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地区_教

合集下载

地理《极地地区》教案范文

地理《极地地区》教案范文

地理教案范文:极地地区一. 教学背景及教学目标《极地地区》是地理学科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主要分为北极和南极两个地区。

本课时旨在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极地洲、冰架、冰盖和海洋的特征,并对人类活动对极地地区的影响及保护极地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1.目标知识:(1)了解极地环境的特点和形成原因;(2)了解极地地区的基本概念和分类;(3)了解人类活动对极地地区的影响并简要介绍保护极地地区的措施。

2.目标能力:(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2)培养学生调查研究能力;(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教学方法1.板块式教学法通过把课程分为不同板块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分清模块内容,达到目标知识的单一性,满足学生的思维习惯,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整合到整个生活中。

2.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和例题进行授课,让学生学以致用,了解极地地区、冰盖工程、海冰研究、南极探险等形成的原因及对全球气候的影响等相关信息。

三. 教学内容1.北极地区1.1 北极电影及其背景简介1.2 北极地理概况及气候分区1.3 北极地区的动植物资源和生态环境1.4 人类活动对北极地区的影响和保护措施1.5 北极探险2.南极地区2.1 南极计划及其背景简介2.2 南极地理概况及气候分区2.3 南极地区的动植物资源和生态环境2.4 人类活动对南极地区的影响和保护措施2.5 南极探险四. 教学流程1.导入通过情境模拟和图片展示等方式,带领学生进入北极或南极严寒的环境之中。

2.展示欣赏分别以北极电影及南极计划为背景,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及背景情况。

3.知识导入针对北极及南极的地理概念、生态环境等进行详细解读,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总体概况。

4.案例扩展以北极探险和南极探险为背景,通过案例教学法让学生更深入的认识极地地区环境、气候、人文等方面的细节。

5.实践探索分组进行极地资源的调研,提出自己的分析意见,并形成小组合作作品。

五. 教学反思1.板块式教学法的优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将课程内容按照板块进行教学,不仅使学生可以更清晰准确的理解知识重点,而且也有利于老师更快的调整教学内容。

初一地理极地地区教案范文

初一地理极地地区教案范文

初一地理极地地区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及生态环境。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图表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及生态环境。

2.教学难点: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及生态环境。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地图、图表3.教学视频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向学生展示极地地区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极地地区的风貌。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极地地区的了解。

(二)新课讲解1.地理位置介绍(1)展示极地地区的地图,让学生找出极地地区的位置。

(2)讲解极地地区的范围,包括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

2.气候特点(1)播放极地地区的气候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极地气候的严酷。

(2)分析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如:温度低、降水少、风力大等。

(3)讲解极地地区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生态环境(1)展示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图片,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生物多样性。

(2)讲解极地地区生态环境的特点,如:生物种类单一、生态平衡脆弱等。

(3)讨论极地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

4.极地地区的资源(1)介绍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矿产等。

(2)讲解极地地区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三)案例分析1.分析极地地区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极地探险、科学研究等。

2.讨论如何保护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

(四)课堂小结2.强调保护极地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1.请学生绘制极地地区的地图,标注出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及生态环境。

2.写一篇关于极地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展示、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及生态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表达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保护极地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在作业布置方面,要注意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初中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初中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初中地理极地地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和气候条件;(2)掌握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3)了解人类在极地地区的活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和图片,观察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2)利用资料和数据,分析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讨人类在极地地区的活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和好奇心;(2)增强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2)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3)人类在极地地区的活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人类在极地地区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极地地区的相关资料和图片;(2)极地地区的地图和数据;(3)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任务单。

2. 学生准备:(1)预习极地地区的相关知识;(2)准备笔记本和文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2)提问学生对极地地区的认识和了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课堂讨论:(1)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讨人类在极地地区的活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极地地区的案例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类活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2)学生发表观点,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2)学生整理学习笔记。

五、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2. 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极地地区的保护措施;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极地地区初中教案

极地地区初中教案

极地地区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特点。

2. 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3. 掌握两极地区的气温特点和资源分布。

4. 培养对极地环境保护的意识,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 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 极地气候的特点和影响。

