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鉴赏《人间生活》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间生活》教案

《人间生活》教案

《人间生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和社交能力。

2.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增强学生对生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培养学生的坚韧和毅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节: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食物的获取与烹饪住所的选择与布置服饰的选择与搭配2. 第二节:社交与人际关系基本礼仪与礼貌沟通技巧与表达能力友谊的建立与维护3. 第三节:生活技能与自我管理时间管理与计划制定财务管理和生活预算健康管理与运动习惯4. 第四节:心理健康与情绪管理认识自己的情绪和心理需求应对压力和挫折的策略保持积极心态的方法5. 第五节: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节能减排与绿色生活社会责任与公益事业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生活技能的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的生活案例,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角色扮演法:模拟生活场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沟通、表达和处理人际关系。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话题的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和总结。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案等。

4. 期末考试:设置有关生活技能、人际关系、心理健康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题目,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人间生活》教材,用于引导学生学习和生活技能的相关知识。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教学内容。

3. 视频资料:选取与生活技能、人际关系等相关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4. 生活用品:准备一些生活用品,如衣物、食品等,用于实践操作和展示。

5.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实践案例。

人间生活美术教案

人间生活美术教案

人间生活美术教案人间生活美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人间生活美术的概念和重要性;2. 掌握人间生活美术的基本原则和表现方式;3. 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欣赏美的能力;4. 通过手工制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人间生活美术的定义和作用;2. 人间生活美术的基本原则:真实、自然、和谐;3. 人间生活美术的表现方式:画面构图、色彩运用、材料选择等;4. 通过实践活动,体验和学习人间生活美术的表现方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精美的艺术品或图片,引发学生对人间生活美术的兴趣,并让学生发表自己对美的观点。

2. 新知讲解(10分钟)解释人间生活美术的定义和作用,引导学生探讨美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10分钟)展示一些有关人间生活美术的画作,分析其构图、色彩运用和材料选择,让学生理解人间生活美术的基本原则和表现方式。

4. 实践活动(30分钟)让学生动手实践,可以选择以下活动之一:a. 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个日常生活场景,绘制一幅表现真实、自然、和谐的人间生活画作;b. 制作一个小手工品,运用人间生活美术的原则和方式,展示真实、自然、和谐的美感。

5. 展示和分享(10分钟)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制作过程中的收获和感受。

鼓励学生相互欣赏和评价。

6. 总结和拓展(5分钟)教师总结本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回顾学到的知识。

同时,教师提出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思考人间生活美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特点和应用。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对案例分析的理解和参与度;2. 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包括构图、色彩运用和材料选择是否符合人间生活美术的原则;3. 根据学生的作品展示和分享,评价学生对人间生活美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对人间生活美术的概念、原则和表现方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通过实践活动在创作中运用这些知识。

高中美术鉴赏《人间生活》教案一等奖

高中美术鉴赏《人间生活》教案一等奖

高中美术鉴赏《人间生活》教案一等奖《高中美术鉴赏《人间生活》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高中美术鉴赏《人间生活》教案一等奖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湘教版高中美术鉴赏《人间生活》教案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1、体会并理解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

2、了解中国隋唐、五代以及宋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画和风俗画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1、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

2、这些作品的审美特征和历史文献价值。

3、体会作品所表现的生动的生活。

课时:1课时教学思路:本课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在人类脱离宗教时代之后美术创作所发生的变化,帮助学生体会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并理解促进艺术家创作这些作品的社会观念是什么,以及这些作品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生活有什么帮助。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美术主要是为了宗教和政治信仰服务,比如:青铜器、秦始皇兵马俑、金字塔、《女史箴图》、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佛本生故事》等(图片展示),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人类脱离宗教时代之后,艺术家把他们的目光投向了现实生活,开始关注自己的真实生活现象,美术也自然转变为描绘人们的日常生活,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课本的第四课《人间生活》,了解一下中国隋唐、五代以及宋代时期的画家所描绘的他们眼中的真实生活。

