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唱声声扬古韵 诗词朗朗神飞扬
描述唱曲的诗句

描述唱曲的诗句《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汤式的《听筝》
酒乍醒,月初明,谁家小楼调玉筝,
指拨轻清,音律和平,一字字诉衷情。
恰流莺花底叮咛,又孤鸿云外悲鸣,
滴碎金彻雨,敲碎玉壶冰。
《听颖师弹琴》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描写诗歌音韵美妙的诗句

描写诗歌音韵美妙的诗句
以下是一些描写诗歌音韵美妙的诗句:
1.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苏轼《南歌子·游赏》
2.击筑饮美酒,剑歌易水湄。
——李白《少年行二首一》
3.齐歌送清扬,起舞乱参差。
——李白《九日登山》
4.肃穆郊湮毕,工歌赏事并。
——储光羲《献高使君大酉作》
5.戍鼓犹长击,林莺遂不歌。
——杜甫《暮寒》
6.还闻吉甫颂,不共邹歌祷。
——陆龟蒙《子夜警歌二首》
7.桂美人歌木兰,西风袅袅露溥溥。
——许浑《酬康州韦侍御同年》8.酒面浮花应是喜,敛黛不关愁。
——白居易《赠晦叔忆梦得》
9.舞停歌罢鼓连催,软骨仙蛾暂起来。
长短艳歌君自解,浅深更漏妾编知。
——张乔《赠边将》
10.明光朝即迩,杖杜早成歌。
——钱起《送萧常侍北使》
11.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亭台。
——郑谷《和知己秋日伤怀》这些诗句都从不同角度描绘了诗歌的音韵美妙,有的描写歌声绕梁、有的描写鼓声催人、有的描写歌声齐奏等等。
这些诗句通过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让读者感受到了诗歌的音乐美感。
形容吟咏的诗句.docx

形容吟咏的诗句形容吟咏的诗句吟咏,是一种美妙的表达方式,让人沉醉其中,感受文字流淌而出的美丽旋律。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中,吟咏的诗句仿佛是一束束光芒,照亮我们生命的每个角落。
下面,我将为大家带来一些形容吟咏的诗句,让我们一同领略其中的诗意与韵律。
1. 春风吟咏诗,花开蝶自舞。
在春风的吹拂下,花朵绽放,蝴蝶翩翩起舞,如同一首优美的诗,让人心旷神怡。
2. 无尽星光吟咏,夜空散发诗意。
当夜幕降临,满天繁星如诗如画,闪耀着无尽的光芒,仿佛在向人们吟唱着动人的旋律。
3. 湖水波光吟咏,倒映天空诗意。
湖水如同一面镜子,静静地倒映着蓝天白云,水波荡漾间,吟唱出一幅幅美丽如诗的图画。
4. 雨后林间吟咏,花香弥漫云中。
雨过天晴后,林间花草散发出浓郁的芬芳,如同一首诗的吟唱,弥漫在空气中,让人陶醉其中。
5. 诗人心境吟咏,笔尖写透人生。
诗人在心灵的深处吟咏着自己的感悟与体验,用镜头般的笔触将人生的点滴娓娓道来,饱含着情感与思考。
6. 秋风吟咏离别,落叶舞动凄凉。
当秋风起时,一片片黄叶在空中飘舞,似乎在吟唱着离别之情,给人以凄凉之感。
7. 雪花纷飞吟咏,银装世界诗情。
当白雪纷飞时,世界被披上了一层银装,美丽而祥和,就像是一首动人的诗篇。
8. 晨曦初现吟咏,鸟儿啁啾和谐。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云朵洒下,大自然苏醒过来,鸟儿在枝头欢快地歌唱,构成了一幕和谐而美好的画面。
9. 夕阳西下吟咏,余晖染红天边。
当夕阳西斜时,余晖洒在天际,将整个天空染成一片红艳,仿佛在吟咏着世界的壮丽。
10. 海浪拍岸吟咏,潮音入梦诗篇。
海浪拍打着海岸,发出悠扬的潮音,这一声声的吟咏如同入梦的美妙诗篇,让人陶醉其中11. 林深处吟咏幽静,鸟儿交响诗章。
在幽深的森林里,只有微风拂过树叶的声音和鸟儿欢快的鸣叫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首充满生机和美丽的交响乐章。
12. 山川吟咏雄奇,峰峦诉说岁月。
高耸入云的山峰和蜿蜒的河流仿佛在吟诵着壮丽的诗篇,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壮美。
比喻歌声优美的诗句

比喻歌声优美的诗句
以下是一些比喻歌声优美的诗句:
1. “响遏行云横碧落,清和冷月到帘栊。
”——李调元《雨村曲话》
这句诗用“响遏行云”和“清和冷月”来形容歌声的嘹亮和清越,给人以高远、空灵之感。
2.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杜甫《赠花卿》
这句诗将歌声比作天上的仙乐,表达出歌声的超凡脱俗和难得一见。
3.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列子·汤问》
这句诗用“余音绕梁”来形容歌声的余韵悠长,让人回味无穷。
4. “忽作玻璃碎地声,铿锵悸悴不可听。
”——宋·杨万里《初闻征雁已无蝉》
这句诗用“玻璃碎地声”来比喻歌声的清脆悦耳,给人以听觉上的享受。
5. “唱得红梅字字香,柳枝桃叶尽深藏。
”——宋·晏几道《浣溪沙·唱得红梅字字香》
