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合集下载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教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教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导读本单元以“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为主题,有3课内容。

本课《原始农耕生活》是单元第二课,本课有三部分内容:“原始农业的发展”“河姆渡人的生活”“半坡居民的生活”。

三部分内容之间是由总述到具体代表的关系,其中第一部分内容讲述的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第二、第三部分内容分别介绍了原始农耕时代南、北方聚落的典型代表——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

原始农业的发展是古代文明社会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河姆渡和半坡居民的生活是原始农耕生活的典型代表。

真实情境铺垫渲染,任务层次分明,学生基于材料进行探究,运用知识并以材料为支撑建构历史解释,为学生“深度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切实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课题与课时】人民教育出版社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1课时)【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原始农耕生活。

2.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和识读地图、图片资料,准确说出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的发现地点、距今时间及生产生活状况,简述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表现、标志及意义,体会我们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增强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

2.通过阅读教材和识读地图,简述自然环境对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生产生活状况的影响,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历史遗址、图片、文物,印证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的社会生活状况,认识到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涵养史料实证素养。

设计说明:依据教材和学情,对本课课标要求进行分解。

将“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原始农耕生活。

”分解为:目标1“准确说出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的发现地点、距今时间及生产生活状况,简述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表现、标志及意义,体会我们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增强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

2024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2024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2024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原始的农耕生活》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原始农耕的生活方式,通过学习炎帝、黄帝等历史人物的事迹,让学生了解古代农耕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人物和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古代农耕生活的具体内容和农耕文化的发展,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古代农耕生活的特点,以及农耕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炎帝、黄帝等历史人物的事迹,掌握中国古代原始农耕的生活方式,了解农耕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炎帝、黄帝等历史人物的事迹,中国古代原始农耕的生活方式。

2.难点:农耕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历史人物的事迹,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古代农耕生活。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历史人物、事件和图片的PPT,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古代农耕生活。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农耕工具图片,用于课堂展示和讨论。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炎帝、黄帝等历史人物的事迹,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农耕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中国古代原始农耕的生活方式,包括农耕工具、生活方式等,让学生对古代农耕生活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农耕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附学案)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附学案)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目标: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使用的工具、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制造陶器和建造的房屋、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大汶口原始居民所代表的氏族公社发展阶段、距今年代、制造陶器。

通过讲授半坡、河姆渡、大汶口原始居民生产生活进步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认识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我们的祖先在氏族公社时期就在生产技术和文化方面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如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激励学生的爱国之情。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由于生产的发展。

大汶口原始居民后期出现了私有制和贫富分化,这是阶级和阶级压迫产生的根源。

教学重点: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教学难点:阶级的产生课型设计:新授课教法设计:教师讲授,学生分析、讨论结合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上节课讲到山顶洞人生活的时候,人类社会已经处在氏族公社时期。

那么,继山顶洞人之后,又有哪些居民生活在祖国的土地上?他们是怎样生活的?什么时候开始种植粮食?什么时候会建造房屋?什么时候有了贫富的差别?什么时候产生了阶级?这些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讲授的内容。

一、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1、年代和地域2、生活情况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②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③弓箭的使用。

指导学生观看《氏族公社重要遗址示意图》,了解这两个氏族公社所处的地理位置。

并结合上节课讲到山顶洞人的内容,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并提供一些有关图片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制造出弓箭、鱼钩、鱼叉等工具。

结合政治课的有关内容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工具、生产力的关系即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标志着生产力的提高,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在讲述原始农业的同时应强调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河姆渡)和粟(半坡)的国家。

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④制陶业出示彩图2以及补充的一些图片,介绍半坡和河姆渡居民制作的陶器,并简单加以区分陶、瓷的不同。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描述河姆渡原始农耕文化,了解这一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状况。

2. 学生能够理解农耕文明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影响。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了解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2. 难点:理解农耕文明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和历史意义。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以便于学生了解原始农耕文化。

2. 准备一些模拟工具,如木棒、石头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原始农耕生活的乐趣。

3. 提前收集一些有关原始农耕文化的有趣故事或传说,以激发学生对这一时期的好奇心。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原始农耕生活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片或视频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引出原始农耕生活这一主题。

(二)新课讲授1. 讲授河姆渡原始农耕(1)展示河姆渡原始农耕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河姆渡原始农耕的特点。

(2)介绍河姆渡原始农耕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等方面的情况,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生产力和生产干系。

(3)通过展示一些考古发现,引导学生了解河姆渡原始农耕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

2. 讲授半坡原始农耕(1)展示半坡原始农耕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半坡原始农耕的特点。