(板书“人间生活”)二、讲授新课:其实早期的美术作品中并非没有表现人间生活的情景,汉代的画像砖石上就保留着很多生动的生活劳作场面,但他们不是为生人而修建的。

如:东汉《戈射、收获画像砖拓本》南宋大足石窟雕塑《养鸡女》而真正把人间生活作为美术创作题材的美术作品在我国主要开始于隋唐时期,在西方则开始于文艺复兴时期。

我们分别来学习一下。

第四课 人间生活 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高中美术湘美版(2019)美术鉴赏

第四课 人间生活 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高中美术湘美版(2019)美术鉴赏

《人间生活》教学设计江苏省响水中学杨敏一、教材分析《人间生活》是湘教版高中美术必修《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四课的内容,本课围绕“人间生活”这一主题分析了表现世俗题材的美术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表现对象与表现手法等。

由于本课所列举美术作品的内容来自对世俗的描绘,他们大部分都是在历史上曾经真实发生过的历史场景,故而在此基础上完成对相关作品的图像识读。

二、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对“美”有主观的认知,结合学生认知水平,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举一反三加深学生对作品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1、理解表现世俗生活的美术作品出现的种种原因,以及美术作品如何表现世俗生活;2、了解中国隋唐、五代、宋等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画、风俗画体会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3、通过本课的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增加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美术表现世俗生活的各种方式,学习用图像学的方法来研究美术作品。

2、教学难点:美术作品的审美特征及历史文献价值。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设计意图课前学习了解一些唐宋时期的历史,及准备本课教学用具课堂导入(3分钟)以古筝曲为背景音乐,多媒体课件(每幅5秒的速度)展示关于宗教方面的美术作品和世俗生活题材的美术作品。

1、师提问:这些美术作品的题材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有的题材是宗教的、鬼神的,而有些是世俗生活的。

2、师总结:随着历史的发展,宗教因素逐渐削弱,艺术的内容也出现了创新,艺术家开始把世俗生活作为艺术表现的主要内容。

他们开始描绘人们的风俗习惯、日常劳作和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那么这节课就带领大家从云端走向凡间一起去感受这个熙熙攘攘、五彩缤纷的人间生活。

(出示课题)第四课,人间生活(板书)通过回顾以往作品,了解历朝历代美术作品的特点,为本节课所学内容做铺垫。

仕女生活(15分钟)1、教师播放视频片段《仕女画》,对仕女画做简要了解。

美术《人间生活》教案(湘美版)

美术《人间生活》教案(湘美版)

美术《人间生活》教案(湘美版)第一章:人间生活的美术表现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了解人间生活主题在美术作品中的表现形式和手法。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和分析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术鉴赏能力。

1.1.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人间生活,感受生活的美好与多样性,激发对美术的热爱。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1.2.1 教学重点:欣赏和分析人间生活主题的美术作品,了解其表现手法和特点。

1.2.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美术作品中感受人间生活的美好和多样性。

1.3 教学准备1.3.1 教具:多媒体设备、美术作品图片、画册等。

1.3.2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1.4 教学过程1.4.1 导入:教师展示一些人间生活主题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这些作品的表现手法和特点。

1.4.2 新课内容:教师简要介绍人间生活主题在美术作品中的表现形式和手法,如人物描绘、场景布置等。

1.4.3 欣赏与分析:学生欣赏和分析教师提供的美术作品,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生活细节和情感表达。

1.4.4 实践环节:学生根据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和感悟,选择一幅人间生活主题的美术作品进行临摹或创作。

1.4.5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作品的优点和改进之处。

第二章:人间生活的美术创作技巧2.1 教学目标2.1.1 知识与技能:了解人间生活主题的美术创作技巧,如构图、色彩搭配、线条运用等。

2.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和指导,培养学生运用美术创作技巧表现人间生活的能力。

2.1.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人间生活,提升对美术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2.2.1 教学重点:学习人间生活主题的美术创作技巧,如构图、色彩搭配、线条运用等。

