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礼记二则》知识要点归纳
《礼记二则》知识点汇总讲解

《礼记二则》知识点汇总讲解+专题训练一、原文及翻译(1)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
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虽有嘉肴)(2)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所以人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反对把财物弃置于地的浪费行为,不是为了占为己有;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所以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叫做理想社会。
(大道之行也)二、字词理解(1)字词注释虽:虽然。
嘉肴:美味的菜。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旨:味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
是故:所以。
困:困惑。
自反:反省自己。
自强:自我勉励。
强:勉励。
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二课礼记二则 复习要点

22 礼记二则复习要点一、重点字词虽:即使。
嘉肴:美味的菜。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弗:不,表否定。
旨:甘美,味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善:好处。
是故:因此,所以。
困:困惑。
自反:自我反思。
自强(qiǎng):自我勉励。
强:勉励。
教(jiāo)学相长(zhǎng):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
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兑(yuè)命:《尚书》中的一篇。
兑,通"说(yuè)",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yuè)。
命,《尚书》中的一种文章体裁,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
《尚书》,又称《书》《书经》,儒家经典之一。
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
学(xiào)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第一个"学"是教的意思。
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之行:之,助词取消句子之间的独立性,不译。
行,施行天下为公:天下就是人们所共有的。
选贤与(jǔ)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担任社会职务)。
贤,指品德高尚。
与,通"举",推举,选举。
能,指才干出众。
讲信修睦:讲信,讲求信用。
修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它达到和睦。
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修,培养。
不独亲其亲: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
第一个“亲”用作动词,以……为亲。
第二个“亲”指父母。
不独子其子: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第一个“子”用作动词,以……为子。
第二个“子”指子女。
有所终:能够善终。
有所用: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guān),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
寡,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
孤,年幼丧父或无父母的孩子。
独,年老无子女的老人。
废疾者,残疾人。
分(fèn):分,职分,指职业、职守,职务。
归:指女子出嫁。
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礼记二则-知识点

大道之行也一、课文翻译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注释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为:是,表判断。
与:同“举”,推举。
修:培养。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原文: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注释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第二个“亲”,父母。
子其子:第一个“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第二个“子”,子女。
终:终老,终其天年。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有残疾。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归宿。
于:在。
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的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
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力气,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原文: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注释是故:即“故是”,可译为“因此”。
乱:指造反。
贼:指害人。
作:兴起。
外户:大门。
闭:关(门)。
谓:叫作、称作。
大同:指理想社会。
译文:因此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造反害人的事不会兴起,所以(家家户户)大门不关。
这叫作理想社会。
二、问题归纳1.谈谈你对“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理解。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三个分句是对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道”的分述。
“天下为公”是说政权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选贤与能”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品德高尚的人和有才干的人担任,“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之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最新《礼记》二则知识点整理

《虽有嘉肴》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以“嘉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亲身学习的重要性,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使说理浅显易懂。
(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2.课文结尾引用《兑命》的语句,有什么作用?引用论证。
短文阐述了中心观点——“教学相长”,再引用古代名言,来强化自己“教学相长”的观点。
3.《虽有嘉肴》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教学相长也。
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
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4.《虽有嘉肴》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说说文章的论证思路?①文章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设喻类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②接着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归结出“教学相长”的中心论点,③最后引用《兑命》“学学半”进一步补充论证。
5.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1)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2)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6.“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两者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
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是对前者的补充。
两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两者是主从关系。
7.《虽有嘉肴》语言有何特点?1)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
2)有较强的逻辑性。
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
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大道之行也》1.“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大道之行”指什么?大道:理想社会的最高准则。
礼记二则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礼记二则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礼记是我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典籍,包含了丰富的文化知识。
下面是礼记中的两则文言文知识点的归纳:
1. 《礼记·檀弓上》
《礼记·檀弓上》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主要探讨了仪式和礼节的重要性。
文章中强调了人们应当尊重礼节,犯有错误时应认真悔过。
同时,文章还强调了通过仪式和礼节的规范,可以使人们的行为更加庄重和有序,从而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
2. 《礼记·中庸》
《礼记·中庸》是礼记中的另一篇文章,主要探讨了人的素质修养和中庸之道。
文章中强调了人应当保持内心的平衡和稳定,不偏不倚,不偏废于任何一种极端。
同时,文章还强调了人应当追求道德的完善和个人的修养,通过努力实现中庸之道,达到心灵的和谐与统一。
总的来说,礼记中的这两则文章都涉及到了人的行为规范和个人修养方面的知识,强调了尊重礼节、追求平衡和和谐的重要性。
这些知识点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培养自身良好素质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考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重要知识点梳理《礼记》二则

