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鉴赏《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宗教建筑》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美术《第三课—心灵的慰藉和寄托…》10教案 一等奖名师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

高中美术《第三课—心灵的慰藉和寄托…》10教案 一等奖名师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

第四课《“巨人”辈出──欧洲文艺复兴美术》教学设计主要内容简析:本章节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美术鉴赏》中外国美术鉴赏部分的第四课内容。

外国美术鉴赏部分整体主要围绕绘画、雕塑、建筑等建立知识架构。

暗含着外国美术发展史的时间线脉。

通过对前一章节宗教建筑中的难点学生已经认识了与宗教建筑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对欧洲中世纪宗教文化有一个相对较全面、深刻的印象,这为学习新课内容作了一个良好的知识铺垫。

而发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旨在打破封建神学束缚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意大利文学和美术领域的成就在于把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推向了高潮,可以说文艺复兴美术在教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核心纽带的作用。

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的核心,也是当时美育教育思想的核心.其思想精髓是对现世人生的重视把个性自由人生幸福,甚至感官快乐看成是人性的理想。

人们提倡人性人权和个性自由,要求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情感,倡导发展人的个性,提出一切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的利益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

赞美人、歌颂人和培养全知全能的完美的人是当时文学艺术美学和教育的中心内容与主要职责。

人们逐渐认识到,只有不断提高人类自身的素质,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并顺应自然本性生活才能达到幸福的境界,一系列的思考带来了哲学思想和文学艺术创作的繁荣。

在本节课中,教师将利用那个时期的方式和途径来进行美育教育。

首先,在导入过程中,教师利用很多文学艺术作品,该时期的作家、艺术家以及思想家来让学生深切感受文艺复兴的强烈美感,这种美的教育作用是强烈的。

在当时,用来宣传和培育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表作有《巨人传》《抒情诗集》《十日谈》《愚神颂》《堂吉珂德》等这些学生耳熟能详的作品。

有的是鞭挞了经院教育思想的弊端,有的热情歌颂了大自然以及人世间真挚美好的情感,有的塑造了向往自由世界,具有斗争精神的青年形象,很好地浸染了孩子们的心灵。

莎士比亚的系列作品则更是创造了人类文学艺术史的高峰,他通过诗歌及悲、喜剧等多种形式尽情抒发对美的感受以及人类高尚而美好的情感。

《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宗教建筑》课堂实录

《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宗教建筑》课堂实录

《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宗教建筑》课堂实录【三维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对宗教的性质有一些感性认识。

2、拓展目标:进一步学习欣赏建筑艺术的方法。

3、情感提升目标:了解并感受宗教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正确对待宗教艺术。

培养热爱本民族文化,包容多元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欣赏建筑艺术的方法,着重了解建筑是如何体现一定的思想观念,以及三大宗教建筑的主要特征;二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对待宗教艺术的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难点,主要在于要解决对宗教的认识,以及与宗教建筑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听一听:播放具有代表性的西方宗教音乐。

师提示1:听罢西方宗教音乐,请大家先把眼睛闭上是秒钟,从中体会一下感受。

生(回答):二、讲授新课:师提示2:电脑多媒体展现佛教建筑景观、基督教建筑风光、哥特式建筑景观、伊斯兰教建筑VCD录象。

师仿白: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简介。

欣赏美术作品(一)佛教建筑1.印尼婆罗浮屠(公元8世纪—9世纪,爪哇岛):电脑多媒体展现1欣赏活动1:多媒体课件演示师旁白:这是亚洲著名的佛教建筑,是一座大型的佛塔(中国古代称印度的佛塔,即窣堵坡为“浮屠”),或称大窣堵坡。

它位于印度尼西亚中部日惹西北约40公里处的墨拉皮火山的一个山丘上。

“婆罗浮屠”在梵文中的含义就是“山丘上的佛塔”。

它修建于印尼夏连特拉王朝时期,费时约15年。

15世纪,伊斯兰教传入印尼后,佛教衰微,婆罗浮屠也被废弃,同时被火山灰及丛莽所湮没。

直到1814年才被重新发现。

1907年—1911年和1973年—1983年两次修缮,才形成今天所见的面貌。

婆罗浮屠不仅是印尼现存最重要的佛教建筑,而且是世界现存的最大的佛塔。

整个建筑全用石块砌成,约用了200万块石头,塔基边长112米,台基上有面积依次递减的五层方形台,各边都有数层曲折;方形台之上又有依次递减的三层圆形台,直径分别为51米、38米、26米;顶端的一座巨大的钟形窣堵坡,从地面至塔尖,原通高约42米,现通高31.5米;方形台的各层,在主壁和栏杆间共有4个宽约2米的回廊。