这句诗用“红梅字字香”来形容歌声的芬芳馥郁,让人仿佛能闻到歌声中的香气。
6.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苏轼《春宵》
这句诗描绘了夜晚楼台中细细的歌声和秋千院落中沉沉的夜色,给人以幽深、静谧之感。
7.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李白《赠汪伦》
这句诗用“忽闻岸上踏歌声”来形容歌声的突如其来和悦耳动听,让人心生欢喜。
这些诗句都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手法,将歌声描绘得优美动人,让人仿佛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歌声的美妙。
天籁之音诗句七绝

天籁之音诗句七绝1.阴晴一日肯四时,天籁壑深虚自响。
——邓谏从《题巫山瞻华亭》2.天籁侵晨占少女,雨师连夜檄玄冥。
——范成大《三次喜雨诗韵少伸嘉颂》3.天籁无声随物应,阳春有脚从中入。
——宋·李曾伯《满江红》4.星郎高韵凌云烟,天籁唤归酌流泉。
——邓肃《题吹衣亭》5.天籁吟风社燕归,渚莲香老碧苔肥。
——唐·和凝《宫词百首》6.天籁远兼流水韵,云环常听步虚声。
——苏轼《瑞金东明观》7.筇枝拄到峰头阁,天籁都归十八公。
——薛绍彭《经行三首》8.天籁鸣风异丝木,昼夜锵金戛球玉。
——周必大《永新谈汉卿…用诚斋…意而推广之》9.惟能应变不囿物,天籁自与人心俱。
——苏颂《陈和叔内翰…以相示…诗以纪其事》10.正欣夜久沉天籁,尤喜空明郁帝青。
——楼钥《夜坐》11.非筝非竽发天籁,不湍不濑含风漪。
——卫宗武《新暑赋西轩竹》12.铜瓶火暖鸣天籁,宝鼎香残拂岫云。
——王谌《友人招饮》13.一尊放意受天籁,万累回头真土苴。
——曾巩《送程公辟使江西》14.非聪何以闻天籁,有畀终须辨国香。
——度正《正伏承泽深…正生朝…篇辄次元韵》15.耳边为爱闻天籁,故约游缰缓缓行。
——赵孟坚《九里松马上作》16.语馀百响入天籁,众奇引步轻翩翻。
——唐·刘禹锡《唐侍御寄游…中丞姚…和见征继作》17.一夜杉松响天籁,满空疑是奏云环。
——文同《宿斗山奉真宫》18.府公牙颊着天籁,吮漱渖武鸣咸池。
——陈造《帅寄诗再次韵》19.八风自转成天籁,五纬更调祚有年。
——陈棣《代上时相生辰》20.席间风起闻天籁,雨後山光入酒杯。
——欧阳修《游石子涧》21.一登天籁亭前望,黄鹤未归春雨寒。
——白玉蟾《快活歌二首》22.山掩豩光龙脊断,谷传天籁虎风凉。
——李新《题明远轩》23.君听月明人静夜,肯饶天籁与松风。
——唐·吴融《阌乡寓居十首·蛙声》24.直松万林天籁声,长材大东资连甍。
——赵瞻《子夏山》25.四塞风沈天籁寂,半庭月冷市尘赊。
朗朗诗韵古诗节目串词报幕

朗朗诗韵古诗节目串词报幕男: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女:亲爱的同学们!合:下午好!男: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
女:源远流长的经典古诗文,是文化艺苑中经久不衰的瑰宝。
男:它就如夏日的繁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女:它又如春日的百花,散发着馥郁的芳香!男:近年来,我们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开展了“诵读、吟唱、表演、配画、仿作、修心”六位一体古诗吟唱活动,以继承古代文化。
女:是啊,我们营造书香校园,诵读千古美文,以传承华夏文明。
男: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展示同学们的学习成果,一起走进历史的长河,一起亲近合:中华经典。
(稍停,鼓掌)男:“窗前的月光窗外的雪,高飞的白鹭浮水的鹅。
”女:“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唐诗像清泉流进我心窝。
”男:“相思的红豆吴山的雪,边塞的战士回乡的客。
”女:“唐诗里有乐唐诗里有苦,唐诗像祖先在向我诉说。
”男:请校合唱队的同学表演歌伴舞《读唐诗》《相思》。
男:稚嫩的童音,天真的笑脸。
女:瞧,他们来了!请听一年级小同学吟唱《晓窗》!女:生机勃勃的田野,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牵着手中银色的丝线男:在春光明媚中放飞梦想,放飞希望!请听四年级一班同学带来的《村居》。
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男: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女:请欣赏三年级同学的《七步诗》。
男:“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男:多么顽强的生命,多么深厚的`情谊呀!请欣赏六年级同学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女:“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男:“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女:请欣赏四年级二班的《村居》。