2020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重要知识点梳理《礼记》二则虽有嘉肴(一)课文字词详解①虽有②嘉肴,弗食,不知③其④旨也;虽有⑤至道,弗学,不知其⑥善也。
⑦是故①虽:虽然。
②嘉肴:美味的菜肴。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③其:代“食”的对象。
④旨:味美。
⑤ 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
⑥善:益处,好处。
⑦ 是故:所以。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①困。
知不足,然后能②自反也;知困,然后能③自强也。
故曰:①困:困惑。
②自反:自我反思。
③自强:自我勉励。
强,勉励。
①教学相长也。
《②兑命》曰“③学学半”,④其此之谓乎!①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②兑: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yuè)。
③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前一个“学”同“敩”,教导。
④ 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其,表示推测。
(二)重点句子翻译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然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
2.教学相长也。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困惑。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的)困惑,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勉励。
5.“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三)课文分析1.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2.解释课文中“教学相长”这个成语的含义。
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促进的,只有二者兼备,才能获得成功。
3.“教”与“学”的关系如何?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4.《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有《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
大多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记。
5.为何在一开始写关于“嘉肴”“至道”的内容,能否删去?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比,形象生动地引出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有力地证明中心,说理的力度大大增强。
《礼记二则》知识要点归纳

《<礼记>二则》知识要点归纳《虽有嘉肴》一.作家作品。
《礼记》,又叫《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学记》是《礼记》中的名篇,是古代教育史上比较有价值的教育论著。
主要讲述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方法,阐述了教学相长、循序渐进、长善救失等教学经验。
二.归纳重点实词和虚词。
1.通假字(1)兑命(“兑”同“说”)(2)学学半(“学”同“斅”,教导)2.古今异义(1)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用意,目的)(2)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3)然后能自强也(古义:自我勉励;今义:勉强)3.一词多义弗食,不知其旨也(代词,指“嘉肴”,美味的菜)其弗学,不知其善也(代词,指“至道”,最好的道理)教学相长(学习)学学学半(学,同“斅”,教导)三.理解内容1.提问:你觉得这篇课文是在跟我们讲什么道理?明确:教学相长。
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
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解释课文中“教学相长”这个成语的含义。
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促进的,只有二者兼备,才能获得成功。
3.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用原文填空)4.提问: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明确: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由“嘉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嘉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5.从学习的角度看,“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
《〈礼记〉二则》学习要点

