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兰修女读后感
净化心灵的《德兰修女传》

净化心灵的《德兰修女传》暑假中我读了《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这本书让我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和震撼;让我的内心世界为之一变。
德兰修女,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
她的一生都在印度的加尔各答为穷人服务,被誉为“穷人的圣母”。
我们没有谁比她更穷,她住的地方,除了电灯外,唯一的电器是一部电话,她只穿凉鞋,不穿袜子,平常吃的就是盐拌米饭。
她去世时,她全部的个人财产,就是一张耶稣受难像,一双凉鞋和三件旧衣服,一件是穿在身上,一件待洗,一件已经破损,需要缝补。
然而,她创建的仁爱传教女会有4亿多美金的资产,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无偿捐钱给他,她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爱戴。
我们没有谁比她更富有。
以前,我一直想象:能当大官,能挣很多钱,就是成功、有意义的一生。
从德兰身上,我意识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还可以是:“为他人无私奉献一生。
”朱自清告诉我们来到这世界不能白白走一遭,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修女德兰的一生都在为穷人服务,虽个人贫穷但赢得全世界人民爱戴的一生,我觉得她的一生没有白白走一遭,她的一生也是“重于泰山”的。
《在爱中行走》中有这样的一个情节:德兰修女要去建立“临终关怀院”,她去找政府官员,面对德兰的叨扰,那个官员很不耐烦:“你打算帮助加尔各答数以万计的病患伤残吗?你帮的过来吗?”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德兰加上追随它的修女们的力量与数以万计的病员伤残需要帮助之间的鸿沟难以逾越。
但德兰不这么想,她的想法是,数以万计也是从“一”开始的,她就决定从一开始做起。
她不同意好高骛远的行事态度,爱就从一个人身上开始,她不看那些抽象的整体,只看那一个具体个人。
帮助别人是这样,我们学习不也是这样吗?我的数学成绩不好,我不懂的内容多的几乎不可胜数,一想到有那么多自己要去攻克的知识点,我就灰心丧气了。
但德兰修女这种不轻看,不小视“一”的行事态度,给我很大启示:困难再大,先从“一”开始,有了一,就会有二,就可能有后来的许多个,以至无限个。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2篇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2篇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用爱成就富足人生——《德兰修女传》读后感张建伟一口气读完了《徳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中间感动的数次落泪。
之前也知道德兰修女很伟大对她的事迹从媒体报道上也略知一二,但是这本传记让我详细了解了她完全无我而平等爱人的一生,她用自己的一生在爱穷人、孤儿、被遗弃的人、麻风病人、艾滋病人……,这些人都是修女认为的”穷人”首先在加尔各达为代表的印度因为战争、饥荒和社会等级制度所以有大量的贫困人口,他们食不果腹,缺衣无药,生命时刻受到威胁,这些人在物质上无疑是绝对的穷人,但是即使是穷人他们也一样有尊严渴望得到尊重,他们也一样有爱。
有一次,德兰修女为一个有八个孩子的家庭送了一袋大米,听说已经断炊很多天了。
但是令修女惊奇的是,那个家庭饿女主人刚刚拿到米,就将米分成了两份,拎着其中一份匆匆忙忙地出去了。
后来,德兰姆姆问她去了哪里,她说:”他们也在挨饿。
”原来,她将自己刚得到的一些米的一半分给了她那些挨饿的穆斯林邻居。
所以德兰修女以博爱的精神,默默的服务于贫困的人们,使他们感受到尊重、关怀和爱。
