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十大故事(一)
和玉有关的典故

和玉有关的典故
一、女娲补天
相传在远古时代,天塌地陷,洪水滔天,生灵受灾,九州崩裂,女娲炼以五色石补苍天,挽救了众生。
之后将多余的补天之石散落在大地,行成为今天的各种美玉。
可见我们民族对玉有着特殊的喜好。
二、西王母献玉
《尚书》中记载过这样一桩传说:尧王把首领的位置禅让给舜,西王母的使者也来到受禅大典,并献出一块玉玦。
这是华夏古老的玉石传说。
“女仙之首”西王母把美玉献给有德之君,不仅表示天庭对舜帝认可,更将我国的美玉定格为“最尊贵的礼物”。
三、子罕辞玉
宋国有位叫做子罕的官员,多年为官,不贪不占,廉洁清正,深受百姓爱戴。
一日有乡民送来一件璞玉表达对子罕的敬慕之情,并说璞玉外貌不扬,却是价值千金之宝玉。
子罕正色道:“我一向把‘不贪’当作宝物,你把宝石当作宝物。
如果把它给我,岂不是你我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吗?你还是把它拿回去,这样你我俩都能保留自己的宝物了。
”
- 1 -
乡民甚感羞愧,说出原委。
原来乡下盗贼蜂起,若把玉留在家中,难免遭劫,甚至招来杀身之祸。
献玉则既表示敬意,又可免杀身之祸。
子罕于是安置这人在城中居住,同时派人督察乡里加强缉盗,又命玉工把这块璞玉拿去打磨。
果然是色质晶莹,光泽柔和,世上少有的千金宝玉。
子罕命人将玉卖了一大笔钱,交给献玉人,叫他回乡去过安宁日子。
“子罕辞玉”作为廉洁正直的佳话传颂至今。
- 2 -。
和玉有关的寓意典故

和玉有关的寓意典故玉的文化背景起源:古代人们认识玉以后,继而赋予玉的社会文化观念。
在原始社会中,不仅用玉制作生产工具,而且用作装饰和礼仪祭祀玉器。
经商、西周,玉的道德化、宗教化、政治化过程业已完成,并成为道德、习俗、神灵、权力、财富的象徵物。
在道方面,儒家为了宣传他们的学说,总结了殷代开始使用和田玉的经验,适应统治者喜爱和田玉的心理,用儒家的道德观念比附于和田玉物理性质的各种特征,“君子比德于玉”,有十一德、九德、五德等学说。
《礼证·聘义》中记载了孔子的玉十德之说:“温润而泽,仁也;缜密而栗,知也;廉而不划,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
”玉成为仁、智、义、礼、忠、信、德、道等社会道德的象征。
在宗教方面用于制作仪礼祭祀之器,并制定了严格的规定。
在政治方面,玉作为权力的象徵,身份的标记,财富的体现。
神话在中国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山海经》中,记述了玉的神话,说:“密山之上,丹水出焉,其中多玉膏,其源沸汤,黄帝是食。
玉膏之所出,玉色乃清,五味乃馨,坚栗精密,泽而有光,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君子服之,以御不祥。
”这是说,玉是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的食品玉膏生成的。
它有五色,质地紧密坚硬,润泽有光,天地鬼神都以它为食品,如果君子食了,可以防止不祥。
这一古老的神话证明玉是何等的珍贵,它同中华民族的始祖、天地鬼神连在一起。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距今2200多年前就向往着:“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一、成语及典故1.冰肌玉骨肌指皮肤,直意是指女子的肌肤若冰雪,骨骼像玉石。
典故的含义是形容纯洁而美丽的女子,也可形容梅花的傲寒斗艳。
出自《庄子•逍遥游》2.冰清玉润直意是指岳父像冰那样清洁,女婿像玉那样温润。
