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3篇

合集下载

敕勒歌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7篇

敕勒歌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7篇

敕勒歌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7篇【敕勒歌教学设计】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新版)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和探讨,感受诗歌中具有地域特色的美景。

2. 吟诵诗歌,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1. 结合自己的体验,把握诗歌的写景特色。

2. 朗读、背诵诗歌,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草原人对大草原的深厚情感。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共同走进广袤的大草原,一起聆听一首穿越千古的天籁之音。

学习这首诗歌我们要完成以下任务。

(板书课题,出示目标)二、结合注释,掌握常识结合课下注释,掌握以下要点:1.选自《杂歌谣辞》,《乐府诗集》卷八十六。

2. 《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集录了两汉到五代的乐府诗,兼集先秦歌谣,共一百卷。

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3.“乐府”是汉朝掌管音乐的机关,最早设立于汉武帝时。

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

后来,人们将乐府采集的诗篇成为乐府,或称乐府诗、乐府歌辞。

三、音视导入,学生自读同学们,大家从“北朝民歌”中能读出什么信息呢?明确:《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北方少数名族的民歌。

提到少数民族,我们对于我们的民族兄弟还是不太了解。

因为他们有着和我们完全不一样的生活。

下面,我们欣赏一段记录他们生活的视频片段。

[师引导]他们有他们的语言,他们有他们的音乐,他们有他们的文化,他们有他们的生活,他们有他们的性格,他们有他们的家园。

曾经,他们是蛮荒、粗野、无情、落后的象征,了解了他们,也许,你也会深深的喜爱上塞北那一方土地!我们的预习任务是默写这首诗歌,下面,我们一起来默写。

(三名同学到黑板默写。

纠正错误,落实字词音形义)大草原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在《敕勒歌》里你能读出来吗?下面,请你大声的阅读一分钟,然后说说你读到了哪些景物。

(生自由阅读1分钟后,说出诗歌中描绘的景物)[师将诗中出现的景物标上重读符号]四、反复诵读,把握节奏和韵律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精品教案精选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精品教案精选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精品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

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描绘辽阔敕勒川美景和草原游牧民族生活。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11课,详细内容为诗字词解释、诗句翻译、诗歌意境领会以及相关历史文化背景。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敕勒歌》字词、句型及翻译。

2.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欣赏能力,理解诗歌描绘意境。

3. 解敕勒川地区历史文化背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句理解和诗歌意境领会。

2. 教学重点:字词掌握、诗句翻译及相关历史文化背景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草原风光图片,引发学生对草原向往,进而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敕勒歌》,勾画出不懂字词,尝试翻译诗句。

3. 讲解字词:对诗中生僻字词进行讲解,如“敕勒川”、“阴山下”等。

4. 诗句翻译:逐句讲解诗句,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5. 意境领会:通过分析诗句,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描绘壮美草原景色和游牧民族生活。

6. 文化背景介绍:讲解敕勒川地区历史文化背景,增强学生文化素养。

7.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诗句意思,绘制一幅草原风光画。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敕勒歌》2. 字词解释:敕勒川、阴山下、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3. 诗句翻译:略4. 诗歌意境:壮美草原、游牧生活5. 历史文化背景:敕勒川地区、北朝时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敕勒歌》,并背诵。

(2)用自己话翻译诗句,描绘诗歌意境。

(3)解敕勒川地区历史文化,写一段简短介绍。

2. 答案:(1)略(2)略(3)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敕勒歌》字词、诗句翻译和意境。

但在课堂教学中,还需加强对学生引导,提高他们自主学习能力。

敕勒歌教学设计 5篇

敕勒歌教学设计 5篇

敕勒歌教学设计篇10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

3、初步了解吟诵,练习吟诵古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中华文化瑰宝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与传承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

感受诗中意境以及对古诗吟诵的认知、练习。

教学道具:草原风光图片、歌曲,PPT教学过程:四部教学法:读韵味——明诗意——-写意境——-吟诗情一、情景导入,丰富认知播放草原风光的歌曲图片,带学生进入学习的情景。

