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淡自然 情真意远----浅析陶渊明田园诗艺术风格

合集下载

浅谈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

浅谈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

浅谈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极富个性的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以文雅自然、清新淡泊、意境深远、感情真挚为特征,体现了他的客观性、独立性、反叛性和民族性。

他以写自然、写人、写境来表达对生命的狂热追求,对世间万物的热爱和对生命的信仰。

其一,文雅自然:陶渊明的诗歌文雅自然,直抒胸臆,情感真挚。

他完全不受诗歌韵律的拘束,自由自在。

没有繁琐的修辞也没有夸张的比喻,文字流畅,气韵自然。

他的诗歌反映了一个诗人的自信和独立,这种独立不仅体现在诗意上,而且体现在诗歌的形式上。

例如,“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千里悠悠来迟迟,留得残阳伴我回。

”这首《桃花源记》的诗歌流畅自然,字句简略,寥寥数语便描绘了一幅壮观的景象。

其二,清新淡泊:陶渊明的诗歌以清新淡泊为特征。

他以抒发对山山水水和田园风光的感触为主,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想象和感人的情态。

例如,“白雪纷纷何所似,天上云中觅雪霰。

牧人抱茅遥相望,只有归鸟晓来翻。

”这首《饮酒》的诗歌,表现出诗人的豁达和淡漠,深刻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深情追求。

其三,意境深远:陶渊明的诗歌意境深远,多炼神之作。

在表现自然之美的同时,又能够发觉自然所具有隐秘性的深蕴,把自然景物生动画面化,化成深入人心的情感。

例如,“采薇南山下,南山阴里谷。

谷口石磬响,谷中有清流。

挹取此池水,坐观天地经。

”这首《桃花源记》的诗歌,表现出诗人对于自然的独特感受,体现出了深刻、优美、清晰的意境。

其四,感情真挚:陶渊明的诗歌真挚地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他的感情不是虚伪的表现,而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

例如,“涧户寒更漏灯孤,竹房无处坐空屋。

几年打破知心草,资教亭下野人独。

”这首《谢脁》的诗歌,流露出诗人的孤独、清贫和无奈,诗歌饱含了诗人对几位朋友离别的感伤。

总之,陶渊明的诗歌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使其作品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珍品,也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文雅自然、清新淡泊、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的表现手法与记述方式是其艺术风格的重要特征。

朴素自然,清新简约——浅谈陶渊明山水田园诗的语言和艺术风格

朴素自然,清新简约——浅谈陶渊明山水田园诗的语言和艺术风格
发展 与 演 变
二 艺术风 格
的村舍隐隐约 约. 近处的炊烟冉 冉升起 . 深巷
里有汪汪 的犬 声 . 桑树上有雄 鸡的呜 叫 多么
语言特 色决定艺术风格 金代元好 问《 论
诗绝句三十首》评 陶诗 为 : “ 一语天然万古新 , 豪华落尽 见真淳 南窗 白 日 羲 皇上 . 未害渊 明
他 的田 园诗成 就无人 能及 本 文从 其人格 方
总之 , 语 言朴素 、 自 然、 色彩清淡是陶诗语
言 的 特色
佛 置身于恬淡 闲适 的乡野问 . 一 片宅地 √ 九
间草屋 . 堂前桃 李盈枝 , 后 檐榆柳 遮 荫 . 远 处
面入 手. 探讨其 山水 田园诗的语言特 色和艺术 风格 . 从 而解析 山水 田园诗在其创作过程 中的
悠然见南 山: 山气 日夕佳 ,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 真意 . 欲辨 已忘言 这首诗是一首脍炙人 E l 的
小诗 .淡淡几笔描写 出了诗人悠 然 自得 的形
象, 诗写得非常 自然 , 像诗人随 口吟出 。 诗人只 用寥寥 数语便成就 了一首融哲理 与抒情 于一 体 的清新小诗 “ 悠然” 之心跃然纸上 . 东篱采 菊 的画面映人读者眼 中 远处的山 . 傍晚的归
平淡 与醇 美的统一 . 情趣与理趣的统一 陶诗 的语言是平易中见精粹 . 朴素 中见华彩 清人
赵文哲在《 雅 堂诗话》 中说 : “ 陶公之诗 . 元气淋