古文中也有将翁婿称为“冰玉”的。
关于珠宝玉器的神话故事

关于珠宝玉器的神话故事珠宝玉器是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各个文化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神话传说还是历史传说,珠宝玉器都常常被赋予神秘和神圣的力量。
本文将探索几个与珠宝玉器相关的神话故事,揭示它们背后的美丽和寓意。
在古埃及,人们相信太阳神拉与巨蛇阿珀订下了契约,太阳神为了感谢巨蛇的保护,将自己的眼泪化为黄琼珠宝。
这些珠宝被埃及人视为神性的象征物,被奉为圣物崇拜。
这个故事传承至今,成为了黄琼宝石的创造神话。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玉石一直被视为吉祥和幸运的象征。
有一个关于玉石的美丽传说,讲述了一个名叫仙女的妖精。
仙女因犯了一个错误而被地府的妖王委托到人间修炼。
她流连人间,悲伤万分。
天上观音菩萨得知此事后,便将她转化为一块玉石。
从此以后,这块玉石拥有了奇特的力量,它能够护佑人们免受邪恶之气的侵害。
人们将这块玉石称之为“仙女玉”,并将它作为护身符佩戴在身上。
在北欧神话中,有一颗神秘的珠宝被称为雷神之泪。
故事中,雷神索尔在与地狱巨兽战斗时,用他巨大的锤子猛击了怪兽的头颅,使血液喷洒得满天飞舞。
这些飞溅的血液最终变成了一颗美丽的红宝石,人们称之为雷神之泪。
这颗珠宝镶嵌在雷神的头盔上,被认为是无敌和力量的象征。
除了珠宝,玉器在古代文化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远古中国神话故事《女娲补天》中,女娲为了修复天空上的破洞,使用石块中天河的碎片和五彩石糊补。
这些五彩石被视为宝贵的玉器,它们代表着女娲的智慧和创造力。
在传说中,女娲用玉器糊补天空的破洞,让天地重归平衡。
珠宝玉器的神话故事不仅赋予了这些首饰以美丽和神秘的意义,还给人们带来了信仰和希望。
这些故事以奇幻的方式讲述了人们对珠宝玉器的崇拜和对力量的渴望。
珠宝玉器在这些故事中既是物质化的存在,又是人类精神世界的象征。
总结起来,珠宝玉器作为古老文明中的一部分,承载了人们对美好和神奇的向往。
无论是黄琼珠宝、仙女玉、雷神之泪还是女娲补天,这些故事都传递了人们对于珠宝玉器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关于玉的民间故事

关于玉的民间故事玉是在世界各地区受到广泛欢迎的一个宝石的分类,那么关于玉的民间故事你又知道多少?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玉的民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玉的民间故事篇一血玉一种是指在西藏的雪域高原出产有一种红色的玉石,叫贡觉玛之歌,俗称高原血玉,因其色彩殷红而得名。
这种石头的记载极少,在史料中,只在吐蕃时代,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时的礼单中有过它的纪录与介绍。
”这种玉十分难得;传说中的贡觉玛是当惹雍湖的女神,她住在当惹雍湖心底四四方方的绿宝石宫殿里,宫殿的四面墙有不同的颜色;红色是歌唱.贡觉玛之歌,也就是当惹雍女神歌唱的意思.另一种血玉则让人感到有一点恐怖,它指的不是单单那一种玉,而是指透了血进去的玉石,不管是翡翠,和阗,还是黄玉等诸类,只要是真的透了血的,就是血玉,血玉的形成,和尸体有关,当人落葬的时候,作为衔玉的玉器,被强行塞入人口,若人刚死,一口气咽下的当时玉被塞入,便会随气落入咽喉,进入血管密布之中,久置千年,死血透渍,血丝直达玉心,便会形成华丽的血玉。
这种东西往往落在骷髅的咽下,是所有尸体玉塞中最宝贵的一个。
