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的欣赏及学习
行书的欣赏与临习

行书的欣赏与临习行书的欣赏书法艺术和其它艺术一样,往往是创作与欣赏并存。
没有创作就没有精神的享受和寄托;而没有欣赏,创作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
创作和欣赏在理论和现实中一贯是互为知音、互为依存的。
就欣赏而言,它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学问。
没有欣赏,就无法从作品中去领略和品评,也就无法使作品的真谛得以发现和流传。
我国历朝历代不乏欣赏高手,不然我们今天也不可能看到如此多的书法艺术精品。
据史书记载,唐太宗李世民曾写了一个“戬”(剪音,除掉的意思。
)字,他只将左旁的“晋”写了,故意将右边的“戈”旁空出请书法家虞世南补上,然后请魏征看,魏征看后说:此“戬”唯有“戈”旁写得好。
可见魏征就具有很高的欣赏能力和水平。
但是,真正会欣赏,也并非易事。
清人书画家龚贤曾说:“作画难,而识画尤难;天下之作画者多矣,而识画者几人哉?”书法是一种抽象艺术,要想品味出它的魅力就更难了。
因此,欣赏书法还须具备鉴赏能力,而要培养鉴赏能力,必须掌握较丰富的书法理论知识以及广博的书外知识。
欣赏一幅好的书法作品,不仅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也能从中学习到书法家的创作技巧、书写技艺、甚至能体会出书者的襟怀和情致,也能给别人以启发和引导。
因此,在我们自己练习书法的同时,应该学会和善于去欣赏。
书家如果欠缺欣赏的能力,对自己创作水平的提高肯定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一幅好的行书作品,能给人以美感的要素很多。
我认为,就一般欣赏而言,归纳起来应该主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1、内容健康。
无论什么艺术的内容,都要以健康为准则。
书法的美,首先是内容美,现代书法大多为言情言志、敦品励学、缔结友好的名言警句、诗词对联、短文独字等,当然也有其他如碑文、古文、经文、等等。
无论什么内容,都要对时代、社会、人文、工作、生活、环境等有益,一句话,要让人的眼、耳、鼻、舌、身、意有启发、有鞭策、有激励、有享受、有安慰,能使人激发情感、鼓舞志气、调理心身、积极奋进的内容才是美的。
粗俗、污秽的内容绝不是欣赏的对象。
行书作品欣赏及评价

行书作品欣赏及评价1. 介绍行书艺术的背景与意义行书是中国书法艺术中最具独特风格的一种字体,它以横平竖直的笔画构成,笔势豪放、笔画变化多样,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行书作品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行书艺术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它不仅是书法艺术的一种形式,更是文化交流和传承的重要媒介。
2. 行书作品欣赏2.1 行书的特点•豪放大气:行书作品在笔画的运用上非常豪放大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它的笔画粗壮有力,线条流畅,墨迹浓墨重彩。
•笔势磅礴:行书的笔势磅礴雄奇,具有很强的气势感。
行书作品中的笔画表现出独特的力度和韵律感,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受。
•法度圆熟:行书的字形比较简洁大方,筆劃變化豐富。
行书作品的每一笔都经过精心雕琢,筆劃之间的连接流畅自然,字形呈圆熟之感。
2.2 优秀的行书作品欣赏1.《兰亭序》这是东晋文学家王羲之创作的一篇行书作品,写于公元353年。
它是中国书法史上最有名的一篇行书作品之一。
《兰亭序》是王羲之在举行洛阳宴会时,观赏到当时已经凋零的兰亭景色所作的序文,通过行书表达出了作者对兰亭景色的热爱和思考。
2.《苏轼墨迹》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他的行书作品自成一派。
他的行书作品,如《和子由渑池怀旧》等,充满了豪放和自由的艺术风格,被誉为行书艺术的瑰宝。
3. 行书的价值与评价3.1 行书的艺术性价值行书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形式,展现了艺术家的个人魅力和创作才华。
它的独特笔法和豪放大气的风格不仅在中国书法界占有重要地位,也对世界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行书作品经过漫长岁月的沉淀,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3.2 行书的文化传承价值行书作品传承了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智慧与精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行书作品在题材和形式上多样化,既有对历史典故和传统文化的表达,也有对当代社会和人生价值的思考。
通过欣赏和研究行书作品,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内涵,增进文化交流与理解。
高中美术第8课行书知识与赏析

宋代 苏东坡 《黄州寒食诗帖 》
作业:欣赏《黄州寒食诗帖》,写100字观后感!