语言特色
陶渊 明田园诗 的语 言是朴素 、 自然 的. 是
自己内心情 感的真 实流露 . 没有 自诩高雅 . 也
鸟, 幽静的东篱 . 高洁 的菊花 , 无不被诗人用 自
已“ 忘言” , 既已“ 忘言” , 又何必苦苦 寻求 , 一切 都让他任其 自然好 了 作者用 自 然 的语言 自然

浅析陶渊明的田园诗

浅析陶渊明的田园诗

浅析陶渊明的田园诗陶渊明作为唐代田园诗的代表人物,其田园诗作品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些诗歌以浓郁的自然情趣、深厚的感受力以及朴实的行文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下面我们就来浅析一下陶渊明的田园诗。

首先,陶渊明的田园诗风格非常鲜明。

他的田园诗以自然为主题,以展现自然的美妙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为目的。

在陶渊明的诗中,自然不仅是诗人的精神寄托,也是陶渊明对生命价值的认知和追求。

诗歌中的清新脱俗、虚静恬淡的田园风光和真挚感情,都是源自陶渊明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价值的理性思考和感性把握。

其次,陶渊明的田园诗探索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

他的诗中通过人与自然的相互映照,展现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无力感。

但同时,诗人也通过与自然的互动,表达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例如《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就表达了人们追求安居乐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

再次,陶渊明的田园诗也带有浓郁的个人情感和思想色彩。

他的诗作品不仅表现了对自然的感悟和对社会现状的批判,也反映了他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通过田园诗,陶渊明将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入了自然,使作品更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例如《饮酒》诗中所表达的“遣兴归山半,萍心结庐心”的情感,以及《归去来兮辞》中表现的对人生归宿的思虑,都是陶渊明个人情感与思想的表达。

最后,陶渊明的田园诗也反映了他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他的诗展现了崇尚自然、尊重生命、追求清高和以人为本的立场和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和态度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重要影响。

总之,陶渊明的田园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既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也凝聚了诗人个人情感和思想。

这些诗作品不仅展现了诗人的艺术才华和人生审视,也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和审美价值。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诗歌的风格是平淡自然,他的田园诗集中表现了这一特色。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平淡与醇美的统一,陶诗在平淡的外表下,含蓄着炽热的思想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意味隽永,淡而有味。

二是情、景、理的统一,陶渊明善于用白描及写意的手法勾勒景物、点染环境,意境浑成高远,不纯客观地刻画景物,在他的笔下景物总是饱含着诗人的感情,体现着诗人的性格,诗人常在抒情写景中用朴素的语言,说明一些生活哲理,既富于情趣,又富于理趣,将兴寄与自然美融为一体。

但陶诗也有金刚怒目的慷慨豪放的作品,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含微木)等。

陶渊明田园诗歌艺术特征浅析

陶渊明田园诗歌艺术特征浅析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陶渊明是我国东晋著名诗人,受儒家思想影响,多次出仕。

同时也受老、庄和当时隐逸风气影响,具有爱慕自然,向往隐居生活的倾向。

因此几经沉浮,感到社会黑暗,政治腐败,最终归隐,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

长久隐居清闲生活,开始大量的田园诗歌创作,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

他的诗歌以田园生活为题材,开创了田园诗歌新的艺术境界,他的田园诗的内容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和日常的农村生活,他的诗中田园风光怡美,田园生活简朴自然,其心境悠然自得。

他叙写躬耕的乐趣,写农作生活体验,风格亲切、平淡,富有韵味。

陶渊明的田园诗意境独特,不但韵味醇厚富有冲淡美,而且创设出情、景、理浑融的意境,却又不乏理性。

他写景不求形似,叙事不求曲折,而是透过普通的人和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悟之理。

重在写心,写与景物浑融在一起的明彻心境。

而他诗歌的语言本色自然,精工简练。

他的每一首诗,语言质朴无华,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无雕饰之感,但却生动形象,极尽语言纯净之美。

他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成就,尤其是田园诗的艺术特色更是无人能及,对后世影响深远。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魅力,将会像“采菊东篱下”的诗句一样,历久弥新,久而愈香。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志趣。

