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哈利波特系列的叙事结构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分析阅读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分析阅读全书共17 章节,共15 万字摆布,每章节8-9 千字。
第一章:大难不死的男孩。
主要内容:邓布利多将大难不死的哈利寄托给他惟一的亲人德思礼一家抚养。
主要目的:交待哈利特殊的身世和背景。
章节安排:1 循规蹈矩的德思礼一家厌恶胆怯自己的亲戚波特一家,德思礼先生上班发当今天不少反常怪现象,并且察觉到很可能和波特一家有关。
〔起悬念,波特一家为何不款待见,今天为何不少奇怪的现象:猫头鹰,流星雨,穿斗篷的怪人,和波特一家有什么关系〕2 邓布利多和麦格的对话。
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麦格的抱怨引起的对话解释了怪现象是因为他们在庆祝神奇人的消失。
第二阶段,也是麦格此行目的的核心,从邓布利多证实关于波特一家遇害的真象。
第三阶段,邓布利多为何来这,要将哈利寄托给德思礼一家。
3 海格把小哈利接来。
邓布利多留下哈利和解释的信件。
三人离去。
读书心得:1 人物的初次登场。
直接登场或者间接登场。
德思礼一家和邓布利多都是直接登场。
然而因为德思礼一家是次要人物,登场方式是很平直的叙述描写外貌和工作,比较简单。
而邓布利多的登场虽然也是直接登场,但是用了麦格变成的猫的动作作为引导,并且带有场景氛围的一定渲染〔夜晚,无人的街道〕和外形的相当的描绘〔外貌,穿着〕。
海格的登场更为间接一些,之前是邓布利多的对话中提到了海格,然后麦格和他谈论海格时,海格就骑着飞天摩托浮现了。
而伏地魔固然是非常重要的角色,可是只在对话中被提到,并且有相当的描述。
天狼星更是间接,只是顺带提了一句他是摩托车的主人。
这也可以看出,普通来说小说里浮现名字的人90%是实用的人物,不会是纯背景人物。
对于目前不会有戏份,但是未来会很重要的人物应该之前适当时候有所提示,不然登场的会很仓促。
2 人物的鲜活。
首先是形象描绘〔外貌,穿着,装备,神态,姿态〕。
读者很容易将人物的形象和性格挂钩,所谓“以貌取人〞,因此描绘人物的形象需要突出这个人物有别于众人的气质。
哈利波特叙事手法

哈利波特叙事手法一、哈利波特叙事手法的独特之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那叙事手法可是相当有特色的。
就从故事的构建来说,它特别擅长制造悬念。
你想啊,从一开始哈利收到霍格沃茨的入学通知书,就充满了神秘的气息。
我们不知道这个魔法世界到底是啥样的,对那些奇奇怪怪的魔法生物、神奇的魔法课程都充满了好奇。
这种悬念就像一个钩子,一下子就把读者的心给勾住了。
而且它的叙事视角也很有趣。
基本是以哈利的视角为主,这样我们就好像是跟着哈利一起在这个魔法世界里冒险。
我们能感受到他的惊喜、害怕、困惑。
比如说他第一次参加魁地奇比赛的时候,我们就跟他一样,对这个在空中进行的激烈球赛感到超级兴奋。
那种紧张的氛围,我们仿佛就在现场。
还有就是它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特别好。
既有平静的校园生活描写,像哈利和小伙伴们在宿舍里聊天、在图书馆学习魔法知识之类的。
又有超级刺激的冒险情节,像和伏地魔的战斗啦,寻找魂器啦。
这种节奏的转换,就像是坐过山车一样,一会儿平稳一会儿刺激。