按品质定价,少则几千,多则达到百万。
于是伪商也用一种相似自然的手段来造血玉。
将玉塞入狗嘴之中,再封其嘴,狗被活活噫死之后,尸骨埋入地下。
几十年后再掘,就可以得到血玉。
当然,不管是人血还是狗血,都比较通灵(人的更好),狗血玉有怨气凝在此中,对佩戴者并没好处。
当代血玉之所以会那么多,是因为用人工染色而得来的,这样的玉,就不是血玉了,一点灵性也没有了。
现在还有一种血玉是上等的新疆白玉,埋放在小羊的皮肤下,让血深透到玉里,几年之后再取出来,这一种玉是很贵的,而且市面上也很少见。
无论是富有神秘色彩的高原血红还是染了人或动物血的血玉,见过这种玉的人是很少的,我们更多的是在小说中读到的关于血玉更为神秘的传奇故事。
关于玉的民间故事篇二相传汉成帝年间,茅盈云游朝仙,路经此地,见景色绝佳又有深洞修炼,便留下隐身修道。
关于玉石的十大历史故事

1西王母献玉在远古时代,中国与西方一些地区有了交往,而交往的对象为女性的西王母,可能那里正处在母系氏族时期,西王母所献之玉玦,为一种珍贵的古玉器,环形,有缺口。
在我国新石器时代、西周晚期、以及春秋时期的墓葬中,时有发现。
可见,西王母献白环玉玦之说,并非纯属于子虚乌有。
民间传说中的西王母子居住在远古人类的发源地喜马拉雅山脉和昆仑山脉,曾向黄帝尧舜献玉,这反映了古人类对自己故乡的怀念,对自己祖先崇拜之心的结晶。
2卞和献玉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卞和,把在山中得到的玉璞献给楚厉王,但厉王听信谗言,以欺君之罪,砍去了卞和的左脚。
后厉王驾崩,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玉璧献给那位武王,武王又信谗言,以欺君之罪,砍去了卞和的右脚。
后来文王继位,知道卞和因璞玉被诬为石头而在山中痛哭了三天三夜,便命人剖玉察看,证实那果然是一块举世无双的美玉。
于是把这块美玉琢成玉璧,为了奖励卞和献玉有功,遂以卞和之名命名此璧为“和氏璧”。
3完璧归赵战国时期,赵惠文王得到了一块楚国原先丢失的名贵宝玉和氏璧。
秦昭王得知后也非常想得到它,竟宣称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
赵国明白秦国的用意,美其名曰是换,实则是骗取。
但因惧秦又不敢拒绝,于是便派机智勇敢、足智多谋的蔺相如出使秦国,护送“和氏璧”去秦国交换城池,在谈判过程中,蔺相如识破秦王的阴谋,略施小计,从秦王的手中夺回了“和氏璧”,并顺利地返回赵国。
后来,秦统一六国,这块“和氏璧”便被秦始皇琢成世代相传的“传国玉玺”,上刻“受命天子既寿永昌”八个篆字,成为帝王无上权力的象征。
4鸿门宴公元前206年,项羽在谋臣范增的策划下,设了历史上有名的“鸿门宴”欲除去劲敌刘邦,建立霸业。
但在宴饮过程中,项羽犹豫不决,急得范增向项羽频丢眼色,并且三次举起随身所佩之玉玦,希望项羽快作决断(玦,决同音),杀掉刘邦以除后患。
而项羽却错失良机,让刘邦得以逃脱。
最终汉灭楚,项羽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
关于玉的故事

关于玉的故事(1)我曾听老人讲了这样一个传说:古时候,又一位将士,英勇善战,秉性纯朴。
一次,他看见一位乞讨的老人,衣衫褴褛,面容憔悴,便起了怜悯之心,送了些银两给这位老人,希望它能回家安度晚年,老人在拜谢后送给将士一块玉佩,说:“好心人,它会给你带来好运的。
”不久之后,这位将士遇到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恶战,他与众猛将冲锋陷阵,身边的众将被雨点般的箭射中,纷纷落马,唯独他一阵狂杀。
大获全胜后,他看见身后众将士死伤无数,又看看自己的身上,发现新我处有几个箭孔,赶忙脱下战袍一看;胸前玉佩已经受伤;出现了裂纹,而自己的身体却完好无损,原来敌人射来的几支致命的箭均被王佩挡住。