陶渊明开始是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受人轻视,少日自解归。

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

安帝隆安四年(400年),他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后归家,元兴三年,他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后辞职隐居,于义熙元年(405年)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三月离职。

同年秋,他任彭泽县令,因不愿为五十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遂授印去职。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的特点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的特点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的特点陶渊明田园诗的特点可以从艺术风格、艺术境界两个方面来看。

在艺术风格上,恬淡自然、醇厚隽永;在艺术境界上高远拔俗、浑然天成。

陶渊明田园诗主要体现在情、景、事、理的交融统一上;在语言上自然本色、精练传神。

陶渊明字元亮,晚年的时候,他为自己改名潜,字渊明,五柳先生的别号,尽人皆知。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最先把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带入诗歌创作中,开创了一个全新的表现领域,即田园诗的创作,使田园诗在唐宋以来成为诗歌重要描写内容。

陶渊明是我国第一个专力写作山水田园诗的诗人。

他的田园诗充满了对污浊的现实的憎恶和对纯朴的田园的热爱。

如《归园田居》第一首《少无适俗韵》,诗人把上层社会斥为“尘网”,把身处其中比作“羁鸟”,“池鱼”,把归居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现了他对丑恶社会的蔑视。

同时,陶渊明在这首诗里和其他诗作中,都刻意描绘了清新、悠美的田园风光(如“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由衷的喜悦。

在诗中,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喧嚣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相得益彰的艺术力量。

相比之下,王维、孟浩然的田园诗就缺乏这种深刻的批判意识和进步的思想境界;王维、孟浩然虽然也赞美田园风光,但没有揭露上层社会的黑暗,这是一个很大的不同。

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执着之情尽显笔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离开官场,没有了昔日的俸禄,陶渊明发现做一名农夫也不简单。

但他宁愿身体受苦,也要保持内心的纯洁。

不为五斗米折腰,正是他的气节。

陶渊明厌倦了做官,田园生活才是他的最爱。

你看,他每天乐此不疲,早出晚归,带月荷锄归,形象地写出诗人的勤劳。

读陶渊明的诗,可以洗涤我们的心灵沉淀我们的心情。

整日忙于工作的我们,不妨放慢前景的脚步,细心品读一下陶渊明的诗,收获一下自然的惬意。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诗歌风格一:平淡自然、情真味永。

陶渊明的诗歌平淡自然,无论在叙事、写物还是描景上都是朴质无华的。

诗歌的内容贴近生活,思想感情非常的浓厚真切。

陶渊明的诗歌题材以田园生活为主,描写的都是生活中的寻常小事,虽平平淡淡,读起来却有滋有味。

诗歌风格二:浑融完备,意境深刻。

陶渊明诗中,有许多描写景物的句子。

这些句子用白描和写意的手法,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写的诗意盎然,丰富读者的想象,好像在读者面前展示一幅生动有趣、意境深远的画面。

诗歌风格三:语言质朴,生动绝妙。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的核心思想,在诗歌的著作中当然也不例外。

他的语言质朴实在,不娇柔不造作。

就如同本人一样,陶渊明在仕途上始终保持着品德节操的纯洁。

因人格的'坚定与生活体验高度合一,创作出来的诗句就很有感染力。

诗歌风格四:题材广为,风格多样。

陶渊明的诗歌可以分为五大类,有田园诗、咏怀诗。

咏史诗、行役诗和赠答诗。

田园诗和咏史诗是陶渊明的主要创作,也是他成就的代表。

田园诗表达的是陶渊明向往追求的田园生活,抒发悠然自在、知足淡泊的思想情感,体现陶渊明追求真的人生哲理;咏史诗是陶渊明继承古典诗歌的传统,在咏史的同时又抒发情怀,展现一种大气豪迈的风格。

1、太少并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2、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3、未言心相醉,无此直奔杯酒。

4、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5、人生似幻化,终山药空无。

6、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7、不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存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8、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9、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到南山。

10、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11、不戚戚于富贵,不汲汲于风流。

12、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或命巾车,或棹孤舟13、勤学如春起至之苗,不见踪影其减,日有所长。

1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5、不足为外人道也。

16、未言心相醉,不再接杯酒。

17、奇文共欣赏,疑义自得析。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风格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风格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风格内容摘要:陶渊明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歌新的艺术境界。