师:同学们,草原的风光美吗?今天,咱们就一起到敕勒川去看看草原的美景。

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个字概括了我们用话语也形容不完的草原美景。

就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师(板书诗题):齐读诗题。

二、练习朗读,读出韵味1、师:听师范读《敕勒歌》(配乐)注意听清字音和节奏。

2、学生划节奏自由练习读。

3、多种形式的读古诗:同桌互读,男女赛读,四人小组内合作读古诗。

合作要求:①按组号顺序依次读古诗,别人读时要认真听。

②读完后选出读得好的同学作为本组代表参加朗读展示。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

师:我听出来了,阴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阴山下”。

还有谁想读?4、师:说说他读得怎么样?(他读得又流利又有感情。

听了他的朗读,我觉得草原很大!)师:男生把阴山的雄伟高大读出来了,女生把草原的辽阔无边读出来了,男女生都得第一!三、再读古诗,品悟诗意1师:让学生再读课文,由诗入画。

结合课文注释,说说在这首诗里,你看到了哪些景物?生:这是一幅图画,远远的是雄伟的阴山,向天空看蓝天白云,美丽的草原无边无际,天地相接,轻风一来,牛壮羊肥,若隐若现,2四人小组合作,有感情地描述诗境:(课件展示草原风景)生:“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满眼青绿,无边无际地延伸开去,只有那同样辽阔的天宇,如同蒙古包一般从四面低垂下来,罩住浩瀚的草原。

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二首:敕勒歌》教案

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二首:敕勒歌》教案

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二首:敕勒歌》教案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知识与技能:1.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敕勒歌》,并背诵。

1.2 理解诗意,能够描述诗中所描绘的大草原风光。

过程与方法:2.1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2 借助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3.2 引导学生体会古代人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理解诗意,感受诗中描绘的大草原风光。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其能够准确描述诗中的画面。

四、教学资源•《敕勒歌》诗文及注释•大草原风光的图片或视频•古诗朗读音频•教学课件五、第一课时教学结构设计1. 复习创设情境引入课题•通过复习已学过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创设情境:展示大草原风光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想象并描述画面,为学习新课做铺垫。

2. 初读课文识记生字•学生自由朗读《敕勒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导学生正确认读生字,并讲解字义。

•学生跟读、齐读,巩固生字的读音和记忆。

3. 整体感知理清层次•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和节奏。

•学生再次朗读古诗,尝试理解诗意,并思考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诗意,理清古诗的层次结构。

4. 总结拓展•教师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强调对古诗的理解和背诵。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家乡的美景,尝试用古诗的形式进行描述。

六、板书设计《敕勒歌》第一课时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板书古诗全文,标注重点词语和节奏)七、课后反思课后,我应反思本课时的教学过程。

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评估他们对古诗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同时,我也应思考如何更好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小学二年级语文《敕勒歌》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语文《敕勒歌》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一般认为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

民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二年级语文《敕勒歌》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二年级语文《敕勒歌》原文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①,阴山下。

天似穹庐②,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③牛羊。

注释:①[敕勒(chìlè)川]南北朝时期敕勒族人生活的地方,在今山西、内蒙一带。

川,平地,原野。

②[穹庐(qiónglú)]古代游牧民族生活的毡帐。

③[见(xiàn)]同“现”,露出。

译文:阴山脚下啊,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

蓝天下的草原啊,都翻滚着绿色的波澜,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篇二】小学二年级语文《敕勒歌》教案[教学目标]1、会认5个字,注意多音字“见”。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

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朗读古诗,熟读成诵,在朗读中感受诗所描写的景色和牧民的生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1、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草原去看看。

(课件出示:大草原图片并配乐)2、师: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指名学生回答3、师:天蓝蓝,山高高,牛羊成群,多美的画卷呀!我们有说不完的话语来形容它、赞美它。

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字概括了我们说不完的话语,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齐读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结合注释,读通古诗。

2、检查生字出示:敕勒穹庐笼罩见3、多种形式认读生字4、学生自读整首诗边读边想,你看到了些什么?5、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评议从读正确方面进行)三、品读诗文,熟读成诵1、课件出示: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许多的蒙古包师:你看到了什么?由学生说出大意即可。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启发学生体会诗歌语言的简洁朴素,风格的雄浑豪放。

4.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草原的富饶、广阔和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1.理解诗意,感受意境。