二、多线叙事的运用哈利波特里可不是只有一条故事线。
除了哈利对抗伏地魔这条主线,还有很多支线。
像罗恩的家庭故事,他的家庭里各种有趣的魔法道具,还有他那些调皮捣蛋的哥哥们。
赫敏的麻瓜出身背景以及她如何在魔法世界里不断地证明自己。
这些支线和主线相互交织,就像一张大网。
它们丰富了整个故事的内容,让这个魔法世界更加立体。
比如说在寻找魂器的过程中,罗恩因为家庭的压力和魂器的影响,一度离开了哈利和赫敏。
这时候他的家庭故事线就和主线的冒险故事产生了冲突,让故事更加有看点。
三、角色塑造与叙事的关系在哈利波特里,角色的塑造是和叙事紧密相连的。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而这些特点会影响故事的发展。
哈利的勇敢、善良、有点固执的性格,就决定了他在面对伏地魔的时候,不会退缩。
他会不断地去寻找真相,去战斗。
赫敏的聪明好学、有点爱出风头的性格,使得她在很多危险的情况下,能够凭借自己的知识化险为夷,同时也会因为她的好胜心而带来一些小麻烦。
作为现代性寓言的后童话—论《哈利波特》

作为现代性寓言的后童话—论《哈利波特》北京大学中文系林品论文提要为什么以传统的纸质媒体作为载体的《哈利?波特》,会在当今这个电子媒体极度强势的后工业社会取得空前的传播成就?面对这个值得探究的文化现象,若将“儿童”与“成人”、“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视作二元对立的范畴,是难以做出令人信服的批评的。
《哈利?波特》逸出了一些批评者二元论的规范,从而成了“成人”不该阅读、“儿童”不宜阅读的滑动在两个仿佛有着明确所指的“文学类型”之间的异质性文本,却也正因此而获得了打破“成人出版物”和“儿童出版物”的界限、在“后文学时代”赢取巨大传播空间的能量。
“童话”是浪漫主义意识形态推论实践的替代和起源缺乏的“儿童文学”的补充,它是“成人”在场而“儿童”缺席的一种现代性设计。
而《哈利?波特》这套以死亡为主题的书籍,则是在电子媒体所引发的“童年消逝”的社会变动中应运而生的“后童话”。
现代社会的关键词“技术”与被作者罗琳称为全书“主题”的“死亡”的关节,是《哈利?波特》撬动壁垒森严的“儿童文学”/“成人文学”二元对立的现代性建制,打开书写“严酷的真实”、“探讨善恶”的深层空间的“阿基米德支点”。
《哈利?波特》这部“后童话”所创造的魔法世界,并不是现代“成人”为确证自我、寻求庇护、获取抚慰而构想的“净土”,不是与现代性世界二元对立的“神秘的原始思维的世界”,也不同于托尔金幻想的纯架空的“第二世界”,而是一个弥合、混淆界限的魔法异化/技术魔化的仿真世界。
罗琳正是通过对这样的幻境式自我相似的“超真实”的精心雕琢来书写她在现代性世界中所体验到的“严酷的真实”,这个“包含着痛苦和悲伤的死亡的探讨善恶的故事”是一部在现代性的框架内反思现代性的现代性寓言。
在现代性技术的支配下,“征服死亡”和“给予死亡”在“死亡的飞行”/ “伏地魔”身上构成了对立统一,导致了“集体死亡”的灾难,这种灾难是《哈利?波特》这部现代性寓言对现代性的潜在可能性的一种检验。
论《哈利·波特》的英雄历险叙事模式

论《哈利波特》的英雄历险叙事模式
王衡霞
【期刊名称】《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28)005
【摘要】<哈利·波特>的英雄历险叙事模式是集体无意识的产物,也是作者"缺失性经验"的结果.它顺应了读者的英雄崇拜心理,并为之提供"缺失性体验"的补偿.英雄历险叙事模式使<哈利·波特>受到了全世界小读者们的普遍认同和欢迎.
