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时期陶器

合集下载

2、夏商周秦汉魏晋部分

2、夏商周秦汉魏晋部分

商周处于青铜时代,铸铜工艺影响到陶瓷的烧炼技术和工艺制作。 商周处于青铜时代,铸铜工艺影响到陶瓷的烧炼技术和工艺制作。模 刻花的装饰方法代替了彩绘装饰。纹饰成衰退趋势, 印、刻花的装饰方法代替了彩绘装饰。纹饰成衰退趋势,陶器出现各 种新品种。春秋战国时期(即东周), ),受漆器影响出现了以漆来装饰 种新品种。春秋战国时期(即东周),受漆器影响出现了以漆来装饰 的彩绘陶,这种彩饰的陶器至汉代还相当盛行。 的彩绘陶,这种彩饰的陶器至汉代还相当盛行。 灰陶:商代早期及中期的灰陶器,是继承龙山文化黑陶发展形成的。 灰陶:商代早期及中期的灰陶器,是继承龙山文化黑陶发展形成的。 印纹硬陶:用含氧化铝高的粘土制作,表面拍印几何图案的陶器,其 印纹硬陶:用含氧化铝高的粘土制作,表面拍印几何图案的陶器, 烧成温度比一般陶器偏高,温度高的烧成后呈紫褐色, 烧成温度比一般陶器偏高,温度高的烧成后呈紫褐色,低的呈灰褐色 或黄褐色。始见于江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商周之际得到较大发展。 或黄褐色。始见于江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商周之际得到较大发展。 白陶:是空前绝后的品种,仅在商代后期中发现,为期很短, 白陶:是空前绝后的品种,仅在商代后期中发现,为期很短,却发展 的很快。 的很快。 原始瓷:商代后期出现了釉陶,釉色成黄褐色或姜黄色, 原始瓷:商代后期出现了釉陶,釉色成黄褐色或姜黄色,这种釉陶由 于和南方早期越窑青瓷在成分上比较接近,也被称为原始瓷。 于和南方早期越窑青瓷在成分上比较接近,也被称为原始瓷。
东汉时期还制造出一种黑釉瓷器。这种黑釉瓷对原料要求不严格, 东汉时期还制造出一种黑釉瓷器。这种黑釉瓷对原料要求不严格,胎釉质 量及工艺都不如青瓷。正因为它较粗陋, 量及工艺都不如青瓷。正因为它较粗陋,在民间有广泛的发展前途 汉代砖瓦发达,画像砖是具有高艺术性的一个品种,在当时广泛应用, 汉代砖瓦发达,画像砖是具有高艺术性的一个品种,在当时广泛应用,除 供宫室用外,还被居民所用,大量应用于墓室。 供宫室用外,还被居民所用,大量应用于墓室。