玉佩保住了他的性命.从此以后,他倍加珍惜此佩,戴着它南征北战,屡战屡胜。
最后官职升至大将军。
若干年后,他发现玉佩上受伤的裂纹已经全部愈合恢复了原状,他认为此乃是神物也,故终生佩戴一直到死,殉葬在其胸前。
这便是玉养人,人养玉,玉有灵性的理解之一。
玉在人在,玉亡人亡。
这也许是儿时的一句戏言,但是至今我都深信不疑。
朋友有一块如意玉坠,“如意”一切如朋友心意。
朋友曾对它说:我愿意折寿以保我母亲平安。
也许是无意,也许是天意,我母亲在一次煤烟中毒中幸免遇难,是朋友的玉护佑着母亲吗?我甘愿相信它的灵性。
(2)另外有一则民间故事,说的是一个蒙古族小伙子,心地善良,在一次放牧中救了一头鹿。
小鹿为了答谢救命之恩,从中吐出一块玉石送与他,他回家后不慎将其丢到了羊圈,第二天他发现羊的数量倍增。
然后他又将玉石放入粮罐,粮的数量也倍增……。
此事被贪心的王爷知道后,他便千方百计的将玉石抢到了手,可是玉石到他手中后却变成了真正的石头……几经周折,物归原主,玉石又恢复了灵性,蒙古族小伙子就带上它周游于各牧场间,使众多贫困的牧民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看来少数民族也是坚信玉石的灵性的。
(3)神话:“密山之上,丹水出焉,其中多玉膏,其源沸汤,黄帝是食。
玉膏之所出,玉色乃清,五味乃馨,坚栗精密,泽而有光,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君子服之,以御不祥。
玉背后的故事

玉背后的故事
玉背后的故事丰富多彩,充满了历史、文化和传奇色彩。
以下是几个与玉相关的故事:
1. 和氏璧的故事:这是一个在中国广为流传的故事。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卞和在荆山发现了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他两次献给楚王,但都被误认为是石头,卞和还因此被砍去双脚。
等到楚文王继位,卞和抱玉在楚山下哭了三天三夜。
文王派人询问,得知真相后,命人剖开璞玉,发现里面果然是一块稀世美玉。
为了纪念卞和,这块美玉被命名为“和氏璧”。
2. 完璧归赵的故事:在战国后期,赵国得到了和氏璧。
后来,秦国提出以十五座城交换和氏璧。
赵王派蔺相如前往秦国交涉。
蔺相如识破了秦王的阴谋,保护了和氏璧,并成功使其归赵。
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
3. 玉的文化象征:在中国古代,玉被视为吉祥、和平、尊贵和权力的象征。
皇帝常常用玉来制作印章,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力。
同时,玉也被用作礼品,表示友好和尊重。
这些故事都展现了玉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人们对玉的热爱和尊崇。
玉不仅仅是一种美丽的矿石,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类情感。
关于玉的民间故事

关于玉的民间故事西王母献玉——民间传说中的西王母子居住在远古人类的发源地喜马拉雅山脉和昆仑山脉,曾经向黄帝尧舜献玉,这反映了古人类对自己故乡的怀念,对自己祖先崇拜之心的结晶。
和氏之璧——说的是2000多年前的楚国和氏,把在山中得到的玉璞献给楚国的厉王和武王,但厉王听信玉人的谗言,两次以欺君之罪,先后砍去了和氏的左、右脚,后来文王继位,知道和氏因璞玉被诬为石头而在山中痛哭了三天三夜,便命人剖玉察看,证实那果然是一块举世无双的美玉。
于是把这块美玉琢成玉壁,为了奖励和氏献玉有功,逐以和氏之名命名此壁为和氏璧。