心灵的慰藉教案

心灵的慰藉教案

心灵的慰藉教案第三课《心灵的慰藉》教案课程题目:心灵的慰藉日期:2022年-05-07教学目的:1)理解在宗教盛行的历史时期,宗教对美术创作产生的影响。

2)宗教美术作品对人的精神影响和作用。

3)了解东西方一些有代表性的宗教美术作品。

教学重点:宗教美术的文化内涵以及对人的心灵的慰藉作用。

教学模式:引导式教学。

教学用具与媒体:多媒体播放工具、美术教科书图片。

教学过程与实间分配:1、导入(5/):教师提问:a、世界上三大主流宗教是哪三个?(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b、中国的主流宗教是什么?(佛教)c、一提到佛教同学们首先想到什么?(西游记、少林寺、敦煌壁画等)。

(接下来看影片《飞天舞蹈》提升学生兴趣)2、引入新课:a、佛教的产生(2/)。

(播放PPT腋下诞生图)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时古印度的一个小国。

释迦摩尼的母亲一天晚上梦见一头通体发光的六齿白象飞进了她体内,因此受孕。

而后在腋下诞生一个婴儿,就是后来的释迦摩尼,佛教的创始人。

佛教的教义讲求转世轮回说,教化人们一心行善,默默的接受人世间一切苦难,来世便会有好的结果,过上好的生活。

b、佛教传入中国(3)(播放PPT,选择题)提问:佛教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A、秦朝B、西汉C、东汉D魏晋南北朝佛教是经过古代的丝绸之路逐渐传入到中国的。

中国最早的寺院是哪一座?(洛阳的白马寺)近几年我国舞台上非常受欢迎的舞蹈除了影片中的《飞天舞蹈》还有哪一个?(千手观音)播放PPT千手观音壁画,介绍千手观音,进一步阐发佛教教义:人间众生的苦难是多种多样的,众生的愿望和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千手千眼观音能够看到并且帮助众多受苦受难的人,并且满足不同人的愿望。

c、佛本生故事(3/) (播放PPT壁画)希达多太子舍身饲虎图,一天希达多佛祖到野外游玩看到7只小老虎围绕在一只饿得奄奄一息的母虎前,他顿生善心,舍身饲虎。

尸毗王割肉贸鸽图有一天一只老鹰追着要吃一只白鸽,鸽子飞到尸毗王面前求救,尸毗王从自己身上割下来与鸽子同样重量的肉来喂老鹰。

高中美术教师资格证教案《宗教建筑》

高中美术教师资格证教案《宗教建筑》

美术教案《宗教建筑》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宗教建筑的常识,掌握宗教建筑的特色,学会欣赏宗教建筑的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观察、分析图片等环节,感受宗教建筑的特色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宗教建筑的雄伟壮丽,体会其历史、文化价值,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了解宗教建筑的特色,掌握相关知识。

三、教学难点: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宗教建筑的美。

四、教学准备:教师:收集相关图片和资料,准备相关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宗教建筑的资料,整理成自己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一些世界著名宗教建筑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引出课题:《宗教建筑》(二)新授知识:佛教建筑(学生观察图片分析)1. 什么是佛教?(学生讨论后回答)佛教是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产生于亚洲文明发祥地之一的古印度河流域(今巴基斯坦境内)。