2.体会这首诗歌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朗读悟意,启发想象。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蓝天以其辽阔深邃使人向往,高山以其巍峨雄伟令人震撼,大海以其宽容恒久给人启迪,美丽的草原又将带给我们什么呢?今天,我们学习北朝民歌——《敕勒川》,感受草原的魅力。

二、简介《敕勒歌》的文学常识《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

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是今天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

南北朝时敕勒族相当繁盛,史书记载有十二个部落。

而歌中的敕勒川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市周围的广大地区。

北有大青山挡风,南有黄河迂曲补水,乃是游牧民族十分向往的冬夏两宜的肥美牧场。

《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

《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记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和先秦歌谣,共一百卷。

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三、1.请学生借助注释扫除字词障碍,正确朗读,理解诗意。

2.检查;①正确读出下列字词的读音敕勒(chì lè)穹庐(qióng)见牛羊(xiàn)天似(sì)笼盖(lǒng)②说说对句意的理解。

辽阔的敕勒川在阴山脚下。

天空像一座巨大的帐篷,笼盖了整个原野。

苍天辽远空旷,草原一望无际,微风吹过,牧草低伏,露出了正在吃草的肥硕的牛羊。

强调:见,通“现”,显现,四、启发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草原的辽阔富饶,体会情感。

1.通过读诗,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它们都有什么特点?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

敕勒歌教学设计一等奖

敕勒歌教学设计一等奖

敕勒歌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敕勒歌教学设计一等奖,是优秀的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敕勒歌教学设计一等奖第1篇【教学目标】《敕勒歌》名师优秀教案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敕勒歌》。

2.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积极豁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谈话引入:我们祖国的幅员辽阔,有数不清的美丽景色,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参观雄伟壮观的北国风光。

2.利用多媒体或教学挂图,展示北国风光。

(教师板书诗题:敕勒歌)(二)通读全诗,把握诗境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

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读准诗中“见”的音。

)3.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诗的大概意思。

4.全班齐读古诗。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意1.解题意。

读诗题,看注释了解题意。

敕勒是一个游牧的民族,生活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

这首诗就是敕勒人当日所唱的牧歌。

2.读通诗句,理解诗意。

①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敕勒川,阴山下。

”这一句写了敕勒川的位置。

敕勒川,在阴山的脚下。

引导学生读注释,了解“穹庐”指的是敕勒人生活的毡帐,就是现在的蒙古包。

“见”(同“现”),露出的意思。

学生质疑,讨论诗意。

②“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表现了天高地阔,草原辽阔无边,地之四边与天之四垂相接,天空像巨大的蒙古包。

用自己日日相伴的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饱含了草原牧民热爱自己的家园的情感。

③诗中为什么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上下一片?在这样的背景下,“风吹草低见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诗中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一片,正是要突出表现大草原的这种天地旷远、浩瀚自然的特点。

19《古诗二首敕勒歌》(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19《古诗二首敕勒歌》(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19《古诗二首敕勒歌》(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敕勒歌》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为《古诗二首》中的《敕勒歌》。

全文如下:“敕勒川,阴山下。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理解古诗大意,体会古诗的韵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提高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大意,体会古诗的韵味。

2.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描绘自然景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彩色笔、画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古诗。

(2)引导学生说出古诗的名称,板书《敕勒歌》。

2. 学习古诗(1)教师范读,让学生注意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读,体会古诗的韵味。

(3)指名学生朗读,检查掌握情况。

(4)讲解古诗大意,帮助学生理解。

3. 精讲细读(1)分析诗句“敕勒川,阴山下”:引导学生想象敕勒川的辽阔和阴山的雄伟。

(2)分析诗句“天苍苍,野茫茫”:指导学生描绘大草原的美丽风光。

(3)分析诗句“风吹草低见牛羊”:让学生体会风吹草低时牛羊出现的画面。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画出诗句中的自然景观。

(2)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作品。

六、板书设计1. 黑板上板书《敕勒歌》。

2. 在旁边画出敕勒川、阴山、大草原等自然景观。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绘你心中的大草原。

2. 答案要求: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大草原的美丽风光,不少于1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敕勒歌》,学生掌握了古诗朗读、背诵技巧,理解了古诗大意,提高了描绘自然景观的能力。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收集其他描绘草原的古诗,进一步了解草原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3篇Teaching plan of Chile song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3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2、篇章2: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3、篇章3: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篇章1: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北朝民歌课文内容: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作家作品常识:《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