其次德兰修女认为贫穷的另一种面貌是这样的:很多人向远方的人表达爱心很积极,比如热情的参加各种慈善,募捐,志愿者活动等,却对身边的人,甚至自己的父母很冷漠,还有很多人,因为渴求更多的个人成功或者更大的个人发展一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怀父母照顾子女结果导致家庭的遗憾,很多人实际上是生活在一种精神和心灵的深度贫困里。
心灵被焦虑、疑惑和巨大的虚无感所困扰,找不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现实社会人人都渴望成为一个富足的人,而不希望成为一个穷人,但是在一味追求物质财富上富足的时候我们又不自觉的制造出很多精神方面的穷人,所以想要成为一个富足的人物质方面靠自己去努力奋斗,精神和情感上我们需要被关爱也需要去关爱别人,特别是从自己的家庭开始,从身边人开始,如修女所说:我们如何爱穷人,如果我们不能首先爱自己的孩子,爱如果不是从家庭开始,我们如何保证他结出的果子一定是美善的。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2篇_读后感.doc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2篇_读后感用爱成就富足人生——《德兰修女传》读后感张建伟一口气读完了《徳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中间感动数次落泪。
之前也知道德兰修女很伟大对她事迹从媒体报道上也略知一二,但是这本传记让我详细了解了她完全无我而平等爱人一生,她用自己一生在爱穷人、孤儿、被遗弃人、麻风病人、艾滋病人……,这些人都是修女认为”穷人”首先在加尔各达为代表印度因为战争、饥荒和社会等级制度所以有大量贫困人口,他们食不果腹,缺衣无药,生命时刻受到威胁,这些人在物质上无疑是绝对穷人,但是即使是穷人他们也一样有尊严渴望得到尊重,他们也一样有爱。
有一次,德兰修女为一个有八个孩子家庭送了一袋大米,听说已经断炊很多天了。
但是令修女惊奇是,那个家庭饿女主人刚刚拿到米,就将米分成了两份,拎着其中一份匆匆忙忙地出去了。
后来,德兰姆姆问她去了哪里,她说:”他们也在挨饿。
”原来,她将自己刚得到一些米一半分给了她那些挨饿穆斯林邻居。
所以德兰修女以博爱精神,默默服务于贫困人们,使他们感受到尊重、关怀和爱。
其次德兰修女认为贫穷另一种面貌是这样:很多人向远方人表达爱心很积极,比如热情参加各种慈善,募捐,志愿者活动等,却对身边人,甚至自己父母很冷漠,还有很多人,因为渴求更多个人成功或者更大个人发展一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怀父母照顾子女结果导致家庭遗憾,很多人实际上是生活在一种精神和心灵深度贫困里。
心灵被焦虑、疑惑和巨大虚无感所困扰,找不到生命意义和价值。
现实社会人人都渴望成为一个富足人,而不希望成为一个穷人,但是在一味追求物质财富上富足时候我们又不自觉制造出很多精神方面穷人,所以想要成为一个富足人物质方面靠自己去努力奋斗,精神和情感上我们需要被关爱也需要去关爱别人,特别是从自己家庭开始,从身边人开始,如修女所说:我们如何爱穷人,如果我们不能首先爱自己孩子,爱如果不是从家庭开始,我们如何保证他结出果子一定是美善。
《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读后感王翁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落泪。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德兰修女传读后感(通用9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德兰修女传读后感(通用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1爱也是一种信仰没有看过宗教方面的书籍也不了解他们对于宗教的那种强大信念为何物,但德兰修女的经历却让我看到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朝圣者。
18岁高中毕业,心里就萌发了要去修道院的强烈想法,她深信这是上帝对她的召唤。
18岁,我们都还是不谙世事的孩童,但是为穷人服务的想法已经深刻驻扎在她的心底,放弃良好的生活条件,放弃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有点类似中国古代的出家。