【总页数】2页(P85-86)
【作者】王衡霞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学院,教育系,湖南,永州,425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
【相关文献】
1.从《千面英雄》看《哈利·波特》的英雄原型 [J], 雷宇
2.中西方英雄主义价值观比较研究——以孙悟空与哈利波特为例 [J], 苏晓萍;杨洁
3.《哈利·波特》:英雄传奇的现代继承与变奏 [J], 李珍珍
4.个人英雄主义视野下的欧美奇幻小说创作r——以《哈利·波特》和《指环王》为例 [J], 李梦寅;赵敏
5.成就哈利波特英雄形象的根源探究 [J], 于海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哈利波特》影评

我爱看电影,不爱看书,从《魔法石》到《死亡圣器》,或盗版碟,或大银幕,迄今为止推出的七部《哈利·波特》,我一部没拉。
但是书都没有仔细看,仅仅浏览而已,不过我喜欢听故事,在和罗琳的书迷朋友聊天时常常请他们给我讲书里的故事,所以一来二去,书没看,故事脉络却是一清二楚。
当然我算不得铁杆哈迷,所以看看热闹也就罢了,不过这次屁颠屁颠的看完《死亡圣器》后,突然生出一些感慨。
而从电影方面来说,我觉得《阿兹卡班的囚徒》在悬念设置上最为出色。
该集电影实际上抖了两个大包袱:“小天狼星”布莱克的善恶立场和赫敏的时空回转器,除此之外,还有卢平教授的狼人身份(顺带讽刺了一把快乐男生罗哈特教授)、“虫尾巴”的老鼠变身以及哈利·波特见到守护神(他本以为见到了父亲)等小包袱。
当然,“包袱”跟“悬念”在我看来也是两个概念,凡是读者/观众想知道但还没有知道的内容,就可以归结为悬念;而“包袱”(不是喜剧意义上的)则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悬念解开方式,一旦大家看到后面恍然大悟:原来坏蛋是/不是他/她啊!这“包袱”就算抖得漂亮。
照这个标准,《阿兹卡班的囚徒》在分悬念设置上应该是目前7部《哈利·波特》电影中最出色的。
《火焰杯》是个转折点,在这一集电影里“你知道他是谁”第一次出现了若隐若现的形体(说句题外话,我认为挑选拉尔夫·法因斯出演此角是个极为英明的决策,他身上那种与生俱来的英式贵族孤绝气质与角色配合得严丝合缝),然后总悬念便逐渐喧宾夺主了。
从《凤凰社》开始,《哈利·波特》系列影片逐渐有些乏味。
跟前面四部比起来,整部影片流于特技展示,虽然截至目前为之这是“你知道他是谁”出场最多的戏分,不过热身赛总归没有总决赛打得好看,而且好段子都得留到最后才使不是?所以观众们只看到整容不成功的“你知道他是谁”跟道骨仙风的邓布利多拿着魔杖飙激光,基本上不碍哈利·波特什么事——反正我们的小正太是人魔共知的“The Chosen One”,死不了,那就绝对死不了。
论哈利波特系列的叙事结构

论《哈利・波特》系列的叙事结构姜淑芹内容摘要:《哈利・波特》系列的深层叙事结构由主体、客体、帮助者和反对者四个行动位组成。
在叙事过程中,主体与反对者的对立保持不变,而客体与助者则是动态的,由此在表层结构中实现了“相同线索不同故事”的叙事效果。
作品主体叙事结构遵循隐喻性极强的民间故事结构,保证了整体叙事框架的稳定性,使整个系列连贯有序。
客体角色与助者角色的变化在稳定单一的大框架下拓展了叙事空间,使情节与时代特点结合,富于变化;助者角色与反对者角色的混合则使叙事产生了不确定性,使情节显得扑朔迷离。
稳定的民间故事结构与动态的行动位变化使《哈利・波特》系列的故事既传统老套又新鲜刺激,使阅读过程既轻松又富于挑战。
关键词:《哈利・波特》 行动位 叙事结构作者简介:姜淑芹,文学博士,四川外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化系副教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现当代英国童话小说研究”【项目批准号:08BWW003】的阶段性成果。
T itle:On Narrative Structure of Harry Potter SeriesAbstract:The Harry Potter series is based on a f olktale structure composed of f our actants:sub2 ject,object,hel per and opponent.W hile the r oles all ocated t o the subject and the opponent are fixed,those f or the object and the hel per are dyna m ic.I n this way,Rowling creates variety within a stable fra me work,creating the“variati ons2on2a2the me”effect.W ith the funda mental actants of the subject and opponents fixed,the whole series is effectively maintained as an organic whole. Mean while,variati ons and fusi ons in the object and hel per actants create effective narrative trans2 for mati ons and reversals which br oaden and comp licate the the mes.The stable f olkl ore structure and the dyna m ic actant move ments enable the Harry Potter series t o be both traditi onal and excit2 ing,rendering the reading experience relaxing and challenging.Key words:Harry Potter actant narrative structureAuthor:J i a ng Shuq i n,Ph.D in literature,is ass ociate p r ofess or in the College of English of Si2 chuan I nternati onal Studies University.She s pecializes in the field of English and American L ite2 rautre(Chongqing400031,China).Email:jiangshuqin@《哈利・波特》是一部叙事性很强的系列小说,尽管总的叙事功能单元组合得非常简单,故事情节却波澜不断,高潮迭起,读来毫无使人厌烦之感。
哈利·波特系列电影跨媒介叙述分层研究

其次,本研究的成果也可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通过对《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跨媒介叙述分层研究,可以深入挖掘不同媒介形式之间的联系和差异,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创新。
THANK YOU.