歌中的敕勒川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市周围的广大地区。

北有大青山挡风,南有黄河迂曲补水,乃是游牧民族十分向往的冬夏两宜的肥美牧场。

《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

《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记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和先秦歌谣,共一百卷。

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教学设想:本篇课文是首民歌,仅仅有27个字,却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壮阔,富饶,幸福安康的草原生活,本课从语言到意境可谓浑然天成,它风格朴素、意蕴真淳,语言浅近明快。

所以本课以阅读欣赏为主,以课件为辅助给学生美的的体会进而美的教育。

教学目标:1读懂诗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学习用动静结合来体现草原美的写法。

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大草原的富饶、广阔和美丽,体会敕勒族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感受作者那种对大草原那种无比喜悦和热爱之情。

4学生会背诵这首民歌。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上课后,让学生闭上眼睛,创造一个宁静的氛围,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把学生带入一个美丽的梦景。

2利用课件展示课文内容,教师在黑板上板题目:敕勒歌。

二初读全诗,字词释义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

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读准诗中“见”的音。

)3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诗的大概意思。

4全班齐读古诗。

二、分步解读,把握诗境1解题意。

读诗题,看注释了解题意。

敕勒是一个游牧的民族,生活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

这首诗就是敕勒人所唱的牧歌。

2读通诗句,理解诗意。

①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敕勒川,阴山下。

”这一句写了敕勒川的位置。

敕勒川,在阴山的脚下?②“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了解“穹庐”指的是敕勒人生活的毡帐,就是现在的蒙古包。

表现了天高地阔,草原辽阔无边,地之四边与天之四垂相接,天空像巨大的蒙古包。

用自己日日相伴的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饱含了草原牧民热爱自己的家园的情感。

③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诗中为什么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上下一片?在这样的背景下,“风吹草低见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诗中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一片,正是要突出表现大草原的这种天地旷远、浩瀚自然的特点。

虽然诗中没有写人,但诗中并非无人,风吹草低见牛羊,有牛羊的地方就有人,或者说有一双发现这些牛羊的牧民的眼睛出现在诗里。

在这样“天苍苍,野茫茫”的背景下,就可能给我们如下的感觉:(1)油然涌起的生机感、喜悦感;(2)尤感这些生机、活力、生命信息的宝贵;(3)在这样草原辽阔、水草丰美之处的牛羊、牧民的怡然自得,自由自在。

三、再读本诗品悟诗意1让学生再读课文,由诗入画。

这是一幅图画,远远的是雄伟的阴山,向天空看蓝天白云,美丽的草原无边无际,天地相接,轻风一来,牛壮羊肥,若隐若现,这是多么自然的和谐图呀,我们经常讲,要创造一个和谐的世界,那不正是我们追求的生活吗?2教师有感情地描述诗境:(课件展示草原风景,教师配乐朗读)“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满眼青绿,无边无际地延伸开去,只有那同样辽阔的天宇,如同蒙古包一般从四面低垂下来,罩住浩瀚的草原。

在苍苍茫茫的天地之间,风吹拂着丰茂的草原。

时而在这里,时而在那里,露出遍地散布的牛群和羊群。

”3.交流: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体悟诗情,感受草原风光的辽阔壮美,激发学生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四、学生背诵本诗。

1给学生读背时间。

2教师利用课件练习,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chìlè()qióng()庐见()牛羊天似()笼()盖3全班学生齐背本诗。

4观察课件展示风景,配乐背诵。

五、总结《敕勒歌》把草原的清新、辽阔,把敕勒川所散发的山野草地的特殊气息尽收诗中,宛如一幅草原放牧的美丽画卷,可谓“诗中有画”。

它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直白如画,艺术概括力极强。

宋代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

这首民歌风格奔放、雄健质朴,寥寥几句就十分生动地勾勒出内蒙古独特的壮丽景色,反映了敕勒族人民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

这不正是人们向往的人类生活的天堂。

六、用课件播放《天堂》这首歌,在歌声中结束本课。

板述设计:敕勒歌(北朝民歌)草原美景背景:阴山下全景: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特写:风吹草地见牛羊篇章2: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敕勒歌》。

2、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积极豁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谈话引入:我们祖国的幅员辽阔,有数不清的美丽景色,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参观雄伟壮观的北国风光。