她说这是上帝的选择并不是自己的选择,自此她开始影响更多的人。
38岁她放弃在修道院里面的生活,开始走入那些受苦难折磨的人群之中,因为她坚信如果没有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只是每天在修道院内就没办法对他们的经历有切身感受,这一切还是在经过近两年的争取之后才实现。
之后她凭借自己对于上帝对于世人强烈的爱意,创办了临终关怀院,治疗的机构,关注怀孕母亲的健康以及她们的宝宝!这一系列的举动都是因为她爱这个世界,爱每一位世人。
生命的价值和尊严德兰修女用毕生的精力实现自己的承诺,那些被家人抛弃,身体腐烂生蛆,在垃圾堆里的人~修女没有放弃他们,反而把照顾他们每一个人都当做是上帝对自己的召唤,她亲切的和那些人握手,有时候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微笑,并没有过多的言语,但是这些都让那些人感受到了她对于生命的尊重,让她们感受到世界的爱。
有人离去前对修女说:谢谢你让我觉得自己此刻像个天使一样。
高中时有一篇课外阅读,乞丐在街上向一个男人乞讨,但是这个人摸遍了全身的口袋都没有找到现金,然后他满怀歉疚,握着乞丐的手说:“对不起,朋友,我今天忘了带钱。
”他们都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示对于生命价值的尊重。
生活中看见的故事街上随处可见乞讨者,有朋友戏谑道如果我都给他们救济的话,过不了多久我也该被被人救济了。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篇一:《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20世纪,有一位让世界为之惊叹的人物,她就是《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中的主人公——德兰嬷嬷,这本书让我懂得了怎样爱别人,怎样宽容别人。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描写了德兰嬷嬷非常奇妙的一生:在还没有成为修女之前,她就立志成为一位帮助穷人的人。
她信仰基督,后来成为一名修女。
36岁时,她听到了神的旨意,让她帮助全世界的穷人。
两年后,她获得了罗马教皇的许可。
此后,她创办了修道院。
德兰在各国奔走数十年,建立200多所儿童之家麻风病收容所等。
她把爱撒向世界。
嬷嬷是这个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她创建的仁爱传教修女会有4亿多美金的资产,很多大的公司巨子给她捐钱,她却用来全部捐给印度穷人。
1997年,德兰嬷嬷在仁爱修女会总部安然去世时,她走后所有的财产仅仅是三套衣服、一双凉鞋还有一张耶稣受难图。
她把一切献给了穷人。
德兰嬷嬷使我懂得了,穷人也是有价值和尊严的。
嬷嬷认为,饥饿的人所恳求的,不单是食物,赤身的人所要的,不单是衣服。
他们更需要爱、关心、接纳与认同。
老年的德兰嬷嬷长年为心脏病所困,但她却能以一颗残缺的心去包容整个世界,她虽然不良于行,却能够跋涉千山万水,走遍天。
读《德兰修女传》个人体会读书笔记1000字

读《德兰修女传》个人体会读书笔记1000字爱也是一种信仰没有看过宗教方面的书籍也不了解他们对于宗教的那种强大信念为何物,但德兰修女的经历却让我看到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朝圣者。
18岁高中毕业,心里就萌发了要去修道院的强烈想法,她深信这是上帝对她的召唤。
18岁,我们都还是不谙世事的孩童,但是为穷人服务的想法已经深刻驻扎在她的心底,放弃良好的生活条件,放弃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有点类似中国古代的出家。
她说这是上帝的选择并不是自己的选择,自此她开始影响更多的人。
38岁她放弃在修道院里面的生活,开始走入那些受苦难折磨的人群之中,因为她坚信如果没有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只是每天在修道院内就没办法对他们的经历有切身感受,这一切还是在经过近两年的争取之后才实现。