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的建筑影响很大。

2. 佛教建筑的代表?(学生讨论后回答)佛寺:佛教徒礼拜和诵经的场所,佛教传入中国后,与我国民族形式融合,发展成为独特的中国佛教建筑。

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或七宝殿)。

对殿的要求比较宽泛,例如东西配殿,硬山式建筑特别的多。

有的是僧人寮房有的还兼做小学教室。

从布局上看大雄宝殿是最主要的建筑(佛寺的主要殿堂)。

大雄宝殿供奉着佛祖释迦牟尼像或用佛塔供奉舍利。

释迦牟尼像的两侧多站立二弟子或二菩萨,有的大殿两侧还有伽蓝和护法神像。

释迦牟尼像的背面多供奉海岛观音像或十八罗汉像。

也有一些大寺院因地制宜将主殿建在后高台上,这样的布局在古建筑中为数不少。

在寺庙中还有一种特殊类型的建筑——经幢,它也是一种佛教建筑的标志物,它由塔幢演变而来。

一般分为上、中、下三层,下层刻佛像和题名,中层刻《金刚经》,上层刻佛或菩萨像。

在古都北京的各大寺院中经幢最多。

如潭柘寺、广化寺等处都有保存完好的经幢。

有人会问既然说佛教建筑那就全都是佛教建筑呀!非也。

湘美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三课《心灵的慰藉》教学设计

湘美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三课《心灵的慰藉》教学设计
四、陈列出五个问题并逐个链接答案
①展示出答案并用地图再现可以更直观地表现
②展示出答案
③展示出四大石窟,并分别用四个视频分别讲解并总结
④呈现答案
⑤呈现表格,用比较鉴赏法来欣赏并完成表格
五、小结展示
六、课后任务展示
版书设计:
多媒体展示
4、教师对各个问题进行归纳与总结,并对各个பைடு நூலகம்题进行扩展分析与讲解。
小结:中国的佛教美术,还包括除石窟以外的其他佛教建筑、雕塑、绘画等。它们共同构成中国三国两晋南北朝美术和隋唐美术的主要内容,并对朝鲜和日本等东方其他国家产生巨大影响。
请同学们课后查查关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建筑和绘画方面的资料。
三、展示出世界三大宗教并着重介绍佛教
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
教学流程
师生活动
媒体运用
一、
导入
1、教师展示敦煌莫高窟的图片以及巴黎圣母院的图片,并且做一定的介绍。
提问:这两座建筑有什么不同?
敦煌莫高窟(佛教)
巴黎圣母院(基督教)
一、呈现本课的教学流程
二、展示作品:敦煌莫高窟、巴黎圣母院图片
教学流程
师生活动
媒体运用






2、导入正题:介绍世界中有包括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内的三大宗教。接着向学生介绍一下佛教的简单情况以及中国宗教美术作品中出现的宗教形象本土化的现象。
3、学生初步阅读并研究教材:阅读教材的第26、27、28页,然后分小组讨论归纳教材内容,将内容填写到作业纸上。
注意: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如下方面进行阅读。
①佛教是不是诞生于中国?
②佛教艺术主要集中在中国的什么时代?
③最有代表性的佛教艺术形式是什么?④美术作品怎样被用来传播佛教?

2024年高中美术美术鉴赏《第三课心灵的慰藉》课件范例

2024年高中美术美术鉴赏《第三课心灵的慰藉》课件范例

2024年高中美术美术鉴赏《第三课心灵的慰藉》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美术鉴赏教材第三课《心灵的慰藉》。

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分析美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探讨艺术创作如何反映人类内心的需求与情感;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与分析,使学生了解艺术与心灵的密切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美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美术知识分析、解读美术作品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艺术与生活的联系,激发他们对美术创作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美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运用美术知识分析、解读美术作品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美术作品图片、实物投影仪等。

学具:笔记本、画笔、颜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一组描绘自然风光的美术作品,让学生谈谈观后的感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心灵的慰藉。

2. 新课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美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让学生讨论生活中哪些场景能够给他们带来心灵的慰藉,并分享感受。

4. 例题讲解:分析莫奈的《睡莲》和梵高的《星夜》,引导学生了解作品背后的情感故事,掌握美术作品情感表达的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美术作品,分析其情感表达,并与同学分享。

六、板书设计1. 《心灵的慰藉》2. 内容:美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艺术创作与心灵需求的关系欣赏与分析不同历史时期、文化背景下的美术作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选择一幅描绘自然风光的美术作品,分析其情感表达,并阐述理由。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文字通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使学生了解了美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培养了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作业的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心灵的慰藉第一课教案