男: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女: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男:请五年级二班的同学上场!男: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主义者,进步思想家,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开眼看世界”的先驱人物——魏源。
女:他的《晓窗》告诉我们——由少到老,世上千千万万代人,他们的岁月与生命,都无一例外地消磨在报晓的鸡鸣中,无志者消沉,蹉跎岁月;有志者奋发,建功立业。
歌唱的优美古诗句

歌唱的优美古诗句大全每天都有不同的诗句,以下是唱歌的美丽古诗句资料是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学习吧!1.形容歌声美丽的古诗句有哪些1、《琵琶行》唐代诗人白居易原文:忽闻水上琵琶声,仆人忘归客不发。
译文: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悦耳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2、《张好好诗》唐代诗人杜牧原文:繁弦迸关纽,塞管裂圆芦。
译文:张好好的歌声清越、高亢,尽管琴弦的关纽也为之迸断,芦管也为之裂开。
3、《琵琶行》唐代诗人白居易原文: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译文:今晚听到她的琵琶声,似乎听到了仙乐,耳朵里只有这个声音,别的都听不到4、《赠花卿》唐代诗人杜甫原文: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译文:这样的乐曲只应当天上有,人间里哪能听见几回?5、《杂兴5首》唐代诗人权德舆原文:含羞敛态劝君住,更奏新声刮骨盐。
译文:悠扬的乐曲嘎然而止,娇美的女子缓缓起座,掩面低眉欲要离去,四周的听众欢声叫喊,请她再奏1曲《刮骨盐》。
2.赞美唱歌的诗句一: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遣悲怀·其3》二:草长莺飞2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唐·白居易三:花间1壶酒,独酌无相亲。
四:《正月105夜》(唐)苏道味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灯树千光照。
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五: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
王微:《4气诗》六:王在晋《望江台》: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
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八:湿了,沉淀多年的希望九:别时简单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一0:残红尚有3千树,不及初开1朵鲜。
一一: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形容唱歌好听的诗句 .一二:日观东北倾,两崖夹双石。
海水落眼前,天光摇空碧。
千峰争攒聚,万壑绝凌历。
一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一四:酒力不能久,愁恨无可医。
一五: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夸歌声唱的好的七绝诗

夸歌声唱的好的七绝诗
1.《春夜洛城闻笛》
(唐代)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春夜洛城闻笛》
(唐代)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夜宴醉后留献裴侍中》
(唐代)白居易
九烛台前十二姝,主人留醉任欢娱。
翩翻舞袖双飞蝶,宛转歌声一索珠。
坐久欲醒还酩酊,夜深初散又踟蹰。
南山宾客东山妓,此会人间曾有无。
4.《鹧鸪天·斗鸭池南夜不归》(宋代)晏几道
斗鸭池南夜不归。
酒阑纨扇有新诗。
云随碧玉歌声转,雪绕红琼舞袖回。
今感旧,欲沾衣。
可怜人似水东西。
回头满眼凄凉事,秋月春风岂得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吟唱声声扬古韵诗词朗朗神飞扬
