇就义。

烈士的英雄形象已经超越捷克的国界,活在世界革命人民的心中。

让我们怀着对英雄的崇敬与缅怀,学习该文,从中获取丰富的营养。

二、阅读全文,初步掌握要点。

“二六七号牢房”是《绞刑架下的报告》一书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是伏契克英勇战斗的真实写照。

先明确:
I.全文三个部分围绕着一个中心写。

围绕着一个什么中心呢?
揭露德国法西斯的凶狠残暴和色厉内荏的虚弱本质,歌颂捷克爱国者坚强不屈、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坚信法西斯必败,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必胜。

2.在捷克英雄群象中着重写了哪些人?
卡瑞尔,“老爸爸”——约瑟夫·贝舍克,与牢房中的爱国志士组成的战斗集体。

3.三个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概括说明。

第一部分着重描绘爱国工人卡瑞尔·马里茨的光辉形象,揭露法西斯监狱的黑暗和残暴。

第二部分着重描绘老爱国志士约瑟夫·贝舍克的英雄形象,赞美爱国者之间
深厚的战斗情谊。

第三部分叙述自己以对敌顽强斗争的实际行动鼓舞难友和同志,显示坚贞不屈的斗争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分段推敲,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1.第一部分:
(1)牢房内恶劣的生活环境。

“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是七步。

”,“走过去是七步,走过来是七步。

”,“这个,我很熟悉。

”,“是的,这一切,我很熟悉。

”——普通的语言,不普通的内容。

揭示牢房的简陋、狭小;揭露捷克内外反动派是一丘之貉,都是迫害革命者的刽子手;表达作者身陷囹固,渴望自由的感情和勇于献身的信念。

(2)牢房生活。

读第1节到第4节、第12节。

牢房是人间地狱,对革命者严密监视,精神上折磨,生活上虐待,拷打审问,“不是表露感情的地方”。

作者揭露法西斯匪徒的凶残本质,对那些披着人皮的野兽进行控诉与鞭鞑。

“趴”、“转动”、“举起”、“支着”、“翻过身来”等词句深刻地揭露法西斯匪徒摧残革命者的血腥罪行。

(3)卡瑞尔的形象。

“这是我的义务”,“我只能这样做”。

这些看来平常的话饱含着他高度的思想觉悟和献身革命的精神。

他爱妻子和孩子,然而酷爱自由胜于酷爱亲人,为了祖国解放事业,他离妻别子,献身革命。

对作者是战友情深,为了拯救战友的生命,他不得不借助外力进行强制。

“命令他在五分钟之内准备出发,……或者到绞刑架下去了结他的生命”,他“跪在我的床边,双手捧着我的头,吻我”,是那样的从容不迫,视死如归。

爱祖国,爱人民。

卡瑞尔这个爱国者的形象,是捷克工人阶级优秀代表的高大形象。

2.第二部分:
(1)“牢房里就剩下我们两个”一句在结构上联系上下文。

(2)“……从两个换成三个,又从三个换成两个,然后又是三个,两个,三个,两个,新的囚犯来了又去了”,语言含蓄,感情深沉,既是对离去的同志无限怀念,对失去的战友无比悲痛,又是对灭绝人性、双手沾满革命者鲜血的法西斯侵略者愤怒的控诉。

(3)“老爸爸”的感人形象。

表情朗读第19节至第22节。

血肉凝成的友情:“引号”不存在了;“变成真正的父子”,“习惯”、“字眼”、“腔调”都“掺合起来了”,四个“哪些”的语句都表明了这一点。

文笔纯熟,感情深沉。

作者用极其朴素的语言叙述“老爸爸”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料,由衷地赞美约瑟夫这位老爱国志士的高尚品格和无私无畏的精神。

“一小朵雏菊和一根青草”,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对战友的鼓励,给死气沉沉的牢房带来生的气息。

“老爸爸”的高尚品质,坚定、无畏、乐观的形象与卡瑞尔一样,是通过一件件具体的事实加以表现和刻画的。

3.第三部分:
这部分是重点。

以侧面描叙的方法写虎穴中斗顽敌的情况。

(1)深刻的揭露。

读第26节。

体会:敌人惨无人道地提审“不能移动”的囚犯,还要用载重五吨的大卡车,还要“握”枪“监视”,“怕我逃走”。

作者用幽默辛辣的笔调入木三分地揭露敌人色厉内荏的虚弱本质,表露了对张牙舞爪敌人的极端蔑视。

(2)贴心的关怀。

“要拿稳啊。

”“手里要拿稳,心里也要拿稳。

”“从敲打厚墙的声音里,从管分饭的人送饭时候的眼光里,我体会出他们是在向我祝贺。

”——战友贴心的关怀,是对作者巨大的鼓舞。

战斗,血的战斗,为了民族的解放,不是孤军作战,并肩前进的,随在身后的有无数战友,这就是革命的希望所在。

(3)由衷的歌唱。

“二六七号牢房在歌唱。

我一生都在歌唱。


“只要不灭亡,还要这样歌唱下去。


“没有歌唱就没有生命,就像没有太阳就没有生命一样。


革命者的生活里充满了战斗,充满了歌唱。

这种歌唱,是英勇战斗的伴奏,是革命乐观主义情怀的抒发,是对胜利到来的向往。

伏契克的一生是歌唱的一生,燃烧的一生,他坚信太阳“一定要继续照耀下去”,“人们一定会在他那温暖的光辉里生活下去。

”伟大的革命理想,坚如磐石般的革命信念支持与鼓舞他奋勇战斗,经受住难以忍受的肉体摧残与精神折磨,成为捷克人民的骄傲,虽死犹生的伟大战士。

伟大理想,坚强意志在战争年代十分可贵,在建设年代同样重要。

28554 6F8A 澊Kg39186 9912 餒925067 61EB 懫39632 9AD0 髐23112 5A48 婈24982 6196 憖|L22388 5774 坴_34721 87A1 螡36060 8CDC 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