本文简要论述了陶渊明田园诗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的田园诗恬淡自然,不加雕饰,极尽语言之美,简练丰富,不相重复,包含了作者高度的匠心。

陶渊明的田园诗歌虽然平淡,却不浅薄,且还富有悠远的意境。

陶渊明的田园诗随意点染,清新自然,而有无尽的神韵。

诗歌内容丰富、充实,意蕴深厚,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了田园隐居生活的各个方面。

他开创的田园诗,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关键词:恬淡自然;意境悠远;朴实无华陶渊明(365-427),出生于东晋末年,字元亮,或云名潜,字渊明,谥号靖节先生,桪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特别是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是多方面的,在他的笔下,田园、劳动第一次具有真正的审美意义。

他开创的诗歌传统,被后代许多诗人继承和发扬。

如唐代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韦应物、柳宗元等人,都是他的这一传统的继承者。

现从艺术特点、意境特点、语言特点、笔法特点四方面浅析陶渊明田园诗风格。

(一)艺术的特点:恬淡自然、醇厚隽永。

纵而观之,其田园诗的题材和内容多采自归隐后的生活,他将劳动视为自然的生活方式,认为自躬自耕式的生活虽苦且累,然而却是最贴近田园的纯自然性质的生活。

其诗所描写的对象,亦是习见常闻的事物,如村舍、鸡犬、桑麻、豆苗、耕种、风雨等,都是直写其物其事,而不讲究词藻上的华美,粗略几笔即勾勒出景物的神韵,形似更神似。

此种白描功底,于平淡中透出丰富联想,于联想中生出诗的“淡永”意境。

可谓“极平常之景,各生趣味”、“无一修饰之语,而其间无穷妙味。

”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归园田居》其一),未及“人”字却有“人”在诗中之实感,读来颇有闲趣;“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和郭主簿》其一),一个“贮”字,情景交融,平生绮丽;“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拟古》其三),读来但觉春意四溢、草木满堂,自然中显神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淡自然情真意远———浅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和平县阳明中学赖伟煌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出身官僚家庭,只是至陶渊明时,家道中落,少年时代便是生活在贫困中。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29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不久辞官归隐。

后来任镇军参军,在任时间也很短。

最后一次出仕是做彭泽县令,已入不惑之年,时值41岁。

不过为官仅81天即辞官归田。

从此隐居躬耕,过着“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的田园生活。

其间,他创作了大量的田园诗,歌颂劳动,向往自由,赞美纯朴恬静的田园牧歌式生活。

他的田园诗平淡自然,朴实率真,洗净铝华,形成了素淡自然,情真意远的艺术风格。

成为我国古代享有盛名的田园诗人,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在此,就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作一浅析。

一、陶渊明田园诗艺术风格的表现陶渊明田园诗“素淡自然,情真意远”的艺术风格,可用“淡”与“真”二字概括。

清淡的诗句,自然融入真率的情感,不经意创造出淡远的意境。

可谓其诗虽淡,却淡中有味。

正如苏轼所评:“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

其风格具体表现如下:(一)以平常景物寻常事入诗读陶诗的第一感觉,就是平淡亲切。

这与陶渊明以平常景物寻常事入诗大有联系。

陶渊明厌恶官场,向往躬耕田园的隐居生活。

在纯朴的田园生活中,忘却官场与尘世的烦恼,领略乡村美景,感受田园风光。

春秋四季、日月雨露风霜、田园川泽村落、山郭柴门荆扉、桃李杂草桑竹、鸡犬桑蚕飞鸟……此等平常景物,陶渊明信手拈来,自然入诗,却意趣横生。

所谓“俯拾即是,不取诸邻”,更显清淡自然。

如《归园田居》第一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中的“丘山”、“旧林”、“故渊”、“田园”、“榆柳”、“桃李”乃自然之景;“羁鸟”、“池鱼”、“方宅”、“草屋”、“堂前”、“户庭”、“虚室”则是平常之物;至于“鸡鸣”、“狗吠”更是寻常所闻。

正因为如此,被一般人所熟视无睹的农村自然景物,在陶渊明的眼中却格外动人,入诗则诗意盎然。

陶诗写的是平常景物,所反映的同样不外乎农事、闲居和饮酒之类平常事。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归园田居》其二);“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归园田居》其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