《〈礼记〉二则》学习要点虽有嘉肴(yáo)一、原文、注音、注释、译文虽:即使;嘉: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
食:吃,品尝。
旨:(味道)甘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zhǐ)也;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至道:最好的道理。
善:好处。
虽有至道,弗(fú)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是故:所以,因此。
困:不通,理解不了。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jiāo)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
反:反省。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自强:自我勉励。
知困,然后能自强(qiǎng)也。
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
长:促进。
故曰:教(jiāo)学相长(zhǎng)也。
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前一个“学”同“敩(xiào)”,教导。
其:表示推测语气。
大概,恐怕。
此之谓乎:宾语前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兑(yuè)命》曰:“学(xiào)学半。
”其此之谓乎!《尚书·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二、一词多义学学半(向别人学习)不知其旨也(它的)三、古今异义虽有至道(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不知其旨也(古义:甘美。
今义:意义。
)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
今义:困难。
)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
今义:增长。
)四、通假字《兑命》曰(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五、词类活用1、不知其旨也(名词作形容词,甘美。
)2、不知其善也(形容词作名词,好处。
)六、文言句式1.判断句弗食,不知其旨也。
2.倒装句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七、课文分析①文章开头运用类比手法,以“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美”类比“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 此之谓
... 乎(“此之谓”,就是“谓此”,宾语前置)
文学常识
《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据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 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主要记载了先秦 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 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1【主题思想】
终:终老,终其天年。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有残疾。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归宿。
于:在。
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的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力气,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子 1、不独 子 . 其子(动词,以……为子)
2、不独子其 子 . (名词,子女)
修 1、讲信 修 . 睦(动词,培养)
2、盖简桃核 修 . 狭者为之(形容词,修长)
分 1、男有 分 . ,女有归(名词,职分,职守)
?
2、舟首尾长约八 分 . 有奇(量词,长度单位)
词类活用
使 老 . 有所终, 壮 . 有所用, 幼 . 有所长(老,形容词用作名词,老年人; 状,形容词用作名词,壮年人;幼,形容词用作名词,幼童)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男有分,女有 归 . (古义:女子出嫁。今义:归还。)
大道
.. 之行也(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大 路。)
一词多义
亲 1、不独 亲 . 其亲(动词,以……为亲)
2、不独亲其 亲 . (名词,父母)
其 1、不知 其 . 旨也(代词,它的,指“嘉肴”的)
2、 其 . 此之谓乎(语气副词,表示推测,恐怕)
原文: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注释
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第二个“亲”,父母。
子其子:第一个“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第二个“子”,子女。
《虽有嘉肴》:本文通过论述“嘉肴”与“食”、“至道”与“学”的辩证关系,引出了“教学相长”的观点,并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种实践活动,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虚假或者骄傲浮躁。《大道之行也》:本文通过对理想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理想社会的向往之情。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原文: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Nhomakorabea是谓大同。
注释
是故:即“故是”,可译为“因此”。
乱:指造反。
贼:指害人。
作:兴起。
外户:大门。
闭:关(门)。
谓:叫作、称作。
大同:指理想社会。
译文:因此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造反害人的事不会兴起,所以(家家户户)大门不关。这叫作理想社会。
二、问题归纳
孔子切实实践着“教学相在教学过程中,孔子的弟子子路性格率直鲁长”的的教育理念。评性 的意见,孔子对他莽,脂常向孔子提出打子游担任武城宰很有政的批评也推心接受。的批子批察时“阿发歌之前”,便"荒尔面笑并说:“割鸡焉用牛刀?”子游马上反驳说:“昔‘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若盛也阳诸夫子日”意思是君子学过礼乐之道就有道则易使也。道购之心,老百姓学过礼乐之道就容易役使。北子则马上回答说:“二三子!偃之言是也。街言戏之耳!”孔子并不因为自由的话而感到难堪或怨恨,而是当即肯定了他的意见,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1.谈谈你对“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理解。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三个分句是对治理社会的准则“大道”的分述。“天下为公”是说政权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选贤与能”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品德高尚的人和有才干的人担任,“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之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2.谈谈你对“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理解。
通假字
学 . 学半(“学”同“敩(xi ào )”,教导)
选贤 与 . 能(“与”同“举”,选拨)
矜 . 、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同“鳏”,老而无妻) 古今异义
教然后知 困 . (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虽 . 有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不知其 旨 . 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子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对各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特别要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实行生活保障。这句话点出了大同社会一个方面的特征: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在形式上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形成整齐划一的句式,增强了表达效果。
2【文章结构】
一嘉肴弗食,不知其旨
类↓比
至道弗学,不知其善-学然后知不足(自反)-教然后知困(自强)
社会纲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人人都能得到关爱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谋闭而不兴
理想社会-盗窃乱贼而不作
外户而不闭
3【文学常识】
《礼记》,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二则”点明了数量。该题目交代了课文的出处以及首目数。
大道之行也
一、课文翻译
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注释
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为:是,表判断。
与:同“举”,推举。
修:培养。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