心灵的慰藉第一课教案

【课题】:《心灵的慰藉》(湘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三课)【课型】:鉴赏课【课时】:一课时【学习目标】:理解在宗教流行的历史时期,宗教对美术创作产生的影响;了解有代表性的宗教美术作品。

【教学重点】:佛教艺术【教学难点】:在中国宗教美术作品中出现的宗教本土化现象。

【教具】:教材、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交流引入:1、通过两位当红明星,华语歌坛小天王周杰伦和日本流行天后滨崎步的照片讯问学生:有没有同学喜欢他们的?对于喜欢他们的人来说他们的身份是什么?——偶像2、进一步提问:你知道吗偶像崇拜最早来至于宗教,人们为什么会崇拜偶像崇拜神明呢?达到一种心理的安慰,偶像甚至可能成为人们的精神支柱。

引入课题《心灵的慰藉》二、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世界三大宗教代表性建筑样式,简单介绍宗教在封建社会时期的地位:对古时候的人们来说宗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西方历史上的某些时期,教会的力量甚至凌驾于皇权之上,只是到现在宗教才丧失了其地位,虽然现在宗教的地位不如从前,但是却留下了无数的艺术精品,2、本课的重点是流行于东方的佛教艺术。

图片展示莫高窟第45窟佛主群像,观察排列规律:呈对称排列;佛像排列顺序: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这个是佛教艺术里很典型的一种艺术样式:佛主造像提问学生:佛教艺术代表性的艺术样式除了佛主造像,大家想想还有哪些?(壁画、建筑寺观)3、简要介绍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背景:佛教不是本土宗教,产生于古印度,两汉之际传入我国,隋唐达到鼎盛,这是中国文化第一次大规模的融入外来因素,佛教的传入,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全新的主题和丰富的创作空间,改变了中国早期美术的基本面貌。

4、最集中体现这一变化的是大规模的佛教石窟的兴建:石窟是专门供佛教徒修行礼拜的场所,内部用壁画、雕塑来进行装饰;表现的内容多为:佛主普度众生、宣扬佛法的故事;设色多华丽明亮,效果强烈。

展示图片:大足石刻的千手观音,千手象征观音法力无边,观音每只手的形态各不相同。

第三课 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宗教建筑(1)

第三课  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宗教建筑(1)

(2)、婆罗浮屠
婆罗浮屠梵文音译, 意思是“山丘上的佛 塔”。是佛教的圣地, 它是佛与菩萨修身养性 的地方,是佛教徒心中 的理想境界。 它建造利用四周低 中间高的地形,建起一 个高台,人们在这样一 个台上,向四周看都视 线都比较开阔,使人们 心情舒畅,所以它是佛教徒修心养性的好地方。 引导学生欣赏 问题1:大家看,高台上的塔外形与桑奇大塔有没有联系? 问题2:它有几层台子,几道门,每层台子有多高(用场中人作参照)?
③、建筑风格特点
拜占庭时期创造了集中式建筑形式。这种建筑形式是,穹顶依靠四个或更多 的独立支柱来撑起,通过帆拱作为中介连接,成组的圆顶集合在一起,形成了复 杂拱券结构平衡体系。形成集中式开放型空间。
(2)建筑实例大,位 置最高,靠周围小和复杂 拱帆连接,靠周围较多的 立柱支撑。建筑跨度大, 整体宽。 教堂四周有四个高尖的 塔,那是15世纪信奉伊斯 兰教的土耳其人灭了拜占 庭帝国之后,把索菲亚教 堂改建为清真寺时新建的。
学生思考: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上去过婆罗浮屠 他站在婆罗浮屠下面, 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上去过婆罗浮屠,他站在婆罗浮屠下面 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上去过婆罗浮屠 他站在婆罗浮屠下面, 他会产生怎样的感觉? 向上看这个台子 ,他会产生怎样的感觉?
(二)、基督教
基督教建筑
基督教产生于公元一世纪今巴基斯坦地区。公元 年取得合法地位。 基督教产生于公元一世纪今巴基斯坦地区。公元313年取得合法地位。 年取得合法地位 公元392年被罗马帝国定为国教。欧洲中世纪时,在欧洲占有至高上的统治 年被罗马帝国定为国教。 公元 年被罗马帝国定为国教 欧洲中世纪时, 地位。 地位。 基督教建筑充分体现出欧洲中世纪美术风格。 基督教建筑充分体现出欧洲中世纪美术风格。基督教建筑有三种比 较著名的建筑风格:拜占庭式、罗马式和哥特式。其中最著名的是哥特 较著名的建筑风格:拜占庭式、罗马式和哥特式。其中最著名的是哥特 建筑风格。 式建筑风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美术鉴赏《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宗教建筑》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对宗教的性质有一些感性的认识。