谢谢您的观看
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跨媒介叙述特征
叙述结构的调整
电影如何调整原著小说的叙述结构,以适应影像表现。
人物形象的塑造
如何在保持原作人物形象的基础上,通过影像表现人物性格。
环境氛围的营造
如何在影像中营造出与原著小说相符的环境氛围。
01
02
03
04
哈利·波特系列电影跨媒介叙述的分层研究
分层研究的理论基础
跨媒介叙述的目标是通过不同媒介的有机组合,实现故事表达的多元化和深度化,提供更为丰富和立体的叙事体验。
跨媒介叙述的定义
跨媒介叙述的类型
跨媒介叙述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文本与图像、文本与音频、文本与视频。
文本与音频叙述常用于广播剧、有声读物等,通过语音和文字的结合,使故事情节更加真实感人。
文本与图像叙述常用于漫画、绘本、电影海报等,通过文字和图像的结合,使故事情节更加生动形象。
媒介技术的发展
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作为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受众基础。
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影响力
研究背景与意义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如何通过跨媒介叙述构建分层意义,并对不同媒介形式的内容进行比较和分析。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内容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收集并整理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及相关研究资料,运用跨媒介叙述理论进行分析和研究。
研究结论回顾
02
研究发现,电影通过视觉效果、音乐和表演等方面的艺术处理,强化了故事情节的感染力,使观众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电影所传达的情感和价值观。
哈利·波特系列电影跨媒介叙述分层

文本叙述分层的比较与关联
小说与电影的叙述分层存在差异
小说通过文字描述来构建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而电影则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来展示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
小说与电影的叙述分层相互关联
虽然小说和电影的叙述分层存在差异,但它们都是为了讲述同一个故事,因此它们之间存在相互关联的关系。例 如,电影中的视觉效果可以增强小说的想象力和神秘感,而小说中的文字描述则可以为电影提供更加丰富的人物 和情节线索。
哈利·波特系列电影跨媒介叙 述分层
汇报人: 2023-12-16
目录
• 引言 • 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文本叙
述分层 • 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视觉叙
述分层
目录
• 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音效叙 述分层
• 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跨媒介 叙述分层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哈利·波特系列电影概述
作者与创作背景
分层的作用
跨媒介叙述分层可以增强故事 的吸引力和深度,不同媒介的 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使观众从 不同角度理解和体验故事。
02
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文本叙述 分层
小说文本叙述分层
魔法世界背景
小说通过描述魔法世界的历史、文化、政治等背景,构建了一个 完整的故事背景。
人物塑造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性格各异,通过描写人物的心理、行为和 语言,塑造了立体的人物形象。
03
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视觉叙述 分层
电影画面视觉叙述分层
场景设计
电影中的场景设计通过色彩、布 局和细节等元素,营造出魔法世
界的氛围。
人物造型
哈利、罗恩、赫敏等主要角色的造 型设计,体现了他们的性格特点和 身份。
道具设计
魔法杖、魔法药瓶、飞天扫帚等道 具的设计,为电影增加了奇幻色彩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哈利・波特》系列的叙事结构姜淑芹内容摘要:《哈利・波特》系列的深层叙事结构由主体、客体、帮助者和反对者四个行动位组成。
在叙事过程中,主体与反对者的对立保持不变,而客体与助者则是动态的,由此在表层结构中实现了“相同线索不同故事”的叙事效果。
作品主体叙事结构遵循隐喻性极强的民间故事结构,保证了整体叙事框架的稳定性,使整个系列连贯有序。