——让“吟唱”教学法走进课堂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从《诗经》起,一直到今天,古诗词以其广泛的内容,深邃的内涵,真挚的情感,承载着华夏民族辉煌的历史。
古诗词正是先人给予我们的一份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词是经过筛选出来的精品中的精品。
短短的几行字,寥寥数语,却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和醇厚的美韵,而这其中的哲理与美韵更是让学生受益。
那么,如何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使学生领悟蕴涵在其中的各种情感,从而陶冶学生自身的情操呢?这让我们的语文老师陷入两难境地:讲多了,古诗词的整体意境美被拆解;不讲,年幼的孩子又难以逾越理解的障碍。
我在教学古诗词时,一般是让学生先读,然后逐字逐句解释诗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背诵。
这样的教学对学生来说学得很枯燥,乏味。
所以怎么教学古诗词,成了令我和同行老师们愁眉不展的难题。
五月中旬,我有幸参加了“和美课堂”第七届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切身领略到了戴建荣老师的古诗词吟诵教学法,受益匪浅,为我打开了另一扇学习古诗词的大门。
戴老师根据当代儿童的认知心理,借鉴中国传统诗文学习的优秀经验,古为今用,摸索出别具一格的小学古诗词“吟唱”教学法。
其实用“吟唱”来概括戴建荣老师的古诗词教学法并不十
分准确,因为它包含四个组成部分:读、唱、吟、舞。
这四个部分有机组合,互为支撑,融为一体,看似简单,却把孩子们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极大地调动起来,让他们在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反复诵读中,既读懂诗句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诗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一、音律入诵读
“吟唱”教学法的第一步是“读”。
现今的古诗词教学中,老师们大都按照“两字一顿”这样一种单一的模式来指导学生诵读。
以《回乡偶书》为例:(“/”表示停顿)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似,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种“千篇一律”的朗读,单调乏味,没有情趣,久而久之,学生对古诗词诵读就会失去应有的兴趣。
中国古诗词十分讲究音律,“平上去人”四声抑扬顿挫的节奏和声韵变化体现出鲜明而丰富的音乐性。
如果把音律引入诵读,指导学生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律来朗读古诗,岂不是能更好地再现古诗的音韵之美,引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吗?
“平”指平声字,包括现在普通话中除去由古人声字变来的全部阴平和阳平的字;“仄”指上声、去声和人声的字。
戴老师的具体方法是:平声拖长音节,仄声声停气不停,缩短发音。
五
言诗句看第2、4句和末尾字,七言诗句看第2、4、6句和末尾字,如果这些字是平声,朗读时拖长音节;如果这些字是仄声,朗读时声停气不停。
由于现代汉语中许多字音已不同于古音,如果过于拘泥古诗的格律,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起来难度太大。
戴老师在借鉴古法的基础上,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平仄音律简化,让学生以汉语拼音的四声为准,读音为一声、二声的归入平声,三声、四声的归入仄声。
以《静夜思》教学为例:
课始,戴老师就指正了同学们“静夜思(sì)”的读音,不仅给台上的学生也给我们台下那么多的听课教师也上了重要的一课。
在课堂上,戴老师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遇到古诗、古词、古文的读音时应该查《辞源》。
在这本书中,“思”有三种不同读音。
读sī时有5种解释:1.思考,想问题;2.思慕,想念;3.悲感;4.助词,用于句首;5.姓。
读sì时只有一种意思:心绪,情绪。
读sāi时则同“腮”,多胡须的样子。
而在这里诗题“静夜思”的意思是“静静夜晚的一份心情”所以应该读第四声“sì”。
其实用我们现在的方式去区分记忆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作动词时读sī,作名词时读sì。
原来,这个字是这样读的,从小到大自己一直都没读正确,还把错误的读音交给了学生,有些汗颜。
同时,也钦佩博览群书的戴老师。
在这节课上,面对三年级的孩子,戴老师通过《静夜思》一诗的教学,教给学生进行诗文诵读的方法很简单——“读之歌之吟之舞之”八个字乃是这位教师的研究成果,涵盖了他多年的学习心得和实践智慧。