2、利用多媒体或教学挂图,展示北国风光。

(教师板书诗题:敕勒歌)(二)通读全诗,把握诗境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

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读准诗中“见”的音。

)3、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诗的大概意思。

4、全班齐读古诗。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意1、解题意。

读诗题,看注释了解题意。

敕勒是一个游牧的民族,生活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

这首诗就是敕勒人当日所唱的牧歌。

2、读通诗句,理解诗意。

①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敕勒川,阴山下。

”这一句写了敕勒川的位置。

敕勒川,在阴山的脚下。

引导学生读注释,了解“穹庐”指的是敕勒人生活的毡帐,就是现在的蒙古包。

“见”(同“现”),露出的意思。

学生质疑,讨论诗意。

②“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表现了天高地阔,草原辽阔无边,地之四边与天之四垂相接,天空像巨大的蒙古包。

用自己日日相伴的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饱含了草原牧民热爱自己的家园的情感。

③诗中为什么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上下一片?在这样的背景下,“风吹草低见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诗中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一片,正是要突出表现大草原的这种天地旷远、浩瀚自然的特点。

虽然诗中没有写人,但诗中并非无人,风吹草低见牛羊,有牛羊的地方就有人,或者说有一双发现这些牛羊的牧民的眼睛出现在诗里。

在这样“天苍苍,野茫茫”的背景下,就可能给我们如下的感觉:(1)油然涌起的生机感、喜悦感;(2)尤感这些生机、活力、生命信息的宝贵;(3)在这样草原辽阔、水草丰美之处的牛羊、牧民的怡然自得,自由自在。

教师有感情地描述诗境:“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满眼青绿,无边无际地延伸开去,只有那同样辽阔的天宇,如同蒙古包一般从四面低垂下来,罩住浩瀚的草原。

在苍苍茫茫的天地之间,风吹拂着丰茂的草原。

时而在这里,时而在那里,露出遍地散布的牛群和羊群。

”3、交流: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体悟诗情,感受草原风光的辽阔壮美,激发学生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4、感情诵读古诗。

这首古诗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呢!据说,在公元646年,统治中国北部的东魏和西魏两个政权之间爆发一场大战,东魏丧师数万。

军心涣散,主帅高欢为安定军心,在宴会上命大将斛律金唱《敕勒歌》,群情因之一振。

想想,我们应该怎样朗诵这首诗。

学生先自己反复练习朗读,再指名朗读,集体评议是否读出诗中宏大的气势。

5、当堂背诵这首古诗。

篇章3: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一、歌曲导入:播放腾格尔《天堂》,课件展示草原图片。

师:一曲《天堂》唱尽了游牧民族对家乡的热爱,令人心潮澎湃,一首《敕勒歌》写尽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让人为之陶醉。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敕勒歌》。

(课件中出示标题)二、作家作品常识:《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

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是今天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

《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

《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集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兼集先秦歌谣,共一百卷。

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三、朗读指导:1、播放示范朗读动画(听一遍)2、指导朗读:朗读时应注意什么?(课件出示问题,生答,然后归纳,利用课件出示答案)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师生共同朗读一遍。

3、自由朗读: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低声吟唱,注意朗读要求模仿示范朗读把诗歌读通、读懂。

(两分钟)4、跟读:放示范朗读学生小声跟读两遍,体会诗歌的韵律。

5、汇报朗读:找3人单独朗读,及时指导评价。

四、重点分析:1、请快速把诗朗读一遍,然后讨论一下你在诗中都看到了什么?在哪里看到的?从诗中看到了什么?(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等)师:我们看见了天空,是什么样子的呢?(生:苍苍及时板书)师:还能看到草地,又是什么样子的啊?(生:茫茫及时板书)师:这苍苍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看上去显得怎么样?生:很大、望不到边等顺势总结板书:辽阔无边还能看到什么?牛羊风吹过来草低下头看见了许多牛羊草怎么样?茂盛牛羊怎么样?肥壮板书:茂盛肥壮回头再看一看,天空、草地是什么状态的景物描写?静态描写草低、见牛羊呢?动态描写动静结合的写法诗中有静有动,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使诗显得有生气,今后同学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也要多运用这种写作方法,这样我们的作文会写得更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