高中美术第8课行书知识 与赏析
2020/9/25
行书知识与赏析
一、什么是行书
• 行书又称“行狎书”, 是介于楷书、草书之 间的一种字体,既有楷书的平整方正,又 较楷书生动简便。既有草书的流畅便捷, 且不像草书放纵难认,行笔不滞,如行云 流水,故名行书。
◆宋代书法家苏东坡说过:“楷如立,行如 行,草如奔” 。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 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可以说是楷书的 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兰亭序 东晋 王羲之
点画:用笔或藏或露,点画精劲。注重提按顿挫,同 一点画,写法多样。
结体:同一字形,绝不重复,字形时正时侧,错落有 致。字与字之间顾盼生姿,前呼后应。
章法:疏密有致,前松后紧具有手稿的自然随意。
王羲之的《兰亭序》为什么会被称为“ 天下第一行书”?
• 行笔不激不厉,挥洒自如,收放有度,点 画从容而神气内敛。自始至终流露着一种 从容不迫,潇洒俊逸的气度,给人以高雅 ,清新,华美,蕴藉的艺术感受。从形质 到神韵均成为后人学习行书的典范。
赵孟頫 《洛神赋》《定武兰亭十三跋》 《韦苏州诗帖》等
文徽明 《赤壁赋》《滕王阁序》等 董其昌 《琵琶行》《古诗十九首》等
洛神赋(局部)赵孟頫
清代早期
强调在行书里柔和篆书、隶书、北碑的东西。
傅 山 《丹风阁记》《集古梅花诗》等 王 铎 《行书诗册》《秋兴诗》
《拟山园帖》等
拟山园诗 王铎
三、行书的基本特征
苏 轼 《洞庭春色赋》《前赤壁赋》 《黄州寒食诗帖》等
黄庭坚 《松风阁诗》《华严疏》 《伏波神祠卷》等
米 芾 《苕溪诗》《蜀素帖》《虹县诗》等 蔡 襄 《自书诗卷》《端明秋署帖》
行书书法鉴赏

行书书法鉴赏行书书法欣赏:行书书法鉴赏1行书书法鉴赏3行书书法鉴赏5行书书法学习要点:写字,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把字的基础打好了;学习行书书法也是一样,那楷书书法就是学习行书书法的基础,学习行书书法还需要具备两个条件:毅力和方法。
就像我们所说的事半功倍,当然了,要练好行书书法,楷书书法是基础;那么你在写行书书法作品的时候,你所写的楷书书法作品是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或者是自己的风格。
学习行书书法最主要的途径就是“摹写”和“临写”,所以我们把学习行书书法时要注意把握几个要点:第一,学习行书书法,就首先要摆脱楷书书法法则的款款条条。
对于字体杂乱者,应全部丢掉自己的字体,先练楷书,后练行书。
有了楷书基础,其它字体也就容易了,切莫先练草书和篆书。
打个比方,如果把楷书比作武术套路的话,那么行书就是散打,不能每一招一式都从头开始,讲究的是流畅。
硬笔行书主张书写流畅,字形大致上合乎规范,这就是好的行书。
第二,学习行书书法,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专门临摹训练。
先“摹写”后“临写”,以便于掌握它的笔法和结字的规律。
行书书法之所以为行书书法是为了书写快又美观,不要过于潦草,连笔,要干净利落,不牵牵扯扯,否则误认为为敷衍。
不要将笔划省了,那是草书。
已经具备了写字的基本功,就可以练行书了,首先找行书书法字帖来临摹,要有耐心不要求快,一天就临摹一两个字就行,反复临摹烂熟于心,就这样一天一两字临摹很快就会有效果,这都是实战经验。
第三,学习行书书法,要学会读帖,在字帖中,找出行书书法的特点和书写笔画。
练习书法的途径不外乎临帖和读帖两种方法,而练习行书,读帖特别重要。
第四,学习行书书法,要有毅力和恒心。
学习行书书法,就要勤于练习,书法的练习,应是将前人好的字借鉴过来,掌握它,使之变成自己的技艺,克服自己的不足,也是钻研任何一门学问应取的态度。
练习行书在开始的时候有一个适应的阶段,在写不好的时候觉得没面子,没关系,可以在笔记本上练习,熟能生巧,从一个字到一段字,从几个字、一行字到一篇字,逐渐掌握行书的规律,慢慢也就形成了属于你自己的行书风格。
书法的赏析与领悟

书法的赏析与领悟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独特而古老的艺术形式。
通过书写的艺术感受和笔墨境界,书法传达着深邃的思想和美学理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书法赏析的重要性以及它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与领悟。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不仅仅是字的形状和结构,更重要的是表现出作者的心境和个性。