夏商周时期文物图片

夏商周时期文物图片
(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第二章 夏商周时期
二 文字广告
大型牛骨刻辞 这片大型甲骨阴刻文字并填朱,正面记 述甲辰之夕有大骤风等内容,背面记载 北方有敌人入侵等内容。
“众人协田”牛骨刻辞 长14.8cm,宽12.5cm,河南省安阳 市出土,这块卜骨上面有商王命令 “众人”进行协田活动的记载。
第二章 夏商周时期
公元前2070 2070- 1600年 (公元前2070-前1600年) 二 禹铸九鼎广告天下
诸侯、 诸侯 士大夫 诸侯、卿大夫 七鼎 大夫 五鼎 等级 列鼎数 目 鼎内所 盛肉食 天子 九鼎 士(在特定场合用) 在特定场合用) 三鼎 士 一鼎 豕 豚
牛、羊、豕 豕 小猪) 小猪) 牛、羊、 牛、羊、豕、 羊、豕、鱼、 豚((小猪)、腊、肠 牛、羊、豕、 羊、豕、鱼、 豕 小猪)、腊、鱼 )、鱼 肠胃、 肠胃、 肠胃、 肤五种, 少牢” (猪)、鱼、腊 鱼、腊、肠胃、 腊、肠胃、 , 三种,称胃、 ” (猪)、鱼 、腊 鱼、腊、肠胃、 腊、肤五种 三种, ”少牢 )、鱼 盐腌的肉干) 肤七种, ,称” 七种, 五种, 少牢” 肤三种, 少牢” (盐腌的干肉)、 肤、七种亦称” 肤、五种, (盐腌的干肉) 、 肤七种,亦称” 称”少牢” 肤三种,称”少牢” 盐腌的肉干) 肠胃、 肤 猪肉 肠胃、 大牢” 大牢” 少牢” 肠胃、肤((猪肉 大牢” ” 肠胃、 大牢 称”少牢” 鲜鱼九种, 块)、鲜鱼、鲜 , 块)、鲜鱼、 鲜鱼九种 腊九种, 大牢” 腊九种,称”大 称”大牢” 牢” 八簋 六簋 四簋 二簋 八簋 六簋 四簋 二簋 黍、稷等食制品 黍、稷等粮食制 品 同左 同左 同左 同左 同左 同左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红陶折腹鼎 通高18.5cm 1959年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 赵琛摄

夏商周的工艺美术

夏商周的工艺美术

夏商周的工艺美术引言夏商周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三个朝代,它们的出现和发展代表了中国古代社会向更高级阶段的过渡。

在这个过程中,工艺美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夏商周的工艺美术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表现形式,为后世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艺术遗产。

本文将回顾夏商周三个时期的工艺美术特点,揭示其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

夏朝的工艺美术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文明社会的阶段。

夏朝的工艺美术主要表现在青铜器和玉器方面。

青铜器是夏朝工艺美术的代表之一。

夏代青铜器主要包括鼎、簋、觯等。

这些器物大多呈现出简洁、大气的外观,雕刻纹饰精致而富有装饰性。

夏朝青铜器的制作工艺高超,特别是其铸造技术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通过青铜器的雕刻和纹饰,我们可以了解夏朝的社会制度和文化观念,对研究夏朝的政治、经济发展有重要价值。

另外,夏朝的玉器也是其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夏代玉器以玉龙、玉琮、玉鸟等形制为主,造型优美,图案精细。

夏朝的玉器不仅在于其艺术表现形式,更多的是凸显出夏代人对玉的崇拜和神秘的意识形态。

夏朝人认为玉具有神奇的力量,所以玉器在夏代的礼仪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商朝的工艺美术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朝代,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农业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商朝的工艺美术主要表现在青铜器和陶器方面。

商代青铜器在夏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呈现出更加精致的工艺和丰富多样的纹饰。

商代的青铜器主要有鼎、簋、觯和爵等,这些器物具有高度的装饰性和实用性。

商代的青铜器制作技术日臻完善,雕刻纹饰更加精细,象征着当时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

除了青铜器,商代的陶器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商代的陶器以黑陶为代表,黑陶器物的制作工艺非常高超,表面经过精心抛光,呈现出黑亮而富有光泽的质感。

此外,商代的陶器也在表现形式上更加多样化,出现了著名的彩陶和刻纹陶等,丰富了商代的工艺美术。

周朝的工艺美术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朝代,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社会进一步向封建制度发展。