之后她凭借自己对于上帝对于世人强烈的爱意,创办了临终关怀院,麻风疾病治疗的机构,关注怀孕母亲的健康以及她们的宝宝。
这一系列的举动都是因为她爱这个世界,爱每一位世人。
生命的`价值和尊严德兰修女用毕生的精力实现自己的承诺,那些被家人抛弃,身体腐烂生蛆,在垃圾堆里的人~修女没有放弃他们,反而把照顾他们每一个人都当做是上帝对自己的召唤,她亲切的和那些人握手,有时候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微笑,并没有过多的言语,但是这些都让那些人感受到了她对于生命的尊重,让她们感受到世界的爱。
有人离去前对修女说:谢谢你让我觉得自己此刻像个天使一样。
高中时有一篇课外阅读,乞丐在街上向一个男人乞讨,但是这个人摸遍了全身的口袋都没有找到现金,然后他满怀歉疚,握着乞丐的手说:“对不起,朋友,我今天忘了带钱。
”他们都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示对于生命价值的尊重。
生活中看见的故事街上随处可见乞讨者,有朋友戏谑道如果我都给他们救济的话,过不了多久我也该被被人救济了。
也有很多很多的说法,这些人都是团伙作案,利用人们的同情心,集少成多,他们都是很富有的人呢。
亲眼见过一个老人乞讨,说自己几天没吃饭云云的话,姑娘就把自己买的面包给了那个老人,结果老人说我只要钱,姑娘很气愤说不要拉倒,就把面包也拿走了。
《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读后感

《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是一本关于德兰修女(Mother Teresa)的传记,这本书详细描述了她的一生,以及她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将爱传递给世界上需要帮助的人。
阅读完这本书,我对德兰修女的人生道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她的人生是一个充满爱和奉献的人生。
她以自己的方式,即直接接触到最贫穷和最病痛的人,为他们提供关怀和帮助,来展示她的爱。
她的一生都在追求更高尚的目标,那就是无私地帮助他人,无论他们的处境如何。
德兰修女的生活态度也让我深感敬佩。
她始终坚信,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只要有爱,就有可能改变世界。
她的一生就是在践行这一信念。
她的勇气、坚韧和无私,都让我深受感动。
此外,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能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爱的行动。
我们可能无法像德兰修女那样做出伟大的贡献,但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比如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关心他人的需求,以及尽可能地做到理解和包容。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其实都是爱的体现。
总的来说,《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是一本非常感人的书。
它通过讲述德兰修女的一生,向我们展示了爱的力量,以及如何通过实际行动来传递爱。
我相信,只要我们都能学习德兰修女的精神,用心去爱,去帮助他人,世界一定会变得更美好。
《德兰修女传》读书心得

读书心得——《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这是一位知识广博的学长送给我的一本书,我认真得从头到尾得看了一遍,连连感动。
这本书让我懂得很多……最重要的就是我们要学会爱!在此之前,我从来不知道有人像她这样活着。
她是实实在在的人物,有史以来最没有争议的诺贝尔获得者之一。
从出生到终老,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主,使众人能因为她而感受到神的存在。
她是一朵小花,喜悦了上帝也温暖了世界,她的名字叫龚沙,以后的德兰修女。