通过观赏书法作品,我们可以欣赏到每一笔每一画所蕴含的气韵和艺术力量。
例如,一幅行云流水的行书,可以让人感受到作者的豪放和洒脱;一幅严谨而庄重的隶书,则表达了作者的严谨和认真态度。
通过书法赏析,我们可以感受到字体之美、布局之美,从而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
同时,书法赏析也有助于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中国书法有着悠久的历史,代表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通过欣赏和研究书法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追求。
在书法中,我们可以找到儒家思想的形而上的追求,可以感受到佛教艺术的内心平静,可以领悟到道家追求自然和谐的品格。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认识和传承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此外,书法赏析还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要求作者在书写之前心境平和,专注致志。
在观赏书法作品时,观者也需要放松身心,沉浸其中。
通过书法赏析,我们可以体会到书写的过程中需要专注和纯粹,能够使我们暂时摆脱繁杂的思绪和外界的纷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书法赏析不仅能够提高我们的艺术欣赏能力,还能够对我们的心灵成长和修炼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最后,书法赏析可以培养我们的耐心和毅力。
书写一幅好的书法作品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和探索,需要反复的修正和调整。
通过欣赏和学习书法作品,我们可以体会到书法家们对于艺术的追求和对于细节的执着。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越来越缺乏耐心和毅力,过度追求瞬间的满足。
而书法赏析通过让我们对一件事情深入去思考和体会,可以培养我们的耐心和毅力,使我们更加懂得在琐碎中获得更大的收获。
对行书的赞美

对行书的赞美行书,作为书法艺术中的一种,以其独特的魅力和精湛的技巧,一直受到人们的赞美和喜爱。
它不仅具有浓厚的艺术气息,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阐述对行书的赞美。
行书的线条流畅有力,给人以豪迈大气之感。
行书的笔画粗细相间,有的短小精悍,有的长短参差,笔画之间相互呼应,构成了独特的美感。
行书的线条流畅有力,给人以豪迈大气之感。
字体的结构严谨,每个笔画都有其独特的运笔规律,整体呈现出一种秩序感,使人产生一种平衡和谐的美感。
行书的笔法独特,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行书的笔画饱满有力,纵横交错,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笔画之间的变化丰富多样,有的笔画短小,有的笔画长而挺拔,使字体显得立体感十足。
行书的笔法独特,每一笔都经过精心的构思和反复的推敲,使字体的形态独具一格,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受。
再者,行书的意境深远,给人以思考和感悟。
行书在形式美的基础上,注重表达情感和意境,给人以思考和感悟。
行书的每一个字都富有内涵,字体之间的结构和谐,字形之间的变化巧妙,使人在欣赏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感受到美的享受,更能够领悟到其中蕴含的哲理和智慧。
行书的传承和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艺术享受和审美体验。
行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每一位行书大师都倾注了心血和智慧,他们的作品无论是在笔法运用、构图设计还是意境表达上都堪称经典。
同时,行书的传承和发展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艺术享受和审美体验。
通过欣赏和学习行书,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其独特的魅力,还能够丰富自己的艺术修养,提升审美能力。