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等为农事。

描绘闲居的诗,如“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移居》其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饮酒诗更多,《饮酒二十首》便是酒后的题咏之作。

其他诗亦多与酒有联系,如“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乞食》);“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和郭主簿》其二)唐代孟浩然,其风格近于陶渊明,描写的大抵也是平常景物,如《过故人庄》,但陶渊明诗歌的景物描写,有着更广阔的社会背景,有着更丰富的生活内容。

景物虽平常,但反映出的思想内容却不寻常。

<二>白描的手法陶诗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体现在表现手法上,则以白描为主,抓住景物主要特征,不加渲染和烘托,用简练的笔墨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如上述《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一诗,犹如一幅水墨山水,勾勒出八九间草屋,周围是十余亩田园。

榆柳的浓荫遮盖住屋檐,房前屋后桃李成行罗列。

望远处,依稀可见的村落正升起袅袅炊烟。

侧耳听,深巷传来鸡鸣狗吠声……诗人并没有什么形容词,也没有刻意烘托或加以点染,然而却使作品散发出浓郁的诗意。

这正是陶诗“不求华丽,不事雕琢”的白描手法所使然。

正如李渡在《学诗浅说》中所言:“陶诗的妙处完全在于真实朴素,不假雕饰。

以画来比,汉魏诗象线条粗重设色板滞的古画,陶诗象纯用墨笔的白描,几乎看不出笔墨痕迹”。

再看《饮酒》第五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

诗人以即事即景的简单叙写,淡妆涂抹,没有刻意的工笔描绘,却将归隐田园后悠然自得的心境表达得淋漓尽致。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没有刻意锤炼,无须斟字酌句,却妙趣天成,成为陶诗中千古传诵的名句。

陶渊明与刘宋时代的谢灵运都长于描写自然景物而并称“陶谢”,但谢诗观察细致,刻划入微,擅于工笔描绘,并有着意雕琢之处,有损自然之趣。

而陶诗喜白描。

可见二者表现手法迥异。

<三>朴素的语言陶渊明诗歌的语言,质朴无华,通俗浅近,有一种朴素之美。

请看《归园田居》原列第三首: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此诗语言朴素、简洁、明快、协调一致。

他不以辞彩华丽取胜,而以明确洁净见长。

读来朗朗上口,其意则明白晓畅,写出了诗人对劳动生活的真切感受和归隐躬耕的决心。

事实上,在陶渊明的诸多田园诗中,不乏朴素自然的诗句。

譬如“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其二);“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桃花源诗》)。

杜甫在《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诗云:“焉得思如陶谢乎,令渠述作与同游”。

其实,陶渊明与谢灵运在艺术风格上相差甚远。

陶诗语言朴实自然,谢诗则语言绮丽幽艳。

<四>淡远的意境陶渊明躬耕田园,沐浴着纯朴的民风。

他通过平常景物入诗,并借助白描表现手法和朴素的语言,从而创造出闲适悠远、淡薄明净的意境,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美的享受。

还是以《饮酒·结庐在人境》一诗为例加以说明。

诗中写到,诗人筑室造宅于人群聚居的尘世,却能避开车马的喧嚣之声,远离庸俗鄙俚的人们,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

“心远地自偏”,这似乎自相矛盾,其实,只要心怀淡泊,不屑于世俗,即使身居喧嚣之境,也能如同居于僻远之地了。

可见,这并不矛盾。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一个“见”字将意境全然托出。

诗人本意采菊而无意望山,不经意却举首见山。

恬淡自然,实是悠然忘情之境。

故王国维称此二句为“无我之境”,的确很有见地。

整首诗一气直下,清空如话,似行云流水,舒展自如。

细品诗句,恍若置身其景:夕阳余晖,青山如黛,飞鸟投林,一位采菊诗人悠然步行……营造出萧然淡定,悠悠不尽的意境来。

不妨再看看《和郭主簿》第一首: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

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

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

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

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

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

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

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诗写屋前林木茂盛,虽值仲夏,但绿荫满林。

只觉清风徐来,轻掠衣襟,委实惬意至极。

诗中还写到,归隐躬耕后,已罢去尘世繁杂的交游,琴书时弄,小儿绕漆,乐享天伦,在这过着蔬谷自给,美酒独斟,恬淡自然的隐居生活。

“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诗人悠然望云怀古,有超脱之感,更觉意境清幽闲远,细味之则意愈深。