她让上帝的爱跨越了宗教、种族和国界,她让上帝的光同样照耀在世界最阴暗的地方,给他们温暖。
她曾说自己只是神的工具,她不为自己而作,而是为神而作,是他的一支铅笔,那么,神肯定是想用这铅笔在世界上写下仁爱,好让我们知道他是多么迫切的想让我们知道上帝的爱,并且多么迫切的希望我们能彼此相爱。
她是20世纪获奖最多的人,她一生大概获过80多项荣誉和奖励,其根本的原因仍然是上帝的照管。
上帝不仅借着奖杯和奖牌给她光荣,也借着奖金给她富有——是她有足够的实力为穷人服务。
这一点,也正符合德兰姆姆的运算逻辑:分什么东西给人,什么东西就越来越多。
虽然姆姆个人对获奖并不感兴趣,但是当她走上领奖台时,她代表的就已经不再是她自己,而是世界上的穷人,以及那些被称作穷人都奢侈的人。
她深知自己的责任是为穷人服务,因此,如果这些荣誉和奖金有助于帮助穷人和鼓励人们行更多的善,那么,她愿意接受。
她不只一次的说:我只是穷人的手臂,我代表世界是所有的穷人来领奖。
1997年9月5日,她的逝世让加尔各答哭了,让全世界哭了!各大报纸纷纷拿出重点版面连篇累牍地介绍她的嘉言懿行,赞美她毫不利己为穷人服务奉献的一生——我们很多人真正了解德兰姆姆,不是在她的生前,而是在这个时候。
有一位加尔各答市民对记者说:“在这个世界上,也许只有德兰修女是真正爱穷人的,但现在她丢下我们去了,我感到天塌地陷好像变成孤儿一般。
”姆姆的逝世,使印度进入国殇期,全国降半旗致哀两天,政府机构一律停止办公,甚至为她进行国葬!向遗体告别的活动整整7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有感
有这样一个人,她愿意为了世界上所有贫苦的人,麻风病人,艾滋病人,失学儿童,献出自己美好,光明的未来,将自己所有的青春与时间甚至是自己的生命奉献在贫穷与疾病的斗争中,她可以用慈祥的笑容去解除麻风病人的恐惧,用温柔的双手去触摸腐烂的身躯,用拥抱与亲吻去给予弃儿们爱与希望,她完美的诠释了什么是无私,什么是大爱无垠,而这就是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德兰修女,一个全身都带着爱的嬷嬷。
她带着爱的光芒在这片有限的大地上行走,却把无限的爱带给了他们——那些穷人中的穷人:病人,被遗弃的人,没人关怀的人,流浪的人,垂死的人以及那些内心饥饿的人——使他们被那美丽的光芒所温暖和照亮,她真正用行动活出了上帝的爱,尤其是活出了耶稣基督对贫苦者和苦难者的怜悯。
人之初,性本善,这是我看此书的第一感想。
人都是善良的,带着天使的翅膀,带着美好的祝福来到这个世界上,还带着一颗美好的心。
可是后来的我们并没有如诗歌般那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在渐渐的社会生活中,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心渐渐被灰暗的物质社会的一切欲望所蒙蔽,就在我们不断追求成功,不断追求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只注重于自己的喜怒哀乐,而忽略了那些需要我们去重视,去关注,去爱的人。
不是世界缺少爱,而是我们没有去给予我们的爱。
德兰嬷嬷说过:“一颗纯洁的心,很容易看到基督,在饥饿的人中,在赤身露体的人中,在无家可归的人中,在寂寞的人中,在没有人要的人中,在没有人爱的人中,在麻风病人中,在酗酒的人中,
在躺在街上的乞丐中。
我们必须在爱之中成长,为此我们必须不停的去爱,去给予,直到成伤。
”保持内心的纯洁是嬷嬷一生的追求,她总是微笑着说,我是在为耶稣基督服务,即使是在下水道肮脏的乞丐身上,在麻风病人腐烂的面容中,在艾滋病人可怕的双手上,她说她也看到恶劣耶稣的影子,总是在呼唤着我渴,我渴。
我们总是在为自己服务,为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去爱,德兰嬷嬷最伟大的地方却是在于她不是在为自己而爱,她是为了爱而去爱,为了耶稣基督而去爱,她总是愿意去承受那些苦难却并不为此感到悲伤与难过。
她是一个满身光明而无黑暗的人,她总是怀着非凡的爱,却总是做着最微小的事情,她是一个完全的奉献者,她深知我们活在一个光明与黑暗并存的世界里,因此她用整整一生的时间来邀请我们,邀请我们选择光明选择爱。
要相信爱,
无论你遇到了什么,是仇恨,还是毁灭,是被抛弃?
还是被掠夺?