中国古代各时期瓷器介绍

中国古代各时期瓷器介绍
这一时期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 心。
元朝时期
青花人物图梅瓶
釉里红梅菊单系高足转杯
高足杯是元朝最流行的瓷器品种,釉 里红装饰呈暗红色,发色莹润。
明清时期
瓷器作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在明代推向了一个 新的高峰。
以景德镇为中心的官窑日益繁荣,大量生产御用器皿 和民用瓷器,以质量高、销路广,代表了明代制瓷水平, 其产品以青花、五彩为主流,在元代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 发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将陶瓷艺术带入了一个全新 的领地。
珐琅彩、粉彩瓷器是清朝瓷器的重大发明。珐琅彩是国 外传入的一种装饰技法;粉彩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受珐 琅彩的影响而产生的新品种。
清朝出现了专门论述陶瓷、研究陶瓷的著作,比较有 名的如朱琰《陶说》、蓝浦《景德镇陶录》、程哲《窑器 说》、唐英《窑器肆考》、寂园《陶雅》、许之衡《饮流 斋说瓷》等等。
明清时期
汉代是中国陶瓷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所制器物的表面被广泛施釉,汉代的陶瓷器, 造型浑厚而饱满,许多器形模仿铜器造型。器 物表面施釉烧成温度约在950oC1000oC之间, 为低温釉,所以今天所见到的汉器表面出现有 细微碎纹。
秦汉时期
秦代陶器以兵马佣为最,形象逼真、神态 各异,身高一般在175cm-196cm,从服饰、相 貌上可分辨出将军、武官或武士及他们各自的 分工。
《灰陶蓝纹鼎》 夏
这件砂质灰陶高29厘米,表面拍 印斜横肌理蓝纹,是这一时期最常见 的装饰手法。
夏商周时期
《鸭形陶壶》商 这件陶壶似鸭身状,外壁拍印细
绳状,为平淡的日常生活增添了几分 情趣。
《印纹硬陶瓮》周 这件陶器小口圆肩、鼓腹平底。造 型庄严原实,密集的小方格纹更添加了 厚实感。
秦汉时期
1974年在秦始皇陵东侧出土的大量与真人 等大的陶制兵马俑,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烧陶 水平。制作精湛,神态各异,造型生动,工艺 成熟,几乎没有变形、开裂的问题,原材料使 用当地泥土,凝结性、可塑性强。

成都平原商周时期尖底盏研究

成都平原商周时期尖底盏研究

成都平原商周时期尖底盏研究成都平原商周时期尖底盏研究引言:成都平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商周时期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也是成都平原历史上发展最为迅猛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不少珍贵的文物被发现,其中尖底盏是其中的重要一种。

本文将对成都平原商周时期尖底盏进行研究,以期揭示其产生背景、制作工艺、功能、意义等方面的信息。

一、尖底盏的产生背景尖底盏作为商周时期的陶器,其产生背景与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环境息息相关。

商周时期是中国早期青铜文化的发展阶段,社会经济形态进入了农耕经济和井田制的阶段,社会逐渐形成了贵族阶层和劳动人民之间的阶级分化。

尖底盏的出现与社会文化的发展、人们的审美需求、饮食风俗等有着密切关系。

二、尖底盏的制作工艺尖底盏的制作工艺是研究其技术水平和艺术特色的重要途径。

据考古发现,尖底盏多采用胎粘法制作。

首先,制作前要准备好陶料,将陶料和水混合搅拌成泥状,然后将泥坯制成器物的形状,加工光滑。

接下来,在器物表面施釉,通常采用石英釉和赤铁釉,使其具有光亮的外表。

最后,将其放入窑中烧制,完成。

三、尖底盏的功能尖底盏在商周时期具备多种功能。

首先,它是一种日常生活用具,常用于饮食中。

商周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饮食文化逐渐繁荣,尖底盏作为一种容器,起到了盛放食物和饮品的作用。

其次,尖底盏也是贵族阶层的象征物品,被用于祭祀和宴会等重要场合,以显示贵族的身份地位。

四、尖底盏的意义尖底盏作为商周时期的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它不仅是古人生活方式的见证,也是商周时期社会经济、文化、艺术水平的重要体现。

通过对尖底盏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商周时期成都平原的社会文化特征和发展历程,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提供宝贵的参考。

结论:成都平原商周时期的尖底盏是一种重要的陶器类型,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尖底盏的研究,可以揭示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环境,探讨其制作工艺和功能等方面的信息,为研究商周时期的成都平原提供重要的资料。