2、过程和方法:进一步学习欣赏建筑艺术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并感受宗教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正确对待宗教艺术。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进一步学习欣赏建筑艺术的方法,着重了解建筑是如何体现
一定的思想观念,以及三大宗教建筑的主要特征。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对待宗教艺术的态度和价值观。

难点:解决对宗教的认识,以及与宗教建筑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教法选择:举例法、讲解法。

学法选择: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等。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顾中国的宫殿建筑——故宫建筑群和天坛,它的形式是为王权
服务的。

这一讲,我们来赏析为宗教服务的建筑——宗教建筑。

(板书课题: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宗教建筑)
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其影响深远。

宗教对于一时还找不到正确出路的广大人民群众,是一种重要的精神支柱,它寄托着人们的理想和幻想。

在世界三大宗教盛行的年代里,世界各国建造了一大批宗教建筑。

(二)结合课件讲授新课:
1、佛教建筑
概述:佛教的概况。

结合教材中的讲述,介绍印度《桑奇大塔》和《婆罗浮屠》。

引导学生与中国佛塔进行比较,归纳、总结特色:对称、多种造型手法的综合运用等。

并了解建筑是如何体现一定的思想观念。

2、基督教建筑
概述:基督教的概况。

基督教的教堂集欧洲中世纪美术制大成。

它先后创造了拜占庭式、罗马式和哥特式三种建筑风格。

其中哥特式教堂建筑式西方建筑史上的一个高峰。

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夏特尔主教堂》、《兰斯主教堂》和《科隆主教堂》。

学生围绕这几个代表作欣赏,分组讨论: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什么?
讨论指出:哥特式建筑的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

它们直接反映了中世纪新的结构技术和浓厚的宗教意识。

尖峭的形式,是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斜撑技术、扶壁技术的功绩。

而那空灵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态,则是基督教精神内涵的最确切的表述。

高而直、空灵、虚幻的形象,似乎直指上苍,启示人们脱离这个苦难、充满罪恶的世界,而奔赴“天国乐土”。

(课件展示)
这种风格所表述的这些宗教意识以及所显示的技术成就,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具体地感受到。

首先是外部造型。

哥特式建筑特别是教堂,外观的基本特征是高而直,其典型构图是一对高耸的尖塔,
中间夹着中厅的山墙,在山墙檐头的栏杆、大门洞上设置了一列布
有雕像的凹龛,把整个立面横联系起来,在中央的栏杆和凹龛之间
是象征天堂的圆形玫瑰窗。

西立面作为教堂的入口,有三座门洞,
门洞内都有几层线脚,线脚上刻着成串的圣像。

所有墙体上均由垂
直线条统贯,一切造型部位和装饰细部都以尖拱、尖券、尖顶为合
成要素,所有的拱券都是尖尖的,所有门洞上的山花、凹龛上的华盖、扶壁上的脊边都是尖耸的,所有的塔、扶壁和墙垣上端都冠以
直刺苍穹的小尖顶。

与此同时,建筑的立面越往上划分越为细巧,
形体和装饰越见玲珑。

这一切,都使整个教堂充满了一种超俗脱凡,腾跃迁升的动感与气势。

这种气势将基督教的“天国理想”表现得
生动、具体,也显示出中世纪高超的建筑技术。

其次,从内部空间
的特点,我们也可窥见其宗教情怀与技术手段。

在哥特式教堂中,
尖券与小拱的大量使用,赋予了空间与结构以极大的灵活性,同时
也为教堂的艺术风格带来了新奇的格局。

哥特式教堂建筑中,享有
崇高声誉的教堂比比皆是。

其中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的米兰
大教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都是代表。