完壁归赵——到战国后期,和氏璧被楚国用作向赵国求婚的聘礼,赠给了赵国。
秦国也非常想得到它,就宣称愿以十五座城池交换赵国的和氏璧。
虽名曰交换,其实只想骗而取之,赵国也明白秦国的用意但因惧怕秦又不敢拒绝,于是便派机智勇敢,足智多谋蔺相如担任出使秦国,护送去秦国交换城池的任务,在谈判过程中,蔺相如识破秦王的阴谋,略施小计,从秦王的手中夺回了,并顺利地返回赵国。
后来,秦统一七国,这块和氏壁便被秦始皇琢成世代相传的传国玉玺受命子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成为帝王无上权力的象征。
鸿门宴——公元前206年,项羽在谋臣范增的策划下,设了历史上有名的鸿门宴欲除去劲敌刘邦,建立霸业,但在宴饮过程中,项羽因讲义气而犹豫不决,急电得范增向项羽频丢眼色,并且三次举起随身所佩之玉块,希望磺羽快作决断(跌,决同音),杀掉刘邦渡过险关,最终灭项兴汉,建立了大汉帝国。
《玉环》的典故——战国晚期,秦王政曾遣使送一个玉连环给齐国,并对齐国说:这连环上的两个环,没有人能分开,齐国人足智多谋,能不能把它解开呢?想以此不可解之环试探齐国的虚实,齐国的王后听罢来使之言,拿来铁锤,把玉环打破了,并对来使说,我们已遵命打开了连环。
秦王政知道此事后,认为齐国有宁为玉碎的精神,所以就不敢再存伐齐之心了。
弄玉吹箫——弄玉是古代神化传说中的神仙佳人,据说是秦穆公的女儿,生时正好有人南来一块碧色美玉,一周岁生日时,宫中摆了很多珍珠宝石,其女独抓此玉,弄玩不舍,因起名为弄玉,弄玉长大后姿容光焕发绝世,聪明能干,善于吹箫,不用乐师,就能自成音调,穆公令巧匠剖此玉做成箫,弄玉吹之,声音如凤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不知道的关于玉石的十大民间故事(一)
相传在上古时期,有一位几乎已被世人所淡忘的上古天帝——帝夋!
据《大荒东经》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合虚,日月所出。
有中容之国,帝俊生中容,中容人食兽、木实,使四鸟:豹虎熊罴。
有司幽之国。
帝俊生晏龙,晏龙生司幽。
司幽生思士,不妻;思女,不夫。
食黍食兽,是使四鸟。
有白民之国。
帝俊生帝鸿,帝鸿生白民,白民销姓,黍食,使四鸟:豹、虎、熊、罴。
有黑齿之国。
帝俊生黑齿,姜姓,黍食,使四鸟。
作为远古东方部族的始祖神和天地开创者,帝夋宏图大志,他深知脚下这片土地是如此广袤无疆,无论多少神力也无法探尽其奥秘。
一日,帝夋难以入睡转辗反侧,他召集子孙连夜来到身边,对他们说道:“天地开创,万法初立,子民愚知,吾深知天之无涯,地之广袤,然父老矣,无心寻法,诺尔等遂吾之愿,解民之祸,实乃天地之大造化!”帝夋的子孙听后,无不为其父的宏愿所折服,统统愿意为了天下百姓,为了一心为民的父亲,决定去这片大地的天涯海角去探寻,去开括。
帝夋知道子孙们此去多难,未知的土地藏着太多的危险,但帝夋一族天生为民,此乃神意!在为子孙践行之日,帝夋手托宝盒来到祭坛之上,望着祭坛下即将远去的子孙,帝夋身姿挺拔,眼穿天地,手一挥,如天神之威严!帝夋缓缓将宝盒打开,瞬间光芒万丈,地动山摇,众人一看,盒中是一块上古宝玉,据说是帝夋出生的时候从天而降落在他身边的,可以说是天地对他大帝身份的认可!帝夋拿起身旁的神斧,将此玉石分为36块,分别赐予其子孙36人,并告诉其子孙,当这块玉石重聚之日,便是天地大同,万民齐庆之时!
后来,帝夋的子孙不负期望,在大地的各方开疆辟土,创造出一个有一个上古文明!其子孙或为帝或为神,始终牢记来自始祖深邃的心愿!
至于如今,帝夋的名字已经逐渐被世人遗忘,但在很多家族村落之中,仍然有着后代们对先祖深深的思念,帝夋天帝的传说依旧万古流传!
关于更多玉石故事,关注小编,你值得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