行书以其线条流畅有力、笔法独特、意境深远以及传承与发展的特点,赢得了人们的赞美。
行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人们审美和艺术追求的重要方向。
无论是在书法界还是在广大的艺术爱好者中,行书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行书将以更加丰富多彩的形式为我们带来更多的艺术享受和文化滋养。
钢笔行书书法欣赏

钢笔行书书法欣赏
钢笔行书书法是中国传统书法体系中的一种,它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和魅力。
今天,我们将一起来欣赏一些钢笔行书书法作品,并探索它们的美学与技巧。
首先,我们来看一幅经典的钢笔行书书法作品:
这幅作品由耿云飞先生创作,运用钢笔的特点与技巧,展示了行书的骨气与神韵。
整个作品构图严谨有力,笔画饱满圆润,线条流畅自然。
字形大气豪放,点画有力,显示出书法家的个人风格与造诣。
此作品不仅呈现了传统书法的精华,同时也体现了创作者的个性与创新。
从技术上来讲,钢笔行书书法是利用钢笔的特殊硬度和弹性来达到墨线的粗细和变化,创造出自然流畅的笔画。
此外,钢笔书法要求技巧熟练、意境深远,尽量发挥钢笔的特点,掌握不同角度和按压力度下的线条变化,达到“一招多用”的效果。
钢笔行书书法除了注重技巧和造型,还强调意境与文化内涵的表达。
在钢笔书法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诗词、典故和寓意的运用。
这不仅展示了书法家的素养和文化底蕴,也让作品更富有深度和意义。
总的来说,钢笔行书书法是一种富有独特魅力和韵味的传统艺术,它要求书法家具备扎实的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功底。
在欣赏和学习
钢笔行书书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对作者的意图和表达的理解,同时也需努力提高自己的书法技艺,不断探索创新,为传统书法注入新的生命和活力。
行书知识与赏析

行书知识与赏识
主讲 容振平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了解行书的起源及其发 展过程。
▪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行书作品的艺术美, 并从书法艺术作品中体会文学、历史等传统的 文化内涵。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和文化的热爱,增强名族 自豪感。
▪ 3、书法的字体分别有那几种?
2010年6月3日23点12分,经过近70轮竞价,北宋著 名书法家黄庭坚书法《砥柱铭》卷以3.9亿元落槌,加 上12%的佣金,总成交价达到了4.368亿元。计82行 407字,按成交价4.368亿元计算,黄庭坚一字值 1073218.6732元人民币。
二、授新:
▪ (1)什么是行书? ▪ 行书又称“行狎书”(xia),介于楷书、草书
立博物馆藏。
文征明--明代
唐寅《落花诗 册》-明
王铎-清代
何绍基-清
(3)、行书的基本特征
▪ 行书既有实用性又有审美价值。 ▪ A、点画或减或连 ▪ B、结字规整中求变化 ▪ C、行书章法,竖成行而横不成行,布局上
▪ 2、行书成熟于东晋,又以王羲之和王献之 父子最负盛名。王氏父子开创的妍美流便 的行书流派对后世影响巨大。书法史上称 王氏父子为“二王”。
东晋-王羲之-《兰亭序》
思考与讨论:
▪ 王羲之的《兰亭序》为什么 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 《兰亭序》(唐、冯承素临版或神龙版)是王羲 之47岁时的书作,全篇写的从容娴和,气盛神 凝。兰亭序》共计三百二十七个字,逸笔天成, 而且变化结构、转换笔法,匠心独运而又不毫无 安排造作的痕迹。这样的基于资质超群,功臣力 深厚的作品,被评“为天下第一行书” ,确实
是当之无愧的。兰亭书法,符合传统书法最基本 的审美观,“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 温文尔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气纵逸,提按内恹,而颜书用笔多藏
锋逆入,正锋入笔,下笔厚重,宽博舒展
,顿笔外拓。
3、《 黄州寒食帖》
《黄州寒食帖》之由来
《黄州寒食诗》帖作于元丰五年,是苏轼反王安石变法失