3. 极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教学难点:1. 极地地区的方向判断。

2. 极地气候和环境的差异分析。

教学准备:1. 地图和图片资料。

2. 气温图表和相关数据。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展示极地地区的美丽图片,引起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极地地区有什么了解?极地地区有什么特殊之处?二、探索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10分钟)1. 展示极地地区的地图,引导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 讲解极地地区的地理特点,如极昼极夜现象等。

三、研究极地气候的特点和影响(10分钟)1. 展示极地气温图表,引导学生分析极地气候的特点。

2. 讲解极地气候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探讨极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10分钟)1. 展示极地资源的图片和数据,引导学生了解极地资源的丰富性。

2. 讨论极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五、总结和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2.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极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极地环境保护的实践活动,如制作宣传海报、撰写倡议书等。

2.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环保组织代表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对极地环境保护的了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通过分析气温图表和数据,让学生掌握极地气候的特点和影响,通过探讨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和思考,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同时,结合实践活动和专家讲座,增加学生对极地环境保护的实践经验和深入理解。

地理《极地地区》教案范文

地理《极地地区》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极地地区2. 教学年级:八年级3. 学科:地理4. 课时安排: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及气候条件;掌握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及人类活动;学会阅读和分析极地地区的地图和图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地图和图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息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全球发展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及气候条件;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及人类活动;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

2. 教学难点:极地地区的气候条件对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极地地区的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极地地区的各种问题;2.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3. 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极地地区的景观和实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 采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人类活动和环境保护措施。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极地地区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极地地区;提出问题:“你们对极地地区有哪些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及气候条件;3. 课堂讲解:讲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及气候条件;介绍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及人类活动;分析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措施。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极地地区的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5. 案例分析:展示极地地区的实例,让学生分析实例中的人类活动和环境保护措施;6. 课堂小结:强调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重要性。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拓展,了解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科研活动。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1. 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合作能力;3. 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及改进措施;4. 学生的提问和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惑;七、评价与反馈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3.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发现问题并改进;4. 家长反馈:与家长保持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下的学习情况,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七年级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七年级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一、教案主题:七年级地理极地地区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和生态环境。

2. 让学生掌握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

3. 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保护意识。

三、教学内容:1. 极地地区的概念及地理位置2. 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3. 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4. 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5. 极地地区的人类活动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

难点: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和生态环境。

五、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极地地区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实际问题和人类活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第一课时:极地地区的概念及地理位置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极地地区吗?能描述一下它的位置吗?2. 总结:极地地区位于地球的两极,包括南极和北极。

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通过地图和教材,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

2. 分析极地地区的经纬度范围。

三、课堂讲解1. 讲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 介绍极地地区的周边国家和地区。

四、课堂练习1. 让学生在地图上标出极地地区的位置。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第二课时: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极地地区有什么特殊的气候特点吗?2. 总结:极地地区气候特点是寒冷、干燥、风大。

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通过教材,了解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

2. 分析极地地区的气候形成原因。

三、课堂讲解1. 讲解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 介绍极地地区气候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课堂练习1. 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讨论极地地区气候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三课时: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极地地区有哪些特殊的生态环境吗?2. 总结:极地地区生态环境独特,包括冰川、海洋、陆地生物等。

初中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初中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初中地理《极地地区》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点。

2. 使学生掌握极地地区的气候条件、资源分布以及生态环境。

3.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能够在地图上辨别极地地区的方向。

4. 增强学生对极地地区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1. 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 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3. 极地地区的气候条件、资源分布和生态环境。

4. 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教学难点:1. 极地地区的方向辨别。

2. 极地地区的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的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地图、图片和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极地地区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学生分享他们对极地地区的了解和印象。

二、讲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10分钟)1. 教师在地图上指出极地地区的位置,解释南极和北极的区别。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在地图上找出极地地区的范围。

三、介绍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10分钟)1. 教师展示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图片,如冰川、雪地等。

2. 学生观察图片,总结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四、讲解极地地区的气候条件(10分钟)1. 教师介绍极地地区的气候条件,如严寒、狂风等。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了解极地地区的气候条件。

五、介绍极地地区的资源和生态环境(10分钟)1. 教师展示极地地区的资源分布图,如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等。

2. 学生观察图示,了解极地地区的资源分布。

3. 教师介绍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如企鹅、北极熊等。

4. 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

六、讲解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10分钟)1. 教师阐述极地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如减少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2. 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 教师介绍极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措施,如科学考察、旅游管理等。