2.2.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美术创作技巧生动地表现人间生活。

2.3 教学准备2.3.1 教具:多媒体设备、美术创作技巧相关书籍、示范作品等。

人间生活美术教案

人间生活美术教案

人间生活美术教案【篇一:人间生活教学设计】第二单元第四课人间生活(中国部分)主备:徐丽审定:使用时间: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中国隋唐、五代以及宋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画、风俗画作品。

2.能力目标:体会并理解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

3.情感目标:感受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美,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

教学难点:体会作品所表现的生动生活。

课时:1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师: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美术作品主要为宗教服务。

但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宗教的影响逐渐减弱,艺术家们又会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哪里呢?学生回答。

(自己和现实生活)。

艺术家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自己,开始在意自己的喜怒哀乐,描绘人间生活的作品逐渐多了起来。

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第二单元第四课《人间生活》。

(课件出示课题《人间生活》)二、讲授新课:1.欣赏唐朝的人物画《捣练图》(1)师:我们先来看一个视频,请大家认真观看,注意场景发生的时期,人物的服饰特点。

放映《宫心计2》第一集片段。

很显然,这是一个反映古代宫廷生活的片段。

这个短片表现的是古代什么时期的内容?学生回答。

(唐朝)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学生回答。

(从人物的体态和服饰)师:很好,在你的印象中唐朝的社会观念和审美风尚是怎样的?学生回答。

(思想开放,以丰腴为美)唐朝的服装又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

(颜色很鲜艳、低领,比较开放)并且这些服装样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本的和服。

(课件展示唐代服饰与和服的对比)师:唐朝的宫廷生活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唐朝的宫廷画家是怎样表现后宫现实生活的吧。

请大家先把书本32页看一下。

(2)课件出示《捣练图》)师:这是唐朝的宫廷画家张萱的一幅仕女画,张萱主要以宫廷仕女为描绘对象,画了很多仕女日常起居、劳动的画,我们看到的这幅《捣练图》就是表现宫廷仕女捣练时候的情景。

师:请一个同学告诉说说什么叫练?学生回答。

(练是古代的一种丝织品,织成时比较硬,而且带黄色,要经过漂洗和冲捣后才会变白变软。

人间生活教案

人间生活教案

《人间生活》教案【教材】: 湘教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四课)【课题】: 人间生活【课型】: 鉴赏评述【课时】: 第一课时【课时安排】第一课时讲述中国美术的发展情况。

体会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了解中国隋唐、五代以及宋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画、风俗画作品;第二课时讲述外国美术的发展情况。

了解欧洲文艺复兴以及17、18世纪绘画创作观念的演变;了解有代表性的日本浮世绘作品。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艺术家们对世俗生活的关注,美术创作上产生的新变化。

2、让学生理解中国隋唐到宋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画作品及所体现的社会观念。

3、让学生灵活运用多种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懂得运用多种鉴赏方法以书面、口头等语言描述、分析、评价中国人物画的艺术特点。

【解决方法】本课为了帮助学生体会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具体活动要求。

1、第一、二个作品侧重于从宏观角度,让学生了解唐代时期贵族的生活方式。

体现了唐朝人的审美观念及作品创作特点。

2、第三个作品侧重于从个人的角度去体会艺术家如何表现在生活中的细节,让学生在课前查资料的基础上,描述宋代时的生活状况,并结合《清明上河图》进行作品解读,直观的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

【教具准备】PPT多媒体课件唐宋生活相关的影音、资料、诗词片断【教学过程】一、导入:情境创设乐曲渲染(生)聆听(梦江南伴奏)(师)艺术家们把世俗的生活作为艺术表现的主要内容。

他们的灵感来自于真实的生活场景,所表现的内容生动自然。

虽然早在汉代的画像砖上保留着很多生动的生活劳作场面,但它不是为生人而作;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是依据文学作品而创作;而真正把人间生活作为美术创作主题应是从唐代开始。