周代的陶器的种类

周代的陶器的种类

周代的陶器的种类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商代的陶器比夏代有所增加,装饰纹样也更加精美,尤其是白陶和印纹硬陶的产量大大增加,由于印纹硬陶烧制工艺的进一步发展,又促使我国原始青釉瓷器的创烧。

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

青器的成本高只能为贵族享用,广大民众的各种生活器皿只能采用陶器。

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艺也得到普遍的发展,带釉的硬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色。

陶器在此时已经不在局限于盛物器皿,应用范围较广,大略可分为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

朝廷对于制陶工作也很重视。

1.商代灰陶器商代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灰陶的数量较二里头文化早期有所增多。

常见器物有鼎、罐、甑、甗、鬲、斝、觚、爵、盉、盆、瓮、大口尊、缸等。

这时陶器以圆底、圈足和袋状足为主要特征。

商代灰陶表面的纹饰除少量素面磨光或在磨光陶器表面施用一些凸弦纹和拍印的云雷纹、双钩纹、圆圈纹等带条状纹饰外,绝大多数的陶器表面满饰印痕较深的绳纹,兼饰一些附加堆纹和凹弦纹。

2.商代白陶器商代早期的白陶器形制除鬶、盉外,出现了爵。

爵的鋬上和口部多刻划人字形纹饰。

商代中期的白陶器出鬶、盉、爵外,还有豆、罐、钵等。

器物表面多为素面磨光,只有少量饰印绳纹。

商代后期是我国白陶器的高度发展时期,这时的常见器形有罍、壶、双鼻卣、盂、簋等,其胎质纯净洁白细腻,表面多雕刻饕餮纹、夔纹、云雷纹和曲折纹等精美图案。

从这些白陶器的形制和纹饰看,都是对同期青铜礼器的仿制,这说明我国白陶的烧制工艺技术已发展到了顶峰时期。

3.商代印纹硬陶器商代的印纹硬陶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均有发现。

属于商代早期的印纹硬陶,是在二里头文化晚期遗址中出土的拍印叶脉纹(人字纹)的硬陶片。

商代中期的黄河中下游出土的印纹硬陶,常见器形有瓮、尊、罐、罍等;这些印纹硬陶颈部多有轮制时留下的弦纹,腹底多拍饰叶脉纹、云雷纹和人字纹;胎色以紫褐色和黄褐色较多。

夏商周以及秦汉时期陶器

夏商周以及秦汉时期陶器

白陶雕刻饕餮纹双耳壶 商朝(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 高22.1cm,口径9.1cm,足径8.9cm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器敛口,腹微鼓,圈足,口 下安双耳,足上有对称双孔。器 身通体刻划饕餮纹。这件白陶壶 原本破碎,现已修复。此器出土 于河南省安阳市。其无论造型或 纹饰均模仿当时的青铜器,堪称 商代晚期白陶的代表作。 白陶是指器胎的表里都呈白 色的一种陶器,采用含铁量比陶 土低的瓷土或高岭土制作而成。 刻纹白陶的创制和使用,是商代 晚期制陶工艺的新成就,它的硬 度耐火度吸水率都较以往的陶器 有质的飞跃,并为后世制瓷业的 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质更少了瓷土作原料和器表施釉的新技术,于是创
制出了原始青釉瓷器。原始瓷器的出现是我国陶瓷
手工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为我国瓷器的发展奠 定了基础。
商代后期,实用陶器数量减少,是因为这时 期的青铜器、白陶器、印文硬陶器和原始瓷 器等胎质坚硬的器皿得到了较多的使用。因 此精美的图案纹饰不但不再施用于陶器上, 就是日用陶器的品种也有所减少,而且有些 陶器的制作也比过去显得粗糙。
白陶刻纹豆,商,高12.5cm,口径22.7cm,足径 15.2cm。 豆浅腹,口沿较宽。口以下渐内收,下承以喇叭形高足。 通体雕刻纹饰。口下雕刻凸弦纹,腹部雕刻仿青铜器上的云 雷纹,高足中部雕刻钱纹,上下分别雕刻变形回纹和饕餮纹 作辅助纹饰。修坯精细,形体线条刚劲有力。
夏商两代,白陶器专为奴隶主贵族所有,因 其质地坚硬,洁净美观,惹人赏爱,故做工 十分考究,不厌甚精。到了商代后期,这种 风气越演越烈,多出费工夫的精品,而产量 很少。西周以后,由于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 的兴起,白陶器逐渐减少以至根本不见,所 以商代晚期的白陶成了稀世珍品。
印纹陶罄
印纹陶罂