(2)介绍半坡原始农耕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等方面的情况,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生产力和生产干系。

(3)通过展示一些文物和文献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半坡原始农耕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

3. 讲授原始农业的发展和影响(1)通过比较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农耕的不同点,引导学生了解原始农业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讨论原始农业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如人口增长、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分工等。

(三)教室互动1.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农民或猎人,你会如何生活?并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2. 组织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讨论如何珍爱生态环境,增进可持续发展。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教案+讲课稿)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教案+讲课稿)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讲课稿)七上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教参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人的生活特点,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意义。

初步学习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括、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历史思维方法。

过程与方法:识读《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形象地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房屋的特点;通过概括、比较,弄清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生活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取得的成就,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教参重难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是本课的重点和核心内容。

原始农业的发展,是本课的难点。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原始农业,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过程与方法:识读图片,总结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房屋的特点,掌握识图的基本方法,通过概括、比较,弄清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生活的特点,发展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取得的成就,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探究法、小组合作讨论法、史料分析法。

四、新课讲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捕捉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有什么方法能让原始人的生活更有保障?由此导入新课(一)原始农业的发展1 、农耕之时:出示时间轴和遗址稻谷、粟黍图片,明确原始农业出现发展时间。

2 、农耕之器:出示刀耕火种到耒耜耕种的图片,明确出示旧石器时代的刮削器到新石器时代的磨制石器,再到现在的耒耜图片,生产工具得到不断发展,逐步符合生产生活的需求。

3 、农耕之食:出示《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图》和玉蟾岩遗址稻谷(南方)和东胡林遗址粟和黍遗物(北方)图片;出示舞阳贾湖遗址的骨笛,炭化稻粒和家猪骨骼和裴李岗遗址出土羊头猪雕塑图片;明确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家畜饲养也开始出现4 、小组讨论总结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和意义。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的意义,了解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的生活特点。

初步研究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括、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思维方法识读《北方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形象地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房屋的特点;通过概括、比较,弄清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活的特点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成就,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教学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我国早期人类汗青,相识了他们是以采集和狩猎为生。

但大家想想,单纯地靠采集和狩猎获得食物,会有哪些不足之处?生:冬天食物匮乏;会经常挨饿;有时为了获得食物要走到很远的地方……师: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原始农业的发展2.教师提问: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什么?提示: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3.问题思考:为什么说原始农业的兴起对人类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提示: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目标导学二:河姆渡人的生活1.图片展示:XXX2.学生自主研究:阅读教材,了解归纳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地点、时间,并探讨地理环境与河姆渡遗址产生的关系?提示: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约7000年;当时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

3.合作讨论:(多媒体链接相关图片)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样式是怎样的?在生活中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又是什么?饲养哪些家畜?制作的农业工具中最为典型的是什么?学会了制作什么器物?提示:(1)房屋建筑—干栏式建筑;(2)主要农作物—水稻;(3)饲养家畜—猪、狗和水牛为主;(4)典型的农业工具—骨耜;(5)制作器物—陶器、玉器、乐器骨哨。

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三篇

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三篇

【导语】⼭顶洞⼈⽐北京⼈有了很多进步。

但是这个进步经过了⼏⼗万年的演变。

远古⼈类前进的脚步是多么艰难啊,尤其是在⽣产活动中,从采集到采集,从捕猎还是到捕猎。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概述 1、课名:《原始的农耕⽣活》,是⼈教课标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的⼀堂历史课; 2、本节课所需课时为1课时,40分钟; 3、《原始的农耕⽣活》是第⼀单元《中华⽂明的起源》的第⼆课,主要介绍⽒族公社时期的历史。

本课的学习对于学⽣理解中华民族的起源,产⽣民族⾃豪感和认同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标分析 1、知识与能⼒ (1)知道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汶⼝原始居民的农耕⽣活状况; (2)初步理解原始农耕经济的⽣产发展⽔平,进⽽认识原始农业的出现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3)通过阅读历史资料,想象私有财产的产⽣过程,认识到私有财产的产⽣是社会⽣产⼒提⾼的表现,是⼀种历史的进步。

2、过程与⽅法 (1)通过观察历史⽂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初步形成提取图⽚信息和历史想象的能⼒; (2)通过阅读简短的⽂字材料,初步形成有理解的阅读能⼒; (3)通过简单的对⽐分析,形成初步的归类、⽐较的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祖国原始先民创造原始农耕⽂化的艰苦条件,对祖先在物质与精神⽂明的进步做出的伟⼤贡献产⽣敬仰之情; (2)通过分析河姆渡和半坡⽂化的房屋结构与⾃然地理条件的关系,了解古代先民在改造⾃然、利⽤⾃然、顺应⾃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体会古⼈的探索精神。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在⼩学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已经学习过有关原始社会的知识。