出示课题:人间生活(设计意图:通过优美的旋律,营造一种能引发学生思绪的遐想,有如回归到遥远的年代.从而进入到本课做好铺垫。

)二、新课内容:(师)简明介绍唐代人物画发展情况\代表画家阎立本.张萱.周昉等。

作品一:评析唐代张萱的《捣练图》(师):A)画家介:张萱,京兆(今陕西西安)人。

人间生活说课稿

人间生活说课稿

人间生活说课稿第一篇:人间生活说课稿高中美术鉴赏《人间生活》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这一课时是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美术鉴赏》第二单元《辉煌一美术历程》第四课《人间生活》第一课时。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在学习世界美术历程的这一单元中,本课上承第三课《心灵的慰藉》,下启第五课《审美自律》。

通过以不同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美术作品的分析研究,使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美术的基本历史分期与阶段特征,以及与之相对应的鉴赏方法。

本节课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当艺术家们开始关注世俗生活的时候,美术创作发生的新变化。

(2)中国隋唐到宋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画作品及所体现的社会观念。

3、教学目标:根据高中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当前美术教学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目标:认识美术作品表现世俗生活的各种方式了解中国隋唐,王代以及宋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画、风俗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整理相关历史资料,鉴赏美术作品的能力。

(3)情感目标:①认识美术作品表现世俗生活的直观性和历史意义。

②培养学生以审美之心来感受生活,看待社会。

4、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难点:美术作品的审美特征和历史文献价值5、学情分析经过初中的学习,高中学生已有一定的美术感受力,对美术作品形式构成基本要素有初步了解,能欣赏一些具象和意象的美术作品,但是对于古代绘画的认识,对中国画意境美的理解还相当有限,应该在本课教学中逐步启发。

二、说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本、影音文件、图例等三、说教法学法本课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在人类脱离宗教时代之后美术创作所发生的变化。

艺术家把他们的目光投向了现实生活,比较客观地记录各种生活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体会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并理解促使艺术家创作这些作品的社会观念是什么,以及这些作品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有什么帮助。

运用图表归纳的形式和比较鉴赏法,对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表现主题,艺术形式等方面做适当的归纳,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些作品,本课的基本教学程序:生:初步感知——理解主题——观察讨论——扩展比较师:展示作品——引导观察——点明主题——归纳总结四、说教学过程1、导入音乐,引发学生思绪的遐想,有如回归到遥远的年代.从而进入到本课做好铺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美术鉴赏《人间生活》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版本:湘美版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模块:《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4课《人间生活》(中国部分)
教材内容:
结合上节美术课《心灵的慰藉》的教学使得学生懂得了佛教艺术在中国真正的盛行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阶段盛行的原因是因为战乱—“五胡乱华”。

人在面临巨大的灾难面前非常容易信仰宗教,因为佛教所提出的“无常”观念去领悟人生中“苦”的真谛。

追根溯源,本课《人间生活》中大量美术作品对现实生活描绘自然是大时代大环境中的人们生活的安定所导致。

生活中的“乐”的场景描绘相较于佛教教义对“苦”的领悟在现今高中生的生活经验中更为容易让他们理解和把握。

本课教学内容通过地下艺术的画像砖、画像石亦或是陶俑对生活场景的描绘,让学生体会到汉朝墓葬艺术中人们希望把生活中的“乐”继续带入到另一个世界;作为对现实生活的真实记录的描绘,在绘画文本上将生活的“乐”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典型为侍女画题材的盛行,代表作《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簪花仕女图》等;五代顾闳中描绘韩熙载夜半歌舞狂欢之景的《韩熙载夜宴图》;另有风俗画的代表作《清明上河图》等。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高二学生基于前几节课对美术作品政治、宗教功能性的了解,从美术作品文化宣化功能的强调到这堂课进入“人间生活”这一主题,单就绘画内容而言,因其接近生活常态学生能够更有体会性;但是对于绘画的形式感而言,本节课中所涉及的多幅叙事性的绘画文本,多采用长卷形式。

学生对于中国所独有的长卷绘画形式的陌生;对于古代文人与学生现今阅读习惯的不同;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从长卷形式的陌生感着手去看世俗的绘画内容,去品古代世俗生活的意趣,去悟长卷的形式构图同绘画内容的散点透视设置的统一。