课堂上,教师教给学生平仄的规律,平长仄短,一句一句进行指导。
(“一”表示平声,“|”表示仄声,“——”声音延长)
———︱—
床前明月光,
—︱︱︱—
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
———︱—
低头思故乡。
———︱——︱︱︱—︱—︱—︱———︱—
戴老师根据诗中平仄的变化画了一条类似于“心电图”的线条,他运用手势指挥学生读出平仄,在线条上标出每个线条顶端的字,让学生再次领略到了老师的用意。
原来这条线恰恰体现了李白的心情变化。
戴老师时而委婉动听、时而稳重深远的吟唱,让古诗的吟诵变得是一种赏析性的朗读,并通过范读,指名朗读,
齐读等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读出了诗的味道,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
二、吟唱进课堂
充分诵读之后,就是唱和吟。
要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和情感共鸣,仅有读是不够的。
中国古人在读诗时不仅“高声朗读,以昌其气”,还讲究“密咏恬吟,以玩其味”。
咏,歌也,吟,呻也。
在高声朗诵之后,古人又通过吟唱的方式,进一步人诗境、悟诗心、品诗味,这一点值得后人认真学习和借鉴。
唱,最能打动孩子的心。
唱诗呢,需要音乐的配合。
古诗原配之曲,现大多已失传,流传至今的为数极少,如为《送元二使安西》所作的《阳关三叠》,就是其中一首经典之作。
但更多的古诗需要老师自己选曲配唱。
戴老师认为,选曲应遵循这样几条原则:①准确理解诗意,曲子要和诗歌的情调吻合;
②弦律要简单,易于吟唱;③弦律应高雅古朴,一般不宜选流行歌曲。
吟,是中国古诗特有一种诵读方式。
吟,不同于唱,讲究“无腔无调,随意而出”。
意在通过吟诗,心中复现情景,领会诗情,“并由于当时当境和个体性情而赋予其鲜活的生命”,达到“虽复现而却不落陈腐”的境界。
用现代的观点来看,吟是读者对诗境的“个性化解读”,对诗意的“个性化表达”。
怎么吟?戴老师说,半读半唱即为吟,即按照唱的韵律,用
读的语调,把古诗诵读出来。
传统吟诗对今天的孩子来说十分陌生,在理解和接受上有难度。
戴老师通过先读,再唱,为吟打好基础;再通过自己的示范,让孩子们从模仿开始,逐步了解和掌握吟诗的方法,从而感受到古诗的音韵之美。
在教授《静夜思》时,他和着丝竹旋律,用半读半唱,读唱结合的方法吟诗,吟出了悲伤之感,吟出了李白对于家乡的深深思念,把自己的感情表达的淋漓尽致,把诗文中的景和情融合在一起,赢得了听众的热烈地鼓掌,气氛达到了高潮。
三、手语表情意
《诗•大序》为我们描述了这样一种境界:“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的确,当读、唱、吟都不足以表达内心进发的情感时,孩子们怎能不“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呢?
在教学中,戴老师习惯性地用手势指挥学生吟诵时,我发现,读到动情处,不少学生情不自禁地举起小手,学着他的样儿,和他一起舞动起来。
我怦然心动:孩子们是想用全身心来表达此时此刻的情感啊!原来,学过聋哑人手语的他把手语融进了读、唱、吟之中,让孩子们能更酣畅更有情趣地抒发心中的情意。
生动形象的手语,具备了会意和抒情的双重作用;吟唱中再结合手语,还有助于巩固理解、积累内化。
另外,在打手语这一环节中,学生展现即兴发挥的体态语,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像力,鼓励个性发展也是有一定作用的。
说课讲座环节,戴建荣老师说:“童心就是诗心,孩子们喜欢,古诗才会有生命。
我所做的一切就是唤起孩子对古诗的情感,激发孩子学古诗的兴趣。
我觉得,我们当老师的,不管怎么教,一定要让孩子们喜欢。
孩子们喜欢学习,那学习不就成了和游戏、玩耍一样快乐的事了吗?”
有人说,诗其实就是人的生命,是人的生命中那个最美、最真的化身。
诗如生命,生命如诗,戴老师以一颗如诗的心,不仅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了一条古诗教学的成功之路,更领悟到了通向成功之路的真谛,那就是“不管怎样教,一定要让孩子们喜欢”。
在这句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话背后,我们看到戴老师对学生的关注,对学生的爱,看到了一颗和孩子一样纯真的心。
这或许就是他能够走出一条成功之路的原因吧。
爱,可以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这,或许是对戴建荣古诗“吟唱”教学法本质的最好概括。
总之,戴老师的这种“吟唱”教学法,对于小学古诗词教学来讲是必要的,让我们吟唱出古诗词的意蕴,品味经典的魅力,让学生在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同时,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