4. 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七、总结和作业(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极地地区》教案(通用3篇)

《极地地区》教案(通用3篇)

《极地地区》教案(通用3篇)《极地地区》篇1极地地区教学目标1.了解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

2.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活动和环境保护的原因,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要求1.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及范围,并且能够说出由此而造成的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能够根据两极的气温比较图比较两地自然环境的差异。

3.感受科学家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增强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认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结构分析本章内容共一节,分为“冰雪覆盖的地区”、“科学考察的宝地”和“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三个标题。

三个标题会使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了解逐渐深入。

首先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集中体现在寒冷。

正是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当地有特色的资源,如冰川、动物。

同时也使得那里人迹罕至,留下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原始的自然环境,这个天然的实验室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科学家。

但科学家和开发者的到来必然会打破这里的寂静,“极地地区应该如何开发、利用?科学家在考察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这片洁净的土地?”这是人们正在面临的严峻问题。

三个问题一步步地深入,会使学生从知识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对极地地区有全面的了解。

内容点析1.关于极地地区特殊的位置。

教材将读图的过程和对极地地区位置的理解渗透到了活动当中,首先通过这两幅图可以了解两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大致范围,这是理解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基础;第二,让学生明确环绕南极大陆的各大洋和北极地区中心的大洋,南极能够同时被三个大洋环绕,这是由其特殊位置决定的,同时海洋与陆地分布的不同,也是造成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

极地地区尤其是极点,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因而会出现较为特殊的现象,问题3的安排即是让学生对此有一定的体会。

由于是经线的交汇处,在极地地区还会出现时间等一系列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极地地区的特殊位置,而这些恰恰是前面学习“地球和地图”时容易被学生忽略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重难点】
1.认识极地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知道极地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
3.说出极地地区主要的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
4.认识极地地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5.了解极地科学考察的价值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脑筋急转弯:北极熊为什么不吃企鹅?联系北极熊和企鹅的生活地区(两极地区)。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北极熊和企鹅的生活地,北极和南极。
二、进入教学
读课文图,回答:
(一)描绘极圈,说说极地地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二)找出环绕北冰洋的大陆和环绕南极大陆的大洋,说说极地地区海陆分布的差异。
1.独特的自然环境:(课件展示,指导学生自学填表)
地区
极地地区
范围
南极地区
北极地区
纬度位置
主要位于南极圈以南
主要位于北极圈以北
海陆位置
南极洲及周边海域
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原始的自然环境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固态淡水资源,海洋生物
煤、铁、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
考察最佳时间
每年11月到次年3月
每年7月到9月
我国的科考站
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
黄河站(2004)
4.极地保护在行动。
(1)极地环境的污染破坏:全球变暖;南极臭氧空洞;燃油泄漏;对极地动物的过度捕 杀等。
北冰洋大部分及其周边的亚、欧、北美三洲部分地区
2.地形、气候及代表动物:
南极地区

气候特点
酷寒、干燥、烈风(冰雪高原、白色荒漠之称)
终年冰封,但与南极相比气温较低,降水较多,风速较慢
代表动物
企鹅
北极熊
3.极地科学考察:(课件展示,指导学生自学填表)
南极地区
北极地区
考察内容
(3)不同纬线上,靠近北极为北,靠近南极为南;不同经线上,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则为东,逆着地球自转方向则为西。
3.极地经纬网定位:
(1)在极地地图中,圆圈为纬线,自中心发射的线为经线。
(2)根据经纬数值定度数。
(3)根据自转方向或数值变化定经纬度代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南极与北极的对比学习,了解极地地区的特殊位置和自然环境,及对科考的内容、环境、极端的自然气候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让学生认识到保护极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增加学生的环境意识,认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三)难点突破:
教师讲解极地经纬网地图的判断规律:
1.判断是南极地区还是北极地区:
(1)依据中心代号N、S来判断。
(2)依据地球自转方向来判断。
2.极地地区方向定位:
(1)同一纬线上,方向为正东、正西;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箭头所指方向为东方。
(2)同一经线上,方向为正南、正北;北极点四面朝南,南极则反之。
极地地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和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认识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分析区域内各地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我国对两极地区的科学考察,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让学生认识到保护极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增加学生的环境意识,认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