(五)率真隽永的感情陶诗的真正魅力和感人之处,在于它所表达出来的率真隽永的思想感情。

“陶渊明的作品之所以流传千古而不衰,乃主要以情取胜。

清淡自然的诗句中,洋溢着直率真切的思想感情,这才是陶诗的真正精髓”(中山大学古代文学教研室编《简明中国文学史》)。

陶诗景物寻常,语言浅近朴素,表现手法以白描勾勒,其意境平淡如水,看似容易而实则极不容易。

细细品味,其诗字里行间,无不饱含浓如烈酒的率真感情。

首先,表面上看,陶诗似乎首首都是空的,内容上没有起伏跌宕的情节;选材上,没有惊天动地的重大事件;表现手法上更是缺少精工的描绘。

诚然,可归之于一个“淡”字了得。

然而,若能联系他的身世和当时的历史背景,就完全可推测他的隐衷;就能品出“淡”中之味;也就不难理解诗句的真正内涵——隐晦地表达诗人厌恶官场,批判喧嚣尘世,追求光明的率真感情。

试看《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一诗,作者于乙巳岁(405年11月)辞彭泽令归田,此诗可能作于次年。

诗人自述离开仕途,归居田园,是适合自己本性的。

并且,将归隐躬耕与官场对立起来:把仕途比作“尘网”、“樊笼”;把仕宦生活比作“羁鸟”、“池鱼”的生活。

感情率真隽永,爱憎异样分明。

“这正体现了诗人洁身自好,不愿在污秽的官场中同流合污的清风亮节。

因而,陶渊明的归隐并不是一种失意之人,无可奈何的自我消沉,而是一种对黑暗现实的蔑视和反叛”(钱伯城《两晋南北朝诗选》)。

其次,陶诗多描写隐居躬耕的田园生活,似乎陶渊明真的逍遥自在,安贫乐道。

其实他的内心深处,无时不在憎恨官场的黑暗和尘世的污秽。

譬如《桃花源诗》并记,“桃花源”是陶渊明的理想国,在这里人们耕桑自给,与世隔绝。

没有君王统治,没有剥削压迫,且“秋熟靡王税”。

人们过着“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的田园生活。

在当时极度黑暗的现实条件下,这种理想生活的描写,正是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否定。

因而田园风光越美,就越显得现实社会的黑暗,也就愈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此外,陶渊明多以“酒”入诗,似乎除此则无物可写。

追溯中国的酒文化,有几千年历史。

自古以来,文人学士多爱饮酒。

陶渊明虽隐居避世,但他同样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之态,如同常人。

他在《五柳先生传》中说“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并且,“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罪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实则“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另有所寄。

这正如萧统在《陶渊明集序》所云:“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

可见,陶渊明作诗能寓意其中,情与景融为一体,情真而意远。

二、陶渊明田园诗艺术风格的成因陶渊明田园诗艺术风格的形成,有其客观和主观上的双重原因。

客观上,从广阔的历史背景来看,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较为动荡多变的历史时期。

而陶渊明正生活在黑暗的晋宋时代。

值此之际,腐败的政治统治下,阶级斗争、民族斗争和统治者内部的倾轧斗争都十分尖锐。

一些士人、官僚在斗争中深感前途渺茫,壮志难酬。

有甚者,觉得生死、得失无常。

对时政的激烈抨击和慷慨陈词,略有不慎,便会遭来杀身之祸。

于是乎,玄风骤起,隐逸之风盛行。

时人以终日清谈玄理,或隐逸不仕,寄情山水来表示对现实的不满。

陶渊明青年时代,深受儒家用世致仕思想影响,有着“大济苍生”的政治理想。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第五首)。

他数度出仕便是明证。

但是政治黑暗,官场污浊,由此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厌恶之感。

陶渊明的归隐躬耕同此不无联系。

在隐居躬耕中,陶渊明有了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劳动,领略田园风光,感悟自然“真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