无论你遭遇到了什么,都要相信,
一切都会消逝,但爱会留下来。
德兰嬷嬷的成长带给了她爱,在一个温馨的家庭里面,父亲母亲在混乱的世界大战时期给他们兄弟姐妹筑造了坚实的屏障,让他们在动荡的年代里面依然享受到阳光与安宁。
成长在一个信仰着耶稣基督的庇佑的家庭,陪伴她的是音乐中的欢乐,微笑与爱。
母亲总是在不断的给予贫苦基本的帮助,最大基础上维护这他们的尊严,告诉他们,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学会给予与分享。
而当龚莎,即后来的德兰嬷嬷,
的父亲由于以外身亡的时候,坚强的母亲勇敢撑起了这一个家庭,在全家因为父亲的过世而围绕着悲伤的气氛时,并且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了他们:什么时候都要相信爱,不论遇到什么困境,要相信,困难总会过去,但什么时候都不能失去欢笑。
所以在那段艰难困苦的日子里,小龚莎学会了后来对穷人,以及以后面对艰难时得耐心和韧性。
在后来龚莎长大后,有一双深邃晶亮的眼睛,一副清脆明亮的女高音嗓子,成为了大家追慕的对象,可是龚莎并没有被现实的光鲜亮丽迷茫了双眼,而是时刻惦记着在加尔各答的那每天死去的几千人,她心中升起了一个强烈的无法遏制的渴望,要去印度,要到加尔各答去,去那里侍奉基督,为那里穷人中的穷人服务。
而后来修道院的生活并没有让她感到自己为了穷人做了什么,她走出了高墙,开始了与穷人在一起的生活,她总是告诉自己,柔弱,寄托于主,爱与尊严的施舍。
没有过多的拥有,享受与穷人中的穷人一样的待遇,不贪婪,不附加任何自己不需要的荣誉,称号与物质享受。
总是无时无刻的微笑,似温柔的风,吹散了那些人额头上的无奈,即使在他们即将死亡的时候,也让他们死的有尊严,有爱与满足。
同时,我们审视一下自己,无法去想象自己用双手去清洗那些麻风病人腐烂的皮肤,抚摸那些换上艾滋病被抛弃的人的手,亲吻从肮脏的下水道抱起的弃儿,清理那些从病人口中吐出的污秽物。
我们就是这样,从小生活在一个衣食无忧的环境里,得到良好的教育,生活,以及家人的关心。
得到了太多的宠爱,关怀,得到的东西太多太多,多得自己宁愿不用,将它永远的埋葬,也不愿意拿出来分享,就是这样的我们却还吼着:只要人人都献出一
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德兰嬷嬷伟大的地方在于她不似一般的那些只说不做的人,而是她永远用一颗博大的心,去关怀,去做那些我们认为是不可能,甚至是恶心至极的事情,她只是说,我在每一个贫苦的人身上都看到了受苦的耶稣基督。
她留给了每一个人尊严,在临终关怀院里她说:我们不能让一个贫苦的人在死之前仍被抛弃,至少应该在他咽气的刹那,让他感觉到,他是一个重要的人,他是被爱的。
她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总是将世界的贫穷与疾病装进自己的内心,面对荣誉,而总是淡淡的,不做作,直率,然后将它毫不犹豫的用于仁爱修女会,她乞讨过,她受苦过,却从不会为此伤悲,她总是微笑着,仿佛中她的笑容照亮了整个加尔各答,整个印度,照亮了全世界。
我们总是在抱怨自己缺少什么,其实我们每个人缺少的不就是一颗无私给与的心吗?在面对贫穷与疾病的时候,我们应该伸出自己的双手,微笑,毫不犹豫的给予帮助,这样的我们将会收获喜悦与安宁。
喜悦是爱,喜悦时祈祷,喜悦是力量。
神喜爱那些怀着喜悦给予的人,
如果你怀着喜悦给予,你将会得到更多。
一颗喜悦的心来自一颗燃烧着爱的心。
爱之功即喜悦之功。
快乐不须探寻:若以爱待人,旋即得之。
不是每个人都是德兰嬷嬷那样的人,也不是每个人都不是德兰嬷嬷那样的人,活一天,爱一天,保持一颗纯洁的心,然后微笑,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