客体角色与助者角色的变化在稳定单一的大框架下拓展了叙事空间,使情节与时代特点结合,富于变化;助者角色与反对者角色的混合则使叙事产生了不确定性,使情节显得扑朔迷离。
稳定的民间故事结构与动态的行动位变化使《哈利・波特》系列的故事既传统老套又新鲜刺激,使阅读过程既轻松又富于挑战。
关键词:《哈利・波特》 行动位 叙事结构作者简介:姜淑芹,文学博士,四川外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化系副教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现当代英国童话小说研究”【项目批准号:08BWW003】的阶段性成果。
T itle:On Narrative Structure of Harry Potter SeriesAbstract:The Harry Potter series is based on a f olktale structure composed of f our actants:sub2 ject,object,hel per and opponent.W hile the r oles all ocated t o the subject and the opponent are fixed,those f or the object and the hel per are dyna m ic.I n this way,Rowling creates variety within a stable fra me work,creating the“variati ons2on2a2the me”effect.W ith the funda mental actants of the subject and opponents fixed,the whole series is effectively maintained as an organic whole. Mean while,variati ons and fusi ons in the object and hel per actants create effective narrative trans2 for mati ons and reversals which br oaden and comp licate the the mes.The stable f olkl ore structure and the dyna m ic actant move ments enable the Harry Potter series t o be both traditi onal and excit2 ing,rendering the reading experience relaxing and challenging.Key words:Harry Potter actant narrative structureAuthor:J i a ng Shuq i n,Ph.D in literature,is ass ociate p r ofess or in the College of English of Si2 chuan I nternati onal Studies University.She s pecializes in the field of English and American L ite2 rautre(Chongqing400031,China).Email:jiangshuqin@《哈利・波特》是一部叙事性很强的系列小说,尽管总的叙事功能单元组合得非常简单,故事情节却波澜不断,高潮迭起,读来毫无使人厌烦之感。
有评论认为这是由于它“在传统的叙事框架内运用了诸多现代叙事策略”(黎新华65)。
每一部作品中大大小小的事件既相对独立完整又与整体大故事有机融合,密不可分,二者之间呈一种“核心事件与卫星事件的特殊组合”(王衡霞41)关系。
而核心事件与卫星事件究竟是如何组合的?传统叙事框架与现代叙事策略如何融为一体?本文将借鉴普洛普的民间故事结构与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模式,探析《哈利・波特》系列的叙事艺术,解析其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的关系。
一、《哈利・波特》的深层叙事结构俄国学者普洛普(V ladm ir Pr opp )在1928年发表的《民间故事形态学》一书中对俄罗斯100个民间故事进行分析后指出,这100个故事表面上看纷繁离奇、变化无序,然而它们实质上受到一个恒定结构的制约。
这一结构体现在按照严格的、不可改变的次序前后相接的31个“功能”中。
依照普洛普的31个功能项对《哈利・波特》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它与普氏提出的民间故事结构几乎完全吻合。
①普洛普提出的第1个功能项是“一位家庭成员离家外出,外出的强化形式是双亲亡故”(24),《哈利・波特》系列一开篇便告诉读者哈利父母双亡,寄养在姨妈家,被禁止谈论与父母及自身身份有密切关系的魔法(功能2)。
经过一系列的机遇、矛盾与斗争,哈利最终打破了这个禁令(功能3-10),前往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功能11),在那里学习知识、经历磨难(功能12-16),找到仇人,与之战斗(功能17-20),最终胜利归来,获得幸福(功能21-31)。
《哈利・波特》整个系列就是围绕这个宏大的善恶争斗主题展开叙事的,而每一部单部作品也同样遵循这样的叙事框架。