试图一改学生用惯用的西方的焦点透视去地辨认绘画人物的叙事性。

我认为后者情况---学生习惯性“看图说话”的方式去“鉴赏”美术作品具有极大的普遍性。

这样的习惯使得学生在鉴赏形式感很强的绘画作品时带有极大的困惑乃至存在“失语”的现象。

三、教学准备:PPT课件;尺幅相仿的白纸长卷等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仕女画及风俗画的代表作及代表画家;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形式和内容的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观察、模拟、交流诸多方法,体会并理解美术作品是如何形式与内容结合创作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世俗内容的绘画作品文化感的认同及理解;在积极参与的心态中去体验和深刻地理解美术相关知识点;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喜爱;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困难。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世俗题材长卷构图形式
难点:绘画作品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六、教学时间:1课时
七、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展示《五百强盗成佛》图片及东汉《笑俑》图片
让学生以一个字概括他们的表情分别是什么?(哭和笑)
这两种表情说明了什么样的心理呢?一个字概括(苦和乐)
教师总结:我们在佛教艺术中去体味苦的真谛,在世俗题材中去回味乐的滋味,同学们有苦有乐才是人间真实的生活。

你们每天快乐吗?你们想不想知道东汉的人为什么笑的这么乐吗?我们来根据画面内容来找一下有哪些原因。

板书:乐
学习新课:PPT《弋射、收获画像砖拓本》
请同学找寻一下东汉时期人们吃什么?(看图故有思维: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种的)板书:吃
教师问:米不仅可以吃PPT《庖厨》还能用来干什么呢?
板书:喝
PPT《酿酒场景》
教师问:除了吃喝之外,还有什么能让东汉的人这么快乐吗?
板书:玩
PPT《盘鼓、叠案、跳丸》
PPT《画像砖和拓本》
教师总结:我们看到的这些画叫做“拓本”,我们比较一下原来的画像砖和拓本,就像图章一样,同一个图章,可以在纸上印出好几个一样的图案。

这就是现代人所说的“版画”的来源。

除了这些以刀为工具创作的画像砖展示世俗内容外,在画家的画笔下有没有展现世俗内容的作品呢?我们来看看
PPT《虢国夫人游春图》张萱—游玩
PPT《捣练图》张萱—工作
PPT《清明上河图》张择端—节庆
一开始分别展示,第二部一块展示(全景展示)
教师问:你们看得清楚吗?
故意的,你们发觉这三张画都有一个什么特征—很长。

这么长的画,你们觉得古人平常会怎么收藏呢?
板书:“长”-“卷”
教师总结:长卷是中国画独有的构图形式,也是古代达官文人拿在手中把“玩”的绘画形制。

这是一卷尺幅等同于一般长卷的卷纸,你们谁有兴趣把它拿在手上去品读它呢,去体验一把古人的如何去把玩手卷的心情。

两种状况,从左到右,教师引导--古人阅读习惯。

从右到左,以《韩熙载夜宴图》为例讲述先看到的应该是哪一片断?
再次学生回答:什么东西点出了夜宴的主题。

教师总结: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点明主题。

(以屏风为间隔的分割作用,屏风及床的隐私性象征)
我们今天就以《捣练图》为例看看长卷的构图中画家是如何安排人物来突出宫中贵妇工作场景的。

板书:画一展开长卷
左手打开它,我们先看到的是什么?(以古人阅读习惯来书写板书)
板书“张萱-宋徽宗-金章宗”—偶像问题—让学生打开书本,阅读《捣练图》下方的句子,设问:“今天在美国波斯顿博物馆的这张《捣练图》是宋画还是唐画?”
我们看得出这是唐画还是宋画吗?看不出,那就先看画面内容是什么,是宫中贵妇捣练的工作流程图。

画面按照工作流程分为几段呢?--3段
板书:将长卷分为三段。

第一段我们先看到的是哪一位女子呢?
这四位女子在干什么呢?给我一个字概括
板书:捣
她们在捣的这个东西叫什么呢?--练
“练、绢、缎”共性是“丝字旁”,“练”就是用“捣”这一动作将生丝捣成熟丝的第一步工序。