它们的外部造型,细部装饰
及内部空间的结构,都既充分地反映了哥特式建筑的一般风格特点,又个性鲜明。

所以,人们谈起哥特式建筑,往往都要以它们为例。

3、伊斯兰建筑
概述:伊斯兰教的概况。

它的最有代表性的建筑类型是清真寺。

结合《伊斯法罕皇家清真寺》和《泰姬·玛哈尔陵》,从造型上分析伊斯兰教建筑的主要特点。

(三)巩固与小结
(四)相关链接
(五)总结
提问:看了哥特式教堂的尖塔和清真寺,你有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提示:你是否有一种向上升腾的肃穆感?如果不把它作为教堂,
你认为它可以做什么用?
总结:如果把它作为住宅、办公场所,总觉得它缺少一些人的气息,它给人的感觉太理性、太冷漠了。

而这种感觉正是宗教建筑所
要传达的,所以说,不同的建筑形式是为不同的功能服务的。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对佛教的性质有一些感性的认识。

2、过程和方法:进一步学习欣赏建筑艺术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并感受佛教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正确对待佛教艺术。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进一步学习欣赏建筑艺术的方法,着重了解建筑是如何体现
一定的思想观念,以及佛教建筑的主要特征。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对待宗教艺术的态度和价值观。

难点:解决对宗教的认识,以及与宗教建筑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教法选择:举例法、讲解法。

学法选择: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等。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回顾中国的宫殿建筑——故宫建筑群和天坛,它的形式是为王权服务的。

这一讲,我们来赏析为宗教服务的建筑——佛
教建筑。

二、结合课件讲授新课:
概述:佛教的发展概况。

佛教的寺院殿堂是供奉佛和菩萨的地方,也是出家僧人居住和修持的场所,历来为佛教活动的中心。

从文化和景观的视角来说,佛
寺殿堂作为荟萃建筑、雕塑、绘画、书法的琳琅满目的综合艺术馆,既是古代文化活动中心之一?
建筑形式:
寺、院、庙、庵“寺”:本为古代官署名。

《汉书·元帝纪》注云:“凡府廷所在,皆谓之寺。

”如太常寺、鸿胪寺(招待诸侯及四方边民之所)。

后因西域僧东来,多先住鸿胪寺,移居他处时其所住处仍标寺号。

从此遂称僧侣的居所为寺。

《大宋僧史略》:“寺者…本是司名。

西僧乍来,权止公司。

移入别居,不忘其本,还标寺号。

僧寺之名始于此也。


“院”:本是周围有垣之意,引申为周围有垣或有回廊的建筑物,亦指官舍。

至于将佛教建筑称为“院”,则始自唐代在大慈恩寺所
建的翻经院。

至宋代,官立的大寺亦多称院(如金陵瑞相院)。

“庙”:奉祀祖宗或前代贤哲之所,后用以称奉祀神佛的场所。

“庵”:古代隐世修行者所居的茅屋;后用以称比丘尼所居佛寺。

寺院兴废
南朝佛寺:刘宋1913所,萧齐2015所,萧梁2846所,陈朝
1232所。

北朝:北魏3万余所(北魏末年仅洛阳佛寺1367所),东魏、北
齐3万余所,僧尼300万人,北周有寺1万所,僧尼100万人。

北魏太武帝及北周武帝的废佛
元明清三代佛教发展相对稳定。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全国佛寺2318所。

明代为区别寺刹,分为禅寺、讲寺、教寺三类。

清初官建
大寺6073所,私建大寺8450所,全国大小寺院共79622所。

晚清
以来,寺院虽多遭战乱所毁。

殿堂布置:寺院典型结构特点
殿堂是寺院中重要屋宇的总称。

殿是供奉佛像供瞻仰礼拜祈祷的地方,堂是僧众说法行道和日常生活的地方。

主要建筑位于南北中轴线上,附属设施安置在东西两侧。

介绍印度《桑奇大塔》和《婆罗浮屠》。

引导学生与中国佛塔进行比较,归纳、总结特色:对称、多种造型手法的综合运用等。

并了解建筑是如何体现一定的思想观念。

学生活动:
对佛教建筑作综合评述
总结:
中国佛教寺院建筑,体现了追求对称的美学法则,是造型艺术的杰作,它与佛教雕塑、绘画融合在一起,共同推动了佛教艺术的繁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