败,政治上失意,谪居湖北黄州后的代表作,此时,苏轼“ 幅贝芒履,与田父野老相从溪间”,第二年(元丰四年), 故友马正卿为苏轼请得城东营防废地数十亩,苏轼垦荒建室 ,耕食其间,自号“东坡居士”,诗中自叙来黄州三年,生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黄州寒食诗帖: 纸本,25 行,共129字,是苏轼行 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 苏轼被贬黄 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表达了 苏轼 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 况下,有感 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 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 州寒食诗帖》在书 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
《祭侄季明文稿》解读
在这篇手稿中,他把抑制不住的感情,倾泄
在磅礴迅疾的笔墨中,所以能毫不拘谨地将长期 积累的精湛书艺充分分挥出来,笔墨一气呵成, 因而枯笔极多,愈至后来,愈加纵逸,不仅记录 了这场悲壮的历史悲剧,也传达出书者的激烈情 感,令人难以忘怀。
如果拿《兰亭序》与《祭侄季明文稿》 相比较,可以发现这两种行书的不同风格 ,王书用笔多露锋,侧笔取势,妍媚俏丽
活清苦,每为寒食,清明之雨所苦,眼前觉萧瑟难受,其心
绪或漫声细诉,娓娓道来,或放任声腔,孑然饮泣,或凄然 长啸。
寒食节: 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 ,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 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等。
构精致,潇洒飘逸,一气呵成,它集中体
现了王羲之所创造的书法新面貌,并代表
他最高的行书之造诣。
2、《祭侄季明文稿》
颜真卿其人其书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 西西安)人。任平原(今属山东)太守,故又称 “颜平原”,官至“鲁郡公”,故亦称“鲁公”。相传他少 时家贫乏纸,笔以黄土扫墙学书,其楷书点如坠石, 厚重雄伟,质朴自然,与王羲之追求的妍雅之美截 然不同,他的行书,多为手稿,竟从不经意处发挥, 故显得很自然洒脱。
苏轼 《李 白仙诗 帖》 现藏日本 大阪市立 美术馆
赤壁赋: 苏轼真 迹精品的代表作。 纸本,行楷书。 其书法丰腴劲秀, 结字在方整中有 流动的气势, 特 别是用墨虽浓, 而灵活不滞,看 去平平正正,但 令人玩味无穷, 被称为 宋代第一, 并不为过誉。
《江上帖》9 行,58字。苏 轼 ,藏台北 故宫博物院落 笔如漫不经心, 而整体布白自 然错落,丰秀 雅逸,端庄圆 润,但不做作, 笔法精严,但 不拘束,作者 的学问才气发 于笔端
释文: 我见黄河水,凡经几度清 。水流如激箭 ,人世若浮 萍。 癡属根本业,爱为煩恼阬。 轮迴几許劫,不解了旡明。 寒山出此语,举世狂癡半。有事对面說,所以足人怨。心 真语亦直,直语无背面。 君看渡奈河,谁是喽罗汉。 寄语 諸仁者,仁以何为怀。归源知自性,自性即知來。 任运堂 試张通笔为法聳上座书寒山子庞居士诗兩卷。涪翁題。
“宋四家”:苏轼 黄庭坚 米芾 蔡襄 《黄州寒食诗帖》
宋徽宗 宋代文人书家甚多,林逋、范仲淹、欧阳修、苏洵、司马 光、王安石、陆游、朱熹、文天祥、岳飞等。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 四川)人。他的书法从“二王”,颜真卿, 柳公权,褚遂良,各家吸取营养,在继 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
练习 1、行书的写法要求 结体大小轻重要适当,疏密松紧要得 体,长短收放相结合,力求协调统一, 格调高雅 2、行书笔形与构形的特点 跨度大、变体多 3、行书的章法特点 讲究字与字之间的疏密衔接、顾盼揖 让,行与行之间的气脉贯通、节奏明 快
• 4、行书是楷书的草化,“行者,流行或行 走之意”,它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 行书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 端正 • 5、行书以其变化灵活的笔画、结体和布局, 给人以流动潇洒之感,具有什么价值 • 使用价值、艺术价值 • 6、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是出自哪部作品, 作者是谁 • 王羲之的《兰亭序》