商周器物种类

商周器物种类

商周器物种类
商代器物种类:
1.青铜器:
鼎(Ding):代表性礼器,用于祭祀。

分为四足和三足鼎。

簋(Gui):用于盛放食物的方形器皿,通常也用于祭祀。

卣(You):青铜制的器皿,具有盛放液体的功能,常用于祭祀。

觚(Gu):一种器皿,形状类似于酒杯,常用于祭祀或作为礼品。

2.陶器:
尊、觚、罐、壶(Huo):陶制容器,用于储存食物和饮料。

陶俑:用于陪葬的陶制小雕像,包括人、动物等。

3.玉器:
玉璧、玉琮、玉璋:代表性的玉器,通常用于祭祀或作为贵族的饰品。

4.象牙器:
齿状器、器柄:用象牙制成的器物,多数为个别贵族的生活用具。

5.青铜器上的纹饰:
常见的纹饰包括神话、动植物纹样,反映了商代社会的宗法制度和礼仪制度。

周朝器物种类:
1.青铜器:
鼎、簋、豆(Dou):作为礼器的继续使用,有的器物上增加了更加复杂的纹饰。

戈、钺:作为军事器械,体现了战争和统治的权力。

2.陶器:
陶罐、陶盘、陶器:用于日常生活的陶制品,反映了社会的实用性和文化特征。

3.玉器:
玉璧、玉琮、玉璋:仍然是重要的礼器和饰品。

4.青瓷:
随着冶炼技术的进步,周代出现了一些青瓷,为后来陶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青铜器上的纹饰:
周代的纹饰更加丰富多样,包括几何图案、人物形象等。

6.陪葬品:
除了陶俑外,周代墓葬中还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器、玉器等,反映了贵族社会的繁荣和富裕。