四个女子围着木槽手握木杵捣练的场景,是一个独立的画面,很像我们看西方画中的一个完整的画。

那是因为画家张萱在长卷的形制中有两个视线,一个是浏览的视线还在继续向左前进(中国)。

还有一个就是四个女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图形(西方)?结合旁边的思考题思考,你能看出来吗?
教师演示并总结。

PPT第二个画面,出现两个半人物?
这个画面告诉我们第二个工作流程是什么呢?
一女子坐在毯子上,一女子坐在凳子上,她们在干什么呢?
毯子上的女子在绞丝,红色的披帛和绿色的毯子告诉了我们中国的配色主调是什么呢?
这样的配色方式一直都贯穿于整个画面,第二个女子也是如此。

大家注意,她头上的梳子—玳瑁。

这样的器物描绘有别于我们对传统中国画绘画题材—梅兰竹菊。

因为这是后人所认为的院画体系—工笔重彩。

后者是文人画体系—水墨。

板书—绞,缝
还有半个人物—丫环。

板书—丫环的形象来源。

丫鬟的角色设置在构图中的作用—承上启下(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还记得这是一张宋画么?我们看不出线条的羸弱来体现时代性,只能在内容上辨认。

丫环手中的扇子:细微展现—指甲盖大小的宋画(形式扇面,文人气质;宋内容萧瑟,唐内容富贵)
我们顺着丫环的指向,将视线转到了第三段。

构图巧妙,烧炉子中的炭告诉我们第三段的工作流程是什么呢?
板书:熨
找撞色—桃红配柳绿,万绿丛中一点红。

在紧张的工作场景中,画家设置了一个极为幽默的角色,她在干什么呢?
幽默体现在哪里?
板书:几个圆的形象设计
动作模拟—打招呼。

绘画内容的结束,问:长卷就这么结束了吗?-没有,还有跋尾。

专门记录后人收藏的心情及品评言辞。

还可以不断的添加,教师最后点出长卷形式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时间性在画面中的展现。

本课总结:PPT-最后,让我们以这个生活在唐朝可爱的小孩子打招呼的动作来结束这堂课。

希望同学们也能在严肃紧张的学习生活中以一份天真、幽默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本身。

教学反思:
凡是美术类绘画作品,均离不开内容和形式的问题。

在《人间生活》这一课中,我发现绝大部分课文中所举例的世俗题材的绘画作品都采用了“长卷”的形式(形制)。

所以在课堂展示中我用白纸制作了尺幅相仿的长卷,内容是空白的。

我原本设想学生能够根据古人的阅读习惯(从右往左)来展开“长卷”白纸。

但是在现实课堂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先前我用言语提示的思考思路没有用心,抑或是没有意识到,倒显得后来的体验程序有点来得突如起来的“尴尬”。

我想倘若将这一环节,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流程(起床,吃饭,上学,放学……)以简单的图案画在长卷的形制上,让学生展开的时候,能够以绘画的内容(时间性程序)让学生自己判断展开的方式到底正确与否,我反思到这样的流程设计恐怕在内容上更与学生的生活常态接近,也能在构图顺序上判断出长卷形式作为中国画传统和独有的构图方式,在形式中内含了“时间”这一因素,也带动这一体验去正确的方式“打开”传统世俗题材中中的长卷代表作《捣练图》。

待我欣赏了袁老师的《新实验》课堂教学中的学生体验环节,想法创新,和教学内容相合,我想这样的体验环节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如何达到既有趣味性又有实效性?品味古画需要心境的安宁,则不适宜多人参与。

一个学生抑或逐个体验为佳,趣味性的体验,画面形象的夸张化、儿童画,让学生自己在长卷的形式中去构图,去创作。

以一整面教室的白墙为“长卷”画纸的模拟,让学生按照从右往左的一般构图方向去模仿绘画中人物的位置、动作及言语乃至人物之间的互动,这些都是我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需要进一步思考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