对⽒族公社时期的⽣活状况有⼀定的了解; (2)初中阶段学⽣的抽象思维能⼒有限,形象思维⽐较强; (3)学⽣阅读历史图⽚获取历史信息的能⼒还⽐较弱,还没有养成阅读历史图⽚的⾃觉习惯;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学重点解决⽅案: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学⽣观察历史图⽚,阅读参考资料和教材,引导学⽣想象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活场⾯,使学⽣对原始农耕⽣活形成具体形象的印象。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教案(完整资料).doc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教案(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展示出土文物图片设置问题,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逐步积累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2、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并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过程与方法目标: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理解农业的发展标志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与学生的阅读理解相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复习: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基本生活情况。

导语:远古居民慢慢学会了种植和饲养,人类文明进入农耕时代。

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富于智慧,他们很早就学会了种植粟和水稻,学会了饲养家畜,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农业文明。

你们知道我国的农业文明始于何时吗?二、讲授新课1、半坡居民的生活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

(约2分钟)(1)想一想:半坡遗址位于哪里?距今多少年?在人类不断前进的脚步中,半坡人在生活中学会了什么?(提示:建造什么房屋?制作什么?种植什么?饲养什么?学会了使用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半坡遗址位于黄河流域,距今约6000年。

半坡人建造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会制作精美的磨制石器。

主要种植粟,饲养猪和狗等家畜。

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

半坡人已会从事简单的纺织、制衣。

(2)思考与探究:半坡人住半地穴式房屋和种植粟与当地的气候有什么关系?幻灯片展示《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半地穴式房屋、粟的种植。

提问:从《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中可以得出哪些信息?引导学生回答:半坡人的生活用具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彩陶丰富多样的图案和纹饰反映了半坡人具有一定的审美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第2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学习目标】
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
【学习目标】
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
七上P7—9
能力要求:识记
【知识梳理】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河姆渡原始农耕遗址位于
流域的

市,距今约
年,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
(世界上最早种植),河姆渡原始居民住着
的房子。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半坡原始农耕遗址位于
流域的

市附近的半坡村,距今约
年,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
(世界上最早种植),居住
的房子,能制造色彩鲜丽的。

【自主检测】
◆XX年11月,被确认为我国发现的最早人工栽培水稻地区之一的苏州草鞋山遗址又有新的考古发现,进一步丰富了其文化内涵。

在下列远古人类中,也已经种植水稻的是

A.元谋人
B.山顶洞人
.半坡人
D.河姆渡人
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据考古发现,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的是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河姆渡居民
D.半坡居民
3假如你是距今约七千年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下列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A
B
D
41973年,浙江省余姚市农民在建排涝站挖地基时,意外地发现一处原始时代人类生活遗址。

遗址中有稻谷、稻秆、稻叶堆积。

这处遗址是


A.北京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半坡人遗址
D.河姆渡人遗址
、能最早种植粟、制造彩陶、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子里的原始居民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河姆渡人
D.半坡人
6XX年11月至XX年1月,“至尊国礼”在西安半坡博物馆隆重展出。

下列关于该博物馆说法,正确的是


①它是在半坡遗址发现后建立的
②它只是用来收藏和展示“至尊国礼”
③它展出了半坡遗址中出土的历史文物
④它展示再现了我国原始农耕的图景
A①②③
B①③④
②③④
D①②④
7下列文物出土于同一原始文化遗址,生活在该遗址的原始居民:


①已经工使用磨制石器
②会纺线织布
③烧制陶器
④拥有成熟的文字
A.①②③
B.②③④
.①③④
D.①②④
8、元谋人、河姆渡遗址都分布在


A.黄河流域
B.长江流域
.珠江流域
D.辽河流域
9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农业出现后,远古人类开始建造房屋,过起定居的生活。

右图干栏式房屋是下列哪一个远古人类的房屋样式?(

A.元谋人
B.北京人
.河姆渡人
D.半坡人
0北京XX年第29届奥运会吉祥物是个具有民族特色
的福娃,其中福娃贝贝的头部文饰,借鉴了中国古代彩陶中的
鱼纹装饰图案看到这个可爱的福娃,我们应该感谢制造这
种彩陶的


A北京人
B河母渡原始居民
半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
【学法指导】
紧扣考点。

通过比较的方法识记河姆渡、半坡遗址被发现的时间、地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作物及其他能力。

不考的内容稍做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