这些器物在商代和周朝时期反映了两个时期社会、文化和艺术的发展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黑釉带盏陶瓮商 • 泥灰红陶。方唇,直径,折肩, 微鼓腹,圆底,带盖。器身满 布绳纹。陶瓮不仅器形规整, 而且还利用黑釉修饰,为商早 期原始涂釉修饰,为商早期原 始涂釉陶器。
商代最有代表性的窑厂是龙窑
商代陶器在烧成工艺上有很大提高,馒头窑是主要的窑型。 在江南地区新出现一种比馒头窑更为先进的陶窑——龙窑。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上虞,江西吴城均发现了商代龙窑。 这种窑一般依山势建在山坡上,窑身呈长条形倾斜砌筑, 外观上形似一条龙从下而上,故名龙窑。龙窑比起横穴窑、 竖穴窑、馒头窑来,有多种优点:因依山而建呈倾斜向上状 窑炉本身就有自然抽力,窑炉火势大,通风力强,升温快: 可据生产需要和技术条件,增加窑的长度,从而提高窑的装 烧量,还比较容易维持窑内的窑炉气氛,这就使商代陶器有 很大发展,并在商代中期开始了我国由陶到瓷的过渡,诞生 了我国最早的瓷器——原始青釉瓷器。
西周时期的其他陶质器具
• 在西周时期的陶器具备广泛地应用到生活中,除了作为生 活用品外,还应用在其他领域,如建筑中,常见的有陶水 管、陶砖、陶瓦等。这些这些陶质器具的出现,提高了人 们的生活质量。此外,一件陶质器具还常常有他附构件, 如这一时期的陶瓦,还出现了专供陶器瓦使用的钉、瓦环 等,使用时更加方便。建筑用陶不仅增加了商周陶器的品 种,而且从根本上改进了我国建筑面貌,为我国独特建筑 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样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 西周陶器的品种与形制特征,以平底袋状三足器和圈足器 居多。虽然随着制陶工艺的相互交流与影响,各地日用陶 器的品种与形制之间的共性更为突出,但是各地西周陶器 的地方特性依然相当明显。作为西周统治中心区域的中原 地区西周陶器,是在承袭当地早周的制陶工艺,并吸收和 融合了商代晚期商王朝统治区域内的制陶工艺发展而来。 陶质仍以砂质和泥质灰陶数量较多,并有一些砂质红陶、 泥质红陶与黑陶(包括黑皮陶)。陶器仍以轮制为主。西周 日用陶器的器类品种却较商代有所减少,制作工艺也逊于 商代,这可能与西周时期奴隶主日常生活中使用数量较多 的青铜器、原始瓷器和漆器等器皿有关。
南北陶器文化
河姆渡文化 长江流域 良渚文化 陶器产生的背景 仰韶文化 马家窑文化 黄河流域 大汶口文化 龙山文化
南部的西周陶器,以砂质红陶和泥质灰陶器为多,并有 少量泥质黑陶。砂质红陶多用于炊器,泥质黑陶与灰陶多用 于食器与盛储器。除少量砂质陶器表面饰印绳纹外,多为素 面或饰印一些弦纹、水波纹与席纹。器类中,炊器有鬲、鼎、 釜、甑、甗等。鬲为敛口、卷沿、深腹、略鼓、弧形裆、袋 足。鼎为口微敛、卷沿、浅腹、略鼓、圜底、三锥状足。釜 分敛口、深腹、圆鼓、平底釜和直口、卷沿、浅腹、圜底釜 两种。陶鼎与陶釜具有明显的地方特点。这里出土的敞口、 宽沿、深腹、圜底、内壁下部有3个菱形支架,用以放箅子 的釜形器(甑类器)则为其他地区陶炊器中所罕见。食器有盘 和钵。盘分大口、折沿、平底盘和大口、圜底、加圈足盘两 种。‘钵为敛口、短颈、折肩、平底。盛储器有瓮、盆、罐。 瓮为小口、卷沿、短颈、深腹、圆鼓、平底。盆为侈口、卷 沿、圆腹或折腹、平底。罐为小口、卷沿、短颈、扁圆腹、 小平底(部分肩部按有双鼻)。另有大口器和带握手器盖。几 何印纹硬陶器出土数量较多,其中以瓮(有称罐)为主,胎质 坚硬,器表多饰人字纹、云雷纹、方格纹、席纹。东南地区 的西周陶器,除陶鬲与中原近似外,其他陶器与硬陶器以及 器表纹饰等,都有着明显的地方特征。
• 西周时期陶器,主要有鬲、甗、瓮、罍、盆、豆、簋、钵、 罐、盘等10余种。器表多满饰绳纹,并兼施一些划纹、弦 纹、三角纹、曲折纹与附加堆纹。只有部分素面磨光的陶 器表面,才施用一些云雷纹、回纹、曲折纹等图案组成的 条带纹装饰。