米 芾
紫金砚帖: 米芾作。行书。 此书法飘逸灵动, 看似漫不经意,而 更得浑然天成之神 韵,有“无心插柳 柳成荫”之趣。这 是米芾书法功力至 深的成果。
行书的书写
三大行书欣赏
三大行书是指《兰亭序》、《祭侄季明文稿》 、《黄州寒食诗》。 纵观1800多年中国行书发展历史,建立了不朽
地丰碑的是三个杰出的书法家,他们是王羲之、颜真
《兰亭序》解读
该贴用行书写成,有几处还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涂改的痕迹,写 得极其自然潇洒。《兰亭序》全篇28行,共计324 字,布局参差错落,点划相应,气脉相通,如第14 行“趣舍万殊静躁不同”这几字,形势倾斜,忽左 忽右,气韵生动,
“趣舍万殊静
躁不同”这几
字,形势倾斜,
忽左忽右,气
韵生动。
总之,《兰亭序》全篇章法自然,结
黄庭坚
松风阁诗
米芾(1051-1107) 字元章,世居太原,后定居江苏镇江。 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人称“米南官”, 又因举止颠狂,人称“米颠”。 他在继承“二王”书法传统上下过苦 功,能够登堂入室。真、草、隶、篆、行 都能写,而尤以行草书见长。他自称“刷 字”,是指他用笔迅疾而劲健,尽兴尽势 尽力,追求“刷”的韵味、气魄、力量, 追求自然。他的书法作品,大至诗帖,小 至尺牍、题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纵变幻, 雄健清新的特点,快刀利剑的气势。
卿、苏轼,行书代表作分别是贴兰亭序》、《祭侄文
稿》、《黄州寒食诗》,誉之为“天下三大行书”。
1、《兰亭序》
《兰亭序》之由来
东晋永和九年(353)旧历三月三日,王羲之与
谢安、孙绰等41人,聚会于山阴(今浙江绍兴)的兰 亭,古时风俗,每年这天,人们到水边嬉游,以表示 用水来消除不详,叫做修禊。那天,大家坐在水边随 意取饮,作诗唱和。这些诗集在一起称为“兰亭诗” ,由羲之写了一篇序言,这就是著名的书法杰作《兰 亭序》。
在布局上,《跋文》 常从欹侧中 求平衡,于倾斜中见稳定,因此变化 无穷,曲尽其妙。从局部 看,一行字 忽左忽右,但从整体看,呼应对比, 浑成一体。此跋给人以神 情饱满,气 势贯通的感受,决无荒率之病,达到 了艺术的化境,所以他在 最后不无得 意地说:“他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 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北宋 黄庭坚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 行 书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 纸本 纵29.1, 横213.8厘米。 是黄庭坚晚年杰作 ,落 笔奇伟 ,点画用笔的“沉着痛快”, 笔笔似自空中蕩漾而來,充滿飞动之势。 结体舒展大度,气宇轩昂,其个性特点 十分显著。
《祭侄季明文稿》之由来
755年, 北方广大地区的藩镇军阀安禄山发动
叛乱,很快就南下攻占了东都洛阳。当时任平原太守 的颜真卿他的从兄太守颜杲(gao)卿分别在山东、 河北境内起兵讨伐叛军,颜杲卿的幼子季明往来平原 、常山之间做过联络工作。不久常山被叛军攻陷,杲 卿父子被俘,先后被害。所以颜真卿为文致祭。
行书的欣赏与学习
何为行书
• 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 • 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 认 • “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 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 • 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 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 法的叫“行草”。
宋代行书
宋代书家及行草书作品
黄州寒食诗卷跋 是他在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后写的一段跋语,此跋历来为人们 所珍视, 与原帖合称“双璧”。 《寒食帖跋》表现了“黄书”的基 本艺术特点。《 跋文》用笔锋利爽 截而富有弹性。其字写得藏锋护尾, 纵横奇崛,其长笔 画波势比较明显。 由于黄庭坚善于把握字的松紧,因 此形成了中宫收缩而 四周放射的特 殊形式感,人们也称其为辐射式书 体。