在大结局到来之前,每一部结尾时哈利都要回到麻瓜世界的姨妈家,下一部便得以重复同样的叙事结构。
民间故事结构具有很强的隐喻性,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产物。
荣格认为,人的心理是通过进化而预先确定了的,个人因而同历史联结在一起,不仅与个人的历史,还与种族的历史相联结。
历史所造就的不只是个人的无意识,而且还有集体的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是联结作家与读者的纽带,为读者顺利成功地阅读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
艺术家所做的事情就是“抓住潜意识中的原始意象,把它们提升转换到意识层面,使之与审美价值相连,直到能被普通人所理解”(Jung 1002)。
集体无意识提供的这种可能性为幻想活动划定范域,从而在艺术作品的成形材料中,作为一种有规律的结构原则而显现。
《哈利・波特》系列这种隐喻性极强的民间故事结构,以及故事惩恶扬善的宏大主题和英雄人物形象,一起形成了对读者集体无意识的召唤,暗合了读者内心的心理期待,使阅读过程产生了很强的安全感与认同感。
普洛普发现构成民间故事基本结构的31项“功能单位”分布在7个“行动圈”内,包括对头、赠与者、帮助者、公主及其父王、派遣者、主人公和假冒主人公。
在具体的故事里,一个人物可能卷入数种“行动圈”,而若干人物又可能卷入同一个“行动圈”(23-77),这样故事情节便产生了变化。
《哈利・波特》系列情节的跌宕起伏便源于这样的变化。
但普洛普的研究没有深入下去,在很大程度上“停留在了经验总结层面”(L évi 2Strauss 183),未能发展成关于情节的符号科学,只是描述了叙事的表层结构,不能阐释叙述中产生的各种变化(Schil 2eifer 93)。
法国理论家格雷马斯重新整合了普洛普的7个“行动圈”,将它们简化成6个互相对应的行动位,即主体/客体,发送者/接受者,反对者/帮助者,并建立了一个模型:77姜淑芹:论《哈利・波特》系列的叙事结构如此,民间故事结构便可表述为主体缺失了客体;发送者发出指令要求找回客体;主体在助者帮助下打败反对者,找回客体。
后来,在《论意义》中,格雷马斯进一步研究了意义符号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符号矩阵模型,将反义关系、矛盾关系与蕴含关系融为一体,即这个结构“不仅揭示了意义的存在方式,而且,它作为整合模型一旦被赋予实际内容,便可以被应用到许多不同的领域中去”,它可以用来阐释神话结构、民间故事时序的衔接形式,还可以用来阐释某些作家个人所创造的语义世界(格雷马斯,《论意义》142)。
由此便将故事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结合了起来:故事的深层意义源于对立的反义关系,而表层意义则通常由矛盾的双方来演绎。
以格雷马斯的两个模型来分析《哈利・波特》系列的故事结构与人物关系,便可发现它们呈如下特点:《哈利・波特》系列故事的核心围绕着主体与客体的冲突从两个层面上展开。
从整个87外国文学研究 2010年第3期系列来说,故事的核心是哈利・波特寻找身份的历险旅程。
作为一名巫师,哈利1岁时被迫离开魔法世界来到麻瓜世界,这是一种象征意义上的身份缺失。
11岁的时候,魔法世界对他发出召唤,指引他离家历险揭密自己的真实身份,履行英雄对其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在单部作品中,斗争则在哈利与他的对手伏地魔之间展开。
信息发送者由魔法世界变成了伏地魔,客体则变成了伏地魔为引诱哈利赴险的诱饵。
最终哈利经受住了一次次考验,重新确立了自己在魔法世界的地位。
与007等其他系列故事不同的一点是,《哈利・波特》系列的这两个层面是交织在一起的。
哈利身份的缺失是由伏地魔引起的,伏地魔要杀死哈利是因为他想控制整个魔法世界,而假如哈利不回到魔法世界去寻找他缺失的巫师身份,伏地魔就永远也杀不死他,因此伏地魔必须想办法让哈利回到魔法世界。
由此,伏地魔与魔法世界殊途同归,都是信息的发送者,而哈利则既是矛盾的主体又是信息的接受者。
如果将各个重合的行动位合并,用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模式表现出来便是:由此可见,《哈利・波特》系列的深层叙事结构由主体、客体、帮助者和反对者4个行动位组成。
在叙事过程中,主体与反对者的对立保持不变,4个主要行动位之间的矛盾关系也保持不变,并不断重复着稳定的民间故事结构;而客体与帮助者的角色组成则是动态的,在单部作品中不断生成叙事转换,由此在表层结构中实现了“相同线索不同故事”的叙事效果。
二、《哈利・波特》的行动位变化与叙事转换叙事转换是指故事情节发生变化。
从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来看,叙事转换,就是某个行动位由新角色来演绎的时候,或者某个角色同时承担了几个行动位责任的时候。
《哈利・波特》系列的核心冲突保持不变,即主体与反对者的矛盾贯穿始终,但每部作品的客体都有所不同。
从第1部到第7部,哈利要寻找的目标分别是魔法石、金妮、小天狼星、火焰杯、预言书、魂器与老魔杖,哈利与伏地魔的矛盾便转化为哈利为寻找以上各目标的历险。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007等传统系列故事中,各集之间客体的变化大都只是为变化而变化,互相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