灰陶才绘炉 周
• 灰陶才绘炉周 • 高13厘米,口径6厘米 泥质陶,敛口鼓腹,三矮足, 腹两侧各一耳系,器表饰有一 层白色陶衣,上面彩绘图案因 年久和潮湿等原因而褪色,自 留斑斑色痕。
白鸟印纹罐 周
• 白鸟印纹罐周 • 高18厘米,口径17.5厘米 • 泥质灰陶,翻双唇,短颈,折 肩鼓腹平底。陶罐制作因泥质 较差而显得粗糙,但在纹饰表 现上是下了一定功夫,除了弦 纹和大小席印纹外,其中还有 众多小鸟在其中飞翔实在是令 人惊奇和赞叹。
2:河南地区的西周陶器,以鬲、甗、瓮、罍、豆和盆的数 量较多。鬲多为敛口、卷沿、深腹略鼓、夹角或弧形裆, 锥状平足尖或乳头状足尖。瓶为大口、细腰、裆部和袋足 与同期陶鬲相同。瓮为小口、短颈、圆肩、深腹略鼓、平 底。罍形似瓮,但多为折肩或加双鼻。豆为大口、折沿、 圜底、喇叭形座。簋为大口、折沿、深腹略鼓、圜底、圈 足。还有一些大口、深腹、平底盆。从这些西周的陶器形 制看,显然承袭了当地商代晚期的陶器形制发展而来。虽 然有些陶器和陕西关中地区的同类陶器有些接近,但具有 一些明显的地方特征。
拍纹硬陶尊 商
• 拍纹硬陶尊商 • 高12、5厘米、口径9、8厘米 • 泥质黑陶,喇叭形口领,球形 腹,圆底内凹,口领部留有明 显的轮制修坏弦纹,腹部纹饰 是陶拍多次拍印留下的。因烧 成温度较高,其器硬度较高属 印纹硬陶器。
பைடு நூலகம்纹陶鬲
• 绳纹陶鬲 • 高22、7厘米,口径18方 • 灰砂灰陶。方唇侈口,折沿有 凹一周,缩颈,腹部微鼓,三 袋足,足上有细绳纹是黄河流 域商早期的典型器。
商周时期的代表陶器
• 灰陶簋 • 高11.7 口径16厘米 • 泥质灰陶,口微敛、方唇、劲 短直,腹部微鼓、圈足、口沿 下有对称的兽形耳。腹部印有 兽面纹、器形端庄、纹饰清新, 与同类青铜器相似,是商代表 性陶器。
商代中期
商代中期的陶器: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最多,约 占同期陶器总数的90%以上,另有一些夹砂粗红陶、 泥质黑皮陶、泥质红陶,白陶的数量占陶器总量的比 例仍很小,但较商代早期有所增加。器形主要有:作 炊器的鬲、罐、甑,作饮器 的爵、觚、杯,作食器用 的簋、豆、钵、鼎,作盛器的盆、瓮、大口尊、罐、 壶,等等。在造型上,商代中期陶器口部折沿基本不 见,多为卷沿,底部主要是圜底和袋状足,圈足器增 多,平底器大为减少。商代中期陶器的纹饰,绳纹所 占比重更大,几达98%。在制作精细的簋、豆、盆、 罐、壶、瓮的腹部、肩部、圈足上,常有由图案纹饰 组成的带条,主要纹饰有:饕餮纹、夔纹、方格纹、 人字纹、花瓣纹、云雷纹、涡漩纹、曲折纹、连环纹、 乳钉纹、蝌蚪纹、圆圈纹、火焰纹等。其中以饕餮纹 组成的带条最多,一般是三组饕餮纹构成一个条带。 饕餮纹在陶器上大量拍印,仅在商代中期最为盛行, 到商代后期就很少见到了。
西周时期南部瓷器代表
高多在45—60厘米领部的附加 堆纹上移至口沿外侧,有的与口 沿合为一体成为所谓的叠唇状; 形体更加高大,另外,存在少量 绳纹矮裆袋足鬲和绳纹厚唇簋等 西周文化陶器。本期遗存的文化 面貌与炭山二期、镇江营七期等 遗存基本相同,同时与张家园上 层、古冶晚期的较多陶器存在不 少的近似之处。
由于地域不同,各地的西周陶器还有着明显 的地方差别:
1: 在陕西岐山、扶风一带的周原和西安附近的丰镐,是西周先后建都
的地方,这里的西周陶器主要是砂质与泥质灰陶,器表以饰绳纹为多, 并有一些弦纹与划纹。器形有鬲、簋、罐、觑、豆、壶、罍等。陶鬲 多为敛口、卷沿、深腹略鼓、矮袋足形,并有夹角裆、尖锥状足鬲, 夹角裆、锥状足双耳鬲,弧形裆、尖锥状足鬲,夹角裆、尖乳头状足 鬲,扁圆腹、弧形裆或近平裆、乳头状足鬲和腹部带有对称的鸡冠形 扉牙的所谓“瘪”裆陶鬲等。甗很少。豆有敞口、浅盘、圈足豆和直 口、折沿、浅盘、喇叭形座豆两种。簋为大敞口、深腹、略鼓、圜底 下附圈足。罐有小口、卷沿、深腹、圆鼓、大平底罐和圆折腹、小平 底罐两种。盉为敛口、折沿、折腹、平底。陶壶为小口、长颈、深腹、 平底。陶晷为小口、鼓腹、圜底、下加圈足。陶簋为大敞口、斜壁、 圜底、下加圈足。
印纹陶但柄壶

• 印纹陶但柄壶商 • 高12厘米、口径5.6厘米 • 泥质陶:喇叭型口,短颈,椭圆 腹部自然凸出一柄,上附一扁平拱 形护手。器体拍印蓝纹,造型新 颖独特,属马桥类型文化早期印 纹陶的典型器。
商代晚期的陶器
商代晚期的陶器,仍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为最多,另 有少量的泥质红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商代晚期我国白陶得 到了高度发展,成为当时占陶器中比例不大却十分名贵、重 要的一个陶器品种,下面我们还要单独谈几句。商代晚期陶 器的器形,作炊器的主要有爵、觚、甑,作炊器的鬲、罐、 甑,作饮器的爵、觚、杯,作食器用的簋、豆、钵、鼎,作 盛器的盆、瓮、大口尊、罐、壶,等等。纹饰仍以绳纹为主, 另有一些刻划纹、凹线纹、弦纹、附加堆纹、镂孔,等等。 商代中期盛行的饕餮纹、云雷纹、方格纹等带条状精美图案 纹饰,这时期陶器上已很少见到,这一点是我们区分商代中 期与晚期陶器的参考之一。在造型上,商代晚期陶器中的平 底器,圈足器较前一时期明显增多,袋状足也不少,而圜底 器则有所减少。
大汶文化
我国在6千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即能生产以瓷土或 高岭土为原料的白陶器。此后便源源不断。到商代晚期白陶烧 制达到了高峰。商代晚期白陶器在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地 的遗址或墓葬中均有出土,以安阳殷墟出土为最多。此时的白 陶器不仅选料精细,而且制作相当规整、精致,器表又多饰有 饕餮纹、夔纹、云雷纹、曲折纹等精美花纹图案,形制和纹饰 都有仿制当时的青铜礼器。商代晚期白陶器是当时陶器中的珍 品,也是我国陶瓷器中的瑰宝。商代以后,由于瓷器的出现, 白陶便迅速衰落了。
陶器的的制作方法和种类
泥条盘筑
陶器的主要制作
轮至成型
泥板成型
原始陶 印纹陶 陶器的种类 彩陶 黑陶
素陶
白陶
商代早期陶器的特点:
由于商代历史长(一般认为有六百多年),文化面貌比 较清楚,商代的陶器前后差别较大,陶瓷史家们往往把它分 成三个时期来介绍:商代早期的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夹 砂灰陶较夏代为多,有少量红陶、棕陶和白陶,而黑陶、黑 衣陶已很少见。主要器形有:炊器类的鼎、罐、甑、鬲。鬲 逐代替鼎而成重要炊器。饮器类的觚、爵,食器类的豆、簋、 三足盘,盛器类的瓮、盆、大口尊缸,等等。大口尊、圈足 盘、簋是新出现器形。这时期陶器纹饰以印痕较深的绳纹为 主,约占五分之四强。另有少量磨光素面,及磨光面上拍印 的云雷纹、双钩纹、圆圈纹,附加堆纹的运用已较前大为减 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